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上冊《積的變化規律》教案設計

    時間:2024-11-02 10:20:03 秀雯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四年級上冊《積的變化規律》教案設計(精選18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總歸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四年級上冊《積的變化規律》教案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四年級上冊《積的變化規律》教案設計(精選18篇)

      四年級上冊《積的變化規律》教案設計 1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58頁例4及“做一做”,練習九第1~4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積的變化規律的發現過程,感受發現數學中的規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嘗試用簡潔的語言表達積的變化規律,培養初步的概括和表達能力。

      3.初步獲得探索規律的一般方法和經驗,發展學生的推理能力。

      教、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研究“兩數相乘,其中一個因數變化,它們的積如何變化的規律”。

      1.研究問題。

      (1)兩數相乘,其中一個因數擴大若干倍時,積怎么變化。

      請學生完成下列兩組計算,想一想發現了什么,并把發現寫出來。

      6×2=( )8×125=( )

      6×20=( )24×125=( )

      6×200=( )72×125=( )

      (2)兩數相乘,其中一個因數縮小若干倍時,積又怎么變化。

      請學生完成下列兩組計算,想一想又發現了什么?把發現也寫出來。

      80×4=( )25×160=( )

      40×4=( )25×40=( )

      20×4=( )25×10=( )

      2.概括規律

     。1)分層概括發現的規律。

     、俳M織小組交流,讓每一個學生先把在第⑴組算式中獨立發現的規律說給自己的同伴聽。學生也許是就題說題,如,左邊一組算式,發現的規律是:20是2的'10倍,120也是12的10倍;右邊一組算式,發現的規律是:24是8的3倍,3000也是1000的3倍。

      ②組織全班交流。在小組交流基礎上,引導學生根據第(1)組算式中積隨因數變化的情況,將發現的上述規律用一句話概括出來:“兩數相乘,當其中一個因數擴大若干倍時,積也擴大相同的倍數!

     、墼僖龑W生討論第(2)組算式中積隨因數變化的情況,與第(1)組算式的討論過程相同,最后引導學生概括:“兩數相乘,當其中一個因數縮小若干倍時,積也縮小相同的倍數。”

      (2)整體概括規律。

      問:“誰能用一句話將發現的兩條規律概括為一條?”

      引導學生將發現的兩條規律概括為一條,并用簡明的話語表示出來:兩數相乘,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擴大(或縮。┤舾杀叮e也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

      3.驗證規律。

     。1)先用積的變化規律填空,再用筆算或計算器驗算。

      26×48=124817×12=204

      26×24=( )17×24=( )

      26×12=( )17×36=( )

     。2)自己舉例說明積的變化規律。每位學生各寫兩組算式,一組3個,展現積分別隨一個因數擴大、縮小的變化情況。

      4.應用規律。

      完成例4下面的“做一做”和練習九第1~4題。

      二、研究“兩數相乘,兩個因數都發生變化,它們的積變化的規律!保ㄟ@部分內容作為彈性要求,應視學生情況決定是否選用。)

      (1)獨立思考,發現規律。

     、僬垖W生完成下列計算,并在組內述說自己發現的規律。

      18×24=105×45=

     。18÷2)×(24×2)=(105×3)×(45÷3)=

      (18×2)×(24÷2)=(105÷5)×(45×5)=

      ②組織全班交流,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概括發現的規律,然后指導學生用數學語言進行概括:兩數相乘,一個因數擴大(或縮小)若干倍,另一個因數縮小(或擴大)相同的倍數,它們的乘積不變。

     。2)應用規律解決問題。

     、僭凇鹬刑钌线\算符號,在□中填上數。

      24×75=180036×104=3744

     。24○6)×(75×6)=1800(36×4)×(104○4)=3744

     。24○3)×(75○□)=1800(36○□)×(104○□)=3744

     、谝粋長方形的面積是256平方厘米,如果長縮小4倍,寬擴大4倍,這個長方形就變成了正方形,這個正方形的面積是多少?它的邊長是多少?

      四年級上冊《積的變化規律》教案設計 2

      設計說明

      1.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獨立嘗試探究。

      教學時,為學生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便于學生發現并提出問題。在教學例3時,直接出示兩組題,通過對算式的觀察,讓學生討論:因數變化了嗎?積變化了嗎?積變大了還是變小了?你能猜出現在的積是多少嗎?你是怎樣猜想的?讓學生在主動觀察、討論交流、猜想驗證等活動中感受積的變化規律。為學生創設猜想與驗證、辨析與交流的空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充滿活力。

      2.注重規律的概括、總結與驗證。

      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依據給出的乘法算式,逐步探究出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幾或除以幾(0除外),積也乘或除以幾的變化規律,并及時組織學生交流,引導學生將規律從現象上升到文字表達。在此基礎上,及時舉例驗證,強化規律理解,這樣的探究過程豐富了學生的學習體驗,突破了思維和認知的障礙。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學生準備 計算器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課件出示:學校組織同學們為災區小朋友捐款,四(1)班同學紛紛捐出自己的零用錢,為災區小朋友購買一些學習用品。請你幫忙算一算,一盒水彩筆6元,買2盒需要多少錢?買20盒、200盒呢?

      2.引導學生觀察,發現問題。

      6×2=12(元)

      6×20=120(元)

      6×200=1200(元)

      師:觀察、比較這三個算式,它們有什么特點?

      預設 生1:其中一個因數相同,都是6。

      生2:另一個因數分別是2、20、200,分別擴大到原來的10倍、100倍。

      生3:積也擴大了。

      3.揭示課題。三個算式之間的變化有一定的規律,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探究積的變化規律。(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例題算式沒有以純算式的方式呈現,而是結合身邊的`生活情境給算式賦予一定的生活意義,讓學生感受數學知識就在身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合作交流,探究規律

      1.探究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不斷變大,積的變化規律。

      (1)課件出示第一組算式:

      6×2=12

      6×20=120

      6×200=1200

      (2)學生獨立觀察并思考。

      (3)請學生說說所觀察到的變化。

      (4)集體匯報:

      預設 生1:第1小題和第2小題相比較,因數6不變,2×10=20,12×10=120,第二個因數乘10,積也乘10。

      生2:第2小題和第3小題相比較,因數6不變,20×10=200,120×10=1200,第二個因數乘10,積也乘10。

      生3:第1小題和第3小題相比較,因數6不變,2×100=200,12×100=1200,第二個因數乘100,積也乘100。

      四年級上冊《積的變化規律》教案設計 3

      一、內容分析:

      《積的變化規律》是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二節第三部分的內容。本單元的學習內容是義務教育階段整數乘法的最后一個知識點。它是在學生掌握了三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主要引導學生探索當一個因數不變時,另一個因數與積的變化情況,從中歸納出積的變化規律。通過這個過程的探索,不但讓學生理解兩數相乘時積的變化隨其中一個因數的變化而變化,同時體會事物間是密切聯系的,培養學生遷移類推的能力。

      例題的設計分為三個層次:

      1、研究問題:教材設計了兩組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乘法算式,引導學生在觀察、計算、對比的基礎上自主發現因數變化引起積的`變化規律。

      2、歸納規律:引導學生廣泛交流自己發現的規律,在小組交流的基礎上嘗試用簡潔的語言說明積的變化規律。

      3、驗證規律:引導學生再舉倒,驗證積的變化規律的正確性。

      4、應用規律:引導學生應用規律解決實際問題。

      二、學生分析

      1.學生已有知識基礎:學生已經有了乘法為前提,并且能夠準確而熟練地計算。

      2.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和學習該內容的經驗:四年級學生對于面積計算并不陌生,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方面來看,準備狀況是良好的。

      3.學生學習該內容可能出現的情況會很多,因此教師要給學生多一點時間思考。

      4.在探索過程中利用小組合作學習方式,一定要建立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

      5.我的思考: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這堂課在設計時,至始至終體現了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基本理念。課中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推理得出結論。以及如何將新知與舊知及相互之間如何轉化,更是把學生推到了前臺,讓他們自己來推導出結果并解決實際問題。

      三.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讓學生探索并掌握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或除以)幾,積也乘(或除以)幾的變化規律;能將這規律恰當地運用于實際計算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病⑹箤W生經歷積的變化規律的發現過程,初步獲得探索和發現

      數學規律的基本方法和經驗。

      3、培養學生從正反兩個方面觀察事物的辨證思想。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積的變化規律的發現過程,感受發現數學中的規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嘗試用簡潔的語言表達積的變化規律,培養初步的概括和表達能力。

      3、初步獲得探索規律的一般方法和經驗,發展學生的推理能力。

      4、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初步培養學生嚴謹的治學態度。

      教學重點難點:

      掌握積的變化規律。

      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習活動的參與,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使學生獲得成功的樂趣,增強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經歷積的變化規律的發現過程,感受發現教學中的規律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四.教學過程: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引入

      我們在數學中遇到過很多找規律的問題,并能運用找到的規律解決問題,使復雜的問題簡單化,今天我們一起探索積的變化規律。

      二、探究新知。

      (一)創設情境

      為響應學校的“節省零花錢,牽手好朋友”的號召,學生們捐出自己的零花錢,準備為希望小學的小朋友購買一些圖書和學習用品。

     。ǘ┏鍪締栴}

      請你們幫忙算一算,一盒美術顏料6元,買2盒要花多少錢?20盒、200盒呢?

      (三)研究問題,發現規律

      1、列式計算

      6 × 2=12

      6 × 20=120

      6 × 200=1200

      2、非常好!同學們,請仔細觀察上面每組算式,你能根據這組算式的特點接著再往下寫2個算式嗎?試一試,學生獨立寫出。

     。ㄋ模┳灾鲗W習,探索新知

      1、現在就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互相交流自己寫的算式,并說一說你是怎樣想的?

      2、(先來匯報第一組)誰來介紹這組算式你接下去怎樣寫的?學生說出自己寫的第一組算式,你們也是這么寫的嗎?你們寫得這么正確,你一定發現了這組算式的規律,誰再來說一說我們發現的這組算式的特點?

      教師引導:剛剛在這組算式里同學們發現,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10,積也乘10。 如果讓你接著再往下寫,你還能再寫出來嗎?

      3、猜一猜,如果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5,積會有怎樣的變化?

      請同學們寫出一組這樣的算式驗證一下。學生寫出后匯報。

      如果乘30呢?如果乘100呢?

      4、你能試著用一句話來概括一下我們發現的這些規律嗎?

      讓我們一起把剛才的發現記錄下來:(板書)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幾,積也乘幾。

      5、利用發現的規律練習

      (五)、繼續探究,出示問題:

     、俅蟠匆路勖看 20 元, 4 袋一共多少元?

      ②中袋洗衣粉每袋 10 元, 4 袋一共多少元?

     、坌〈匆路勖看 5元, 4 袋一共多少元?

      學生口頭列式并計算 :

      20 × 4=80

      10 × 4=40

      5 × 4=20

      (觀察第二組算式)同學們都這么愛動腦思考,你一定也發現了第二組算式的特點?誰來說一說?

