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項羽的歷史典故

    時間:2022-01-27 16:03:13 歷史典故 我要投稿

    與項羽有關的歷史典故十二則

      項羽英才蓋世,是以勇武聞名的軍事家,是一個大英雄,力能扛鼎,有人評價項羽,羽之神勇,千古無二。今天小編就來分享與項羽有關的歷史典故十二則,希望讀者喜歡。

    與項羽有關的歷史典故十二則

      與項羽有關的歷史典故十二則

      1.萬人敵

      【歷史典故】

      項籍年輕時,學習文字知識沒學成,就去學劍,又沒學成。項梁很生他的氣。項籍說:“學文字能夠記寫自己的名姓就行了,學劍只能對抗一個人,不值得學,我要學習‘萬人敵’。”

      于是項梁就教項籍兵法。項籍很高興,略微知道其中的意思,又沒學完。

      項梁曾經因罪案受牽連,和項籍一起逃到吳中郡。吳中郡有才能的士大夫,本事都比不上項梁。每當吳中郡有大規模的徭役或大的喪葬事宜時,項梁經常做主辦人,并暗中用兵法部署組織賓客和青年,借此來了解他們的才能。項籍身高八尺多,力量能舉起大鼎,才氣超過常人,即使是吳中的子弟,全都畏懼項籍了。

      項羽學劍不成,卻成了中國五千年公認第一的猛將;學兵沒有學完,卻成了戰無不勝的軍事奇才,所謂的“兵仙”韓信,在楚漢相爭四年中一直不敢與其正面交鋒,最后該下一役,在楚軍無援軍、無冬衣、無糧草、無歸路的情況下,以60萬大軍圍殲10萬楚軍,才將項羽主力擊潰。項羽不學的是僵死的知識,他愛研究的是實用的兵法。

      2.取而代之

      【歷史典故】

      項籍小的時候因為項梁的官司,隨之逃到吳中郡。秦始皇游覽會稽郡渡浙江時,項梁和項籍一塊兒去觀看。

      項籍說:“那個人,我可以取代他!”只此一語,就表現出項羽的宏偉大志和英雄氣概。

      項梁急忙捂住他的嘴,說:“不要胡說,要滿門抄斬的!”

      但項梁卻因此而感到項籍很不一般。項籍身高八尺有余,力大能舉鼎,才氣超過常人,即使是吳中當地的年輕人也都很懼怕他了。

      3.先發制人

      【歷史典故】

      陳勝起義后,會稽太守殷通也想乘機反秦,他于公元前209年9月召見項羽時說:

      “現在是滅秦的好時機。我聽說先發制人,后發則被人所制,我想和你早點共同起兵。”

      出身貴族的項羽豈肯委身于人下,按照計劃,項羽殺死了聲稱“先發制人”的殷通,收集了他的部下,公開樹起了起義大旗。

      4.破釜沉舟

      【歷史典故】

      秦朝末年,秦軍大將章邯攻打趙國。趙軍退守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并被秦軍重重包圍。

      楚懷王于是封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副將率軍救援趙國。項羽率所有軍隊悉數渡黃河前去營救趙國以解巨鹿之圍。

      項羽在全軍渡黃河之后他下令把所有的船只鑿沉,打破燒飯用的鍋,燒掉自己的營房,只帶三天干糧,以此表決一死戰,沒有一點后退的打算。

      正是這樣,已無退路的大軍到了巨鹿外圍,并包圍了秦軍和截斷秦軍外聯的通道。楚軍戰士以一當十,殺伐聲驚天動地。

      經過九次的激戰,楚軍最終大破秦軍。而前來增援的其他各路諸侯卻都因膽怯,不敢近前。楚軍的驍勇善戰大大提高了項羽的聲威。

      后來,“皆沉船,破釜甑”演化為成語“破釜沉舟”。

      5.以一當十

      【歷史典故】

      公元前 208 年,秦將章邯指揮秦軍主力合圍巨鹿,項羽率兵前往解救。

      為了表現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決心,項羽帶領全部軍隊渡過漳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項羽率軍斷秦軍糧道,與秦軍進行了九次激烈的較量,“楚戰士無不以一當十” 。秦損兵折將,項羽乘勝追擊,逼使章邯率其殘部投降。

      6.作壁上觀

      【歷史典故】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項羽在漳河之濱孤軍作戰抗擊秦軍,在趙國要求下,諸侯國軍隊也兵臨巨鹿城下。

      他們壘高壁,掘深溝,筑有十多座營盤,作出抗秦救趙的架勢。卻都懼怕秦國兵強勢大退縮營內不敢出兵作戰。

      當項羽“破釜沉舟”與秦軍決一死戰時,諸侯國將士都站在壁壘上偷偷觀看。史書上稱其為“壁上觀”。這就是“壁上觀”或“作壁上觀”成語典故的來源和出處。后世,以此成語典故比喻朋友有難,不伸手,不幫助坐觀成敗的錯誤行為。

