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詩歌鑒賞訓練大全(四0(高三備課資料)

    發布時間:2016-4-3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八十一、讀下面的詩,完成題目: 

     贈柳(李商隱) 

    章臺從掩映,郢路更參差。 

    見說風流極,來當婀娜時。 

    橋回行欲斷,堤遠意相隨。 

    忍放花如雪,青樓撲酒旗。 

    1、古時有臨別贈柳的習俗,其中一個原因是“柳”字諧音“ ”字。這首詩描寫的對象是 。 

    2、怎樣理解“忍放花如雪,青樓撲酒旗”所表達的形象? 

    3、 這首詩歌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意旨? 

    答案:1、留 / 柳2、柳花怒放,象雪一樣在空中飛舞,撲動著青樓的酒旗。3、作者借柳樹輕盈多姿、纏綿多情的形象,表達了自己對柳樹的熱愛,也反映了作者重情惜別的情懷。 

    八十二、讀下面的詩,完成題目: 

    新晴野望(王維) 

    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垢。 

    郭門臨渡頭,村樹連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農月無閑人,傾家事南畝。 

    1、這首詩歌的語言與陶然明《歸園田居》的語言都有的特色。 

    2、全詩重點在寫景,寫人只有后兩句。你能想象得出“農人”的勞動情景嗎? 

    答案:1、平淡質樸2、在山青水秀的村莊里,“農人”們一家大小在田地里歡快地忙碌著,他們的笑聲在青山間回蕩。 

    八十三、讀下面的詩,完成題目: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仔細閱讀“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回答下列問題: 

    1、 前二句詩刻畫了詩人自己的形象,請你說一說這是一個怎樣的形象。“采菊”這一動作中包含著詩人怎樣的志趣? 

    2、 把“悠然見南山”的“見”字改這“看”“望”等字,表達效果是不是一樣?這什么作者要這樣寫? 

    3、 聯系以前學過的知識,說說后二句景物描寫的含義。這種描寫與前二句的人物描寫有什么聯系? 

    答案:1、寫一個悠閑自得的詩人形象。“采菊”的動作不是一般人的動作,它包含著詩人超俗塵世,熱愛自然的情趣。2、“見”是無意中看見,如熟友想見,把人和物融為一體。“看”或“望”好像是有意地遠看,使人和物拉開一段距離。效果不一樣。3、表面上是寫太陽下山了,倦鳥也知道還家,實質上是勸告人們不要奔波于齷齪的官場之中,要返回到這美好寧靜的大自然的懷抱。 

    八十四、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和今人分析唐詩的一段言論,完成1-2題。 

    唐 詩 一 首 

    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實宵。 

    五更鼓角聲悲注,三峽星河影動搖。 

    野哭幾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 

    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 

    1. 請根據有關唐詩知識分析判斷上述一首唐詩的作者是李白還是杜甫,并簡述理由: 

    2. 為什么說"詩圣"杜甫已不是盛唐之音?請參照上文來回答。 

    答案:1、該詩為杜甫作品。因其具有杜詩的沉郁頓挫,深刻悲壯、氣勢磅礴的現實主義風格,同是又是嚴格工整的七律。2 、(此題實為仿寫題。可根據杜甫的風格和原文的對李白的分析來寫)從形式來說,杜詩李白那種雄豪壯偉的氣勢情緒納入規范,即嚴格地凝聚在一定的形式、格律中,從而不再是一種天才美、自然美,而是一種人工美、世俗美,為后世提供了可以學到的范本;從內容來說,杜詩更多地關注國遠民生,且充滿憂患意識,不似李白那么飄逸灑脫,也明顯地蘊含了這個階級的停滯與走下破路。因而,李白與杜甫是兩種風度,兩種意境,兩種格調,如果說李白是盛唐之音,那么杜甫就是另一種盛唐了。 

    八十五、閱讀下面一首王安石的詞,回答1-2題 : 

     桂枝香?金陵懷古(王安石) 

    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殘陽里,背西風、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①。 

    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②,悲恨相續。千古憑高對此,漫嗟榮辱。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 

    注:①“星河鷺起,畫圖難足”長江白鷺飛起,再美的畫也畫不出。 

     ②“門外樓頭”,用典:隋軍已兵臨城下,陳后主陳叔寶和寵妃張麗華仍在結綺樓尋歡作樂,演唱《玉樹后庭花》。 

    1、請聯系全詞主旨闡述最后一句“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的深刻含義。 

    2 、綜合分析《桂枝香?金陵懷古》《念奴嬌?赤壁懷古》《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三首懷古詞作,請簡要概括懷古題材詞的一般特點。(不超過100字) 

