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題西林壁》標準教案

    時間:2025-04-09 12:00:13 銀鳳 題西林壁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三年級《題西林壁》標準教案(通用6篇)

      我們的祖國山河壯麗,在咱們江西省九江市就有一座享譽世界的名山,它就是——廬山。宋代詩人蘇軾游觀廬山后作下了名詩《題西林壁》,詩文告訴我們一些關于做事的道理: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下面小編分享一篇三年級《題西林壁》標準教案。

    三年級《題西林壁》標準教案(通用6篇)

      三年級《題西林壁》標準教案 1

      【教學流程】

      一、導入,讀題釋題

      1.我們的祖國山河壯麗,在咱們江西省九江市就有一座享譽世界的名山,它就是——廬山。我們一起去領略廬山風光吧!(出示從不同角度拍攝的廬山各山峰圖片)

      2.西林寺有塊石壁,看,石壁上還寫著一首詩呢!這是宋朝大詩人蘇軾游覽廬山后題寫在上面的。詩題叫《題西林壁》。(板書課題)

      3.釋題。“題”是什么意思?(提示學生借助注釋是學古詩的一個重要方法)“題西林壁”又該怎么解釋呢?

      4.指導讀題。

      點評:情境的創設,能使學生進入到古詩描述的意境中。出示從不同角度拍攝的廬山各山峰圖片,既讓學生對廬山有一定的了解,又使其對從不同角度看到的山的 形貌有一定的體驗,為學習“遠近高低各不同”做準備。最后一幅畫面定格在西林寺的石壁,自然引到詩題,又有助于學生對詩題的理解。

      二、初讀,讀通讀順

      1.學生自讀詩句兩遍,第一遍注意讀準字音,第二遍力求讀通句子,讀出節奏。

      2.指名朗讀,學生評價。相機正音,如:“嶺”“此”等。練讀詩句。

      3.讀古詩不僅要讀準字音,還要讀出節奏。誰能試一試?其他同學注意傾聽。

      4.教師相機范讀,學生評議。重點指導讀“橫看成嶺側成峰”,引導學生想象畫面,讀出“峰”和“嶺”的區別。

      5.師生合作讀。(如:教師讀完一句,學生重復這一句的后三個字;教師讀詩題,男同學讀詩句,女同學重復后三個字。)

      點評:初讀有三個層次:讀準,讀通,讀出韻律。通過學生自讀、教師范讀、引導想象讀、師生合作讀等方式引導學生邊體會詩意,邊讀出節奏韻律。

      三、再讀,感受“不同”

      1.不知不覺,我們已經將這首詩讀了好幾遍,但好詩不厭百回讀。讀多了,你就會對詩句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感受,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請你們再輕聲讀這首詩,借助注釋,一行行地讀,一行行地想,看看能不能自己讀懂詩句的意思。

      2.同桌交流。

      3.問題檢測:蘇軾身在何處?(具體在山中的哪些位置觀察廬山呢?)

      4.理解“橫看”:怎樣看是橫看?看我的五指山(教師以手示意),怎樣看是橫看?也就是正面,前面。蘇軾還身在何處?理解蘇軾身處位置不同。

      5.教師:蘇軾身在山前,身在山側,身在遠方,身在近處,身在高山,身在低谷,但無論在哪兒,他都身在一個范圍之內,那就是——廬山之中。教師范讀,引導學生想象身處這不同位置看到的景象。

      6.出示圖片,真切感受“不同”,引讀“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點評:本詩的后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游山的體會。為什么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 峰巒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為更好地突破這一難點,教師精心選擇問“點”,抓一個“身”字,“身不同,景不同。”抓住問題 的源頭,通過讓學生站立在不同的位置加深理解,進一步感受“不同”,領悟“不識”。

      7.蘇軾看到了哪些景象呢?讓我們沿著蘇軾的蹤跡到廬山去看看吧!閉上眼睛,隨著老師的`朗讀,你仿佛來到了何處?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8.理解身處不同位置看到的廬山景象也不同。

