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科學教案

    時間:2023-02-15 08:05:40 科學教案 我要投稿

    人教版三年級科學教案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常常需要準備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jù),有著重要的地位。教案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人教版三年級科學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人教版三年級科學教案

    人教版三年級科學教案1

      【教學目的】

      1.使學生知道科學這門學科的學習內容和自己平時所經歷的科學過程。

      2.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能力,推理歸納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認真細致的科學態(tài)度。

      【教學重難點】

      1.重點是使學生知道科學就是研究事物的規(guī)律的。

      2.推理歸納事物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的是難點

      【教學準備】

      1.實驗材料。按課文要求準備。

      2.掛圖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要點】

      1.讓學生懂得要進入科學領域必須從自己開始。

      2.讓學生對自己的外表、特征有所了解。

      3.學會使用測量工具和記錄數(shù)字。

      【教學過程】

      一、引入活動

      1.通過插圖提出問題,產生好奇心。

      圖片與插圖相結合;口頭與教材相結合。

      2.通過演示提出問題,產生好奇心。

      簡單易做的小實驗,觀察實驗現(xiàn)象,提問題,不解釋為什么。

      3.參考實驗:掛物體吸盤、空氣占據(jù)空間。

      4.通過觀察提出問題,產生好奇心。

      5.關于電視提問題,可安排小組討論。

      注意:讓學生提問題,首先讓學生有問題,其次能夠提出問題,要給出時間、機會。本活動的重點是提出問題的訓練,而不是問題的訓練。

      二、體驗活動

      1.提現(xiàn)成問題“向兩片紙中間吹氣,猜一猜會發(fā)生什么現(xiàn)象?”

      2.讓學生自己填寫“我認為”。

      3.兩人一組體驗,交換角色體驗。

      4.填寫觀察到的現(xiàn)象。

      5.填寫我的解釋。

      6.交流我的'解釋。

      三、小結:

      同學們所提出的問題就是我們科學上要解釋清楚的問題。這些問題也是我們今后要研究的課題。只要我們努力學習積極探索,科學這一門學科將會學得更好,同學們一定有所發(fā)明,有所創(chuàng)造性。

      注意:重點是喚起學生的探究興趣,不要糾纏學生答案的對與錯。

    人教版三年級科學教案2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在植物生長過程中,花要經過花開花謝的過程,花凋謝后結果;花包括花萼、花瓣、雄蕊、雌蕊幾部分;果實是由花的一部分發(fā)育而成的;果實中有種子。

      過程與方法:根據(jù)觀察到的現(xiàn)象進行預測;用適宜的方式整理收集到的信息;通過分析觀察到的現(xiàn)象獲得結論;使用工具按照從外到里的順序解剖花。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激發(fā)學生對生命現(xiàn)象探究的興趣。

      【教學重點】:

      鳳仙花花開花落及結果的過程。

      【教學難點】:

      鳳仙花花開花落及結果的過程。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教師為每組準備一朵鳳仙花,一株鳳仙花,一個鳳仙花的果實,鑷子、一張白紙。(學生準備)用于交流觀察的記錄單。

      【教學過程】:

      一、提出任務

      1、師:我們種下的鳳仙花開花了,結果了。

      2、師:鳳仙花開花和結果有什么聯(lián)系嗎?

      二、整理并交流我們的觀察記錄

      交流活動:

      1、師:組織學生交流過去幾周的觀察記錄,引領學生重點關注花和果實的生長現(xiàn)象。

      2、生:學生分小組交流。

      3、師:根據(jù)學生的發(fā)現(xiàn),提出一些問題啟發(fā)學生思考,培養(yǎng)學生善于思考的習慣。

      整理觀察信息的活動:

      1、師:指導學生畫鳳仙花從花蕾到結果的生長過程。

      2、生:在書P14頁上“我看到的鳳仙花從花蕾到結果的生長變化過程”的畫板里畫鳳仙花從花蕾到結果的生長過程。

      3、師:引導學生展示交流,激發(fā)學生進一步觀察的`欲望。

      三、研究花變果實的過程

      1、師:為了觀察鳳仙花,我們采摘幾朵鳳仙花(按生長順序采摘)。

      2、師:指導學生觀察花,引領學生發(fā)現(xiàn),果實是由雌蕊發(fā)育而來的。

      3、師:指導學生解剖花。(解剖花時,要用鑷子細心地從外到內撕下花的個部分。提醒學生注意:使用鑷子時動作要輕,防止將花的某一部分弄壞,解剖下來的花的各部分,要分類擺放,教師直接告訴學生花的每一部分的名稱。)

