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初中七年級地理教案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優秀的教案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初中七年級地理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初中七年級地理教案1
1.讀圖6.1《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亞洲在東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絕大部分在東半球、北半球)
2.讀圖6.2《亞洲的范圍》,找出亞洲的緯度位置
[教師利用“亞洲地形”掛圖進行確認]
①最北:81°N;最南:11°3′S;
②最東:169°40′W;最西:26°3′E
3.讀圖6.2、6.3,你可以從哪些方面說明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小組討論]
1.計算:
a.跨緯度數(約92°,大部分在北半球,跨寒、溫、熱三帶)
b.地球上緯度相差1度,距離約110千米,則亞洲南北距離(10120千米)
c.跨經度數(約164°,大部分在東半球)
d.比較和其他大洲的東西距離。
2.讀圖6.3《七大洲面積比較》,亞洲面積是多少,相當于幾個歐洲和南極洲面積之和?(三個歐洲和一個南極洲面積之和)
得出結論:為什么說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1.跨緯度(跨寒、溫、熱帶)
2.東西距離
3.面積(4400千米)
[活動]
1.角色扮演──亞洲的鄰居(讀圖6.2《亞洲的范圍》)
前后7人為一小組,以中心課桌為亞洲,確定教室的北方,請該課桌周邊的同學依據地圖,說明自己應扮演哪一大洲或哪一大洋,并報出自己的方位,并按與亞洲的相鄰關系調整前后左右的距離。
2.讀圖6.2《亞洲的范圍》,仍由周邊同學說出自己所扮演的大洲與亞洲的分界線
亞歐分界:烏拉爾山-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
亞非分界:蘇伊士運河
亞-北美分界:白令海峽
3.通常,亞洲按照地理方位還可以劃分為6個區域。
讀圖6.4《亞洲地理分區》,結合圖6.5《亞洲地形、政區》,回答問題:
①新、馬、泰屬于亞洲的哪個地理分區
②世界第二人口大國—印度屬于亞洲的哪個地理分區
③阿富汗屬于亞洲的哪個地理分區
④北亞部分屬于哪個國家的`領土范圍
⑤哈薩克斯坦屬于亞洲的哪個地理分區
⑥中國屬于亞洲的哪個地理分區,這個地理分區還包括哪些國家
區域地理特征的學習通常要分為自然和人文兩方面。下面我們就要看看亞洲這里最重要的自然特征有哪些。
二、地形和河流
[播放《亞洲雄風》歌曲,提問]從這首熟悉的歌曲里,你聽到亞洲的大自然里有什么了嗎?你感受到了亞洲的驕傲在哪里了嗎?
[復習地形圖的閱讀方法]地形圖依據什么來分層設色的?每種顏色各代表什么高度?(讀海深陸高表)基本地形有哪五種?
初中七年級地理教案2
第1教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亞洲的位置、范圍、政區劃分以及地形河流概況。
能力目標:1.通過對亞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認識大洲的基本方法:如學會讀圖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點;學會運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描述某一區域地勢變化及地形分布特點;運用地圖及有關資料歸納出大洲的地形、氣候、河流特點,并分析其相互關系。
2.通過地圖和資料,嘗試從不同方面說明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發展發散思維。
3.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培養探究意識和與人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對亞洲自然風貌的學習以及用歌曲強化氛圍,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對于我們生活的大洲的自豪感。
教學重點:通過對亞洲的學習,掌握認識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學難點:學會正確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點,運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描述區域某一地勢變化及地形分布特點。
教學準備:掛圖、地形名稱卡片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你知道世界上的大洲是哪一個嗎?
你知道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是哪一個嗎?
你知道世界陸地的'點在哪嗎?在哪一個大洲?
你知道世界陸地的最低點在哪嗎?在哪一個大洲?
你知道中國在哪一個大洲嗎?
對,以上所有的答案都在我們生活的這個大洲—亞洲。
從這節課開始,我們學習的對象將由上學期通觀全球,轉向距離我們周邊的世界越來越近的地理環境,從某一大洲,深入到某一政區,再具體到某一國家。
講授新課:
一、世界第一大洲
認識一個大洲,先要從“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確位置,搞清楚范圍、邊界。
那么,應當如何描述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
初中七年級地理教案3
教學目標
1、了解巴西經濟發展的歷程,分析現在工農業特征,進一步理解當今世界的發展中國家建立健全獨立經濟體系的必要性。
2、分析亞馬孫雨林現狀和遭受破壞的原因,找到保護森林的相應措施,幫助學生樹立保護意識。
3、通過巴西遷都事例的學習,認識到當今世界快速的城市化進程及城市化所帶來的影響
教學重難點
重點:了解巴西經濟發展的歷程,分析現在工農業特征
難點:認識熱帶雨林的生態作用,找到保護環境的措施。
教學過程
巴西面積851萬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五大國,人口2億,也是世界第五大國。同俄羅斯、加拿大、澳大利亞一樣,有著豐厚的自然資源,還有優越的自然條件,那么,巴西的經濟發展如何呢?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
第二節巴西
二、新課講解:
(一)、發展中的工農業
1、農業:
(1)、地形氣候:
出示PPT,總結巴西的地形氣候特點:
兩大地形區:亞馬孫平原、巴西高原
相對應的氣候: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
出示PPT,介紹亞馬孫平原:
世界最大的沖積平原,面積達560萬平方千米。大部分在海拔150米以下。
總結:
地形和氣候都有利于農業的發展。
(2)農業發展
出示含動畫的PPT,學生了解巴西農業的發展。
出示PPT,總結巴西農業的發展:
耕地面積廣大,約有可耕地3、7億公頃;豐富的水資源。
盛產咖啡、甘蔗、柑橘、木材、天然橡膠
巴西農作物大量出口(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二位)
(3)、咖啡王國
出示咖啡生產的PPT,總結:
咖啡王國”——巴西是世界上最大咖啡生產國和出口國。20世紀初,巴西的咖啡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百分之七十五以上,從而贏得了“咖啡王國”的美稱。咖啡是巴西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之一。
2、工礦業:
出示PPT,學生了解巴西自然資源的豐富。礦產口出口量很大。
學生從書中找出描述工業發展的語句,總結:
自巴西獨立來,工業發展迅速,現已建立了部門齊全、生產技術水平較高的工業體系,其中鋼鐵、汽車、飛機制造業等工業都居南美洲首位。
指出,巴西是南美洲經濟最發達的國家,是近年來世界經濟增長快速的國家之一。但是,仍然是發展中國家。和俄羅斯、中國、印度、南非,合稱“金磚國家”。(特點是經濟增長快)。
3、巴西利亞
出示PPT,認識巴西的首都:巴西利亞。
巴西利亞,是巴西的首都,位于巴西高原海拔1158米處。該城市以飛機狀的大膽設計及快速增長的人口而著名。巴西利亞氣候宜人,四季如春,人均綠地100平方米,是世界上綠地最多的都市。
雖然是首都,但不是最大城市。最大城市是里約熱內盧。指出,2016年奧運會,在里約熱內盧舉行。
活動:
P86頁活動。
(二)、熱帶雨林的.開發和保護:
1、亞馬孫河:
出示PPT,學生認識亞馬孫河
世界第二長河,流向大西洋。流量是尼羅河的100倍,是世界第一大河。
討論:亞馬孫河水量豐富的原因是什么?
