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2025年春節手抄報超漂亮
在各領域中,大家總少不了要接觸手抄報吧,手抄報要求字體要清楚、美觀大方。那么你有真正了解過手抄報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2025年春節手抄報超漂亮,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春節手抄報超漂亮
節日名稱
春節即中國農歷新年,俗稱新春、新歲、歲旦等,口頭上又稱過年、過大年,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歲祭祀演變而來。在古代,“歲”是一種收割和祭祀工具,“年”字表示莊稼成熟(年字最早的寫法是一個人背負成熟的禾的形象)。人們以多種形式慶祝豐收、祭天祭祖、驅除鬼神,逐漸形成了過年的習俗。
從詞源角度來看,“春節”這個名字由兩部分組成:“春”和“節”。“春”代表的是春天,象征著一年的開始,生機勃勃,萬物復蘇。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春天被視為生命和希望的象征。“節”則意味著節日,即特定的、有重要意義的日子,人們會進行特殊的慶祝活動。因此,“春節”從字面意義上解釋,就是春天的節日,或者說是慶祝春天到來的節日。這也反映了春節在中國人心中的重要地位,它不僅僅是一個普通的節日,更是一個象征著新生、希望和團圓的特殊時刻。至于春節的命名由來,由于它標志著農歷新年的開始,且這個時節正值春回大地、萬物復蘇之際,因此人們將其命名為“春節”,以此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以及大自然的重生和更新。這個命名也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于時間和自然的敬畏與尊重。
自古及今,每年的第一個月都叫正月或元月。雖說叫法相同,但古代中國的.不同朝代,正月的具體日期卻并不相同,“春節”在我國歷史上也不是節日,而是特指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到南北朝時,“春節”泛指整個春季。“春節”這一概念是在民國時期逐漸被提起。辛亥革命后采用公歷記年,才把農歷一月一日改稱為“春節”,公歷一月一日改稱為“元旦”。
節日傳說
萬年創萬年歷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有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就有了想把節令定準的打算。受了樹影移動與山崖上滴泉的啟發,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和漏壺,用來測定時間,于是便有了萬年歷。據說春節是由萬年青年創制的萬年歷而來。
舜繼部落首領
傳說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上古部落聯盟首領)繼部落聯盟首領,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正月初一(歲首)。據說這就是農歷新年的由來,后來叫春節。
年獸傳說
春節的來歷有一種傳說,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人們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后來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老人告知了人們驅趕“年”獸的辦法。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春節。
貼春聯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相傳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只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游蕩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郁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干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壘就會立即發現并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郁壘。于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后來,人們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后來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愿,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又在象征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美好心愿。
春節作文
“春節”是中國一個十分重要的傳統節日。在春節期間,舉國上下齊歡慶,處處洋溢著歡樂祥和的氣氛。
在老家,過了臘月二十三,就是小年,人們就開始忙碌起來,置辦年貨,買各種肉、海產品、以及各種蔬菜等等,還要蒸年糕、蒸饅頭、預示來年日子更發旺,像芝麻開花——節節高。把家里的每一個角落打掃得干干凈凈;床單、被罩、窗簾等都統統洗一遍,把這一年不好的東西去除掉,用嶄新的一切迎接新的一年。
大年三十的重頭戲是貼春聯,中午大人們吃罷午飯,便忙著弄漿糊、裁春聯,最后很認真的將大紅的福字、對聯貼在門上,我們的房子、院子仿佛披上了喜慶的盛裝。我在一旁看看熱鬧,有時還插插嘴,爺爺就會對我說“過年要說吉利話”。又笑著跟大人說“小孩子什么都不懂,童言無忌、童言無忌。”然后就將我趕走。
大人們辛苦了一天,晚上聚在一起吃餃子,奶奶還會炒幾個菜,她做的飯菜美味誘人,我們全家人一邊品嘗,一邊說笑,席上,我們全家人互致祝福,年幼的給年老的拜年,祝爺爺奶奶新年快樂,身體健康!祝爸爸媽媽來年工作順利!他們也會祝我學習進步!我們全家人互相祝福,有說有笑,祈禱來年平安幸福。
吃完餃子,我會試穿新衣服,甚至連新鞋都要試一試,在鏡子前轉來轉去,提前感受新年穿新衣的快樂滋味。看春晚、放煙火是接下來的事情,時間一分一秒的溜走,我也在不經意間甜甜的睡著。一覺醒來,我就又長大一歲了!我每年都跟著媽媽去拜年。街坊鄰居互相走動,互致祝福,這一刻,彼此傳遞著親情、友情、鄉情。我每次都會收獲很多的糖果,口袋塞得滿滿的,到家后,我就會像凱旋的士兵一樣,把這些“戰利品”上交給奶奶。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家鄉的春節可真是豐富多彩,令人回味。
關于春節的古詩
除夜
【唐】白居易
病眼少眠非守歲,老心多感又臨春。
火銷燈盡天明后,便是平頭六十人。
除夜
【唐】曹松
殘臘即又盡,東風應漸聞。
一宵猶幾許,兩歲欲平分。
燎暗傾時斗,春通綻處芬。
明朝遙捧酒,先合祝堯君。
歲除夜
【唐】羅隱
官歷行將盡,村醪強自傾。
厭寒思暖律,畏老惜殘更。
歲月已如此,寇戎猶未平。
兒童不諳事,歌吹待天明。
關于春節的習俗
春節習俗: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 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春節習俗: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于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春節習俗: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后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后來的“賀年片”。
春節習俗: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于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于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于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于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于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俱、影壁中。
【春節手抄報超漂亮】相關文章:
數學手抄報超漂亮07-20
超漂亮讀書手抄報08-31
超漂亮讀書節手抄報09-02
中秋節手抄報超漂亮(精選8張)09-12
簡單又漂亮的春節手抄報02-02
2017春節手抄報漂亮08-08
簡單漂亮春節手抄報07-04
春節手抄報好看又漂亮06-24
漂亮的春節手抄報內容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