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教師如何做研究》讀書筆記(精選6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領悟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書筆記了。可是讀書筆記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教師如何做研究》讀書筆記,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教師如何做研究》讀書筆記 1
所謂教師作為研究者,就是中小學教師,關注教育教學情境,將教育理論應用于教學實踐,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水平。(《中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顯然這是一條不同于高校教師學院式的研究之路,其實踐指向性極為明確:研究的問題源于實踐,改進實踐,從而提升教育教學質量。行動研究成為當下基礎教育屆教師們一種普遍性、有效的研究方法。
行動研究,就是從實際工作需要中尋找課題,在實際工作過程中進行研究,達到解決實際問題,改善社會行為目的的一種研究方法。它面向教育情境,重視對教育問題的現場研究,重視個案的價值,追求“在行動中研究”和“在研究中行動”(也就是《教師如何做研究》所倡導的“在行動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長”的理念)。
在我看來,鄭金洲教授的《教師如何做研究》就是一本積極倡導中小學教師進行行動研究的好書。其背后的理念(我這里只從教師角度來說)就是:研究與教師日常生活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問題,將教師從繁重、機械性的工作狀態解放出來,改善教師課堂行為及與學生交往等教育教學行為,讓教師真正成為教育智慧的創造者。
可以說,讀任何一本書,只要抓住了結構框架以及內容背后的核心理念,也就抓住了這本的要害,也只有這樣才能避免閱讀過程中“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淺層、低效的.閱讀。
這本書我在暑假看了兩遍,這兩天又利用中午時間大致重溫了一下。不過這次閱讀較之前兩次閱讀,字里行間卻是飄出無限親切------或許因為這次是作為一名一線教師角色進行閱讀的緣故。在閱讀中我一邊思索理解文章內容,一邊反觀對照自己十一正式上班以來的教育教學行為事實。對于目前的我來說,書中關于教育研究成果表達形式是我可以直接借鑒的顯性內容。正式上課以來,每次課堂教學后,有些想法感受,我就寫下來。敘寫成文本后,我總有一種極愉悅的成就感和舒暢,而在這種積極心理的背后將思考敘寫成文本的價值更為重要。那么將思考敘寫成文本的價值何在?其價值在于:“教師對教育生活事件的定期紀錄,在他(她)把真實的生活場景轉化為文字、語言符號加以記載的時候,他(她)也就是在梳理著自身行為,有意識地表達自己。”
通過每次將思考感受的文本敘寫,我及時、清晰理清了自己在課堂教學、師生交往中存在的不足及主要問題,對其后有針對性地理論學習及行動解決起到重要作用。
我將這篇讀書筆記的題目定為“倡導問題意識和行動意識”,行文至此卻依舊點滴未提,有偏題之嫌。其實上文只是我對《教師如何做研究》內容及其理念的大致看法,我所要特別表達的乃是對問題意識和行動意識的思考,盡管字數不多。
“中小學教育科研要有清晰地問題意識”我覺著這句話說得還不到位、不充分。中小學教師要有清晰的問題意識,首先就必須有強烈的問題意識。何謂“強烈的問題意識”?我認為就是教師對自己日常教育教學行為、現象和問題有著強烈的敏感性和關注度。
一直以來,教師們都在進行著日復一日的重復、少有創造性地勞動,導致“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這樣一種悲劇性的教師形象和命運。如果我們能夠對自己日常教育教學行為、現象和問題有著強烈和敏感的關注,而非漠視麻木,那么在問題意識的推動下,能使得我們積極采取解決之道,從而進行創造性勞動,提升教育教學質量。也就是上文所說的“將教師從繁重、機械工作狀態解放出來,讓教師真正成為教育智慧的創造者”。
