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案《馬說》

    時間:2023-02-17 15:22:10 語文教案 我要投稿

    語文教案《馬說》15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語文教案《馬說》,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語文教案《馬說》15篇

    語文教案《馬說》1

      教學目的

      1.了解作者對古代封建統治者壓抑摧殘人材的憤慨之情,《馬說》教學設計6。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議論方法。

      教學重難點

      托物寓意,以事喻理是本文議論的一大特色。這種寫法的顯著特點是寓深刻思想干具體事 物或形象中。

      課時安排

      l課時。

      教學步驟

      1.簡介文體及作者。

      “說”(見前文)

      韓愈(公元768-824年),唐代文學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著有《昌黎先生集》(亦稱《韓昌黎集》)。

      2.閱讀課下注釋,給下列加點字注音并理解詞語意思。

      駢( )死于槽櫪( )之間

      駢死:駢,兩馬并駕,初中二年級語文教案《《馬說》教學設計6》。駢死意為并列而死。

      ②才美不外見(

      外見:從外表上顯現出來。

      ③食( )之不能盡其材(食,同“飼”)

      3.教師范讀全文。

      4 學生朗讀課文。

      5閱讀課文并思考:

      ①課文的中心與層次

      中心:借古代伯樂和平里馬的故事,以喻封建統治者不識人才,甚至摧殘、壓抑人才,也表現了作者的憤慨之情。

      層次:

      第一層(第1段)說明伯樂對手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

      第二層(第2段)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第三層(第3段)總結全文。表現作者對封建統治者摧殘人才的憤慨之情。

      6重點朗讀第3段,再次體會作者的感情。

    語文教案《馬說》2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及文體特征。

      2.理解短文所闡明的深刻道理,充分領悟作者的情懷,認識這種情懷產生的社會背景。

      3整體會本文托物寓意的寫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4.認識封建社會不識人才、埋沒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導學生認識當今時代的優越條件,努力學習,使自己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

      教學重點: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整體會本文托物寓意的寫法,理解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

      教學難點:

      1.引導學生理解文章表達的情感。

      2整體會本文簡練、含蓄的語言特點。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一定聽說過龔自珍的《己亥雜詩》,(投影顯示)“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這首詩呼喚人才,呼喚健全的人才制度。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文章也談到了作者的人才觀,它是唐代大作家韓愈的《馬說》。

      二、作者及文體簡介:

      1.關于作者: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縣西)人,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因曾任吏部侍郎,所以又有“韓吏部”之稱。謚號“文”,所以又世稱“韓文公”。唐代文學家。

      韓愈三歲而孤,由嫂撫養,刻苦好學。及長,盡通六經百家之學。貞元八年進士,曾任汴州觀察推官、四門博士、監察御史等官。因關中大旱,上疏奏請減免徭役租賦,得罪權貴,被貶為陽山令。后又因上書諫阻迎佛骨,觸怒憲宗,幾乎被殺,乃貶為潮州刺史。穆宗時,官至吏部侍郎,卒年五十七。

      在文學上,他領導了著名的古文革新運動,反對浮艷華美的駢文,恢復散句單行、自由樸實的秦漢散文藝術,掀起了散文的新高潮,奠定了唐宋八大家古文的基礎,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散文無論說理、敘事、言情,均寫得生氣流動、雄奇奔放,被譽稱為“文起八代之衰”。

      2.關于文體:

      說,是古代一種文體,可以說明議論,也可以記敘事物,但都是用來闡述作者對各種問題的見解。

      本文是《雜說》第四篇,“馬說”是后人加的標題,“說”比“論”隨便,是一篇托物寓意的散文。

      3.關于背景:

      韓愈所處的中唐時期,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朋黨之爭激烈,許多中下層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都懷才不遇,難以找到出路。通不過科舉考試就潦倒終身,即使考上了還要受到種種限制,根本無法施展自己的抱負。韓愈自身就經歷過這種遭遇,因此他對埋沒人才不但不滿,而且加以揭露和抨擊。

      4.關于伯樂:

      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人,姓孫名陽。據說,有一匹千里馬拉著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傷心流淚,并且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低下頭吐氣,仰頭長鳴,嘶叫聲直達云霄,這是在感激伯樂體貼它啊。

      三、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1.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

      (1)教師播放媒體資源中的課文泛讀,學生聽讀,要求聽準字音。

      教師抽查預習情況,督促學生積累生字、通假字。

      (2)教師范讀課文,學生跟讀,提醒學生注意句中停頓。

      (3)學生大聲讀課文,注意語調的變化。

      (4)學生齊讀課文。

      2.翻譯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1)學生自讀課文,參考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詞句,翻譯課文。

      (2)教師分發文字資料,幫助學生積累詞語。

      資料內容如下:

      ①積累重點詞語。

      相、駢、櫪、策、粟、邪

      ②掌握一詞多義。

      ③難句翻譯。

      一食或盡粟一石:吃一頓有時能吃盡一石糧食。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它叫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

      駢死于槽櫪之間:(和普通的馬)一同死在馬廄里。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想要和平常的馬一樣尚且辦不到。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啊!

      (3)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解決詞句方面的疑難問題。教師巡視,參與學生討論,適時給予指導點撥。

      四、合作研討,深層探究:

      1.學生齊讀課文。

      2.教師設計相關問題,供學生研討。

      (1)提問:伯樂和千里馬各指什么?“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世上到底是先有馬還是先有伯樂?

      學生明確:“千里馬”指人才,“伯樂”指識別人才賞識人才任用人才的'人。

      按常理來說,應是先有馬,然后才有對馬的認識。然而對于千里馬來說,情形便有所不同,世上先要有會相馬的伯樂,然后才能發現千里馬。千里馬是常有的,可伯樂不常有,表明千里馬多伯樂少。因為沒有人識得好馬,即使有了好馬,也只是被當作一般馬對待。所以,對千里馬來說,貴在發現有“馬”,貴在伯樂。

      (2)品讀文章三個自然段最后一句的“也”字,看看它們所表達的語氣是否相同?

      學生討論后明確:“也”字所表達的語氣是由各段的內容決定的。第一段主要寫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即“伯樂不常有”,而寫得有聲有色的卻是千里馬被埋沒的情形,即“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流露出作者的憤憤不平之意;最后用“不以千里稱”作結,“也”字流露出作者無限痛惜的感情。第二段從千里馬的特點出發進一步揭示它的才能得不到施展的原因,把責任歸于“食馬者”的無知,然后步步緊逼,到段末再用反問句“安求其能千里也”,作者憤怒譴責的感情強烈地表現出來。“也”字凝聚著作者憤慨的情感。第三段作者用自問自答的形式,把“真無馬”和“真不知馬”對照起來,“無馬”一句用“邪”字輕輕帶過,而“不知馬”一句則用“也”字收住,有作者的痛切之感,也有對“食馬者”的嘲諷之意。

      (3)作者借伯樂和千里馬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寫法,作者所要表達的見解是:封建統治者應當善于識別人才,對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養之以厚祿,任之以重權,使他們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從這一見解出發,文章借伯樂和千里馬的傳說,將愚妄淺薄的統治者比作“食馬者”,將人才比作“千里馬”,集中闡述了封建社會人才被埋沒的原因,字里行間洋溢著強烈的不平和悲憤。

      學生齊讀課文,注意情感的把握,體會作者的懷才不遇之情。

      學生推選一位同學讀課文,力求讀得鏗鏘悅耳、抑揚頓挫、聲情并茂。

      五、體驗與反思:

      1.引導學生體會本文簡練、含蓄的特點。

      學生自由發言,暢談學習課文的感受。

      2.組織學生討論:當今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怎樣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盡其才?

      此次討論意在引導學生聯系當今的社會現實,用現代觀念重新審視這篇作品的思想內容。學生只要說出自己的理解,談出自己的看法即可,即使有些看法偏激,也不必動輒評判,相信通過不同觀點的交鋒,多數學生是能夠明辨是非的。

      六、課堂小結:

      《馬說》是韓愈的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國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它的顯著特點是文辭形象簡練,蘊藉含蓄,讀起來迴環跌宕、格調鏗鏘,好像游歷小巧的園林,有咫尺萬里之勢。特別是作者的思想如雷震耳,催人深思。我們生活在幸福的時代,要學會珍惜一切,努力磨練自己,打造自己,使自己成為國家的棟梁,社會發展的有用人才。

      七、布置作業:

      運用以物喻人或托物寓意的手法,寫一個片斷。

    語文教案《馬說》3

      學法指導

      1、概述

      《馬說》是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的一篇文章,原為韓愈所作《雜說》的第四篇,大約作于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795—800)。文章表達了作者對統治者不能識別人才、摧殘人才、埋沒人才的強烈憤慨。“說”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

      2、原文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只(zhǐ)辱于奴隸人之手,駢(pián)死于槽(cáo)櫪(lì)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盡粟(sù)一石(dàn)。食(sì)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xiàn),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yé)?其(qí)真不知馬也!