      同學們,讓我們再來看這組算式,我們已經發現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除以2,積也除以2。你能不能大膽的猜想,猜想一下這里會得出一個什么樣的規律?

      板書: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除以幾,積也除以幾.

      根據我們發現的規律, 如果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除以5,積會有怎樣的變化?誰來出一組算式,驗證一下我們的猜想!

     。└爬ㄒ幝桑

      師:發現我們舉了很多的例子,確實存在著剛才同學們講到的規律,誰能把這個規律完整的表述?

      同桌互說規律。教師根據學生回答完成板書:

      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或除以)幾,積也乘(或除以)幾.

      四、應用規律做練習

      四年級上冊《積的變化規律》教案設計 4

      教材分析:

      《積的變化規律》是小學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內容,它是學生在掌握乘法運算的基本技能的基礎上利用乘法運算,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特別是合情的推理能力,是本單元教學的重要任務。教材以兩組乘法算式為載體,引導學生探索當一個因數不變時,另一個因數與積的變化情況,歸納出積的變化規律。通過這個過程的探索,讓學生理解兩數相乘時,積的變化隨其中一個因數的變化而變化。

      例題的設計分為三個層次:研究問題——歸納規律——驗證規律,通過學習,學生不但發現了積的變化規律,而且學會研究問題的一般方法!斗e的變化規律》是引導學生學會從一般現象中尋找規律,為學生今后學習相關內容提供必要的思維模式。

      學情分析:新課程標準提出要讓學生“經歷、體驗、探索”。因此在教學《積的變化規律》這節課中,我注重開發利用身邊的生活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將教材中的兩組算式調整為一組乘法算式,但是,這一組算式是以能夠體現我們課本所要傳達的信息與知識,引導學生通過這一組算式去發現問題從而去經歷發現規律——總結規律——驗證規律——運用規律這四個層次的學習。在這四個層次的學習中,學生將會通過觀察、探索、交流、歸納等方式經歷積的變化規律的探索過程,初步獲得探索規律的一般方法和經驗,體驗發現規律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從而增強學習數學的自信心。教學目標:

      1.學生經歷積的變化規律的發現過程,感受發現數學中的規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嘗試用簡潔的語言表達積的變化規律,培養初步的概括和表達能力。

      3.初步獲得探索規律的一般方法和經驗,發展學生的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自己發現規律,概括規律,進而運用規律。

      教學難點:自主思考探究,歸納出積的變化規律

      教學方法:先學后教(先讓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再歸納總結)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師:今天,我們教室來了許多聽課的老師,我們應該怎樣表示歡迎。

      生:鼓掌。

      師:我們一分鐘最多能鼓掌多少次呢?

      通過學生猜測和實際嘗試,得出學生一分鐘鼓掌的次數,接著設問:2分鐘、4分鐘、8分鐘、10分鐘呢?引導學生列出算式并進行計算。

      『設計理念』這樣的設計是想讓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數感及提出數學問題的能力。

      二、設疑自探:

      1、出示自探提示:(課件出示)【找學生讀自探提示】

      利用導學提綱自學課本51頁內容,思考下面問題:

     。1)從上往下觀察第一組題:第?題與第?題比較,第?題與第?題比較,第一個因數有什么特點?第二個因數乘了幾?積怎么變化?你發現了什么規律?把你的發現寫出來。

      (2)從上往下觀察第二組題:第?題與第?題比較,第?題與第?題比較,第二個因數有什么特點?第一個因數除了幾?積怎么變化?你發現了什么規律?把你的發現寫出來。

     。3)你能用一句話將兩組題中已經發現的.規律概括起來嗎?

      2、在學生自探時師板書課本例題:

      例3觀察下面兩組題,說一說你發現了什么?

      第一組:

      6×2=12

      6×20=120

      6×200=1200

      第二組:

      20×4=80

      10×4=40

      5×4=20

      3、根據自探提示,學生獨立解決,教師巡視。

      三、解疑合探

      1、學生匯報自探提示第一題,總結變化規律。然后出示根據8×50=400,直接寫出16×50=?

      32×50=?的得數,進一步歸納總結發現的規律,然后分小組討論,自己當小老師出題驗證發現的規律,最后和大家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得出結論。

      (課件出示第一組口算題目,演示對比這一組因數與積的變化情況,得出結論:兩個數相乘,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幾,積也要乘幾。)

      2、學生匯報自探提示第二題,總結變化規律。然后出示根據8×50=400,直接寫出8×25=?

      2×50=?的得數,進一步歸納總結發現的規律,然后分小組討論,自己當小老師出題驗證發現的規律,最后和大家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得出結論。

      (課件出示第二組口算題目,演示對比這一組因數與積的變化情況,得出結論:兩個數相乘,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除以幾(0除外),積也要除以幾。)

      3、通過觀察、思考用一句話概括已經發現的規律。學生總結不完整時,討論這個問題得出結論:(課件出示)兩個數相乘,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或除以)幾(0除外),積也要乘(或除以)幾。這就是積的變化規律。(指導學生抓住關鍵詞來記憶)

      四、運用拓展

      1、先找出規律再填空:

      12×8=96 40×21=840

      12×16=192 40×7=210

      12×32=384 20×21=420

      12×64=768

      2、判斷:

     。1)兩數相乘,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5,積應該乘5。( )

     。2)兩數相乘,一個因數除以10,另一個因數不變,積也除以10。( )

     。3)一個因數擴大4倍,積也一定擴大4倍。( )

      3、一塊寬為8米的長方形綠地面積為560平方米,要求寬要增加到24米,長不變。擴大后的綠地面積是多少?

      24÷8=3 560×3=1680(平方米)

      答:擴大后的綠地面積是1680平方米。

      五、質疑再探:

      探究:

      1、兩個因數相乘,兩個因數同時乘幾,積怎樣變化?

      2、兩個因數相乘,兩個因數同時除以幾,積怎樣變化?

      3、兩個因數相乘,當一個因數擴大另一個因數縮小時積怎么變化?)學生提出問題,找學生來回答,老師補充總結。

      六、板書設計:

      第一組:第二組:

      6×2=1220×4=80

      6×20=120 10×4=40

      6×200=12005×4=20

      積的變化規律:兩個數相乘,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幾(或除以)幾(0除外),積也乘(或除以)幾。

      《積的變化規律》教學反思

      《積的變化規律》是人教版教材數學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內容。它是在學生掌握了三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探索因數變化引起積的變化規律,感受發現數學中的規律。在教學中我先創設情境,讓學生列出相應的乘法算式,通過對算式的觀察,讓學生討論自己的發現,然后引出新知,再讓學生根據自探提示自主的去探索規律、驗證規律,并使用規律,本課主要是學生自主地去學習,我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大膽猜想,小心求證,積極主動地探索新知,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激發了學習興趣,增強了自信心。這節課上下來還是存在許多問題:

      1、由于本課例題比較簡單,大部分學生通過口算就能直接算出答案,無需通過積的變化規律進行計算,這就給部分思維發散性較差的學生形成了一個假象,以至無法真正懂得該規律的應用。這在后面拓展應用知識時表現的尤為明顯,部分學生還是用以前的老方法進行計算,而不是找到規律直接寫得數。在以后的教學中,要特別關注思維慢一些的學生,加強對他們的引導,使他們能更積極更有目標的去思考,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去獲取知識。

      2、要用好評價語言,鼓勵學生參與到課堂學習中。這節課的主要特點是讓學生在一個愉悅的學習環境中進行思考、探索、討論、發言,但是大部分學生還是不敢舉手大膽的交流。這部分學生主要是害怕自己說錯了,讓別的同學取笑。針對學生不敢發言,在以后的課堂教學中要注意多給學生鼓勵,多給學生信心,以使學生暢所欲言。

      3、對于積的變化規律的運用,學生對于基本的練習能夠運用自如,但是靈活度較高的練習就有些困難。因此,在選擇練習時應關注練習的廣度,讓學生見多識廣、靈活運用。

      4、學生參與探索活動,經歷發現規律的過程是新課標教材編排的意圖,面對新的數學問題,教師鼓勵學生在主動觀察、猜測、討論、交流和驗證等數學活動中,感受到數學問題的探究性和挑戰性,通過看、想、說、動手做、練的過程,順利的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并能充分體現了數學學習的“親歷性”,努力使學生在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等多方面也得到一定的進步和發展。特別是在初步感知規律后,引導學生猜想:是不是所有的乘法算式都具有這樣相同的特點呢,再自己想辦法加以驗證。

      四年級上冊《積的變化規律》教案設計 5

      教學內容:

      青島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42、43頁 第1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生經歷積的變化規律的發現過程,感受發現數學中的規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嘗試用簡潔的語言表達積的變化規律,培養學生初步的概括和表達能力。

      3、初步獲得探索規律一般方法和經驗,發展學生的推理能力。

      4、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初步培養學生嚴謹的治學態度。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自已發現規律、概括規律,進而運用規律。 教學難點:運用積的變化規律解決問題。

      教學準備:課件統計表格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課件出示:信息窗4情境圖 清理海水浴場】

      青島是座美麗的城市,在炎炎夏日,青島的海水浴場每天吸引著數以萬計的游客,為了讓游客在清潔舒適的沙灘上游玩,篩沙車每天都在忙碌著。

      “ 篩沙車每分鐘清潔沙灘80平方米”根據圖上的這個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學生可能提出:5分鐘、10分鐘、15分鐘、30分鐘、60分鐘·······篩

      沙車能清潔多少平方米沙灘?

      你們提的問題都非常好!這么多的問題我可以用一個關系式解決,你知道運用哪一個關系式嗎?(學生回答)

      對,就是“工作效率×工作時間=工作總量”,“每分鐘清潔沙灘的面積×篩沙車的工作時間=篩沙車的工作總量”現在我提一個問題“篩沙車的工作總量是怎樣變化的呢?”你們能幫我解決嗎?

      二、自主學習、小組探究

      1、填表格(學生每人一張)

      學生獨立完成表格

      2、小組活動

      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發現。

      小組活動時,教師巡視、指導。

      如果遇到小組觀察統計表有困難時,教師引導學生寫出計算的算式再觀察發現。

      80×5=400

      80×10=800

      80×30=2400

      80×60=4800

      三、匯報交流、評價質疑

      1、全班交流----積隨因數擴大而擴大的規律

      說一說篩沙車工作總量隨著時間的變化是怎樣變化的?

      學生通過填寫的表格從左往右觀察或列出的算式從上到下觀察

      每分鐘清潔沙灘的面積不變,工作時間擴大到原來的多少倍,清潔沙灘的總面積就擴大到原來的多少倍。

      那如果用因數、因數、積分別表示這三種量,你能用一句話概括你們發現的規律嗎?

