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譯文及賞析

    時間:2025-09-05 10:21:03 秦彰 古籍 我要投稿

    清明譯文及賞析

      《清明》這首詩是唐代詩人杜牧的代表作之一,以簡潔明快的語言描繪了清明時節的景象和行人的心境。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清明譯文及賞析,歡迎閱讀參考!

    清明譯文及賞析

      清明(唐)

      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注釋

      1.清明: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在陽歷四月五日前后,歷代有踏青掃墓垢風俗。

      2.斷魂:神情凄迷,煩悶不樂。

      3.借問:請問。

      古詩今譯

      清明時候偏趕上細雨蒙蒙,路上的行人心情更加愁悶。問一聲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遠處的杏花小村。

      名句賞析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這一天正是清明佳節,柳綠花紅、春光明媚。但這日卻細雨紛紛,這“紛紛”在此自然無疑問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它實際上還在形容著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清明節是個色彩情調都很濃郁的節日,本該是家人團聚,或游玩觀賞,或上墳掃墓;而今行人孤身趕路,觸景傷懷,心頭的滋味是復雜的。再加上身在雨絲風片之中,紛紛灑灑,冒雨趲行,那心鏡更是加倍的凄迷紛亂了。天氣如此,心情如此,找家酒店避雨休息,借酒澆愁,當然是很自然的事。詩人捕捉到這一情景,而且描寫得格外生動。“借問酒家何處有”,是問誰?從下一句得知是問牧童,“牧童遙指杏花村”,告訴人們什么?從上句得知是指酒家。這種兩句互相補充,互相發明的寫法叫作“互文見意”。它節省了字句,增加了詩歌的跳躍性。一問一答,情景十分生動。

      這首小詩,一個難字也沒有,一個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語言,寫得自如之極,毫無經營造作之痕。音節十分和諧圓滿,景象非常清新、生動,而又境界優美、興味隱躍。第一句交代情景、環境、氣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寫出了人物,顯示了人物的凄迷紛亂的心境;第三句是――“轉”,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擺脫這種心境的辦法;而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藝術上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頂點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謂高潮頂點,卻又不是一覽無余,索然興盡,而是余韻邈然,耐人尋味。

      古詩詞作者簡介

      杜牧(803-約852),字牧之,唐代晚期的著名詩人。人們把他和杜甫并提,稱他為“小杜”,稱杜甫為“老杜”。“小杜”有才華,有抱負,寫詩喜歡評今論古,抒發軍事、政治見解。他有不少描寫山水風光的小詩,名朗秀麗,清新自然,深受讀者喜愛。

      現代譯文

      譯文一(散文意譯):

      清明時節,天空飄灑著綿綿細雨。

      路上奔波的行人,個個都失魂落魄,沉浸在愁思之中。

      (我)向人打聽什么地方可以買酒消愁?

      牧童笑著指了指遠處那杏花盛開的村莊。

      譯文二(白話直譯):

      清明節這天,細雨紛紛下個不停。

      旅途中的行人,心情更加惆悵,仿佛心神都要消散了。

      他詢問附近哪里有小酒館可以歇腳避雨?

      放牛的孩子用手指著遠方——看,那開滿杏花的村子就有。

      作品賞析

      這首詩雖只有短短四句,卻描繪了一幅生動、雋永的清明煙雨圖,包含了豐富的層次和情感。

      1. 情景交融,營造愁緒氛圍

      詩的前兩句直接點明時令、環境和心境。

      “清明時節雨紛紛”: “清明”本就是掃墓祭祖、懷念故人的節日,自帶哀思情緒。而“雨紛紛”三字,既精準地寫出了江南春雨綿密、凄迷的特點,又巧妙地烘托出一種朦朧、潮濕、陰郁的氛圍。這雨,不僅是自然之雨,更是詩人心中的愁雨。

      “路上行人欲斷魂”: “行人”并非指閑逛的人,而是指像詩人一樣漂泊在外、旅途奔波的人。在這樣一個本應歸家與親人團聚祭掃的日子里,他卻孤身在外,羈旅跋涉,其心境可想而知。“斷魂”二字,極富表現力,將那種深深的惆悵、落寞、傷感的情緒推到了極致。

      2. 筆鋒一轉,尋求解脫與希望

      后兩句是一個精彩的轉折,為這幅灰蒙蒙的畫面增添了一抹亮色和生機。

      “借問酒家何處有?”: 在情緒最低落、衣衫被淋濕之時,詩人自然而然地想找一個避雨歇腳、借酒澆愁的地方。這一問,是尋求慰藉,是從愁苦中尋找解脫的本能,也為故事的發展提供了契機。

      “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是全詩最富詩意的畫面。問路的對象是一個天真爛漫的牧童,他的回答不是言語,而是“遙指”的動作。指向的盡頭,是那“杏花村”。“杏花” 是明媚春光的象征,其鮮艷的色彩與之前的“雨紛紛”形成鮮明對比;“村” 代表著溫暖、憩息和人間煙火。一個“遙”字,給人一種希望就在前方卻不即不離的美感,留下無限想象空間。

      3. 藝術特色:言簡意賅,余味無窮

      全詩語言極其凝練,沒有任何廢字。詩人沒有直接說自己有多愁,而是通過“雨紛紛”、“欲斷魂”來側面烘托;也沒有寫之后是否找到了酒家,是否消了愁,故事在牧童的遙指中戛然而止,留給讀者自己去想象和回味。這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手法,使得詩的意境更加深遠。

      總結:

      《清明》一詩,以最樸素的語言,描繪了清明節的特殊氛圍,捕捉了行旅之人在特定時刻的復雜心緒。它從“愁”起筆,以“問”轉折,最終落在“指”的希望上,完成了一次情感上的微妙平衡。它不僅是清明時節的真實寫照,更升華了一種在人生困境中尋求希望與溫暖的普遍人生況味,這或許正是它流傳千年的魅力所在。

    【清明譯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清明》譯文及賞析04-07

    《清明》譯文及賞析(通用)04-08

    清明日譯文及賞析06-13

    黃庭堅《清明》譯文及賞析03-26

    黃庭堅清明譯文及賞析08-14

    清明日對酒譯文及賞析09-06

    清明日原文、譯文及賞析05-03

    白居易《清明夜》譯文及賞析07-04

    杜牧《清明》古詩譯文及賞析03-25

    白居易《清明夜》鑒賞 《清明夜》譯文及賞析10-12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亚洲中文字幕一二三区 | 亚洲一区在线日韩在线尤物 | 先锋每日更新在线资源 | 亚洲日韩国产线路一 | 熟女精品激情免费视频 | 日本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