結論:
亞馬孫河發源于安第斯山脈,流經赤道地區,赤道地區是全年多雨區,流域內全年降水豐富,大部分地區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干流水量極大。亞馬孫河的河面相當寬廣,流域以內平原廣闊,流域面積大,洪水季節流量極大,河口地區一片汪洋,有“河海”之稱。
2、熱帶雨林:
亞馬孫河是世界流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在亞馬孫流域也分布著地球上最廣的熱帶雨林。
亞馬孫的熱帶雨林被稱為“地球之肺”,為什么呢?
出示PPT,學生理解:
熱帶雨林通過光合作用,不斷地吸收二氧化碳,向大氣中補充氧氣。據估計,亞馬孫熱帶雨林所產生的氧氣,至少可占到地球氧氣供給量的20%以上。因此,亞馬孫熱帶雨林被稱為“地球之肺”。
熱帶雨林,除了提供氧氣,還有什么作用呢?學生看書總結:
3、熱帶雨林遭受破壞:
巴西熱帶雨林是世界上面積最廣大的熱帶雨林,它有著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森林儲量占森林總儲量的30%以上,植物種類和鳥類各占世界的一半,河里還有2000多種淡水魚,是人類非常珍貴的生物資源寶庫。可惜的是,這個寶庫目前正遭受著前所未有的破壞,這個“地球之肺”功能正在減弱,這是怎么回事呢?請看下一個話題——雨林危機
n原始農業:印第安人,原始的種植方法,砍倒樹木,開墾荒地。不斷的遷移,破壞雨林,但人口少,破壞較小。
n開辟牧場,發展畜牧業,使得越來越多的雨林消失。
n發展礦業:巴西熱帶雨林中公路旁的鋁礬土加工廠正冒著滾滾濃煙。
n開辟農場,種植大豆,向國外出口,獲取高額的經濟利益。
總結:
非法采伐是森林消失的主要原因。
在亞馬遜地區,農業開墾也吞噬著珍貴的原始森林。由于國際市場對大豆和牛肉需求的增長,這片地球上最大的熱帶雨林正在逐漸被大片的大豆種植園和牧場所替代。大豆種植者唆使農民砍掉大面積的原始森林,然后大規模種植單一物種的大豆。這些大豆成熟后,又被運往歐洲等地區作為雞、豬等養殖場的飼料。最后,這些動物的肉品被供應快餐店作為食物的原料。
同樣,牧場的過度開墾也是亞馬遜地區雨林破壞的重要原因。這些大型的牧場也在蠶食著大面積的原始熱帶雨林。
總的來說,是人極端追求經濟利益,破壞生態環境的結果。在這一點上,我們也需要吸取教訓,調整心態。追求人與社會、自然的和諧融合。
熱帶雨林遭到嚴重的破壞。
熱帶雨林的生態意義,遠大于經濟利益。是大自然賜給我們的禮物,我們不能放棄,轉身追求其它。
初中七年級地理教案4
教學目標
1.學會利用半球位置、海陸位置和經緯度位置來描述一個區域的地理位置。
2.知道世界第一大洲。
3.學會描述一個區域的范圍。
4.了解亞洲的地理分區。
教學重點
通過對亞洲的學習,掌握認識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學難點
學會正確的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點,運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描述區域某一地勢變化及地形分布特點。
教具
掛圖、地形名稱卡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視頻:視頻中展示了亞洲各地的自然風光和名勝古跡,并配以優美的音樂。
教師提問:結合我們平時接觸的電視、電影、報紙、網絡資料,談談自己知道的亞洲。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歸納:我們居住的大洲從南到北、從東到西,既有烈日炎炎的沙漠,又有白雪皚皚的冰原;既有世界第一高峰,又有世界最低洼的地方。這就是我們居住的大洲。它有眾多的高山和大河,有燦爛的文化,有優美的.風景。他就是雄踞東方的亞洲。
二、出示學習目標。(同上)
三、新授課
(一)亞洲地名的由來
亞洲是亞細亞洲的簡稱,意為東方日出之地。公元前20_年中期,菲尼基人在地中海東岸(今天敘利亞一帶)興起,建立起強大的腓尼基王國。他們的航海水平非常高,活躍于整個地中海。頻繁的海上活動,要求腓尼基人必須確定方位。所以,他們把地中海以東的地區稱之為Asu,即東方日出之地,所指范圍后來逐步擴大到整個亞洲。把地中海以西的陸地稱之為Eerb,意為西方日落之地,后來被用來指代整個歐洲。
(二)亞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圍
認識一個大洲,先要從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確位置,搞清楚范圍、邊界。那么,應當如何描述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
教師點撥描述區域地理位置的一般方法:半球位置、海陸位置、經緯度位置。
:看圖討論回答
1.讀圖6.1《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亞洲在東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絕大部分在東半球、北半球)
2.讀圖6.2《亞洲的范圍》,找出亞洲的經緯度位置
①最北:北緯81度;最南:南緯11度
②最東:西經170度;最西:東經26度。
3.讀圖6.2《亞洲的范圍》,了解亞洲被哪些大洲和大洋包圍?
亞洲位于亞歐大陸東部,北、東、南分別瀕臨北冰洋、印度洋,西面與歐洲毗鄰,西南與非洲相鄰,東南隔海與大洋洲相望,東北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
:讀圖6.23北美洲的位置和范圍
1.簡述北美洲的半球位置
2.說出北美洲的經緯度位置
3.找出北美洲周圍的大洋、大洲,說出它們分別位于北美的方位,歸納北美洲的海陸位置特點。
:師生互動,完成第5頁活動題:比較北美洲和亞洲的位置和范圍差異。
(三)課堂小結
認識區域首先要認識區域的地理位置和范圍。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從半球位置、海陸位置和經緯度位置等方面加以描述。
(四)作業安排
完成地理點撥練習
初中七年級地理教案5
結合讀圖6.5和P.5閱讀材料,全班分成兩組做一次亞洲之旅:
沿途說出你將經過哪些國家?哪些地形區?大致海拔高度是多少?有可能見到什么樣的自然景觀?或哪些世界之最或亞洲之最的地形?
