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案

    時間:2022-04-24 11:05:05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學教案模板集錦5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科學教案模板集錦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科學教案模板集錦5篇

    科學教案模板集錦5篇1

      活動目標

      1.使幼兒了解一些動物具有與環境一致的保護色,理解保護色的作用。

      2.通過觀察,增強探索動物奧秘的興趣。

      活動準備

      Ppt課件:動物保護色

      幼兒園課件

      活動過程

      一、圖片引入,激發探究興趣。

      出示圖片小狐貍

      教師:小狐貍找不到朋友了,小朋友能幫助找一找嗎?

      小狐貍為什么會找不到呢?

      請用“我在xx地方找到了誰”表述。

      二、交流、探究

      課件演示

      1.請小朋友仔細看看動物和它們躲的地方,你發現了什么?

      (幼兒回答后小結)

      像斑點蛙等動物的顏色和周圍環境的顏色很相似,這就是動物的保護色。

      2.動物的保護色有什么作用呢?

      小結:在大自然中有許多動物都有和環境很相近的保護色,

      以此來隱蔽自己,不讓敵人發現。

      3.課件演示,逐一出示圖片

      認識這是什么環境,在草地、海洋、森林、沙漠中有些什么動物用保護色保護自己?

      請小朋友觀察后和同伴交流。

      小結:小朋友真聰明,交流了許多動物的保護色,動物世界很神奇,

      為了保護自己更好的生存,許多動物都有和環境相近的保護色,有的動物的保護色更神奇。

      4.課件演示:紫色的蟹蛛

      在這個圖中你發現了什么?誰能說說為什么很難看到蟹蛛?

      教師適當小結。

      三、提升、擴散。

      生活中人們也很聰明,根據動物的保護色想到了保護人類自身,

      小朋友想一想人類會怎樣利用呢?

      活動延伸

      解放軍為什么要穿迷彩服?

    科學教案模板集錦5篇2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在一定的裝置里,水能保持以穩定的速度往下流,人類根據這一特點制作水鐘用來計時。

      過程與方法:記錄100毫升水緩慢流完需要多少時間;根據記錄推測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別需要多少時間;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實驗觀察的重要性;激發研究用水計時的探究興趣。

      【教學重點】滴漏實驗

      【教學難點】滴漏實驗

      【教學準備】有關水鐘的資料、每個小組一個鐵架臺、一個漏杯、一個量筒、裝300毫升水的燒杯、電子表,實驗記錄單,毛巾一塊。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在古代,人們還曾經利用流水來計時,他們是怎樣設計這種計時工具的呢?

      2、揭題:用水測量時間。(板書課題)

      二、古代的水鐘:

      1、播放用水計時的錄象資料。

      2、學生獨立閱讀課本P54有關古代水鐘的內容。

      3、嘗試解釋這些水鐘是怎樣計時的?

      4、討論:古人是怎樣想到用流水來制作計時工具的?水鐘的字捉必須解決什么問題?

      三、滴漏實驗:

      1、師出示滴漏實驗裝置,介紹課本P55上的滴漏實驗。

      2、實驗一:記錄100毫升水緩慢流完需要多少時間。

      3、匯報交流實驗結果。討論:結果為什么會存在差異。

      4、根據自己小組的記錄結果,推測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別需要多少時間?

      5、實驗二:測量記錄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別需要多少時間?

      6、反饋:我們的推測與實驗結果接近嗎?想一想:為什么?

      7、引導思考:水是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嗎?能讓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嗎?古人是怎樣保持水鐘里的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

      四、延伸:

      在同樣的瓶子里裝水,如果水是一滴一滴地往下漏,漏完100毫升水,所需要的時間將怎樣變化?

