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刈麥》原文翻譯及賞析

    時間:2025-07-18 14:11:39 詩琳 古籍 我要投稿

    《觀刈麥》原文翻譯及賞析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說到古詩,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詩的格律限制較少。古詩的類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觀刈麥》原文翻譯及賞析,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觀刈麥》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翻譯

      農家很少有空閑的月份,五月到來人們更加繁忙。

      夜里刮起了南風,覆蓋田壟的小麥已成熟發黃。

      婦女擔著用竹籃盛的飯,小孩子提著用壺裝的飲料,

      相互跟隨給在田里勞動的人送去飯食,收割小麥的男子都在南岡。

      雙腳受地面的熱氣熏蒸,脊梁受炎熱的陽光烘烤。

      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氣炎熱,只是希望夏日天再長一些。

      又見一位貧苦婦女,抱著孩兒站在割麥者身旁,

      右手拿著從田里拾取的麥穗,左臂上懸掛著一個破筐。

      聽她望著別人說話,聽到的人都為她感到悲傷。

      因為繳租納稅賣盡家田,只好拾些麥穗填飽饑腸。

      現在我有什么功勞德行,一直不從事農業生產。

      一年領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還有余糧。

      想到這些內心感到非常慚愧,整日也不能忘卻。

      「注釋

      (1)刈(yì):割。(本詩為古體詩)

      (2)隴:同“壟”,田埂,這里泛指麥地!

      (3)覆隴黃:小麥黃熟時遮蓋住了田埂。覆:蓋。

      (4)婦姑:媳婦和婆婆,這里泛指婦女。

      (5)荷(hè)簞(dān)食(sì):用竹籃盛的飯。荷:背負,肩擔。簞食:裝在竹籃里的飯食。

      (簞食固定讀dān sì[如簞食壺漿,簞食瓢飲],指裝在竹籃里的飯食,食不單獨作名詞講)

      (6)童稚攜壺漿:小孩子提著用壺裝的湯與水。漿:古代一種略帶酸味的飲品,有時也可以指米酒或湯。

      (7)餉(xiǎng)田:給在田里勞動的人送飯。

      (8)丁壯:青壯年男子。

      (9)南岡:地名。

      (10)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雙腳受地面熱氣熏蒸,脊背受炎熱的陽光烘烤。

      (11)但:只。

      (12)惜:盼望。

      (13)其:指代正在勞動的農民。

      (14)秉(bǐng)遺穗:拿著從田里拾取的麥穗。秉,拿著。遺,遺失

      (15)懸:挎著。

      (16)敝(bì)筐:破籃子。

      (17)相顧言:互相訴說。顧:視,看。

      (18)輸稅(shuì):繳納租稅。

      (19)曾(zēng)不事農桑:一直不從事農業生產。曾:竟然。事:從事。農桑:農耕和蠶桑。

      (20)吏(lì)祿(lù)三百石(dàn):當時白居易任周至縣尉,一年的薪俸大約是三百石米。石:古代容量單位,十斗為一石。(古時候念dàn,現在念shí)

      (21)歲晏(yàn):年底。晏,晚。

      (22)念此:想到這些。

      (23)盡日:整天、終天。

      「賞析

      《觀刈麥》是詩,詩人白居易在作品中對造成人民貧困之源的繁重租稅提出指責.對于自己無功無德又不勞動卻能豐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現了一個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義精神。這首詩作于唐憲宗元和二年(807),詩人三十六歲。周至縣在今陜西省西安市西?h尉在縣里主管緝捕盜賊、征收捐稅等事。正因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對勞動人民在這方面所受的災難也知道得最清楚:詩人想到自己四體不勤卻飽食祿米,內心十分慚愧。于是直抒其事,表達了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全詩分四層,第一層四句,交代時間及其環境氣氛。"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說的事情就發生"人倍忙"的五月。這兩句總領全篇,而且一開頭就流露出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一派豐收景象,大畫面是讓人喜悅的?墒钦l又能想到在這豐收景象下農民的悲哀呢?

      第二層八句,通過具體的一戶人家來展現這"人倍忙"的收麥情景。婆婆、兒媳婦擔著飯籃子,小孫兒提著水壺,他們是去給地里干活兒的男人們送飯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務,而后做飯;小孫子跟著奶奶、媽媽送飯時一起到地里。她們是要在飯后和男人們一道干下去的。你看這一家忙不忙呢?"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這四句正面描寫收麥勞動。他們臉對著大地,背對著藍天,下面如同籠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們用盡一切力量揮舞著鐮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記了炎熱,因為這是"虎口奪糧",時間必須抓緊呀!舍不得浪費。天氣如此之熱,白天又如此之長,而人們卻竭力苦干,就怕浪費一點時間,可見人們對即將到手的麥子的珍惜程度。"惜"字在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種違背人之常情的寫法來突出人們此時此地的感情烈度。白居易的《賣炭翁》中有"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之語,"愿"字的用法與此處"惜"字的用法正同。