1.請一組同學沿東經80度,從北向南做旅行,另一組同學沿北緯30度,從東向西做旅行。(前后左右同學可“結伴而行”)請沿途紀錄所經國家、地形區,所見到的地貌環境和地形特征(地名、海拔、景觀等)。
2.每組學生依次上前指掛圖描述所經地區名稱、景觀及海拔高度。全班對描述面、語言最流暢的同學予以鼓掌激勵。
3.“造型活動”:
(教師課前準備好以上地區的名稱卡片,平原、高原、山地分別采用不同的顏色,如綠色、紅色、-)
以上同學手拿卡片依次站成南北向和東西向兩排,交叉成十字。教師提出“造型要求”:
各人以膝蓋處為海平面,腰部為海拔20_米,頭部為4000米,請以上同學將手中的地形卡片舉放在最合適的位置。
從同學們的描述及演示,能否得出亞洲地形大勢有什么特點?(地形復雜多樣,地勢中間高,四周低,)
[引導學生閱讀地形剖面圖]
同學們演示的地形高低起伏,即地勢狀況,大家一目了然。如科學的按垂直坐標和水平坐標標注在圖上就成為沿北緯30度和沿東經80度的地形剖面圖。(見p.6圖6.7)
[提問]亞洲河流眾多,依據以上特點,亞洲的河流大多應從哪個方位發源,流向哪里?(呈輻射狀,由中心流向四周)
總結:
1.地形大勢: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狀
2.主要地形區:西西伯利亞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青藏高原、帕米爾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
3.主要河流:
太平洋—長江、黃河、湄公河
印度洋—印度河、恒河、伊洛瓦底江
北冰洋—鄂畢河、葉尼塞河,
板書設計,世界第一大洲
1.跨緯度(跨寒、溫、熱帶)
2.東西距離
3.面積(4400千米)
二、地形和河流
1.地形大勢: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狀
第六章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
【第一節自然環境,第2教時】
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
1、初步掌握亞洲氣候特征
2、能運用氣候類型分布圖,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及相關資料分析亞洲的氣候特征及主要影響因素;
3、理解亞洲東部和南部的餓降水與夏季風的關系以及對農業的影響。
4、初步學會從位置、河流、氣候等方面歸納一個大洲的自然環境特征。
情感態度目標:
1、通過學習亞洲氣候與位置、地形、農業的`關系,分析氣候特征的影響因素,足見形成追根求源的探索意識。
2、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讀圖分析、討論競賽等活動,發展邏輯思維、培養創新與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氣候特點及其主要影響因素
教學難點:對比不同城市的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分析造成氣候差異的主要原因。
教學準備:地圖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從今日的天氣等話題導入,密切聯系生活實際。(提示:冬夏兩季的氣溫差異和降水差別。)
復雜的氣候:
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想想我們連云港的氣候有什么特點?
海洋性氣候,溫和濕潤,寒暑相宜,四季分明
氣候是自然環境的主要組成部分,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很大。作為世界第一大洲,面積廣大,地形復雜,氣候差異很大。(展示P7“亞洲氣候類型圖”)
1、亞洲主要有哪些氣候類型?
全世界的主要氣候類型有十一種,僅亞洲就有9種,說明了什么?
亞洲氣候類型復雜多樣。
2、觀察其中分布范圍最廣的氣候類型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兒?
溫帶大陸性氣候,約占亞洲面積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亞洲中西部。
3、距離海洋的遠近如何?
距海遙遠,深入亞洲大陸內部。
4、展示“亞洲氣候類型圖”,并在上面點出孟買和哈爾賓、雅庫茨克、烏蘭巴托的位置)
5、引導學生分析溫帶大陸性氣候的特點
溫帶大陸性氣候的特點是全年溫差大,冬冷夏熱,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過渡:降水對于人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陸地上的淡水來源主要來自于大氣降水。
6、亞洲降水比較多的氣候類型除了位于赤道附近馬來群島的熱帶雨林氣候外,還有集中季風氣候全年降水量相對比較多,是哪幾種?主要分布在哪兒?
熱帶季風氣候、-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
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和南部。
教師簡單解釋何謂季風氣候,在亞洲圖上畫箭頭簡單示意,補充三種季風氣候的降水季節分配圖和降水年際變化圖,幫助學生分析季風氣候降水的特點)
小結:降水的多少與夏季風有什么關系?
夏季風強大——降水多,反之,降水少
7、如果降水過多或過少會造成什么后果呢?
(展示有關干旱和洪澇的視頻、圖片)
農業
小結:所以在亞洲東部和南部季風區內,由于夏季風的影響易發生旱澇災害。
8、根據以上分析,從氣候類型及分布范圍看,亞洲的氣候主要有什么特點?
氣候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最廣。
過渡:為什么會形成這么復雜的氣候?主要受了哪些因素的影響?
(以亞洲的幾個城市{前述}為例,提示回憶上冊學過的“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知識,引導學生總結出氣候與位置的關系及氣候與地形、地勢的關系)
小結:影響亞洲氣候的因素,除了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外,還有地勢及其他因素,但主要的是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活動】
初中七年級地理教案6
一、教材
知識與技能目標知識與技能:
能在地圖中找出東南亞的兩大組成部分——馬來群島和中南半島及主要國家,并說出其世界交通的“十字路口”的位置;了解熱帶雨林和季風氣候及其對農業的影響。
能力與方法目標本:
節課通過旅游知識的講解引入本節內容,引發學生學習本節課的學習興趣,并以此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運用地圖和資料說明地理事物的分布、尋找地理事物之間的關系、分析其特征和成因的能力,初步掌握認識一個區域的方法。通過學生分析地形與氣候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引導學生用聯系的眼光分析問題,并樹立人地協調發展的地理環境觀。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東南亞的范圍及其世界交通的“十字路口”位置。東南亞氣候類型的分布及其對農業的影響。
教學難點:
東南亞氣候類型的分布及其對農業的影響教學準備:資料圖片,幻燈片,書本與地圖冊相關地圖
二、教法和學法
(一)教法:
本節課主要是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圖片和資料,而后為學生提供了相關的地形圖和政區圖,讓學生直接從地圖上獲取地理知識,并在學生獲取的這些知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分析理解、歸納總結,并應用自己得出的知識進一步分析理解下面的知識,利用合作探究、自主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分析能力、實踐能力和自學能力,并通過實際生活中的現象和實例正確引導學生的思路,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注意提升和點撥學生的思路和學習方法。
(二)學法:
學生已經學過一年多的地理知識,在認知上應該已經有了一定的積累,因此在課堂上把盡量多的知識教給學生自己去學習探究,根據教師提供相關材料,采用合作探究、自主學習的方法得出結論,并應用自己得出的知識進一步分析理解下面的知識,在體現知識間的循序漸進的同時,利用合作探究、自主學習的方法培養自己的分析能力、實踐能力和自學能力等。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第一課時
導入:大家好,歡迎各位同學參加海港區十七中國際旅行社,我很榮幸擔當本次旅行的導游,大家可以叫我超導,就是超級導游的意思,我們這次旅行的目的地是風景美麗的東南亞各國。在出發之前呢有些注意事項需要注意,大家請看大屏幕,這些事大家注意的事項,好了,現在開始我們的旅程。
十字路口的位置:
師:出示東南亞位置圖和東南亞政區圖。
生:明確東南亞在世界的位置,并在圖上找到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并結合活動找到主要的地理事物和東南亞主要的國家。
師:出示馬六甲航線示意圖,引領學生理解東南亞“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
【思考】:日本稱馬六甲海峽為“海上生命線”,為什么?
生:結合馬六甲航線示意圖和在圖上找到的主要地理事物,理解東南亞“十字路口”的位置。
并對思考題進行討論后作答。
教師適當點撥:
(通過教材中的插圖及教師提供的圖片,讓學生了解東南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及其政區范圍并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1、濕熱的氣候與農業生產師:出示《世界氣候類型分布圖》和《東南亞位置圖》生:結合教師給出的地圖說出東南亞主要的氣候類型及分布。(南半島大部分和菲律賓群島北部屬于熱帶季風氣候,馬來半島南部和馬來群島大部分屬于熱帶雨林氣候。)
2、師:引領學生分析這樣的氣候會形成怎樣的農業,并通過播放視頻讓學生直接了解東南亞主要的農產品并強調這一地區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的農產品種類。
生:說出視頻中看到的農作物,并根據自己的'常識判斷氣候與農業的關系,從而分析東南亞經濟的特征。
(讓學生在自我分析的前提下,認識氣候和農業的關系,培養學生分析能力,并能用聯系的眼光看待地理事物)
3、拓展練習,活學活用:
以陳毅的詩“我住江之頭,君住江之尾;我吸江上流,君喝江下水;彼此地相連,依山復靠水;山山皆向北,條條南流水”為引導,讓學生進一步觀察地圖,發散學生思維,進一步培養學生從圖上獲取知識的能力和分析的能力。(拓展學生的認知領域,發散學生思維,使學生能夠活學活用,靈活運用自己學過的知識,加深自己對知識的理解。課堂小結:本節課你學到了什么?
