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粥》課堂實錄

    時間:2025-04-11 14:35:03 晶敏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臘八粥》課堂實錄(通用6篇)

      總結是對某一特定時間段內的學習和工作生活等表現情況加以回顧和分析的一種書面材料,他能夠提升我們的書面表達能力,不如我們來制定一份總結吧。我們該怎么寫總結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臘八粥》課堂實錄(通用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臘八粥》課堂實錄(通用6篇)

      《臘八粥》課堂實錄 1

      一脈絡:蓄勢的飽滿味

      師:這節課,咱們繼續學習作家沈從文筆下的一篇小說——《臘八粥》(師生齊讀)。讓我們再一次走進那一幅細膩獨特的臘八風俗畫,請同學們打開課文,快速瀏覽,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了解到了哪些內容?

      生:我了解到了那里的人都喜歡吃臘八粥。

      師:哦,那甜甜膩膩的臘八粥讓老老少少都垂涎欲滴。你還了解到了什么?

      生:我還了解到,課文分別是寫了盼臘八粥、分臘八粥和看臘八粥。

      師:你關注到了文章的脈絡。就在這一天,小小的八兒他是一心盼著臘八粥,思考著怎么分臘八粥,也是看到了臘八粥。(板書:盼,分,看)為了這臘八粥,誰來讀這一句?

      生:(朗讀)住方家大院的八兒,今天喜得快要發瘋了!(三個學生有感情的朗讀)

      師:我不僅聽出了喜,還聽出了急呀!同學們,就為了這臘八粥,住方家大院的八兒——

      生:(齊讀)住方家大院的八兒,今天喜得快要發瘋了

      二盼粥:細節的精確味

      師:那么,在一個又一個場景中,作者是如何通過文字將八兒的這一份喜,這一份急傳遞給我們的呢?我們先來看“盼”這一部分,請同學們自由朗讀2到8自然段,邊讀邊體會。

      生:(自由朗讀課文)

      師:已經有同學讀好了,那先請黃同學,你來說——

      生:我從“一個人出出進進灶房,看到那一大鍋正在嘆氣的粥,碗盞都已預備得整齊擺到灶邊好久了,但他媽總說是時候還早”可以看出,八兒非常想吃這個臘八粥,所以他一直進出想看臘八粥有沒有好。然后,從“碗盞都已預備整齊了”說明八兒非常著急,他一早就把碗盞預備好了,就等著臘八粥新鮮出爐了。還有,從“擺到灶邊好久了”,可能并沒有那么久的時間,只是因為他非常想吃臘八粥,他比較著急,所以他覺得等的時間很久了。

      師:真好!你從字里行間看出了八兒的這一份喜,這一份急。同學們,我們看這一部分的詞很有意思——(課件出示:出出進進)

      生:(齊讀)

      師:平時咱們習慣說的是——

      生:進進出出

      師:這有什么不一樣嗎?

      生:我認為他這里寫“出出進進”是寫八兒一次又一次地去看正在透氣的臘八粥,他就是想聞聞味道,就是想急著吃臘八粥。

      師:那這里也可以用“進進出出”嘛,為什么非要用“出出進進”呢?

      生:因為如果說“進進出出”的話,那只能表現八兒看完臘八粥之后出去了,但“出出進進”更表示八兒出去了心里還盼著臘八粥,等著早點吃到這美味的臘八粥。

      師:出出進進,它的落腳點在——

      生:(齊答)進!

      師:也就是說,出去了他又進來了!就這么一個動作,讓我們感受到了八兒的那一份迫不及待(板書:動作)。現在,你們全都是八兒,我要問你們,剛剛到晌午,平時這個時候,你們都在哪里?

      生:平時這個時候,我可能在草叢里捉蟈蟈。

      師:出去玩啦!還有呢?

      生:我可能出去找小伙伴玩。

      生:我很可能是玩泥巴去了。

      生:我可能在小樹邊找麻雀。

      師:可是今天,你怎么老是到灶房來?大清早我就看見你來了,第一次來是為了——

      生:第一次來我是為了看看臘八粥好了沒有。

      師:噢,第二次來呢?

      生:我是為了想聞一聞臘八粥的味道。

      師:對,你還不能吃,聞一聞味道也高興。才過了一會兒你又來了——

      生:我是來把碗盞擺擺整齊。

      師:看得出,你已經迫不及待啦!誰來讀出八兒的這份迫不及待?

      生:(朗讀)一個人出出進進灶房,看到那一大鍋正在嘆氣的粥,碗盞都已預備得整齊擺到灶邊好久了,但他媽總說是時候還早。

      師:嗯,這個八兒好像挺淡定的樣子,不夠,再請一位——

      生:(朗讀該句,讀出了迫不及待的味道)

      師:那香氣,那聲音,怎不令人垂涎欲滴呀!看看這個八兒——

      生:(齊讀該句,讀得聲情并茂)

      師:找到了這一處,還有嗎?

      生:我找的是“但八兒聽了這種松勁的話,眼睛可急紅了”。這里我看的是八兒聽了媽媽說的要到夜里,因為他要吃臘八粥迫不及待,所以他眼睛都急紅了,看出他都要哭出來了。

      師:是的,這句話中有一個詞,我覺得很有意思,“松勁”,什么叫“松勁”啊?

      生:就是八兒聽到媽媽這句話整個人都泄氣了。

      師:泄氣。還有嗎?

      生:我覺得是讓人感到有些失望。

      師:失望。還有嗎?

      生:本來他期待媽媽說的話,還是很有信心的,但是他一聽到媽媽說的話,就一下子沒有信心了。

      師:沒有信心。很沒勁,很沒意思就叫——

      生:(齊答)松勁。

      師:這是沈從文家鄉湘西的方言,咱們常州也有自己的方言,誰能用常州話來說一說松勁?

      生:(常州方言)沒勁,沒啥勁,一點勁也沒。(笑聲)

      師:她一下子用三種方式詮釋了常州話——松勁,這是咱們家鄉自己的方言,聽著就是那么親切,那么自然。這樣的方言,在這篇文章中還有好多好多。瞧——(課件出示:白胡胡)這是什么呀?

      生:(齊答)白胡子。

      師:(課件出示:上燈)

      生:(齊答)亮燈。

      師:(課件出示:赤飯豆)

      生:(齊答)紅豆。

      師:(課件出示:面東東)

      生:(齊答)軟乎乎。

      師:聽聽,讀起來就是一股濃濃的家鄉的味道!沈從文在我國有“鄉村文學之父”的美譽。他曾經說過——(課件出示:我心中對記憶里的河水、夕陽、鄉音,皆那么愛著,十分溫暖的愛著。)我心中對記憶里的河水、夕陽、鄉音,皆那么愛著,十分溫暖的愛著。

      師:可是咱們八兒啊,聽到這種松勁的話,是——

      生:(齊讀)眼睛都急紅了!

      師:你平時什么時候會急紅了眼?

      生:考試到最后沒做完,眼睛就會急紅了。

      生:好不容易做好的樂高玩具,被表弟一把給拍碎了。

      生:我收不到快遞的時候,眼睛都急紅了。

      師:可咱們的八兒是為了一碗粥——

      生:(齊讀)眼睛都急紅了。

      師:讀好了,誰來試試?

