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作文(精選)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是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民俗作文8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民俗作文 篇1
河南人,過年時的風俗非常傳統,處處體現了中國豐富多彩的悠久文化。
一般,我們臘月二十三便開始準備去了。
二十三,我們便打掃房子,把各個房子里的東西都搬到院子里來,開始洗洗刷刷,然后把屋子里積了一年的灰塵全都打掃干凈,再把洗好的件件東西搬回屋里去。看起來確實有些累人,但那又怎么辦呢?誰讓我們有一顆質樸的心呢?最后也就是晚上啦,老人都在廚房里貼上灶王爺的畫。到了過節那一天,便要把畫拿下來,點上香,然后燒掉,意思是讓灶王爺上天匯報情況。所以,當過節時,我便知道灶王爺“上天言好事,下屆保平安”。
到了二十四,便要把那些需要做的,魚啊,肉啊,雞啊,菜類等年貨齊全,然后能洗的拿出來洗,活的要宰殺為后面要做的幾道食品,做準備,而二十五時,變無事可做,而這天更多的是休息。
臘月二十六到了,這一天可沒前一天舒服了,人們又忙活開了。這不,開始發面,和面,蒸饅頭。滿滿的幾大盆子面要一個一個的把饅頭做的圓圓的,光溜溜的.,很好看。有的時候,還要蒸上兩三袋(面粉袋),因為在過年之前,就只做一次饅頭,所以要多蒸一些為平常日子做一次補充。
到了二十七,也是人們在廚房里徘徊奔忙的日子。這天要煮肉,先買來豬肉,切成像要上供那樣的方塊,然后便放在鍋里煮,只聞到空中彌漫著陣陣肉香。等肉煮熟了,瘦的肉,和帶骨頭的肉便進了小孩子們的肚子里。嘻嘻!吃了!然后,大人們用一些可以煮的干菜,用肉湯“紅燒”一下,最常見的一些干菜;海帶,黃花菜,干豆
角,然后把肉片放在一起爆炒,做成了一道菜。
臘月二十八,炸家里的魚,炸了以后再吃。然后,還有什么:炸雞塊,炸蝦,炸綠豆丸子,炸大丸子,炸素雞…… 太多了。而這些炸食,都讓我們這些孩子口水流三尺。爸媽爺奶們忙著做,而我們也忙著吃,吃的時候如果渴了,也不能說出來,不然是要挨罵的,可能是因為風俗的崇尚吧。不知道是啥原因,等炸出來好多好吃的東西時,我們也已經吃飽了。
到了二十九,可以說是“忙上加忙”,畢竟這天過完就要真真正正的過年了,老爸老媽帶著我們幾個姐妹去別人家道喜串門。
大年三十到了,這天要包餃子,在家里基本是奶奶包的。然后,我們也幫一下小忙。做的餃子,啥餡兒都有。下午,便要開始貼對聯,在大門上貼上上、下聯還有橫批。然后在院子里的每個屋門上貼上喜慶的對聯和年畫,便差不多大功告成了。然后小孩子們便穿起新衣,先出門“炫耀”,到了晚上吃餃子,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個年夜飯,看看春節聯歡晚會,而同時,屋外鞭炮聲和煙花綻放時的聲音同樣給這美好的夜晚留下了一個定格,定格住了當時的喜慶、祥和、和溫馨。
照我這樣講了,河南的春節似乎要很長,不錯,時間確實很長,但這也更加體現了我們河南人對家鄉風俗的喜愛之情。而我們也要更加保護這些風俗,使我們不斷延續下去,使子孫也能看到這中國文化的一大魅力之一。
中原地區濃郁的奇風異俗給這塊古老的大地涂上了如詩如畫的色彩。小孩兒穿百家衣吃百家飯就是這諸多風俗中饒有興趣的一頁。