多媒體出示知識體系,提醒學生學習區域地理的方法知識反饋
(1)東南亞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是()a.紅河b、湄公河c、伊洛瓦底江d、多瑙河
(2)東南亞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因為它位于()a、五海三洲之地b、亞洲各國到達美洲的必經之地c、兩大洋、兩大洲的十字路口d、歐洲各國石油輸入的咽喉之地
(3)東南亞地區的氣候類型是()a、熱帶雨林氣候、熱帶季風氣候b、熱帶草原氣候、熱帶沙漠氣候c、地中海氣候、熱帶雨林氣候d、熱帶季風氣候、熱帶沙漠氣候
(4)一艘輪船正在泰國某港口裝船外運,裝船的貨物最可能是()a、小麥b、水稻c、石油d、煤板
第一節東南亞
(一)重要的地理位置
1、范圍及組成部分
2、主要國家:
3、重要的地理位置:馬六甲海峽
(二)濕熱的氣候與農業生產
1、東南亞主要的氣候類型的分布及特點
2、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四、教學反思:
此教學設計主要是為學生提供了一定量的圖片和材料,并根據提供的圖片材料引領學生分析、探究得出結論,而后應用剛剛得出的結論繼續下面的學習;教師力爭在本節課做到知識點都是由學生自行得出。本節課還注意了學生身邊事例的引入,把地理學科與學生的日常認知水平緊密結合,讓學生感知地理學科的實際意義;這節課也更注意了地理學科的人文性和學生學習方法的總結,力圖培養學生學會自主學習。
初中七年級地理教案7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初步理解區域劃分的原因及相應的地理區域類型;
2.在簡單地圖上進行區域劃分;
3.在地圖上指出四大區域的地理位置、范圍及劃分原因;
4.在地圖上找出秦嶺、淮河,并說明秦嶺—淮河一線的意義。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讀圖、析圖能力,觀察判斷能力和主動探究能力。
2.使學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劃分方法。
德育目標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使學生更加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
教學重點
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位置、范圍及劃分原因。
教學難點
結合地圖,使學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間概念。
教學方法
讀圖觀察、啟發式講述、學生活動、探究。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教學投影片、教學掛圖等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分別把課前掛好的新疆高山牧區景觀圖、西雙版納熱帶風光傣家竹樓景觀圖、東南沿海經濟特區的工業生產流水線景觀圖和長江三角洲農業及工業景觀圖與四位扮演者(學生)口述臺詞(課文中的敘述)配套,依次打開。
[講授新課]
這項活動完畢后,再叫一、兩名同學試著描述自己家鄉的特點。
教師帶領同學們一起總結:以上同學的描述,說出了許多不同類型的.地理區域:(大屏幕依次顯示)
至此,同學們已經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一些中國的地理差異。
(板書)第五章中國的地理差異
想一想:(大屏幕顯示)為什么會出現不同的地理區域呢?
學生各抒己見,教師可做點撥,最后總結:它們是根據不同的需要劃分的。
同學們請看屏幕。(課本圖5.1)
按學生座位分成四組,每個組負責在其中一個地理區域中找出有關區域的術語,最后每組選一名代表,陳述結果,教師匯總:(大屏幕顯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牧區
完成P3活動二(1)(2)
(展示“亞洲的范圍圖”)
引導:亞洲和其他大洲之間,有些是以海洋作為天然洲界,有些大陸相連的地方則是人為劃定的洲界線。如亞洲與非洲,亞洲與歐洲之間。
提問:參照地圖能描述出亞洲與周圍其他大洲的界線嗎?
學生讀圖討論回答:亞洲西北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峽與歐洲分界;西南臨非洲,以蘇伊士運河為洲界;東北隔著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東南與大洋州隔海相望。
過渡:讓學生大致讀出亞洲所跨的緯度位置,與其他大洲比較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引導學生先大致目測,與亞洲相比,只比較南美洲和非洲)
順承:亞洲不但所跨緯度最廣,而且還有許多世界之最。
(展示“七大洲面積比較”圖)
從此圖可以看出亞洲面積最大。
(展示東西兩半球圖)
比較亞洲和其他大洲的東西距離,得出亞洲東西距離最大。
小結:根據以上的觀察和分析,讓學生用簡練的語言概括一下亞洲的位置、面積、范圍。
(通過雙邊活動,訓練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初中七年級地理教案8
教學目標
1.運用圖片描述城市景觀和鄉村景觀的差別。
2.舉例說出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3.懂得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
教學重難點
1.運用圖片描述城市景觀和鄉村景觀的差別。
2.舉例說出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前播放《愛在文登》歌曲,創設情境,活躍氣氛,引領學生進入學態。
一、導入:
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們剛才聽的那首歌叫什么名字嗎?(愛在文登)對,愛在文登,那么,請同學們看這組圖片,你們能說出這是我們文登的哪些地方嗎?對,非常好!這是青龍生態旅游度假村、這是文登學公園、這幅是新建的南海公園、最后一幅是昆崳山風景區。
這些都是我們文登的旅游勝地,它們有的坐落在城市里,有的則建在鄉村。(導入部分加上了一首我們文登人自己的歌《愛在文登》,出示了文登的一些旅游景點的圖片,創設情境,導入新課。)不管是城市還是鄉村都是我們人類集中居住的地方,我們統稱為聚落。這節課,我們就來共同探討有關聚落方面的知識。
二、新授知識:
第一部分:聚落與環境
(一)出示學標,自主
請大家看課本87頁圖文內容,完成導學案第一部分,自主。(板書:人類的居住地--聚落)
什么是聚落?聚落的主要類型有哪兩種呢?誰來說說?(板書:鄉村與城市)大家對城市和鄉村了解多少呢?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城鄉,感受城鄉差異。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組有關鄉村聚落與城市聚落的圖片,進一步了解它們間的差異。這是一組有關鄉村聚落的圖片:圖片中有什么?誰來說說?