      3、注釋

      1、伯樂:春秋時秦穆公時人,姓孫,名陽,擅長相(xiàng)馬。

      2、只辱于奴隸人之手:只是辱沒在馬夫的手里。祗:只是。辱,受屈辱。之:的。奴隸人:低賤的人。

      3、駢(pián)死于槽櫪(cáolì)之間:(和普通的馬)一同死在馬廄(jiù)里。駢:兩馬并駕。駢死,并列而死。槽,喂牲口用的食器。櫪,馬棚。

      4、不以千里稱也:不用“千里(馬)”的稱號稱呼(它)。以,把,用。稱,稱呼。千里:日行千里

      5、馬之千里者:能日行千里的馬。之,助詞。此句“馬”和“千里者”是部分復指關系。

      6、一食(shi二聲):吃一頓。或盡粟一石:有時要吃盡食料一石(dàn)。或,有時。盡,全,這里作動詞用,是“吃盡”的意思。粟,本指小米,也泛指糧食。石,十斗為石。

      7、食(sì):同“飼”,喂養。下文“而食”“食之”的“食”,也念sì。

      8、其:指千里馬,代詞。能千里:能走千里。之:(定語后置,不譯。)

      9、是:這樣,指示代詞。

      10、能:才能。

      11、才美不外見:才能和長處不能表現在外面。見,同“現”,顯現。

      12、且:猶,尚且。欲:想要。等:等同,一樣。不可得:都做不到。得,能,表示客觀條件允許。

      13、安:怎么,哪里,疑問代詞。

      14、策:竹制的馬鞭子,這里是用鞭子打的意思。之:指千里馬,代詞。以其道:按照(驅使千里馬的)辦法。道:方法。

      15、盡其材:竭盡它的食材。指喂飽了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發揮出來。材:同“才”,才能

      16、鳴:馬叫,之:代千里馬。通其意:通曉它的意思。

      17、執策:拿著馬鞭。執,握。策,趕馬的鞭子,名詞。臨:面對。

      18、嗚呼:表示驚嘆,相當于“唉”。

      19、其真無馬邪(yé):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其:難道,表反問語氣。邪,同“耶”,表示疑問,相當于“嗎”。

      20、其:恐怕,大概;表推測語氣。

      21、常:通常,平常。

      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韓愈還是一個語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詞語,又注重當代口語的提煉,得以創造出許多新的語句,其中有不少已成為成語流傳至今,如“落井下石”、“動輒得咎”、“雜亂無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韓愈三歲而孤,受兄嫂撫育,早年流離困頓,有讀書經世之志,雖孤貧卻刻苦好學。20歲赴長安考進士,三試不第。25~35歲,他先中進士,三試博學鴻詞科不成,赴汴州董晉、徐州張建封兩節度使幕府任職。后回京任四門博士。36~49歲,任監察御史,因上書論天旱人饑狀,請減免賦稅,貶陽山令。憲宗時北歸,為國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歲,先從裴度征吳元濟,后遷刑部侍郎。因諫迎佛骨,貶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歷國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職。政治上較有作為。詩力求險怪新奇,雄渾而重氣勢。

      寫作背景 本文選自《韓愈文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版)中的《雜說》。

      《馬說》大約作于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795—800)。其時,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書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門,而閽人(守門人)辭焉”。盡管如此,他仍然聲明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跡山林。后相繼依附于宣武節度使董晉、武寧節度使張建封幕下,郁郁不樂,所以有“伯樂不常有”之嘆。

      跟《馬說》同期的作品還有《龍說》(即《雜說一》)。文章以龍喻圣君,以云喻賢臣,借“龍噓氣成云”,然后“乘是氣,茫洋窮乎玄間(宇宙間)”的傳說,闡明賢臣離不開圣君任用,圣君也離不開賢臣輔佐的道理,可以視為《馬說》的姊妹篇。

      教 學 流 程

      第一課時:預習展示課

      學習目標:通順而有感情的朗讀全文。

      環節和時間預設:1、導入(5)2、自學+對學+群學(20)3、展示(15)4、鞏固積累(5)

      1、 導入學習內容。

      2、 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習作者的情況及寫作背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分別用一句話來概括作者是一個什么樣子的人和作者為什么要寫這篇文章,即可了解了作者和背景,必須是在自主的情況下進行的,有利孩子們掌握和識記)(對自主學習和解決疑問的同學進行表揚與加分)

      3、 教師范讀文章,學生根據教師的范讀糾正讀音和自己的.斷句以利于后面的朗讀。

      4、 1)自己試讀,要有感情。2)對子組互讀,互相糾正。3)小組內展讀,小群體互學。老師要針對具體情況進行評價。

      5、 全班進行展讀比賽,由組內推選出一人進行有感情的朗讀,從而找出不足,教師給予評價。

      6、 鞏固今天的學習內容,有時間完成下節課的內容。

      第二課時 預習展示

      學習目標:1、通譯全文。

      環節和時間預設:1、導入(5)2、自學+對學+群學(15)3、質疑+解疑+展示(15)4、鞏固積累(5)

      1、導入。

      2、自主學習,在前一課認真完成的基礎上,自己再根據自己的學習勾畫出自己還不夠熟悉或存在的問題,或者要告訴別人的重點內容。

      3、對組學習,把自己的疑問和感受講給自己的同伴聽一聽,看能不能解決問題,把不能解決的問題再留下來,等待小組解決。

      4、小組學習,將對組的問題拿出來,在組長的帶領下解決,把重點的或者是不會的不理解的提出來,質疑到自己的板面上,期待全班同學共同解決。

      5、解疑過程,聚焦到側面的版面,大家共同解決留下來的問題,可以自由展示。

      6、鞏固積累環節,由各組推薦一個人將其中一部分再作具體展示,以達到鞏固的目的。

      學習內容: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世上有了伯樂(這樣的人),于是,之后就有了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可是伯樂(這樣的人)卻不常有。

      故雖有名馬,只(zhǐ)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因此即使有名貴的馬,也只能辱沒在馬夫手中,(跟普通的馬)一同死在馬槽里,不用千里馬來稱呼(它)。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能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有時能吃完一石(dàn)糧食。喂馬的人不知道它有日行千里的能力,把它當作普通馬來喂養。

      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這樣的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是吃不飽,力氣不滿足,它的才能和特長不能顯現出來,想要它跟普通的馬一樣尚且辦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用鞭子抽打馬,不按照正確的驅使馬的方法,喂養它又不能使它充分施展它的才能,聽它嘶叫,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

      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握著馬鞭面對著千里馬(面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他(們)真的不認識千里馬呀!

      第三課時:預習展示課

      學習目標:1、理解課文內容,梳理文章結構。2、歸結文章的寫法及中心思想。

      3、學習刻苦學習的精神。

      環節和時間預設:

      1、導入(5)

      2、自學+對學+群學(15)

      3、分組展示(15)

      4、鞏固積累(5)

      學習過程:

      1、小組交流,將自己本組內不會的知識和重點的知識找出來,一會在展示的時候要弄清。

      2、分配任務,小組重點準備這部分內容。

      3、根據小組分到的內容進行展示,補充與點評相結合。

      學習內容:

      1、構建全文結構圖(每個自然段的段意必在其中)

      伯樂與千里馬的關系,慨嘆伯樂不常有的悲哀。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

      揭示中心:天下非無千里馬,而是無識千里馬的人。

      2、仔細閱讀第一段,體會內容,你發現了什么有價值的問題嗎?寫在下面。

      1)引出論題的語句:表現伯樂對千里馬的決定作用。

      2)表明作者觀點的語句即為本文的中心論點。

      3)沒有伯樂,千里馬將面臨怎樣的遭遇。

      4)概括本段段意。

      3、仔細閱讀第二段,體會內容,你發現了什么有價值的問題嗎?寫在下面。

      1)概括本段的段意。

      2)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3)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

      4)最后一句話的作用:對千里馬被埋沒和食馬者的無知的憤怒,譴責。

      4、仔細閱讀第三段,體會內容,你發現了什么有價值的問題嗎?寫在下面。

      1)本段的段意。

      2)食馬者不知馬的具體表現。

      3)“執策而臨之,天下無馬”的作用:運用語言和動作描寫對食馬者不知馬的丑態進行刻畫,刻畫了食馬者的淺薄、愚妄、愚昧、無知。

      4)本文的中心句或者是主旨句是:

      5)文中千里馬,食馬者,伯樂,各自比喻的是什么人。

      5、歸結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借伯樂相馬的故事提出了“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的見解,托物寓意,諷刺了封建統治者不識人才,不重人才,摧殘人才的愚昧與昏庸,表達了作者痛感“伯樂不常有”、懷才不遇的強烈憤慨。

      6、結合全文內容,寫一寫你閱讀后的感受,可以從以下范圍入手:

      A結合文章談一談當今人才的使用情況。

      B對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的看法。

      C如果你是千里馬,你將怎樣去做?

      D我們該如何對待千時馬這樣的人。

      E從全文中你獲得了什么體會。

      第四課時:鞏固展示課

      學習目標:1、背誦大比拼,加深對課文的理解。2、展示讀后感,砸實對內容的分析。

      時間及環節預設:1、準備(5)2、背誦展示(30)3、鞏固積累(10)

      具體過程:

      1、每個組要準備大家一起背誦,根據正確的程度和自信程度得分。

      2、每個組要推薦一名最優秀的同學,代表全組進行展示,獲得分數,可以挑戰速度和準確度。

      3、科代表與老師抽取一個人代表全組背誦其中一段,獲得分數。

      4、抽取一人脫稿來展示自己的讀后感,根據書寫的深度與質量獲得分數。

    語文教案《馬說》4

      教材分析

      《馬說》是蘇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本單元的重點是借物抒情的散文,處于《海燕》、《白楊禮贊》等經典散文之后的文言文。該文是唐代韓愈于唐貞元十多年所作,當是作者仕途不得意,心情抑郁,常有“伯樂不常有”的感嘆,本文正是以良馬喻英雄,謂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樂,才可發揮才干,否則很可能遭埋沒,極寫知遇之難。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憤懣不平和窮困潦倒之感,并對統治者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和控訴。

      學情分析

      八年級第二學期學生已基本具備一定的閱讀古文知識,特別是上期學習過《愛蓮說》,大體了解了“說”這種文體,加之本文文字淺顯,可讀性強,理解大意應該不難。但他們畢竟是初二,還不能完全理解韓愈所要表達的情感,基于此,本課我以誦讀為主,內容點到為止。

      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認識封建社會不識人才、埋沒人才的昏庸愚妄。

      2.認識當今時代的'優越條件,努力學習,使自己成為社會的有用之人。

      二、過程與方法

      1.加強朗讀訓練,提高文言語感,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2.體會托物寓意的寫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知識與技能

      1.積累文言實詞、虛詞,重點掌握“食、見、策、盡”的詞義和“之、其、以”的用法。

      2.了解作者及文體特征,理解短文闡明的道理;背誦并默寫課文。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朗讀背誦課文;體會托物寓意的寫法,理解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以及二者的關系。

      2.理解文章表達的情感,體會本文簡練、含蓄的語言特點。

    語文教案《馬說》5

      1、課前3分鐘演講

      2、課前起跑線——字詞檢測

      祇(zhǐ)駢(pián)盡粟一石(dàn)食(sì)馬者 其真無馬邪(yé)

      3、出示學習目標

      (1)認識伯樂與人才的關系,理解作者懷才不遇的感情。

      (2)了解托物寓意的寫法。

      (3)翻譯并背誦課文。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戰國時,楚國有一個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里毛遂自薦。他對春申君說:“您聽說過千里馬嗎?有一匹千里馬,已過拉車年齡。有一天,它拉著鹽車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蓋彎屈,尾巴下垂,皮膚潰爛,汗水四濺,它實在拉不動了。這時伯樂遇上了它,愛憐地撫摸它,為它哭泣,脫下衣服蓋在它身上。于是,千里馬俯身噴氣,仰頭嘶鳴,聲音直沖云霄。這是為什么呢?就因為它看到伯樂了解自己啊!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經很久了,難道您就不想舉薦我,讓我像千里馬一樣,為您仰天嘶鳴嗎?”