      笫三層八句,鏡頭轉向一個貧婦人,她被捐稅弄得破了產,現時只能以拾麥穗為生,這是比前述闔家忙于收麥者更低一個層次的人。你看她的形象:"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左手抱著一個孩子,臂彎里掛著一個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撿人家落下的麥穗。這有多么累,而收獲又是多么少啊!但有什么辦法呢?現在是收麥的時候,還有麥穗可撿,換個別的時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討了。而她們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種、有麥可收的人家呀,只是后來讓捐稅弄得走投無路,把家產,土地都折變了,至使今天落到了這個地步。

      第四層六句,"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寫詩人面對豐收下出現如此悲慘景象的自疚自愧。

      作品的題目叫《觀刈麥》,而畫面上實際出現的,除了刈麥者之外,卻還有一個拾麥者,而且作者的關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后者身上。他們二者目前的貧富苦樂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們的命運卻有著緊密的聯系。今日凄涼可憐的拾麥穗者是昨日辛勞忙碌的刈麥者;又安知今日辛勞忙碌的刈麥者明日不淪落成凄涼可憐的拾麥者呢?只要有繁重的捐稅在,勞動人民就永遠擺脫不了破產的命運。作者在這里對當時害民的賦稅制度提出了尖銳批評,對勞動人民所蒙受的苦難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進而把自己擺進去,覺得自己和勞動人民的差別太大了,自己問心有愧。這時的白居易的詩歌確實反映了勞動人民的思想情緒,呼出了勞動人民的聲音。

      這首詩寫作上的基本特點是不帶任何夸張地、如實地描寫現實生活場景。他選取了舉家忙碌和凄涼拾穗這兩個鏡頭,使之構成強烈對比。前者雖然苦、雖然累,但他們暫時還是有希望的,至于后者,則完全是斷梗浮萍,朝不保夕了。兩個鏡頭所表現的場面、氣氛、形象、心理都很好。

      詩的最后是發議論,這是白居易許多諷諭詩的共同路數。這首詩的議論不是直接指向社會病根,而是表現為自疚自愧,這也是一種對整個官僚貴族社會的隱約批評。白居易才是一個三百石的小小縣尉呀,那些大官僚、大貴族們難道不應該有更大的自疚自愧嗎!賦稅是皇帝管的,白居易無法公開反對,他只能用這種結尾來達到諷諭的目的。

      《觀刈麥》古詩簡介

      《觀刈(yì)麥》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早期作品。此詩描寫了麥收時節的農忙景象,對造成人民貧困之源的繁重租稅提出指責,對于詩人自己無功無德又不勞動卻能豐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現了一個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義精神。在寫作手法上,詩人將全景式刻畫與特定人物描寫相結合,夾敘夾議,使全詩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白居易簡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1]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2]

      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

      白居易代表作

      《長恨歌》《琵琶行》《賣炭翁》《賦得古原草送別》《錢塘湖春行》《暮江吟》《憶江南》《大林寺桃花》《同李十一醉憶元九》《直中書省》《長相思》《題岳陽樓》《觀刈麥》《宮詞》《問劉十九》《買花》《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饑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因望》等

      白居易人物評價

      舊唐書

      臣觀元之制策,白之奏議,極文章之壺奧,盡治亂之根荄。非徒謠頌之片言,盤盂之小說。就文觀行,居易為優。放心于自得之場,置器于必安之地。優游卒歲,不亦賢乎!

      贊曰:文章新體,建安、永明。沈、謝既往,元、白挺生。但留金石,長有莖英。不習孫吳,焉知用兵?

      新唐書

      觀居易始以直道奮,在天子前爭安危,冀以立功。雖中被斥,晚益不衰。當宗閔時,權勢震赫,終不附離為進取計,完節自高。而稹中道徼險得宰相,名望漼然。嗚呼!居易其賢哉!

      唐才子傳

      公詩以六義為主,不賞艱難。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嫗讀之,問解則錄。后人評白詩“如山東父老課農桑,言言皆實”者也。雞林國行賈售于其國相,率篇百金,偽者即能辨之。與元稹極善膠漆,音韻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與劉賓客齊名,曰“劉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飛云履,焚香振足,如撥煙霧,冉冉生云。初來九江,居廬阜峰下,作草堂,燒丹。今尚存。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五集,及所撰古今事實,為《六帖》,及述作詩格法,欲自除其病,名《白氏金針集》三卷,并行于世。

    【《觀刈麥》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觀刈麥》原文翻譯及賞析10-22

    《觀刈麥》原文及翻譯賞析01-26

    觀刈麥原文翻譯及賞析07-09

    《觀刈麥》原文及翻譯賞析04-26

    觀刈麥的原文翻譯和賞析12-04

    白居易《觀刈麥》原文翻譯賞析08-18

    白居易《觀刈麥》原文及翻譯09-11

    觀刈麥翻譯和原文06-30

    白居易觀刈麥原文及翻譯09-02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日韩精品久久人人躁人人噜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国产精品视频 | 亚洲欧美日本另类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精品2020 | 亚洲A级情欲片在线观看 | 日本免费在线观看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