正如以上兩位同學所說,鄉村中有農田、果樹、池塘、有通往小鎮的小路。鄉村聚落中有農村、牧村、漁村、林場等不同類型,相對應他們所從事的是耕作、放牧、捕魚、伐木等生產活動。這是一組有關城市聚落的圖片,在圖中你可以看到什么?(我們可以看到城市里高樓林立、有許多商店、學校、醫院,道路縱橫,車輛很多)居住在城市里的人們主要從事什么工作?(工業、商業、服務業)(添加了更多的圖片,更有利于學生的自主。)
這是一組有關鄉村聚落與城市聚落差異的表格。誰來說說?(師出示表格內容)……
(二)小組合作
同學們,前面我們了解了鄉村聚落與城市聚落,那么你知道聚落是怎樣形成的嗎?什么樣的地區聚落密集、什么樣的地區少有或沒有聚落?聚落在不同地區分布的形態是怎樣的?(板書:形成、分布、形態)x
(三)交流展示,師總結
(一)承接:請同學們看屏幕,這里有四幅圖片:沙漠、極地、高山、平原。現在,讓我們做一個假設,假設你是一個原始部落的首領,你會帶領你的子民選擇把家安在哪里呢?(D)大家都選擇把家安在D這里,也就是平原地區。哪個小組起來說一下理由?(A是干旱的沙漠地區,B是寒冷的北極,C是地勢高峻的山地,D是近海的平原地區,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氣候適宜)在比較中我們發現,自然環境的優劣對聚落的形成與分布有很大的影響。(出示圖片幫助學生分析影響聚落形成的主要因素)
(二)小結:哪位同學可以總結一下:有利于聚落形成和發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呢?多媒體展示:有利于聚落形成和發展的因素。什么樣的地區聚落密集、什么樣的地區少有或沒有聚落?(生答)聚落在不同地區分布的形態是怎樣的?(出示圖片,生答)
1、承接:同學們,我們知道,世界各地自然環境差異很大,聚落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往往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風格。在世界各地就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當地特色的一些建筑。下面我們就以西亞的民居和東南亞的民居為例,學落與環境的關系。請同學們閱讀課本91頁內容,完成導學提綱內容。(板書:民居與環境)
2、小組內交流答案。請同學們看屏幕,西亞的民居、東南亞的民居,他們的建筑外貌有什么特點?當地的自然環境有什么特點?這位同學,你起來說一下,好,誰還有補充?這位同學,你說!很好!最后老師來總結一下,請看屏幕!……(師看屏幕講解)世界各地的民居風格不同,既能適應當地的自然地理環境,又與社會經濟生活關系密切,體現了當地的文化。
三、拓展延伸:
除此之外,你還了解哪些世界上有特色的民居呢?它們與當地的自然環境又有怎樣的關系呢?我們威海這里有沒有與我們當地自然環境相適應的有特色的民居呢?(海草房)誰來說說海草房的建筑外貌有什么特點?我們威海的氣候特點是什么?(生答)
世界上其他地區有沒有與當地自然環境相適應的有特色的民居呢?請大家再看一組圖片。(出示江南水鄉、蒙古包、泰國高架屋、日本的輕木質房屋、云南麗江古城等圖片并講解)。云南麗江古城是我國的傳統聚落,我們國家還有一些有代表性的傳統聚落,對于這些聚落,我們是應該保護還是拆除呢?請同學們讀課本90頁,思考這個問題。(保護or拆除)(保護,并且在保護的基礎上加以改建,更利于人類的生活)
出示四合院旅館和窯洞旅館圖片加以講解(拓展延伸到世界上一些有特色的民居,觀察其建筑外貌,分析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使學生對于聚落與環境的'關系理解的更為深刻)
四、鞏固:
下面給大家幾分鐘時間記憶一下課本上的重點內容。通過這節課的,你有哪些收獲呢?(了解了鄉村景觀與城市景觀的差別;了解了世界上一些有特色的民居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五、課堂總結。
五、利用經緯網定位
引入: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怎樣確定地球表面任何一點的確切地理位置?
(展示圖片)教材提供的地圖“經緯網”,在圖上選出經緯網的交點A、B、C點。
(讓學生讀出A、B、C點的經緯度。教師及時糾正,輔導。)
引入:通過上面的,你認為用經緯網確定某一點的位置,有什么規律?
(啟發學生與生活實際聯系一下,不難發現就像在影院里找座位一樣。)
引入:如果有一航行的輪船在茫茫的大海中遇難,你怎樣能準確的報出遇難輪船的位置,而及時的救援?
(學生運用經緯網知識,不難回答)
展示地球儀:讓學生在地球儀上找出北京、倫敦、莫斯科的經緯線度數。
在前面的基礎上,讓學生找出下列事件的發生地。
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第一批碎片墜落在44.40S、1500W 。
臺風“桑美”的中心位置已經移至2800N、125.30E。
強化訓練:
1.組織學生討論,填出下表:最后讓學生互相對答案。
經緯度數
判斷東西半球
判斷南北半球
300E、200N
1200W、300S
100W、870N
1600E、450S
2.在地球儀上找出北京、紐約、倫敦的位置,并說出它們的經緯度數。
(搶答、及時表揚、鼓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總結全課)概括本節主要內容。
(布置作業)教材提供的“活動”3——“城市經緯度的確定”。
【板書設計】
初中七年級地理教案9
學習目標
1、了解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概況,知道國界線的劃分情況。
2、了解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劃分情況,掌握主要的發達國家。
3、了解國際合作的重要性,掌握世界主要的國際組織
學習重點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
主要內容
1、國家和地區。
提問: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和最小的國家?最大俄羅斯,最小梵蒂岡。據圖找出世界面積前六位的`國家,記住他們所在的大洲,首都和輪廓特征。
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印度。找出人口占前十位的國家,找出所在的大洲,看看哪一個洲的人口最多。
最大的地區:格陵蘭島。
政治制度:社會主義,資本主義。
補充:國界線的劃分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有的依據山脈、河流、海洋,經緯線等自然情況劃分,有的根據語言、民族、總結等社會經濟情況劃分。如美國和加拿大,智利和秘魯等。世界各國無論大小,貧富,一律平等。
2、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
劃分標準: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
發達國家:北半球的北部: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澳大利亞等。
發展中國家:北半球的南部,南半球:中國,印度。
強調:南北對話就是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對話,北代表發達國家,南表示發展中國家。近年來許多發展中國家發展迅速,如亞洲的韓國,印度的計算機軟件產業等。這一課是本章的重點內容,要掌握世界主要發達國家所在的大洲和位置,輪廓等特征。
3、國際合作。
讀課本,明確國際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發展中國家需要:資金,技術,人才。
發達國家需要:資源,勞動力,土地。
世界主要的國際組織: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歐盟、奧林匹克運動會等。
聯合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國際組織,總部在美國的紐約。五個常任理事國: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中國。
補充:掌握世界主要組織的英文縮寫,標志,主要職能等。
總結:本章主要講述了國際合作和發展的知識,重點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合作,要掌握世界主要的國際組織,如聯合國,奧林匹克等。
初中七年級地理教案10
課題:
8.6巴西
課時: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運用地圖和其他資料,聯系巴西自然條件特點,了解發展經濟的狀況;
2、根據地圖和其他資料說出巴西的種族和人口(或民族、語言)城市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點。
教學重難點:
重點:巴西的經濟發展狀況
難點:巴西城市分布
教學方法:
讀圖分析法、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導入:你知道世界上的“金磚五國”嗎?你知道其中“金磚”的含義嗎?
教師講解:金磚五國指的是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和南非,引出巴西經濟
新課講授:發展迅速的經濟
資源:讀圖8-56,說出巴西主要的礦產資源
學生:主要礦產資源是鐵礦
教師:巴西鐵礦儲量巨大,且大部分是富鐵礦(含鐵量至少在50%),鐵礦石產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
工業:讀圖8-56,歸納巴西的工業特征和工業分布特點。
教師:巴西是南美洲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已形成較完整的工業體系;鋼鐵、機械、化學、食品、紡織等工業部門地位突出。
學生:巴西工業區集中在巴西的東南部
東南部的有利條件:①鐵礦資源豐富②海上交通便利③人口稠密,勞動力充足
讀圖8-51,找出伊泰普水電站的位置,說一說伊泰普水電站和巴西能源的特點。
教師:伊泰普水電站位于巴拉那河上,由巴西和巴拉圭兩國合建。發電量第二大水電站,僅次于我國三峽水電站。巴西水力資源豐富,水電在全國發電量中所占比例較大。
過渡:中國司機是“禁酒上路”,而巴西的汽車是“先喝酒,后上路”。這是為什么?