      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馬因遇到伯樂而煥發了青春。現在,我們一塊兒來學習韓愈的《馬說》,它將告訴我們,伯樂對于千里馬是多么的重要! (教師板書課題)

      二、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在文學成就上,同柳宗元齊名,稱為”韓柳”。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世盛稱其“文起八代之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幼孤貧刻苦好學,德宗貞元八年進士。曾任監察御史,因上疏請免關中賦役,貶為陽山縣令。后隨宰相裴度平定淮西遷刑部侍郎,又因上表諫迎佛骨,貶潮州刺史。做過吏部侍郎,死謚文公,故世稱韓吏部、韓文公。是代古文運動領袖唐,與柳宗元合稱韓柳。詩力求險怪新奇,雄渾重氣勢。

      韓愈才華出眾,胸懷大志,卻不為當時重用,雖業精行成,卻難以施展,郁郁不得志。本文借物說理,托物言志,以千里馬的遭遇,諷喻當世不知用人,感嘆自身懷才不遇。

      三、正音正字

      祇(zhǐ)駢(pián)盡粟一石(dàn)食(sì)馬者 其真無馬邪(yé)

      四、朗讀課文

      初步感知課文內容。采用多種形式反復朗讀,最好能集體朗讀,讓更多的同學得到訓練。要指導學生注意節奏和重音,讀得要響亮、流暢、沉穩。

      1、 [朗讀提示] 劃分節奏

      2、翻譯課文

      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經過質疑解難疏通文義,最后進行課堂交流。教師應及時指導學生理解文中難懂的實詞和虛詞的意思。

      3、背誦課文

      要求在熟讀課文并且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或速記、或互相檢查,要求能當堂背誦。教師做適當地檢查。

      五、作業

      1.將全文譯成現代漢語,完成練習二。

      2.繼續背誦課文。

      3.完成思考題:

      a.根據標題所示,試談談本文的體裁特點。

      b.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c.試簡述本文在寫法上的特點。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包括字詞積累、課文翻譯和朗讀背誦。

      二、整體感知

      1.教師導學:

      作者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書宰相,要求提升重用,未能如愿,心中郁悶不平。

      思考題:

      a.結合標題,談談本文的體裁特點。

      b.結合創作背景,談談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c.本文在表現手法上有什么顯著特點?說說我們還學過哪些類似的文章?這種寫法有什么好處?

      (在預習的基礎上,采用小組交流和課堂討論的方式做出解答,教師應切實地做好點撥)

      2.教師提示:

      a.本文是一篇議論文。標題是《馬說》。“說”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某些問題的看法,如《愛蓮說》。

      b.本文主要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懣不平之情,同時對統治者埋沒人才、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和控訴。

      c.本文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寫法,這種寫法賦所托之物以某種象征意義,含蓄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就以千里馬喻賢才,以千里馬不遇伯樂喻賢才難遇明主。類似這種寫法我們還在《在山的那邊》《行道樹》等課文中學過。這種寫法的顯著特點是寓深刻的道理于具體的形象之中,曲折、含蓄地表達中心,能激發讀者的想像。

      三、重點研讀

      1.探究文章的思想內容

      教師導學:

      本文是對當時社會現實的揭露,也是作者本人不幸遭遇的真實寫照。請同學們閱讀思考,用原文回答下列問題。

      a.千里馬的處境是怎樣的?

      b.千里馬都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

      c.食馬者的愚蠢無知都表現在哪些方面?

      d.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引導學生首先獨立閱讀,自主探究;其次合作交流,共同研討)

      教師提示:

      a.祇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

      b.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c.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d.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e.其真不知馬也。

      將上述句子讀一讀,讀出相應的語氣來,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2.探究文章的寫作方法

      教師導學:

      本文是一篇議論文,當然要有觀點,請大家從文章中找一找中心句。另外本文在結構上很有特點,也請大家說一說。

      (小組討論)

      學生可能圍繞“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其真不知馬也”哪個是中心句的問題展開討論甚至爭論。不妨讓大家爭論一下,進行思維和口語訓練。

      教師提示:

      作者的基本觀點是:“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但本文的著眼點卻是:“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經過層層論述,最后得出“其真不知馬也”的結論,中心句當是“其真不知馬也”。

      在結構方面,本文脈絡清晰,絲絲入扣,全文圍繞“其真不知馬也”這一中心層層推論。

      第一段,首先表明作者的基本觀點:“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可以視為總綱,旨在強調伯樂對于千里馬的決定性作用,懇切希望統治者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然后宕開一筆,指出“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既從反面說明了基本觀點,又深刻地揭露了現實問題,這是本文的中心議題。繼而水到渠成地敘寫千里馬被屈辱、埋沒的不幸遭遇,作者懷才不遇的苦衷隱含其中。

      第二段寫千里馬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不能展其才華,揭露問題的實質──“伯樂不常有”。“安求其能千里也?”之反詰,吐盡心中的憤懣與不平。

      第三段盡數統治者的種種愚妄淺薄,令人切齒;進而引發感慨,揭示中心。“其真無馬邪”一問,如箭在弦上,蓄勢待發;“其真不知馬也”一答,如泰山壓頂,直搗黃龍。全文一氣呵成,酣暢淋漓。

      四、拓展延伸

      教師導學:

      韓愈雖因懷才不遇而憤懣不平,但他并不心灰意冷。雖然對統治者埋沒人才、摧殘人才的行徑進行了揭露和控訴,但仍對他們寄以希望。請同學思考一下,在封建社會里,韓愈的愿望是否能實現?再聯系當今社會,談一談我們應樹立怎樣的人才觀?怎樣才能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人盡其才?

      (小組討論,找出中心發言人課堂交流,不必統一結論,只要能談出想法,提高認識能力就可以了)

      教師提示:

      在封建社會里,人才被埋沒的現象如同痼疾,是很難避免的,因而韓愈的希望更是難以實現。教師要幫助學生認識封建社會的局限性。當今社會是人才輩出的時代,主要是有了寬松的育人環境,英雄因有用武之地而能大展宏圖。

      教師小結

      韓愈的《馬說》因其筆勢犀利,表意懇切,文辭練達而傳誦于世。其思想內容對封建統治者敲響了警鐘,即使是在當今社會,也有其意義。更可贊嘆的是作者本人,他不因自己的不公遭遇而妄自菲薄,而是直言力諫,自強不息。我們不僅要從他的文章學到知識,更應從作者身上汲取精神力量。

      作業

      1.默寫課文。

      2.完成練習一、三。

      3.運用托物寓意的寫法,寫一篇短文,表達對某一問題的認識。

      教學反思

      以上就是為大家提供的“初二語文《馬說》教案”希望能對考生產生幫助,更多資料請咨詢中考頻道。

    語文教案《馬說》6

      一、教學目標

      1.掌握文中“食、石、見、祗”的音與形,理解文中“辱、駢、雖、等、安、策、臨、其、之、盡”的意義,重點學習加點的多義詞。

      2.掌握文中倒裝句的定語后置句與介賓短語的用法,掌握省略句。

      3.理解文中“伯樂”“千里馬”與“食馬者”的比喻義。

      4.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與飽滿于字里行間的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5.結合已知的文言知識,加以區別比較,來鞏固文言文的語法與句式。

      二、課堂設計思路

      由于本文是浙教版初三(下)新增課文,而且本單元的教學要求是將文言文的語法與句式加以綜合掌握,學會區別比較,并能舉一反三,溫故而知新。所以本文的教學重點應落在字、詞、句的教學和理解本文中心思想與作者托物寓意的寫法上。

      ▲字:本文中有如下多音字與通假字:(可制成幻燈片出示給學生看,加深印象)

      食(shí)石(shí/dàn)見(xiàn)衹祗(zhǐ)

      ▲詞:(加點詞可制成幻燈片,用于“一詞多義”的教學,從而達到溫故而知新的目的)“辱、駢、雖、等、安、策、臨、其、之、盡”。

      ▲句:

      (1)倒裝句

      ①定語后置:“馬之千里者”即“千里馬”。

      聯系以前學的:“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即“富僧者”。

      ②副語前置:“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即“欲與常馬等且不可得”。

      且該句的句讀也非常重要。

      (2)介賓短語的用法:

      ①策之此處介賓短語作動詞

      ②駢死的.補語,在動詞之前

      ③祗辱或之后翻譯均可

      ④今[以蔣氏]觀之作動詞的狀語

      (3)省略句:

      ①(人)策之不以其道

      ②(人)食之不能盡其材

      ③(馬)鳴之而(人)不能通其意

      此練習也可以作一詞多義“之”的練習。第③句的“之”是語氣助詞,無義。可聯系舊知識,出示幻燈做課堂練習。如“久之,蛇竟死”,“公將馳之”,“填然鼓之”,都是“之”做語助詞,無義。

      ▲中心:本文中心是揭露封建統治者埋沒人才的罪行,抒發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進一步指出伯樂對于千里馬命運的重要作用。

      (1)進述統治者的罪行,可出示“板書2”輔助進行。由“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不知”來引導出千里馬之悲慘命運。(被埋沒在馬夫手里,與普通馬老死在馬廄之中)。板書“埋沒”。在分析第三節時“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引導學生明白食馬者不讓它吃飽卻又要讓它日行千里,學生自然而然會得出食馬者摧殘(虐待)千里馬的結論。另外在分析最后“嗚呼”一句作者感慨時,可在原板書“不知”之前加一個大的鮮紅的“真”字,加以強調食馬者是真不知千里馬也。

