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之武退秦師》導學案答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設計)

    發布時間:2016-7-15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燭之武退秦師》導學案答案

    第一課時

    自主學習檢測

    (1)、內容:第1段記敘論戰前政治準備的內容;第2段記敘戰斗經過;第3段通過“敘”來“論”戰爭勝利的原因。本文論述了必須取信于民并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掌握戰機才能取得戰爭勝利的道理。

    特點:文章圍繞“論戰”來進行選材與組織材料,詳略得當,重點突出。此文雖然寫戰爭,但戰爭的過程寫得十分簡略,中心始終扣住曹劌這一人物,運用對話來寫論作戰前的政治準備(第1段)及戰勝齊國的原因(第3段),重點突出,中心明確,詳略得當。

    (2)參考答案.A(縋:zhuì)

    (3)、 參考答案B

    (4)、參考答案:若A.像 B.假若、如果  C.你

    夫A.成年男子 B.句首語氣詞,無實際意義 C.那,那個

    微A.稍微 B.如果、沒有 C.如果、沒有,如果不是

    之 A.往,到 B.的C.代秦軍

    焉 A.助詞 B.何,為什么 C.哪里 D.兼詞“于之”在這里E.代詞,它

    ①夜縋而出(名詞作狀語)    ②越國以鄙遠(名詞用作動詞)                 ③既東封鄭(名詞用作動詞)

    (2)特殊句式(3種)

    ①闕秦以利晉(使動句)

    ②夫晉,何厭之有?(賓語前置句)

    ③以其無禮于晉(狀語后置)

    合作探究

    1、退:使動用法,使-----撤退

    2、導學第一段(1)、重點掌握以下詞句:①.且貳于楚也--在與晉國結盟的情況下又與楚國結盟。

    ②.晉軍函陵--軍,名詞活用為動詞,駐軍、駐扎。(省略句)

    ③.以其無禮于晉--(倒裝句)

    (2)、譯文:晉文公、秦穆公聯合攻打鄭國,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理,并且在與晉國結盟的情況下又與楚國結盟。晉軍駐扎在函陵,秦軍駐扎在氾南。

    (3)、解析:秦晉圍鄭。

    ①.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②.寥寥25字,寫出了形勢(“晉侯、秦伯圍鄭”,兩大國圍一小國--兵臨城下,形勢嚴峻);寫出圍鄭原因(“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兩事與晉利害相關,和秦利害關系不大--秦可以爭取);寫出駐軍位置(“晉軍函陵,秦軍汜南”,分兵駐扎--鄭有機會單獨與秦接觸)。秦晉圍鄭,來勢兇猛,鄭形勢危急,渲染了氣氛。同時,晉國要報復其無禮,與秦沒有多大的利害關系。敵我雙方力量對比懸殊,但鄭是有機可乘的,這就為下文燭之武智退秦師的成功埋下了伏筆。

    3、導學第二段

    (1)、重點掌握以下詞句

    ①、臣之壯也,猶不如人--我年輕時,尚且不如別人。之:助詞,不譯

    ②、無能為也已--不能做什么了。無能:不能。已:同“矣”。

    ③、是寡人之過也--這是我的過錯。是:這。(判斷句)

    (2)、譯文:佚之狐對鄭伯說:“國家很危急了,如果派燭之武去見秦王,秦軍一定會撤退。”鄭伯聽從了佚之狐的意見。(燭之武)推辭說:“老臣壯年的時候,尚且不如別人;現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 鄭伯說:“我不能早點重用您,現在危急之中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您也有不利啊。”(燭之武)答應了。

    (3)、解析:臨危受命

     ①、“師必退”表現了佚之狐對燭之武的了解與信任,使讀者未見其人,先知其才,從側面表現了燭之武的才能。

      ②、當鄭伯準備使燭之武見秦君時,卻遭到拒絕:“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鮮明地流露出對年輕時未被重用而產生的牢騷與不滿。而鄭伯則表現得大度寬容而不卑不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先屈尊自責,動之以情;后以國家大義警之,曉之以理。于是,燭之武只得“許之”。

    4、導學第三段

    (1).重點句子翻譯:

    ①、敢以煩執事--冒昧地拿(這件事)麻煩你。意思是說,(如果滅了鄭國對你秦國有好處,)那麻煩你就來滅了我們吧。

    ②、焉用亡鄭以陪鄰--為什么要幫晉國來滅了鄭國,而增加你的鄰邦晉國的土地呢?