     答案:1.意在說明北宋一些人并未吸取南朝滅亡的教訓,仍不思進取,安于現狀,仍在粉飾太平,尋歡作樂。2.①懷古實為傷今②多將當時的國勢身世寫入③上闋多為寫景起興,下闋多為抒情議論④多用典,借歷史人物事件諷喻當今⑤風格多為雄渾豪放悲壯⑥往往有英雄相惜之意。(能答出其中四項即算不錯) 

    八十六、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后面的問題。 

     與諸子登硯山(孟浩然)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 

    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 

    [注]羊公碑:后人為紀念西晉名將羊沽而建。 

    (1)這首詩的體裁是什么?請就這種體裁形式的特點做簡明解說。 

    (2)從這首詩的四聯中任擇一聯,聯系全詩,就其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談一下你的看法。 

    答案:①這是一首五言律詩:四聯八句,每句五個字;第2、4、6、8句押韻;頷聯、頸聯對偶;全詩符合平仄格律要求。②首聯勾勒出闊大的時代背景,包含著對時光流逝、無可阻擋的感喟,奠定了全詩的基調。頷聯詩句平實,內涵豐富,既有對歷史英雄羊公的回憶,也有詩人吊古傷今的感懷。頸聯寫眺望所見:“水落”“天寒”簡捷形象地把羊公所處的背景環境描繪出來。尾聯是悠然的收束,詩人在秋寒暮色中垂淚,賃吊懷古中融入了因個人遭際生發的蒼涼感慨。

    八十七、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后面的問題。 

     菩薩蠻(晏幾道) 

    哀箏一弄《湘江曲》,聲聲寫盡湘波綠。纖指十三弦,細將幽恨傳。 當筵秋水慢,玉柱斜飛燕。彈到斷腸時,春山眉黛低。 

    (1)這首詞描寫的是一種什么景象?主要內容寫的是什么? 

    (2)詞里集中對什么做了描寫?精妙之處在哪里?就你有體會的一點談談自己的見解。 

    答案:①這首詞描寫了一位彈箏女子在筵席間演奏的情景:主要內容是描寫彈奏的樂曲和彈箏女的神情、動作。②一是集中描寫音樂。上闕由曲名寫起,曲子描寫的是湘江和湘江故事。鳴箏聲聲,令人聯想起湘水蕩漾的綠波。“寫盡”二字,描寫出箏曲之妙,境界已出。二是集中描寫彈箏女子,這里是特寫鏡頭。“纖指”突出了彈箏女子年輕秀媚的特征。“幽恨”既寫曲中情緒,又含彈者心聲,“細”字連結二者。下闋前兩句既含蓄地描繪出彈箏女聰穎靈巧、從容專注的神態,又暗寫出彈箏女柔和自重的性情,而且運用鏡頭剪接手法轉寫“玉柱”。下闋后兩句收束全詞,“斷腸“與“幽恨”照應,將彈奏感情推向高潮。“春山眉黛低”,用貼切的比喻描寫女子神情,和樂曲巧妙融為一體。 

    八十八、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后面的問題。 

     飲酒(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南山,即廬山,當時是佛教、道教云集的勝地。 

    (1)這首詩記敘、描寫、議論、抒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請選這四種表達方式中的任一種T這首詩的第六句持不同見解:有認為“悠然見南山”好的,也有認為“悠然望南山 ”好的。請簡明扼要地談談你的看法。 

    答案:①一、二句記敘,概括寫出詩人生活環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對于第一句是極少的例外,所以用一“而”字作堅決地轉折。三、四兩句議論,以自設賓主的設問方式揭示出心志淡遠是在“人境”中獨享安閑的緣由。五---八句細致的描寫采菊的過程,并以所見寫心境,“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中自有“悠然”的心境。收尾兩句抒發感情:“忘言”中滲透出詩人對隱居生活的由衷喜愛。②“見”字好--“見”更能顯示出詩人采菊時,未留心、不經意間與廬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態,從而標志出詩人悠然、淡泊,超脫于塵雜之外的情愫,自然真切。“望”字好--“望”表示有意識地凝目眺望,更能寄托詩人對僧道云集的廬山勝地一往情深的向往,是詩人隱逸思想的真實外化,體現著藝術形式服從于思想內容的創作原則。 

    八十九、閱讀下面的宋詞,完成后面的問題。 

    如夢令(嚴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與紅紅,別是東風情味。 

    曾記,曾記,人在武陵微醉。 

    (1)這首宋詞用了一個著名的典故,它出自誰的什么作品?由此可知這首宋詞抒寫的是什么事物? 