      (2)在分析韓愈的創作意圖,學生理解起來較困難。如教師是填鴨式直接告知學生,將影響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所以板書需事先有安排。在書寫“韓愈”時,在其正下方空兩行再板書“千里馬”,在歸納出千里馬被“埋沒”時,引導學生用成語來表達。學生會說“懷才不遇”或“報國無門”,再擇一寫在“千里馬”的下一行。再引導學生看板書,“韓愈”、“人才”、“千里馬”成一條直線,可得出“千里馬”是喻“人才”的。接著引導學生看板書去歸納作者創作此文的意圖,那么作者懷才不遇的憤之情便水到渠成。

      (3)同時在分析第一部分時將如下詞語板書在“千里馬”與“食馬者”之間:①(真)不知②埋沒③虐待(或摧殘)。箭頭則從“食馬者”指向“千里馬”,再引導學生得出“食馬者”有何三大罪行?這樣學生便可輕而易舉完成本課所要達到的教學任務。教師應重點講述“埋沒人才”這一罪行。

      三、上課步驟:

      1、導語設計:大家是否記得第五冊學過沙葉新的話劇?(《陳毅市長》)大家都來說的陳毅市長是怎樣的一個人?(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具有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遠見卓識,極富個性的人)他尊重齊仰之這個人才,那么齊先生在未遇陳市長之前,他的遭遇如何?(國民黨政府腐敗無能,毫不重視齊仰之,他報國無門,受盡冷遇)幸虧他遇到了陳毅,終于英雄有了用武之地。這使老師想起了伯樂相馬的故事,陳毅市長就好比是善相馬的伯樂,他發現并重用了齊仰之這個人才。而古代的人才可沒有齊仰之那般幸運了。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馬說》,看看韓愈是怎樣揭露封建統治者埋沒人才的罪行。

      注解:采用了導語導入法,這可以進行知識的遷移,溫故而知新。這冊書中剛剛學過沙葉新的戲劇《陳毅市長》。其中的齊仰之的遭遇就與千里馬的遭遇相同,在舊社會里他報國無門,受盡冷遇,也是懷才不遇。而陳毅就好比是伯樂,發現了這匹“千里馬”,重用他,使英雄有了用武之地。此種導入法與板書導入法有異曲同工之妙。二者可以結合來使用,也可有選擇地來使用。

    語文教案《馬說》7

      教學目標 :

      1、有感情地朗讀,積累優美的詞句。

      2、了解作者寫作目的,學會欣賞馬的美德與美麗

      3、學習運用對比描寫。

      教學重點:

      1、了解作者寫作目的,學會欣賞馬的美德與美麗

      2、體會對比描寫的作用,并試寫

      教學難點 :

      體會對比描寫的作用,并試寫

      一、導入 新課

      以一組馬的'圖片導入 ,請說說馬給你的印象?

      今天的課文讓我們更全面地了解馬。

      二、朗讀感知

      本文是一篇科學小品文,但是運用了散文的語調。

      1、學生默讀課文,并思考問題:文章寫了哪幾種馬?

      2、分別找出各種馬的特點。(小組接龍,每人找到一種,有感情地朗讀,并概括特點)

      3、從作者的描繪中,你可以看出作者對各種馬分別持怎樣的態度?(可用原文語句回答)

      三、活動研討

      1、作者將各種馬都描繪得各具特色,真是五彩紛呈,假如再有依次選擇的機會,讓你做一匹馬,你愿意做哪一種馬呢?

      請用句式“我愿意做 馬,因為 。” (用文中的語句回答)

      小組活動:當 馬遇到 馬 以文中各種馬的特點為依據,進行對話演出。

      四、拓展練習

      來看看字典中馬的解釋:哺乳動物,頭小,面部長,耳殼直立,頸部有鬣,四肢強健,每肢各有一蹄,善跑,尾生有長毛。是重要的力畜之一,可供拉車、耕地、乘騎等用。皮可制革。

      你覺得寫得好不好?為什么?課文用了什么辦法來把馬寫得生動形象呢?

      將馬與好幾種動物進行了對比描寫。你覺得有什么好處呢?

      引入平實性說明文與文藝性說明文的概念。

      根據課文內容,試著用對比的手法與散文的語調來改寫字典中的解釋。

      五、作業 布置

      1、 用對比描寫改寫字典中虎的解釋

      2、 課外閱讀周濤散文《鞏乃斯的馬》,感受飛奔的馬,做摘抄

    語文教案《馬說》8

      學習目標:

      1.我要了解作者及文體特征。

      2.我能積累文言實詞、虛詞,重點掌握“食、見、策、盡”的詞義和“其、以”的用法。

      3.我能理解短文所闡明的深刻道理,充分領悟作者的情懷,認識這種情懷產生的社會背景。

      4.我能背誦并默寫這篇文章。

      重點:

      1.我能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我能體會本文托物寓意的寫法,理解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

      難點:

      1.我能理解文章表達的情感。

      2.我能體會本文簡練、含蓄的語言特點。

      第一課時

      關于作者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學家,河陽(今河南孟縣西)人,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因曾任吏部侍郎,所以又有“韓吏部”之稱。謚號“文”,所以又世稱“韓文公”。

      在文學上,他與柳宗元共同倡導著名的古文革新運動,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反對浮艷華美的駢文,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掀起了散文的新高潮,奠定了唐宋八大家古文的基礎,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散文無論說理、敘事、言情,均寫得生氣流動、雄奇奔放,被譽稱為“文起八代之衰”,他本人也被推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關于文體

      說”是古代的一種議論體裁,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與看法,跟現在的議論文、雜文相似。是一些文人志士對事對物有感而發,宣泄心中郁悶,托物寓意的一種體裁。“馬說”即談馬、論馬。

      關于背景

      韓愈所處的中唐時期,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朋黨之爭激烈,許多中下層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都懷才不遇,難以找到出路。通不過科舉考試就潦倒終身,即使考上了還要受到種種限制,根本無法施展自己的抱負。韓愈自身就經歷過這種遭遇,因此他對埋沒人才不但不滿,而且加以揭露和抨擊。

      關于伯樂

      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人,姓孫名陽。據說,有一匹千里馬拉著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傷心流淚,并且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低下頭吐氣,仰頭長鳴,嘶叫聲直達云霄,這是在感激伯樂體貼它啊。

      伯樂的典故曾幾次被韓愈引用,可見韓愈對伯樂能識別千里馬的故事是很有感情的。

      一、自主學習

      1、文學常識

      韓愈,字,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縣)人,世稱韓昌黎或稱昌黎先生。________朝著名文學家、思想家。與另一外文學家并稱為“”,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說”是。

      2、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1.相馬()2.駢 ()3.槽櫪()

      4.食馬者() 5.外見()6.策之()

      3、解釋加點詞語的意思

      1.駢死() 2.故雖有名馬()

      3.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4.盡粟一石()5.策之不以其道()

      6.執策而臨之()()

      4、用/劃出下列句子停頓的節奏:

      故雖有名馬,只辱于奴隸人之手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二、合作探究

      1、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要求:讀準字音;注意停頓的節奏;讀出感情

      2、疏通文意,基本理解文章意思。(結合注釋與工具書口頭翻譯)

      (1)通假字:

      ①才美不外見通,

      ②食之不能盡其材通,

      ③其真無馬邪通,

      ④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

      (2)古今異義詞:

      ①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古義:今義: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古義:今義:

      ③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古義:今義:

      ④一食或盡粟一石。古義:今義:

      ⑤策之不以其道。古義:今義:

      (3)一詞多義

      ①之

      雖有千里之能() 馬之千里者()

      策之不以其道()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②策

      策之不以其道() 執策而臨之()

      策勛十二轉()

      ③而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④食

      一食或盡粟一石() 食之不能盡其材()

      ⑤雖

      故雖有名馬() 雖有千里之能()

      ⑥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 其真無馬邪()

      其真不知馬也() 策之不以其道()

      ⑦以

      不以千里稱也() 策之不以其道()

      (4)詞類活用

      ①只辱于奴隸人之手()②一食或盡粟一石()

      ③策之不以其道()④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三、課堂檢測

      基礎知識部分(必做題)

      1、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5分)

      (1)一食或盡粟一石或:(2)才美不外見見:

      (3)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等:(4)安求其能千里也安:

      (5)執策而臨之執:

      2、翻譯下列句子

      (1)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2)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4)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能力提升(選做題)

      3、根據課文內容填空(填原文):

      (1)本文的中心論點(表明千里馬和伯樂關系)是:

      。這句話在全文中還起到的作用。

      (2)千里馬的悲慘遭遇是:

      (3)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

      (4)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

      (5)諷刺食馬者平庸淺薄,愚妄無知的語句是:

      。

      (3)表明作者對千里馬被埋沒的感嘆的主旨句是:

      四、《馬說》學案

      (第一課時)

      一、自主學習

      1、退之;唐;柳宗元;韓柳;一種文體

      2、(略)3、(略)4、(略)

      二、合作探究

      1、(略)

      2、(1)①“見”通“現”,顯現、表現

      ②“材”通“才”,才能

      ③“邪”通“耶”,表示疑問,相當于“嗎”

      ④“食”通“飼”,飼養;喂養

      (2)①是:古義:這樣的今義:判斷詞

      ②安:古義:怎么今義:安全;安定;安裝

      ③等:古義:同樣 今義:等候;用在人稱代詞名詞后表示復數或列舉

      ④或:古義:有時今義:或者

      ⑤策:古義:馬鞭今義:策劃,策略

      (3)①之(1)的(2)結構助詞,定語后置標志,無義

      (3)代詞,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馬(4)音節助詞,不譯

      ②策(1)名詞活用動詞,鞭打(2)馬鞭(3)動詞,記載

      ③而(1)連詞,表轉折,但是(2)連詞,表修飾(3)連詞,表承接

      ④食(1)吃,動詞(2)通“飼”喂養,動詞

      ⑤雖(1)即使(2)雖然

      ⑥其(1)代詞,代“千里馬”(2)難道,表反問,加強語氣

      (3)表推測,“恐怕”(4)代詞,代驅趕千里馬的

      ⑦以(1)把,用(2)按照

      (4)①辱:受屈辱,形容詞用作動詞。

      ②盡:吃盡。形容詞用作動詞。

      ③策:原意指馬鞭,這里用作動詞,引申為用鞭子打,驅使。

      ④千里:日行千里。數量詞用作動詞。

      三、課堂檢測

      基礎知識部分(必做題)

      1、(略)2、(略)

      3、(1)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領起全文作用。

      (2)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

      (3)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5)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6)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馬說》第二課時

      一、合作探究

      1、作者在文章的開頭提出了一個怎樣的觀點?

