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古詩文改寫存在問題

    時間:2021-08-11 15:30:49 改寫 我要投稿

    淺談古詩文改寫存在問題

      一、“落紅不是無情物”——古詩文教學需要創新

    淺談古詩文改寫存在問題

      (一)“傳統”與“創新”

      古詩文教學一直都是中學階段的重頭戲,語文學科也承擔著傳播、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任。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新一代的學習者需要的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滿足,更多的事精神上的富裕。錢理群教授曾說:“中學語文教學落實到人文教育上,就是給人建立一種精神的底子。”而古詩文的教學就能很好地保留下中國古典文化,讓學生能從中得到一些精神上的寄托。是李白的豪放飄逸,亦或是老杜的沉郁頓挫;是屈原的“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憂民傷時,亦或是陸游“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憂國愛國,這些都是對學生具有精神啟發的詩歌。《三峽》、《小石潭記》等文讓學生領略到祖國的大好風光;《愛蓮說》、《陋室銘》等文讓學生了解古代文人的性格氣質。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這些文章都是語文教師應該花大量時間去進行講解的。

      然而,在應試的壓力之下,古詩文教學漸漸失去了它原本的目標,成為了考試的工具。學生在學習古詩文時,往往只記住了文字層面的東西,而“會背會寫”也就成了不少語文教師的終極教學目標。試問:學習古詩文難道只是為了填出試卷

      上的幾個分值為“1”的空白嗎?估計大部分老師都心中有數。古詩文不能只是成為“載”考試之“道”的工具,它所承載的應該是中國古典文化,應該是中國古代文人所具有的高尚的人格情操,學生通過學習古詩文要獲得的最高價值正是在此。所以,僅僅局限于“會背會寫”的教學模式已經失去了文化意義,古詩文教學呼喚“創新”。

      古詩文教學中的創新是指將學過的古詩文進行仿寫和改寫,就是俗語說的“依葫蘆畫瓢”。“取其形,仿其意,求其神”,化為己用,然后進行自我認知作用下的再創造。它與編寫、擴寫有著顯著的區別,改寫可以在原著基礎上增刪一些情節,也可以改變文章的中心,甚至可以改變題目。有的改寫則要求形式上的改變,如改變敘事人稱、改變體裁(把詩歌改成散文),改變語言(把古文寫成現代文),或改變文章順序等。由于改寫含有創作成份,所以,經常做改寫練習可以提高寫作技巧,發展想象力。

      當然,再創造是有前提的,就是學生已從形式到內容層面理解了古詩文,也掌握了需要改寫的古詩文的文本創作特點。

      (二)創新的意義

      《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二部分課程目標總目標中提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而古詩文創新教學的意義正是要通過“再創造”的訓練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傳統古詩文教學的“考試目標論”就制約了學生的發散思維,造成學習古詩文的“單向思維”以及古詩文教學價值的缺失,從而導致學生學習興趣的減退。

      當學習興趣減退時,相應的就會造成學習的枯燥感,增加了古詩文教學的難度。因此,創新的價值不容忽視。

      朱光潛說:“詩人的本領就在于見出常人所不能見,讀詩的用處就在隨著詩人所指點的方向,見出我們所不能見,這就是說,覺到我們素認為平凡的實在新鮮有

      趣。”古詩文改寫便能幫助我們在作者的指點下體驗作者的“見人所未見,發人所未發”,寫出“人人心中有,個個筆下無”的意思來。因此古詩文改寫不僅能培養學生聯想和想象的思維品質,還能讓學生打破思維定式培養求異思維的品質。

      從古詩文實際教學來看,實行古詩文的改寫(再創造)的意義有以下幾點:

      1、提高學生的古詩文水平

      語文學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學科,就其工具性來講,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使用。在學習古詩文時,老師的教往往停留在字面解釋、情感探究、技巧挖掘之上,而忽視了古詩文所承載的文化意義。而學生的學也只是關注會背會寫會考試上,往往忽略了古詩文能帶給他們的心靈上的感觸和文化上的熏陶。而古詩文的改寫就是激發出學生在學懂會背基礎之上的創作欲望,把自己對詩文的理解和自己的觀點融入到改寫的文本當中,從而提高古詩文的水平。