      出示圖片,教師引讀。

      他橫看廬山,山巒起伏;側看廬山,山峰聳立,他不禁吟誦——橫看成嶺側成峰。

      他遠望廬山,云天飄渺,若隱若現;近觀廬山,巍峨雄偉,猶如巨人;從高處俯視,廬山云霧繚繞,宛如仙境;從低處仰望,山峰高峭險峻,直插云霄;他不禁吟誦——遠近高低各不同。

      他再變換位置看,發現廬山都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他從各個角度看,發現廬山依然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點評:引導學生通過想象進行補充、擴展后再提供豐富的比較直觀的圖片資料,幫助學生獲得完整的形象,體會到蘇軾“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后的“不識”。

      四、品讀,感悟“不識”

      1.看到廬山的這千般面貌,蘇軾不禁發出了這樣的感慨——不識廬山真面目。指名讀。

      引導學生在詩句前加上嘆詞“唉”進行感嘆。把“唉”字留在心底,我們再來感慨。

      點評:感情朗讀注重一個“情”字。“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一聲長嘆,來自心底,韻味皆出。

      2.出示《初入廬山》:“青山若無素,偃蹇不相親。要識廬山面,他年是故人。”學生自讀。引導對比蘇軾“要識廬山面”的初衷與結果的“不識廬山真面目”。

      3.引導質疑:蘇軾為什么會“不識廬山真面目”?

      4.鏈接作者簡介:他是唐宋八人家之一的蘇軾,他是多才多藝的蘇東坡,他還是學識淵博的“蘇學士”,他不愿停留在“不識”,他還想知道為什么“不識”。于是,他問自己,他問山中游客,他還問你們:孩子,我為何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5.可是,我都身在廬山之中認認真真仔仔細細地觀察了呀,怎么還會“不識”呢?(感悟因“不同”而“不識”。)揭示哲理: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啊!

      6.于是,蘇軾文思泉涌,揮毫在西林壁上寫下了這千古流傳的詩篇——(學生讀全詩)

      點評:通過對比蘇軾“要識”的初衷與最終“不識”的結果,引發學生心底的疑問;通過創設情境讓蘇軾與學生對話,最終在對話中明白“在山中”與“不同”“不識”之間的關系,并揭示道理。拓展和作者簡介的鏈接點選擇恰當,降低了學生“悟詩理”的難度。

      五、升華,積累運用

      1.結合生活經歷運用詩句談感受。

      2.聯系生活實際運用詩句。

      3.課堂練習。

      有時候,人們對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反而不及旁人看得清楚,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宋朝詩人蘇軾在《題西林壁》中的詩句“”說明的就是這個樸素的道理。

      4.鏈接其他詩人歌詠廬山的詩句:(出示圖片,詩句,學生誦讀)

      李白——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白居易——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毛澤東——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

      引導學生感悟:同是廬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這也正是《題西林壁》中所說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啊!

      5.練習背誦。

      點評:情境的創設,促進了學生理解和體會古詩文的情與理;層層深入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入于眼,出于口,聞于耳,出于心,在誦讀中通曉詩中理趣。

      三年級《題西林壁》標準教案 2

      一、教學目標

      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理解詩句含義。

      通過情境探究,體會詩人所表達的哲理,培養學生觀察和思考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體會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的哲理,并能在生活中應用。

      三、教學方法

      情境教學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學過程

      趣味導入:播放廬山風景視頻,提問:“同學們,這是哪里?假如你就在廬山之中,你能看清廬山的全貌嗎?今天,讓我們跟著蘇軾一起去探尋答案。”

      初讀感知:教師范讀,學生跟讀,指導字音、節奏。學生自由朗讀,初步感知詩歌內容。

      情境探究:展示廬山不同角度的圖片,引導學生思考蘇軾為何說 “不識廬山真面目”。組織小組討論,結合詩句分析。

      哲理領悟: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分享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的經歷,深化對哲理的.理解。