      板書設計:

      用水測量時間古代的水鐘:受水型、泄水型滴漏實驗:流100毫升水需要(),推測:流10毫升水需要(),流50毫升水需要(),流300毫升水需要()。教學后記:

    科學教案模板集錦5篇3

      活動目標:

      1、感知扣饅頭與沙子干濕的關系。

      2、學習扣饅頭的技能,體驗玩沙的樂趣。

      3、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4、學會積累,記錄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種。

      活動準備:

      水、扣饅頭的碗、杯子、毛巾和玩沙子的工具。

      幼兒積累了豐富的玩沙子經驗后,攥在手里容易漏下來等特性,和孩子們一起制作了沙漏的玩具。

      活動重難點:

      理解扣饅頭用沙的濕度要適宜,加水過度扣不出饅頭。

      扣饅頭的方法——沙子盛到容器里要滿、平,扣下時速度要z快,拿起時動作要輕,輕輕拍打一下碗,饅頭落下來。

      活動過程:

      1、通過提問引出話題,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

      幼兒觀察老師先用濕沙子扣好的大小不同的饅頭。

      教師:這是老師用沙子做出的饅頭,你們想不想也來試一試呀?鼓勵幼兒動手嘗試。

      2、請幼兒選擇材料親自動手操作,到沙坑用沙子進行嘗試。

      教師交代注意事項:用沙子時不要灑到沙坑外邊。老師以間接指導方式端著盆(盆里盛著濕度適中的濕沙子)在一旁動手操作扣饅頭。

      (1)幼兒分別選擇了碗、盆,并往里裝著沙子進行嘗試。

      幼兒:老師,你看,不行。老師,看,我的也不行。孩子們嘗試失敗后紛紛叫喊起來。

      (2)失敗之后,教師引導幼兒進一步探尋失敗的原因。

      一名幼兒站了起來:老師我想用你盆里的沙子試一試。

      教師:為什么用我的沙子呢?我盆里的沙子和沙地里的沙子有什么不一樣啊?

      幼兒:老師,也許我用你盆里的沙子就能夠成功,因為我發現你的沙子是濕的。其他幼兒也跟著響應起來。

      3、幼兒自己探索、嘗試給干沙子加水,再次扣饅頭。

      孩子們用瓶取來水往沙子里倒水再次進行嘗試。過了一會兒,一名幼兒就喊起來:老師,我這個還是不行。只見沙子不但淤出了水,而且灘倒了下來。我的水太多了。他自言自語反思自己的失誤。

      教師:要幫忙嗎?

      幼兒:我再多弄些沙子吧。他擺擺手,把沙坑里其他地方的干沙子摻進一些,又將沙子重新裝在大碗里,然后將碗翻過來,一邊喊著一、二、三,一下子扣下,輕輕一拍碗底,再輕輕地把碗拿了起來。

      噢,我成功了,老師你看,我的大饅頭做好了。我豎起大拇指及時表揚了他。

      然后我請成功的幼兒談談自己成功的經驗,并與旁邊的小朋友交流經驗和分享成功的喜悅,鼓勵其他幼兒進行再次嘗試。在此過程中,教師進行個別指導,指導那些始終沒能成功的幼兒如何用濕沙扣饅頭的方法。鼓勵他們大膽嘗試,盡量使每個幼兒都能獲得成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將相應的紙船貼到集體記錄表中。

      教師:請小朋友們觀察我們的集體記錄表,你們發現了什么?

      幼兒:用宣紙做的小船第一個就沉下去了。

      幼兒:畫畫紙在水面上堅持的時間最長。

      教師:通過今天的實驗我們發現哪種紙最適合做小船?為什么?

      幼兒:畫畫紙比較適合做小船,因為它堅持的時間長。

      幼兒:畫畫紙適合做小船,因為畫畫紙吸水慢。

      5、經驗遷移,解決生活中出現的問題。

      教師:今天我們通過小船的實驗發現有的紙吸水快,有的紙吸水慢。

      我給你們出一道難題:地板上灑了好多水,旁邊沒有抹布,只有報紙、宣紙和畫畫紙這三團廢紙,我們用哪種紙能把水最快吸干凈?為什么?

      幾乎所有的幼兒都能夠回答出:宣紙能把水最快吸干凈,因為宣紙吸水快。

      活動延伸:

      請幼兒用同樣的實驗方法在活動區里尋找比宣紙吸水快的紙,比畫畫紙吸水慢的紙。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是在幼兒獲得了較豐富的玩沙游戲的經驗,結合幼兒已有經驗和他們的興趣生成的,體現了教育的連續性;從幼兒參與活動創程與目標的達成來看,本活動制訂的目標符合小班幼兒的發展水平。

      不足之處:

      對幼兒探索活動中有意義和有價值的探索點關注不夠。如,當有的幼兒發現沙里倒的水太多不知該怎么辦,一名幼兒馬上茫再往里面添加些沙子,教師應及時抓住這一閃光點引導幼兒探索。

