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疑鄰盜斧的故事
疑鄰盜斧的故事1
【成語】疑鄰盜斧
【拼音】yí lín dào fǔ
【釋義】疑:懷疑;斧:斧頭。懷疑鄰居偷他的斧頭。指不注重事實根據,對人對事胡亂猜疑
【例句】一道題目為翻譯文言文《疑鄰盜斧》,一道是作文題,《青松贊》和《攻書莫畏難》兩題目任選。
【成語故事】
從前有個(鄉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懷疑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便觀察那人,那人走路的樣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的臉色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聽他的言談話語,更像是偷斧子的,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一不像偷斧子的。
不久后,他(丟斧子的人)在翻動他的谷堆時發現了斧子,第二天又見到鄰居家的兒子,就覺得他言行舉止沒有一處像是偷斧子的人了。
含義
這則寓言說明,主觀成見,是認識客觀真理的障礙。當人以成見去觀察世界時,必然歪曲客觀事物的原貌。
寓意
做人處事要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不能憑空猜想。
疑鄰盜斧的故事2
傳說,戰國時期,有一個人以砍樹為生,因為技藝高超,所以前來購買的人絡繹不絕,每天他砍的樹都供不應求。這一天,他照常從床上起來,伸手去拿斧頭,但放斧頭的地方卻空空如也。他將房子都找了一遍,甚至挖地三尺,也沒有發現斧頭的蹤影,為了不耽誤今天的生意,他只好拿了一把舊斧頭去砍樹。他經過鄰居家時,發現每天此時都在家門口玩的鄰家小孩兒卻不在,他心里納悶起來:誒,這娃今天怎么不在這,莫不是起晚了。這么想著轉身又繼續往山上走。
到了山上他便和平常一樣賣力地砍起樹來,但因心里惦記著斧子,所以樹砍得比平常少了一半,他心里十分惱火,怪這把斧頭沒有原來的斧頭好。回家時路過鄰居家,他家小孩一見他便慌慌張張進了家門,那樣子好像是做了什么壞事怕被發現了,正想著,這個人突然拍起大腿,緩過神來說:“我的'斧子是不是這孩子偷走了,不然怎么一見我就跑?”第二天這個人不去砍樹了,就看著鄰家的小孩兒,只見他臉色有些蒼白,眼神也飄忽不定,跟別人打招呼時語氣弱弱的,吞吞吐吐,那個丟了斧子的人覺得這孩子今天的一舉一動都與平常不一樣,一定是做賊心虛導致的,他肯定就是偷斧子的人。
心里雖然已經十分肯定,可是沒有證據也沒有辦法,生活還是要繼續,他只好拿著舊斧子到常去的山谷中砍樹。山谷中天氣涼爽,微風習習,鳥兒歡唱,鮮花嬌艷,但這都不能讓這個人心情愉悅,他邊走邊找高大的樹木,突然被絆倒在地,定睛一看,是把斧頭,再仔細一看,這不就是自己丟失的斧子嘛!這個人又驚又喜,抱在懷里久久不愿放下。
丟斧子的人帶著斧子高高興興地往家走,路上又看到了鄰居家的兒子。此時,再看他滿臉稚氣,大大方方和自己打招呼的樣子,怎么看都不像是偷斧子的人,想到這,他不禁滿臉通紅起來。
疑鄰盜斧的故事3
【拼音】yí lín dào fǔ
【出處】人有亡斧者,意其鄰之子。視其行步,竊斧也;顏色,竊斧也;言語,竊斧也;動作態度,無為而不竊斧也。 戰國·鄭·列御寇《列子·說符》
【解釋】疑:懷疑;斧:斧頭。懷疑鄰居偷他的斧頭。指不注重事實根據,對人對事胡亂猜疑。
【用法】作謂語、賓語、定語;指疑心重
【結構】動賓式
【近義詞】疑神疑鬼
【同韻詞】求榮反辱、有目共睹、歷歷可數、一抔黃土、粵若稽古、驅驥捕鼠、波駭云屬、死腦瓜骨、才兼文武、儋石之儲、......
【年代】古代
【成語故事】從前有個鄉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認為是他鄰居家的兒子偷去,就處處觀察他的一言一行,覺得那人就是像偷了他的斧子一樣。后來他在山谷里找到了遺忘的斧子。又碰到鄰居的兒子,再留心他的一舉一動,再也感覺不像偷斧子的.人了
疑鄰盜斧的故事4
疑鄰盜斧出處:《呂氏春秋·有始覽·去尤》:“人有亡鈇者,意者鄰之子,視其行步,竊鈇也;顏色,竊鈇也;言語,竊鈇 也;動作態度,無為而不竊鈇也。俄而抇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復見其鄰人之子,動作態度,無似竊鈇者。”
成語故事:從前有個鄉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懷疑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便觀察那人,那人走路的樣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的臉色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聽他的言談話語,更像是偷斧子的,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一不像偷斧子的。
不久后,他在上山的時候發現了他的斧子,第二天又見到鄰居家的兒子,就覺得他言行舉止沒有一處像是偷斧子的人了。
小故事折射出大道理:主觀成見,是認識客觀真理的障礙。當人以成見去觀察世界時,必然歪曲客觀事物的原貌。對于安全工作更要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不能憑空猜想。
疑鄰盜斧的故事5
典故:
有人丟失了一把斧子,怎么找也沒有找到。后來他認為是鄰居的兒子偷去了,他注意到鄰居的孩子的言行,神情怎么看都象是一個小偷。于是他斷定是那個孩子偷去了,心里還對說,“我早就看出那個家伙不是個好東西。”
第二天,他上山砍柴時在一棵樹邊上發現了丟失的斧子。現在他才想起來,原來是前天忘記在這里了。他后悔隨便的懷疑鄰居的孩子。回家后,再看那個孩子的言行和神情,根本不象是偷東西的人。于是他又對說,“我早就想過,他不是那種偷東西的人。”
后來人們就用“疑鄰盜斧”形容主觀臆造、胡亂猜疑。
失斧疑鄰的故事
從前,山里住著兩個樵夫,他們是相處很好的鄰居。其中一個姓李,另一個姓王。李樵夫平時喜歡跟王家的孩子一起玩。一天,他進山去砍柴,在路上發現斧子忘記帶了,于是返回家中。他四處尋找,屋里屋外都找遍了,也沒找到。李樵夫想:是不是鄰家的孩子把斧子偷去了呢?