      拓展延伸:推薦閱讀蘇軾其他富含哲理的詩詞,如《琴詩》。

      三年級《題西林壁》標準教案 3

      一、教學目標

      有感情朗讀、背誦古詩,理解詩句意思。

      通過角色扮演,體會詩人情感,培養語言表達和想象力。

      二、教學重難點

      感受詩人在詩中蘊含的情感和思考。

      三、教學方法

      角色扮演法、情境體驗法

      四、教學過程

      故事導入:講述蘇軾游覽廬山,在西林寺墻壁題詩的`故事,引出課題。

      朗讀理解:學生自讀古詩,圈出生字詞。教師講解重點字詞,如 “題”“緣”。逐句理解詩句含義。

      角色扮演:請學生分別扮演蘇軾和同行友人,模擬他們在廬山游覽時的對話,體會詩人的困惑與思考。

      情感體會:引導學生思考蘇軾通過詩句想要表達什么,感受詩人對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總結背誦:回顧詩歌內容,指導學生背誦。

      三年級《題西林壁》標準教案 4

      一、教學目標

      正確朗讀、背誦古詩,理解詩意。

      通過對比閱讀,體會不同詩人對同一事物的不同表達,拓寬文學視野。

      二、教學重難點

      感受詩歌的獨特魅力和詩人的創作風格。

      三、教學方法

      對比閱讀法、討論法

      四、教學過程

      圖片導入:展示廬山圖片,讓學生描述對廬山的印象,引出《題西林壁》。

      初讀正音:學生初讀古詩,教師糾正字音。講解節奏劃分,學生跟讀。

      理解詩意:結合注釋和插圖,理解詩句意思。教師提問引導,如 “橫看成嶺側成峰” 描繪了怎樣的.畫面?

      對比閱讀:出示李白《望廬山瀑布》,對比兩首詩在描寫角度、表達情感上的差異,組織學生討論。

      總結拓展:總結兩首詩的特點,鼓勵學生課后收集描寫廬山的其他詩詞。

      三年級《題西林壁》標準教案 5

      一、教學目標

      熟練朗讀、背誦古詩,掌握詩句含義。

      通過游戲互動,激發學習興趣,加深對詩歌的理解。

      二、教學重難點

      理解詩歌蘊含的哲理,并進行應用。

      三、教學方法

      游戲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

      四、教學過程

      懸念導入:展示廬山局部圖片,問學生能否猜出這是什么。引出 “不識廬山真面目”,導入課題。

      朗讀識字:教師領讀,學生跟讀,讀準字音。開展 “識字大闖關” 游戲,鞏固生字。

      詩意解析:結合圖片和動畫,講解詩句意思。設計 “詩句配對” 游戲,加深對詩意的'理解。

      哲理游戲:玩 “當局者迷” 小游戲,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詩歌哲理。

      課堂小結:回顧詩歌內容和哲理,布置背誦任務。

      三年級《題西林壁》標準教案 6

      一、教學目標

      有感情朗讀、背誦古詩,理解詩句內涵。

      通過創意表達,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體會詩歌哲理,并通過創意形式表達出來。

      三、教學方法

      創意教學法、小組合作法

      四、教學過程

      視頻導入:播放廬山四季景色的`視頻,引導學生思考如何用詩句描繪,引出《題西林壁》。

      詩歌解讀:教師范讀,學生跟讀。逐句分析詩句,理解詩歌意境。

      創意表達:組織學生分組,用繪畫、表演、改寫等形式,表達對詩歌的理解。

      展示分享:各小組展示創意成果,分享創作思路,其他小組評價。

      總結提升:總結詩歌哲理,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多角度思考問題 。

    【三年級《題西林壁》標準教案】相關文章:

    蘇軾題西林壁標準教案09-09

    蘇軾《題西林壁》標準教案06-16

    題西林壁教案03-06

    題西林壁教案08-23

    《題西林壁》教案09-15

    題西林壁教案10-06

    《題西林壁》教案11-12

    《題西林壁》09-06

    題西林壁07-13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夜夜爽天天爽一区 | 无遮挡在线看国产 | 日本一本香蕉大道高清视频 | 午夜天堂AV免费在线观看 | 亚洲欧洲中文字幕免费看 | 日本免费的网站全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