    科學教案模板集錦5篇4

      設計意圖

      本次活動是圍繞幼兒日常生活中“如何有序擺放書包”的問題展開,所涉及的數學經驗包括相鄰數、序數、單雙數、正數和倒數等。活動旨在通過創設生活化的學習情境,引導幼兒在不斷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靈活運用已有的數學知識和經驗,在不斷觀察、分析、判斷和推理中發現數的排列規律,激發幼兒探究數列規律的興趣,進一步理解不同數列的含義及其相互關系,讓幼兒萌發有序擺放的意識。

      活動目標

      1、能感知并發現數的排列規律,嘗試有規律地擺放書包。

      2、體驗日常生活中可以按照數的排列規律有序地擺放物體。

      3、會觀察自己和同伴的操作,愿意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發現。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能理解相鄰數、序數、單雙數的含義,能對1-20自然數列進行正數和倒數。

      材料準備:人手一個書包(掛著紅色和藍色的標志牌)、數字貼紙、擺放書包的柜子,圖卡等。

      活動過程

      一、給書包編號,滲透對數的順序知識的復習。

      幼兒各自背著自己的書包,教師引導幼兒觀察自己書包上懸掛著標志牌的顏色,根據紅、藍顏色分成兩組。

      師:你們小書包上都掛著什么?

      幼:紅牌子、藍牌子。

      師:請觀察一下座位的安排,你知道老師想請你們怎么坐?

      幼:按牌子的顏色分成兩組坐。

      師:好,那請你們找位置坐下來吧。

      師:想知道每一排有幾個小朋友,可以用什么辦法?

      幼:點數。

      幼:報數。

      師:按順序報數要怎么報?第一個小朋友報幾?接下來呢?

      幼:1、2、3……

      師:如果要倒著報數又該怎么報呢?

      幼:倒著報數。

      幼兒通過正數或倒數確定自己的號數,選取相應的數字貼紙貼在自己的標志牌上。

      本環節,教師通過設置數學問題情境,引導幼兒通過觀察、分析與思考,解決“怎樣坐座位”“怎樣按順序報數”“怎樣倒數報數”等數學問題,從中培養幼兒解決數學問題的意識和習慣,發展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力。

      二、引導幼兒嘗試按一定的順序擺放書包,感知按一定的順序排列。

      (一)引導幼兒觀察書包柜的結構,感知其特征。

      師:平時你們在幼兒園都是怎么擺放書包的。今天老師準備了書包柜,看看它是什么樣的,有幾層?每層可以放幾個書包?

      幼:有兩層,可以放16個書包。

      師:你們想按什么樣的順序把書包放進柜子里?請幼兒根據討論出來的方法(按自然數的序列1-16)來擺放書包。

      (二)師幼共同檢查擺放情況,滲透對序數的復習。

      師:我們來看看,書包都擺對了嗎?5號書包放在第幾層的第幾格?還可以怎么說?

      幼:在第一層,從左邊數第5個格子。這一環節是讓幼兒了解書包柜的基礎上回顧日常生活中擺放書包的經驗----按照自然數的序列擺放,為下一環節的學習奠定基礎。活動中,教師還不失時機地滲透了對序數的復習,在真實的情境中讓幼兒體驗序數,感受數學內容之間的聯系。

      三、引導幼兒觀察發現圖卡中的提示排序,并根據其順序擺放書包。

      (一)引導幼兒按倒數順序擺放書包。

      師:(出示按倒數順序擺放圖卡)請你仔細觀察圖卡,它想請你按什么順序擺放書包?幼:倒數的順序擺放。

      師:第一個數字是幾?第二個數字、第三個數字呢?最后的數字是多少?想一想是按什么順序擺放的?幼兒嘗試按倒數的順序擺放書包,教師觀察幼兒的擺放情況,了解幼兒的困難和問題。請能快速、正確擺放的幼兒介紹找到自己書包擺放位置的方法。師幼共同檢查書包的擺放情況,采用自己糾錯、同伴糾錯等方法調整擺放錯誤位置的書包。

      在活動前,幼兒都能非常流利地說出“10、9、8??1”,然而在活動中大部分幼兒卻表現出茫然的狀態,無法按照倒數的順序擺放書包。這反映出幼兒并沒有真正理解和掌握倒數的意義,只是停留在機械地誦讀上,一旦遇到具體問題,如出現雙層書包柜、不同號數的書包等干擾,就無法完成“按倒數的順序擺放書包”的任務,本環節的目的.就是創造幼兒“按倒數的順序擺放”的機會。

      (二)引導幼兒按單雙數順序擺放書包。

      師:(出示按單雙數順序擺放圖卡)這張卡片又想請你按什么順序擺放書包?你是怎么知道的?