      4、生:學生解剖花。(花的構造:花萼、花瓣、雄蕊、雌蕊)

      四、觀察鳳仙花的果實

      1、師:鳳仙花的果實是什么樣的呢?它在生長過程中又會發(fā)生什么變化呢?

      2、師:組織學生觀察成熟的鳳仙花果實和未成熟的鳳仙花果實。引導學生比較觀察。

      3、師:引導學生關注完全成熟的鳳仙花果實,果實里面有什么?(種子)

      4、生:學生觀察鳳仙花果實。觀察完了以后,學生匯報。

      5、師:教師總結。

      【作業(yè)布置】:

      繼續(xù)觀察鳳仙花的生長變化過程,做好觀察記錄。

      【板書設計】:

      開花了,結果了

      花的構造:花萼、花瓣、雄蕊、雌蕊

      果實是由雌蕊發(fā)育而來的。

      果實里面有種子。

    人教版三年級科學教案3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用尺、量筒、天平、溫度計、秒表等對物體進行測量,采集數(shù)據(jù)并作記錄。

      知識與技能:認識到測量對科學研究的重要作用。認識常見的測量工具及計量單位,學會使用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意識到只憑感覺是不可靠的,科學需要精確的數(shù)據(jù)。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兩個外觀一樣、內放一些小物體,使質量略有不同的.紙盒;方格紙若干張、量杯、量筒、天平、綠豆、溫度計、秒表、冷水、熱水等。

      學生準備:直尺、葉子、水杯。

      教學過程:

      一、探究“只憑我們的感覺是否可靠”

      1、提出問“只憑我們的感覺可靠嗎?”學生談自己的看法。

      2、觀察教材第68頁上的一幅可造成視覺錯誤的圖片,說說圖中兩條直線直嗎?它們一樣長嗎?

      揭示:使用測量工具認識物體比只憑感官準確可靠。

      3、出示準備好的紙盒,請學生掂一掂,能否判斷輕重。

      學習用天平測量物體的質量。

      二、測量樹葉的長和寬

      1、出示兩片形狀不同,大小接近的葉子,提出問題:怎么知道誰大誰小?

      2、指導學生測量葉子的長和寬

      3、指導學生測量葉子的面積

      三、測量容積(體積)

      1、認識量杯和量筒

      2、指導學生使用量杯

      3、測量自己的杯子能裝多少水?

      四、測量溫度

      1、認識各種溫度計

      2、測量冷水、熱水、溫水的溫度。

      五、測量時間

      1、秒表練習

      2、測一測跑50米需要多少時間

      六、認識各種各樣的測量儀器

      1、認識教材中出現(xiàn)的測量儀器,請學生談談它們的用途。

      2、說說自己還知道哪些測量儀器。

      七、布置學生查找資料,了解更多的測量儀器。

    人教版三年級科學教案4

      活動目的

      1.引導幼兒自己嘗試做小實驗,使幼兒初步感知“水蒸氣蒸發(fā)”以及“雨是怎樣形成的”等一些科學現(xiàn)象。

      2.了解雨與人類的關系。

      3.激發(fā)幼兒觀察、發(fā)現(xiàn)、探索自然的興趣。

      活動準備

      1.木偶臺、木偶小兔、兔媽媽。

      2.酒精燈、燒杯、玻璃片、玻璃杯、火柴。

      3.投影機

      活動目的

      1.引導幼兒自己嘗試做小實驗,使幼兒初步感知“水蒸氣蒸發(fā)”以及“雨是怎樣形成的”等一些科學現(xiàn)象。

      2.了解雨與人類的關系。

      3.激發(fā)幼兒觀察、發(fā)現(xiàn)、探索自然的興趣。

      活動準備

      1.木偶臺、木偶小兔、兔媽媽。

      2.酒精燈、燒杯、玻璃片、玻璃杯、火柴。

      3.投影機、故事《小水滴旅行記》、有關幻燈片、磁帶。

      活動過程

      一、教師木偶表演,提出嘗試問題

      教師以兔媽媽帶小兔出去玩,忽然天下雨了,小兔問媽媽:“天上為什么會下雨?”的故事情景導放課題,提出問題:“小朋友,你知道天上為什么會下雨嗎?”

