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知己知彼的故事
知己知彼的故事1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軍事家孫武著書《兵法》,認為使敵人舉國完整的屈服就是上策,出兵打破那個國家就要差一些。要善于運用計謀不戰而屈人之兵,同時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百戰百勝還不是最高明的,只有不通過戰斗而使敵人屈服才高明。
【典故】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孫子·謀攻》
【釋義】原意是如果對敵我雙方的`情況都能了解透徹,打起仗來就可以立于不敗之地。泛指對雙方情況都很了解。
【用法】作謂語、賓語;用于軍事、商業等
【近義詞】了如指掌、明察秋毫、自知之明
【相反詞】心中無數、不得要領、霧里看花
知己知彼的故事2
知己知彼,原意是如果對敵我雙方的情況都能了解透徹,打起仗來就可以立于不敗之地。泛指對雙方情況都很了解。出自《孫子·謀攻》:“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成語故事:
這個典故出自《孫子兵法·謀攻》:“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
孫武,春秋末期齊國人,著名的軍事家。他曾攜兵法十三篇獻吳王闔廬,得到了吳王的信任,被授為將軍,并在吳國伐楚、威逼齊、魯等重要軍事活動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故有“有提三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之美譽。其所著的“兵學圣典”——《孫子兵法》,集我國古代兵學理論之大成,流傳甚廣,享譽中外,在世界軍事學術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齊長城齊長城位于山東省境內,是春秋戰國時期齊國人修筑的軍事防護體系,也是我國現存于地面上修建最早、歷史最長的冷冰器時代國家軍事性防御工程。距今已有二千四百多年歷史。春秋中晚期,齊國首先修筑齊長城西段;戰國初,齊國又修建了齊長城東段;戰國中期,齊國修建了齊長城中段。齊長城起點在今濟南市長清縣孝里鎮廣里村東北500米處的“嶺子頭”,在今青島市黃島區東于家河村東北入海,全長643。89公里。
《謀攻篇》中提出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爭法則,論述了用兵的策略和方法,論述了國君可能不利于軍隊的三種情況,列舉出了預知勝利的五個方面,最后得出結論:既了解敵人又了解自己,百戰都不會失敗;不了解敵人而了解自己,勝利和失敗各占一半;既不了解敵人又不了解自己,那就要每戰必敗。
戰國曾三戈銅戟。湖北隨州戰國曾侯乙墓出土。戟的頂端裝銅矛頭和內銅戈,往下依次等距裝兩個銅戈。一矛三戈的兵器在中國歷史上是首次發現。
當時,吳國最大的敵人是楚國,吳王想攻打楚國,孫武阻止吳王說:“現在打不行,因為吳國連年戰爭,軍隊沒得到休整,財力也不足,而楚國國土大、人口多,財富充足,兵力強大,攻打楚國條件還不成熟。”吳王聽從了孫武的話,先努力發展生產,加強軍隊訓練,吳國很快強大起來。吳王破楚心切,又催促孫武攻打楚國。孫武還是說:“不行,現在我們對楚國的情況還沒完全了解清楚,一定打贏還沒有把握。”接著,孫武派人到楚國暗地里詳細察看了地形,繪制了地圖。又派人到楚國偵探楚國的經濟政治情況,知道楚國已經政治腐敗,國力衰落。孫武對楚國的情況了如指掌后,認為時機完全成熟,于是針對敵我雙方的實際情況,制定了作戰方案,便建議吳王馬上發兵。
吳王親自率領三萬大軍,讓孫武擔任將軍,浩浩蕩蕩從淮河西邊進發,利用蔡國和唐地作掩護,越過大別山,長驅深入楚境一千多里,直奔漢水,與楚國軍隊在柏舉(今湖北麻城附近)擺開了戰場。只聽戰鼓雷鳴,殺聲震天,吳軍所向披靡,銳不可擋,楚軍大敗,向西逃竄。吳軍乘勝追擊,五戰五捷,直搗楚國郢都,楚王也嚇得逃到隨國去了。
秦漢時期鎧甲
孫武在“西破強楚”中,為什么能料事如神,五戰五捷,最主要的原因是孫武做到了對敵人的情況和自己的.情況都十分了解,知道在什么情況下可以與敵人作戰,在什么情況下不能與敵人作戰,采取什么戰法才能打敗敵人。可見,“知己知彼”是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典故,流傳甚廣,對后世的政治、軍事、經濟、社會等諸方面產生了重要影響。
相關知識
《孫子·謀攻》:“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孟氏注:“審知彼己強弱利害之勢,雖百戰實無危殆也。”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八:“郭仲晦云,用兵以持重為貴,蓋知彼知己,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此百戰百勝之術也。”毛澤東《論持久戰》八一:“但戰爭不是神物,仍是世間的一種必然運動,因此,《孫子》的規律,‘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仍是科學的真理。”亦作“知己知彼”。元高文秀《澠池會》第三折:“但上陣要知己知彼,若相持千戰千贏。”魯迅《準風月談·關于翻譯(上)》:“我是主張青年也可以看看‘帝國主義者’的作品的,這就是古語的所謂‘知己知彼’。”
