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典故:負米養親

    時間:2022-01-27 18:02:54 歷史典故 我要投稿

    歷史典故:負米養親

      負米養親,是一個成語典故,選自《二十四孝》,講述了一個子路為了贍養父母雙親,常常到百里以外的地方背回米來,盡到自己的孝心的故事。不妨看看歷史典故。以下僅供參考!

    歷史典故:負米養親

      【出處】《孔子家語·致思》。

      【釋義】借米以贍養父母,形容人非常孝順。

      【歷史典故】

      子路,春秋末年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是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但子路小的時候家里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里一點米也沒有,怎么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要求了嗎?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夸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父母去世以后,于路南游到楚國。楚王非常敬佩他的學問和人品,給子路加封到擁有百輛車馬的官位。家中積余下來的糧食達到萬石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子路常常懷念雙親,感嘆說:“真希望再同以前一樣生活,吃藜藿等野菜,到百里之外的地方背回米來贍養父母雙親,可惜沒有辦法如愿以償了。”孔子贊揚他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后思念哪!”

      【成長心語】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是皋魚在父母死后發出的嘆息。這與子路的心態不謀而合。盡孝并不是用物質來衡量的,而是要看你對父母是不是發自內心的誠敬。我們能孝敬父母、孝養父母的時間一日一日地遞減。如果不能及時行孝,會徒留終身的遺憾。孝養要及時,不要等到追悔莫及的時候,才思親、痛親之不在。然而,今天的很多孩子缺乏尊重父母、尊重長輩的美德,他們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想想看,一個連父母都不尊重的孩子,他怎么能算一個好孩子?他怎么能算一個好學生?長大后,他怎么能尊重老人、贍養老人?怎么能擔負起家庭和社會的重任?“生時盡力、死后思念”,子路為我們做出了最好的榜樣。

    【歷史典故:負米養親】相關文章:

    負米養親的歷史典故07-11

    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歷史典故10-01

    歷史典故:不為五斗米折腰09-19

    歷史典故大全-歷史典故素材02-09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歷史典故06-20

    趙州橋的典故歷史典故08-02

    百里負米的故事02-22

    「歷史典故」08-11

    精選歷史典故01-30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中字幕无砖欧美日韩一区中 | 日本乱辈伦视频 | 日本免费a级毛一片没码 | 亚洲国产初高中生女AV | 久久精品日韩AV一二区 | 亚洲精品一线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