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 語文閱讀是復雜的心智活動、情感活動、語言實踐活動,也是教與學相互作用的活動。情感、思維、需要、方法、語言是構成閱讀教學藝術的五個基本要素,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由語言感知課文傳達的情和意,引起大腦神經系統的思維活動,理解知識和獲取知識,并不斷產生新知的需要,進而推動其更加自覺積極地學習。本文從語文閱讀的本質特征出發,對語文閱讀教學藝術談點個人看法,闡明了語文閱讀教學必須突出情感因素,創造情境,激發需要,講究口語藝術。
【關 鍵 詞】 語文閱讀 情感 教學語言 教學藝術
縱觀我國語文閱讀教學研究領域,由于多年探索和反復實驗,已經提出了許多思想、理論、方法、模式。但是在這諸多思想、理論、方法、模式之中,是否存在某些具有普遍意義的共通的東西,即本質規律呢?回答應當是肯定的。再則,從目前高等師范院校的語文教學法教材來看,迄今關于語文閱讀教學部分,基本上不外乎對語文閱讀教學的目的、任務、內容、教學過程結構和組織教學的方式方法的闡述。尤其是對語文閱讀教學方法的研究,僅限于朗讀、默讀、講解、描述、提問、討論、教材處理等淺層次的操作方式和教學基本技能的表述,這對于語文教師提高閱讀教學能力和水平,獲取高質量的語文課堂閱讀教學效果,缺乏深層次的或根本性的理論指導意義。鑒于此,本文從語文閱讀的本質特征出發,對語文閱讀教學藝術問題談點個人看法。
一、語文閱讀的本質特征
在各科教學中,語文教學,尤其是語文閱讀教學是更具藝術性的學科。這種藝術的首要的本質的目的在于:依據學科自身的特點和學生學習語文的心理特征,從各個不同的角度,想方設法誘發學生學習語文的需要、愿望和動機,這是獲取高質量教學效果最重要的決定因素,也是語文閱讀教學藝術性強弱的最重要的標志。
作為語言基礎學科的語文,不僅具有信息性、交際性和實用性的特點,而且還處處蘊含著形象性、情感性、意境性。語文教材中的課文,以其歷史的、文化的、藝術的、科學的等多方面的知識,給語言這種工具增添了具體、豐富的內容,這就使語文閱讀具有下述四個特征:
(一)閱讀是復雜的心智活動
閱讀過程中,讀者把作用于視覺器管的外部語言轉化為內部語言,這是一種復雜的心理過程。首先由視覺感知文字信息,再由傳導神經將文字信息輸入大腦,然后大腦中樞神經從中提取所需的信息。與此同時,讀者要經歷一系列的判斷、推理、分析、綜合、抽象、歸納、聯想、想象等復雜的思維過程。既有從內容到形式的順向思維,又有從形式到內容的逆向思維;既有從整體到部分的發散思維,又有從部分到整體的聚斂思維;既有縱向思維,又有橫向思維;既有形象思維,又有抽象思維。正是在這些復雜的思維過程中,理解讀物的意義,獲取需要的信息,同時又發展智力和創造能力。
(二)閱讀是復雜的語言實踐活動
閱讀將外部語言轉化為內部語言的過程是內化的吸收過程,這是由一系列的語言活動行為和語言活動技巧組成的語言實踐活動。如在聽讀活動中,讀者通過聽覺和視覺感知語言符號,并且通過查閱工具書、翻檢書目、參照注釋來釋詞、詮句,理解詞句含義和篇章的要旨,又學習和運用分析、比較、綜合、歸納、抽象、概括等技能。在學習課文過程中,還要運用精讀、略讀、朗讀、默讀等技能技巧,達到理解課文內容和表達形式,吸收思想知識營養,積累語言材料和寫作技巧,將課文的語言轉化為自己的語言,把課文的思想變為自己的思想,同時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因此,整個閱讀過程是一種訓練語言技能技巧的語言實踐活動過程。學習和掌握閱讀的一系列規則和方法,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訓練閱讀的技能技巧,是實現閱讀教學目標的重要條件。
(三)閱讀是復雜的情感活動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過程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參與、相互作用的過程。課文是情感信息的載體,閱讀過程是讀者經歷美感、理智感、道德感等情感體驗和情感熏陶的過程。讀者閱讀文學作品,憑借對文字形象的感知、想象獲得感性的情感信息;閱讀議論文,通過分析、概括等邏輯思維方式獲得理性的情感信息。所以,語文閱讀過程是讀者與作者通過語言文字載體進行情感交流和體驗的過程。