    (2)請就這首宋詞表達的感情和運用的寫法談談你的看法。 

     答案:①“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武陵人”的典故,出自晉代文學家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由此可知這首宋詞抒寫的是桃花。②這首宋詞表達了心地高潔、凌越世俗的感情。這首詞以物況人,“白白與紅紅”,一樹花分紅、白兩色,高標逸韻,獨特別致,作者正是以這“別是東風情味”的紅白桃花自況。這首詞還用了映襯對比寫法,以梨花之白,杏花之紅既映襯又對比,贊美了紅白桃花獨標一格,超拔于春天群芳之上。 

    九十、閱讀下面的詞、完成后面的問題。 

    昭君怨(鄭域) 

    道是春來花未,道是雪來香異。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籬茅舍,富貴正堂瓊榭。兩地不同載,一般開。 

    (1)這首詞上闋吟誦的具體是什么?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的? 

    (2)這首詞下闋 ,用了什么手法?表現了什么思想? 

    答案:①梅。兩個“道是”句寫花開的季節在冬春之際,花色如雪,香氣高雅不同一般,花枝旁逸,花栽種在農家院內。②用對比的手法。明寫梅花不擇環境“一般開”,暗贊貧賤不移、富貴不淫的高潔品格。

    九十一、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后面的問題。  

    暮過山村(賈島) 

    數里聞寒水,山家少四鄰。怪禽啼曠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終歲,邊烽不過秦。蕭條桑柘處,煙火漸相親。 

    (1)詩的首聯重在表現什么?請簡要說明。不得超過50個字。 

    (2)“邊烽不過秦”上什么意思?表現了作者什么思想?答案不得超過35個字。 

    (3)尾聯兩句表現了作者什么樣的心境?在全詩中的作用是什么?答案不超過60 個字。 

    答案:、①重在描繪山村的寧靜。前句從聽覺上用數里外就聽到水聲以響襯靜句從視覺上直寫人煙稀少的靜。②表明山村沒有遭受戰火,表達出對和平寧靜生活的熱愛。③寫出了由懼轉喜的心境變化,“親”字更表現出內心親近溫暖的感受。此聯與首聯、頸聯相配合,描繪出一幅和平安寧的山村圖景。 

    九十二、閱讀詞〈菩薩蠻〉。分析這首詞在表現“江南好”這一主題時的藝術特點。 

    菩薩蠻(韋莊) 

    人人盡說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如天,畫船聽雨眠。 

    壚邊人似月,浩腕凝霜雪。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 

     答案:這首詞寫景只有兩句,卻以寫意的畫法,畫出江南水鄉的最大特點,給讀者留有極大的想像空間。寫江南的人美,只寫壚邊女的皓婉,而“似月”的美貌,又給讀者留有極大的想像空間。開頭用“人人盡說”這一側面描寫的手法,令人信服。一般游子,總會發出“思歸”而不得的感慨,而這首詞的結尾又巧妙地呼應開頭,反傳統而用之,說游人和客居應老死于此,否則將遺憾無窮,俏皮而極富新意。 

    九十三、閱讀下面兩首詩,回答后面的問題。(6分)  

     近試上張水部(朱慶余)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酬朱余慶(張籍) 

    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 

    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敵萬金。  

    注:朱慶余平日很得水部郎中張籍的賞識,臨考試前寫下此詩,征求張籍的意見,而張籍則以酬詩的方式作了回答。  

    (1)從兩詩的內容上看,A朱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情?B張詩對此表明了什么看法?  

    A(不超過40字) 

    B(不超過40字) 

    (2)兩詩繼承了我國詩歌創作的優良傳統,他們共同采用了詩歌傳統表現手法中的哪一種?請從兩詩中各舉一例加以說明。(不超過50字) 

     答案:(1)A朱詩表達了作為應試舉子在考試前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的心情。(2分) B張詩肯定了朱慶余的才能,暗示他不必為這次考試擔心。(2分) (2)“比”的手法。(1分)如:朱詩,以新婦自比,以新郎比張,以公婆比主考官;張詩,以越女,采菱姑娘比朱,以“齊紈”比他人的平庸作品,以“菱歌”比朱的優秀作品等。(兩詩各取一例即可。一分) 

    九十四、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詩后兩題  

    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殘陽照射在江面上,詩人不說“照”而說“鋪”,有什么表達效果?  