    ③、夫晉,何厭之有--晉國有什么時候會滿足的呢?這是個用“之”來提賓的疑問句。初中時學過的提賓的“之”有:①何陋之有?②蓮之愛,陶后鮮有聞。③菊之愛,同予者何人? ④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④、秦伯說,與鄭人盟--秦伯高興了,與鄭國訂立了盟約。盟,名詞做動用,釋為訂立盟約。

    ⑤、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沒有那個人(秦穆公)的力量,我是不會到這個地步的。

    鏈接:初中時學過“微斯人,與誰與歸?”這個句子,其中的“微”也是這個意思

    (2)、第三段大意:說退秦師

    1、寫燭之武“五論”退秦師。燭之武三寸不爛之舌,強于百萬之師。他之所以能說服秦穆公主要原因是處處為秦國著想(表面看來),理由充分:①飛地難治論②亡鄭陪鄰論③舍鄭有益論④過河拆橋論⑤晉國擴張論⑥. 闕秦以利晉

    或者:燭之武善于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言談中又似乎處處都在為秦國的利益著想,從而打動了秦伯,讓秦怕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見。

    說秦的結果是:①秦鄭訂立盟約;②秦國駐兵守鄭。

    2、“夜縋而出”說明秦晉完全包圍了鄭國,連城門也打不開了。進一步說明兵臨城下的嚴峻形勢。本段的重點在“說”,說辭雖僅百余字,卻委婉曲折,開闔跌蕩,步步進逼,層層深入。可分四層:  

    ①“秦晉圍鄭,鄭既知之矣”--坦言知亡,避其銳氣。  

    ②“若亡鄭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鄭只對晉國有利。因為秦、晉目前尚是盟國,燭之武的措辭是委婉而謹慎的,他沒有立即指出秦、晉聯盟的虛偽性,卻巧妙地點明秦、晉畢竟是兩國這一事實。這樣既符合實際,又從根本上動搖了秦、晉聯盟的基礎,這不能不讓秦伯動心。  

    ③“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至“君亦無所害”--說明舍鄭會對秦國有益。如果說第三層是分析危害動搖秦伯的話,這一則是引誘秦伯了。假如燭之武繼續挑撥秦、晉關系,很可能引起對方的反感。因此,他換了一個角度,闡明鄭國存在對秦國可能有的種種好處。攻鄭還是友鄭,秦王當然要權衡利弊了。  

    ④“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至“唯君圖之”,在經邊一番拉攏引誘后,燭之武不失時機地從秦、晉兩國的歷史關系,說明晉國曾對秦國過河拆橋,忘恩負義,赤裸裸地挑撥秦晉兩國的關系。然后又從歷史說到現實,進一步分析了晉國的貪得無厭,讓秦國意識到自己的危險,最終退兵,且留兵助守。

    或者:

    第一步:欲揚先抑,以退為進(鄭知之矣)。   

    第二步:闡明利害,動搖秦君(鄰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著想,以利相誘(君亦無所害)。   

    第四步:引史為例,挑撥秦晉(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測未來,勸秦謹慎(唯君圖之)。

    【限時訓練】

    一、課內訓練(略)

    二、拓展練習

    1、D (“田”指祭田)

    2、A(兩個“亦”,均為“也”;兩個“焉”,前者為語氣詞“了”,后者為疑問詞“怎么”)

    3、B

    4、C

    5、A

    6、①臣子們把罪惡看作是正義的行為,國君卻對奸詐給以獎賞。②明知是罪過,卻要去仿效,罪就嚴重了。③用這塊祭田記下我的過失,并且表彰愛惜名節的人。

    燭之武退秦師》導學案答案

    第二課時

    一、自主學習(略)

    二、合作探究

    (一)、第四段:迫晉退兵

    晉文公是頭腦清醒的。他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條理由退兵,“不仁”只是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不知”是實質;“不武”,則是因為勝敗難以預料。這是一種隱忍不發、隨機應變的胸懷和謀略,正是晉文公終成霸業的根本原因。

    以上對文章層次和大意的了解可通過學生討論、教師補充的方式進行,不必字字落實,只求了解大意。

    (二)第一段:秦晉圍鄭

    第二段:臨危受命

    第三段:說退秦師

    第一層:坦言知亡,避其銳氣

    第二層:亡鄭無益于秦

    第三層:存鄭無害于秦

    第四層:亡鄭有害于秦

    第四段:晉師撤離

    燭之武:  

    (1)、志士。  

    燭之武的外交才能通過佚之狐的話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一個“退”字,盡顯燭之武的才華。由于長期未被重用,燭之武滿腹牢騷與委屈溢于言辭,以至于以“老矣,無能為也已”來推辭。但鄭伯的一番誠意和對國家形勢與個人利益關系的透徹分析,最終感動了他,他決心以國家利益為重,出使秦師。這足以說明他是個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  