百家衣是嬰兒服的一種,由一百個家庭貢獻出的布片做成,故名百家衣。每當嬰兒出生后,特別是數世單傳、孩子的啼哭打破了家庭的沉寂,全家人為之驚喜萬分。這時,孩子的奶奶、爺爺就要向左鄰右舍報告喜訊,并向百家近親好友求乞布塊。特別是那些姓“劉”、“陳”、“程”諧音“留”、“成”,在老人們看來,這些諧音都是吉利之語,對于保佑孩子成長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這些人家的一小塊布頭或是一方舊布片,老人們也會珍重地收留下來。布塊的大小花色一般不太講究,但以藍色為最好。因 “藍”諧音“攔”,只要有藍色的布塊,妖魔鬼怪就收不走孩子。
人們把百家的布塊縫在一起。據老年人講,縫百家衣的講究也很多,像布紋的走向、拼圖等,都有約定俗成的規矩。衣服不能在胸前開口,要做成偏開口的大襟衫,也叫道袍衫。這種衣服,往往不能做完,老人們常在底襟處留個口子,此稱藏魂處。待孩子滿月后,由孩子的母親將口子縫住,這就說明孩子的魂靈已留在了母親的身邊,再也不必為孩子的安全操心了。
也許穿衣吃飯是人類生存的根本,民間保佐嬰兒成長的風俗除穿百家衣之外,還有給孩子吃百家飯的習慣。凡是對孩子比較溺愛的人家,農歷正月初一那天,爺爺抱著未滿周歲的的孫子,佯裝乞丐模樣,手執破碗,沿街乞討。乞飯的人家以100家為宜。他們將討來的饃、菜、米燴在一起,煮成稀飯,讓孩子吃下。據說這樣孩子就可受到百家的庇護,免除災難。吃過百家飯后,孩子的奶奶要蒸100個銅錢大小的麥面饃,用籃子挎上,沿村莊或街道漫步,凡遇到小孩,就要送一個小饃給他。這100個小饃分給100個小孩。饃發完后,災難也就讓別人嚼完了,自己的孩子就會平安健康,長大成人。此俗稱“嚼災”。
這種習慣在民間有一定的廣泛性,不管認識與否,凡遇上求飯的祖孫,人們都會慷慨相助,凡碰上發饃的老人,人們也樂意收下。
民俗作文 篇2
我在介紹傣族民居之前,我來說一下我們的民居。現代的房子連傳統的都沒有,都是什么高樓大廈,連一 點特色都沒有。有一些古老房子都被那些開發商給建成高樓大廈。有一些可惡的開發商為了錢,竟然不管別人 的死活,強行霸占。
傣族在氣候變化較大,平壩少山地多,依山麓而居的地區,代之而起的是厚重、結實的.平頂土掌房。土掌 房系土木結構,一般為兩層,一樓住人,二樓堆放糧食和雜物,牲畜單獨建圈。土墻有兩層,厚達三尺,對防 熱保涼防寒保暖起到了獨特的功效。土木夯實的平面屋頂厚達五至十寸,夏夜可在平頂上納涼,秋收時又可在 頂上翻曬谷物,有效地利用了空間。
佛寺建筑是信仰小乘佛教的傣族地區建筑的一大特色,以落地重檐多坡面平瓦建筑為主。由大殿、僧舍和 鼓房組成,中心佛寺外加一座戒堂、一座藏經樓、一座佛塔。主殿外觀一般是單檐或重檐歇山式屋頂,或懸山 式頂、多角或亞字形重檐歇山式頂。
民俗作文 篇3
傣族又稱擺夷族散居于云南的大部分地方。傣族民居與其他少數民族的民居大有不同。傣族的居民建筑以竹樓為主上下兩層,以木、竹做樁、樓板、墻壁,房頂覆以茅草、瓦塊,上層棲人,下養家畜、堆放農具或其他物品。
傣族人的服飾也很有特色。傣族男子一般上穿無領對襟袖衫,下穿長管褲,以白布或藍布包頭。傣族女子的服飾各地有較大差異,但基本上都以束發、筒裙和短衫為共同特征。筒裙長到腳面,衣衫緊而短,下擺僅及腰際,袖子卻又長又窄。
傣族的小吃也有當地的特色。傣族以大米為主食,喜愛糯米,最具特色是竹筒飯。傣族還有許多特色燒烤如,香茅草烤魚,是一道傣族風味菜。一般先將洗凈的`魚裹上味道芬芳的香茅草,然后置于火上燒烤,烤后魚香四溢。真是讓人垂涎掛齒!