舉例:對付敵人,一定要~,才能百戰百勝。(曲波《林海雪原》十一)
文言文:《孫子·謀攻篇》中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意思是說,在軍事紛爭中,既了解敵人,又了解自己,百戰都不會失敗;不了解敵人而只了解自己,勝敗的可能性各半;既不了解敵人,又不了解自己,那只有每戰必敗的份兒了。
小貼士:知己知彼是一個計策,更是一個方式,看見一個東西,很自然地想要了解它,這就是學習的能力。
知己知彼的故事3
孫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而“知己”與“知彼”相比較,“知彼”就更為重要。而對生死相敵的對手,這一條則更為重要。偉大的斗士都是不會隨便輕視他的對手的。要做到“知彼”,最好的方法莫過于站在對方的立場看問題。失敗者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從來都不懂得站在對方的立場看問題。
創建了著名的松下電器公司的松下幸之助先生,在做生意的過程中,總結出了一條重要的人生經驗:站在對方的立場看問題。
人們交往之間,總有許多分歧。松下幸之助總希望縮短與對方溝通的時間,提高會談的效率,但卻一直因為雙方存在不同意見、說不到一塊兒而浪費掉大量時間。他知道,對方也是善良的生意人,彼此并不想坑害對方。在23歲那年,有人給他講了一則故事——犯人的權利。他終于從中領悟到一條人生哲學。憑借這條哲學,他與合作伙伴的談判突飛猛進,人人都愿意與他合作,也愿意做他的朋友。
松下電器公司能在一個小學沒讀完的農村少年手上,迅速成長為世界著名的大公司,就與這條人生哲學有很大關系。
這條哲學很簡單:站在對方的立場看問題。
故事是這樣的:
某個犯人被單獨監禁。有關當局已經拿走了他的鞋帶和腰帶,他們不想讓他傷害自己(他們要留著他,以后有用)。這個不幸的人用左手提著褲子,在單人牢房里無精打采地走來走去。他提著褲子,不僅是因為他失去了腰帶,而且因為他失去了15磅的'體重。從鐵門下面塞進來的食物是些殘羹剩飯,他拒絕吃。但是現在,當他用手摸著自己的肋骨的時候,他嗅到了一種萬寶路香煙的香味。他喜歡萬寶路這種牌子。
通過門上一個很小的窗口,他看到門廊里那個孤獨的衛兵深深地吸一口煙,然后美滋滋地吐
出來。這個囚犯很想要一支香煙,所以,他用他的右手指關節客氣地敲了敲門。
衛兵慢慢地走過來,傲慢地哼道:“想要什么?”
囚犯回答說:“對不起,請給我一支煙……就是你抽的那種:萬寶路。”
衛兵錯誤地認為囚犯是沒有權利的,所以,他嘲弄地哼了一聲,就轉身走開了。
這個囚犯卻不這么看待自己的處境。他認為自己有選擇權,他愿意冒險檢驗一下他的判斷,所以他又用右手指關節敲了敲門。這一次,他的態度是威嚴的。
那個衛兵吐出一口煙霧,惱怒地扭過頭,問道:“你又想要什么?”
囚犯回答道:“對不起,請你在30秒之內把你的煙給我一支。否則,我就用頭撞這混凝土墻,直到弄得自己血肉模糊,失去知覺為止。如果監獄當局把我從地板上弄起來,讓我醒過來,我就發誓說這是你干的。當然,他們決不會相信我。但是,想一想你必須出席每一次聽證會,你必須向每一個聽證委員會證明你自己是無辜的;想一想你必須填寫一式三份的報告;想一想你將卷入的事件吧——所有這些都只是因為你拒絕給我一支劣質的萬寶路!就一支煙,我保證不再給你添麻煩了。”
衛兵會從小窗里塞給他一支煙嗎?當然給了。他替囚犯點了煙了嗎?當然點上了。為什么呢?因為這個衛兵馬上明白了事情的得失利弊。
這個囚犯看穿了士兵的立場和禁忌,或者叫弱點,因此滿足了自己的要求——獲得一支香煙。
松下幸之助先生立刻聯想到自己:如果我站在對方的立場看問題,不就可以知道他們在想什么、想得到什么、不想失去什么了嗎?
僅僅是轉變了一下觀念,學會站在對方的立場看問題,松下先生立刻獲得了一種快樂——發現一項真理的快樂。()后來,他把這條經驗教給松下的每一個員工。
站在對方的立場考慮問題,你會發現,你變成了別人肚子里的蛔蟲,他所思所想、所喜所忌,都進入你視線中。在各種交往中,你都可以從容應對,要么伸出理解的援手,要么防范對方的惡招。對于圍棋高手來講:對方好點就是我方好點,一旦知道對方出什么招,大概就勝券在握了。
當然,有太多的人不懂得如何運用這條規則,這是導致他們人生失敗的一大原因。可是,也許他們至死都不知道,由于不懂得站在對方的立場考慮問題,他們喪失了許多可以成功的機會,因為沒有人教他們。おおお
人生箴言:
實際上,我們很明白:站在對方的立場看問題,就是孫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現代運用。站在對方的立場看問題,有助于我們“知彼”,也大大有益于我們“知己”。
【知己知彼的故事】相關文章:
知己知彼之痘痘解析篇04-18
育兒故事胎教故事06-02
德育故事:我的德育故事02-08
《故事里的人生》故事03-10
懶蜜蜂肥肥的故事少兒故事08-25
龍舟的故事03-09
熟能生巧的故事03-09
母親的故事03-09
象棋的故事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