      生:(朗讀)但八兒聽了這種松勁的話,眼睛可急紅了。

      師:你的眼睛好像是有點紅紅的(笑聲)。誰再來試試?

      生:(朗讀)但八兒聽了這種松勁的話,眼睛可急紅了。

      師:讀得真好,一起來——

      生:(齊讀該句)

      師:同學們,你們看,就這么一個眼神(板書:眼神),讓我們感受到了八兒心中的煎熬與期待。繼續找,你還找到了哪些?

      生:我還找到了“媽,媽,要到什么時候才……”。這句話可以看出他非常著急,也可以看出他非常想吃臘八粥。

      師:八兒只說了這一句話嗎?下面還有,這就是八兒跟媽媽的對話(板書:對話)

      師:(課件出示:

      “媽,媽,要到什么時候才……”

      “要到夜里!”

      “那我餓了!”

      “餓了,也得到太陽落下時才準吃。”)

      師:那這個對話,我們配合著讀一讀,好不好?你們讀八兒,我來讀媽媽。

      師生:(分角色朗讀對話,互換角色后再次朗讀對話)

      師:真討厭,你們干嗎不等人家把話說完呀,媽媽為什么不等八兒把話說完?

      生:因為媽媽知道八兒想說什么,他很煎熬,想吃臘八粥。

      師:對,肯定他已經問了——好多次了(生齊答),早知道他要問什么呀!好!再來讀一遍。我還是讀八兒,聽仔細!

      師生:(分角色朗讀對話)

      師:聽出來沒?

      生:剛剛老師讀的時候,少了一個“媽”,少了一個“那”。

      師:少了兩個字,能不能少?

      生:第一句少了一個“媽”,就看不出八兒急切的心情。

      師:你覺得連用兩個“媽”——

      生:連用兩個“媽”可以看出八兒的迫不及待。

      師:那你來讀一下!

      生:(朗讀)媽,媽,要到什么時候才……

      師:不夠急。再請一位——

      生:(朗讀)媽,媽,要到什么時候才……

      師:急了。再來!

      生:(朗讀)媽,媽,要到什么時候才……

      師:真急了!再看下一句,為什么這個“那”也不能少?

      生:如果沒有“那”的話,就寫不出八兒在向媽媽撒嬌。

      生:也可以看出八兒非常想吃臘八粥。

      生:也看出八兒其實早已迫不及待了,他向媽媽撒嬌,就是想早一點吃到臘八粥。

      師:他真餓了?

      生:他沒有。

      師:沒餓,卻偏說餓了,這不是撒嬌,這是耍無賴是不是?來,你來讀讀看。

      生:(朗讀)那我餓了!

      師:讀的真好!你再來試試看。

      生:(朗讀)那我餓了!

      師:好,再來。

      生:(朗讀)那我餓了!

      師:一段對話,一字之差,表現出完全不同的心情。來!男生讀八兒,女生讀媽媽——

      生:(分角色朗讀對話)

      【讀的是盼粥,真正品的卻是語言的味道。一品語言的精確味,如果不是老師的刻意提醒,學生斷然發現不了“出出進進”與“進進出出”的細微差異,而正是這一點點的語義之別,讓學生真真切切地體認到“那一句話只有那一個說法,稍加增減更動,便不是那么一回事”(朱光潛語)的精確之美;二品語言的鄉土味,從湘西的“松勁”到常州的“沒勁”,一路沿波探源,最終抵達的是各自心靈的故鄉,讓學生好好聞一聞語言的鄉土氣息,走進的不僅僅是作者沈從文的鄉愁,也是學生自己的精神家園;三品語言的傳神味,真沒想到,“那我餓了”的“那”字,如此普通,又如此不普通。著一“那”字,八兒的撒嬌、淘氣、急著想吃又無可奈何又極不甘心的神情躍然紙上、呼之欲出。】

      三分粥:性格的傳神味

      師:沈從文非常善于通過這些細節來刻畫人物的內心(板書:細節刻畫內心)。一個動作,一段對話,甚至是一個眼神,都能將人物的內心刻畫得淋漓盡致。其實,通過細節刻畫內心在課文的后面兩個場景中也有,默讀后面兩個場景,趕緊找一找。

      生:(默讀課文,尋找相關語句)

      師:好!這位同學——

      生:從第9小節到第11小節,這是八兒和媽媽的對話,八兒和媽媽在商量該怎么分粥。

      師:八兒是想盡辦法要——

      生:他是想盡辦法要把自己的粥分得多一點,還得寸進尺,討價還價,同時也看出八兒對于臘八粥的喜愛和他的淘氣。

      師:他找的還是一段對話,既然是對話,我還是要請人來讀。(請兩位學生分角色朗讀)

      生1:(朗讀)“媽,媽,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們只準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們倆光吃甜的.也行……媽,媽,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準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嗎?”

      生2:(朗讀)“是呀,八兒說得對。”

      生1:(朗讀)“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兩碗半……”

      師:這八兒的話還沒說完呢,他心里面還有話要說呀,如果媽媽繼續說——

      生2:“是呀,八兒說得對。”

      師:那八兒還得說——

      生1:“要不然我吃四碗,你就吃兩碗。”

      師:那八兒媽還得說——

      生2:“是呀,八兒說得對。”

      師:那八兒還得說——

      生1:“要不然我吃五碗,你就吃一碗。”

      師:八兒媽——

      生2:“是呀,八兒說得對。”

      師:還給他吃啊?八兒的肚子都要——撐破啦!(笑聲)這不依不饒的八兒啊,真是讓人忍俊不禁呀!來,這兩組讀八兒,這兩組讀媽媽——

      生:(兩組分角色朗讀)

      四看粥:復沓的形式味

      師:這又是一段對話,接下來,你又找到了哪里?

      生:我從第14小節中的“栗子會已稀爛到認不清楚了罷,赤飯豆會煮得渾身透腫成了患水鼓脹病那樣子了罷,花生仁兒吃來總已是面東東的了!棗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紅棗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極了!糖若作多了,它會起鍋巴……”從這句話中我可以看出此時的八兒雖然沒有看見粥,但是他的心卻一直想著粥,說明八兒非常想吃粥,說明他急切的心情。

      師:也就是說你找的這部分其實是人物的什么?

      生:他的心理。

      師:對,心理。(板書:心理)八兒啊,人很矮,他還沒有灶頭高,他對于鍋中的一切只能——猜想(師生齊答),那么,這鍋里面究竟有些什么呢?沈從文在一開頭就告訴我們了,讀——

      生:(齊讀)小米,飯豆,棗,栗,白糖,花生仁兒。

      師:你們吃過臘八粥嗎?你們吃過的臘八粥里還有些啥?

      生:還有芋頭。

      生:還有蠶豆。

      生:還有蓮子。

      生:還有葡萄干。

      師:哎喲,我喜歡。

      生:還有蕓豆。

      生:還有桂圓。

      生:還有南瓜。

      師:還有南瓜?這個我沒吃過。

      生:還有玉米。

      師:難怪老舍在《北京的春節》里面寫道: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呀!這么多好東西,在這鍋里煮著、熬著,都變成什么樣了呀?這八兒不停地猜著——

      生:(朗讀第14自然段)

      師:好的!同學們,你們猜,這八兒啊他一邊想著,一邊還會——

      生:流著口水。

      師:饞死他了!如果你是八兒,在想到哪里的時候會特別特別的饞呢?