傣族最重要的節日要數潑水節了,潑水節其實是傣族的新年,是西雙版納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之一,一般在清明節前后舉行。
民俗作文 篇4
中國的節日有很多,而且,每一個節日都有著自己的動人傳說。從各種節日的由來與風俗中,我們不難看出,貫穿這些節日的正是:樹正氣,揚美德,顯智慧,懲邪惡的民族精神。這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是需要我們傳承和弘揚的內容。而其中最熱鬧、隆重的怕要數春節和元宵了。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這是蘇軾的《守歲》中的詩句。談起這首詩,人們腦海中浮現的必定是春節那喜氣洋洋的幸福場景。春節,是我國最隆重,也是最熱鬧的民族傳統節日。春節要貼春聯、貼年畫和窗花,放爆竹煙花,拜年祝賀,拿壓歲錢,還有吃餃子、吃年糕等,這些時刻都很有趣。在春節的前一天晚上,也就是除夕,家家戶戶闔家歡聚,一起吃年夜飯,其間談笑風生,其樂融融。有時還會進行各種游戲,然后一起看春晚、一起守歲,敘舊話新,互相祝賀鼓勵。當零點的鐘聲敲響時,煙花爆竹便將節日的喜慶氣氛推向高潮。聲聲炮鳴久久蕩漾于空中,不絕于耳,無數煙花競相綻放于空中。
在春節,家家戶戶都會置辦年貨,準備一大堆好吃的。在擺放節日的供品中,必須準備一大盤蘋果,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平平安安”。還有些地方準備的糕點食品富有討吉利的諧音:吃棗子表示春來的早,吃柿餅表事事如意,吃杏仁表示幸福人生,吃長生果表示長生不老,吃年糕表示一年比一年高等等。所有的這一切是多么有趣而又富有意義。這些習俗展示了中國人的.智慧,代表著我們淵遠流長的民族文化,我也為這些習俗的誕生而自豪,我特喜愛我們中國的春節。
而元宵節,是我國另一個民間傳統節日。正月十五鬧元宵,把從除夕開始的慶祝活動延續一個又一個高潮。元宵節要吃元宵,意在祝福全家團圓和睦,在新的一年中康樂幸福。因此到了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買元宵,有的人家則是自己做的。今年的元宵,我就過了一把做元宵的癮。元宵看起來蠻好做的,似乎只要把陷放進去,然后搓圓即可,但事情并非如此簡單。先要將元宵皮搓圓并“挖洞”那“小洞”是放餡用的,然后放餡,最后搓圓,雖是簡簡單單三步驟,但要往那小小的“洞”里放餡,還得搓圓可真不是易事。元宵節除了吃元宵外,大街小巷,張燈結彩,人們賞燈會、猜燈謎,好不熱鬧!
作為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豐富的民族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每一個節日都有它的悠久歷史、美妙傳說,獨特情趣和深廣的群眾基礎。他們反映了民族的傳統習慣、道德風尚和宗教觀念,寄托著整個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來一代代歲月長途中歡樂的盛會。
一個節日就像一故事,情節美妙動人;一個節日就像一種文化,內容絢麗多彩。在當今很多洋化了的節日文化當中,愿我們更多的傳承中國的傳統文化,歡度具有中國本土特色的節日。
民俗作文 篇5
寒假回到了故鄉——千島湖。在奶奶家我發現了很多好吃的東西。有辣豆腐、米羹,米果,長壽面……
一樣又一樣的新鮮東西令我百吃不厭。尤其是辣豆腐,聽奶奶說豆腐也是自己做的,我的好奇心立馬涌上心頭,追著奶奶問這問那。奶奶樂呵呵地說:“我正在做豆腐,快過來看吧!”話音剛落,我就放下手中的東西,飛奔廚房。以前我聽說過做豆腐,也吃過豆腐,但就是從未見過做豆腐,今天終于可以親眼見到了。
爺爺提著滿滿一桶乳白色的磨好的豆漿,將它倒入鍋中,奶奶往土灶里添加柴火。我的`眼睛瞪地跟銅鈴一樣大,絲毫不放過一點蛛絲馬跡。過了一會,鍋中開始冒熱氣,接著開始沸騰了。我著急地問奶奶:“豆腐做好了嗎?”奶奶不緊不慢地說:“別急,慢慢看。”這時,奶奶飛快地把豆漿舀到水桶里,又將它舀到鋪了一層紗布的竹籃里,這個竹籃可是架在鍋子上的。豆漿從縫隙里流了下去,但有一些東西依然留在了紗布上。我問奶奶:“留在紗布上的是什么?”奶奶邊舀邊說:“那是豆渣子,是不要的。”
等豆漿全部流進鍋子,奶奶飛快地拿掉籃子之后,轉身拿起一個大勺子,輕輕地在鍋子里攪拌。奶奶邊攪拌邊從杯子里倒了一些像油一樣的東西。我好奇地問:“那杯子里的是什么東西?”奶奶解釋說:“那叫堿,加了這個東西,豆漿就能變成豆腐了!”我高興地又蹦又跳!仔細一看,咦!鍋中有著一塊一塊的豆腐花。我急切地問:“是不是做好了?”奶奶無奈地說:“還沒好,別急,心急吃不了熱豆腐。”灶邊,爺爺早就準備好模具,奶奶把豆腐花全部舀進模具里……
今天的觀看真是讓我大開眼界,也讓我知道了:做豆腐是民間的一大習俗。
民俗作文 篇6
說起咱家鄉的習俗,那可是三日三夜也說不完。就拿春節來說吧!