      幼兒嘗試按單雙數的順序擺放書包,教師觀察幼兒的擺放情況。

      幼兒操作后,教師引導幼兒觀察自己和同伴擺放的書包,發現問題并談論分析,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四、引導幼兒根據相應指令要求,有序取回自己的書包。

      師:除了按倒數的順序、單雙數的順序來放書包外,還可以按什么樣的順序?請你們想一想,動手試一試吧!

      教師發出指令,如“書包上的數字比5小的” “書包上的數字比10大的”“書包上的數字是單數的”……幼兒聽指令取回自己的書包。

      活動自然結束。

      大部分教師會將“有序取回書包”作為一個常規環節,而活動中教師充分挖掘其中的教育價值,以不同的指令“書包上的數字是單數”“書包上的數字比5小、比10大的”??讓幼兒思考自己書包上的數字是否符合指令,從而進一步了解幼兒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情況。

      活動反思

      1、基于真實的生活情境下的數學學習。

      我們都習慣于從數學知識的角度來選擇教材,在選定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才來思考如何與生活聯系,有時是否可以嘗試換一種視角,將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作為教材,分析其中涉及的數學知識,放大適合于本年齡班幼兒的知識點。本次活動就是基于真實的生活情境下的數學學習,涉及的數學經驗有相鄰數、序數、單雙數、正數和倒數等。從大班幼兒水平出發,放大關于序數、單雙數的學習。活動以生活化的學習情境,引導幼兒觀察發現圖卡中的提示排列順序,并根據其順序來擺放書包,在不斷解決問題的操作過程中進一步理解不同數列的含義以及相互關系。這樣的教學內容讓幼兒更真實地體驗數學,自主地學習數學和應用數學,“感知生活中數學的有用和有趣” 。如果幼兒園數學教育能更多地在真實的生活中進行,那么數學教育將擺脫以“傳授”為主的高結構模式,呈現出一種更為低結構的狀態。

      2、基于問題解決的數學學習。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強調“運用數學解決實際生活問題”,本次以生活問題的解決為線索,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幫助幼兒提取已有的數學知識和經驗,并進行新知識的建構。從“怎樣坐座位”“怎樣按順序報數”“怎樣倒數報數”到“卡片上數字是按什么順序排列的”“你能按圖卡的提示順序擺放書包嗎”,基于問題解決開展的教學活動,問題成為教學的切入點,問題解決成為教學的目標,學習成為問題解決途徑的一個環節。幼兒對教學中的“問題”有其深切的感受,由此引發的“教”與“學”能促使幼兒以積極主動地態度參與其中,主動操作,積極提問。而從教學中獲得的數學知識、方法和經驗又能幫助幼兒直接運用于問題的解決上,這樣的教學有意義且富有實效。

      3、數學學習中教師的適時介入。

      面對同樣的問題,不同的幼兒由于存儲的知識經驗、思維發展的水平、速度與學習風格的差異,其應對策略也應有所不同。活動中有的幼兒能觀察書包柜的特點、起始的位置,按圖卡提示的規律找出自己書包擺放的位置,而有的幼兒只能是盲目跟隨別人,無法進行判斷。如果只是讓幼兒停留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能力較弱的幼兒會感到該數學問題已經超過自己的能力閾限,或者屢次嘗試都難以解決問題,其自我效能感就會降低從而放棄。這時,需要教師及時地介入,認真觀察與耐心傾聽,采取適宜的支持策略,幫助幼兒重獲問題解決的信心和方法,通過解決數學問題促使幼兒的相關數學經驗得到進一步概括和提升。

    科學教案模板集錦5篇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平面鏡可以改變光的傳播方向及平面鏡成像的規律。