      二、小朋友做小實驗(幼兒第一次嘗試,分組活動)

      1.幼兒點燃酒精燈,把水加熱。

      2.教師提出嘗試問題:仔細觀察一下,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3.小結:水熱了就會有水蒸氣,許多水蒸氣向上跑的現(xiàn)象叫做“蒸發(fā)”。

      4.討論:你平時看到過“蒸發(fā)”現(xiàn)象嗎?

      (發(fā)散性思維)

      三、觀察水蒸氣遇冷變成小水珠的現(xiàn)象“幼兒第二次嘗試,集中活動)

      1.請你摸一下,玻璃片是冷的還是熱的?

      2.倒熱水在杯里,問:杯子里冒出來的是什么?(水蒸氣)

      3.把玻璃片蓋在茶杯上,會出現(xiàn)什么?

      為什么玻璃片上會有小水珠?得出實驗結果:水蒸氣遇冷就會變成小水珠。

      四、放幻燈(通過直觀教學,重點理解“為什么會下雨”的科學現(xiàn)象)

      1.太陽是一個大火球,又像一個廳怪的爐子,衣服、手帕、江河、土地里的水被太陽一曬,都變成了水蒸氣,這么多的水蒸氣都到哪里去了呢?

      2.請小朋友聽一個有趣的故事《小水滴旅行記》(結合幻燈)

      3.請小朋友把“天上為什么會下雨”的'小秘密告訴兔媽媽和小兔。

      五、了解雨與人類的關系

      1.請幼兒試著說出雨的好處。

      2.請幼兒試著說出雨的危害。

      3.總結幼兒講的雨的好處的危害,教育幼兒從小學知識、學本領,長大當下名科學家,要讓雨為人類做更多的好事。

    人教版三年級科學教案5

      一.教學目標:

      1.過程與方法:

      (1)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和適當工具,對紡織材料進行探究。

      (2)能夠根據(jù)材料的特性、用途、來源或其他標準對紡織材料進行分類。

      2.知識與技能:

      (1)認識一些常購買的紡織材料,如:棉、絲、毛和人造纖維。

      (2)知道這些材料的主要區(qū)別、特點和用途。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體會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fā)展。

      (2)意識到人們?yōu)榱藵M足各種需求,在不斷研究、發(fā)明、生產新材料。

      二.教學準備:

      學生自帶各種紡織布料,放大鏡、鑷子、火柴等。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檢查學生帶來的紡織布料情況。

      (二)自主學習:

      1.認識纖維。

      (1)師出示幾種纖維。人們穿的衣服都是纖維做成的。根據(jù)加工的方法,纖維一般分為天然纖維和化學纖維。化學纖維又可以分為人造纖維和合成纖維。

      2.學生認識布料。

      (1)4人小組全在一起,共同研究自己帶來的布料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按照P53上圖的方法(棉布、絲綢、羊毛、合成纖維)分類。如果認為還有其他的類別,也可以列出。

      (2)分組研究。

      (3)小組匯報。

      (4)同學分的對不對呢?

      3.教師講解一些辨認的方法。

      (1)講解用火燒的方法辨認布料。

      棉、麻是植物纖維,燃燒時易燃,有燒紙張的氣味,燃燒后有灰燼。絲、毛燃燒時有燒頭發(fā)的氣味,燃燒后灰燼很少。合成纖維燃燒時成黏膠狀熔化物,燃燒后的灰燼呈黑色固體物質。

      (2)注意安全。取得布料一定要小,不能太大。

      (3)學生分組用火燒的方法辨認帶來的布料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4)小組匯報辨認情況。你們是怎樣做實驗的,你還發(fā)現(xiàn)了些什么現(xiàn)象?它們都是些什么材料做成的?