      2、沒了伯樂,千里馬的命運會如何呢?說明了什么?

      3、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文中“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這句話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5、本文中哪句話點明了中心?

      6、文中作者所說的伯樂”、“千里馬”“食馬者”、“分別指什么?

      7、作者借千里馬的遭遇,寄托怎樣的思想感情?這就是什么的寫法

      二、課堂檢測

      基礎知識部分(必做題)

      1、有一位名人曾說過:“世上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由此我們可想到《馬說》的`一句話:“”

      2、能表明千里馬外在特征(千里馬有異于常馬的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明作者對千里馬被埋沒的感嘆的句子是:。

      4、本文通篇不離千里馬,難道只是說“馬”嗎?

      5、本文通過描寫千里馬的遭遇,表達作者怎樣的思想?

      6、“伯樂”“千里馬”“食馬者”各比喻了什么樣的人?

      千里馬— 伯樂—

      食馬者—

      能力提升(選做題)

      比較閱讀,完成文后的題目。(11分)

      甲《馬說》原文略。

      乙郭隗先生曰:“臣聞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請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馬,馬已死,買其首五百金,反以報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馬,安事①死馬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對曰:‘死馬且買之③五百金,況生馬乎?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馬至者三。今王誠⑤欲致士⑥,先從隗始。隗且見事⑦,況賢于隗者乎?豈遠千里哉?”

      (注解:①安事:要……何用②捐:棄③之:指死馬④期年:滿一年⑤誠:真心⑥致士:納賢士⑦見事:被侍奉)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字的意思。(2分)

      (1)策之不以其道()

      (2)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

      (3)買其首五百金()

      (4)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2、結合你對選文的理解,說說甲乙兩文中“千里馬”的共同喻意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借伯樂相馬的故事,發出了“

      ”的感慨,表達的主題是

      。乙文借“古之君王”費盡周折遣人以五百金購得已死千里馬的故事,表達的主題是。(3分)

      4、將下邊兩個句子譯為現代漢語。(4分)

      ⑴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⑵所求者生馬,安事死馬而捐五百金?

      (第二課時)

      1、明確: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2、明確:柢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

      說明伯樂對與千里馬的重要

      3、明確: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明確:對千里馬命運的惋惜,對食馬者的強烈譴責

      5、明確:“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這個結句,點明了中心。

      6、明確:伯樂即善于識別人才的人。千里馬即人才。

      食馬者:不識別人才,埋沒人才的人

      7、明確:作者借千里馬難遇到伯樂,最終被埋沒,揭露封建統治者無視人才、摧殘人才、埋沒人才的現象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mèn)之情。這是托物寓意的寫法。

      二、課堂檢測

      基礎知識部分(必做題)

      1、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2、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3、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4、不是。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最終被埋沒,對埋沒人才的現狀作了揭露。

      5、表達作者懷才不遇,有志難酬的憤慨心情。

      6、千里馬——有才能的人

      伯樂——重視人才,識別人才的人

      食馬者——愚妄,淺薄的不能識別人才的封建統治者

      能力提升(選做題)

      1、⑴用鞭子打⑵買⑶它(的)⑷助詞,沒有實在意義。

      2、表面看是指馬,其實是喻指人才。

      3、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對統治者不識人才、不重視人才、摧殘人才以及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慨。

      應該重視人才,用誠心吸納人才,才能得到人才。

      4、⑴唉!是真的沒有好馬嗎?這是不識好馬呀。

      ⑵我要買的是活馬,為了一匹死馬而丟掉五百金有什么用?

    語文教案《馬說》9

      教學目的:

      1、通過學習,認識封建社會人才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礎上,了解托物寓意的寫法。

      3、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訓練學生的文言語感,逐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達到當堂背誦的效果。

      教學重點:

      1、有步驟的誦讀訓練。

      2、托物寓意的寫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講述伯樂相馬的故事,引出課題。

      二、初讀課文,疏解文意。

      1、教師范讀。

      2、學生對照課文注釋小聲讀。

      3、指名學生朗讀,要求讀得通順,語音正確,不讀破句。

      4、針對學生朗讀情況,教師適當點撥。

      5、學生齊讀。

      三、再讀課文,推究文理。

      1、教師提出討論題,學生分組討論。

      (1)文章一開頭,作者是如何闡述'伯樂'和'千里馬' 之間的關系的?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2)沒有遇見伯樂,千里馬的命運會如何?

      ——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3)千里馬的才能為何被埋沒?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馬因肚饑而無法發揮才能的痛苦的?

      ——且欲與常成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馬者'的'不知馬'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6)文中的哪句話點明了中心?

      ——其真不知馬也。

      2、學生交流討論結果,教師從旁指導。

      3、在此基礎上,再讀課文,要求讀得流暢,語氣、重音、停頓和速度得當。

      (1)同桌間互相聽讀。

      (2)指名學生朗讀。

      (3)全班學生齊讀。

      四、三讀課文,品味意境。

      1、三段文字都用一個'也'字收住,它們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無限痛惜;憤怒譴責;深刻嘲諷。

      2、作者所說的'食馬者'、'伯樂'、'千里馬'僅僅是指傳說中的人和物嗎? ——食馬者比喻不能識別人才的統治者。

      ——伯樂比喻善于識別人才的統治者。

      ——千里馬比喻人才。

      3、簡介寫作背景,體會作者通過本文所表達的見解。

      4、揭示'托物寓意'的寫法。

      5、學生讀課文,要求讀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鏗鏘悅耳,抑揚頓挫,聲情并茂。

      五、要求學生背誦全文。

      六、教師小結。

      七、辯論:當今社會還需要'伯樂'嗎?

    語文教案《馬說》10

      教學目標

      1、積累常用的文言實詞、虛詞的詞義;培養語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行文思路。

      2、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會中人才被埋沒的可悲現實。

      3、理解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及二者的關系,領會本文托物寓意的寫法。

      教學重、難點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實詞、虛詞的詞義;體會作者的感情2、掌握“說”的文體特點,學習文章托物寓意的表現手法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1、請學生說說有關“馬”的成語。2、今天,我們學習《馬說》,一定會讓你對伯樂和千里馬的關系有進一步的認識。《馬說》是通篇借物寓意的雜文,屬議論文體。“說”是“談論”的意思。二、自主學習,預習成果展示1、聽課文錄音或老師范讀,指導朗讀劃分節奏。2、字詞學習:祗(zhī) 駢(pián)食(sì)3、作家作品:

      關于韓愈:字退之,河南河陽人,唐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自號昌黎先生,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時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三、初讀課文,補充理解詞語1、學生自學,劃出疑難點;2、全班交流:

      (1)、重點詞:祗:只是。 辱:受到屈辱。駢:并列,一同。 是:這。能:才能。 見:通“現”,表現。且:尚且。 等:相等。安:怎么能 臨:面對。

      (2)、一詞多義:雖: A、故雖有名馬: 即使。 B、雖有千里之能:雖然。以: A、不以千里稱也: 用。 B、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食: A、食之不能盡其材: 通“飼”,喂。B、食不飽: 吃。 其: A、其真無馬邪: 難道。 B、其真不知馬也:指代他們。 C、食之不能盡其材:指代千里馬。策: A、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 B、執策而臨之: 馬鞭。能: A、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夠。 B、雖有千里之能: 才能。

      (3)、通假字:

      (1)、食馬者不只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 sì 同 飼 喂養

      (2)、才美不外見 見 xiàn 同 現 表現出來

      (3)、其真無馬邪 邪 yé 同耶 表示疑問,嗎

      3、翻譯課文,要做到字字落實,大聲朗讀,在朗讀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背誦下來,并且領會文章的要旨。

      四、探討質疑

      1、千里馬指什么?伯樂又指什么?“千里馬”比喻人才。“伯樂”比喻能發現賞識任用人才的人。

      2、世界上肯定是存在千里馬的,但有的千里馬能被發現,原因是什么?而有的千里馬卻被埋沒、被摧殘,原因又是什么?前者因為“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后者因為“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3、文章寄托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寄托了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和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諷刺、控訴。

      五、拓展探究

      1、文章為何提出“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這一問題?如果沒有伯樂,即使有千里馬,也不可避免終身被埋沒、被摧殘的命運,其價值就無從體現。這樣闡述,突出了伯樂的重要性,即突出了發現人才、賞識人才、任用人才的重要性。

      2、貫穿全文的中心句是什么?“其真不知馬也!”

      3、古代的人才是要等待“伯樂”的出現,被人發掘了才真正成為人才,那么,我們當今社會又應該具有怎樣的人才觀呢?是不是仍像古代那樣等待別人去發現,抑或是怎樣呢?(學生自主發言,言之有理即可)

      六、總結全文本文運用托物寓意的寫作手法,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最終被埋沒,揭露封建統治者埋沒人才的現象,也表達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懣。

      七、布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完成課堂練習:

      1)、選擇注音和解釋都有錯的一項是( )

      A、一食或盡粟一石 (石:dàn 十斗為一石)

      B、不以千里稱 (稱: chēn稱號)

      C、祗辱于奴隸人之手(祗:zhǐ同“只”)

      D、一食或盡粟一石 (或:huò,有時)

      2)、解釋加點的詞。

      ①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等:

      ②策之不以其道 道:

      ③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

      3)、寫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①才美不外見:

      ②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③食之不能盡其材

      ④其真無馬耶

      4)、本文選自《 》,作者是 朝的 家和 家 (人名),字 。河南河陽(今孟縣)人,祖籍昌黎,世稱 他和 、 、 、 、

      、 、 一起稱為“唐宋八大家”。

      5)、“說”是一種文體,可以 也可以 但都是為了說明 。比如 、 等作品。

      6)、選擇下列句子中解釋有錯誤的一項是( )

      A、①駢死于槽櫪之間(并列而死。) ②不以千里稱也(著稱。)

      B、③一食或盡粟一石(吃一頓) ④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這)

      C、⑤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并且) ⑥策之不以其道(鞭打)(道理)

      D、⑦執策而臨之(面對) ⑧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曉)

      7)、對下列句子的'意思,解釋不當的一句是 ( )

      A.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它日行千里的本領來喂養它

      B.才美不外見

      它的才能和美好品質不被外人看見

      C.安求其能千里也?