春節,就是每年的第一日,家鄉人叫大年初一。大年初一這天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聲除舊迎新。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讓人們感覺到歡愉和吉利。
春節還有一個習俗,就是吃餃子。為驅邪惡、求吉利,餃子要煮得多,必須有余,飯后鍋內要放上饅頭,意在年年有余。一旦煮爛餃子,不可說“破了”,要改說“掙(賺)了”。就餐時,除每人一碗外,還要多盛一到二碗,意在希望人丁興旺。吃餃子充滿了節日的歡樂氣氛。春節的餃子里多包有錢、棗、栗子等。吃到紅棗,意味著新一年能起早干活,勤勞致富;吃到栗子,意味著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花生米,就能長命百歲;吃到錢,就能發財。不管誰吃到其中的哪一種,大家都衷心地祝賀。如果小孩吃到了錢,家長更是十分高興,認為孩子有出息,除了鼓勵以外,還要賞錢,以示祝賀。
春節還有拜年的習俗,大家互相拜年,舊時拜年要磕頭,現在一般只是問好。晚輩向長輩拜年時,長輩要給壓歲錢。還有用手機發短信拜年、打電話拜年。美好祝福:吉祥、平安、發財、健康之類的讓人們開心的話!
我覺得家鄉的這些習俗蘊含了一個千古不變的含義:希望辛苦了一年的人們能開心的好好休息幾日,調整好心情,再準備開始下一年的奮斗。人們都希望過上幸福、平安的好生活!
民俗作文 篇7
3月1日,神奇小隊在吳山廣場河坊街舉行了火紅樓道火樣情,中華文明我繼承的活動。一開始,大家一起聚在一起,注意力都不在尋訪上,而是對著一些玩具出了神。但走在何坊街上,各處商埔林立,到處都有新奇的玩意,走了不一會兒,我們就發現了桂花酥,只見兩個正壯年的男子,一人一錘的在捶打桂花酥,越打越薄,不會兒一塊桂花酥就成了,在我們不停的要求下,他們讓我們也參與捶打桂花酥。我們一個一個輪流,你捶一下,我捶一下,一塊桂花酥就完成了。
接下來,我們就發現了一個吹糖人的老爺爺,我們看到了一些帶
顏色的麥芽糖,在老爺爺的手下聽話地變成了一只只羊、一只只雞,以及各式各樣的動物。老爺爺說這是他從他師傅那學來的,要吹成小動物,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吹的氣不能太大,太少了,要均勻的控制。然后他說可以讓我們也試一些簡單的吹法。陳書顥想吹一匹馬,但是因為難度太大,老爺爺讓他吹成了一個葫蘆,哈哈,他還為此不高興呢,但這傳統的'手藝也不是我們一學就會的呀,吹成一個葫蘆已經不錯啦。
傳統的文化還有很多很多,等待著我們去慢慢發現,并繼承它們,讓這些傳統的東西一代一代傳下去。
【民俗作文】相關文章:
【經典】民俗作文10-14
民俗作文【精選】05-15
(精選)民俗的作文01-17
民俗的作文01-02
【經典】民俗的作文02-20
民俗作文05-15
[經典]民俗作文12-06
民俗作文05-15
家鄉的舞春牛民俗作文_作文_民俗作文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