      教師引導學生概括積隨因數擴大而擴大的規律: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擴大到原來的幾倍,積就擴大到原來的幾倍。

      2、學生探究----積隨一個因數縮小而縮小的規律

     、佟偛牛覀儚淖笸矣^察,發現了積隨因數擴大而擴大的規律的那從右往左觀察表格,用剛才比較研究的方法,比一比,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還是乘幾嗎?積和因數是怎么變化的?你又有什么新的發現? ②、學生獨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

     、、班內交流:

      ④、概括發現的規律(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縮小到原來的'幾倍,積也縮小到原來的幾倍。)

      四、抽象概括、總結提升

      剛才大家發現的規律是不是有普遍性呢?研究數學問題一般不能輕易下結論,要多舉出一些例子,看看會不會出現相同的情況。如果有一個反例子出現,就不能把這種發現當作規律,這就是研究數學問題應該有的嚴謹態度。下面我們一起來驗證規律。

     。1) 用積的變化規律填空(課件出示)

      2×18=36 20×4=80

      4×18=( ) 10×4=( )

      8×18=( ) 5×4=( )

     。2)學生自己舉例說明積的變化規律。

      提示:每位同學各寫兩組算式,一組3個算式,其中一組展現積隨一個因數擴大而擴大的變化情況,另一組則展現積隨一個因數縮小而縮小的變化情況。

     。3)同桌互相檢查所舉的例子和交流因數和積的變化是否與我們發現的規律相符。

     。4)整體概括規律。

      既然許許多多的乘法算式中都有這樣的積的變化特點,通過驗證,發現我們的猜想是正確的。它就是今天我們探究的積的變化規律。(教師板書課題)誰能把這個規律說一說。

      小組交流“積的變化規律”

      數學講究語言簡潔嚴謹,誰能用一句話將上面發現的兩條規律概括為一條呢?(學生交流)

      【課件出示: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擴大(或縮小)到原來的多少倍積就擴大(或縮小)到原來的多少倍!

      五、鞏固應用、拓展提高

      同學們,今天我們共同探究發現了“積的變化規律”,現在讓我們運用規律做幾道題好嗎?

      1、基本練習

      課本43頁第1題

      學生獨立完成后反饋,交流一下是怎樣算的?

      2、提高練習

      課本43頁第2題

      學生獨立完成后反饋,并說說是怎樣想的?

      你能根據這組算式的特點接下去再寫兩道算式嗎?

      3、開放練習

      課本43頁第3題

      運用“積的變化規律”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四年級上冊《積的變化規律》教案設計 6

      教學目標:

      1.探索、發現“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幾,得到的積就等于原來的積乘幾”的變化規律;能運用積的變化規律靈

      活地進行計算。

      2.經歷觀察、比較、猜想、驗證和歸納等一系列的數學活動,體驗探索和發現數學規律的經驗,發展思維能力。

      3.通過參與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在探索活動中感受數學結論的嚴謹性與正確性。

      教學重點:

      探索、發現積的變化規律。

      教學難點:

      經歷自主探究發現規律、驗證規律并應用規律的過程。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1.創設問題。

      小明在計算“42×5”時,將因數5寫成了50并進行了計算。

      問題一:小明能算出這個算式的正確答案嗎?

      問題二:那他算出的積和正確的答案之間會有什么關系呢?

      讓學生自由發言,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

      2.導入新課。

      在乘法里面,兩個因數相乘就得到了積,那因數的變化是否也會引起積的變化呢?它們之間會有怎樣的變化規律呢?今

      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探索積的變化規律。(板書課題)

      二、交流共享

      1.課件出示教材第33頁例題4的表格。

     。1)讓學生獨立計算,填寫表格。

     。2)指名匯報,課件出示學生完成的表格。

      2.觀察比較,發現規律。

     。1)獨立觀察。

      請同學們自己觀察表格中的因數和積的.變化情況,想一想: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幾,得到的積怎樣變化?你有

      什么發現?

     。2)小組交流。

      學生將自己的發現在四人小組內進行交流。教師巡視全班,了解各小組的交流情況。

      (3)全班匯報交流。

      指名匯報交流,教師可以讓參與匯報的學生到講臺前運用實物投影進行匯報。

      匯報預測:

     、俚谝粋因數不變,第二個因數乘2,得到的積等于原來的積乘2。

      ②第一個因數不變,第二個因數乘10,得到的積等于原來的積乘10。

     、鄣诙䝼因數不變,第一個因數乘4,得到的積等于原來的積乘4。

      ④第二個因數不變,第一個因數乘5,得到的積等于原來的積乘5。

     。4)概括規律。

      提問:誰能將剛才四位同學的發言進行概括,說一說積的變化有什么規律?

      學生交流后得出積的變化規律: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幾,得到的積就等于原來的積乘幾。

      3.驗證規律。

      引導:剛才大家發現的規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呢?研究數學問題一般不要急于得出結論。請同學們再找一些例子算一算

      、比一比,看看積的變化是不是有同樣的規律,在小組內交流。

     。1)學生在四人小組內驗證規律。

     。2)交流驗證的情況。

      4.解決課堂導入時的問題。

      提問:小明在計算“42×5”時,將因數5寫成了50,他算出的積和正確的答案之間會有什么關系呢?

      指名匯報交流,教師進行必要的糾正。

      引導學生發現:小明在計算時,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10,所以他算出的積也就等于原來的積乘10。

      三、反饋完善

      1.完成教材第33頁“練一練”第1題。

      先讓學生說說一個因數是怎樣變化的,再直接填出積。

      集體交流時,讓學生分別說說自己的想法。

      2.完成教材第33頁“練一練”第2題。

      讓學生先觀察每組中各個算式之間因數的聯系,再根據每組第1題的積直接寫出下面兩題的積。

      3.完成教材第36頁“練習六”第10、11題。

      學生獨立完成后集體訂正。

      四、反思總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還有哪些疑問?

      四年級上冊《積的變化規律》教案設計 7

      教學目標:

      1、探索積的變化規律,嘗試用數學語言進行描述,并進行簡單運用。

      2、經歷“積的變化規律”的發現、表達和應用的過程,初步獲得探索規律的方法和經驗,發展概括、推理能力。

      3、感受探索、運用規律的樂趣。

      教學過程:

      一、從生活中來

      1、請同學們看屏幕。一只小熊正在乘著熱氣球去旅行。如果氣球以每秒5米的速度上升,那么小熊飛2秒有多高呢?你是怎么想的?列式4秒飛多高,為什么?列式6秒又飛多高,8秒呢,齊,你們說停它就停!準備,起飛,多少米?

      2伸出你的手我們來指一指,10秒飛多高?12秒?能列個算式嗎?14秒、18秒……什么感覺?越飛越高。為什么會越飛越高呢?有補充嗎?當每秒上升的速度不變時,氣球飛的時間越長,飛得越高!疽龑W生在具體情境中感悟:速度不變時,上升的高度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肯旅嬲埻瑢W們觀察黑板上的三個算式,回想一下,乘法算式中,乘號前面的數叫做……乘號后面的數叫做什么,所得的結果叫做……仔細觀察,因數、因數、積。誰變了,誰沒變

      結合這三個算式說說你的發現

      積變了,有怎樣的變化呢?

      二、探索規律

      1、發現規律。

      請同學們拿出學習單一,有兩組算式,大家可以選擇其中一組研究,也可以兩組都完成。

      在研究之前請同學讀一讀學習建議。

      我們來聽聽他們是怎么思考的

      按什么順序觀察的第一個因數,從( )到( )乘幾,第二個因數不變。積也乘幾,看來觀察得越全面,得到的結論才能越完整。

      這兩組算式雖然內容不同,但卻藏著相同的規律,大家發現了嗎?那你能不能寫出一組具有這樣規律的算式,在學習單二上完成,匯報【引導學生從若干組不同的的`算式中,自己探索積的變化與誰的變化有關、有什么關系,并把它們表示出來,從而初步感悟積的變化規律,為抽象、概括規律打好基礎!

      2、表達規律。

      師:剛才我們通過幾組題找到了其中藏著的規律,下面你能把剛才我們發現的規律用最簡潔的方式,可以借助一句話、或一組算式表達出來嗎?寫在學習單的空白處

      匯報,強調幾相同,0除外。把這條規律寫在黑板上。那這條重要的規律就是積的變化規律

      教師借此整理板書,得到積的變化規律!疽龑W生個性化的表達,使內隱的認識外顯化,并在全班交流中,逐漸完善對規律的認識,發展概括、推理能力!

      3、像剛才那樣,我們用大量的不同的例子來概括這個規律的方法,叫做不完全歸納法。

      4、應用規律。

      1、你能根據8×50﹦400,直接寫出下面各題的積

      2、認識嗎?小青蛙。這只小青蛙會“吃”數,并且吃進的數與嘴里的數相乘,能“吐”出來一個新數。已知:6×=222搶答:24×=?3×=?問:方塊里的數不知道,怎么知道結果的呢?

      三、到生活中去

      回想一下,這節課我們是怎樣得到積的變化規律的?從熱氣球開始,通過幾組算式用不完全歸納法得到了積的變化規律,然后通過青蛙吐數運用了積的變化規律。那誰來說說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呢?運用積的變化規律有什么好處?學了積的變化規律你又產生了哪些猜想?【引導學生有意識的回顧學習過程,初步獲得探索規律的一般方法!

      四年級上冊《積的變化規律》教案設計 8

      【教學內容】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51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積的變化規律的發現過程,嘗試用簡潔的語言表達積的變化規律。

      2.初步獲得探究規律的一般方法和經驗,發展學生的推理能力。

      3.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

      【教學重點】

      發現并運用積的變化規律。

      【教學難點】

      積的變化規律的探究策略。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巧導新課。

      1.口答題:

     。1)一個因數是6,另一個因數是5,積是( )

     。2)把7擴大9倍是( )

     。3)把56縮小8倍是( )

      2.找規律寫一寫

      12345679×9=111111111

      12345679×18=22222222

      12345679×27=333333333

      12345679×36=444444444

      ——————————————

      ——————————————

      為什么這樣寫呢?(第一個因數不變,第2個因數是9的幾倍積就是111111111的幾倍?)從這個題中我們可以看出在乘法算式里積的變化是和誰有關系?(因數)那么是不是這樣的呢?我們現在就一起來探究這個問題(積的變化規律)(板書課題)

      二、自主探究,發現規律。

      1.探究規律

     。ㄎ覀円黄饋砜纯吹谝唤M題,算一算,再觀察這組題里面的三個算式里面的因數和積分別是怎樣變化的?

      (1)出示題目

      6×2=

      6×20=

      6×200=

     。2)先自己算算,再想一想你發現了什么,在小組中交流你的發現,準備匯報。

      (3)匯報:先說結果,哪小組愿意上來邊指邊說你們的發現?(不同的學生匯報)

      師:能不能把你們的發現用一句話概括呢?

      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幾,積也乘幾。

      師: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4,積會怎樣?

      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4,積乘5,行嗎?為什么?

     。ㄕf明這兩個“幾”是一樣的數。)

      (4)出示題目

      20×4=

      10×4=

      5×4=

      算一算,比一比,這組題目又是怎么變化的?

     。5)小組內交流,匯報

      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除以幾,積也除以幾。

      有沒有想說的?除以0可以不?(板: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除以幾(0除外),積就除以幾)

     。ê⒆觽兾覀償祵W追求的是準確,簡練。你能不能把這兩句話合并為一句呢?)先獨立想,再匯報。

      2.總結規律: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或除以)幾,積也乘(或除以)幾。

     。4)這條規律是不是真的適用呢,你能用這個規律寫一組算式嗎?