      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D.食不飽,力不足

      吃得不飽,力氣不充足

      8)、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項。 ( )

      A.祇辱于奴隸人之手 B.駢死于槽櫪之間

      C.馬之千里者 D.雖有千里之能

      9)、“以”字的意思和用法與“不以千里稱也”一句相同的一項是( )

      A、策之不以其道 B、以叢草為林

      C、以至鳥獸木石 D、不以善小而不為

      10)、 本文中有五個“也”字,請對其所表達的語氣分別作出解說。①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 ③安求其能千里也 ④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⑤不以千里稱也

      11)、“千里馬”是一種比喻,文中把“人才”比作“千里馬”。 讀完本文,再聯系社會實際思考:現在最需要什么樣的人才,真正人才的標準是什么?

      《馬說》課堂練習答案:

      1.B中④不以千里稱(稱: chēng 稱號)2.①等:等同,一樣② 道:方法③安:怎么 3. ①“見”通“現” 表現,出現。②“食”通“飼” 喂養。 ③“材”通“才” 才能,才華。

      ④“邪”通“耶” 嗎。4.《昌黎先生集》唐 文學家 哲學家 韓愈 退之 韓昌黎 柳宗元、王安石、蘇軾、蘇洵、蘇轍、曾鞏。5.記敘 議論 講明一個道理。《愛蓮說》、《師說》6.C,⑤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尚且)。⑥策之不以其道(鞭打)(正確的方法)。7.B 8.C中的之是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其余都是“的”之意。9.A 10. ⒋①表示肯定語氣,肯定"食馬者"的無知;②表示句中停頓,提醒讀者注意"食馬者"的無知給千里馬帶來的嚴重危害;③表示反詰語氣,凝聚著作者憤慨之情;④表示感嘆語氣,其間既有痛切之感,更有對"食馬者"的辛辣嘲諷;⑤表陳述語氣,但流露出無限痛惜之情。11.提示:德才兼備的人。

    語文教案《馬說》11

      《馬說》課文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馬說》教案

      教學目標

      1、理解短文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2、把握短文中的主要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3、歸納這一類懷才不遇的文學作品的共同特點,做一點初步的文學探究。

      教學重難點

      1、理解短文《馬說》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2、把握古今異義詞。

      如:“然后有千里馬”“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等。虛詞“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等。

      教學預備

      1、布置學生對照注釋初讀課文,也可以利用工具書,讀準字音。

      2、學生查找有關馬的成語,并作解釋。

      3、教師預備一個關于千里馬的故事,有關“伯樂相馬”“知己”等詞的來歷。

      設計思路:把誦讀作為本課教學的重要環節,練習學生的文言語感,逐步加深他們對課文的理解。明確“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進一步理解文章所表達的主題思想。鼓勵學生自讀,認真看注釋,弄清大意。疏通文意只限于難詞難句,學生理解就行,不搞機械的串講。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請學生匯報查找到的有關馬字的成語。就其中的“伯樂相馬”,給學生講關于伯樂的故事。)

      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人,姓孫名陽。據說,有一匹千里馬拉著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著,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并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于是低下頭吐氣,抬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云霄。這是它感激伯樂了解并且體貼它啊。

      今天我們來學習《馬說》,一定會讓你對伯樂和千里馬的關系有進一步的熟悉。

      二、解題

      《馬說》是通篇借物比喻的雜文,屬論說文體。“馬說”這個標題,是后人加的。“說”就是“談談”的意思,比“論”隨便些。從字面上可以解作“說說千里馬”或“說說千里馬的問題”。

      三、通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帶讀全文,要求學生留意難字的讀音。

      2、學生讀課文,并且討論、了解全文大意。

      3、思考討論:

      (1)文中千里馬指的是什么?

      要點提示:比喻人才。

      (2)伯樂指的是什么?

      要點提示:比喻識人才的人。

      (3)歸納:本文就是通過千里馬和伯樂,隱喻人才和識人才的人的。

      四、再讀課文,深入探究

      (一)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讀第一自然段。

      2、思考討論。

      (1)概括本段內容。

      (2)世上到底是先有馬還是先有對馬的熟悉?

      要點提示:(1)無識馬者則名馬無名。

      (2)先有馬,再有對馬的熟悉。就一般的馬來說,應該是這樣的情況。然而對千里馬來說,情形便有所不同。假如不能把它從普通的馬群中識別出來,只有一般對待,發揮不出它的特長來,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馬,就沒有千里馬。在這里,識馬就成為前提了。、

      3、齊讀第一自然段。

      (二)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

      1、請一學生朗讀第二自然段。

      2。思考討論。

      (1)概括本段內容。

      (2)跟常馬一樣都達不到,豈不是千里馬不如常馬了嗎?

      要點提示:

      (1)無識馬者則千里馬無法日行千里。

      (2)通常數量的喂養,常馬吃飽了而千里馬遠沒有吃飽;沒吃飽的當然比不上吃飽的,本領自然發揮不出來。這正是說明,千里馬喂養不得法,便無法顯示它的本領。

      3、齊讀第二自然段。

      (三)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

      1、請一學生朗讀第三自然段。

      2、思考討論:

      (1)概括本段內容。

      (2)“策之”“食之”“鳴之”是什么句式?

      (3)三個“之”字,用法是否一樣?

      (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的?

      要點提示:

      (1)妄言無千里馬者,恰是不識千里馬者。

      (2)排比句式。總括不識馬者不按照千里馬的特性來對待它。

      (3)前兩個“之”,代詞,指千里馬,分別作動詞“策”(驅使)、“食”(喂)的賓語。第三個“之”卻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調節音節的.作用,如同我們在第一冊中讀到的“久之”的“之”一樣。(見蒲松齡的《狼》)這里“鳴”是(馬)鳴,而不是鳴(馬)。這樣用使句式整潔而又靈活富于變化。

      (4)表現了作者對統治者不能識別人才,摧殘埋沒人才的不滿和憤慨。

      3、齊讀第三自然段。

      (四)歸納課文。、 1、讀了本文請你談談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你如何看待這一問題的?

      要點提示:

      1、本文圍繞著有千里馬還是沒有千里馬的問題反復論述,慨嘆世無伯樂致使千里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沒人才,并抒發了作者懷才不遇的心情。

      2、閱讀本文的現實教育意義:讀了本文能熟悉到舊社會封建統治者埋沒、扼殺人才的可惡,深感生在新社會的幸福。我們應當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煉自己,使自己成為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的有用之才。五、拓展探究

      1、你還知道哪些懷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寫了些什么作品?

      2、他們作品大多寫些什么內容?

      3、假如你懷才不遇,你學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結果,寫成一篇小短文,下節課交流。

      五、布置作業

      1、完成“拓展探究”中的三項作業。

      2、背誦課文。

      《馬說》教學反思

      通過《馬說》一文的教學,并結合自己平時文言文教學中的一些具體做法,談一下幾點反思:

      1、在反復誦讀中感悟。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意自見”,我首先讓學生在學生初步理解字意的基礎上,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調,反復地朗讀,再理解,再朗讀,在這個過程中充分調動自己的內心情感去體味作者與作品,最終實現對作品深刻的感悟。

      2、補充背景材料進行感悟

      《馬說》一文是作者韓愈借千里馬被埋沒、被摧殘的不幸遭遇,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不平之情。因此有關于文章及作者的寫作背景尤為重要:《馬說》大約寫于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其時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鑒于此在設計導學案時,我布置了一項內容:結合歷史知識,借助手中的資料,搜集文章的寫作背景,以幫助學生更深入的感知文章內容。

      3、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教學中以小組為平臺,能組織有效的合作探究,各學習小組圍繞問題,踴躍討論。討論到高潮,各學習小組圍繞“誰來為千里馬的不幸遭遇負責”展開深究,以小組為單位搜集的資料進行智慧碰撞,這樣,學生可以更深入的理解文本,為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動作相互爭論、探究,達到讓學生深層次感悟作品主題。

      感覺到不足的是:在學生經過三個回合的朗讀后,讓學生在積累文言詞語時,大部分同學還很生疏,錯誤率比較高,課前的預習指導很不夠;課堂是注重了在情感方面的引導,也沒能及時地引導學生進行字詞方面的比較;還有在“拓展延伸,聯系現實”這個環節中,時間把握不夠好,讓學生討論拖延了一些時間,造成當堂背誦這個環節的時間過緊。

    語文教案《馬說》12

      一、作家研究

      韓愈,字退之,河南河陽人,唐代文學家、思想家。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稱“韓昌黎”。他與柳宗元同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其散文尤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譽,著有《昌黎先生集》。同時,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韓愈是唐代散文巨匠,同時也是對宋代作家極有影響的詩人。人們對他的“以文為詩”(把詩歌寫得散文化)談得比較多,卻很少注意他那更為突出的“以詩為文”的特點。所謂“以詩為文”,是指用具有詩的情調、韻味等特色來寫散文,即是說把散文給詩化了(但這并不等于從西方引進的新文體“散文詩”)。我們說把散文詩化,或者說把散文寫得很帶詩意,并不限于寫自然景物、抒情小品或對人物進行典型塑造和對事態進行藝術描繪;而是也可以用詩的情調、韻味來寫說理文或評論文。韓愈的散文特點之一就在這里。

      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書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憂天下之心”的他,終未被采納。后來又相繼依附于一些節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當時奸佞當權,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視,所以他有“伯樂不常有”之嘆。這些都讓他感到明主難遇,在這種悲憤心情下,寫下了《馬說》。

      二、課文研究

      “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韓愈《送孟東野序》)。韓愈散文中,抒發不平之鳴的篇章不少,《馬說》便是其中之一。“說”是古代一種議論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某些問題的看法。雖是議論文體,卻講究文采。《馬說》通篇用的就是托物寓意的寫法,以千里馬不遇伯樂,比喻賢才難遇明主。作者希望統治者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使他們能充分發揮才能。全文寄托作者的憤懣不平和窮困潦倒之感,并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針砭和控訴。

