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和平縣教育局 謝國平
人們在說話作文的時候,總是根據一定的語言法則,根據表情達意的需要,來構字成詞,來遣詞造句,來組句成段,來組段成篇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對語序、詞序、句序和段序的運籌調遣。這四序的不同安排,會造成不同的意義重點,或給人以迥然有別的印象。
語序。比如,有許多兩個語素構成的雙音合成詞,哪個語素在先,哪個語素在后,排列順序不同,詞義、詞性等也就不同。例如:“學科”和“科學”,詞義范圍大小不同,兩者具有種屬關系。“語法”和“法語”,前者指語言的構造規律,后者指法國的語言。“頌歌”和“歌頌”前者是名詞,后者是動詞,詞性和含義有異,語法功能也不同。可見,語序會影響詞義和詞性。
詞序。詞序是指詞在短語或句子中的先后次序。在漢語里,它是一種很重要的語法手段,也是一種很有用的修辭方式。例如:“英雄抗日”不同于“抗日英雄”,前者是主謂結構,后者是偏正結構,詞序改變了短語的結構形式。“不完全知道”有別于“完全不知道”,詞序改變了短語的意義,使之完全相反。“屢戰屢敗”迥異于“屢敗屢戰”,前者說某人是無能之輩,后者說某人是英雄好漢,詞序使短語具有不同的色彩。再如“光未然《黃河大合唱》寫道:“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名詞作主語在前,動詞作謂語在后。此例突出的是“誰”(馬、黃河)。郭沫若在《屈原》寫道:“鼓動吧,風!咆哮吧,雷!閃耀吧,電!”動詞作謂語在前,名詞作主語在后。此例突出的是“怎么樣?”(鼓動、咆哮、閃耀)。從這兩例可看出,詞序能改變句子的表達重點。
句序。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舉過這樣兩個例子:1、“雖然事出有因,而查無實據”和“雖然查無實據,而事出有因”。2、“情實可憫而法無可恕”和“法無可恕而情實可憫”。哪個句子寫在先,哪個句子寫在后,處理問題的態度相去很遠,處理結果就有霄壤之別,甚至是生死交關。魯迅《論“費厄潑瀨”應該緩行》說:“總之,倘是咬人之狗,我覺得都在可打之列,無論它在岸上或在水中。”這是個條件復句,為了強調正句,突出咬人之狗都有必須痛打的觀點,先寫正句,后寫偏句。“清潔工默默地為人民創造潔清的環境,盡管別人常常忘記他們。”這是個轉折復句,正句在先,突出清潔工為社會作出的貢獻:偏句在后,起補充說明正句的作用。
段序。一篇文章常常有若干段組成,先寫哪一段,后寫哪一段,是有其內在的邏輯性的。如果是并列的幾個段,排列順序不同,就會給讀者留下不同的印象。心理學家曾做個一項實驗,將描寫一個名叫吉姆的學生的性格特點的兩段材料,其中一段寫吉姆熱情外向,一段寫吉姆冷淡沉默,作先后不同的兩種排列,然后給兩個各方面情況相似的等組閱讀。讀后,要求各組回答問題:吉姆是怎樣一個人?結果表明:閱讀描寫吉姆熱情外向一段先出現,冷淡內向一段后出現的那一組,有78%的人認為吉姆是一個熱情外向的人;相反,閱讀描寫吉姆冷淡內向一段先出現,熱情外向后出現的那一組,只有18%的人認為他是一個外向的人。這項實驗說明,人們首先接觸的材料印象深,后來接觸的材料印象淺。像新聞報道這種文體,就是運用這個規律的典型,將最重要的內容寫在前面,次要的內容則寫在后面。用心理學的話來說,叫做首因效應或第一印象。
所以,我們在寫作時,對字詞句段的先后次序理應斟酌推敲,不可隨意待之,以準確地表達我們想表達的意思。
作者郵箱: xieguopingaaa@21cn.com
[語序次序句序段序(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英語序數詞課件
2.序幕的同義詞
3.古籍的序跋介紹
4.秩序部年終總結
5.按規律排序得教案
6.滕王閣序并詩教案
8.音序查字教學課件
10.滕王閣序課件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