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六則《世說新語》二則《傷仲永》(語文版七年級教案設計)

    發布時間:2016-4-10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21.《論語》六則

    教學目標:

    1.學習古人端正的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2.學習文言字詞句的含義。

    3.熟練背誦并正確翻譯課文。

    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文言詞句的含義。

    難點:辯別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的句子。

    課時按排: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總結交流學習方法。

    開學到現在已經有一段時間,你們是不是已經逐漸適應了初中的學習生活了呢?是不是都有了一套自己的學習方法了呢?能不能提出來和老師同學們共同交流,大家取長補短,共同改進學習方法。

    2.導語

    今天我們所要共同學習的也是有關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的一些觀點,希望通過本課的學習,對你們的學習能有所幫助。

    二、正課

    1.教師范讀課文,學生朗讀課文,糾正學生朗讀過程中語音和語調的錯誤。

    2.學生自讀課文,要求弄懂每個字詞的含義,不懂難懂的可向同學或老師質疑。

    3.在理解詞語的基礎上翻譯課文,(分組討論)

    4.串講全文,對學生的翻譯加以點撥。

    三、小結

    學習文言文首先要注意有些詞的古代意義和現代意義的區別,如果用現代的意義直接翻譯,就會造成誤議。如“時”,經常,不能譯為時間!皡挕保瑵M足,不能譯為討厭,有些通假字要讀本字音,如“說”同“悅”,

    四、作業

    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一、檢查背誦。

    二、考查重點字句的翻譯。

    三、本課所選各則都是談學習的,有的談學習方法,有的談學習態度,請舉例說明

    一、二、三則主要涉及學習方法,四、五、六主要涉及學習態度。

    (1)學習方法

    “學而時習之”即學習要復習。

    “溫故而知新”即在溫習已學過的知識的過程中,獲得新的體會。

    “學而不思則罔”即學習與思考要結合。

    (2)學習態度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即要謙虛好問

    “學而不厭”即學習要不知滿足,不斷進取,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即隨時隨地地向他人學習,取長補短。

    四、歸納成語,格言。

    溫故知新,誨人不倦、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五、學習體驗

    1.學習了這篇文章,你認為哪些觀點內容使你收益最大,談談你的感想。

    2.與課文對照,談談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還有欠缺?應如何改進?

    3.你還有其他好的方法建議嗎?試談談。

    六、作業。

    22.《世說新語》二則

    劉義慶

    教學目標:

    1.教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古代聰明機智少年的故事,學習古人的智慧,守信的美德。

    2.知識與能力:閱讀淺易文言文,積累常用的文言詞語,能借助注釋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3.過程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教學重點

    誦讀課文,積累文方詞語

    課前準備:

    學生:準備古代聰明機智少年的故事,上課交流,熟讀課文,復述課文

    教師查閱有關作者及作品的資料。

    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期行》

    一、導入

    中國古代少年有很多聰明的典范,如四歲作畫的王冕,七歲做詩的曹植,十二歲的宰相甘羅等,今天我們要來認識一下這樣一位古代少年,他就是《期行》中的元方。

    二、誦讀課文

    1.教師范讀

    2.學生自由練習朗讀,要求把握人物對話的語氣,表情,注意節奏。

    3.分角色朗讀,教師加以指導。

    4.復述課文

    可由四人小組復述,為疏通課文打好基礎。

    三.疏通課文

    1.對照注釋,默讀課文疏通文意,采用圈點勾畫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語句記錄下來。

    2.把不理解的詞句提出來,全班討論解決,教師點撥。

    五.練習與探究

    1.“日中,過中不至”說明陳太丘的朋友是怎么樣的人?如果說你是陳太丘,你會怎么做?

    2.元方“元方入門不顧”是否失禮,說說你的看法,你是如何評價元方的。

    第二課時

    一.誦讀

    1.學生自由練習朗讀,要求把人物對話的語氣、表情、注意節奏、得利用工具書,掃除閱讀障礙。

    2.教師范讀,學生分角色朗讀。

    二.疏通課文

    1.學生對照注釋,默讀課文疏通文意,采用圈點勾畫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語句記錄下來。

    2.把不理解的詞句提出來,全班討論解決,教師點撥

    3.復述課文

    (1)學生表演性復述

    (2)教師復述

    三.探究性學習

    1.華歆與王朗的做法前后各有什么不同?你如何評價他們的“優劣”?