(四)語文閱讀是教與學相互作用的活動
在語文閱讀過程中,教師圍繞閱讀教學目的,采用啟發引導、點撥、提問、答疑、朗讀、講解、組織討論等方式向學生輸出信息,傳授知識。與此同時,學生通過聽讀說寫活動將他們對課文理解和對知識運用的信息反饋給教師,使教師隨時調整教學計劃,一步步達到預定的閱讀教學目的。在這種教與學相互作用的活動過程中,教師教學的方式方法和學生參與閱讀的內在動力的大小、主觀能動性發揮的程度直接地影響和制約著語文閱讀的效果和效率。
二、語文閱讀教學藝術的基本要求
語文閱讀的本質特征決定了閱讀教學藝術的規律和結構要素,這就是教學內容的情感性、閱讀思維的情境性、知識技能的實踐性、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和教學語言的示范性。而語文閱讀教學藝術的規律和構成要素則決定了閱讀教學必須達到下述五個要求:
(一)突出情感因素
這是閱讀內容的情感性決定的。語言是一種工具,這是人們的共識。但是我們更應該強調語言工具的功能本質,即表情達意。“綴文者情動而辭發”。以語言文字為表達形式的各類文章,特別是詩、詞、歌、賦、小說、劇本等文學作品,其字詞句篇之中無不蘊含著作者對人、事、物的強烈的思想感情和主觀態度,無不以情動人,以情寓理,以理馭情,這是語文閱讀教學在教學內容上與數理化等其他學科教學的顯著區別。欲使語文閱讀教學生動活潑,富有感染力,誘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愿望,從而產生學習語文的內在動力,必須在閱讀教學中突出情感因素,以情動人,教出情味,即古人所說的“披文以入情”、“因情而覓理”。不論是教寫人的還是記事的文章,擬或是教說明文或議論文,都應該引導學生領會、體驗課文的語言形式所傳達的作者的憎愛之情,褒貶之義,使學生在情感體驗過程中理解字詞句篇的含義和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二)引入情境,激勵思維
這是閱讀思維的情境性所決定的。發展思維能力是各科的教學目標之一。而閱讀教學過程中思維訓練的規律與其他學科有根本的不同。其他學科的思維訓練只是把語言作為媒介或憑借,通過對本學科的概念、公式、定理或理論、觀點的分析、比較、綜合、歸納、抽象、概括等活動來實現的,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思維訓練則是直接通過語言訓練來實現的。用語言教語言是語文閱讀教學的基本表現形式,語言本身不只是傳授知識的媒介或憑借,更主要的又是教學內容。學生接受、理解課文語言所傳達的情感信息,不論是感性的還是理性的,首先需要通過感知、體驗、聯想、想象等思維活動方式,進入情境,才能真正領會和理解。閱讀教學的這一特殊規律要求閱讀教學,尤其是記敘文和文學課文的閱讀教學,必須貫徹情境誘導,激勵思維的原則,同時也賦予了閱讀教學過程中思維訓練的特定內容和形式,即以具體可感的形象、畫面、聲色、情態、情節、場面、經驗、事實等,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情境,激勵學生思維,使其產生思維樂趣。
當然,閱讀教學也離不開抽象思維,也不應忽視培養學生比較、分析、歸納等抽象思維的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實際教學中,一般教師往往只注意課文中的理智因素,而忽視了蘊含于字詞句篇中的情感因素,其結果是:本來極其生動、情感強烈的作品,經過肢解、剖析,只剩了干巴巴的幾條筋。這種單調枯燥的情緒體驗,又怎能不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乃至最終喪失學習語文的動力呢?以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情境的方式激勵學生思維,使其產生思維樂趣,主動自覺地去獲取知識,鍛煉思維能力,這既是閱讀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也是閱讀教學藝術的生動體現。唯其如此,才能將“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將“厭學”變為“好學”,將“不會學”變為“善學”。所以,有經驗的語文教師總是根據教學內容、目的和學生實際,想方設法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進入情境,開啟學生思維,象導游一樣,一步步將學生引向柳暗花明之處。