      要求:同桌合作,左邊的同學寫一個算式,右邊的同學運用規律寫一個算式。比一比誰做的快。

     。5)匯報

      三、鞏固拓展,巧用規律。

      1.根據8×50=400填空

      16×50=( )8×25=( )

     。 )×50=12004×( )=200

      2.判斷

      (1)兩數相乘,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5,積應該乘4。( )

      (2)兩個數相乘,一個因數擴大8倍,另一個因數縮小1倍。積擴大8倍。

     。3)一個因數擴大4倍,積一定擴大4倍。( )

      (4)兩數相乘的積是20,當一個因數不變時,另一個因數也擴大a倍,積就是20×a。( )

      3.填空

      (1)一個長方形的`寬不變,長擴大到原來的5倍,面積擴大到原來的( )倍。

      (2)兩個因數的積是100,把其中一個因數擴大到原來的3倍,另一個因數不變,積是( )

      (3)一個因數不變,把其中另一個因數擴大到原來的3倍,積是90,原來兩個因數的積是( )

      4.51頁2題

      算一算,想一想。你能發現了什么?

      4×6=245×10=50

      (4÷2)×(6×2)=24(5÷5)×(10×5)=50

      (4×2)×(6÷2)=24(5×5)×(10÷5)=50

      四、課堂小結

      孩子們,短暫的40分鐘過得很愉快,你們開心嗎?這節課你都有哪些收獲呢?與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五.課后練習,拓展延伸

      在乘法算式里,如果兩個因數同時擴大2倍,積會( )。如果一個因數擴大4倍,另一個因數縮小2倍,積會( )

      板書設計

      積的變化規律

      積______________因數

      在乘法算式里,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幾或除幾(0除外),積也乘(或除以)相同的數.

      四年級上冊《積的變化規律》教案設計 9

      一、說教材

      1、知識的聯系與地位。

      《積的變化規律》是小學新編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學習了三位數乘兩數計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探究積的一些變化規律。掌握這些規律,為學生進一步加深理解乘法運算以及為以后自主探究理解小數乘、除法的計算方法奠定基礎。教材中的例3,以兩組乘法算式為載體,引導學生重點探究,當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發生變化時,積的變化規律。教材例題設計分為三個層次:研究問題(教材以兩組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乘法算式,在觀察、計算、對比的基礎上發現問題。)歸納規律(結合探究交流,嘗試用簡潔的語言總結積的變化規律。)驗證規律(舉例驗證積的變化規律的普適性。)基于“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從數學的角度出發,對教材教學內容做了靈活的改動,從而更適合本班學生的特點,更能體現因材施教。

      2、教學目標。

      基于以上的認識,我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引導學生理解并掌握“兩數相乘,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或除以)幾,積也乘(或除以)幾”的變化規律,并能將其規律恰當地運用到計算和解決實際問題之中。(2)、能力目標: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積的變化規律過程中,培養學生初步的概括能力、表達能力以及思維能力。

     。3)、情感目標:引導學生經歷積的變化規律的發現過程,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增強自信心。

      3、教學重難點。

      為了能很好地達成教學目標,因此,本次教學的重點應是探究和掌握積的變化規律。難點應是在探究和掌握積的變化規律的同時,能體驗更多的學習策略和方法,發展數學思考。關鍵是學生能正確運用積的變化規律解決實際問題。

      [設計理念]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合作交流,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符合數學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也是嘗試教學法倡導的。

      二、說教法、學法

      教法:本節課,引導學生在特定的`數學情境中,用觀察、計算、比較去嘗試發現積的變化規律。教學中,教師的引導與學生的自主探究相結合,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學中主要運用了嘗試教學法,練習法,探究研討法,自學輔導法等。

      學法:“教法為學法導航,學法是教法縮影”。本節課,通過運用觀察、比較、嘗試、發現等一系列方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歸納概括出積的變化規律,在理解、掌握規律的基礎上,并能正確合理地運用規律,從而獲得經歷知識形成過程的體驗。

      三、說教學流程

      結合本課的特點,我設計了六環節。

      1、情境設疑。

     。1)、口算搶答。[設計理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學習新知識鋪路搭橋,掃清后續學習的知識障礙。

      (2)、思維設疑。根據12345679×9=111111111,你能直接寫出算式12345679×27=的積嗎?[設計理念]:突出新知識的生長點,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同時引出課題,明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2、自主探疑。

     。1)、提出問題。仔細觀察下面兩組算式,說一說你發現了什么?[設計理念]:為學生嘗試自主探究積的變化規律提供問題載體。

     。2)、自主討論

      (一)。學生通過導學案,觀察“6×2=12,6×20=120,6×200=1200”這組算式,思考這3個算式的因數和積,什么不變?什么變了?是怎樣變的?然后小組討論交流,探究出“兩數相乘,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

      10、100......,積也乘

      10、100......”的變化規律。再根據算式4×25=100,直接寫出其他算式的得數,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歸納出“兩數相乘,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幾,積也乘幾”這一積的變化規律。[設計理念]: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思考、探索、交流等一系列活動,獲得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促使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不斷提高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3)、自主討論

      (二)。在探究出第一組算式積的變化規律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多媒體演示,觀察、分析、比較算式“80×4=320,40×4=160,20×4=80”因數和積的變化情況,自主交流討論出“兩數相乘,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除以幾,積也除以幾”這一積的變化規律。

      [設計理念]:在學生熟悉學法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積的變化規律,目的是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3、深化練習。

     。1)、做一做。根據第一小題的積,寫出其余題目的得數。(2)、判一判。(對的打“√”,錯的打“×”。)(3)、想一想。根據要求填空。

      [設計理念]在層次分明,形式多樣的練習中,通過引導學生做一做、判一判、想一想,促使學生對積的變化規律的應用中,加深學生對規律的理解和掌握。

     。4)、試一試。根據12345679×9=111111111,你能直接寫出下面各題的積嗎?[設計理念]注重首尾相顧,前后呼應,有因有果,渾然一體,體現課堂的完整性。

      4、總結延伸

     。1)、總結回顧。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知識?你有什么收獲?(2)、拓展延伸。積還有其他的變化規律嗎?課后思考以下3個問題:

     、賰蓚相乘,當兩個因數同時乘幾,積會怎樣變化?②兩個相乘,當兩個因數同時除以幾,積又會怎樣變化?③兩個相乘,當一個因數乘幾,另一個因數除以幾,積又會怎樣變化?[設計理念]在回顧中總結全課,培養學生的反思意識和能力。通過課后對3個問題的思考,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拓展學生思維的廣度,使積的變化規律的內涵得到進一步延伸。

      5、生活拾貝。[設計理念]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睛去發現生活中的美,更要學會用數學的方法來創造生活中的美。

      6、板書設計。[設計理念]力求直觀,條理清晰,便于學生理解記憶本節課的知識要點。

      四、全課設計思路

      縱觀全課,我為學生營造了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以學生活動為主體,采用“六環節”教學模式,借助嘗試教學法,先練后講,以學定教。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通過看、想、說等活動過程,總結歸納出積的變化規律。這種教學設計,豐富了學生的經驗,加深了學生的思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真正成為了課堂教學的主人,使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

      四年級上冊《積的變化規律》教案設計 10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這節課內容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例題、想想、做做第14題。

      2.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三位數乘兩位數和使用計算器進行計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借助計算器探索積的一些變化規律,掌握這些規律,為學生進一步加深對乘法運算的理解以及今后自主探索和理解小數乘除法的計算方法做好準備。

      教材首先出示26 =12、206=120、2006=1200 ,讓學生依據給出的乘法算式,探索當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一個數,得到的積會有什么變化,引導學生作出猜想。再列舉一些例子,用計算器計算來驗證猜想。引導學生觀察,學生比較容易發現規律,提出猜想,用計算器進行驗證。由于研究的是關于運算的規律,勢必涉及較大數的計算,為了將學生的思維從繁雜的計算中解脫出來,使學生更加關注規律的發現過程,所以用計算器作為探索規律的工具。

      3.說教學目標

      基于以上認識,我從知識和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1)借助計算器的計算,使學生探索并掌握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幾,積也隨著乘幾的變化規律。

      (2)經歷觀察、比較、猜想、驗證和歸納等一系列的數學活動,體驗探索和發現數學規律的基本方法,進一步獲得一些探索數學規律的經驗,發展思維能力。

      (3)通過學習活動的參與,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在探索活動中感受數學結論的嚴謹性與正確性,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自信心。

      4.教學重點:使學生探索并掌握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幾(或除以幾),積也隨著乘幾(或除以幾)的變化規律。

      教學難點:在探索和發現規律上,能更多的體驗一般策略和方法,發展數學思考。

      5.課前準備:課件、學生每人計算器一個、學生每人一張空白表格。

      二、說教法和學法

      (1)教法: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用觀察、驗證來探索積的變化規律,教師引導與學生自主探究相結合,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2)學法:通過觀察交流,讓學生經歷提出猜想、驗證猜想、表述規律、應用規律的自主探索過程,獲得探索數學規律的經驗。

      三、說教學過程

      結合本課特點,我設計了以下五個教學環節:

      1、情境引入,猜想規律

      (1)課件出示我校為福利院捐款獻愛心的照片,創設我校師生為福利院捐款買物品的情境,已知每千克橙子6元,買2千克多少元?買20千克?買200千克呢?不僅使學生感知捐款的意義,還為學生學習新知創設熟悉的情景。

     。2)引導學生列出第一個問題的算式,計算出結果。并使學生清楚地知道算式中的三個數分別叫做一個因數、另一個因數和積。

      (1)62= 12

      (2)620=120

      (3)6200=1200

      (3)引導學生觀察、比較,思考積會怎樣變化。提出猜想: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幾,積也隨著乘幾。

      『設計理念』這樣的設計是想讓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數感及提出數學猜想的意識和能力。

      2、動手操作,驗證規律

      (1)首先讓學生獨立用計算器計算出每題的結果并將得到的積與原來的積進行比較,然后組織學生相互交流,初步驗證猜想,老師進行小結:經過實際計算,發現這里每一題的計算結果都符合先前的猜想 。并進一步提出:這個猜想是不是適合所有的乘法算式?

      (1) 62 = 12

     。2) 620 = 120

      (3) 6200 = 1200

     。2)引導學生舉例,進一步驗證猜想。同桌相互合作,寫出任意一組算式: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一個數。用計算器或者筆算算出結果,進行比較。 全班交流,通過交流進一步確認猜想成立。

     。3)語言表述規律,小結探索方法。首先讓學生說規律,然后講出探索的方法:如用計算器計算,提出猜想、驗證猜想、不完全歸納等。

      『設計理念』新課標當中指出: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使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來。因此這一環節我讓學生充分利用計算器,運用不完全歸納法,通過具體豐富的實例驗證猜想,讓學生用數學語言準確地描述自己發現的規律。引導學生掌握數學規律與知識的獲得方法,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使學生終生受益。

      3.實踐運用,鞏固規律

     。1)課本P83想想做做第1題。采用題組的形式讓學生應用規律直接寫出乘法算式的積。完成后再讓學生說說是怎樣想的,使學生進一步熟悉積的變化規律。

     。2)用規律解釋口算、筆算、和簡算。

      口算:165= 16500= 16 5000=

      豎式計算:175 1750 17500

      簡便計算:12548=12586

      讓學生口頭回答,體會積的變化規律的應用,進一步明確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的口算、筆算方法,以及積的變化規律在乘法計算中的巧妙應用。

      (3)補充題:2008年的奧運會在北京舉行,小明的爸爸決定去北京觀看一些比賽項目,為中國健兒加油。

      如果坐汽車,每小時行使60千米,4小時可以多少千米?