      生:我想到“糖若作多了,它會起鍋巴”就特別饞。

      師:你喜歡吃甜食,我也是的。

      生:我想到“花生仁兒吃來總已是面東東的”就饞死了。

      師:你喜歡吃花生。

      生:想到“赤飯豆會煮得渾身胖胖的”就想流口水。

      師:看你,真的饞了。

      生:想到“棗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紅棗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極了”,我會特別特別饞,我最喜歡吃大大的紅棗了。

      師:好,同學們,老師來讀八兒心里猜想鍋里煮臘八粥的句子,你聽到特別讓你饞的地方,你就咂咂嘴,好嗎?

      生:(興趣盎然地應答)好!

      師:(聲情并茂地朗讀第14自然段)

      生:(聽到特別饞的地方,就各自發出咂嘴聲,笑聲不斷)

      師:八兒跟你們一樣,一邊想著臘八粥,一邊這樣咂嘴。哎,那八兒猜得對不對?

      生:對。

      師:全對?一點沒錯?不會吧,有錯吧——

      生:他沒有料到今天粥的顏色是深褐色的。

      師:對,顏色不對。媽媽說了,棗子赤豆放多了。除了顏色,他猜得全都對。就這五處地方,你們到文章當中去找一找對應的句子,再把它們劃下來。

      生:(默讀,劃出相關句子)

      師:好,先來第一處,這八兒猜:栗子會已稀爛到認不清楚了吧?

      生:(朗讀)“這不能不說是奇怪呀,栗子跌進鍋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

      師:好,第二處,他猜:赤飯豆會煮得渾身胖胖的了吧?

      生:(朗讀)“赤飯豆害水鼓腫,那也是往常熬粥時常見的事。”

      師:好的,第三處,他猜:花生仁兒吃起來總已是面東東的了?

      生:(朗讀)“花生仁兒脫了他的紅外套,這是不消說的事。”

      師:第四處,他猜:棗子必定是大了三四倍的。結果呢?這個沒找到?我看有人找到了——

      生:(朗讀)“媽的解釋的結果,是揀了一枚特別大得嚇人的赤棗給了八兒。”

      師:對呀,你看,大得嚇人哪!再看第五處,八兒猜:糖若作多了,它會起鍋巴,結果呢?

      生:(朗讀)“鍋巴,正是圍了鍋邊成一圈。”

      師:瞧,八兒猜的全對呀!既然猜的全對,作者為什么還要花這么多筆墨來寫呢?如此雷同的句子,難道不啰嗦嗎?不著急,同桌之間商量一下。

      生:(同桌之間議論紛紛)

      師:能說說你們的看法嗎?

      生:我從這雷同的句子看出,八兒雖然現在吃不到臘八粥,但他想想臘八粥的樣子,也是開心的。

      師:猜,必須寫,看出八兒他想想也是高興的。

      生:我從這里看出來,八兒可能吃過臘八粥,所以對臘八粥里面的東西是如數家珍。

      師:也就是印象,印象深刻,牢牢地記著呢!

      生:他可能在媽媽洗食材的時候偷偷地看了,所以記憶猶新。

      師:所以這個猜是必須要寫的。

      生:我覺得八兒猜的時候還不是那么清楚,但是當他看到的時候,看到眼前的這些食材,他感覺非常滿足。

      師:哦,猜想讓人喜歡,看見實實在在的更讓人喜歡。你們瞧,這看似重復的話語,實則用意頗深,就是在這種回環復沓的描寫中,八兒喜得快要發瘋了的形象躍然紙上!好,男生,讀八兒猜想的;女生,讀八兒看到的——

      生:(分角色朗讀)

      師:這八兒好不容易看到了臘八粥,然后呢——(課件出示:“哦……”)誰來讀這一句?

      生:(朗讀該句)

      師:(板書:哦)就這么一個簡單的語氣詞,你覺得該怎么讀,讀出八兒的什么來?

      生:讀出八兒的激動。

      師:來,你讀。

      生:(朗讀該句)

      師:哎呀,眼睛都放光了!你要讀出八兒的——

      生:我要讀出八兒看見臘八粥的驚喜。

      師:驚喜!你讀。

      生:(朗讀該句)

      師:你又要讀出——

      生:我要讀出他看到臘八粥的驚訝。

      生:(朗讀該句)

      師:瞧!眼睛都瞪大了!你來——

      生:我要讀出八兒看到臘八粥的滿足。

      生:(朗讀該句)

      師:這一份滿足、驚喜、驚訝、歡喜、幸福,都在這個“哦……”上了。來,一起來!

      生:(齊讀該句)

      【課聽到這里,我們才恍然大悟,何以邱俊要如此不厭其煩地將八兒猜粥和看粥這兩段文字單獨拈出來,且一五一十地做比對,栗子對栗子,赤飯豆對赤飯豆,花生仁兒對花生仁兒,棗子對棗子,鍋巴對鍋巴。原來,沈從文這樣寫的背后隱藏著一個文本秘妙——回環復沓。而我一直認為,沒有純粹的形式,形式本身就是一種更高級的“內容”。如果,“回環復沓”是一種形式的話,那么,我們就要進一步生起敏感來——為什么要安排這種形式?這種形式能傳遞怎樣的表達效果?課堂上,邱俊果然是這樣引導學生作深入思考的:“瞧,八兒猜的全對呀!既然猜的全對,作者為什么還要花這么多筆墨來寫呢?如此雷同的句子,難道不啰嗦嗎?”一個追問,一個反問,極大地提升了學生原有的語言經驗。】

      五吃粥:留白的含蓄味

      師:他驚異得喊起來,鍋中的一切已進了他的眼中。臘八粥終于熬好了,可以吃啦!(板書:吃)誰來讀——

      生:(朗讀)“夜飯桌邊,靠到他媽斜立著的八兒,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

      師:關于八兒吃臘八粥的這個場景,作者只用了24個字、3個標點,戛然而止。對此,你有什么問題嗎?

      生:我想知道為什么作者沒有寫八兒怎么吃臘八粥的。

      師:對呀,吃粥才是真正讓八兒喜得要發瘋的事情呀,他怎么不寫呢?他不寫,我們來寫!來,仔細看這一幅圖,抓住一個細節,寫一寫八兒吃臘八粥的樣子,注意書寫整齊。

      生:(想象寫話)

      師:好,我找了兩位同學寫的,我們先看這位同學的——(投影學生的作文紙)——

      師:(朗讀學生作文)八兒端起小椅子坐到桌子邊,他拿來了一個大碗,用小勺子敲著碗邊,發出叮叮咚咚的聲響,迫不及待地大叫道:“媽!媽!快給我吃!”說著,他自個的口水便順著嘴角落了下來。

      師:有意思!行款很整齊,字跡也很端正。再看這位同學的——(投影學生的作文紙)——

      師:(朗讀學生作文)八兒媽遞給八兒一碗臘八粥,八兒見了,這小眼神兒,忙從媽手中搶過,捧在手里,熱得他舒心地嘆了口氣,一手抓起勺子舀了一大勺粥往嘴里送,還含含糊糊地說:“多給我留點兒,你們慢點兒吃。

      師:真不錯!同學們,你們瞧,咱們同學自個兒就能把吃粥的場景寫得這么有意思,那沈從文他干嗎不寫呢?