    2.《乘船》與《期行》都涉及到守信這一問題,你是如何看待“守信”的?

    3.練習背誦,當堂檢查

    四.作業

    完成思考與練習

    -

    23. 傷仲永

    教學目的

    1.朗讀課文,正確掌握句中的停頓。

    2.積累掌握一些文言詞匯。

    3.理解文章內容和中心思想。

    重點、難點

    重點:

    (l)朗讀課文,正確掌握句中的停頓。

    (2)積累掌握一些文言詞匯。

    (3)翻譯全文。

    難點:

    (1)理解文章內容和中心思想。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

    朗讀課文,查字典,看課文注釋,翻譯課文。

    二、導入

    三.作家作品簡介

    本文選用《臨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做官后,向朝廷上萬言書,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張。繼而推行各項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強烈反對,他兩次被害相。晚年封為荊國公,謚號“文”。著有《王臨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題解:

    本文用“傷”字點出作者的寫作意圖。“傷”是哀傷的意思,表達了作者對方仲永這樣的人才,“泯然眾人”的哀傷,惋惜之情。

    三、正課

    1.朗讀課文。

    2.請學生翻譯課文。(可一人一句,要講清重點詞語)

    補充課文注釋:

    “世隸耕”隸:屬于。

    “未嘗識書具”嘗:曾經。

    “父異焉”焉:語氣代詞,代這件事。

    “即書詩四句”書:動詞,寫。

    “并自為其名”自:自己。為:動詞,題上。

    “自是指物作詩立就”自:從。是:這。就:完成。

    “稍稍賓客其父”賓客:名詞用作動詞,意思是以賓客之禮相待。

    “或以錢幣丐之”或:有的人。

    “父利其然也”利:動員的以動用法,以……為利。然:這樣。

    “從先人還家”從:跟從。

    “還自揚州”:從揚州回家。

    3.提問:請歸納文章的段意。

    討論并歸納:

    第一段:寫方仲永才華初露時的情形。

    第二段:寫方仲永才能衰竭,終于成為普通人。

    4.提問:文章第一段介紹方仲永的家世和“生五年未嘗識書具”的目的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襯托方仲永非凡的天資。一個沒有家學背景的人,生而知之,更見其大資非凡。也暗示下文其父“不使學”的原因。

    5.提問:第一段的主要內容有兩層,試歸納層意。

    討論并歸納:

    第一層:寫仲永幼年作詩的非凡才能。

    第二層:寫其父貪利而“不使學”的錯誤作法。

    6提問:第二段寫方仲永才能衰竭,最終成為普通人的原因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原因是其父貪其利不使學。

    四、小結

    本文寓理于事,通過方仲永5歲到20歲才能發展變化的故事,說明了人的天資和后天成才的關系。詳寫方仲永幼年才能出眾的情形,而略寫此后的情況,先揚后抑,對比鮮明,表達了作者的婉惜之情。

    五、作業

    1.課后練習一、二、三。

    24.木蘭詩

    教學設想:

    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初步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學習目標:

    1、能用自己的語言完整地復述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

    2、能有節奏地誦讀和背誦課文,體會詩歌語言的形象和優美。

    3、繼續學習和積累文言詞語。并認識對偶和互文等修辭手法。

    教學重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全文,賞析人物形象。

    2、對偶和互文的知識以及一些生僻字的認讀。

    課時安排:兩課時

    課前準備:

    1布置預習:圍繞課后思考與練習,反復讀課文,借助工具書試串譯課文,解決生字詞。

    2預習課后練習二,與同學們交際。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朗讀課文,串譯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試背誦課文。

    課文導入:(2分鐘)

    在歷史上,有許多巾幗不讓須眉的女英雄,她們橫刀躍馬,慷慨赴難,像穆桂英,梁紅玉,她們是女中豪杰,而花木蘭更是她們的楷模。今節課就讓我們穿透歷史的煙云,一睹這位金戈鐵馬的女英雄吧!