      作者的這些見解和感慨,都是通過具體的形象表現的。文章借伯樂和千里馬的傳說,將人才比為千里馬,將愚妄淺薄、不識人才的統治者比做食馬者,以千里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的遭遇,寫有才之人終身不得其用的遭際,以“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寫千里馬埋沒的原因等等,生動形象地表現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不幸的處境,行文中洋溢著強烈的不平和悲憤。

      本文在結構上特點: 本文雖短,結構卻十分精巧。先從正面提出問題:“世有伯樂,而后有千里馬。”然后筆鋒一轉,“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從反面展開議論。千里馬和伯樂的依賴關系是如此密切,而伯樂卻不常有,千里馬被終身埋沒的命運也就不可避免了。接下去,自然就寫到千里馬被埋沒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現的原因,對無知的“食馬者”發出強烈的譴責,進行了辛辣的嘲諷。本文雖短,中心卻十分突出。以“伯樂不常有”開始,中間以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千里馬“才美不外現”寫食馬者的無知及其造成的惡果,然后對食馬者的無知進行痛斥,最后歸結出“其真不知馬也!”這一貫穿全文的中心句。

      文章的第一句是大前提:“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可這個命題本身就不合邏輯。因為存在決定意識,伯樂善相馬的知識和經驗,必須從社會上(或說自然界)存在著大量的千里馬身上取得,然后逐漸總結出來的。所以過去有人就認為韓愈這句話是本末倒置,是唯心主義的。我們并不否認,從唯物主義原則來看,他這句話是錯誤的。但把它作為詩的語言,它卻是發人深省的警句,是感慨萬千的名言。因為世上有伯樂這種知識和本領的人實在太少了。于是作者緊接著在下文從正面點明主旨,一瀉無余地把千里馬的無限委屈傾訴出來。正由于“伯樂不常有”,不少的千里馬不僅找不到一個一般水平的牧馬人,而是“只辱于奴隸人之手”,受盡了無知小人的腌氣。更令人悲憤的是這些寶馬竟然成雙作對地一群群死于槽櫪之間,其遭遇之不幸、結局之慘痛真非筆墨所能形容。當然,結果更是死不瞑目,誰也不把這些有價值的神駿稱為千里馬,它們的死也自然是毫無所謂的了。“不以千里稱也”這句話,包含著這樣的意思:連同情它們的人都沒有,更談不上對它們的死表示遺憾、惋惜和悔恨痛心了。從文章表面看,作者說得已相當透徹;而實際上這里面不知有多少辛酸痛楚還沒有盡情吐露,看似奔放而其內涵則甚為豐富,其實倒是含蓄不盡的(說他寫得婉約,或許讀者不能接受,可作者確實沒有把話說盡)。這真是抒情詩的寫法了。

      作者著力刻畫“食(飼)馬者”與千里馬之間的矛盾,兩相對照,既寫出千里馬的抑郁不平,也寫出不識真才者的愚昧專橫。千里馬在無人給它創造有利的客觀條件時,英雄無用武之地;或雖欲一展所長而有力無處使,甚至到了無力可使的程度。這樣,它連一匹普通馬也比不上,又怎么能實現它日行千里的特異功能呢?因此它的待遇自然也就比不上一匹“常馬”,而它的受辱和屈死也就更不足為奇,不會引起人們的注意了。不僅如此像這樣連“常馬”都比不上的千里馬,由于不能恪盡職守,還會受到極度的責難和懲罰,往往被無辜地痛打一頓(“策之不以其道”,打得它不合理),當然在待遇上也就更加糟糕了(“食之不能盡其材”)。表面看“食馬者”不是伯樂,不懂馬語;骨子里卻蘊涵著懷才不遇的人面對那些愚昧專橫的統治者就是申訴也無用這一層意思。

      文章寫到這里,作者似乎還覺得不夠解渴,于是又接著用“鳴之而不能通其意”的意思,從“人”的方面再做深入一層的刻畫。這不僅使文章更生動深刻,也表現出作者的感情更為憤激了。作者并沒有立即譴責這種不識馬的“人”有眼無珠,反而讓他面對著這匹千里馬不懂裝懂,發出了仿佛悲天憫人般的慨嘆:“天下無馬!”意思說,這樣的“人”在主觀動機方面還是自以為不錯的.,他并非不想選拔人才,并非沒有求賢用賢之心,無奈賢人賢才太“少”了,既無處可尋覓,也無地可安插:“天下哪里有真正的人才啊!”明明是“人”的主觀上出了毛病,卻把這種局面的形成推給客觀條件的不如意、不理想。眼前就是一匹被作踐得不成樣子的千里馬,卻對它發出了“天下無馬”的慨嘆,認為這不過是一匹連“常馬”也不如的駑駘之輩。這不僅是絕妙的諷刺,而且也是極其嚴峻猛厲的誅心之論。文章寫至此已經水到渠成,作者這才站出來點題,用“嗚呼”以下三句作結,把“無馬”和“不知馬”這一對矛盾(“無馬”是先天的自然缺陷,“不知馬”則是后天人為的犯罪)尖銳地擺出來形成一個高潮,極盡沉郁頓挫之致。古人說蹙萬里長江于尺幅之中,這種凝聚濃縮的手法正是韓愈一支筆經過千錘百煉的結果。我們固然不能不為作者起伏回蕩、感慨悲涼的情緒而傾倒,卻又不能不為他簡潔洗煉的筆墨所欽服。

      韓愈的《馬說》是一篇說理文,但它似寓言而實非寓言,用比喻說理卻并未把所持的論點正面說穿,更沒有把個人意見強加給讀者。全篇幾乎始終通過形象思維來描述千里馬的遭遇,只擺出活生生的事實卻省卻了講大道理的筆墨,這已經可以說是詩的寫法了。更巧妙地是作者利用了古漢語中不可缺少的虛詞(語助詞、感嘆詞和連接詞),體現出抒情詩應有的一唱三嘆的滋味和意境,盡管我們讀起來是一篇散文,但仔細品評,卻儼然是一首發揮得淋漓盡致的抒情詩。這種“以詩為文”的本領,始自西漢的司馬遷(誰也不曾承認過司馬遷是詩人),到了韓愈、柳宗元,乃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至宋代的歐陽修、蘇軾(尤其是歐陽修)而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三、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結合注釋疏通文意。

      2.理解伯樂與千里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體會本文托物寓意的寫法。

      3.理解文章中作者的寫作意圖與所抒發的情感。

      四、教學重點、難點

      (一)重點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結合注釋疏通文意。

      2.理解伯樂與千里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體會本文托物寓意的寫法。

      (二)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文章表達的情感。

      五、教學過程

      (一)知識積累

      1.導入:

      (屏幕顯示《伯樂識馬》的故事幻燈片)

      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人,姓孫名陽。據說,有一匹千里馬拉著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著,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并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于是低下頭吐氣,抬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云霄。這是它感激伯樂了解并且體貼它啊。

      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馬因遇到伯樂而煥發了青春。現在,我們一塊兒來學習韓愈的《馬說》,它將告訴我們,伯樂對于千里馬是多么的重要! (教師板書課題)

      2.作者及文體簡介:(屏幕顯示)。

      3.檢查預習,下列字詞語會注音?

      祗( ) 駢( ) 一石( ) 食馬者( ) 邪( )

      (二)誦讀感知

      1.聽讀——朗讀,讀準字音讀準節奏。

      初步感知課文內容。采用多種形式反復朗讀,最好能集體朗讀,讓更多的同學得到訓練。要指導學生注意節奏和重音,讀得要響亮、流暢、沉穩。

      [正音正字]

      祇(zhǐ) 駢(pián) 盡粟一石(dàn) 食(sì)馬者 其真無馬邪(yé)

      [朗讀提示:讀準節奏]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2.點撥疑難,積累字詞。

      (1)用現代漢語解釋重點文言詞語。

      [一詞多義]

      雖

      故雖有名馬( )

      雖有千里之能( )

      食

      一食( )

      食馬者( )

      食不飽( )

      策

      策之不以其道( )

      執策而臨之( )

      其

      其真無馬邪( )

      其真不知馬( )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 )

      [通假字]

      食馬者:食——

      才美不外見:見——

      食之不能盡其材:材——

      其真無馬邪:邪——

      (2 )翻譯課文

      (結合注釋疏通文義,獨自無法理解的標劃出來,最后進行課堂交流)

      3.自讀課文,結合課文意思,感知以下問題。(用原文回答下列問題)

      (1)千里馬的處境是怎樣的?

      (2)千里馬都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

      (3)食馬者的愚蠢無知都表現在哪些方面?

      (4)文中哪句點明了全文的主旨?

      (三)研讀賞析

      (把握課文作者情感,理解文章寫法。學生閱讀、思考、探究下列問題)

      1.本文通篇不離千里馬,難道只是說“馬”嗎?那么“伯樂”“千里馬”“食馬者”分別比喻什么?

      2.從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看出其二者之間的關系是什么?