教師:巴西煤、石油等能源礦產較少,汽車用的是乙醇或乙醇汽油,就是從大片的甘蔗中提取的',特別環保!引出巴西農業的學習。
讀地理圖冊46頁:巴西農業分布圖,回答問題。(學生討論)(1)巴西的主要農作物有哪些?(2)巴西的農業區主要分布在哪里?(3)這些地區發展農業的有利條件有哪些?
學生:農作物:咖啡、香蕉、可可、玉米、甘蔗、棉花、大豆;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這些地區水熱條件好,地形和緩,人口城市集中,對外聯系便利。
教師:巴西確定“以農立國”的戰略,是世界上重要的農產品出口國之一,以生產和出口熱帶經濟作物聞名,如咖啡、甘蔗、柑橘等產量均居世界前列。巴西是世界最大的咖啡和蔗糖生產國,素有“咖啡王國”之稱,大豆的產量僅次于美國,占世界總產量的五分之一,大豆及其加工品的出口成為巴西重要的外匯來源。
畜牧業:巴西畜牧業發展迅速,牛的飼養量和牛肉的出口居世界第二位,豬的存欄量居世界第三位。
人口與城市
1、人口數量:巴西總人口2.1億(20xx年),居世界第五位,是南美洲人口最多的國家。
2、人種構成:人種復雜,白色人種約占一半,混血人種占1/3,其余為黑色人種和黃色人種,還有部分土著居民印第安人。
3、語言:葡萄牙語;宗教:基督教
4、讀圖8-59和材料,歸納巴西人口和城市分布的特點。
材料:目前巴西的城市總人口超過1.6億人。圣保羅是巴西人口最多的城市,達1100萬;里約熱內盧、薩爾瓦多、巴西利亞、福塔萊薩的人口分別為746萬、642萬、279萬、255萬
學生:巴西人口主要居住在東部沿海地帶,其中東南部人口最為稠密。巴西人口主要居住在城市,城市化水平很高。
5、人口分布原因:為什么巴西的人口和城市集中分布在東南部?(可結合地形地勢、氣候、資源、經濟等因素分析)為什么巴西的北部人口稀少?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后得出:東南部:①地形平坦;②氣候溫和濕潤;③資源豐富;④交通便利;⑤開發歷史悠久;⑥經濟條件好。北部:屬于熱帶雨林氣候,氣候過于濕熱。
6、主要城市:讀圖8-59,找出以下城市巴西利亞、圣保羅、里約熱內盧
教師:巴西的首都,政治中心是巴西利亞,第一大城市是圣保羅。最大的海港,全國第二大城市是里約熱內盧。
7、拓展:巴西的城市集中在東南沿海,大城市出現了哪些問題?引出巴西遷都并閱讀課文材料。
學生:交通擁堵、住房緊張、環境污染等問題。
明確遷都的意義:①為了加快內地的開發建設;②緩解東南沿海大城市的環境壓力;③巴西利亞位于熱帶的高原,氣候溫和,環境優美。
巴西國旗的含義:
綠色表示森林資源、黃色表示:鐵礦資源;主體部分表示巴西的26個州和1個聯邦和地理位置。
鞏固練習:
1.下列關于巴西的敘述,正確的是()
A.巴西是南美洲面積最大的國家,約占南美大陸總面積的一半
B.巴西東臨太平洋
C.亞馬孫河是世界上最長的河流
D.巴西高原屬于熱帶雨林氣候
2.巴西的人口和城市集中分布在()
A.巴西高原B.東南沿海C.亞馬孫平原D.西部內陸
3.巴西礦產資源豐富,其產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的礦產是( )
A.鐵礦石B.煤炭C.石油D.鉛鋅礦
課堂小結
本節主要學習了巴西經濟發展、人口與城市。巴西是世界重要的農產品出口國之一,咖啡、可可、蔗糖、柑橘、大豆、牛肉等產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巴西的鐵礦儲量巨大,且大部分是富鐵礦,鐵礦石產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巴西9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東部沿海地帶,其中,以東南部人口最為稠密。
板書設計
作業布置:助學讀本P148驗收測評4、6、7、8、9、12題;作業本總結知識點
知識清單:
1、礦產:巴西的_____儲量巨大。
2、農產品:_____、_____、_____、_____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巴西是重要的農產品出口國之一)
3、巴西水力資源豐富,_____在全國發電量中所占比例較大。_______水電站位于巴拉那河上,由巴西和_______兩國合建。
4、巴西以_____人種為主,官方語言為_________。人口和城市主要集中在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巴西首都__________巴西第一大城市________(被南回歸線穿過)
巴西第二大城市和最大海港____________
6、巴西遷都到巴西利亞的原因是:_________
7、巴西工業區、人口和城市的分布特點是:________
初中七年級地理教案11
課時安排:第1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運用地圖,說明美洲大陸的地理位置。(包括經緯度位置、半球位置和海陸位置)南北美洲的分界線巴拿馬運河及其交通地位。
2.掌握拉丁美洲的概念,以及這里居民組成和語言與北美洲的美國、加拿大的差異。
教學重點:運用地圖,說明美洲大陸的地理位置。(包括經緯度位置、半球位置和海陸位置)南北美洲的分界線巴拿馬運河及其交通地位。
通過讀圖,分別了解兩個大洲自然環境在地形方面的特征
教學難點:
運用地圖,說明美洲大陸的地理位置。(包括經緯度位置、半球位置和海陸位置)南北美洲的分界線巴拿馬運河及其交通地位。
使學生逐步學會熟練的掌握對比分析了解地理事物的異同。
教學方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
教學用具:多媒體、教學掛圖、板圖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教師講述:公元1507年,意大利航海家亞美利哥根據他對美洲大陸的考察見聞,寫了一本《海上旅行故事集》,向世界宣布美洲這個“新大陸”的存在,后來人們為了紀念他,便以亞美利哥的名字為這個“新大陸”命名,并仿照其他大洲的名稱詞尾形式稱為“亞美利加州”,簡稱美洲。從這節課開始我們一起來了解美洲。
二、教授新課
㈠新大陸(簡單介紹,以趣味為主。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1.簡單介紹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故事穿過白令海峽的三線,中美地峽,巴拿馬運河,西印度群島
強調白令海峽以及巴拿馬運河的地理分界線作用和交通作用
2、讀圖6-28總結美洲的地理位置
(對照前面所學方法,通過讀圖分析完成要求,逐步提高讀圖分析能力。)
北美洲:
⑴最北在北極圈以北,最南在赤道以北,最東在30°w以東,最東在180°經線以東。
⑵北臨北冰洋,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南臨墨西哥灣、加勒比海,南面與南美洲相連,以巴拿馬運河為分界線,西北隔白令海峽與亞洲望相望。
⑶主要位于西半球、北半球。
南美洲:
⑴最北在赤道以北,最南在60°S以北,最東在30°w以東,最西在80°15 w以西。
⑵臨墨西哥灣、加勒比海,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南與南極洲隔海相望(麥哲倫海峽)。
⑶主要位于西半球、南半球。
(查漏補缺,及時根據反饋信息指導學生。最后教師進行綜述。)
3、介紹拉丁美洲的來源、含義、語言、國家等。
課時安排:第2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讀圖,分別了解兩個大洲自然環境在地形方面的特征
能力目標:通過讀地形圖、統計圖表對比北美洲與南美洲的地形的異同之處。
教育目標:使學生逐步學會熟練的掌握對比分析了解地理事物的異同。
教學重點::通過對書地形圖進行分析,掌握南北美洲地形的特點。
教學方法:
綜合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
教學用具:
多媒體、教學掛圖、板圖教學過程:
一、復習回顧:總結作業情況。
二、導入新課
在黑板上繪制出代表南北美洲的兩個三角形,利用板圖加深學生印象。(學生回憶,并回答問題。)
三、教授新課:
對比分析南美洲、北美洲的地形特征運用地形圖6-32 6-38讀圖分析
小組討論互助合作。對照板圖回答各地形區的名稱。在板圖中分別標出代表南北美洲主要地形區的代號:
海岸山脈、落基山脈、安第斯山脈阿巴拉契亞山脈、大平原。拉布拉多高原、奧里諾科平原、圭亞那高原、亞馬孫平原、巴西高原、拉普拉塔平原、巴塔哥尼亞高原。
16指導學生讀圖對比分析。
北美洲:平均海拔較高居世界第三(700米);地勢起伏較大;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是廣闊的平原,東部是低緩的山地。
南美洲:世界第四(600米);地勢起伏一般;西部是年輕高大的山脈,東部高原平原相間分布。
找出南北美洲主要的地形區,尤其是在世界上居第一位的地理事物
格陵蘭島是世界上除南極洲外冰川最廣的地,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島、安第斯山脈是世界上最長的山脈;科第勒拉山系是世界上最長的山系;亞馬遜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平原;北美洲的不少湖泊是冰川作用的產物。
四、練習:教材27頁第1、2、3題。
五、小結:強調南北美洲地理位置、地形特征的對比。
課時安排:第3課時
教學目標
通過對書25頁26頁的氣候圖進行分析,掌握南北美洲氣候的特點。
通過對圖6—47、的分析突出北美洲地形對氣候的影響。
教學方法:
綜合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
教學用具:多媒體、板圖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學生回憶,并回答問題。)
通過展示“世界氣候類型圖”提出問題,美洲的氣候與我們亞洲有沒有相似之處?