      (5)師生共同討論得出結論。

      (6)通過衣服上的標簽來辨別布料的成份。

      4.指導學生比較各種布料的.不同點。

      (1)讓學生通過用眼看、手摸、觀察纖維的光澤、粗細、長短和彎曲情況,比較各種布料的不同點。可以從柔軟必、透氣性、牢固性、吸水性、防水性等方面去研究。

      (2)從以上幾點判斷布料的優(yōu)劣。

      5.研究布是怎樣織成的。

      (1)利用放大鏡等工具,通過拆布料的方法,研究一下布是怎樣織成的。

      (2)學生匯報演示:布是怎樣織成的。

      (三)課后作業(yè);

      搜集有關一些紡織材料的發(fā)展史。

    人教版三年級科學教案6

      一、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物體可分為固體、液體、氣體三類,它們之間的區(qū)別在于,固體有固定的形狀,液體和氣體都沒有固定的形狀。

      過程與方法:用網(wǎng)狀圖展現(xiàn)對事物的認識;熟練運用各種感官對物質進行觀察對比,對觀察結果進行分析,根據(jù)物質的相同點確立分類標準進行分類。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積極參與有關水的已有認識的研討,發(fā)表有根據(jù)的見解;意識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資源;在識別水的.活動中,學會小組合作。

      二、教學重點:

      認識水的性質及特點。

      三、教學難點

      根據(jù)物質的相同點確立分類標準進行分類。

      四、教學準備

      給每組準備:7個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個透明塑料袋(應是可封口的密封袋,用來裝四種液體)1塊石頭、1塊木頭、1片樹葉、水、白醋、牛奶、空氣;袋外貼上1到7號標簽。

      給每個學生準備:網(wǎng)狀圖記錄紙1張。

      給全班準備的材料:有關水的課件資料。

    人教版三年級科學教案7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讓學生了解螞蟻的身體特點。

      2、讓學生能夠在觀察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

      3、引導學生愛護小動物,珍惜生命。

      教學重點:

      不斷改進觀察的方法,解決觀察過程中產生的問題。

      教學難點:

      對觀察方法的探究。

      教學準備:

      放螞蟻的瓶子、白紙、放大鏡、水、水槽、三、四塊塑料泡沫、昆蟲觀察盒、毛筆、水彩筆、玻璃片(投影片)、沙、繩子、幾條硬紙條、記錄紙和筆。

      教學活動過程:

      一、揭示課題。

      1、你們帶來了什么?

      2、出示課題:螞蟻。

      二、激發(fā)探究欲望。

      1、說說你是怎樣捉到螞蟻的?

      2、學生畫一只螞蟻。選幾幅展示。

      3、比較。為什么有的會畫錯?

      三、引導探究。

      學生根據(jù)提供的材料分組自行探究。

      教師不時穿插到每個小組的.旁邊觀察學生的活動。密切注意學生在做什么?說什么?爭論什么?扯得太遠要幫助他們回到主題上來,鉆進“牛角尖”得要幫助他們跳出來。

      在學生的觀察活動中,要適時引發(fā)學生的思考,“你是怎么想的?你認為怎樣?你能不能再看看?你能不能換一種材料再試試?

      四、開展研討、說螞蟻。

      1、把材料從學生處拿開。

      2、說說剛才的研究中你們遇到了那些問題,你們是怎么解決的?有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提出來讓我們一起解決。

      通過剛才的研究,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

      每組選出一個學生代表小組發(fā)言,研討中發(fā)現(xiàn)的事實有另一個學生記錄下來。

      教師把學生的觀點板書下來,即使錯誤的發(fā)言如果全班同意也要先記錄下來。當學生的發(fā)言出現(xiàn)矛盾時,當場討論解決。教師要注意把握方向,對于怎樣更好地觀察螞蟻,螞蟻身體的特點這些問題一定要討論。

      五、課外延伸

      1、剛才我們初步觀察了螞蟻,實際上還有許多值得我們研究的地方,你們想不想繼續(xù)研究?下課后,每個小組繼續(xù)研究螞蟻,下節(jié)課我們舉行一個螞蟻信息報告會。

      2、看螞蟻的反應,猜測螞蟻的想法,送螞蟻回原來的地方。

      教學設想:

      《螞蟻》是科教版《科學》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4課,其目的在于通過學生對螞蟻身體特點的觀察,嘗試讓學生解決觀察過程中碰到的問題,培養(yǎng)學生探究的能力。意識到動物與大自然的密切關系,珍愛生命。因此,我在設計這一課時,力求體現(xiàn)以下幾個方面:

      1、提供學生較多的探究研討和動手機會,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

      2、以學生的探究為核心,讓學生能夠在觀察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

      3、這節(jié)課不在于學生獲得多少螞蟻的知識,而在于學生通過觀察活動獲得知識。因此,在引導探究階段要給學生自主權。

    人教版三年級科學教案8

      教科書說明

      本課主要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玩蹺蹺板為切入點,進一步認識、探究有關平衡的科學規(guī)律,激發(fā)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

      教學目標

      1、能用觀察、體驗和已有經驗對杠桿尺平衡做出假設性解釋;能通過觀察、實驗等方式認識杠桿尺的平衡原理。

      2、善于在游戲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關心人們運用杠桿平衡的技術成果;愿意與人合作與交流;

      3、知道杠桿尺的平衡條件;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現(xiàn)象。

      活動準備

      支架、杠桿尺、直尺、鉤碼、蠟燭、設計表格。

      活動過程

      游戲導入:演示“蠟燭蹺蹺板”實驗。

      談話:這是一個有趣的“蠟燭蹺蹺板”游戲,請同學們仔細觀察,看誰的.發(fā)現(xiàn)多?

      學生:他的左右兩端不斷地蹺起來。

      師: 你在生活中玩過類似的游戲嗎?他為什么一會兒蹺起來一會兒有落下來呢?

      探究活動:

      活動一:感知蹺蹺板的平衡,提出問題

      出示書中圖片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些圖片,看他們有什么不同。

      (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然后組織學生交流)

      同學們發(fā)現(xiàn)了許多有趣的現(xiàn)象,也提出了一些有價值的問題,總之大家都想知道蹺蹺板平衡的辦法

      活動二:探究使蹺蹺板平衡的辦法

      1、討論探究方案

      (1) 提出活動紙想:請大家結合你的生活經驗猜測一下怎樣才能使杠桿尺保持平衡。

      (2) 學生討論后組織匯報。

      (3)教師小結:同學們的預測都有可能,但還不是結果,要知道這些預測是不是正確,還要驗證,請同學們根據(jù)自己的預測,結合桌上的材料,以小組為單位制定自己的探究方案。

      (4) 學生小組討論,制定方案。

      學生匯報交流。

      2、進行探究實驗

      (1) 教師引導學生探究:同學們已經做好了實驗的準備工作,現(xiàn)在可以動手、試一試,看誰的方法多,發(fā)現(xiàn)多?誰的記錄詳實?

      (2)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教師參與學生的活動,與學生共同探究,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及空間。

      3、 交流實驗情況即發(fā)現(xiàn)

      活動三:找生活中的平衡現(xiàn)象

      師:在生活中有許多地方都用到了平衡的規(guī)律,請大家看這段資料(雜技演員走鋼絲等)

      師生交流:你還知道生活中有哪些類似這樣的現(xiàn)象?

      誰能用我們了解的蹺蹺板的道理,揭示剛上課時“蠟燭蹺蹺板”的奧秘。

      拓展活動:

      師:這節(jié)課同學們探究了有關平衡規(guī)律方面的知識,你打算用它來干什么?

      學生交流。

      出示關于平衡的小玩具,鼓勵學生在課下做一些有創(chuàng)意的玩具。

      板書設計:

      蹺蹺板

      物重

      左右一樣

      距離

    【三年級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三年級科學教案11-08

    三年級科學教案12-19

    三年級上冊的科學教案04-13

    三年級科學教案模板10-26

    三年級人教版科學教案11-06

    三年級科學教案人教版12-03

    【薦】三年級科學教案01-10

    三年級科學教案【熱】02-04

    三年級科學教案【精】02-04

    【熱】三年級科學教案02-04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日本免费a级毛一片没码 | 亚洲中文字幕久爱亚洲伊人 | 中文有码视频在线播放免费 | 一级风流片A级国产 | 亚洲AV日韩AV欧v在线天堂 | 在线亚洲激情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