    (2)詩人為什么覺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憐的?試結合詩句作具體分析。  

     答案:(1)這是因為太陽已經接近地平線,幾乎是貼著地面照射過來的,用“鋪”準確、形象。運用“鋪”字,表現了秋天夕陽的柔和與江面的平靜,給人以安閑、舒適之感。 (2)"可憐”意為可愛。詩人看到江邊的草地上掛滿了晶瑩的珍珠般的露珠,深藍的天幕上懸掛著一張精巧銀弓般的新月,所以才脫口而出贊美這可愛的夜晚。 

    九十五、閱讀下面一首詞,回答以下問題:  

     望江南(李煜)  

     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  

     這是南唐李后主亡國入宋后寫的詞。有人說這是一首極盡繁華之作;有人說這是一段凄涼無限之吟唱。 

    (1)你讀出了什么? 

    (2)請從藝術手法運用的角度談談你對這首詞的看法。(6分)  

    答案:從表面看(特別是后三句),這首詞寫的是對往昔繁華的眷戀,但實際上是表達夢醒后其處境無限凄涼。作者通篇不對當前處境作正面描寫,而是通過這場繁華生活的夢境進行有力的反襯。夢境越是繁華熱鬧,夢醒后的悲哀便越是濃重;對昔日繁華的眷戀越深,今日處境越凄涼。

    答案應包括三個方面: (1)讀出了什么?2分(表達夢醒后其處境無限凄涼,2分;表達對往昔繁華的眷戀、懷念、思念,1分;極盡故國的繁華熱鬧,0分)。 (2)運用了什么藝術手法。2分(反襯或以虛寫實)。 (3)藝術手法的表達效果。2分。 

    九十六、閱讀下面兩首唐詩,讀后回答。(6分)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送元二使安西(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1)這兩首詩都是唐代著名的詩篇。 

    從內容看,都是寫  

    從抒情手法看, 

    李詩  

    王詩  

    (2)詩人的稟賦個性不同,詩歌的感情色彩也不同,試比較這兩首詩不同的感情色彩  

     答案:(1)送別;間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也可);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意思對即給,每處1分,共3分) (2)李詩豁達(曠達,樂觀),王詩離愁中帶灑脫(只答“離愁”“灑脫”“傷感”亦可) (對兩詩鑒賞內容正確的得2分,語言通順得1分,共三分) 

    九十七、閱讀下面詩歌,完成題目。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1.這首詩從整體看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來描繪春雨?說說運用這種手法的好處。 

    2.這首詩運用了虛實結合的寫法,請具體指出哪里是真實描寫,哪里是想象之詞? 

    3.這首詩賦予了春雨怎樣的品格?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4.對這首詩的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這首詩運用擬人手法去描繪春雨形象,把春雨寫得富有知覺,富有靈性,給人們深刻的印象。 

    B.“喜”字是全詩的詩眼。先從聽覺上描繪,后從視覺上刻畫,在寫景中飽含著詩人的贊頌之情。 

    C.全詩在層層寫實中突出春雨之“好”:滋潤萬物生長,給農夫漁父帶來豐收希望,給全城帶來萬紫千紅的美景。 

    D.全詩透過描繪和聯想,表達了詩人樂民之樂,喜民之喜,與廣大勞動者息息相關的思想感情。 

    答案:1.擬人手法。把春雨寫得富有知覺,富有靈性,給人們深刻的印象。2.二、三聯是實寫,末聯是虛寫。3.賦予了春雨無私地滋潤萬物,默默奉獻、不求回報的美好品格,表達了詩人樂民之樂,喜民之喜,與廣大勞動者息息相關的思想感情。4.C (并非層層寫實,末聯是虛擬。) 

    九十八、閱讀下面詩歌,完成題目。 

     小松 杜荀鶴 

    自小刺頭深草里,而今漸覺山蓬蒿。 

    時人不識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這首詩刻畫“小松”形象,借以象征出身低微的士人的精神,同時也批評“時人”的 。 

    2.對“小松”形象的塑造,第一句的 字顯示其蓬勃的生命力,第二句的 字寫出其銳不可擋的發展勢頭。 

     3.二、四句的“凌云”含意各有不同,前者指___ ,后者指____ 。 

    4.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第一二句生動地刻畫山小松由小而大,發展變化的情景。一個“刺”字,顯示出小松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出”是“刺”的必然結果,也是它未來“凌云”的先兆。 