      如果坐火車,火車的速度是汽車的2倍,同樣的時間可以行使多少千米?

      這題的第2個問題中蘊含著兩種解題思路,讓學生說一說、比一比。一種是根據速度時間=路程的數量關系,先算出變化了的那個因數是多少,再求積。另一種是根據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以幾,原來的積也乘以幾解決問題。兩種方法得出的積相同,使學生體會積的變化規律是客觀存在的普遍規律。

      『設計理念』在層次分明,形式多樣的練習中,通過讓學生想一想、填一填、說一說,使學生在規律的應用中逐步加深對積的變化規律的理解。

      4.拓展練習,升華規律

      365400= 1824 =

      36540 = 180240 =

      3654 = 18002400 =

      『設計理念』這一環節是通過兩組題目的計算,讓學生用本節課的研究問題的方法繼續探索積的變化規律,使得積的變化規律的內涵得到延伸,讓學生對這一規律有進一步的理解。

      5.總結全課,內化規律

      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了什么收獲?還有哪些疑問?

      『設計理念』在回憶中總結全課,培養學生的反思意識與能力。

      四、說板書設計。(見課件)

      綜觀全課,我給學生營造了寬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主動觀察、討論交流、猜想驗證等數學活動中,通過看、想、說的過程,逐步探索出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幾,積也隨著乘幾的變化規律。這樣的`探索過程豐富了學生學習的體驗,加深了學生的思考,突破了學生思維和經驗的障礙,而且為學生創造了猜測與驗證、辨析與交流的空間,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使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一、說教材

      積的變化規律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三位數乘兩位數、用計算器進行計算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為學生今后學習小數乘法等知識鋪平了道路,在本節課中,學生要學習積的變化規律。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對于發展學生的運算能力、合情推理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們都知道,四年級的學生具有一定的經驗,能夠將新知識轉化為已有的知識,但是他們的抽象思維還很弱,在理解積的變化規律的探究過程時會有一定的難度;谝陨蠈滩牡姆治龊蛯W情的分析,我將理解積的變化規律確定為本節課的重點,將理解其探究過程確定為本節課的難點。并且擬定了以下三維目標:

      1、能理解并掌握積的變化規律,能正確表述積的變化規律,并能正確運用。

      2、經歷積的變化規律的探究過程,學會觀察、猜想、驗證、概括的方法,感受變與不變的思想,發展學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3、體驗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樂趣,培養學生獻愛心的好品質。

      二、說教學設想

      為了有效地實現教學目標,在實施教學時,我將努力做到以下兩個注重:

      1、注重探究過程的經歷:積的變化規律的探究過程需要經歷從直觀到抽象,從朦朧到清晰的過程,這過程需要學生通過觀察、猜想、驗證、概括等數學活動,從而理解積的變化規律,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2、注重變與不變思想的滲透:通過將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變化,來探索積的變化規律,發展學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三、說教學流程

     。ㄒ唬﹦撛O情境,引入新課

      同學們,為了響應學!肮澥×慊ㄥX,牽手好朋友”的號召,我們班與希望小學四(1)班開展“手拉手,獻愛心”活動,請你計算一下,一盒水彩筆6元,如果買2盒要花多少元?買20盒,買200盒呢?請同學們拿出草稿紙列式計算一下,學生會列出算式:6×2=12(元);6×20=120(元);6×200=1200(元)。(設計意圖:通過創設“買文具”的具體情境,激活了學生原有的知識,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為探究積的變化規律提供素材,做好鋪墊。)

     。ǘ┳灾魈剿,理解規律

      第一層次:感知規律。觀察這組算式,你發現了什么?什么變了,什么沒變?先獨立思考一下,有了想法之后四人一小組相互討論,之后教師巡視,全班反饋。我會引導學生從上往下進行觀察,學生會發現從①式到②式,從②式到③式,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10,積也乘10;學生也會發現從①式到③式,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100,積也乘100。那如果從下往上觀察,你又發現了什么?學生會發現從式③到②式,從②式到①式,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除以10,積也除以10;學生也會發現從③式到①式,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除以100,積也除以100。那誰能用一句簡潔的話來說一說你發現的規律,先獨立說一說,再同桌之間相互說,從而由學生說出: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或除以)幾,積也乘(或除以)幾。

      第二層次:提出猜想。同學們發現的規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呢?我們需要再舉一些例子來驗證一下,看看會不會出現相同的情況,如果有一個例子出現不同的情況,我們就不能把發現當成規律。

      第三層次:驗證規律。請每個同學寫出3個算式,同桌相互檢查,并交流因數和積是怎樣變化的?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還可以讓他們在別人的算式后面接著寫一些。學生會寫出7×12=84、7×6=42、7×3=21;或者6×150=900、6×30=180、6×6=36等等。

      第四層次:歸納結論。同學們,黑板上這么多算式,現在你能完整地說一說這個變化規律?先獨立地說一說,再同桌兩人相互說,最后我會指名學生說,從而得出: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或除以)幾,積也乘(或除以)幾。這里除以的數可以為0嗎?不能為0,因為0不能作除數。

      第五層次:拓展延伸。剛剛大家已經知道了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或除以)幾,積也乘(或除以)幾。那么如果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加(或減)幾,積是不是也加(或減)幾呢?學生會發現這是不成立的,例如7×(12+1)≠(84+1)。

      第六層次:解釋應用。我會出示一個神奇缺八數。

      12345679×9=111111111

      12345679×18=222222222

      12345679×27=( )

      12345679×36=( )

      12345679×45=( )

      12345679×( )=( )

      通過這個神奇缺八數的應用來讓學生感受數學的神奇奧秘。

      有效地數學學習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統一,在本環節中,通過讓學生觀察、猜想、驗證、概括等數學活動,從而豐富了學生的體會,加深學生對積的變化規律的理解,從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三)學以致用,分層練習

      我會將做一做作為基礎練,以鞏固新知識,檢查學生是否理解和掌握積的變化規律。

      我會將“一所小學擴建校園,準備將長方形操場的寬度從8變成24米,長不變,擴建前的面積是560平方米,問擴建后的操場面積是多少?”作為綜合練,通過這道題來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24×75=180036×104=3744

     。24○6)×(75×6)=1800(36×4)×(104○4)=3744

      (24○3)×(75○□)=1800(36○□)×(104○□)=3744

      我會將這道題作為拓展練,通過計算這幾道題目,讓學生發現一個因數乘幾,另一個因數除以相同的數,他們的積是不變的,從而進行拓展,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

     。ㄋ模┱n堂回眸,內化提升

      第四環節:課堂回眸,內化提升。此時,我會請學生來說說這節課你學習到了什么,你有什么需要提醒其他同學注意的嗎?從而結束本節課的課題。

      四年級上冊《積的變化規律》教案設計 1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積的變化規律的發現過程,感受發現數學中的規律是一件十分趣的事情。

      2、嘗試用簡潔的語言表達積的變化規律,培養初步的概括和表達能力。

      3、初步獲得探索規律的一般方法和經驗,發展學生的推理能力。

      重難點:

      重點: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與積的變化情況。

      難點:自主思考探索,歸納積的變化規律。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師:我們在上課前玩一個對對子的游戲,看誰反應最快!

      師出:1只青蛙,( )條腿。(并拍手)

      生對:1只表蛙, 4條腿。

      … …

      師:你們的腦子轉得真快,其實在這個游戲中藏著許多的數學知識,讓我們一起來找一找。剛才同學們說2只青蛙8條腿,誰能列式?6只呢?18只呢?

      2×4=8

      6×4=24

      18×4=72

      二、自主學習,探索新知。

      1.師:觀察這組算式什么變了,什么沒變?

      生:其中一個因數變了,積也變了。另一個因數沒變。

      師: 把第一個算式的因數同第二個算式的因數比較,擴大了多少倍?積有什么變化?

      生:擴大了3倍,積也擴大3倍。

      師:第二個算式跟第三個算式比呢?

      師: 第一個算式跟第三個算式比呢?

      師:如果一個因數擴大10倍,20倍,100倍呢?積會怎么樣?

      生:也會擴大相同的倍數。

      師:這里你發現什么規律?

      總結:(板書)兩個因數相乘,其中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擴大幾倍,積也擴大相同的倍數。

      2、運用這個規律練習

      24× 5=120 14×5=70

      24×10=( ) 14×( )=210

      24×20=( ) ( )×30=420

      學生填寫,并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3、科學家都善于猜想,今天我們也來一次大膽的猜想,你又會有什么發現?

      80×5=400

      40×5=200

      20×5=100

      小結:兩個因相乘,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縮小幾倍,積也縮小相同的倍數。

      4、運用規律練習

      45×20=900 16×30=480

      45×10=( ) 16×15=( )

      45×2 =( ) ( )×15=120

      并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5、整體概括規律

      師:誰能用一句話將兩條規律概括為一條?讓語言更簡潔。

      板書:兩個因數相乘,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擴大或縮小幾倍,積也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

      師:剛才我們發現的`規律是乘法計算中一條特別重要的性質叫積的變化規律。

      板書:積的變化規律

      三、驗證規律

      師:大家發現的這條規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呢?研究數學問題一般不匆忙下結論,再舉一例子,看是否一致,如果不同就不能下結論。那么我們來驗證一下吧!

      根據15×6=90,那么15×24=?,先根據規律來填寫,再算一下。你會接著寫嗎?

      四、運用規律練習

      12345679× 9=111111111

      12345679×18=( )

      12345679×27=( )

      12345679×( )=999999999

      五、拓展,你能發現什么規律?

      18×24=432

     。18÷2)×(24×20)=( )

      (18×2)×(24÷20)=( )

      小結:只要大家勤于思考,你還會發現積更多的變化規律。

      四年級上冊《積的變化規律》教案設計 12

      教學內容:

      教材第58頁例4“積的變化規律”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積的變化規律的發現過程,感受發現數學中的規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嘗試用簡潔的語言表達積的變化規律,培養初步的概括和表達能力。

      3、初步獲得探索規律的一般方法和經驗,發展學生的推理能力。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自己發現規律,概括規律,進而運用規律。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提出目標。

      1、創設情景:通過前一段時間的學習,同學們對乘法的計算已經掌握的很好了,下面同學們算一算下面各題。

      8×3= 60×4=

      16×3= 180×4=

      32×3= 240×4=

      學生計算后。師:說說你是怎樣算的?你發現了什么?