      生:他在這里戛然而止,是因為他想給讀者留下懸念,留給讀者想象的空間。

      生:我覺得作者是為了讓我們也想象一下八兒吃粥時的樣子。

      師:也就是留給讀者想象的空間。是啊,同學們,你們瞧,這又是一種寫法,避實就虛,留給讀者無限的想象。

      【沿著品味語言藝術這一脈絡,邱俊的課不徐不疾、迤邐而來。沈從文的留白,自是其對行文節奏、語言格調的天才拿捏,可謂當行則行、當止則止、行所當行、止所當止。邱俊的留白,則是放手給學生一次再自然不過、再適時不過的語言實踐。這樣做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趁熱打鐵,習練語言文字的運用,一也;繪形傳神,進一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二也;虛實對比,感悟留白這一秘妙的獨特作用,三也。至此,文脈與課脈幾乎實現了完美的統一。】

      六主旨:人性的鄉愁味

      師:沈從文曾經說過:“這世上或有人想在沙基上建造樓閣,但我卻只想用石頭造一座結實的小廟,廟里供奉的是人性。”文章雖然寫的是臘八粥,實則是那一幅動人的畫。從這幅畫里,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八兒?

      生:我看到了一個調皮可愛的八兒。

      生:我看到了一個純真善良的八兒。

      生:我看到一個貪吃的八兒。

      生:我看到了一個淘氣的八兒。

      生:我看到一個滿滿童心的八兒。

      師:本來就是小孩子嘛,童心啊,天真啊,活潑呀,可愛呀。那么,從這篇文章當中,除了這人物形象之外,你還能讀到些什么?

      生:從第九小節可以看出,八兒跟媽媽討價還價,要多吃點臘八粥,但到第十一小節,他又說,我吃四碗,你吃兩碗,但是媽媽說,是呀,八兒說得對,可以看出媽媽對八兒有種溺愛的感覺。

      師:這一份愛雖然從未說出口,但卻伴著粥香,縈繞在心田!

      生:從這篇文章中,我還可以看出八兒的淘氣,從一開始八兒和媽媽撒嬌,到后來八兒和媽媽討價還價,一直到后來肚子已成一面小鼓了,寫出八兒是非常貪吃也非常淘氣的。

      師:你還沉浸在八兒的那種可愛的樣子里面。你還能讀出其他嗎?

      生:我還可以讀出八兒的無憂無慮。

      師:那除了人物形象之外,你還能讀出什么呢?

      生:我覺得作者在寫八兒,其實也是在寫自己,文中的八兒是無憂無慮而且非常貪吃,非常調皮,所以我覺得他寫出了作者對家鄉的向往和渴望。

      師:那份懷念,對不對啊?那是家鄉的味道,甜入心扉,就跟臘八粥似的。

      生:我從這篇課文中學習了很多沈從文的家鄉話,那說明他是懷念鄉音,想把家鄉話帶給全國人民。

      師:帶給更多的人,最美是鄉音啊!

      生:這里我還可以看出臘八粥不僅讓老老少少非常喜歡,而且這里的字里行間也可以看出臘八粥給作者也帶來了很大的印象,也讓作者十分的懷念。

      師:那一份情,是深深地埋在了他的心里。同學們,沈從文22歲離開家鄉,來到北京謀生,不管是窮困潦倒還是功成名就,都時時思念著故鄉。正如他所說的,我的生命在這個環境中生長,和這一切都分不開。幾十年來,他對故土的這份深深的眷戀,演繹出了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沈從文筆下的《臘八粥》簡單而又質樸,卻也被他細膩獨特的筆觸熬得香甜綿軟。那就是家鄉,那就是生活。那濃濃的情,那綿綿的思,融在了粥里,也流露在字里行間。課后,請同學們再去讀讀冰心、老舍、梁實秋筆下的臘八粥,比較一下,同樣的臘八粥,文字上有著怎樣不同的味道。下課!

      《臘八粥》課堂實錄 2

      師:今天我們學習著名的作家沈從文先生寫的一篇非常精彩的課文題目叫——(生齊讀課題)。拿到一篇課文,我們第一要解決的是生字詞,大家預習的時候都已經做了充分的自學。請大家自己輕聲的把它讀一遍。

      師:我請一個同學,讀前面的兩個詞語。(生:孥孥、大匙大匙)我從預習當中做統計,發現這是全班同學覺得最難讀的。請在文中給“匙”注音。

      師:還有些同學說,對“囡囡”這個詞語意思不太理解。(一起讀:孥孥、囡囡)猜一猜這兩個詞語實際上意思。

      生:這種詞多半是父母對兒女的昵稱。(師:你的外婆稱呼你既可以叫你孥孥,也可以叫我囡囡。再一起讀這兩個親密的稱呼。)

      師:還有大家在預習當中,大家都提到了一個字“膩”,很難寫。大家仔細觀察一下,然后拿起筆,認真的、正確的在書本上寫兩個“膩”。誰來提醒大家千萬不要哪里寫錯了?(學生提醒寫這個字需要注意的地方。)然后我們再把第一行一起讀。第二行詞語誰來讀?(指名讀,第三行詞語齊讀——齊讀所有的詞語。)

      師:六年級生字詞還是要認真學習的,大家非常好,第二步我們還要梳理一下課文的大概內容。請大家再快速的默讀一下課文,特別提醒大家關注課后的第二題,你馬上就基本上梳理出課文的三部分內容。我請一個同學把課后第二題讀出來。(指名讀)

      師:大家馬上就可以發現,基本上可以完成哪兩塊內容了吧?(生:等粥、喝粥)大家在書上批注,會找到相應的部分吧,但是還有一部分。很多同學沒有把它概括出來,想一想還有一部分應該是什么?大家把第一自然段放開聲音自由讀一遍,就知道更好的一個答案了。(生:愛粥。)

      師小結:現在大家看到黑板上,我們知道了課文,實際上寫了三部分內容。先寫了人們(愛粥),再寫了八兒(等粥),最后寫一家人(喝粥),其中哪一部分是最重要的?(等粥),所以這部分是詳寫的。

      師:現在請大家從第二自然段開始,站起來捧起書站起來,讀完等粥的,你就坐下去。

      師:你讀到哪一段結束?(生:第18段。第17段)有人說讀到第17段,有人說讀到第18段。正確答案應該是?

      生:我覺得是17,因為18已經吃過了。

      師:2到17自然段重點部分.大家剛才讀了一遍2到17。接下去我再請大家做一個事情。接下去大家,快速默讀等粥部分,看看又可以分成幾步來寫的。

      師:等粥部分作者分了幾個步驟啊?

      生:第一步先寫八兒盼粥,第二步寫的是八二給家人分粥。第三步是猜粥。最后一步猜粥。

      師小結。現在我們破譯了第一個秘密啊,作者重點部分是怎樣詳寫的?