在提倡問題意識的同時,還應當讓行動意識統領我們的思想。其實這又回到《教師如何做研究》一書的理念:行動研究。行動研究的本質在于改進行為實踐,也就是說任何問題的提出、探討、研究都必須直接、最終推動教育教學行為的改進。因此在理清、思考問題之后,我們應當行動起來,采取措施和行為,在實踐層面上有效解決存在的問題,從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教師如何做研究》讀書筆記 2
一提做研究,很多老師就頭疼,在他們的頭腦里,研究是大學教授、科研專家的事,跟中小學教師有什么關系呢?所以當學校提出做“研究型教師”的口號時,許多人無所適從,或者自然而然地生出一種天然的抗拒來。然而,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要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師素質,改進教育質量,離開了校本教科研,根本無法實現。
鄭金洲博士《教師如何做研究》也許能夠給中小學教科研工作提供一點切切實實的幫助。本書總共分為十章,從研究的方向、研究的內容、研究的方法、研究的形式四個方面展開敘述,之中穿插了諸多教育實例,鮮活生動,充分將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使讀者在閱讀的時候覺得有理可依,有實可尋。
鄭金洲認為當前學校教科研存在的誤區大致有以下幾種:求新求異、貪大求全、跟風追潮、課題至上、論文情結、穿鑿附會。教科研搞到最后往往成了形式主義,成為一種任務,或者是教師晉升評職稱的依據。到了這種境地,未免太過悲哀。在書中,作者給出了走出這種困境的方案,即學校教科研必須有明確的指向——解決學校實際問題,提升教師教育教學水平,或者促進學校持續發展。只有實現以上目的,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教育科研。
具體到個人,作者認為有四種類型的研究,即理論研究、應用研究、經驗概括和實踐加反思,最適合教師在學校中的研究,應當是實踐加反思型的。因為,第一,“研究的問題是產生于實際的工作情境中的,并且研究的進程是從實際情境出發,根據實際情境的需要,隨時檢討,不斷修正的。”第二,“研究是教師對自身實踐所進行的有意識的、系統的.、持續不斷的探究反思”,“研究過程始終都貫穿著對教師自我反思的要求”。據此,作者給出了教師教育研究成果的五種表達形式:教育日志、教育敘事、教育案例、教育反思和教學課例。
閱讀了鄭金洲博士的《教師如何做研究》,使我對“教育科研”不再感動畏懼,對“教育科研”有了新的認識和定勢,對自己今后的研究方向有了更明確的目標。
《教師如何做研究》讀書筆記 3
原以為“教育教學科研”離我們教師很遠,是一件難以逾越的事情。然而當我拜讀完了鄭金洲教授著《教師如何做研究》的文章后,感觸頗深。原來我們每一位教師都是可以做的,教育教學科研并不神圣,只要用心和堅持,掌握方法,同樣也可以搞出名堂來。這無疑是給了我們信心和力量。
文章中提到葉瀾教授說的一句話:“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為名師。”這一句話提醒和警醒了我,難到自己就一直默默無聞地做一名普通教師嗎?我不甘心,教書育人是我們的事業,我們應該有事業感,必須干點名堂出來,也要成為名師,至少要讓眾多的人在談論的時候和學生回憶的時候:你是一個非常優秀和令人尊敬的教師。
下面我就談談我的一些感受和心得。
一、我們也能進行教育教學科研,我們也能行。
二、教師的.教育教學科研的目的和價值取向。
我們教師進行教育教學科研要以提高行動質量,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效率,解決實際問題為首要目標。教師的教育教學科研主要是行動研究,不能是學科中的純理論問題,搞什么學術論文,而是在日常生活遇到和亟待解決的實踐問題。所以要主動容納和利用各種有利于解決實際問題、提高行動質量的經驗、知識、方法、技術和理論,特別重視實際工作者對實踐問題的認識、感受和經驗。