(三)聯系生活,激發學習需要
這是語文知識技能的實踐性所決定的。作為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合稱的語文,是讀寫聽說的工具,以語言文字為表現形式的課文是現實生活的反映。因此,語文知識和語文技能無不同現實生活與人們交際的需要密切地聯系著。而心理學研究表明:“需要是個體行為和心理活動的內部動力”,“個體的需要是個體行為積極性的源原”,“需要的基本特征就是帶有動力性。”所以,閱讀教學藝術的根本目的和出發點也應該是不斷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需要,使其產生學習語文的內在動力。
語文學習的需要來源于對語文與生活的密切聯系的認識和體驗。因此,閱讀教學不能為教課文而教課文,為教知識而教知識,必須緊密聯系日常生活實踐,特別是讀寫聽說活動,把課文中蘊含的語文知識和語文技能活化為呈現在學生面前的一盤盤美食甘味,使學生真正認識到“學屬所需”、“學有所用”,從而產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主動自覺地去獲取知識,并積極運用所學知識,發展自己的語文能力。
(四)講究口語藝術
這是閱讀教學語言的示范性對語文教師的起碼要求,語文教學的基本手段是教師以自己活的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培養語文能力,進行思想教育和審美教育。即使在現代化教學手段普遍推廣應用的時代,語文教學這一基本方式和特點也是不會改變的。從這個意義上說,語文教學,尤其是閱讀教學,永遠都是語言運用的藝術。
閱讀內容的情感性和閱讀思維的情境性要求閱讀教學中教師的教學語言必須準確、鮮明、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同時又具有清晰嚴密的邏輯性,能夠再現作品中的形象和畫面,成為作品中的語言文字所敘述、描寫的形象、畫面的藝術再創造,從而能夠引起學生的聯想和想象,幫助學生理解作品。
心理學研究表明,刺激物的新異性是無意注意的最重要的原因。新異的異乎尋常的刺激最容易成為注意的對象。相反,千篇一律、刻板、多次重復的事物是很難吸引人的注意的。從這個角度來說,作為刺激物的語文教師的課堂教學語言本身就應該是一種藝術。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不論是講解還是描述,還是復述,其語言都應當活潑新穎,富有情感和魅力。總而言之,都應當對學生是一種新異的刺激,易于引起學生的注意,并能給學生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引起學生的模仿和學習。
總之,情感、思維、需要、方法、語言是構成閱讀教學藝術的五個基本要素,它們互相聯系,相互作用,交叉滲透,缺一不可。在整個閱讀教學過程中,學生由語言感知課文傳達的情和意,引起大腦神經系統的思維活動,理解知識和獲取知識,并不斷產生學習新知的需要,進而推動其更加自覺積極地學習。在整個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語言和教學方法是貫穿始終的。教師運用教學語言和教學方法,圍繞教學目的要求組織指導讀寫聽說訓練,使學生又將知識轉化為語言能力。這個過程既符合由感性到理性再到實踐這個人們認識事物的一般規律,又體現了閱讀教學中學生認識過程的特殊規律。
[淺談語文閱讀教學藝術]相關文章:
3.語文閱讀教學計劃
4.語文閱讀教學的論文
8.初二語文閱讀教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