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蹇叔哭師》原文、翻譯及賞析

    時間:2025-07-17 17:56:38 賽賽 古籍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蹇叔哭師》原文、翻譯及賞析

      《蹇叔哭師》出自《左傳·僖公三十二年》,文章記敘了秦國老臣蹇叔在大軍出征鄭國之前勸阻的一篇哭諫。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蹇叔哭師》原文、翻譯及賞析,歡迎閱讀。

      譯文

      晉文公去世了。十二十日,要送往曲沃停放待葬。剛走出國都絳城,棺材里發出了像牛叫的聲音。卜官郭偃讓大夫們向棺材下拜,并說:“國君要發布軍事命令,將有西方的軍隊越過我們的國境,我們襲擊它,一定會獲得全勝。”

      秦國大夫杞子從鄭國派人向秦國報告說:“鄭國人讓我掌管他們國都北門的鑰匙,如果悄悄派兵前來,就可以占領他們的國都。”秦穆公向秦國老臣蹇叔征求意見。蹇叔說:“讓軍隊辛苦地偷襲遠方的,我從沒聽說有過。軍隊辛勞精疲力竭,遠方國家的君主又有防備,這樣做恐怕不行吧?軍隊的一舉一動,鄭國必定會知道。軍隊辛勤勞苦而一無所得,一定會產生叛逆念頭。再說行軍千里,有誰不知道呢?”秦穆公沒有聽從蹇叔的意見。他召見了孟明視,西乞術和白乙丙三位將領,讓他們從東門外面出兵。蹇叔哭他們說:“孟明啊,我看著大軍出發,卻看他們回來了!”秦穆公派人對蹇叔說:“你知道什么?要是你蹇叔只活個中壽就去世的話,你墳上的樹都有兩手合抱一般粗了(你現在離中壽都過去多了,早已昏聵)。”

      蹇叔的兒子跟隨軍隊一起出征,他哭著送兒子說:“晉國人必定在崤抗擊我軍,崤有兩座山頭。南面的山頭是夏王皋的墳墓,北面的山頭是周文王避過的地方。你們一定會戰死在這兩座山之間,我到那里收拾你的尸骨吧。”于是秦國軍隊東行。

      注釋

      (1)殯:停喪。曲沃:晉國舊都,晉國祖廟所在地,在今山西聞喜。

      (2)絳:晉國國都,在今山西翼城東南。

      (3)柩(jiù):裝有尸體的棺材。

      (4)卜偃:掌管晉國卜筮的官員,姓郭,名偃。

      (5)大事:指。古時和是大事。

      (6)西師:西方的軍隊,指秦軍。過軼:越過。

      (7)杞子:秦國大夫。

      (8)掌:掌管。管,鑰匙。

      (9)潛:秘密地。

      (10)國:國都。

      (11)訪:詢問,征求意見。

      (12)遠主:指鄭君。

      (13)勤:勞苦。無所:一無所得。

      (14)悖(beì)心:違逆之心,反感。

      (15)孟明:秦國大夫,姜姓,百里氏,名視,字孟明。秦國元老百里奚之子。西乞:秦國大夫,字西乞,名術。秦國元老蹇叔之子。白乙:秦國大夫,字白乙,名丙。秦國元老蹇叔之子。這三人都是秦國。

      (16)中(zhōng)壽:有兩種解釋。1.參見中壽。2.中等年紀。不管哪種解釋,就句意,均為秦穆王蹇叔現已年老昏聵,要是你蹇叔只活個差不多就去世的話,你墳上的樹都有兩手合抱一般粗了。