    B.第三句由描寫轉入議論,諷刺社會上的一些小人見風使舵,前倨后恭,趨炎附勢,溜須拍馬的時弊。 

    C.詩人自身微寒,才華山眾,卻報國無門,一生潦倒。埋沒于深草里的“小松”,正是詩人的自我寫照。 

    D.由于詩人觀察敏銳,體驗深切,詩中對小松的描寫精練傳神,描寫和議論,抒情和哲理,達到了有機統一。 

    答案;1.不甘埋沒 目光短淺2.刺 出3.未長成的小松 長成后的松樹4.B(應是藝術地表現了社會上的一些人目光短淺,缺乏遠見,在新事物剛剛開始的時候,往往不去關注,待到長成氣候,才去重視。) 

    九十九、閱讀下面詩歌,完成題目。 

    洞中蝙蝠 自居易 

    千年鼠化白蝙蝠,黑洞深藏避羅網。 

    遠害全身誠得計,一生幽暗又如何? 

    1.試解釋“遠害全身誠得計”一句中“遠害全身”的意思。 

    2.表明洞中蝙蝠“遠害全身”最生動的兩個詞語是_____ 、____ 。

    3.“-生幽暗又如何?”這個反問句表明作者對洞中蝙蝠怎樣的態度? 

    4.對這首詩的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千年”指洞中蝙蝠活得長久,表面上是稱贊羨慕,實際上是為下文否定蝙蝠的生活方式預作鋪墊。 

    B.“全身遠害”中“全身”二字的意思是保存、保護自己,作者在詩中并不贊賞這種生活態度。 

    C.“誠得計”中“誠”字本義是“的確”,這里有“固然是”的意思,其作用在于引出下文的轉折。 

    D.末句“又如何”是問在黑暗的洞中,蝙蝠是怎樣度過一生的呢?反映了作者追根問底的探究精神。 

    答案:1.遠離禍害,保全自身(注意使動用法)2.藏 避3.否定、貶斥4.D(“又如何”的意思是“又有什么意義呢”,表明作者的貶抑態度。) 

    一百、閱讀下面詩歌,完成題目。 

    畫 鷹 杜甫 

    素練風霜起①, 蒼鷹畫作殊。 

    身思狡兔②, 側目似愁胡③。 

    絳鏇光可摘④, 軒柵勢堪呼⑤。 

    何當擊凡鳥, 毛血灑平蕪。 

    注:①素練:白色的生絹。②(s6ng):挺立。③胡:這里指猢猻。-說指胡人。愁胡:典出孫楚的《鷹賦》:“深口蛾眉,狀如愁胡。” ④絳:絲繩。 鏇:銅環。⑤軒楹:堂前廊柱。 

    1.此詩寫的是畫中的鷹,而非活的鷹,因而描寫時處處扣著“畫”的特點,即畫中之物靜止不動、寓靜于動的特點,試從二、三聯中找出最能體現這個特點的詞語。 

    2.“毛血灑平蕪”是想象之詞,還是實寫之景?為什么? 

    3.從這首詩里,可以看出作者怎樣的品格氣質? 

    4.對這首詩的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首聯“素練”二字可以看出所詠之鷹是畫中之物。“風霜起”是作者在看畫時的想象,渲染了畫鷹的氣勢。 

    B.頷聯“∩懟薄ⅰ安嗄俊繃醬拭櫳戳擻サ納袂槎態,“思狡兔”是設想畫鷹時時準備著攫取狡免,表現了畫鷹的栩栩如生。 

    C.頸聯描寫畫鷹身邊的物件,側面烘托畫中的鷹形態逼真,而“可”、“堪”兩字又緊扣“畫”字之題。 

    D.尾聯描寫畫面上的鷹正在搏擊凡鳥,毛血灑落原野,畫面上場面激烈,間接流露了詩人的英豪之氣。 

    答案:1.思、似、可、堪2.想象之詞,因為作者所詠是畫中的鷹。3.颯爽英豪之氣4.D(句中“何當”表明是假設想象,不是畫面的情景。) 

     

    病牛

    [中國古代詩歌鑒賞訓練大全(四0(高三備課資料)]相關文章:

    1.王維的詩歌鑒賞大全

    2.高三物理備課組總結

    3.高三語文詩歌鑒賞答題技巧

    4.高三化學備課工作計劃

    5.高三音樂備課組教學計劃

    6.高三生物集體備課總結

    7.高三語文備課組總結

    8.詩歌鑒賞形象的教案

    9.詩歌鑒賞:專用術語

    10.《送李端》詩歌鑒賞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视频 | 日韩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欧美在线一区 | 日韩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伊人五月天在线视频网 |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乱码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