二、氣候特征(指導學生讀圖、讀書)
1、根據書25頁圖6-41和圖6-42分析美洲的1月7月平均氣溫。(分別從等溫線的讀數、等溫線的分布、等溫線的走向來分析。)
2、根據書26頁圖6-43分析美洲的降水量。(分別從等降水量線的讀數、等降水量線的分布、等降水量線的走向來分析。)
3、根據書26頁圖6-44分析美洲的氣候類型。通過讀圖分析復習影響氣
17候的各個主要因素。鼓勵學生總結。
北美洲:1.北美洲地跨寒、溫、熱三帶,氣候類型較齊全2.以溫帶大陸性氣候面積最廣3.山脈多為南北走向,對氣候影響大
南美洲:1.南美洲主要位于熱帶,溫帶面積不大,寒帶缺失2.以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為主3.南美洲降水充沛,是世界上最濕潤的大洲。
三、河流(學生讀圖對比分析。)
通過對地形圖的分析和書上統計圖表的判讀,列表比較南北美洲最大的兩條河流的特點。小組討論互助合作分析地形圖和統計圖表。
課時安排:第4課時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了解美洲的'主要國家、語言,政治區劃等。
⑵通過實例說明美洲內部的經濟發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⑶使學生了解部分美洲國家的主要經濟部門。
2、能力目標:使學生通過閱讀,了解美洲的居民組成,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3、教育目標:使學生通過閱讀,了解美洲的居民組成,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⑴通過實例說明美洲內部的經濟發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⑵使學生了解部分美洲國家的主要經濟部門
教學難點:通過實例說明美洲內部的經濟發展水平是不平衡的使學生通過閱讀,了解美洲的居民組成,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教學方法:綜合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
教學用具:教學掛圖、板圖、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請同學說說美洲的氣候特征。
二、導入新課:
簡單介紹。美洲的國家像美國、加拿大是人們非常熟悉的經濟大國,而像巴西、阿根廷等又是以足球聞名的國家。
(以趣味為主,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講授新課:
人口與經濟
閱讀美洲政區圖,分別找出美洲的主要國家及其首都。
通過指圖辨認美洲的主要國家及其首都
美國——華盛頓、加拿大——渥太華、墨西哥——墨西哥城、巴西——巴西利亞、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
1.人種(通過閱讀課文了解這一部分知識。)
通過書上29頁閱讀材料分析強調北美洲以白色人種和黑色人種為主,黃色人種為原始居民、南美洲以混血人種為主,被譽為“世界人中大熔爐”、說明美國加拿大都是移民國家、
2、語言
美國和加拿大通行英語,加拿大東部部分居民使用法語。
中美洲南美洲的大多數國家通行西班牙語,巴西和一些島國使用葡萄牙語。
介紹拉丁美洲的范圍、名稱來源
3、經濟
①美國是當代實力最為雄厚的資本主義國家,經濟高度發達,加拿大也是發達國家,其余國家都屬于發展中國家
②墨西哥以形成以石油工業為之支柱的工業體系。
③墨西哥是與米的原產地,玉米是該國的主要糧食作物
④巴西是南美洲工農業最發達的國家
⑤阿根廷為重要的小麥出口國,牛肉、羊毛等畜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占有突出地位。
⑥南美洲以農礦產品為主要的出口產品,能源礦產以石油最為重要,金屬礦產以鐵、銅、鋁土為多。農業以種植業為主,經濟作物占絕對優勢,大量出產咖啡、香蕉、蔗糖、棉花、可可等。多數國家的糧食生產不能滿足本國的需要。
初中七年級地理教案12
地球儀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地球的形狀、地球的極半徑和赤道半徑,記住地球的平均半徑和赤道周長。(重點)
2、使學生知道地球儀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軸、兩極、經線、緯線和赤道的意義,初步學會在地球儀上識別經線、緯線、兩極和赤道。
3、使學生知道經度、緯度的確定方法(難點),記住南北半球、東西半球的劃分。(重點)
○教學方法:
觀察法、讀圖分析和啟發式談話法、電化教學法。
○教學時間:
約分鐘。
○教具:
地球儀、經緯儀、多媒體課件。地球儀若干(學生每人或兩人一個)
○教學過程
第一章地球(板書)
第一節地球和地球儀(板書)
導入語:宋代文學家蘇軾有詩云: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題西林壁》)同學們,如果有人問你,人類共同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大家都會毫不猶豫地說:“是地球”。但是,作為地球上的公民,恐怕你對地球還知之甚少。為了讓同學們了解地球的“廬山真面目”,今天,我們就先來熟悉一下地球的一些情況,首先學習“地球和地球儀”。
一、地球的形狀和大小(板書)
1、地球是什么形狀的?(看地球衛星照片和圖1、2地球的大小示意圖后回答)
地球形狀是:球體。
2、地球的球心、極半徑、赤道半徑和周長在哪里?
答:[結合經緯儀回答]地球的球心叫地心,從地心到地球表面任何一點都叫作地球半徑。其中,從地心到北極或南極的半徑,叫極半徑;從地心到赤道上任何一點的半徑,叫赤道半徑。地球的周長叫赤道。赤道正好處在北極和南極的中間。
3、赤道半徑和極半徑相差多少千米?[看課本圖中注釋的具體數字回答]
赤道半徑6378千米,極半徑6357千米,兩者相差21千米。可見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的不規則的球體。(但由于極半徑與赤道半徑相差很少,如果把地球縮小到地球儀那樣大小的時候,這個差別就看不出來了。因此,人們仍把地球看作正球體。)
4、地球的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地球表面積分別是多少?