    (2)、勇士。  

    兩方交戰,生死未卜;出使秦師,成敗難料。燭之武“夜縋而出”,勇入秦營,其知難而上、義無反顧的冒險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3)、辯士。  

    燭之武在到了秦營之后,面對強敵,不卑不亢,侃侃而談。他先論說滅亡鄭國對秦國有害無益,只是增加了鄰國(晉國)。然后承諾,保存鄭國將會對秦國大有好處,“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這是鄭國請求秦國退兵所施予秦國的小小恩惠,既可使對方感興趣,以權衡利弊,又不失本國尊嚴。一番利誘之后,燭之武就從秦晉的歷史關系入手,揭示出晉文公過河拆橋、忘恩負義的本質,公開挑撥秦晉兩國關系;并且用發展的眼光,引導秦伯認識到晉的貪婪會給秦國帶來的危險,這就使秦伯認識到晉是敵而非友,并最終和鄭國結盟。這樣一來,“攻守之勢易矣”。燭之武一字未提鄭國的利益,卻成功說退秦師,充分展現了他的“辯士”形象。“辯士”形象是燭之武形象的核心。  

    所以說,《燭之武退秦師》一文展示的燭之武是一個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是一個勇于出使,直入敵營的勇士,是一個機智善辯的辯士、外交家。 

    附:

    鄭君 

    善于納諫   

     當佚之狐薦燭之武“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時,他立即抓住這一線希望“從之”,表現了一位君主決策的及時、果斷。 

    勇于自責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將過錯攬到了自己身上。 

    精于言辭 

    “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鄭伯完全站在燭之武利益的角度來看問題,這同燭之武后來站在秦伯場勸其退師的說辭可謂有同工異曲之妙。 

    佚之狐 

    是一個“慧眼識英雄的伯樂”。是他發現并舉薦了燭之武這匹千里馬給鄭伯,從而挽救了鄭國覆亡的命運.  

    是一個胸藏韜略,臨危不懼,遇事冷靜,能謀善斷,高瞻遠矚的杰出之士;他對天下形勢洞若觀火.“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軍,師必退”。寥寥數語,足見其不同凡響。 

    2、 課外遷移 (略)

    (五)1、伏筆與照應得當。

    2、情節波瀾起伏。大軍壓境(十萬火急)--佚之狐薦燭之武(一線生機)--燭之武發牢騷(波瀾)--鄭公平息燭之武的怨氣(轉機)--燭之武出使退敵成功(大功告成)--子犯建議攻秦(出現危機)--晉公再曉之以理(一場虛驚)。

        3、敘事詳略得當。

    【限時訓練】

    (一)課內訓練

    1、答案: D.

    2、答案:A

    3、答案:D 

    4、答案:C

    5、答案:C

    6、答案:B《左傳》記載的是春秋時期的史實,不含戰國時期。

    7.B, “部”在句中為統領,指揮。

    8.C(A.第一句屬燕王之事;B.第二句非鐵鉉之事;D.第二句主要說明惠帝對鐵鉉的表彰。)

    9.C(賜字“鼎石”,與封鐵鉉為山東參政不是同時發生的事情,且封他為山東參政也不是

    太祖在位時發生的事。)

    10.(1)譯文:所以趁著大敗李景隆的銳氣,竭盡全力攻打,希望一定能攻打下來,卻竟然被鐵鉉等人挫敗。(5分,“乘”“期”“拔”“為……所”各1分,大意對1分。)(2)譯文:燕王登上皇位后,將鐵鉉抓至京城。鐵鉉背對著燕王坐在朝堂上大罵。燕王讓他回頭,他始終不回頭,最后就在鬧市上被磔裂而死。(“執”“ 反背”“ 回顧” “遂磔于市”句式,大意對1分。)

    (二)拓展練習(略)

    寫一段能表達人物個性的語言片斷,要求 300 字左右。

     

    揚帆

    [《燭之武退秦師》導學案答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1.木蘭詩導學案及答案

    2.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3.趙普文言文導學案答案

    4.《談中國詩》導學案

    5.高一必修二《蘭亭集序》教案設計

    6.歷史教學導學案論文

    7.鑲邊與剪紙的導學案

    8.人教版高一英語必修一教案

    9.人教版高一語文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10.人教版高一必修《荊軻刺秦王》教案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亚洲日韩精品专区 | 日韩特黄精品一在线看 |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亚洲精品不卡 | 中文字幕乱码免费视频 | 亚洲欧美中文字幕乱码在线 | 久久婷婷综合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