在日常實踐中,我們不斷地把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作為研究對象,持續不斷地教育和教學行為進行反思,從而匯總著自己的教育智慧,提升著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進而促進學校的持續發展。
三、教師的教育教學科研必須圍繞自己在工作中遇到或存在的問題展開。
要研究就要從問題的發現入手,提出問題往往是研究的出發點,解決問題則是研究的終點。我們要從教育教學的疑難中尋找問題,從具體的教育教學場景中捕捉問題,從閱讀交流中發現問題,或是從學校、學科中確定問題。在提出問題后,我們還要進一步明確:在自身的實際工作中,哪些值得花時間研究?自身能力能否完成?分析選擇可研究的問題。
四、研究的基本程序:從計劃到反思。
教師分析選擇確定要研究的問題后,就要制定計劃。計劃是自己對活動有意識的設計、設想、大算。計劃不是一成不變,亦步亦趨,可隨活動場景而動,依研究狀態而移,有較強的變通性和靈活性。有了計劃就要付諸行動。行動總是和情景結合在一起,隨著教育情境的變化和教師認識的加深,行動也是在不斷調整的。收集行動過程的資料,對教師及行動的實際狀態(包括背景、過程、結果、特征等)的全面觀察。在行動和觀察之后進行反思,尋求教師行動或實踐的合理性。只要我們在這種從反思到問題到計劃制訂到采取行動到觀察再到反思的螺旋式上升,教師的專業化程度和實踐質量就會提高。
五、靈活多樣的研究成果表達形式。
教育日志、教育敘事、教育案例、教育反思、教學課例等,多樣的研究成果表達的形式,讓我們老師能靈活的表達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心得。鄭金洲教授通過通俗易懂的講解和舉例,讓我們輕松上路,又無疑為我們提供了藍本。我認為教育日志、教育反思這兩種形式非常好,也極容易做到。當然,無論什么事都要圍著問題轉,不斷在反思、總結,不斷解決日常實踐中的問題。
總之,熟讀鄭金洲教授著《教師如何做研究》一書,既為我們教師如何做教育教學科研指明了方向,也通過淺顯通俗的語言和實例讓我們掌握了基本方法,讓我們充滿了搞好教育教學科研促進學校和個人的健康發展增添了信心。
《教師如何做研究》讀書筆記 4
假期在讀《教師如何做研究》一書時,書中談到當今我們的課程改革正逐步走進校園,新課程理念正日益走近教師的時候,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需要更新,不應該追求教案的精心設計,有條不紊的實施,以期達到行云流水的效果;不應該懷舊在講臺上動情地直抒情懷、指點迷津。反思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我們是不是一次次千方百計地把孩子們引領到自己設計的教程;是不是通過循循善誘地啟發把孩子們的思維束縛到自己預設的標準答案中;是不是通過讓學生一次次地復述,把教師總結出來的條紋綱要搬運到他們的腦海;是不是經常科學、藝術地設計并控制課堂的密度、節奏、氣氛和情緒,有沒有把孩子的已知設想成難點,而扼殺了孩子出乎意料的未知,作者舉出一系列不適合的現象后,提出數學課堂只有堅持動態生成式的教學,才能使課堂真實地充滿生機,讓師生切實互動發展,這一觀點引起我濃厚興趣。
動態生成的觀點是葉瀾教授在《新基礎教育》中提出的,她指出課堂中不能機械地按原先設定的一種思路教學,而應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并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有教師隨時靈活地調整教學過程,設計組織后續的教學活動,生成新的超出原計劃的教學流程,使課堂處在動態和不斷生成的過程中,以滿足學生自主學習的要求,真正使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中心,體現教師是為學生的學習服務的。動態生成式的課堂,不圖省事和形式,追求真實、自然,敢于放手,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況,使師生的思想情感能得到淋漓盡致的表達,能再現師生真實而自然的生活情景,成為師生互動發展的天地。
