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發展的規律》教學設計

    時間:2021-07-01 20:36:31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社會發展的規律》教學設計范文

      一、教學目標:

    《社會發展的規律》教學設計范文

      (一)知識目標

      理解的基礎上識記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

      (二)能力目標

      1、通過對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辯證關系的學習,初步形成用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看待社會現象、分析和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2、通過對基本矛盾原理的學習,初步形成正確認識社會發展的能力,對社會歷史的總趨勢有正確的認識。3、運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辯證關系原理,說明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從社會存在出發理解社會意識,堅持思想領域的問題要到物質領域中去尋找根源,堅定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2、尊重社會發展規律,走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由之路,為社會歷史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事業做出自己的貢獻。

      二、教學問題診斷分析

      這個框題的內容極其抽象,因此,教師在上課的時候,要舉出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的例子幫助學生理解。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社會實踐;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及其發展規律 教學難點: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原理

      四、課時安排:1課時

      五、課前預習作業

      1、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

      2、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原理

      六、教學過程設計:

      引入新課:困惑1:如何導入新課

      修改課件用網絡流行詞便于學生理解和接受

      對于紛繁復雜的社會生活及其歷史現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用不同的`理論解讀,真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利用課本86頁材料及設置的問題引導學生閱讀課本并回答問題

      學生:學生看書找答案。

      教師敘述:要徹底地解決上述問題,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社會現象的本質是什么?世界盡管紛繁復雜,變化多樣,但歸納起來無非只有物質和精神(或思維和存在)兩大類現象。對于千變萬化的社會現象來說,社會現象中的物質和意識各是什么呢?

      講授新課:

      一、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利用學案網絡熱詞的發展的材料,解讀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

      思考:1網絡熱詞與社會生活的關系?

      2網絡熱詞的更迭,說明了什么哲學道理?

      學生:看書、思考、歸納

      板書或PPT: 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的解析圖

      問題:既然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我們又該如何理解:先進的社會形態中還存在落后的社會意識?落后的社會存在也存在先進的社會意識?

      學生:舉手回答

      問題:你能否運用這一原理說明我們的現代化建設為什么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

      學生:思考回答。

      困惑2: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包括在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二者關系中嗎? 相對獨立性是社會意識的特點,是關系中的一點.

      歸納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

      社會存才決定社會意識

      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社會意識具有反作用

      二、實踐、生產方式、社會存在三者間的關系

      問題: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生活現象中,其本質是以物質生產方式為主要內容的在社會存在,為什么這樣說呢?

      學生:舉手回答

      因為人們要進行各種各樣的社會活動,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衣食住行這個基本問題,而要解決這一問題就不得不進行物質資料的生產活動。人們在進行物質資料生產活動的過程中,生成現實的而不是觀念中的生產方式。所以說社會存在的最本質內容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它決定著社會的性質和面貌,決定著社會形態的變革和更替。

      三、社會基本矛盾運動

      馬克思說: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 思考:這句話說明了什么哲學道理?

      學生閱讀課本P89頁,歸納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關系

      敘述:我們把握了社會現象的本質,并不等于解開了社會歷史之謎。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客觀事物是變化發展的,這種變化發展是有規律的,引起事物變化發展的原因在于事物內部的矛盾,矛盾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源泉和動力。用上述基本觀點認識人類社會,可以看到,人類社會是變化發展的,這種變化發展是有規律的,社會發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社會內部的矛盾。

      問題:那么,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矛盾是什么?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又是什么?

      (一)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

      歸納: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取代封建生產方式可以看出,在生產方式內部存在著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間的矛盾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表明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就是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 板書: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間的辯證關系原理

      (二)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

      敘述:要把握對社會整體面貌的變化發展,僅僅了解作為社會本質的生產方式的運動變化是不夠的,不全面的。為此,還須進一步揭示作為經濟基礎的生產關系

      怎樣決定政治制度、意識形態等方面的變化,即揭示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和矛盾運動。

      問題:那么,什么是經濟基礎?什么是上層建筑呢?二者間的關系又是怎樣的呢?

      學生:閱讀課本第89頁—90也自主學習。

      歸納:1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關系?

      2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發展的規律?

      板書: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含義及二者關系

      四、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及其實現途徑

      學生閱讀課本第91頁虛框材料,

      思考:

      社會發展的基本趨勢是什么?

      社會發展是通過什么方式實現的? 學生閱讀課本,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解決以上兩個問題。

      板書:

      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社會的基本矛盾通過階級斗爭和改革解決的

      課堂小結:

      總之,人類通過各種實踐活動不斷的解決社會基本矛盾,從而推動社會歷史由低級向高級發展。歷史唯物主義科學地揭示了社會發展的這一奧秘,揭示了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

      展示:本節知識結構解析圖 板書設計:

      1.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1) 舊的社會歷史論的局限性。

      (2)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3) 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

      (4) 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

      2. 社會基本矛盾運動

      (1) 物質資料生產方式是社會存在的基礎。

      (2) 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社會力狀況的規律。

      (3) 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的狀況。

      3. 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1) 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

      (2) 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的實現途徑。

      目標檢測:

      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是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我國之所以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是因為

      A. 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B. 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

      C. 社會歷史是由人們的思想意識決定的 D. 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

      課外作業:

      教學反思:新課改中強調面向學生、面向生活、面向實際。因此在講課中我設計了三條線:學生線、知識線、情景線。我在教學的過程中,有一點值得去思考:就是如何才能夠把復雜的知識講簡單。

    【《社會發展的規律》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社會發展的規律》教學反思03-14

    社會發展的規律的說課稿02-22

    《社會發展規律》課后教學反思07-11

    《社會發展的規律》課堂教學反思11-13

    《探索規律》教學設計09-23

    “找規律”教學設計03-15

    找規律教學設計12-30

    《找規律》經典教學設計06-26

    探索規律的教學設計12-26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综合国产精品专区 | 无遮挡十八禁在线视频国产 | 日本色婷婷在线观看网站 | 亚洲精品R级在线观看网站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不卡 |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放动漫 | 中文字幕丝袜熟女系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