      學生匯報交流,

      2、師引入:是的,在乘法運算中,積會隨著因數的變化而變化,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積的變化規律。

      3、提出目標:

      讓學生先說一說,再出示目標:

     。1)積的變化規律是什么?學這些規律有何用?

     。2)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掌握了探索規律的什么方法?

      [設計意圖]上面這兩個題蘊涵了函數思想,通過這兩組練習,使學生對積的變化規律有一個初步的感性認識,為學習新知做好準備。

      二、展示學習成果

      1、小組內個人展示。

     。1)提出自學要求:自學課本58頁的例4、完成做一做后按學困生→中等生→優生的順序在小組內交流展示。

     。2)生自學,師巡視指導,收集學習信息。

      2、以小組為單位在全班展示發現的積的變化規律。

      (1)積隨因數擴大而擴大的規律。

     。2)積隨因數縮小而縮小的規律。

      3、師生共同討論把兩個規律合并。

     。1)合并: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擴大(或縮小)幾倍,積也擴大(或縮。┫嗤谋稊怠

      (2)質疑討論,引發沖突。生先質疑,師再補充質疑:

      擴大(或縮。┦裁匆馑?

      為什么是相同的倍數?

      對“一個因數不變”中的“因數”是否適用于任何整數。

     。3)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把規律補充完整。學生進一步理解積的變化規律。

      4、運用規律,完成練習。

      讓學生展示“做一做”的完成情況,并說一說是如何根據積的變化規律來完成的.。

      [設計意圖]讓學生充分經歷學習的過程,學會研究問題的一般方法,使學生體會到學習的快樂。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相互交流。進一步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識。

      三、鞏固拓展,運用新知

      1、根據25×2=50,利用規律,直接寫答案。

      25×20= 25×( )=1500

      25×200= 25×( )=200

      25×XX= 25×( )=50

      說說自己是怎樣想的?

      2、練習九第1題。

      3、指導學生完成練習九第5題。(一個因數擴大,另一個因數縮小的積的變化規律)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讓學生鞏固新知,進而引導學生繼續探索積的變化規律,使學生知道積的變化規律還沒研究完,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和探索欲望。

      四、課堂小結,布置作業

      1、學生談收獲。

      2、作業:

     。1)練習九的第2、3、4題。

      (2)兩因數的積是345,把其中一個因數乘40,另一個因數除以5,則新的積是多少?(提高題)

      四年級上冊《積的變化規律》教案設計 13

      教學目標:

     。薄⒆寣W生探索并掌握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或除以)幾,積也乘(或除以)幾的變化規律;能將這規律恰當地運用于實際計算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使學生經歷積的變化規律的發現過程,初步獲得探索和發現數學規律的基本方法和經驗。

      3、通過學習活動的參與,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使學生獲得成功的樂趣,增強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心。

      4、培養學生從正反兩個方面觀察事物的辨證思想。

      教學重點:發現并運用積的變化規律。

      教學難點:積的變化規律的探究策略。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屏幕顯示:為九九重陽節開展的“走進敬老院,濃濃敬老請”活動我們全校學生都捐出自己的零花錢,為老人們購買一些物品。請你們幫忙算一算,一千克橙子6元,買2千克花多少錢?40千克呢?200千克呢?(學生回答)

      6╳2= 12(元)

      6╳40=240(元)

      6╳200=1200(元)

      師:仔細觀察、比較這組算式,你能發現什么?

      生1:有一個因數都是6。

      生2:對,一個因數相同,另一個因數不同,積也不同。

      師 :觀察得真仔細! 一個因數相同可以說一個因數不變,那另一個因數呢?

      生3:另一個因數變了,積也變了。

      生4:我看到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越變越大,積也越變越大。

      師 :你是從上往下觀察的,還可以怎樣看?

      生5:倒過來,從下往上看,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越變越大,積也越變越大。

      師 :當一個因數不變時,另一個因數和積是怎樣變化的?積的變化有沒有規律呢?是什么規律呢?這節課我們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自主探究,發現規律

      1、研究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變大,積的變化情況。

      6×2= 12(元)

      6×20=120(元)

      6×200=1200(元)

     。1)師:在研究問題的過程過程中,為了方便我們研究和表達,可以把這組算式分別說成(1)式,(2)式,(3)式。

     。2)引導學生分別用(2)式、(3)式與(1)式比,觀察因數和積分別有怎樣的變化?在小組內互相說一說。

     。3)出示18×2=36和30×2=60,還是與(1)式比較,觀察因數和積分別又有怎樣的變化?在小組內互相說一說。

      師:誰來說說通過剛才的兩次比較,你們又發現了什么?

      生: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變化,積也變化。

      師:怎樣變化的?能說得具體些嗎?

      生1: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一個數 ,積也乘相同的數。

      生2: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幾 ,積也乘幾。

      師:你們真能干!剛才,我們從上往下觀察,發現了這樣的積的變化特點,那從下往上觀察,用剛才比較研究的.方法,比一比,看看有沒有新的發現?具體應該怎么比呢?

      2、研究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變小,積的變化情況。

     。1)師:如果這組算式從下往上觀察,分別把上面的兩個式子與底下的一個式子作比較,會不會有新的發現呢?

      學生獨立思考后把想法在小組內交流一下。

     。2)全班匯報交流:你發現了什么?是怎樣發現的?

      3、驗證規律。

      師談話:剛才大家發現的規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呢?研究數學問題一般不匆忙下結論,要再舉一例子,看看會不會出現相同的情況。如果有一個例子出現了不同的情況,就不能把這種發現當作規律,這就是研究數學問題應該持有的嚴謹的態度。你能自己舉例說明積的變化規律嗎?

      每位學生寫3個算式,同桌互相檢查和交流因數和積是怎樣變化的。(匯報情況略)

      師 :既然許許多多的乘法算式中都有這樣的積的變化特點,它就是今天我們探究的積的變化規律。誰來把這個規律再說一說。

      生 :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幾 ,積也乘幾;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除以幾 ,積也除以幾。

      師 :數學講究簡潔美,能把它說得再簡單點嗎?

      生 :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或除以)幾 ,積也乘(或除以)幾。

      師 :說得太棒了!同學們,祝賀你們發現了積的變化規律,愿意用它解決實際問題嗎?

      三、運用規律,解決問題

      1、根據8×50=400,直接寫出下面各題的積。

      16×50= 32×50= 8×25=

      2、全社會各界朋友發起了向西藏教育捐贈和教師自愿者等活動,他們考慮著何種運輸方式進入西藏。我們也幫忙分析一下,一輛汽車在青藏公路上以60千米/時的速度行使,4小時可以行( )千米。一列火車在青藏鐵路上行駛的速度是汽車的2倍,這列火車用同樣的時間可行千米。

      生 :一輛汽車4小時可以行駛240千米,用60乘4等于240千米。

      師 :根據什么數量關系來列式計算?

      生 :速度乘時間等于路程。

      師 :第二個問題呢?

      生 :60×2×4=480千米,先算出火車速度,乘時間4小時等于路程。

      師 :還有其它解法嗎?

      生 :240×2=480(千米),因為速度乘2就是一個因數乘2,時間不變就是一個因數不變,那么積也就是路程也要乘2等于480千米。

      師 :能運用積的變化規律解決問題,你的數學意識很強。同學們喜歡那種方法?

      生 :喜歡第2種,只需一步計算。

      師 :多關注已有信息,靈活運用規律能使解題思路更開闊。

      ……

      四、全課總結,拓展延伸

      師 :在這節數學課上,你們還有什么收獲嗎?

      生1:我們找到了積的變化規律: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或除以)幾 ,積也乘(或除以)幾。

      生2:我會用積的變化規律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很方便。

      師:大家用自己智慧的雙眼,聰明的大腦發現并運用了乘法規律,老師真為你們高興。學以致用,其樂無窮。先選擇下面計算題中的一道算出積,然后直接寫出其他各題的積。

      18×30= 18×15= 18×5= 54×5=

      師:比較18×15= 270和 54×5=270,你們還有什么新的問題、新的想法嗎?

      生:為什么兩個因數都變了,積卻不變呢?是不是有什么規律?

      師:多么有價值的問題!下課后你們用今天研究問題的方法去探究新的規律,老師祝你們成功!

      四年級上冊《積的變化規律》教案設計 14

      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景中,探索出積的變化規律。

      2、通過讓學生觀察、分析、比較,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3、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重難點:

      積的變化規律

      教學準備:

      多媒體等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談話:同學們,2008年奧運會帆船、帆板項目的主賽場設在青島浮山灣。大家已經知道為了給運動員創設潔凈的比賽環境,清淤船對海灣進行了淤泥處理,同樣,為了讓觀眾在松軟的'沙灘上觀看比賽,篩沙車已經在沙灘上忙碌起來了。

      二、自主嘗試,獨立探究

      出示教科書情境:清理海水浴場

      1、談話:你能從圖片中捕捉到那些文字信息?

      2、談話:根據文字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ㄒ驗閳D片上只告訴了我們篩沙車的工作效率,因此部分學生可能覺得提問題無法下手,因此這里要盡量發揮優等生的帶頭作用。)

      3、很多同學想知道篩沙車在某一段時間內的工作總量。老師也想提一個問題可以嗎?篩沙車清潔沙灘的總面積與篩沙車的工作時間有什么關系?

      誰想現在發表自己的看法?

      4、你們的觀點是否正確?篩沙車清潔沙灘的總面積與篩沙車的工作時間是否還存在著更有研究價值的規律呢?同學們想不想自己來深入地研究這個問題?

      三、分組合作,討論解疑

      出示統計表:

      工作效率清潔沙灘面積(平方米/分)80 80 80 80 ……

      工作時間(分)15 30 60 120 ……

      工作總量清潔沙灘總面積(平方米)

      1、下面我們同桌合作,看那些同學又快又好得把統計表填完整。

      2、誰想把你的計算過程和結果告訴大家?

      在學生的中教師隨機板書,并在課件上依次顯示答案。

      80×15=1200

      80×30=2400

      80×60=4800

      80×120=9600

      3、仔細觀察我們的統計結果,看看從統計表和算式中你發現了什么?在小組內交流一下。

     。S機深入小組引導正確的觀察方法:從左往右看,工作時間和工作總量是怎樣變化的?從右往左呢?能具體說說擴大和縮小多少嗎?能結合乘法算式,運用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因數、因數、積來描述這種變化規律嗎?)

      4、學生匯報交流。

      四、展示點評,提升

      規律并板書: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擴大(或縮小)到原數的多少倍,積也擴大(或縮。┑皆瓟档亩嗌俦丁

      你能舉出這樣的例子嗎?