      (17)拱:兩手合抱。

      (18)肴(xiáo):同崤,山名,在今河南洛寧。

      (19)陵:大山。崤山有兩陵,南陵和北陵,相距三十里,地勢險要。

      (20)夏后皋:夏代君主,名皋,夏桀的祖父。后:國君。

      (21)爾骨:你的尸骨,焉:在那里。

      創作背景

      公元前627年,秦穆公發兵攻打鄭國,他打算和安插在鄭國的奸細里應外合,奪取鄭國都城。秦伯向蹇叔咨詢,蹇叔認為秦國離鄭國路途遙遠,興師動眾長途跋涉,鄭國肯定會作好迎戰準備。他憑著自己漫長的閱歷和豐富的政治經驗,根據秦、晉、鄭三方情況,分析全面,陳詞剴切,將潛在的危險無不一一道出,對“勞師以襲遠”的違反常識的愚蠢行徑作了徹底的否定,指出襲鄭必敗無疑。

      原文

      冬,晉文公卒。庚辰,將殯于曲沃。出絳,柩有聲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將有西師過軼我,擊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鄭使告于秦曰:“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穆公訪諸蹇叔。蹇叔曰:“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師之所為,鄭必知之。 勤而無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誰不知?”公辭焉。召孟明、 西乞、白乙使出師于東門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公使謂之曰:“爾何知!中壽,爾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與師,哭而送之,曰:“晉人御師必于崤,有二陵焉。 其南陵,夏后皋之墓地;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風雨也,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秦師遂東。

      賞析

      蹇叔的論戰之道幾千年來一直為世人稱道,被奉為“知己知彼”的楷模。然而秦穆公沒有聽從蹇叔的正確意見。秦穆公利令智昏,一意孤行,執意要派孟明視(百里奚的兒子)、白乙丙、西乞術(蹇叔的兩個兒子)三帥率部出征。蹇叔實際上已失去進諫的正常渠道,但他仍然不放棄努力——以“哭師”的形式來進諫,直言不諱地指出此次襲鄭的必然結果。在送別秦國出征之師的時候,痛哭流涕地警告官兵們說:“恐怕你們這次襲鄭不成,反會遭到晉國的埋伏,我只有到崤山去給士兵收尸了。” “哭師”召來了秦伯的詛咒、辱罵,這在封建社會是非常可怕的事情,但是蹇叔繼續進諫——以“哭子”的形式來進諫,準確地指出晉國“必御師于崤”。想通過“哭子”的形式再次使自己的意見傳導給國君。

      文中卜官郭偃和老臣蹇叔的預見有如先知,料事真如神,秦軍后來果然在崤山大敗而歸,兵未發而先哭之,實在是事前就為失敗而哭,并非事后諸葛亮。

      郭偃托言的所謂“君命大事”,不過是個借口,人們根據經驗 完全可以作出類似的判斷,乘虛而入,亂而取之,是戰爭中常用的手法。作為政治家和軍事家,如果不具備這種經驗和頭腦,應 當屬于不稱職之列。從蹇叔一方看,他作為開國老臣,也具有這方面的經驗,對手并非等閑之輩,不可能在非常時刻沒有防備,因此,此時出征無異于自投羅網。

      秦穆公急欲擴張自己勢力的心情,導致他犯了一個致命的常識性的錯誤,違反了“知己知彼”這個作戰的基本前提。敵手早有防備,以逸待勞,必定獲勝;勞師遠襲,疲憊不堪,沒有戰斗力,必定慘敗。其中原因大概是攻城略地的心情太急切了,以至 連常識都顧不上,當然是咎由自取。馬有失前蹄的時候,人也有過失的時候,而在利令智昏的情況下所犯的錯誤,則是不可寬恕的。利令智昏而犯常識性的錯誤,更是不可寬恕。

      再說,當初秦國曾與晉國一起企圖消滅鄭國,后來又與鄭國訂立盟約。此時不僅置盟約不顧,就連從前的同伙也成了覬覦的 對象。言而無信,自食其言,不講任何道義、仁德,這同樣應當遭天譴,遭懲罰。當人心目中沒有權威之時,便沒有了戒懼;沒有了戒懼,就會私欲急劇膨脹;私欲急劇膨脹便會為所欲為,無法無天。春秋的諸侯混戰,的確最充分地使人們爭權奪利的心理。手法、技巧發揮到了極致,也使命運成了最不可捉模和把握的東西。弱肉強食是普遍流行的無情法則,一朝天子一朝臣,泱泱大國可能在一夜之間傾覆,區區小國也可能在一夜之間暴發起來。由此可見,“先知”是沒有的;而充滿睿智并富有經驗者,往往被人們認為是“先知”。