      生:分為四個部分來,主要寫這個等粥的過程。

      師:我們就可以把它概括為三個字:分步寫。你們已經發現它的第一個秘密。然后我們繼續往深層次走,大家請看按照這個學習任務,完成這個填空。

      自己默讀。四塊內容,實際上都圍繞一個意思來寫的。

      生:你覺得我覺得八兒應該是迫不及待地等粥。

      生:我覺得應該是八兒焦急地。

      生:我感覺應該是八兒好奇地等粥。

      生:我覺得八兒應該是期待地等粥,師:講的都很好,如果老師現在請大家用一個字來提煉。實際上,作者就把八兒的哪一個特點寫出來的?(生:急。)鼓掌,為自己鼓掌。

      師:大家馬上批注,“急”的特點。著急地、焦急地、迫不及待的滿懷期待和渴望的,當然有帶有一絲絲的好奇的,但最終我們可以提煉為一個字什么字?(生:急。)這一回我們又可以發現,作者寫作的特點。等粥部分緊緊抓住八兒的什么特點?(生:急。)我們就可以把它提列為寫作的方法是什么?(生:抓住一個關鍵詞。)這個關鍵詞就是“急”,這就是八兒的等粥的心情特點。所以大家批注“抓特點”,第二個方法被大家發現了。

      師:但下面的可能更難了,同學們,更難是什么呢?我現在先請大家找到盼粥部分。請用波浪線畫出盼粥部分,讓你感受到巴爾心情很急切的,很焦急的句子。你讀給大家聽。

      生:要到夜里,其實他媽媽所說的夜里并不是上燈以后,但八兒聽了這種松勁的話,眼睛可急紅了。(師:急不急?眼睛都急紅了。)

      生:“那我餓了!”八兒要哭的樣子。(師:你說急得都快要哭了。急!)

      生:鍋中的粥,有氣無力地嘆氣,還在繼續。(師:他用粥來代替他的心情,我發現他很了不起,掌聲給他。)

      生:方家大院的八兒,今天喜得快要發瘋了,他一個人進進出出灶房。(師:我建議大家圈一圈,“進進出出”說明急呀.)

      師:這是盼粥的時候感覺到了急。還有在分粥的時候,大家看急不急?同桌一個讀黑色的,一個讀紅色的,合作的,把它急的感覺讀出來。(指名和老師一起分角色讀。)

      師:這是分粥部分。猜粥部分也是急的,你們讀黑色的,老師讀紅色的。(出示,師生合作讀。)猜粥也是急急地猜的。

      師:最后看到了粥急嗎?來,我們一起來把它讀出來,自己先練一遍。(生自由讀,再齊讀。)

      大家已經感受到了急吧。你看,作者真的是抓住了八兒的特點。

      師:現在繼續去發現,大家請看。這一回是有點難度的,再次細讀等粥部分。思考一下,作者寫八兒急切的等粥,實際上寫得特別特別的~~?你用一個關鍵詞。

      生:我覺得他寫得很貼切。我覺得他寫得很細致。我覺得他寫得很精彩。我覺得他寫的很有趣。我覺得他寫得很細膩。

      師:剛才有一個答案,我個人覺得已經是最好的了。你讀這篇課文的時候,讀著讀著會情不自禁的發出什么?(生:發笑。)所以這篇課文最大的特色是什么?(生:有趣。)我個人覺得應該是真是有趣極了。

      師:現在,請大家做一樣事情,拿出練習單,完成第一道題目。只要找到你覺得最有趣的一處。完成以后,待會我們交流。可以從課文中直接畫,也可以摘錄在表格里。待會我們一起分享。簡要的談談你自己的想法,作者是怎么把它文章寫的這么有趣的?

      生:我找到的是第六自然段和第七自然段兩處。“那我餓了!”八兒要哭的樣子。“餓了,也得到太陽落下時才準吃。”這是八兒和媽媽的對話。通過第八自然段,我們可以知道八兒為了能早點喝到,跟媽媽玩小心眼,就有一種很有趣的.感覺。(師:實際上是不餓的,說自己餓了是吧?有趣。)我覺得作者是通是通過八兒和媽媽對話,這種語言描寫。“要哭的樣子”,這是對八兒的神態描寫,來把八兒這個形象刻畫的淋漓盡致,細致入微。

      師:非常好。他從兩個角度分析語言、神態,寫出了八兒的童真、童趣,掌聲給他。

      生:我選的是第16自然段,“怎么,黑的!”八兒同時想起了染缸里的臟水。這一段寫出了八兒在看到違反了自己認知的東西的時候的震驚,懵了一下的感覺。

      師:我發現這個同學很有思想的深度認知,違反了他認知。非常了不起,而且確實我讀到這里的時候也發出了會心的一笑,出乎意料吧,掌聲給他。

      生:我覺得是第15段。這不能不說是奇怪呀,栗子跌進鍋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他曾經見過跌進黃燜鍋子里的一群栗子,不久就融掉了。飯豆煮得腫脹,那也是往常熬粥時常見的事。花生仁脫了他的紅外套,這是不消說的事。這里我覺得作者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就是把這些栗子、飯豆、花生仁就寫活了,感覺很有趣。

      師:他發現作者寫得有趣的一個重要的方法是用把這些食物都當做都當做人來寫,有趣了吧?了不起啊。

      生:我覺得作者寫的特別實際,特別生動,讓我們聯系到自己差不多跟八兒一樣,讓我們也感到八兒那種可憐巴巴,但又卻吃不到的可愛感覺。(師:你看,我發現這個同學像評論家一樣了。那你能不能舉個例子?)比如說我在生活中,我媽過年不是買新的零食嗎?我也想吃,但卻必須要等到過年那天才能吃。(師:哦,所以你感同身受,剛剛過了年就這個感覺對吧?那我覺得你的文章也可以寫下來。我們期待。不錯。)

      生:我是第九段最后一句和第11段第九段最后一句:媽媽,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準吃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嗎?然后第11段,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兩碗半,這里就可以感覺到八兒那種貪吃的形象。

      師:我聽我明白了。只有貪吃的人才會關注主人公的貪吃,這個家伙是個吃貨。呵呵,當然他已經說出了非常精彩的貪吃的感覺。你們有沒有發現根據這個同學的發現,大家看看八兒有沒有得寸進尺啊?開始說自己吃幾碗,(各吃三碗,)后來說自己要吃三碗半。貪心吧,有趣吧。掌聲給他。

      師:我建議大家,我們用朗讀的方法向這個同學表示致敬。第九自然段和十一自然段,我們把八兒的貪心再讀一遍。(生齊讀第9自然段。)

      師:我現在提高要求了。這篇課文當中,沈從文先生寫的最有趣的,而且反復多次出現,還沒有找到。

      生:讓他在鍋中嘆氣似的沸騰著,單看他那嘆氣樣。就是說鍋在嘆氣,然后后面也一直有在寫鍋嘆氣的樣子。

      師:馬上把“嘆氣”的2到17自然的關于嘆氣的句子全部用橫線畫出來。看看你能畫出幾處,全部畫出。第一處,誰來讀?