就是說在現實教學中,課堂上出現的情況千差萬別,一旦放開便難以收場,難以控制,順著學生思路去做,有時很難確保完成預定的教學任務,積極應對的策略之一就是對課堂教學進行“二度設計。”所謂的“二度設計”,就是指第一種教學設計之外的教學設計,它是以“以學生發展為本”等新課程理念為依據的新型構想,是面對新課程動態變化的課堂教學情況的一種積極應對策略。我們要變已成不變的教學設計為計劃與動態相結合的教學設計;改變傳統教學教案牽著教師走,教師牽著學生走的現象,努力實現新課程促進學生、教師發展的目標。教師上課時必須根據學情對備課中的教學設計及時作出調整,故其教學設計只能是“大體則有,定體則無,隨學而改,因學而變。”作者認為先確定出具體的.教學目標,課前實際教學過程只要求寫出個大體輪廓,教學環節簡化,但學案有多種或多個,舍棄過去那種亦步亦趨的“小步子”做法。這種彈性化的多重的教學設計能為課堂教育留下不確定性的空間,讓教師在課堂上能把主要精力用在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上,而不是記憶教學預設的推進過程上,有利于教師在復雜多變的教學中捕捉新的契機,在課中進行“二度設計”。課后寫寫教學反思,再一次改進教學設計,那就是課后的“二度設計”。
進行“二度設計”的好處,具體表現在:
一、課前“二度設計——多分把握
動態生成式的教學,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自主學習,學生必定會出現多種不同的結果,教師備課時必須充分考慮會出現哪些情況、每種情況如何處理,把方案一一寫出來,做到有備無患。課前“二度設計”更多的是關注學生思維方向、方法多樣性的可能性,考慮是肯定還是否定或是引導。教師在教學中應尊重學生,順應學生的思維方向,積極呵護學生的不同思維方法,激勵創新。
二、課中“二度設計”——動態生成
課中“二度設計”是指在上課時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策略,這種設計具有靈活性和生成性,與執教者的應變能力、調控能力有很大關系。一般說來,課中“二度設計”更多的是關注學生的學習活動過程,關注學生思維的方向和策略,關注學生的情感度。當我們發現學生的思路偏離教學設計方向時,就必須進行調整,使教學活動進行順利;當我們發現學生缺乏冷靜時,就有必要進行調控,讓學生靜下心來獨立思考;當我們發現學生的能力超前或滯后于教學計劃時,就必須及時調整教學目標和教學進度。
三、課后“二度設計”——反思進步
課后“二度設計”實際上是指上課之后的教學反思,可以把具體內容寫在教學設計的右邊或最后。一般來說,課后“二度設計”關注的是教學活動全過程。葉瀾教授指出:“一個老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老師寫三年反思有可能成為名師。”可見,課后“二度設計”不失為一種促進教學,改進教學策略,不斷提升自己教學水平的好方法。
我非常認同作者的看法:課堂教學不需要精雕細刻,課堂不是舞臺,教案不是劇本,教師不需要按部就班、美輪美奐的表演。教師的作用在于營造氣氛,適時調控,巧妙點撥,以激發學生多層面的思維、多角度的理解、體驗,并在課堂教學中去感受自己作為課堂教學創造者的尊嚴和歡樂。
《教師如何做研究》讀書筆記 5
假期在讀《教師如何做研究》一書時,書中談到當今我們的課程改革正逐步走進校園,新課程理念正日益走近教師的時候,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需要更新,不應該追求教案的精心設計,有條不紊的實施,以期達到行云流水的效果;不應該懷舊在講臺上動情地直抒情懷、指點迷津。反思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我們是不是一次次千方百計地把孩子們引領到自己設計的教程;是不是通過循循善誘地啟發把孩子們的思維束縛到自己預設的標準答案中;是不是通過讓學生一次次地復述,把教師總結出來的條紋綱要搬運到他們的腦海;是不是經常科學、藝術地設計并控制課堂的密度、節奏、氣氛和情緒,有沒有把孩子的已知設想成難點,而扼殺了孩子出乎意料的未知,作者舉出一系列不適合的現象后,提出數學課堂只有堅持動態生成式的教學,才能使課堂真實地充滿生機,讓師生切實互動發展,這一觀點引起我濃厚興趣。
