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潤生
自然學科教學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還要培養學生的觀察、實驗、歸納、概括等能力,發展智力。在諸能力的培養中,思維能力是核心,只有思維能力發展了,學生才能進行獨立思考,才能運用獲得和知識去解決面臨的新問題,去獲得新知識。同時還要有意識地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
有位心理學家做過這樣的實驗,在小學一年級教育的黑板上畫一個圓圈,然后:“這是什么?”同學們踴躍回答,有的說是太陽,有的說是月餅,有的說是地球。后來他又在初中三年級教室的黑板上畫了同樣一個圓圈問:“這是什么?”
學生們幾乎異口同聲地說:“到定點的距離為一定長的點的軌跡”。沒有任何異議。從此可以看出,教師在教給學生一定知識的同時,在某些方面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發展。
有位教師在一年級自然教學中講授“平衡”概念時強調:杠桿尺在支點左右兩邊掛上砝碼時,左右一樣平或一樣高,這種現象稱為平衡。然而有位同學提出了杠桿尺在支點左右兩端不一定一樣高,只要左右兩邊不晃動就處于平衡,學生獨特的創造性思維,使教師十分為難。
在數學計算中, 1+1=2,然而在系統論里1+1有可能大于2。比如把1立方分米的鹽溶于1立方分米的沸水里,由于二者相互作用,分子間的結合,鹽水的體積并不是2立方分米。科學的發展,促使思想觀念的變化和思維的創新,過去被認為荒唐的但在今天看來也有一定的道理。
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創設情境,啟發思維,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想象,大膽發表獨創性見解。
如在教學《磁鐵》性質時教師可把所需的材料準備好,讓學生按照書中的插圖和準備好的材料,自己進行操作實驗,分組探究討論,要求他們說明和解釋觀察到的現象,得出磁鐵的概念性質。同時引導學生由直觀(感性)行動思維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可提出磁鐵是否還可吸其它金屬?從而得出磁鐵只能吸鐵的結論。然后讓學生指出磁鐵性質在生產實際中應用的事例,想辦法巧取水杯中的曲別針等。通過以上一系列的活動,不但培養了學生觀察、實驗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思維能力。
在教學《沉與阜時,我不僅讓學生知道橡皮泥揉成團時就下沉,并且提出:橡皮泥在什么情況下能上浮?讓學生動手并思考,有的學生回答說:“把橡皮泥捏成薄片能上福”還有的說:“把橡皮泥捏成船的樣子能上福”在此基礎上,教師可抓住學生積極思維的契機,讓學生做條小船進行比賽,看誰的船裝得東西最多,為什么?使其迸發出思維的火花。
當然,培養學生的創造性不是讓教師放棄對現有真理性認識的教學,而是要求教學時有意識地注意到知識正確的相對性和條件性,既要培養求同思維,又要培養求異思維,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要不失時機地捕捉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因素,因勢引導,有意識地訓練學生思維的多端性和獨創性。
[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相關文章:
7.
10.力的分解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