平均半徑為6371千米,赤道周長約4萬千米,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
5、課堂練習:現在請大家在筆記本上把表示地心、兩極、赤道和極半徑、赤道半徑的圖畫出來。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儀(板書)
1、什么是地球儀?
人們仿照地球的形狀,并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縮小而制成的地球模型,叫做地球儀。
2、[出示地球儀]這是地球的模型——地球儀。地球儀由哪幾部分組成?
地球儀由底座、固定架、球體、地軸組成的
3、地球儀上有哪些地理事物?
有各種符號、文字、顏色用來表示陸地、河湖、海洋、山脈、城市等。還有經線、緯線、南北極。
4、地球儀是圍繞什么轉動的?南北極點是如何確定的.?
地球儀是繞地軸轉動的,它指向北極星附近,與球面的交點為北極點和南極點
(讓學生在自己的地球儀上找到南極和北極,并指示給旁邊的同學,大家相互看看是否正確。)
(1)教師用地球儀演示地球自轉,讓地球儀自西向東(即自左向右)作逆時針轉動。告訴學生面對地球儀如何識別東、西、南、北4個方向。
(2)(做一做)先后請幾位學生上臺演示地球自轉,并在地球儀上指出東、西、南、北4個方向。
(3)只知道東西南北,還無法確定某一地點的準確位置。利用地球儀上的經緯網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這就像在電影院看電影,必須知道排號和座號才能找到座位一樣。經緯網是由緯線與經線構成的。
5、地球里面是否真正有一根軸?(沒有,是假想的)
6、課堂練習:
(1)地球是自西向東繞地軸運動的。地軸與地球有兩個交點即南極和北極。
三、緯線和緯度(板書)
[引入]地球儀上有許多縱橫交織的線,你知道哪些是經線,哪些是緯線嗎?現在我們來識別地球儀上的經線和緯線。
1、什么是緯線?(讓學生在課本上找出緯線的定義,并讀出來。)
在地球儀上,與地軸垂直、與經線垂直相交,并環繞地球儀一周的圓圈,叫做緯線。
(讓學生在自己的地球儀上找出緯線指示給同學,請對方判斷正確與否。)
2、緯線是什么形狀?是半圓,還是圓圈?圓圈。
3、緯線指示什么方向?是東西方向,還是南北方向?東西方向。
4、所有緯線的長度是否相等?不相等。
5、赤道在什么地方?赤道的作用(意義)是什么?(結合經緯儀或地球儀回答)
赤道在兩極的中間,它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線,它把地球平均分為南北兩個半球。
6、從赤道到兩極,緯線長度的變化有什么規律?(結合經緯儀或地球儀回答)
赤道最長,由赤道向兩極,緯線長度逐漸縮短,到兩極縮成一個點。
7、緯線有哪些特點?(展示經緯儀,學生觀察回答)
緯線的特點:圓圈、長度不等、指示東西方向。
8、在地球儀上大家可以畫出多少條緯線?人們是怎樣區別每一條緯線的?
[邊指示邊講解]在地球儀上可以畫出無數條緯線。為了區別每一條緯線,人們給緯線標定了不同的度數,即緯度。(這就好像給每條緯線都起了名字,我們就能區別它們了。)
[多媒體展示圖片]“緯線與緯度示意圖”。
9、哪條緯線是零度緯線?南北半球是如何劃分的?
人們把赤道定為零度緯線,它把地球均分為南北兩個半球。
10、緯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是90°。位于南、北極點。
11、赤道南北兩側的緯線在名稱上有什么不同?他們分別用什么字母表示?
赤道以北的緯度叫北緯,用字母“N”來表示;赤道以南的緯度叫南緯,用字母“S”來表示。
[板書] 北緯——N,南緯——S
12、如果用字母表示,北緯20度和南緯20度可分別表示為:20°N,20°S 。
13、以赤道為界,北緯和南緯的度數分別向北、向南排列,它們的度數變化有什么規律?北緯度越向北度數越大;南緯度越向南度數越大。(多媒體圖示變化規律)
14、人們通常把不同的緯度地帶分成低緯、中緯和高緯三部分。其中0°~30°為低緯度;30°~60°為中緯度;60°~90°為高緯度。
[板書:低緯、中緯和高緯] [多媒體展示] “低、中、高緯度示意圖”。
課堂練習:讓學生將課本、練習冊或教師給出的練習紙(多媒體課件更好)中的緯線緯度指讀或標注出來。
[示例題]請問北京(40°N)處于什么緯度帶?中緯度。
[示例題] 中國和南極洲分別在南半球還是北半球?中國在北半球;南極洲在南半球。
初中七年級地理教案13
學習目標
1.理解地球自轉的基本規律
2.理解晝夜交替現象的產生原因和地理意義
3.初步了解現實生活中需要具備時差知識重、難點理解地球自轉的基本規律和晝夜交替現象產生的原因和地理意義
教學方法討論法、假設法、提問法。
導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同學們,地球是靜止的還是運動的?我們為什么感覺不到地球在運動呢?
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1、如果地球變慢或變快,即周期變長或變短,將會發生上面變化?
2、完成地圖冊6頁第二題
3、中秋節,當我們在杭州西湖欣賞三潭印月的夜景時,美國紐約卻是艷陽高照。你能解釋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現象?
三、解疑釋疑,拓展升華
地球自轉與公轉運動的結合使其產生了地球上的晝夜交替和四季變化(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速度是不均勻的)。同時,由于受到太陽、月球、和附近行星的引力作用以及地球大氣、海洋和地球內部物質的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地球自轉軸在空間和地球本體內的`方向都要產生變化。
地球自轉產生的慣性離心力使得球形的地球由兩極向赤道逐漸膨脹,成為目前的略扁的旋轉橢球體,極半徑比赤道半徑短約21千米。
地球的基本參數:
赤道半徑:ae=6378136.49米
極半徑:ap=6356755.00米
平均半徑:a=6371001.00米
初中七年級地理教案14
提問:在圖中,非洲的`餓氣候分布有什么特點?分析主要的影響因素。
總結:赤道穿過非洲中部
以熱帶氣候為主,熱帶雨林和熱帶草原氣候分布很廣
氣候類型南北對稱,以赤道為中心
影響因素:緯度位置,還有地勢高低等
板書設計:
復雜的氣候:
亞洲氣候類型復雜多樣
溫帶大陸性氣候
熱帶季風氣候
-帶季風氣候
溫帶季風氣候
初中七年級地理教案15
自轉周期23時56分4秒(平太陽時)
公轉周期1恒星年
黃赤交角23度27分
地球海洋面積361745300平方公里
地殼厚度80.465公里
地幔深度2808.229公里
地核半徑3482.525公里
表面積510067866平方公里
我的疑問:
老師解答:
【初中七年級地理教案】相關文章:
初中地理教案10-03
初中地理教案07-02
【熱】初中地理教案07-29
【推薦】初中地理教案10-16
【精】初中地理教案10-19
初中地理教案【精】07-02
初中地理教案【薦】09-17
【薦】初中地理教案05-19
初中地理教案【推薦】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