動態生成的觀點是葉瀾教授在《新基礎教育》中提出的,她指出課堂中不能機械地按原先設定的一種思路教學,而應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并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有教師隨時靈活地調整教學過程,設計組織后續的'教學活動,生成新的超出原計劃的教學流程,使課堂處在動態和不斷生成的過程中,以滿足學生自主學習的要求,真正使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中心,體現教師是為學生的學習服務的。動態生成式的課堂,不圖省事和形式,追求真實、自然,敢于放手,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況,使師生的思想情感能得到淋漓盡致的表達,能再現師生真實而自然的生活情景,成為師生互動發展的天地。
就是說在現實教學中,課堂上出現的情況千差萬別,一旦放開便難以收場,難以控制,順著學生思路去做,有時很難確保完成預定的教學任務,積極應對的策略之一就是對課堂教學進行“二度設計。”所謂的“二度設計”,就是指第一種教學設計之外的教學設計,它是以“以學生發展為本”等新課程理念為依據的新型構想,是面對新課程動態變化的課堂教學情況的一種積極應對策略。我們要變已成不變的教學設計為計劃與動態相結合的教學設計;改變傳統教學教案牽著教師走,教師牽著學生走的現象,努力實現新課程促進學生、教師發展的目標。教師上課時必須根據學情對備課中的教學設計及時作出調整,故其教學設計只能是“大體則有,定體則無,隨學而改,因學而變。”作者認為先確定出具體的教學目標,課前實際教學過程只要求寫出個大體輪廓,教學環節簡化,但學案有多種或多個,舍棄過去那種亦步亦趨的“小步子”做法。這種彈性化的多重的教學設計能為課堂教育留下不確定性的空間,讓教師在課堂上能把主要精力用在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上,而不是記憶教學預設的推進過程上,有利于教師在復雜多變的教學中捕捉新的契機,在課中進行“二度設計”。課后寫寫教學反思,再一次改進教學設計,那就是課后的“二度設計”。
進行“二度設計”的好處,具體表現在:
一、課前“二度設計——多分把握
動態生成式的教學,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自主學習,學生必定會出現多種不同的結果,教師備課時必須充分考慮會出現哪些情況、每種情況如何處理,把方案一一寫出來,做到有備無患。課前“二度設計”更多的是關注學生思維方向、方法多樣性的可能性,考慮是肯定還是否定或是引導。教師在教學中應尊重學生,順應學生的思維方向,積極呵護學生的不同思維方法,激勵創新。
二、課中“二度設計”——動態生成
課中“二度設計”是指在上課時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策略,這種設計具有靈活性和生成性,與執教者的應變能力、調控能力有很大關系。一般說來,課中“二度設計”更多的是關注學生的學習活動過程,關注學生思維的方向和策略,關注學生的情感度。當我們發現學生的思路偏離教學設計方向時,就必須進行調整,使教學活動進行順利;當我們發現學生缺乏冷靜時,就有必要進行調控,讓學生靜下心來獨立思考;當我們發現學生的能力超前或滯后于教學計劃時,就必須及時調整教學目標和教學進度。
三、課后“二度設計”——反思進步