      7.膝行而前

      【歷史典故】

      巨鹿之戰,項羽破釜沉舟,誓死滅秦。最后,斷絕了秦軍的通道,殺死蘇角,活捉了王離,涉間不肯投降楚軍,自己燒死了。這時,楚兵為諸侯軍中最強大的,諸侯軍沒有一個不恐懼的。

      項羽擊敗秦軍,英名遠播,威震六國。為表彰有功將士,在巨鹿郡建造了一座“封爵觀”,對立功將士論功行賞。封爵觀落成之日召見諸侯國將軍,諸侯國將軍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對項羽畏懼恭維之情溢于言表。

      從此,諸侯國尊項羽為上將軍,統領諸侯國軍隊抗擊強秦。

      8.披堅執銳

      【歷史典故】

      秦朝末年,秦軍大將章邯攻打趙國。趙軍退守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并被秦軍重重包圍。楚懷王于是封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副將率軍救援趙國。

      宋義引兵至安陽(今山東曹縣東南)后,接連46天按兵不動,對此項羽十分不満,于是要求進軍決戰,解困趙國,但宋義卻希望秦趙兩軍交戰后待秦軍力竭之后才進攻。

      宋義根本不采納項羽的意見,說:“夫披堅執銳,義不如公,坐而運策,公不如義。”這是巨鹿之戰之前,當的話,“義”宋義自稱,“公”宋義尊稱項羽。

      項羽不可忍,遂進賬殺了宋義,稱其反叛,將士遂擁戴項羽為上將。

      9.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歷史典故】

      秦末,劉邦與項羽各自攻打秦朝的部隊,劉邦兵力雖不及項羽,但劉邦先破咸陽,項羽勃然大怒,派英布擊函谷關,項羽入咸陽后,到達戲西,而劉邦則在霸上駐軍。

      項羽宴劉邦于鴻門。“范增起,出召項莊,謂曰:‘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于坐,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莊則入為壽。壽畢,曰:‘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項王曰:‘諾。’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于是張良至軍門,見樊噲。樊噲曰:‘今日之事如何?’良曰:‘甚急。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現在常用“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比喻言行表面上雖有名目,實則另有所圖。 用“鴻門宴”表示明知是隱藏危險的邀請但又不得不去,有進退兩難的含義。

      劉邦和項羽在鴻門會見,酒宴上,范增想除掉劉邦,讓項莊舞劍,以便乘機殺掉劉邦,于是留下“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典故。

      10.匹馬單槍

      【歷史典故】

      楚漢戰爭的決定性戰役垓下之戰,霸王突破重圍,率領28騎奔向烏江。

      項王不愿過江,就對亭長說:“我騎這匹馬五年了,所向無敵,常常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殺掉它,把它賞給你吧!”

      于是命令騎馬的都下馬步行,手拿短小輕便的刀劍交戰。僅項羽一人就殺死漢軍幾百人。項羽自己也負傷十多處。

      項羽在烏江邊上最后只剩下匹馬單槍,自知無顏而拔劍自刎。

      11.一決雌雄

      【歷史典故】

              楚漢之爭,百姓多苦難。在廣武戰場,楚漢相持未決,項羽對劉邦說:

      “天下動蕩紛亂好幾年,只是因為你我兩個人,我想要和漢王單獨挑戰,一決雌雄,不要讓天下的子民受苦了。”

      劉邦絕不同意,對項羽說:“吾寧斗智,不能斗力。”

      12.婦人之仁

      【歷史典故】

      鴻門宴中,項羽因劉邦為年長老者,而犯了婦人之仁,沒能痛下下黑手暗算劉邦的決心,所以后來丟掉了天下,最終自己也被劉邦殺死。由于楚漢相爭,從此這個成語就十分出名了。

      項羽猶豫中可以婦人之仁地放過了劉邦,而劉邦取天下的時候,就不會給項羽再有機會。“婦人之仁”兼指還有同情自己敵人的意味兒。

      項羽重情義,千古留美名。

    【與項羽的歷史典故】相關文章:

    關于項羽歷史典故12-30

    關于項羽的歷史典故11-25

    有關項羽的歷史典故09-18

    關于項羽的歷史典故精選01-28

    項羽破釜沉舟歷史典故07-19

    6則有關項羽的歷史典故「精選」07-27

    歷史典故:霸王項羽自刎烏江08-07

    【推薦】項羽破釜沉舟歷史典故07-15

    項羽自刎烏江的典故02-03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日本午夜免费啪视频在线 | 日本亚洲色欧美 | 亚洲精品免费福利网站 | 色午夜aⅴ男人的天堂久久 婷婷六月激情综合一区 |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播放动漫 | 亚洲中文字幕国产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