      五、清理過關,挑戰自我

      1、規律運用(自主練習第1題。)

      談話:同學們自己探究出了積的變化規律,現在我們先口算出每一組的第一個算式,看看根據這一規律能不能不用計算,迅速找到其他算式的答案。

      學生獨立完成,全班交流。并具體說說積的變化規律。

      2、直接寫得數(第2題。)

      指生回答,并說明理由。

     。ㄒ竺恳坏蓝加梅e的變化規律加以說明。670×350=這一題初步感知,第二課時將重點研究)

      3、學以致用

      課件再次出示本課信息窗情境圖。

      談話:同學們,我們一起研究了這輛篩沙車的工作總量和工作時間的關系。運用這節課所學的知識,想一想5輛篩沙車每分鐘清潔沙灘多少平方米?15輛呢?30輛呢?

      四年級上冊《積的變化規律》教案設計 15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討論等數學活動,經歷探索、歸納積的變化規律的過程。

      2.知道擴大幾倍、縮小幾倍的意義,理解積的變化規律,會運用積的變化規律進行簡便計算。

      3.在探索、歸納積的變化規律的過程中,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條理性。

      課前準備:

      口算卡片、小黑板。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師:同學們,我們來做幾道口算題,看誰算的又對又快!

      教師用卡片出示口算題,學生搶答。

      56+34= 68+25= 73-42=

      100-57= 3×4= 6×7=

      42÷6= 81÷9=

      二、擴大、縮小

      1、教學擴大

      師:再看下面幾道口算題。不但要口算出結果,還要說一說是怎樣算的。

      課件出示課本第一組乘法算式:

      37×10=

      生:37×10=370,37乘1等于37,然后在末尾添上一個0,就是370。

      教師顯示結果:37×10=370

      師:很好!下面看這道題:

      出示37×100=

      生:37×100=3700,37乘1等于37,然后在末尾添上兩個0,就是3700。

      師:同學們的想法都挺好的。在數學上,37×10還可以說成把37擴大10倍,37×100可以說把37擴大100倍。

      教師顯示:擴大幾倍

      師:37×10=370可以說37擴大10倍等于370,37×100=3700可以說37擴大100倍等于3700。同桌像老師這樣互相說一說。

      學生互相說一說。

      師:誰能舉出一個乘法算式,并用擴大幾倍描述一下?

      2、教學縮小

      師:下面,我們再來口算兩道除法題,說說你是怎樣算的?

      幻燈片出示:400 ÷10=

      生1:400 ÷10=40。因為400里面有40個十。

      生2:400 ÷10=40。因為40乘10等于400。

      教師顯示答案:400 ÷10=40。

      師:在數學上,兩個數相除也有另一種說法——縮小。400 ÷10可以說把400縮小10倍。

      教師顯示:縮小幾倍

      師:400 ÷10=40,可以說400縮小10倍等于40。

      師:再看這道題,計算結果是多少。

      出示:400 ÷100=

      生:400 ÷100=4。因為400里有4個100。

      教師顯示:400 ÷100=4

      師:誰能用“縮小幾倍”這個詞描述一下400 ÷100=4?

      生:400 ÷100可以說把400縮小100倍等于4。

      師:誰能舉出一個除法算式,并試著用“縮小幾倍”描述一下?

      三、探索規律:

      師:同學們已經會用擴大幾倍描述兩個數相乘,用縮小幾倍來描述除法。下面,我們就用擴大和縮小來描述乘法計算中的一些規律。請看下面這組題。

      出示幻燈片:4×2=8

      40×2=80

      400×2=800

      師:同學們,看這幾個算式,請你用剛學的名詞描述一下。

      生1:4擴大2倍等于8。

      生2:40擴大2倍等于80。

      生3:400擴大2倍等于800。

      師:說的很好!大家再來看這幾個算式的因數,你發現了什么共同點?

      生1:每個算式中有一個2。

      師:就是說,三個算式中,因數2沒變。觀察算式中另一個因數和積,你發現了什么?

      生2:第一個和第二個算式比,因數4擴大了10倍,積也擴大10倍。

      師:就是說,因數2不變,因數4擴大10倍,積8也擴大10倍。

      生3:第三個算式和第一個算式比較,因數4擴大100倍,積也擴大100倍。

      師:觀察的很認真,就是說,因數2不變,因數4擴大多少倍,積也就擴大多少倍。

      生4:第三個算式和第二個算式比較,因數40擴大10倍,積也擴大10倍。

      師:很好!因數2不變,另一個因數4擴大多少倍,積也擴大相同的倍數。同學們,分別找出了這幾個乘法算式中因數和積的變化規律。誰能用一句話來概括一下這個規律呢?

      生:因數2不變,另一個因數擴大多少倍,積也擴大相同的倍數。

      教師總結歸納出規律,幻燈片顯示:

      在乘法里,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擴大若干倍,積也擴大相同的倍數。

      師:通過剛才的三個算式,我們發現了,在乘法里,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擴大若干倍,積也擴大相同的倍數。再來看這組算式。

      出示:25×40=1000

      25×20=500

      25×10=250

      師:觀察這組算式的因數,你發現了什么共同點?

      生1:三個算式中第一個因數都是25。

      生2:有一個因數不變,都是25。

      師:對!這組算式中,也有一個因數不變。再看另一個因數,你發現了什么?

      生1:另一個因數一個比一個小。

      生2:另一個因數越來越小。

      師:對!另一個因數一個比一個小。再認真看一看,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生:40除以2等于20,還可以說40縮小2倍等于20。

      師:也就是說,第二個算式和第一個算式比,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40縮小了2倍,對嗎?

      取得全班共識。

      師:那請同學們比較一下,第二個算式和第一個算式的積,你發現了什么?

      生1:500比1000也縮小了2倍。

      生2:第二個算式的積也縮小了2倍。

      師:誰能用一句完整的話,說一說第二個算式和第一個算式的變化。

      生1:第二個算式和第一個算式比較,一個因數25不變,另一個因數40縮小2倍,積也縮小2倍。

      生2:第二個算式和第一個算式比,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縮小2倍,積也縮小2倍。

      教師肯定學生的不同說法。

      師:把其他算式進行比較,并說一說因數和積的變化規律。

      學生可能會說:

      生1:第三個算式和第二個算式比較,一個因數25不變,另一個因數20縮小2倍,積也縮小2倍。

      生2:第三個算式和第一個算式比較,一個因數25不變,另一個因數40縮小4倍,積也縮小4倍。

      ……

      師:通過這組算式同學們發現了“在乘法算式里,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縮小,積也縮小”的變化規律。誰能總結一下這個縮小的變化規律?

      生:在乘法里,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縮小幾倍,積也縮小相同的倍數。

      師:(指著上面兩組算式)剛才通過這兩組算式我們發現了因數擴大、積也擴大,因數縮小、積也縮小的規律,這兩條規律可以概括在一起。

      教師邊說邊整理規律

      幻燈片顯示:在乘法里,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擴大(或縮小)若干倍,積也擴大(或縮。┫嗤谋稊。

      請同學自己讀一讀。

      師:剛才我們發現的規律是乘法計算中一條特別重要的性質叫做積的變化規律。

      板書課題:積的變化規律

      四、嘗試練習

      師:應用積的變化規律,可以使許多乘法計算變得簡便。下面我們看,(出示幻燈片)仔細讀題目的要求,并自己完成。

      學生自己做,教師巡視,個別指導。

      師:誰說說你是怎樣想的?怎樣做的?

      生1:第(1)組算式中,因數15不變,第二個算式中的另一個因數24比6擴大4倍,所以積也應擴大4倍。90×4=360

      生2:第(1)組算式中,第三個算式的另一個因數30比6擴大5倍,積也要擴大5倍。90×5=450

      生3:第(1)組算式中,第四個算式的另一個因數60比6擴大了10倍,積也要擴大10倍。90×10=900

      生4:第(2)組算式中,第二個算式和第一個算式比較,因數4不變,因數23比230縮小10倍,積也縮小10倍,920÷10=92

      生5:第三個算式和第一個算式比較,因數40比4擴大10倍,積也擴大10倍,920×10=9200

      生6:第四個算式和第三個算式比較,因數40不變,因數23比230縮小10倍,積也縮小10倍,9200÷10=920。

      生7:第四個算式和第一個算式比較,因數230縮小10倍,因數40又擴大10倍,積不變,是920。

      五、課堂練習

      師:這道題同學們做得很好,現在我們來完成表格:(出示幻燈片)

      教師巡視,個別指導。

      交流計算的過程和結果,(出示課件)重點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師:我們再來當一次小法官,判斷各題是否正確并說明理由。

      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全班交流。

      學生根據積的變化規律判斷,說對意思即可。

      師:下面還有一道生活中的題,(出示課件)我們來看一看。

      學生讀題后,指名回答。重點說一說第(2)題是怎樣想的。

      生1:210÷30=7(分),小明每分鐘走210米,他走路的速度不變,要走420米,比210米擴大了2倍,需要的時間也要擴大2倍。

      7×2=14(分)

      生2:速度不變,路程擴大2倍,時間也要擴大2倍。

      六、拓展練習

      師:剛才大多數的同學都非常棒,在挑戰一下自己吧

      課件:一種貨物每包重40千克,一輛卡車最多可以運120包。如果把貨物改為每包重20千克,一輛卡車最多可以運多少包?改為每包重10千克呢?(列出表格計算)

      師:誰來說一說這道題。

      指名讀題。

      師:在這道題中,什么沒變?什么變化了?

      生:貨物總千克數沒變,每包的質量變化了。

      師:貨物的總質量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貨物的總質量是4800千

      克,根據每包重40千克,一輛卡車最多可拉120包計算出來的。

      師:那么,如果改為每包20千克或每包10千克,這批貨物有多少包呢?請同學們列出表格,并計算出結果。同學可以商量。

      學生獨立計算。教師巡視,對有困難的進行指導。

      師:誰愿意把你列的表格和計算的結果告訴大家?

      生1:生2:

      每包重包數總質量總質量每包重包數

      40 120 4800 4800 40 120

      20 240 4800 4800 20 240

      10 480 480 4800 10 480

      師:觀察表(2)中的數據,說一說在貨物總重量不變的情況下,每包的質量和包數是怎樣變化的?

      生1:貨物總質量不變,每包質量由40千克改為20千克,縮小了2倍,而包數由120包變為240包,擴大了2倍。

      生2:每包質量由40千克改為10千克,縮小了4倍,包數卻由120變成了480,擴大了4倍。

      師:從上面的例子中,我們發現一個因數擴大若干倍,另一個因數縮小相同的倍數,它們的積不變。

      師:做后看數學沖浪的題,你發現了什么?

      生:第一個因數沒變,都是12345678。

      生:第一個算式的積是9個1。

      師:利用積不變的規律自己試著寫出“數學沖浪”中算式的積。并用計算器驗證一下。

      學生完成后,交流學生寫出的結果,并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四年級上冊《積的變化規律》教案設計 16

      設計說明

      1.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獨立嘗試探究。

      教學時,為學生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便于學生發現并提出問題。在教學例3時,直接出示兩組題,通過對算式的觀察,讓學生討論:因數變化了嗎?積變化了嗎?積變大了還是變小了?你能猜出現在的積是多少嗎?你是怎樣猜想的?讓學生在主動觀察、討論交流、猜想驗證等活動中感受積的變化規律。為學生創設猜想與驗證、辨析與交流的'空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充滿活力。

      2.注重規律的概括、總結與驗證。

      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依據給出的乘法算式,逐步探究出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幾或除以幾(0除外),積也乘或除以幾的變化規律,并及時組織學生交流,引導學生將規律從現象上升到文字表達。在此基礎上,及時舉例驗證,強化規律理解,這樣的探究過程豐富了學生的學習體驗,突破了思維和認知的障礙。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學生準備 計算器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課件出示:學校組織同學們為災區小朋友捐款,四(1)班同學紛紛捐出自己的零用錢,為災區小朋友購買一些學習用品。請你幫忙算一算,一盒水彩筆6元,買2盒需要多少錢?買20盒、200盒呢?