課后“二度設計”實際上是指上課之后的教學反思,可以把具體內容寫在教學設計的右邊或最后。一般來說,課后“二度設計”關注的是教學活動全過程。葉瀾教授指出:“一個老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老師寫三年反思有可能成為名師。”可見,課后“二度設計”不失為一種促進教學,改進教學策略,不斷提升自己教學水平的好方法。
我非常認同作者的看法:課堂教學不需要精雕細刻,課堂不是舞臺,教案不是劇本,教師不需要按部就班、美輪美奐的表演。教師的作用在于營造氣氛,適時調控,巧妙點撥,以激發學生多層面的思維、多角度的理解、體驗,并在課堂教學中去感受自己作為課堂教學創造者的尊嚴和歡樂。
《教師如何做研究》讀書筆記 6
我雖然喜歡讀書,但并不十分喜歡讀那些專業性強、知識性強的書籍。很多時候是在外界壓力下才硬著頭皮將之看完。不久前,在整理書柜時很偶然地發現了一本《教師如何做研究》,打開嶄新的扉頁,煩躁的情緒在閱讀中漸漸寧靜,閱讀的收獲在思考中漸漸沉甸。
走上講臺已有20年,但驀然回首,卻發現兩手空空。一直以來都認為研究的事歸教育專家,不是普通教師能做的來的,他需要高深的理論功底和寫作能力。所以一直來都沒有下大決心去做點什么。
但當我拜讀完了鄭金洲老師關于教師如何做研究的系列文章后,使我感觸頗深,在今天看來,真是大錯而特錯,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做研究的資本和能力,那就是真真實實的教育實踐,扎扎實實的教育日志。
一、我對書的內容感受
我個人認為《教師如何做研究》的前三章,包括導論在內主要內容是解決為什么做研究和研究什么的問題是書中最精彩部分,文章講到了學校科研存在的六中誤區:1、求新求異;2、貪大求全;3、跟風追潮;4、課題至上;5、論文情節;6、穿鑿附會。講到了中小學教育科研的指向是為了1、解決學校實際問題;2、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3、促進學校持續發展。其中還講到教師教育研究的定位問題及確定研究問題的幾個方面:1、從教育教學的疑難中尋找問題;2、從具體的教育教學場景中捕捉問題;3、從閱讀交流中發現問題;4、從學校或學科發展中確定問題。
這些內容即解決了教師從事教育科研的思想問題,又指明了實際工作的方向。教師的研究不需要形成或依附什么高深的理論,只需從自己的工作、身邊的事著手即可。課堂教學無疑是首選。從審視、反思自己的授課開始,在相互聽課、評課中交流,由感性到理性,從實踐到反思再到改進。可以以活動為中心,組織聽評課等教研活動。活動中的收獲就是我們的成果,而不必強求非以論文的形勢出現。談到聽評課,我一直有一個觀點,如果每一個聽課者能夠為授課者提出一點意見,或者能從授課者那里得到一點啟示,則對雙方都是有效的。當然首先還是要解決想說而又不好意思說的問題,同事之間的交流應該是真誠的,是為了自己的工作,為了彼此。
二、我對自己過去教育研究的反思與啟發
(1)缺少自我觀察與反思
針對自己20年來的教學經驗,我覺得自己身上首先缺少自我觀察。
自我觀察指的是教師自己對自身行動過程和結果的反觀,通常表現為教師在行動結束之后,對自身所展開的行動過程的回憶與描述。這類觀察或多或少帶有反思的性質。
反思是在行動和觀察之后做出的,它既是行動研究第一個循環的結束,也意味著新的行動研究循環的開始。反思的目的就在于尋求教師行動或實踐的合理性。這種反思大體涉及兩個方面:一是對整個行動研究過程的系統描述,即勾勒出從確定問題到制定計劃、從采取行動到實施觀察的整體圖景;二是對行動研究的過程和結果進行判斷和評價,并對有關現象和原因作出分析和解釋,找出計劃與結果的不一致性,進而確定原有的研究問題、研究計劃和下一步的計劃是否需要作出修正,需要作出哪些修正。所以說反思,既是行動研究一個過程的結束,同時又是一個新的過程的開始。正是在這種從反思到問題、到計劃制定、到采取行動、到觀察、再到反思的螺旋式上升中,教師的專業化程度在提升著,實踐質量在提高著。我想如果我能在每節課之后都能作些認真反思,相信我們的教學能不斷進步
(2)善于發現教學新問題
我們常常說,任何研究都是從問題的發現開始的。同樣,教師要想研究就必須發現教育問題。如何確定教師研究的問題,提出問題是關鍵的第一步,沒有問題就沒有研究的沖動。可是,我們在教學實踐中應該存在這樣的困惑,現實中,的確存在著很多教師找不到的問題,或者即使找到問題也屬于“偽問題”而不是“真問題”的現象。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關鍵的是在尋找的過程當中,或多或少地離開了自己的實踐土壤,忘卻了教師從事教育的根本目標——改進實踐。
