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自展
孟子以能言善辯著稱于當時,游說諸侯,教誨后學,誘導聽眾,議論風發,縱橫捭闔。而用譬喻陳說事理。論列是非,是孟子論辯技巧的一大特點。有人統計,《孟子》全書共261章,其中,有93章使用了比喻。數量達到159處之多。漢趙歧《孟子題詞》說:“孟子長于比喻,辭不迫切,而意已獨至。”可謂說到了點子上。高中語文課本第五冊中的《齊桓晉文之事》一文就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
文章開頭,孟子迎合齊宣王希冀稱霸的心理,成功地轉換話題,提出“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的中心論點。繼而又機敏地從齊宣王憐惜牛的事實連類引發,肯定他有惻隱之心出發,施恩百姓并不難做到,批評宣王恩及禽獸而功不至百姓,有鼓勵,也有指責。至此迫使宣王道出真心話,承認自己不肯行王道是企圖以武力稱霸諸侯。接著孟子用“緣木求魚”比喻齊宣王以霸道求統一天下的徒勞無功,生動形象,妙趣橫生。凡是高妙的游說,論辯者首先要把握對方的心理,化解對方的敵意,求同存異,掌握主動,蓄謀存勢,然后再抓住時機,一舉攻破對方。考查燭之武、文種、觸龍還有鄒忌的游說,雖然各有其風格和特點,但也無不入此規則。孟子比起這些人來,則更顯其圣人之胸襟、高屋建瓴之氣勢和進退自如之能事。尤其是在論說的主動權把握上和千回百轉、迂回前進、游刃有余的說理過程上,更是為人稱道。他一步一步牽著齊宣王的鼻子走到自己的“仁政”之路上來,其中棄“齊宣晉文之事”,談“保民而王”之術,避實就虛,棄異求同的話題選擇;用“以羊易牛”的小事,發掘對方長處給予對方信心,縮短雙方距離的心理戰術;要說道理,先舉事例,打比方,“引而不發,躍如也“,并逐層推進的啟發方式;明知故問,有縱有擒,因勢利導,引之入彀,由齊宣王高高在上的問詢,到自己承認”吾昏,不能進于是矣“的”圍剿“等方法令人叫絕。短短的篇章,波翻浪卷,風云開合,卷舒自如。
比喻這種修辭格,是文學語言重要表達形式之一。使用的好,將使文章既具有生動的直觀性,又能夠揭露事物的本質。用“力足以舉千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來突出宣王的“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同樣是力能做到而不做,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挾太山以超北海,”與“為長者折枝”形象地對比出前者是絕對做不到,而后者不過是舉手之勞。“天下可運于掌”這個比喻,具體形象地說明了王天下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緣木求魚”的比喻,和孟子其他許多比喻一樣,已變成今天習用的成語,它形象地說明了齊宣王要以區區之齊去戰勝八倍于自己的個諸侯國是多么愚蠢,這個生動的比喻,徹底打碎了齊宣王的幻想,猶如當頭一棒喝,使文勢如懸崖墜石,有千鈞之力。
作者郵箱: maguzhai@sina.com
[孟子設喻取譬的藝術(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孟子《孟子欲休妻》文言文翻譯
2.孟子中的名言
3.孟子名言100句
4.
5.孟子的精辟名言
6.孟子的名言58句
7.孟子的名言學過的
8.孟子的名言集綿
9.孟子的傳說故事
10.孟子說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