      教學重點:認識光的反射現象。

      教學難點:了解凸透鏡和凹透鏡的成像特點。

      能力目標:.通過玩鏡子的合作和交流活動,體驗到合作交流的樂趣;積極查閱資料,通過了解鏡子的發展史,認識到科學是不斷發展的

      學情分析:

      情感、態度、價值觀:

      能從“這是什么”“為什么會這樣”等角度對鏡子提出問題;能選擇適合自己探究的問題,并提出探究活動的大致思路;在交流過程中學會傾聽和尊重別人的意見,懂得交流與討論可以引發新的想法。

      課前準備:

      1、有關鏡子的資料。

      2、課前搜集有關鏡子的文字、圖片資料。

      3、準備各式各樣的鏡子(三角形、圓形、長方形、正方形)凸面鏡、凹面鏡、水槽、水、手電筒、火柴、樹葉、剪紙。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感知問題

      一、情景導入。

      同學們,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會用到鏡子,你見過哪些鏡子?

      課本中也為我們出示了一些鏡子的圖片,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邊看邊與學生交流。)

      那么這些鏡子都有什么用途呢?這節課為了了解鏡子中的秘密,讓我們一起來——玩鏡子。

      (板書:10玩鏡子)(生交流。)

      讓學生通過照鏡子,發現鏡子中的像與鏡外物體的關系,為了讓學生知道我們平時梳妝機子就是平面鏡。

      探索體驗解決問題

      二、探究新知。

      1、認識平面鏡。

      (1)理解平面鏡的概念

      同學們平時我們都是從這面小鏡子中觀察自己,今天就讓我們好好的觀察一下這面小鏡子。你可以用眼睛看、也可以用手來摸一摸,誰來告訴老師你觀察到了什么?

      是呀我們平時用的這些鏡子,鏡面都是平的,那我們給他們一個共同的名稱——平面鏡好不好?(板書:平面鏡)

      課前老師請同學們搜集表面不平的鏡子,同學們搜集到了沒有?

      哦,有的同學帶來了小勺子,我們拿小勺子來照一照看看能不能成像?

      兩面都能嗎?我們先摸一摸小勺子的里面,是平的嗎?不是向里凹那我們稱它為“凹面鏡”,那外面向外凸的一面我們就可以稱它為“凸面鏡”

      (2)引導學生觀察反射現象及平面鏡的成像特點。

      那么,今天我們的玩鏡子活動就從平面鏡開始。(邊說邊走向窗邊,演示反射現象)同學們請抬起頭,你看到了什么。老師小時候經常這樣玩鏡子,你們會玩嗎?

      師:看來同學們都這樣玩過。老師相信你們一定還有很多其他的玩法。同學們你們還有哪些玩鏡子的方法呢?下面請各小組同學討論一下你們都怎樣玩過鏡子。

      那你在玩的時候有什么問題或疑問嗎?請提出來

      師:(拿起一組的科學記錄本)大家把自己想研究的問題寫下來,然后小組之間討論,想想怎么玩,然后再玩。同學們可以選用自己課前準備的材料,也可以從老師為大家準備的材料中取材。

      (提出2點要求:一是注意安全,鏡子很鋒利容易劃破手指;二是用你擅長的方式認真記錄,可以寫、可以畫。)

      三、匯報交流:

      在交流中從以下幾方面組織學生討論:①鏡子里的像和實際物體的不同;②鏡子靠在一起角度變化帶來的鏡子的像也是不同的;③鏡子可以反光。

      師:同學們下面我們來交流一下,你在玩鏡子過程中的發現。

      別的同學匯報時,請大家把材料放入材料盒,認真聽,如果需要演示給大看,材料可以帶到講臺上。

      師:(師把光射到鏡面,反射到墻壁上成了“我愛科學”的正字)大家回去可以試試。我還要考考大家,你在鏡子前舉左手,鏡子里的你舉的是哪只手?

      師:大家試試。

      (學生紛紛拿出鏡子對照著玩。)

      師:誰能總結一下鏡子里的像有什么特點?

      師:(拿起一面鏡子)剛才一個小組玩的是鏡子反光,當光射到鏡子上,而光馬上出現在另外的地方,你能比畫出光的路線嗎?