    文本疏通,整體解析。

    1檢查預習情況,解決不懂的生字詞。(5分鐘)

    2朗讀課文,(要求:朗讀時注意有節奏,聲音響亮。

    A:指名讀,B:集體讀。(8分鐘)

    3、課文串譯。(12分鐘)

    4再讀課文,思考:(8分鐘)

    這篇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結合插圖,說說全詩可分幾部分,按什么順序來寫?

    5、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嘗試背誦課文。(7分鐘)

    6、教師小結:略。(2分鐘)

    三:布置作業。(1分鐘)

    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用自己的語言復述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分析木蘭這一人物形象,繼續學習積累文言詞語,并認識對偶和互文這兩種修辭手法

    引入新課。(5分鐘)

    背誦是一種很重要的學習方法,尤其對文言和詩歌,背誦更是不二法門。上節課的背誦《木蘭詩》的作業完成得怎么樣呢?我們來檢查一下,同學們齊背……

    問題探究,品讀賞析。(33分鐘)

    1、文章開頭從木蘭的停機嘆息寫起,寫出了什么,表現了木蘭的什么性格。(6分鐘)

    (小組討論,指名回答。集體訂正)

    2、第3節寫了“東……西……南……北……”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表現了什么?(3分鐘)

    3、第3節寫“旦辭……暮宿……不聞……但聞……”

    “旦辭……暮宿……不聞……但聞……”

    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表現了什么?(5分鐘)

    (認識對偶,反復詠嘆的修辭手法.)

    4、作者如何寫出木蘭十年的征戰生活,運用什么的修辭手法?(5分鐘)

    (認識互文的修辭職手法)

    5、試列舉課文還有哪些修辭手法.(5分鐘)

    6、用自己的語言復述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7分鐘)

    7、分析木蘭的人物形象。(小組討論)(3分鐘)

    課堂小結:(5分鐘)

    《木蘭詩》這首敘事詩通過種種藝術手法造了木蘭這個人物形象,木蘭是一個云鬢花黃的少女,又是一個金戈鐵馬的英雄。

    布置作業:(2分鐘)

    完成課后練習二、三。

    25.詩五首

    教學目標

    1.了解我國古代燦爛文化,增強愛國主義感情。

    2.學習欣賞詩歌作品

    重點:在誦讀的基礎上了解詩的內容,明白句意。

    難點:詩中意境的體味

    教學課時: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學習《雜詩》

    1.作者簡介

    2.解題

    雜詩:寫隨時產生的零星感想和瑣事,不定題目的詩。

    3.內容分析

    詩歌一開頭,詩人以近似講話一樣的語氣,不加修飾地表現了一個久住他鄉異地的人,一旦見到自己家里的親友,欲知家鄉情事分外熱烈、急切的心情。那么,身在異地的異客,最想知道什么樣的事呢?最令詩中主人公親切懷想的卻是花窗前那枝梅花開了沒有。用梅花作為繁多家事的借代,不但更加生活化,而且也詩化了最普通的家務事,同時又體現了詩人獨鐘梅花那種清高超脫的品性。全詩質樸平淡而詩味濃郁。

    4.小結。

    二、學習《夜雨寄北》

    1.作者簡介

    2.內容分析

    一、二句:詩人從對方來信寫起,對方問“歸期”,而詩人只能以“未有期”作答,無奈之中轉而寫巴山秋水瀟瑟之景,寄托離別愁緒。

    三、四句:詩人在巴山夜雨中想像:終會有一天回家與親人重逢的,同時也道出了離愁別恨。

    這兩句詩是由當時的苦況所激發出來對于未來歡樂時光的憧憬,詩人想像日后重逢之時,與親人共話巴山夜雨時,詩人心靈的孤寂與痛苦。用相聚的歡樂襯托出今夜的痛苦,曲折委婉,余味無窮。

    3.小結。

    這首詩抒發了游人羈旅他鄉對親人的深切思念,作者把情與景緊密結合,把現實與想象結合,情景交融,虛實結合。構思獨特,耐人尋味。

    三、學習《淮上與友人別》

    1.作者簡介

    2.解題:

    詩人在揚州與友人分手時所作。“淮上”即揚州,“別”在這里不是送別,而是握別,即友人去“瀟湘”詩人自己去長安。

    3.內容分析

    一、二句:交代與友人握別的時間、地點、表達彼此分別愁上心頭的心情。

    三四句,寫兩位好友在笛聲中互道珍重,各奔前程。風中傳來數聲笛聲,報道著別離時刻就要到來,離亭送別,愁緒萬千,情深酒酣,欲言又止,握手告別,特殊的環境,特殊的心情,情景交織,深切感人。

    4.小結。

    四、作業

    第二課時

    一、檢查背誦

    二、學習《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王勃與“初唐四杰”

    2.內容分析

    首聯點出了送別之地和杜少府上任的地方。兩個好朋友即將分別兩地,為下文抒情奠定了基調。詩人出于對朋友的依戀和關心,借描寫兩個地方的形勢與風貌,在展現雄渾開闊的境界中隱含著依依惜別之情。

    頷聯寫勸勉友人,不作哀傷之別,同時也是自勉,既蘊含著作者送行的深情厚意,又表現了他曠達的胸懷。

    頸聯抒寫真摯的友情,勸慰杜少府不要為遠離朋友而傷感,因為同高水遠不能阻隔知己朋友的感情。

    語言形象凝煉,飽含深情,富有哲理,一洗以往送別詩中的傷感,代之以豁達的感情,給友人莫大的安慰鼓舞。

    尾聯,以“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互勉。勸友人要心情舒暢地到任,不要像青年男女那樣哭哭啼啼,沾濕佩巾。

    3.小結。

    這是一首贈別詩,寫詩人對好友的慰勉,歌唱了真摯的友情,表現了詩人樂觀豁達的胸懷和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這首詩樸素無華,自然流暢,用質樸的語言寫壯闊的胸襟,于質樸之中蘊含警策,在豪語之中含關懷體貼,讀來親切感人。

    三、學習《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1.作者簡介

    2.內容分析

    首聯:直抒對二十三年來被朝廷“棄置”在“凄涼”之地的憤懣與蒼涼。點明自己在巴山楚水這荒涼之地度過了二十三年之久。

    這兩句是承詩人白居易詩尾“二十三年折太多”而來,詩中用“巴山楚水”概括他被貶之地,“二十三年棄置身”一句,飽含詩人無限辛酸,流露出他內心的憤懣不平。

    頷聯:借用典故,表達對亡友的悲痛和歲月蹉跎的感慨。

    借用兩個典故,暗示因貶時間長久,和因人事變遷而主生的生疏,悵惘心情及對當時生活的不滿。表現了詩人地分復雜的心情。

    頸聯:以“沉舟”“病樹”自喻,表示堅信新事物終要取代舊事物的客觀規律。這聯突然振起,一改憂傷低沉情調。

    尾聯:照應白居易贈詩一事,表示自己要振作精神,積極進取,同時也是激勵友人。

    此詩是詩人二十三年來被貶生活的總結,也是詩人對友人贈詩的一首和詩。表達了詩人雖被貶多年,但仍奮發向上,努力進取的精神,引用歷史典故貼切,是本詩的一個成功之處。巧用對比,將人生哲理寓于自然事物之中,創作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千古名句,本詩寫得起伏跌宕。沉郁之中見豪放。

    四、作業

     

    韋一航

    [《論語》六則《世說新語》二則《傷仲永》(語文版七年級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1.《世說新語》二則讀后感

    2.世說新語二則閱讀答案

    3.世說新語二則讀后感

    4.論語第二十六則讀后感

    5.七年級《論語》教案

    6.語文版七年級教學計劃

    7.七年級語文版教學計劃

    8.人教版七年級下冊傷仲永課件

    9.世說新語3則教案

    10.語文版小學課件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一本一本久久A精品综合 | 夜夜爽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播放 | 在线观看韩国免费A∨网站 真实国产乱子伦对白在线播放 | 中文字幕日本一区二区 | 色综合色综合久久综合频道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