      生:第五自然段:鍋中的粥,有氣無力的嘆氣還在繼續。

      師:第二處他已經幫我們找到了。第一處你來。

      生:第二自然段:他一個人進進出出灶房,看到一大鍋粥,正在嘆氣。

      師:請坐很好,第二處剛才他已經幫我們找到了,我們再讀一遍。第三處。

      生:第八段:就聽那到那鍋中嘆氣,又像是正在嘟囔的聲音。

      生:第四處:“噗……”鍋內又嘆了聲氣。

      師:很好,你看看。是不是大家看看一共這四處吧?

      現在請大家注意一下,把這四處連起來讀。你會發現作者表面上在寫嘆氣,想一想跟同桌討論一下,實際上他在寫什么。(學生討論)來我們先讀。(分別指名讀這四處。)

      師:誰已經發現了寫作的秘密,表面上寫嘆氣,實際上……?

      生:我覺得作者表面上在寫嘆氣,實際上在寫八兒自己急,內心的嘆氣。

      師:哎,這粥怎么還沒煮好?感覺時間過得很慢。明白了,表面上寫粥,實際上在寫人,就是八兒的心情。所以你再仔細看看,你會發現他每句話寫嘆氣是有變化的,發現了沒有?(標紅文字)直接讀紅色的(學生讀紅色字體文字。)

      師:聯系上下文把八的心情用關鍵詞標注在課文中的嘆氣邊上。每一組完成一處。

      生分享:急切。急得無可奈何(無奈)。抱怨(不滿、不甘)。無比失望。

      師出示:

      現在我也請你們來寫一寫,向大作家學習嘛,這是課文的第14自然段。我們把它讀一讀。請大家學著作家寫寫當八兒看到了臘八粥的時候,他的心情怎么樣?但是你不要把他的心情寫出來,你借助什么寫心情,(嘆氣聲)。這是一種絕妙的寫作方法。我們還是先一邊交流一邊完善好吧,誰第一個和大家交流?

      生:鍋里的嘆氣聲,開始節奏加快,還吐出一對又一對又一對小泡泡來。也不時發出噗噗的聲音,像唱起了小曲兒。

      師:他寫的跟課文當中有不同的,節奏加快,還有呢,它把整個嘆氣聲用了一個比喻,比作什么?(生:唱起了小曲兒)精彩吧,這就意味著告訴讀者,八兒的心情越來越高興了,掌聲給他。

      生:“呃!”他驚異得喊起來了,鍋中的一切已進了他的眼中。只見那鍋中冷不丁又冒出幾個泡泡,四處打量,然后噗的幾聲,化作了泡泡,便化作煙霧飄走了。

      師:他很快地用了課文當中的作者的什么手法,(擬人)非常好,現學現用的掌聲給他。只不過他把泡泡化著了一團煙霧,可能又給我們告訴我們在期待中又有些許的失落,因為現在還不能吃到臘八粥,所以我覺得寫的非常的精妙。

      生:“呃!”他驚異的喊起來了,鍋中的一切也進了他的眼中。鍋中的大炮突然爆開,隨后一連串的小炮像下雨一般啪啪啪的爆開來,宛如一曲歡快的交響樂,煞是好聽。一聲聲輕盈的短嘆,緊跟著這樂曲好似一只只百靈鳥,以溫潤的喉歌喉吹出美妙的小曲兒。最后,這美妙的小曲兒和交響樂化作一團飄渺的煙霧。

      師:他寫的不是一句話啦,他寫的是什么?你太了不起了,這么短的時間就一段話。還有它一個最大的特點在哪里呀?它既寫了大炮,又寫了小的氣泡。讓我想起了老舍先生趵突泉里邊大泉小泉。我不知道你有沒有去讀過,讀過嗎?(生:略讀過一些。)怪不得原來老舍的靈感附在他的身體上了,了不起啊。同學們,時間關系,我們僅做三個交流,然后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寫的,我發現我寫的可能真的要向你致敬。我是這樣寫的,來我們一起讀。(出示,生齊讀。)

      師:我寫的也是跟你寫的異曲同工之妙,包括你寫的更詳盡。我寫的稍微有點簡單,但是同樣都寫出來心情,有趣。

      師:同學們到現在為止,我們發現這篇課文作者一共寫了三塊內容,重點寫了(等粥),詳寫的,而且我們這個這堂課發現作者怎樣詳寫等粥部分的呢?第一種方法是(分步寫)分了幾步啊?(四步)。第二部分,這四部實際上都圍繞著一個意思包的一個特點來寫,這個特點就是急,所以我們馬上發現第二種方法是抓特點,還有我們剛才抓住一個趣字領略到了大作家沈從文先生非常精妙的寫作特色。大家讀了之后就感覺特別有趣吧,所以不光抓特點,而且寫的有特色。大家可以在書上批注。

      師:所以,同學們,我們至少從這篇課文當中學到了三招。好,以后寫作的時候可以運用,還沒寫完的還需要完善的課后把這個練筆。繼續完善一下好嗎?這節課我們就上到這里,下課!

      《臘八粥》課堂實錄 3

      一、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在我國的傳統節日中,臘八節有著獨特的魅力。每到臘八這一天,人們都會煮上一鍋熱氣騰騰、香甜美味的臘八粥。那你們知道臘八粥里通常都有哪些食材嗎?

      生 1:有紅棗、紅豆。

      生 2:還有桂圓、蓮子。

      生 3:應該有糯米、花生。

      師:大家說得都很對,臘八粥就是用多種食材熬制而成的。今天,我們就跟隨作家沈從文的腳步,走進《臘八粥》的故事里,去感受那份獨特的溫暖與甜蜜。(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師: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邊讀邊思考:課文圍繞臘八粥寫了一件什么事?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師:誰來說說,課文寫了什么?

      生:課文寫了臘八那天,八兒盼著吃臘八粥,和媽媽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有趣的事。

      師:說得很準確。那八兒盼臘八粥的過程中,心情是怎樣變化的呢?請大家快速瀏覽課文,找出相關語句,用橫線畫出來。

      (學生瀏覽課文,做標記)

      三、精讀課文,體會情感

      師:我們先來看看八兒最開始盼粥時的表現。誰來讀一讀相關語句?

      生:(朗讀)住方家大院的'八兒,今天喜得快要發瘋了!

      師:從這句話中,你感受到八兒怎樣的心情?

      生:我感受到八兒特別高興,都快高興得發瘋了,特別期待吃臘八粥。

      師:那你能把這種高興、期待的心情讀出來嗎?(生再讀,讀出興奮的語氣)

      師:還有哪些語句體現出八兒盼粥的急切心情呢?

      生:我從 “一個人出出進進灶房,看到那一大鍋正在嘆氣的粥,碗盞都已預備得整齊擺到灶邊好久了,但他媽總說是時候還早” 能看出八兒很著急。他不停地進出灶房,還早早準備好了碗盞,可媽媽總說時間沒到。

      師:你找得很準確。這里 “出出進進” 這個詞用得很妙,平時我們說 “進進出出”,但這里用 “出出進進”,有什么不一樣呢?

      生:“出出進進” 更能突出八兒出去后心里還是想著臘八粥,很快又進來,比 “進進出出” 更能體現他的迫不及待。

      師:說得真好!現在,咱們來分角色朗讀八兒和媽媽的對話,感受八兒的急切。(指名學生分角色朗讀)

      師:讀得真不錯,從你們的朗讀中,老師仿佛看到了那個急切盼粥的八兒。后來八兒在盼粥過程中,又有了新的想法,誰找到了相關內容?

