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養成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占才中學 程森槐
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將對學習方式作重大變革。筆者認為,語文教學必須著眼于學生潛能的發揮,通過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那么如何在課堂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呢?
一、 教學中應喚醒學生自主意識。讓學生在學習中必須意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主體,應該明白:學習是自己的事情,進入學校,就應該了解怎樣去聽課、復習和做作業、怎樣思考、發言和討論,逐步培養自己學習的獨立性、自主性,在課堂應是圍繞目標帶著問題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能勤動口、勤動手、勤動腦。大半學年的七年級學生語文教學過程中,最大的收獲是讓學生改變了“等上課、等作業、等思考”的不良習慣。
二、 重視師生間的感情交流,課堂中積極營造自主的氛圍。營造自主的氛圍,需要教師在課堂中應該重鼓勵、輕否定、多啟發、少訓斥,讓學生的思考趨于合理化,進而享受成功的喜悅。教師應有教室是允許學生出錯誤地點的理念,讓學生敢于說,學生說之后要及時給予肯定。進行引導學生的課堂討論。課堂討論活動的開展,讓學生在同學中進行,不像面對教師,因為這樣容易等著老師拿出現成的答案。這樣才使得學生面對的是一個完全平等,大家不容易有顧慮。在平等的氣氛中暢所欲言,每個人潛在的聰明才智才容易釋放出來。課堂討論好處很多,教師特別注意在課堂中組織,讓學生明白一定要珍惜討論的機遇,不做局外人,不“閉關自守”,自覺參與到小組討論或全班討論之中。
三、 在教學過程中應給學生充分自主的空間,特別關注學習過程的自主性加強學習過程中“定向”“自測”環節的訓練。“定向”在自主性學習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定向”就是定學習目標,有了明確的學習目標,也就有了明確的學習任務。這樣學生在課堂中就不會迷惘,一切有的放矢。“定向”環節的訓練,學生能把預習中自己難以解決的問題在課堂中也能格外關注。這樣能較好促使學生帶著問題聽課,學生學習的主動會大大提升。“自測”就是讓學生在有效時間,就學習效果進行自己檢測的環節。“自測”是就“定向”的內容在一節課中進行檢驗。自測的效果就是讓學生能明確得失,及時檢漏補缺,鞏固和完善已學知識。自測為學生再學習創造了動力。
四、 加強“自結”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學會分析學習過程中的得失,吸取經驗,以此解決新問題,從而達到“不用教”。
自結指就一節課的學習情況或一個甚至一個學年學習情況進行小結。在一節課中就“定向--自學--自疑--討論--自測”環節中存在哪些得失進行分析,使之每個環節能訓練到位,并形成較好的學習模式,達到每節都有收獲。在一個月或一學期學生進行總結也就這段時間的課堂學習效果進行自評分析得失,并與老師及時交流。
總之,課堂“自結”能力的培養,能在較深層次促進師生交流。個人認為,這一環節是充分檢測學生是否掌握“漁”之本領的重要指標。
通過以上四方面的訓練和培養,學生的語文良好學習習慣會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一定會展現在教師面前。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養成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人教版七年級必修)]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