【內容簡析】
本文講的是英國科學家阿蘭圖靈小時候想象力豐富,愛做一些與眾不同的事情,正是這樣,他成為了計算機理論的奠基人之一。
【設計理念】
以學生為主體,給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機會,通過自讀、感悟,學生合作、師生合作等途徑,分享學習的快樂,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探究精神。
【教學目標】
1.認識“飲、階、慮”等生字。
2.學習帶著問題默讀課文。
3.知道阿蘭圖靈成為計算機理論的奠基人與他小時候勤于動腦、勇于實踐是分不開的。
【重點難點】
理解小阿蘭的“怪”以及他長大成為“計算機之父”的聯系。
【教具準備】
教學掛圖。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揭示課題,讀了課題,你能提出哪些問題?
二、自讀課文
1.自讀課文,畫出生字新詞,多讀幾次。
2.同桌互讀生字詞,糾正讀錯的字音。
3.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順課文。
4.指名讀課文,正音。
5.自由讀,想:課文講了什么事?
6.默讀課文,畫出不理解的地方,思考課后思考題。
7.四人小組合作學習,交流你明白的地方,提出不懂的地方向別人請教。
8.匯報。
。1)從課文的哪些地方看出小阿蘭有些“怪”?要求學生先讀出文本上有關語句,再說說你是怎樣理解的。(引導學生從埋木頭水手、用花草制飲料和臺階粉、寫書、研究愛因斯坦的理論、做小實驗這五件事,抓住描寫小阿蘭的語言、神情、做法的有關句子,說出自己的看法。)
。2)你是怎樣看待小阿蘭的“怪”的?(在許多人眼里,阿蘭經常干一些與眾不同的事,有些“怪”。實際上,這正說明小阿蘭是個愛鉆研、肯動腦、樂于動手操作的好孩子。)
。3)你認為這與阿蘭成為“計算機之父”有關系嗎?為什么?
(讓學生反復讀,體會文章內容前后的因果關系,從而懂得從小就要愛動腦、勤思考的道理。)
9.討論:你認為小阿蘭之所以成為“計算機之父”有哪些原因?
。1)充滿想象力的思維。
(2)童年對科學的興趣和勇于實踐的態度。
(3)成年后的不斷開拓,勤于耕耘。
。4)家人的理解。
三、教師總結
1.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收獲?
2.把你喜歡的詞句抄在你的采集本里。
[計算機之父童年的故事 教案設計 (S版三年級下冊)]相關文章:
2.s版搭石課件
4.語文S版窮人課件
5.語文s版搭石課件
8.
10.s版程門立雪教學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