      生:八兒開始想象鍋里的臘八粥,“鍋中的一切,對八兒來說,只能猜想:栗子會已稀爛到認不清楚了吧,飯豆會煮得渾身腫脹了吧,花生仁吃來總該是面面的了!棗子必大了三四倍 —— 要是真的干紅棗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極了!糖若放多了,它會起鍋巴……” 從這里能看出八兒對臘八粥充滿好奇,特別想快點吃到。

      師:想象一下,八兒在猜想這些的時候,心里會是怎樣的?

      生:他心里肯定特別饞,越想越想吃。

      師:那請你帶著這種饞饞的、急切的心情來讀一讀這段話。(生有感情朗讀)

      師:八兒盼了那么久,最后終于看到了臘八粥,課文是怎么描寫的呢?

      生:“晚飯桌邊,靠著媽媽斜立著的八兒,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桌上那大青花碗中的半碗陳臘肉,八兒的爹同媽也都奈何它不來了。” 通過這些描寫,能知道八兒吃得很飽,也說明臘八粥特別好吃。

      師:是啊,這一碗臘八粥,不僅讓八兒吃得心滿意足,也讓我們感受到了濃濃的生活氣息。那在這個故事里,除了八兒對臘八粥的喜愛,你還體會到了什么?

      生:我還體會到了媽媽對八兒的疼愛,媽媽雖然一直說時間沒到,但最后還是滿足了八兒的心愿。

      師:你說得很對,這一碗臘八粥里,不僅有美食的香甜,更有親情的溫暖。

      四、總結全文,拓展延伸

      師:這節課,我們通過學習《臘八粥》,感受到了八兒盼粥的急切心情,體會到了文中濃濃的親情,還領略到了傳統習俗的魅力。課后,請同學們仿照課文,寫一寫自己喜歡的一種美食,注意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等描寫,表現出自己對美食的喜愛以及背后蘊含的情感。

      《臘八粥》課堂實錄 4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師:上節課,我們初步學習了《臘八粥》這篇課文,誰能來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生:課文主要寫了臘八節時,八兒盼著吃臘八粥,從一開始特別急切,到想象臘八粥的樣子,最后終于吃到臘八粥的過程。

      師:說得很完整。那這節課,我們就深入走進課文,去品味作者是如何把八兒盼粥的心情寫得如此生動形象的。

      二、研讀文本,體會寫法

      師:請同學們默讀課文 2 - 13 自然段,思考:作者通過哪些描寫方法表現出八兒盼粥的心情?用波浪線畫出相關語句,并在旁邊簡單批注。

      (學生默讀課文,做批注)

      師:誰先來分享一下自己的發現?

      生:我從 “媽,媽,要到什么時候才……”“那我餓了!” 這些八兒的語言描寫中,感受到他盼粥的急切,一直追問媽媽什么時候能吃粥。

      師:你找得很準確。那在這句話中,八兒叫了兩聲 “媽”,如果去掉一個,效果會怎樣?

      生:去掉一個就沒有那么急切了,叫兩聲更能體現他迫不及待想讓媽媽回答他。

      師:說得真好,這就是語言描寫的妙處。還有其他同學找到不同的描寫方法嗎?

      生:我從 “但八兒聽了這種松勁的話,眼睛可急紅了” 這句對八兒的神態描寫中,看出他因為媽媽說要到夜里才能吃粥,心里特別著急,都快哭了。

      師:對,一個 “急紅了眼” 的神態,把八兒的心情展現得淋漓盡致。還有嗎?

      生:“一個人出出進進灶房,看到那一大鍋正在嘆氣的粥,碗盞都已預備得整齊擺到灶邊好久了,但他媽總說是時候還早”,這里通過對八兒動作的描寫,“出出進進” 說明他不停地去看粥,體現了他盼粥的急切。

      師:非常好,動作描寫也能讓我們感受到人物的內心。那文中還有一處對八兒心理的描寫,大家找到了嗎?

      生:“鍋中的.一切,對八兒來說,只能猜想:栗子會已稀爛到認不清楚了吧,飯豆會煮得渾身腫脹了吧……” 這里是八兒對臘八粥的想象,能看出他特別好奇,特別想快點吃到。

      師:沒錯,作者通過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等多種描寫方法,把八兒盼粥的急切心情刻畫得入木三分。現在,咱們來分組朗讀這些語句,一組讀語言描寫,一組讀動作描寫,一組讀神態描寫,一組讀心理描寫,再次感受八兒的心情。

      (學生分組朗讀)

      師:同學們讀得非常有感情。那作者在描寫臘八粥時,也用了很精彩的語言,比如 “花生仁脫了它的紅外套,這是不消說的事。鍋巴,正是圍了鍋邊成一圈。” 這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呢?

      生: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把花生仁當作人來寫,說它脫了紅外套,很有趣。

      師:那這樣寫有什么好處呢?

      生:讓臘八粥看起來更生動,更吸引人,也能體現出八兒對臘八粥的喜愛。

      師:你理解得很到位。作者通過生動的描寫,不僅讓我們看到了八兒盼粥的急切,也讓我們感受到了臘八粥的誘人。

      三、深入探究,體會情感

      師:在這個故事里,除了八兒對臘八粥的喜愛,還有哪些情感值得我們體會呢?

      生:我覺得還有媽媽對八兒的疼愛,媽媽雖然一直逗八兒,但最后還是給他煮了臘八粥。

      師:你從哪里看出媽媽疼愛八兒呢?

      生:媽媽雖然說要到夜里才讓八兒吃粥,但最后還是滿足了他,而且還和他一起討論怎么分粥,很有耐心。

      師:說得對,這濃濃的親情就蘊含在這一碗臘八粥里。那大家想一想,作者寫這篇文章,僅僅是為了寫八兒吃臘八粥這件事嗎?

      生:不是,還通過這件事表現了一家人其樂融融的氛圍,以及對傳統節日習俗的傳承。

      師:你說得很深刻。這一碗臘八粥,承載著八兒的快樂,也承載著家庭的溫暖和傳統文化的魅力。

      四、課堂小結,布置作業

      師: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作者通過多種描寫方法表現人物心情,也體會到了文章中蘊含的情感。課后,請同學們背誦文中自己喜歡的段落,積累優美語句。同時,和家人一起煮一次臘八粥,感受傳統習俗的樂趣。

      《臘八粥》課堂實錄 5

      一、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師:同學們,老師今天帶來了一段視頻,大家仔細看,猜猜視頻里在做什么。(播放人們制作臘八粥的視頻)

      生:是在煮臘八粥!

      師:對,那你們知道為什么要在臘八節煮臘八粥嗎?

      生 2:是一種傳統習俗,寓意著吉祥。

      師:大家了解得真不少。在臘八節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煮上臘八粥,那味道香甜,讓人回味無窮。今天,我們就走進課文《臘八粥》,看看八兒和臘八粥之間發生了什么有趣的故事。

      二、初讀課文,理清脈絡

      師:請同學們快速默讀課文,思考:課文可以分為幾個部分,每個部分主要寫了什么?

      (學生默讀課文,思考問題)

      師:誰來說說你的劃分?