      師:使光發生路線改變的是鏡子,看來鏡子能改變光的傳播方向。

      (板書:能改變光的傳播方向。)

      說到光的反光作用啊,課本中給我們講了一個小故事,請同學們翻到課本32頁。(請一位同學為大家講故事。)

      聽了這個故事你有沒有什么疑問?

      模擬故事中的現象。請幾個同學排成弧形用平面鏡向溫度計上反光。

      小結:用平面鏡同時向某一物體反光是該物體的溫度會升高。

      四、深入玩鏡子。

      (1)引入凹面鏡、凸面鏡的概念。

      同學們,剛才通過玩鏡子我們了解了很多平面鏡的特點(手指著黑板上的板書:平面鏡),那么生活中還有一些鏡子它們的表面不

      是平的。請同學們取出你們課前準備的小勺子,同學們看看在小勺子中能不能看到自己的像?

      師:勺子的兩面都能成像嗎?

      師:那我們就也可以把它們當成兩面鏡子,表面平的鏡子我們叫它平面鏡,那么勺子向里凹的一面我們叫它什么鏡?

      (板書:凹面鏡)

      那向外凸的一面呢?

      (板書:凸面鏡)

      (2)觀察凹面鏡、凸面鏡的成像特點。

      下面請同學們認真觀察凹面鏡和凸面鏡中所成的像,并記錄好它們的成像特點。

      (板書:倒立、放大)

      在凸面鏡中的影像是正立的、縮小的

      (板書:正立、縮小)

      引導學生說出凸面鏡的反射范圍大,凹面鏡的反射范圍小。

      學生取出課前準備的小鏡子。

      (生交流。鏡面是平的。)

      生;準備好了。

      生:(能)

      生:會玩。

      (小組討論)

      (學生交流。)

      生:為什么鏡子能照亮物體?

      生:鏡子為什么能反射太陽光?

      (小組開始玩鏡子。)

      a.生:我們組是把3個鏡子靠在一起,然后在中間放一個筆帽,可以看到鏡子里有很多筆帽,而且我們把鏡子的角度變小,筆帽就更多。

      b.生:(上前演示)我們小組研究的問題是鏡子為什么能反光,我們發現跟鏡子后面的這層灰色的東西有關,好象是漆,用小刀把它刮掉,鏡子就跟玻璃一樣了。

      c.生:在鏡子里的字都是反的。

      生:反的

      生:右手

      生:鏡子里的東西和外邊是左右相反的。(左右相反)

      生:光是先射到鏡子上,然后被鏡子反到墻上(比畫著光的行走路線)是兩條線。

      (生交流)

      生:能。

      生:是的。

      生:凹面鏡。

      生:凸面鏡。

      學生匯報觀察發現。

      小結:物體在凹面鏡中的影像是倒立的、放大的。

      第一個環節玩鏡子是為了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有所發現。使學生對鏡子的反光現象更感興趣,從而引發升入的探究和思考。

      第二個環節讓學生匯報自己的發現,激發學生運用科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欲望。

      為了讓學生列舉生活中人們對鏡子的創造、發明或應用過程,讓學生意識到科學與生活緊密相連

      拓展延伸應用創新

      1、凹面鏡、凸面鏡的圖像特點和平面鏡相比有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生:玩凹面鏡、凸面鏡。讓學生知道凸面鏡成的像是正立的。反射的范圍大。凹面鏡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反射的范圍小。

      板書設計:直立的像、表面比較光滑、平的、像鏡子一樣的東西叫做平面鏡

      教學反思: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感到天天用到的鏡子,竟然還有那么多的玩法,學生充滿了興趣,學得了很多,收獲了很多,使學生增加了對日常生活的觀察的興趣。

    【科學教案模板集錦5篇】相關文章:

    關于科學教案模板6篇04-22

    科學教案模板匯總8篇04-19

    關于科學教案模板五篇04-21

    關于科學教案模板5篇04-09

    中班科學教案集錦15篇04-09

    幼兒園科學教案集錦15篇04-07

    小班動物科學教案04-18

    【推薦】科學教案范文04-06

    大班優秀科學教案8篇04-23

    中班科學教案4篇04-21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堂网 | 太粗太深了太紧太爽了国产 | 一级中文级字幕电影 | 午夜福利网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无线码二区在线观看 | 又色又爽又高潮的视频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