鄭老師提出:從教育教學的疑難中尋找問題;從具體的教育教學場景中捕捉問題;從閱讀交流中發現問題;從學校或學科發展中確定問題。這僅僅是從教師的日常工作中操作較為便利常見的四種方式提出問題。并且在我們的實際工作中,有那些問題值得我們花時間去進行探索?自身的能力是否可以完成對這些問題的研究?是否有足夠的可利用的資源?都需要我們結合自身、本校的多方因素,分析選擇問題。確定問題之后,我們就可以計劃、行動、觀察、反思。在教師的教育研究活動中,制定計劃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它既是教師提出研究問題后采取進一步行動的前奏,同時又是進行行動前對自身行為所做的系統審視和反思。這些計劃并不見得像專業研究者制定的計劃那樣,內容詳盡,面面俱到,可能體現為教師課前的教學設計,可能體現為教師與學生交往中的某些設想和打算;也不像專業研究者制定的計劃那樣,一成不變,亦步亦趨,可能隨活動場景而動,依研究狀態而移,體現出較強的變通性和靈活性。在很多情況下,教師研究活動的計劃主要表現為自己對活動的有意識的'設計、設想或打算。所以我覺得它與日常的教育教學實踐不同的是教師有意識地將行為納入了研究的框架,而是應該將持續不斷的反思貫穿于教育教學活動的始終。
(3)堅持作“教育日志”
回想參加工作以來的點點滴滴,那曾經的感動,現在已無從體會;曾經的我一次又一次與學生促膝而談,那曾經的喜悅,現在已無從描述;曾經的我課堂上的精彩一瞬,那曾經的經典語句,現在已無從查找;曾經閃現在腦子里的點滴靈感,也已無從捕捉。曾經的美好,曾經的感悟,曾經的學生,曾經的自己……都已不見蹤影,以前自己覺得每一步走得很踏實,今天想來卻如此的遺憾,遺憾沒有留下任何痕跡,遺憾沒有第一手材料可供我今天的研究。
我遺憾我當時的懶散,以致于當時的情景、當時的想法都已隨風飄遠。要把自己的經驗與教訓整理出來的話,如今已找不到任何的事實依據了。如果從教以來自己能堅持寫教育日志,把工作中精彩的瞬間、典型的事例、成功的教育、失敗的教訓記錄在案,今天我將是一個多么富有的教師呀!實踐證明:教育研究不只是教育專家的事,而是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必備的素質。
而研究的方式也不僅僅是我所熟悉的“教育日志”一種,還包括“教育敘事、教育案例、教育反思、教學課例”等多種方式。在“教育日志”這種研究方式中還應該包括“備忘錄”“描述性記錄”“解釋性記錄”三種形式。
三、我對自己的希望
回顧我以前的教法,我覺得在教學研究上自己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
研究方式過于單一;問題意識不夠,從日常教學中發現問題的能力有待增強;在教育日志中,個人的感悟性的東西太多,沒有從研究的角度出發,形成自己對問題獨特的看法;對所發現問題缺乏持續不斷的系統化的思考;沒有做到持之以恒。
尤其是零碎的數據缺少系統化的思考,所以當務之急需要讀大量的專業書籍來充實自己、完善自己。我想發現不足是改正的前提!我所要做的就是改正、是實踐!還有讀書,學習和反思!
我想記錄教學中的每個點,將來把它連成線,這樣我就能擁有一串閃光的珍珠。讓我們在教育研究中轉變教學理念和行為,匯總教學經驗,積累教學智慧,讓我們真正成為教育智慧的創造者!
【《教師如何做研究》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教師讀書筆記通用11-11
美術教師讀書筆記06-13
音樂教師讀書筆記05-17
教師讀書筆記(精選31篇)09-15
教師讀書筆記(精選19篇)06-06
教師讀書筆記(精選21篇)12-25
教師讀書筆記(精選25篇)10-29
《教師的修養》教師讀書筆記(精選5篇)05-12
如何做好自己作文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