      3.文章寄托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4.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四)感受評價

      (學了這篇課文,有什么認識?看看課后練習第三)

      當今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怎樣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盡其才?這些話題是常談常新的,請你聯系現實談談自己的看法。

      (五)作業布置:

      背誦課文

      六、板書設計

      揭露統治者摧殘人才的愚妄淺薄。

      抒發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伯樂 不常有 善于識別人才的人

      馬

      說

      千里馬 常有 人才

      食馬者 不知馬 愚妄淺薄的統治者

    語文教案《馬說》13

      教學目標:

      1.理解短文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3.認識封建社會不識人才、埋沒人才的昏庸愚妄。

      過程與方法:

      指導朗讀,領會虛詞,品味情感,逐層分析語調變化,當堂成誦。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短文《馬說》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古今異義詞。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請學生匯報查找到的有關馬字的成語。就其中的“伯樂相馬”,給學生講關于伯樂的故事。)

      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人,姓孫名陽。據說,有一匹千里馬拉著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著,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并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于是低下頭吐氣,抬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云霄。這是它感激伯樂了解并且體貼它啊。

      今天我們來學習《馬說》,一定會讓你對伯樂和千里馬的關系有進一步的認識。

      解題

      《馬說》是通篇借物比喻的雜文,屬論說文體。 “說”就是“談談”的意思,比“論”隨便些。從字面上可以解作“說說千里馬”或“說說千里馬的問題”。

      通讀課文,整體感知

      教師帶讀全文,要求學生注意難字的讀音,并掌握重點實虛詞的含義。

      1、通假字:

      1)食:通“飼”,喂養 2)見:通“現”

      3)材:通“才” 4)邪:通“耶”,表示疑問,相當于“嗎”

      2、古今異義:

      故 雖 稱 等 安 策 道 通 臨 是 或

      3、虛詞:而之其以也

      而A 轉接可以譯為“卻,可是” B 順接可以不譯

      之A 結構助詞“的”B代詞,代人或物 C無意義,句中停頓

      D幫助構成倒裝,無意義

      其 A 代詞,代人或物B代詞他的它的C指示代詞那種

      D反問語氣詞難道 E推測語氣詞恐怕

      以 A介詞因為 B介詞按照

      也 A肯定語氣B反問語氣C推測語氣D句中停頓

      4、實詞:

      見教材及資料

      5、學生生讀課文,結合注釋,疏通文意,理解重點語句的含義。

      再讀課文,深入探究

      1、課文的中心與層次

      中心:借古代伯樂和平里馬的故事,以喻封建統治者不識人才,甚至摧殘、壓抑人才,也表現了作者的憤慨之情。

      層次:

      第一層(第1段)說明伯樂對手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

      第二層(第2段)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第三層(第3段)總結全文。表現作者對封建統治者摧殘人才的憤慨之情。

      2、讀了這篇課文,你對千里馬的遭遇有何感想?請你談一談。

      (學生可根據自己對課文意思的.把握進行敘述)

      3、你覺得作者是僅僅在替千里馬鳴不平嗎?“伯樂”和“馬”有沒有別的含義?它們各比喻什么?

      (韓愈當然不是在僅替馬鳴不平,他寫這篇文章旨在抒發自己的感情,伯樂指能夠識別人才的人,結合作者的當時背景,指封建統治者,而且應該是指能夠識別賞用人才的所謂明君。)

      3、“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這句話寫出了一個怎樣的社會現實?

      社會上各種各樣的人才很多,但是封建統治者卻很少有能夠真正賞識人才的明君,真正的人才不能做到人盡其才,很難發揮自己的才能,有才之人是壯志難酬。

      4、找出文中描寫千里馬遭遇的語句

      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才,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拓展探究

      1.你還知道哪些懷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寫了些什么作品?

      2.他們作品大多寫些什么內容?

      3.如果你懷才不遇,你學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結果,寫成一篇小短文,下節課交流。

      學生當堂熟讀成誦

      布置作業:

      1、默寫課文,完成課后練習。

      2、根據自己的了解及查閱資料,談談中國現在的用人制度。

      附:板書設計

      馬說

      正面提出問題:世有伯樂,而后有千里馬。

      反面展開議論:千里馬常有,而伯樂有常有。

      食之不能盡其材 表達:懷才不遇;

      事例進行論證: 鳴之不能通其意 埋沒人才 控訴:埋沒人才

      天下無馬 希望:重用人才

      教后反思:對于文言文,仍然堅持朗讀與探究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教學,使學生在掌握文言文基礎知識的同時,又能深刻理解作者賦予“伯樂”、“千里馬”的寓意。通過練習設計,激發學生對國家實現人才問題的思考。

    語文教案《馬說》14

      《馬說》是傳統名篇,同時也是《語文課程標準》推薦背誦的篇目之一。《馬說》是一篇寓言性雜文,文章借伯樂相馬的故事,體現了“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觀點。托物寓意,諷刺了封建統治階級不識人才,不重視人才,摧殘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達了作者痛感“伯樂不常有”而懷才不遇的強烈憤慨,將深刻的寓意體現在具體的形象中是這篇文章的顯著特點。

      教材選入這篇文章,目的在于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學情分析

      1、學生對文言文的'閱讀,大多還停留在簡單的讀準字音,讀順句子的階段,而由“讀字音”——“讀文意”——“讀文情”的逐漸深入課文的朗讀方法,還沒有完全掌握。

      2、學生積累了一定的文言實詞,但對文言虛詞積累不夠。

      教學目標

      知識和技能:

      1、理解短文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過程和方法:

      1、加強朗讀訓練,訓練學生的文言語感,督促學生疏通詞句,翻譯課文,提高

      文言文閱讀能力。

      2、反復朗讀以至成誦,整體感知課文,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本文托物寓意的寫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體會本文托物寓意的寫法,理解伯樂與千里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

      教學難點:

      1、引導學生理解文章表達的情感。

      2、體會本文簡練、含蓄的語言特點。

    語文教案《馬說》15

      一、動畫導入

      在所有的動物中,我最鐘情的是馬。因為一直以來我都有個夢想,有一天能夠在草原縱馬馳騁,聽著風聲在我耳邊呼嘯而過,一切的不快都隨風而逝。現在我就請大家欣賞一個關于千里馬的故事(flash)。伯樂可謂相馬高手,僅憑一雙慧眼,就能識別一匹貌不驚人的良駒。伯樂相馬究竟是否可信,是否所有的千里馬都能得到伯樂的賞識呢?我國唐朝的著名散文家韓愈寫了一篇《馬說》來訴說這一切,今天咱們就來學習這篇課文。(幻燈)

      二、釋題,介紹作者(幻燈)

      1、“說”,是古代托物寓意的議論體裁。我們學過類似的文章嗎?“說”就是“談談”的意思,比“論”更隨便些。“馬說”這個標題是后人加的。從字面上可以解作“說說千里馬”或“說說千里馬的問題”。

      2、作者簡介:

      作者韓愈,大家了解多少呢?請說出唐宋八大家的名字。那么這篇文章是他在什么樣的情況之下做的呢?這篇《馬說》大約作于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這時,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書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憂天下之心”的他,終未被采納。后來又相繼依附于一些節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當時奸佞當權,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視,所以他有“伯樂不常有”之嘆。

      三、通讀課文,整體感知

      1、“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古文首先要讀通,讀準,讀熟。現在請大家來欣賞此文的朗讀,請注意字音,節奏和重音。(幻燈)

      2、大家學過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還記得文中的先生是怎么讀書的嗎?確實,古文讀起來要搖頭晃腦,韻味十足。現在就請大家四人一小組進行朗讀。并在預習的基礎上討論難字難句,如果有不能解決的請舉手,我樂于為大家效勞。等會請同學起來朗讀并翻譯文章。

      3、朗讀。

      ⑴先推薦男女生代表朗讀,并評價。

      ⑵再放朗讀錄音,跟讀。

      ⑶然后分男女生齊讀課文。

      4、有沒有同學自告奮勇的站起來翻譯文章呢?我想請三位同學分別說出三個段落的大意。好,請你們各自邀請一位同學為你們朗讀課文,讓我們看一看哪一組同學配合最默契。

      5、詞語積累,一詞多義。(幻燈)

      6、比賽背誦課文。

      四、再讀課文,深入探究

      真是窺一斑而現全豹,大家配合得如此默契,可見大家是一個團結的集體。而且基本上能夠準確地說出文章的大意,說明大家是勤于課前的。那么在課堂爭論中大家是否能夠舌戰群儒,力挫群雄呢?我們拭目以待喲。現在有幾個問題需要我們共同商討:

      1、課文開篇就說“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你們認為到底是先有千里馬,還是先有伯樂呢,為什么?

      先有馬,再有對馬的認識,就一般馬而言應該是這樣的。然而對千里馬來說,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他從普通的馬群中識別出來,只是一般對待,發揮不出它的特長來,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馬,識別就成為前提了。

      2、當“千里馬”被埋沒時,他的遭遇怎樣呢?請從文中找出相關的句子回答。

      “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才,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幻燈)

      3、韓愈對千里馬的不公遭遇持什么樣的'態度,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來呢?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4、俗話說,不平則鳴。韓愈怎么會單單為一匹馬的不公遭遇而鳴不平呢?這豈不是小題大做?你們怎么理解呢?

      千里馬在這里也指人才,而伯樂則是賞識人才的人。托物言志。(幻燈)

      五、拓展延伸

      天生我材必有用,只可惜韓愈懷才不遇,英雄無用武之地,所以他只能無可奈何的發出了“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感慨。

      1、那么假如你就是一匹千里馬,卻暫時不被重用,你會怎么做呢? (幻燈)

      韓愈認為“伯樂”決定了“千里馬”的命運,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未免絕對。我們要主動地去爭取,像毛遂一樣的自薦,方可把握住自己的命運。在這里我送幾句話給大家。雖不是什么金玉良言,對大家也應該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學生齊讀)

      是金子,無論放在何處總會有發光的時候。

      哪怕是一塊煤,也有它的價值。假如生活欺騙了你,請不要憂傷,不要憂郁,相信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請不要憂傷,不要憂郁,相信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

      競爭是當今生存的一門功課

      別等機會尋找你,而是你要去尋找機會

      2、那么作為千里馬,你們又想對伯樂說些什么呢?

      我也相信所有的伯樂一定會尊重教育,尊重人才。讓千里馬能夠物盡其用,人盡其才。愿伯樂們能夠擁有一雙慧眼。。因為世界上不是缺少千里馬,而是缺少發現千里馬的眼睛。

      小結:韓愈以良馬謂英雄,寫自己知遇之難,是因為它生不逢時,我們有幸生長于新時代,能夠人盡其才,那么我希望大家能夠發出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的豪言,天馬行空任我行的壯語。同學們,莫愁前路無知己,我相信只要大家努力,若干年以后,你們一定會站在我面前自豪地說:天下誰人不識我!

      六、課外練筆

      圍繞課文當中“人才”這個話題,選取一個角度,寫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幻燈)

      最后我預祝大家前程似錦,鵬程萬里!有一天真得能夠成為千里馬!

    【語文教案《馬說》】相關文章:

    《馬說》語文教案02-06

    語文教案:《馬說》10-12

    馬說_語文教案09-10

    語文教案《馬說》02-17

    《馬說》初中語文教案08-16

    《馬說》教案08-05

    《馬說》教案10-02

    《馬說》教案精選08-09

    《馬說》教案09-26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日本中文一二区高清精品在线 | 中文AV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中文字幕大片人成 | 久久国产精品-国产精品99 | 综合专区视频精品 | 性刺激的欧美三级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