      2.引導學生觀察,發現問題。

      6×2=12(元)

      6×20=120(元)

      6×200=1200(元)

      師:觀察、比較這三個算式,它們有什么特點?

      預設 生1:其中一個因數相同,都是6。

      生2:另一個因數分別是2、20、200,分別擴大到原來的10倍、100倍。

      生3:積也擴大了。

      3.揭示課題。三個算式之間的變化有一定的規律,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探究積的變化規律。(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例題算式沒有以純算式的方式呈現,而是結合身邊的生活情境給算式賦予一定的生活意義,讓學生感受數學知識就在身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合作交流,探究規律

      1.探究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不斷變大,積的變化規律。

      (1)課件出示第一組算式:

      6×2=12

      6×20=120

      6×200=1200

      (2)學生獨立觀察并思考。

      (3)請學生說說所觀察到的變化。

      (4)集體匯報:

      預設 生1:第1小題和第2小題相比較,因數6不變,2×10=20,12×10=120,第二個因數乘10,積也乘10。

      生2:第2小題和第3小題相比較,因數6不變,20×10=200,120×10=1200,第二個因數乘10,積也乘10。

      生3:第1小題和第3小題相比較,因數6不變,2×100=200,12×100=1200,第二個因數乘100,積也乘100。

      四年級上冊《積的變化規律》教案設計 17

      [教學目標]

      1、經歷探索和發現積的變化規律的過程,會用簡單的語言表達積的變化規律,能運用這一規律解決問題。

      2、經歷觀察、比較、猜想、驗證和歸納等一系列的數學活動,初步獲得探索數學規律的一般方法和經驗,發展歸納推理能力和運算能力。

      3、在學習過程中培養探索精神和合作交往能力,并在探索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自信心。

      [教學重點]

      探索并掌握積的變化規律。

      [教學難點]

      掌握積的變化規律,并能正確熟練地運用這一規律進行計算。

      [教具學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師談話:同學們,開始新課之前,我們先來猜個謎語。怎樣列式?其實這個問題的思考是有一定數學規律的,那么這其中的奧秘是什么呢?這就是這節我們要研究的——積的變化規律。看到這個課題,你想知道哪些問題?

      同學們,請觀察這一組算式,你發現了什么?今天,我們就來探究這組算式里面隱藏的秘密。(板書課題)

      課件出示第二組算式:24×2= 12×2=6×2=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師:請仔細觀察這兩組算式,你有什么發現?

      8×2=16 24×2=48

      8×20=160 12×2=24

      8×200=16006×2=12

      二、合作探索,學習新知

     。ㄒ唬┳灾魈骄

      課件出示探究提示:

      1、從上往下觀察第一組算式:第一個因數有什么特點?第二個因數怎樣變化?積有什么變化?你發現了什么規律?

      2、從上往下觀察第二組算式:第一個因數怎樣變化?第二個因數有什么特點?積有什么變化?你發現了什么規律?

      3、把你的發現和小組內的同學說一說,小組長做好記錄。

      根據提示,學生合作完成,教師巡視。

     。ǘ┙涣

      1、學生匯報探究提示第1題,總結變化規律,教師適時板書。

      預設1: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擴大到原來的多少倍,積也擴大到原來的多少倍。

      預設2:第一組的第一個因數都是8,第二個因數從2到20到200,分別擴大到原來的10倍和100倍,積也擴大到原來的10倍和100倍。所以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擴大幾倍,積就擴大幾倍。

      2、學生匯報探究提示第2題,總結變化規律,教師適時板書。

      預設1: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除以幾(0除外),積也要除以幾。

      預設2:第二個因數不變,第一個因數從24到12,縮小到原來的2倍,積也從48變到24,縮小到原來的2倍。

      (三)提出猜想

      師:同學們的發現非常有價值,你們能用一句話概括這些發現嗎?

      學生總結不完整時,可及時討論補充。

      課件出示結論:

      兩個數相乘,一個因數不變,: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或除以)幾,得到的積也隨著乘(或除以)幾。

     。┵|疑完善規律

      師:你對這句話還有其他意見嗎?還有特殊情況嗎?

      若生提不出,師可以提出“0”。

      0是一個特殊情況,為什么?

      0乘任何數都得0,0不能做除數。所以,這個規律還得加上一句話:“0除外”。

      修正板書。

      再次總結規律并齊讀規律: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或除以)幾(0除外),得到的積也隨著乘(或除以)幾。

      師揭示:這個規律是數學上非常重要的一個規律,叫作積的變化規律。

      三、鞏固應用,內化新知

      師: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探索出了積的變化規律,讓我們來大顯身手,解決以下問題吧。

      1、判斷:

     。1)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以10,積也乘以10。( )

      (2)一個因數擴大4倍,積一定擴大4倍。( )

      2、 5×14= 24×2=8×7=

      50×14=24×4=80×70=

      500×14= 24×8=800×700=

      師:請同學們運用今天學習的規律,快速寫出每組算式的得數,并在小組里交流一下,你是怎樣算的。

      全班交流時分別說一說每一組具體是怎樣應用積的'變化規律,尤其是第3組,明確兩個因數都發生了變化,這是積的變化規律的拓展應用。

      3、根據32×50=1600,直接寫出下列各式的商。

      32×50=16008×50= 32×5=

      師:誰能說一說,不計算,你是怎樣寫出這些算式的得數的?

      預設:第一個算式中,第二個因數50沒變,第一個因數除以4,所以積也除以4,得出400。

      小結:看來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積的變化規律可以使一些問題變得簡單。

      5、思考樂園。

      算一算,想一想,你能發現什么規律?

      18×24=432(18×2)×(24÷2)=?(18÷2)×(24×2)=?

      發現規律(學生說不出時可以討論):

      一個因數乘(或除以)幾,另一個因數除以(或乘)相同的數,積不變。

      小結:積的變化規律就像孫悟空一樣,會變魔術,我們要擁有一雙火眼金睛,結合一些具體的算式,深入地理解和學習這個規律。這個規律應用得非常廣泛,它可以使我們的計算變得有趣而簡單。

      四、回顧反思,總結提升

      師:一節課馬上就要結束了,談談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

      預設:我知道了積的變化規律……

      師:在探索積的變化規律時我們經歷了怎樣的過程?

      預設:觀察—猜想—驗證—得出結論

      結束語:其實,數學就是一門研究規律的科學,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處處有規律,我們一定要帶著會發現的眼睛去探索數學的奧妙,生活的奧妙!

      四年級上冊《積的變化規律》教案設計 18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讓學生探索并掌握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或除以)幾,積也乘(或除以)幾的變化規律;能將這規律恰當地運用于實際計算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使學生經歷積的變化規律的發現過程,初步獲得探索和發現數學規律的基本方法和經驗。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學習活動的參與,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使學生獲得成功的樂趣,增強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心。同時培養學生從正反兩個方面觀察事物的辨證思想。

      教學重點:

      發現并運用積的變化規律。

      積的變化規律的探究策略。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1、呈現研究素材:

      6×20 40×5

      160×5 6×10

      6×40 80×5

      2、口算出得數。

      3、觀察這組算式,你能分一分嗎?為什么這么分?

      再次呈現:6×10=60 160×5=800

      6×20=120 80×5=400

      6×40=240 40×5=200

      4、仔細觀察、比較這組算式,你能發現什么?

      學生自由說

      師:當一個因數不變時,另一個因數和積是怎樣變化的?積的變化有沒有規律呢?是什么規律呢?這節課我們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自主探究,發現規律

      1、師:為方便研究,我們先研究第一組算式,并把第一組這三個算式分別為(1)式,(2)式和(3)式。如果把(1)式作標準,(2)式和(3)式分別與(1)比,因數和積各是怎樣變化的?

      2、學生小組討論,教師巡視。

      3、學生交流討論結果。

      4、教師相機總結: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幾,積也乘幾。

      5、師生共同探究第二組算式,并總結出規律: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除以幾,積也除以幾。

      6、師:是不是其它的乘法算式也有相同的積的變化特點呢?師寫算式60×8=480,你能根據這個規律寫幾個算式嗎?看其它乘法算式也有這個規律?

      學生舉例說明。

      7、師:既然許許多多的乘法算式中都有這樣的積的`變化特點,它就是今天我們探究的積的變化規律。誰來把這個規律再說一說。

      學生說,教師引導學生說簡單些。總結出: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或除以)幾,積也乘(或除以)幾。

      8、師:這個規律我們已經在不知不覺中使用,你知道什么地方我們使用過?

      三、運用規律,解決問題

      1、根據8×50=400,直接寫出下面各題的積。

      16×50= 32×50= 8×25=

      指名學生回答

      2、神奇缺8數來挑戰

      12345679×9=111111111

      12345679×18=

      12345679×27=

      12345679×36=

      3、一輛汽車在公路上以60千米/時的速度行使,4小時可以行( )千米。一列火車在鐵路上行駛的速度是汽車的2倍,這列火車用同樣的時間可行( )千米。

      先學生獨立思考,然后交流解法,鼓勵學生用兩種方法解答。

      四、全課總結,拓展延伸

      師:在這節數學課上,你們還有什么收獲嗎?

      學生回答

      五、鞏固練習:

      1、找出規律再填空。

      16×17=272

      16×34=272 ×( )

      16×34=272 ×( )

     。16 ÷ ) ×17=272÷4

      2、判斷題

     。1)兩數相乘,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4,積應該乘5。 ( )

      (2)兩數相乘,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除以10,積應該除以10。 ( )

     。3)長方形的面積=長×寬,如果長不變,寬變為原來的3倍,則面積也變為原來的3倍( )

     。4)路程=速度×時間,如果時間不變,速度變為原來的幾倍,路程也會變相同的倍數( )

      3、算一算,想一想,你能發現什么規律?

      18×24=432

     。18×2)×(24÷2)=

     。18÷2)×(24×2)=

    【四年級上冊《積的變化規律》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積的變化規律》說課稿12-19

    《積的變化規律》說課稿01-16

    《積的變化規律》說課稿范文03-01

    積的變化規律教學反思11-15

    積變化的規律教學反思01-07

    積的變化規律教學反思11-13

    積變化的規律教學反思01-07

    《積的變化規律》教學反思04-07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積的變化規律》說課稿07-08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三级国产黄线在线观看 | 一日本道a高清免费播放 | 日韩一级一欧美一级国产 | 亚洲精品福利色性视频 | 日本有码中文字幕第一页在线播放 | 中文字幕在线操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