      這篇文章雖短,但結構上卻充分體現了《左傳》的敘事特色,即情節曲折多變,行文起伏跌宕,敘述有條不紊。文章以秦國老臣蹇叔諫阻、哭師、哭子為線索,復以秦穆公拒諫、詛咒相間其中,使全文在結構上起伏有致、曲折多變。

      其次,這篇文章在塑造形象上也充分體現出《左傳》通過人物的語言和行動刻劃人物性格,將人物與情節結構融為一體的特色。這篇文章雖短,卻成功地塑造了一個老成先見、憂國慮遠的老臣形象和一個剛愎自用、利令知昏的君主形象。兩個形象一明一暗,一顯一隱,然而又相互映襯,相得益彰。俗話說,姜是老的辣。蹇叔雖老,但仍不失足智多謀、思深慮遠。

      蹇叔簡介

      蹇叔(公元前628年-公元前560年),春秋時期宋國铚邑(今安徽省濉溪縣臨渙)人,春秋時秦國大夫,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被后世奉為立身的榜樣、為人的楷模和治國的典范。

      《蹇叔哭師》作者簡介

      左丘明(公元前556年-公元前451年),姜姓,丘氏,名明,丘穆公呂印的后代。因其先祖曾任楚國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稱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稱“左丘明”,后為魯國太史。 左丘明籍貫,一說為魯國中都人,一說為春秋末年魯國都君莊(今山東省肥城市石橫鎮東衡魚村)人,按新見《左傳精舍志》,當以后說近是。 左氏世為魯國太史,至丘明則約與孔子(前551-479)同時,而年輩稍晚。他是當時著名史家、學者與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傳》、《國語》等。他品行高潔,為孔子推崇,稱“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即與其同好惡;漢司馬遷亦稱其為“魯君子”,且以“左丘失明,厥有《國語》”為己著述《史記》的先型典范。 左丘明的最重要貢獻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傳》與《國語》二書。左氏家族世為太史,左丘明又與孔子一起“如周,觀書于周史”,故熟悉諸國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左傳》、《國語》對中國傳統史學影響深遠,對司馬遷的《史記》創作尤其具有重要啟發。從這個意義講,左丘明堪為中國傳統史學的鼻祖之一。后世或稱其為“文宗史圣”、“經臣史祖”,或譽為“百家文字之宗、萬世古文之祖”。歷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經師;宋封瑕丘伯,改封中都伯;明封先儒,改封先賢。今山東泰安肥城市建有丘明中學以紀念其鄉先賢左丘明。

      人物成就

      左丘明與孔子生活在同一時代,孔子與其同好惡,稱其為君子,是一位品德高尚,值得尊敬的先儒、先賢。左丘明的著作及其學術思想是儒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左傳》作為一部記述詳備、論述精辟的編年史,具有很高的史學、文學價值,又是一部著名的軍事著作,是中國歷史經典之一。

      文學創作

      左丘明相傳著有《左傳》、《國語》兩部文學巨著。《春秋左氏傳》多以史實解釋《春秋》,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魯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以記事為主,兼載言論,敘述詳明,文字生動簡潔,全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歷史面貌,既是重要的儒家經典,又是中國第一部完整的編年體史書,在文學上也有很高的成就。《國語》分別記載西周末年至春秋時期(約前967年-前453年)周王室及魯齊晉鄭楚吳越諸國史實,偏重記述君臣言論,為中國最早的國別體史書。

      日夜操勞,歷時30余年,一部縱貫200余年、18萬余字的《春秋左氏傳》定稿,其歷史、文學、科技、軍事價值不可估量,為歷代史學家和文人所推崇。《左傳》記事相當詳細,對歷史事件一般都能做到首尾完整。此外,《左傳》還吸收了其他史體的長處,把其他史體的史料按年代順序組織進去,使編年體史書達到基本成熟的程度。