因為他平時經常來我家玩啊!于是李樵夫就暗中注意鄰居家的孩子,覺得這個孩子的行為十分的可疑:說話小心翼翼,打招呼的聲音小,笑容很勉強,來他家做客的次數明顯減少。于是他斷定:沒錯,一定是這個孩子偷的,我早覺得這個孩子平時就不懷好意。李樵夫心里很氣憤,決定找機會質問那個孩子。沒想到,過了幾天,他上山砍柴被東西絆倒了,一看竟然是自己的斧子。原來啊,是他上山砍柴不小心把斧子丟在了那里。
回到家,他再觀察鄰居家的孩子,覺得這個孩子走路并不是鬼鬼祟祟的',他再仔細看那個孩子的神情態度,也沒有絲毫可疑之處,孩子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不像偷過斧子的樣子,他覺得這個孩子其實很可愛。于是心里想:我胡亂猜測,把一個可愛的孩子當作小偷,差點犯了大錯。
疑鄰盜斧的故事6
【出處】《列子·說符》。
【釋義】疑:懷疑;斧:斧頭。懷疑鄰居偷斧頭。指不注重事實根據,對人對事胡亂猜疑。
【歷史典故】
從前有個鄉下人,丟了一把斧子。在家里到處找都沒有找到,于是,他就懷疑是鄰居的兒子偷去了。沒有證據不能亂講,他就仔細地觀察鄰居的兒子:看那人走路的樣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的臉色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聽他的言談話語,更像是偷斧子的。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不像偷斧子的。
過了幾天,這個人要到地窖去儲存物品。當他挖開地窖門,下到地窖里的時候,發現自家那把不見了好多天的斧頭正躺在地上。
到了第二天,這個人再去看鄰居的兒子的時候,他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就連笑的神態,一點兒也不像是偷斧頭的樣子了。
【成長心語】
丟斧子的人不去做調查研究,只憑主觀想象就懷疑鄰居家的孩子偷了他的斧子,實在不可取。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猜疑是人性的弱點之一,歷來是害人害己的禍根,是卑鄙靈魂的伙伴。一個人一旦掉進猜疑的`陷阱,必定處處神經過敏,事事捕風捉影,對他人失去信任,對自己也同樣心生疑竇,損害正常的人際關系,影響個人的身心健康。所以,做人不要總是疑心太重,要以真誠之心去待人,就會得到大家的歡迎。生活在一個充滿真誠和信任的世界里,才會感到生活的美好。
疑鄰盜斧的故事7
山里住著兩個樵夫,是左右鄰居。王樵夫喜歡熱鬧,經常跟鄰居家的兒子在家里玩。
有一天他要進山去砍柴,在路上卻發現斧子忘記帶了,回到了家里,屋里屋外找遍了,也沒有見到斧子的影子。
“是不是鄰居家的兒子把斧子偷去了呢?因為他經常來我家里玩啊!”
于是,他暗中注意鄰居家的孩子,“這孩子太可疑了,不論一言一語,一舉一動都像是偷過斧頭的的樣子啊!”
于是,他斷定,準是這小子偷的,“嗯!沒有錯,我早就料到這小子不懷好意。“
第二天,他上山去打柴,他被什么東西絆倒了,絆他的'東西就是自己的斧子。
回家以后他再觀察那個孩子,發現那孩子走起路來并不是鬼鬼祟祟的,他再仔細觀察那孩子的神情態度,絲毫也沒有可疑之處。不論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不像是偷過斧子的樣子。
疑鄰盜斧成語是比喻缺乏認真的調查研究,只憑主觀臆斷,胡亂猜疑,甚至由此加罪于人,是難免要造成錯誤的。
疑鄰盜斧的故事8
【成語故事】:從前有個鄉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以為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于是處處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越看越覺得那人像是盜斧的賊。后來,丟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來是前幾天他上山砍柴時,一時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見了鄰居的兒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賊了。
疑鄰盜斧:不注重事實根據,對人、對事胡亂猜疑。
【造句】:
1、胡亂猜忌、疑鄰盜斧,只會讓鄰里之間隔閡日深,漸至反目成仇。
2、正是出于這種疑鄰盜斧的心態,報告執意為自己的.反華主張尋找根據,有意曲解中國在國際社會中所發揮的積極作用。
3、中國有個成語叫“疑鄰盜斧”,講的是一個人丟了一把斧子,懷疑是鄰居偷了,怎么看鄰居的一舉一動都像是偷了斧子的。
4、其實,生活中處理許多事,都切忌“疑鄰盜斧”。
5、我國古代有一個寓言故事,叫“疑鄰盜斧”。
6、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16日表示,日方“疑鄰盜斧”,應對其真實意圖作出負責任的說明。
【疑鄰盜斧的故事】相關文章:
掩耳盜鈴的故事06-02
掩耳盜鈴簡短小故事06-02
李疑原文及翻譯12-21
鄰院春色作文10-04
我的鄰桌作文10-17
與你為鄰作文10-22
家之鄰作文09-16
與他為鄰作文10-04
與你為鄰作文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