      2、培養創造力和想象力

      新時代的發展需要創造力,學習也一樣。通過教師引導讓學生對學習過的古詩文進行改寫,也就是激發他們想象力和創造力的過程。會背是一個“普遍”層次,而會用會寫卻是一個更高的層次。由一句或一首詩而引發出更多的聯想和想象,是改寫的目標所在。

      3、提高寫作能力

      改寫有利于提高寫作能力這一點應該是無庸置疑的。改寫本身就是寫作教學的一個有效方法,尤其是古詩文的精煉特點,可以訓練學生寫作表達的精確性和語言的精煉度。

      4、激發學習興趣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現在我們要做的工作就是讓學生會吟詩也會寫詩。李白杜甫其實離我們并不遙遠,“給我一個支點,我就可以撬動地

      球”也不是一個神話。實踐出真知,實踐出真材,只要大膽嘗試,給學生一個空間,學生將給我們一個驚喜。

      5、對生活的理解力

      文學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古詩文也一樣。或是感懷身世之作,又或是漂泊零落之感,這些都是文學家的親身經歷。通過古詩文改寫教學,學生可以將自己的生活“嵌入”到經典古詩文的“框架”當中,化為己用。了解文學家生活的同時也更加關注自己身邊的人和事,真可謂是一舉多得。

      “落紅不是無情物”,語文教師需要通過引導讓落花變得有“情”,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體驗這片情,并通過再創造的方式把“情”帶到生活中來。

      二、“化作春泥來護花”——古詩文教學怎樣創新

      古詩文的創新教學可以說有著深遠的意義,那么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如何去引導學生進行創新呢?我們來看幾個創新的成功案例,在案例中去探尋創新的方法。

      這是學生對蘇教版八年級上冊古詩三首《望岳》的改譯:

      改譯一:

      望岳

      望,峰巒如聚。

      越境連綿,惟有岱宗獨秀。

      天地之旖旎,一山凝結聚繞。

      判若黃昏晨曉。

      群峰迭起,胸中蕩滌波濤。

      日暮西山,倦鳥歸林。

      他日定登頂,

      群山盡為眼底收。

      改譯二:

      何處為泰山,齊魯翠山境。

      天地奇秀景,一山兩天色。

      層云蕩胸心,睜眼望歸鳥。

      待臨絕山頂,一目掃千山。

      這兩首都是學生的改譯習作,八年級學生的寫作難免有些生澀,但我們可以從改譯文字中看出學生的用功與用心。所以,古詩文創新教學的一個方法就是“改譯”。學生在學懂古詩文的基礎之上,用自己的語言把原有文本再寫一遍,這個“寫”當然帶有學生的認知,但也不能脫離文本太多。我們看上面兩段譯文就可以看出,學生對《望岳》這首詩已經爛熟于心,雖然改寫文字比較簡單,但也可以讀出另一番滋味。再摘一則學生對《錢塘湖春行》的改譯:

      錢塘湖春行

      暖雨輕風初春至,

      碧云微襲,新水初平。

      鶯黃樹暖,幾欲爭春。

      輕燕細啄泥,

      只身信馬游春,

      群花迷亂,如茵綠草沒馬蹄。

      已覺春心動。

      惟愛湖東佳景,

      綠楊陰,白沙提。

      上面是原文改譯,還有一種就是“套用格式”的改寫。

    【淺談古詩文改寫存在問題】相關文章:

    小學古詩文改寫初探03-26

    理想信念存在的問題07-28

    教學存在的問題與思考作文06-29

    淺談南海問題的由來12-14

    查找理想信念存在問題01-16

    淺談中國南海問題論文12-17

    小學生作文中存在的問題09-28

    學生作文中存在的主要問題06-14

    個人在執行紀律方面存在的問題02-22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亚洲国产欧美在线看片国产 | 亚洲精品在看在线观看精品91 | 在线成人影片免费观看 | 久久在国产精品视频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色婷婷色 | 午夜精品影视国产一区在线麻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