      所以,《左傳》是中國第一部真正名副其實的編年體歷史著作。不僅如此,在歷史編纂上,《左傳》還擴大了編年體史書的容量:它在編年記事總的格局中,富于變化,有時著意寫一件史事的本末原委,有時集中寫一位歷史人物的經歷和活動。這不僅拓展了編年體史書在寫人、記事方面的容量,而且有助于彌補一件史事被相關年代中其他史事割裂的缺點。另外,在編纂學上,《左傳》首創“君子曰”一欄。“君子曰”以議論形式升華史事,為史書作者發表一家之言提供了園地,成為一種優良的史學傳統。

      思想主張

      左丘明很重視禮的作用。他認為禮是治理國家、安定社會、造福人民的依據和手段,也是“君子”必須遵行的規范;作為一個君子,首先要把禮和義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君子動則思禮,行則思義,不為利回,不為義疚”(《左傳·昭公三十一年》)。意思是:一思考問題就要想到禮,一做事就要考慮到義,不為利而喪失意志,不為義而感到內疚。體現禮的眾多禮節也要和義結合,對失禮行為持堅決批評的態度。

      受重禮思想的影響,左丘明特別重視個人的品德修養。這些修養包括忠、孝、信、義、讓等。他認為忠是一個人最美好的品德,忠的首要涵義是忠于國君:楚國的子囊在國君死后還不忘給他增加好名聲,在自己將要死的時候不忘保衛祖國,他認為這就是忠;鬻拳曾用兵器威逼楚文王納諫,自認犯了罪而砍斷雙腳,他認為這也是忠。對君王要忠,對父母就要孝。

      鄭莊公因母親幫助弟弟謀反,將母親軟禁起來發誓永不相見,潁考叔幫助鄭莊公母子和解,左丘明對潁考叔大加贊嘆,說他能愛自己的母親,并且把這種愛也傳遞給莊公,是“純孝”。信是君子的一個道德標準,它不僅表現在個人品德上,還體現在國家之間,如果國家之間的結盟不是建立在信的基礎上,即使結盟也沒有任何意義。

      一個品德高尚的君子,除了講信,還要講義。衛大夫石砏大義滅親,將參與叛亂的兒子正法,左丘明給予高度評價,稱其為“純臣”。讓,就是謙讓,是禮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一個國家能夠形成一種上下謙讓的良好社會風氣,那么這個國家就能長治久安。另外,君子還要從善不從惡,知道善不可以丟、惡不可以長,做到從善如流。對于那些踐踏忠孝信義、品行惡劣的人,左丘明表示深惡痛絕。

      左丘明認為國君也必須注重品德修養:國君要治理好國家,首先自己要賢明,做到秉正無私、心胸博大、知人善任;治理國家,還必須把德政和刑罰結合起來,用德政來治理百姓、用刑罰來糾正邪惡,這樣百姓才能安居樂業、邪惡才能消除。

      左丘明認為在軍事上也同樣要重視德和義的作用:主張戰前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否則就不要出師。這些準備包括:度德,即考慮自己的德能否爭取到民眾的擁護;量力,即正確估價敵我力量的對比;親親,即努力團結自己的親人,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支持;征辭,即要有開戰的充足理由;察有罪,即考察有罪過的征伐目標。除了第二條“量力”之外,其余四條都與德義有關。

    【《蹇叔哭師》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蹇叔哭師》文言文賞析06-27

    蹇叔哭師的詩歌鑒賞11-26

    《蹇叔哭師》左丘明文言文原文注釋翻譯11-02

    叔于田原文翻譯及賞析12-18

    《蹇材望偽態》原文及翻譯09-15

    《夢后寄歐陽永叔》原文及翻譯賞析11-07

    寄劉孝叔蘇軾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05-08

    叔向賀貧 文言文原文賞析及翻譯05-09

    哭晁卿衡_李白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10-27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精品国产在天天在线观看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观看 | 一区二区免费视频少妇 |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视频 | 亚洲午夜在线观看首页 | 久久99热只有频精品91密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