      生:我覺得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 1 - 8 自然段,寫八兒盼著吃臘八粥;第二部分是 9 - 13 自然段,寫八兒想象臘八粥的樣子;第三部分是 14 - 17 自然段,寫八兒終于吃到了臘八粥。

      師:劃分得很清晰。那在這三個部分中,哪個部分最能體現八兒對臘八粥的喜愛和急切盼望之情呢?

      生:第一部分。

      師:好,那我們就重點來學習第一部分。

      三、精讀 “盼粥” 部分,體會情感

      師:請同學們自由朗讀 2 - 8 自然段,找出最能體現八兒盼粥急切心情的語句,多讀幾遍,說說自己的體會。

      (學生自由朗讀,圈畫語句)

      師:誰先來分享?

      生:“住方家大院的八兒,今天喜得快要發瘋了!” 從這句話能看出八兒高興得都快失控了,特別期待吃臘八粥。

      師:那你能通過朗讀把這種 “喜得快要發瘋” 的感覺表現出來嗎?(生朗讀,突出 “快要發瘋”)

      師:讀得很有感染力。還有其他語句嗎?

      生:“一個人出出進進灶房,看到那一大鍋正在嘆氣的粥,碗盞都已預備得整齊擺到灶邊好久了,但他媽總說是時候還早”,這里 “出出進進” 說明八兒不停地去看粥,很著急,而且碗盞都準備好久了,他真的迫不及待了。

      師:你從細節中體會到了八兒的`心情。那 “一大鍋正在嘆氣的粥”,這里為什么說粥在 “嘆氣” 呢?

      生:這是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其實是八兒覺得粥還沒好,在著急,好像粥也在為他著急嘆氣一樣。

      師:理解得很獨特。還有同學找到不同的語句嗎?

      生:“媽,媽,要到什么時候才……”“那我餓了!” 從八兒和媽媽的對話中,能聽出他一直在追問媽媽,很急切。

      師:那我們來分角色朗讀這段對話,感受八兒的急切。(同桌之間分角色朗讀)

      師:讀得很有感覺。同學們,從這些語句中,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八兒盼粥的急切心情,那作者是怎么把這種心情寫得如此生動的呢?

      生:通過對八兒的語言、動作、神態等描寫。

      師:對,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處。現在,咱們再來有感情地朗讀這部分,把八兒的急切心情讀出來。(全班齊讀)

      四、學習其他部分,感受樂趣

      師:八兒盼了那么久,開始想象臘八粥的樣子了,我們來看看他是怎么想象的。請一位同學朗讀 9 - 13 自然段。

      (生朗讀)

      師:從八兒的想象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他對臘八粥充滿好奇,而且把臘八粥想象得特別好吃。

      師:那最后八兒吃到臘八粥了嗎?結果怎樣?

      生:吃到了,他吃得肚子都成了一面小鼓,說明臘八粥很好吃。

      師:這一碗臘八粥,不僅讓八兒吃得開心,也讓我們感受到了節日的歡樂氛圍和家庭的溫暖。那同學們,你們在生活中有沒有像八兒這樣,特別期待某樣美食的時候呢?和大家分享一下。

      (學生分享自己期待美食的經歷)

      師:看來大家都有過這樣的美好經歷。這節課,我們通過學習《臘八粥》,感受到了八兒盼粥的急切、想象粥的好奇以及吃到粥的滿足,也體會到了傳統節日的魅力和家庭的溫暖。課后,請同學們把自己分享的期待美食的經歷寫下來,和八兒盼粥的故事做個對比,看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

      《臘八粥》課堂實錄 6

      一、談話導入

      師:同學們,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美食總是能給我們帶來很多快樂。那你們最喜歡吃的美食是什么呢?

      生 1:我最喜歡吃披薩。

      生 2:我喜歡吃火鍋。

      生 3:我最愛吃媽媽做的紅燒肉。

      師:大家的喜好各不相同。在我國的傳統節日里,也有很多特色美食,比如春節的餃子、中秋的月餅,那臘八節的特色美食是什么呢?

      生:臘八粥!

      師:對,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關于臘八粥的課文。(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檢查預習

      師:課前大家已經預習了課文,現在老師來檢查一下生字詞的掌握情況。(出示生字詞,指名學生認讀)

      師:讀得很準確。那誰能來說說,通過預習,你對課文有了哪些了解?

      生:我知道課文寫了八兒盼著吃臘八粥,和媽媽之間的一些事情。

      師:很好,那八兒盼臘八粥的過程中,心情有哪些變化呢?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找一找相關的詞語或句子。

      (學生瀏覽課文)

      師:誰找到了?

      生:一開始八兒 “喜得快要發瘋了”,后來媽媽說要到夜里才讓吃,他 “眼睛可急紅了”,再后來他開始想象臘八粥的樣子,最后終于吃到臘八粥,吃得肚子成了小鼓。

      師:你找得很全面,八兒的心情從興奮、急切,到好奇,再到滿足,都展現了他對臘八粥的喜愛。

      三、精讀課文,感悟寫法

      師:我們先來看看八兒盼粥的.部分,作者是怎樣把八兒的急切心情寫得這么生動的呢?請同學們自由朗讀 2 - 8 自然段,圈出你認為寫得好的語句,和小組同學交流一下自己的體會。

      (學生自由朗讀,小組交流)

      師:哪個小組先來分享?

      組 1:我們組覺得 “一個人出出進進灶房,看到那一大鍋正在嘆氣的粥,碗盞都已預備得整齊擺到灶邊好久了,但他媽總說是時候還早” 這句寫得好。“出出進進” 這個動作描寫,體現了八兒迫不及待想看到粥好的心情,“一大鍋正在嘆氣的粥” 用了擬人的手法,很有趣。

      師:你們組分析得很到位。那還有哪些地方體現了作者的寫作妙處呢?

      組 2:我們組覺得八兒和媽媽的對話寫得好,“媽,媽,要到什么時候才……”“那我餓了!” 從這些語言中,能直接感受到八兒的急切,而且媽媽不等八兒把話說完,也能看出媽媽知道他很著急,經常被他問。

      師:說得很棒,語言描寫確實能很好地展現人物的心情。還有小組有不同發現嗎?

      組 3:我們覺得 “但八兒聽了這種松勁的話,眼睛可急紅了” 這句神態描寫特別好,“急紅了眼” 把八兒著急的樣子一下子就表現出來了。

      師:同學們都很會發現,作者通過動作、語言、神態等多種描寫方法,把八兒盼粥的急切心情刻畫得栩栩如生。現在,咱們來分角色朗讀八兒和媽媽的對話,注意要讀出八兒的急切和媽媽的耐心。(指名學生分角色朗讀)

    【《臘八粥》課堂實錄】相關文章:

    教學課堂實錄06-10

    《愛蓮說》課堂實錄06-11

    《背影》課堂實錄03-03

    《畫》課堂實錄03-12

    課堂實錄《蒲公英》03-13

    《秋天》課堂實錄02-29

    《貓》課堂實錄03-11

    《論語》課堂實錄03-14

    散步課堂實錄12-18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网站你懂得中文字幕 | 亚洲人成网a在线播放 | 天天综合网久久综合免费成人 | 日本理论午夜精品中文字幕 | 中文字幕中出在线精品 | 日本在线a一区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