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案

    時間:2024-12-20 08:55:29 語文教案 我要投稿

    語文教案【常用10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梁。教案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語文教案10篇,歡迎大家分享。

    語文教案【常用10篇】

    語文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學習本文比喻鮮明,善用排比,對偶,增強文章氣勢的特點。

      2.了解課文中詞類活用的語言現象,及一詞多義的準確運用。

      二、能力訓練目標

      1.學習巧用比喻釋疑的方法,提高論辯能力。

      2.提高掌握古漢語常識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目標

      1.理解孟子主張行仁政,重視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積極思想。

      2.對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進行探討。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學習孟子善用比喻說理,氣勢充沛的論辯方法。

      難點:對孟子“仁政’內容的理解。

      解決辦法:

      1.對課文第三部分闡述實行“王道”的七種措施的正確理解。這部分實際上是孟子“仁政”內容的具體化。

      2.對孟子及《孟子》一書的了解。

      課時安排

      2課時

      學生活動的設計

      1.課前預習

      (1)熟讀課文。

      (2)借助字典,正確譯文。

      (3)歸納文意,記下學習的難點。

      2.課內采用專題討論的方法。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1.疏通課文,把握文章的主旨及結構。

      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關知識。

      二、整體感知

      1.解題

      本文節選自《孟子·梁惠王上》,題目是編者加的。《孟子》是先秦儒家學派的著作,記錄了孟子的言行,是孟子的弟子編輯的,共七篇。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現在山東省鄒縣)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義’。主張行仁政,強調“民貴君輕”,重視民心的`向背。主張“制民之產’(使農民有規定數目的田可耕),但同時卻主張恢復西周井田制度。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曾游說齊宣王、梁惠王,宣傳他的政治主張,但始終未被采納。《孟子》的文章很雄辯,感情強烈,辭鋒犀利。在宣傳主張、論辯事理時,常能分析對方的心理,因勢利導,步步深人,層層進逼,以使自己的論辯最后獲勝。《孟子》還善于運用譬喻來說明道理。常于從容談論之間引喻對比,意思精列。

      2.文章的主旨及特色

      本文是記孟子答梁惠王問所講的幾段話,主要內容是闡明王道政治的。先針對梁惠王的疑問,用比喻說明兇年移民移粟是小恩小惠,然后正面論證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能使天下之民歸順。孟子托言古制,提出“五畝之宅”、“百畝之田”的措施和要求,實際上是無法實現的,但主張減輕勞役、發展生產、興辦教育、利民保民,還是反映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積極思想。

      全文結構嚴謹、層次分明,論證嚴密,說服力強,全文圍繞“保民而王”的觀點,首段先寫梁惠王質疑,為答問作準備。第二段針對疑問,巧用比喻釋疑,使惠王明白小思小惠“無望民之多于鄰國”。第三、四段正面論述行“仁政”的措施和好處。末段巧用類比推理的方法,批駁人死罪歲,自然得出“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結論。顯示了孟子的辯才。

      全文比喻鮮明,善用排比,對偶,更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和節奏感。

      3.本文學習的知識點

      ①掌握本文的通假字:“直”—“只”;“無”—“毋”,“頒”—“斑”;“涂”—“途”

      ②正確分辨古今異義詞,如“寡人”“河”“請”“走”“或”“嘶”。

      ④注意詞類活用的詞。“鼓”、“樹”、“衣”、“謹”、“王”。

      三、重點、難點的孝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預習課文

      (1)借助字典,通讀,通譯課文。

      (2)標出課文結構層次,歸納文意。

      2.導入新課

      (1)學生復述課文。

      (2)用課文原話回答以下問題,目的。

    語文教案 篇2

      一、學習目標。

      1、學會本課9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裹上、瀉下、紅潤、杰作、一截、燃燒。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理解文中重點句的含義。感受夕照的迷人景象,培養熱愛自然的情感。

      4、學習按照事物發展順序觀察的方法。

      二、學習準備。

      1、課前可布置學生觀察日落景色。為了更好地觀察到全過程,可選擇地勢較高處為觀察點。

      2、自讀課文,要求:

      (1)邊讀邊畫出描寫夕照“迷人”的語句,反復地讀幾遍,并談談自己初步的感受。

      (2)輕聲朗讀具體描寫夕照的段落,邊讀邊想。

      (3)整個夕照過程中,太陽有哪些變化,作者把它分別比作什么。

      (4)夕陽和我窗外的景物構成了怎樣迷人的畫面。

      三、學時安排。

      兩學時。

      1、第一學時讀通課文,了解作者觀察及。寫作順序和方法。

      2、第二學時理解文中重點句的含義。感受夕照的迷人景象,培養熱愛自然的情感。

      四、學習過程。

      第一學時:

      1、同座相互檢查課文朗讀情況,要求正確、流利。

      2、聽兩組(4人)讀課文,評價讀的情況,穿插正音(注意9個生字的讀音)。

      3、回憶《海上日出》的'觀察和。寫作順序與方法。

      (1)寫了三種不同情況下的日出。

      (2)重點寫晴朗早晨的日出全過程。

      (3)日出過程從天、水色彩的變化、形狀的變化、富有情感的動作三方面寫具體。

      4、《夕照》的作者又是如何觀察與描寫的呢?

      能了解到:

      (1)位置的變化——樹梢——樹杈——消失。

      (2)色彩的變化——橘黃色——微紅——紅云——象熟透的“大石榴”——像一團燃燒的烈火——消失。

      (3)動詞:滑落——穩穩地站——向下溜了一截——出現——消失。

      5、讀記詞語:

      盡情、欣賞、迷人、挺拔、滑落、橘黃色、衰老、瀉下來、鍍上、頓時、晶瑩、紅潤、波光粼粼、雀躍、杰作、踩碎、溜了一截、害羞、樹杈、喜悅、石榴、溢出、矯健、絕妙、宛然、燃燒、油然而生、感慨、黎明。

      6、課后熟讀課文,背誦1——4自然段。

      第二學時:

      1、寫詞語(見上)。

      2、填空:

      開始太陽從楊樹上滑落下去,是____色的;沒有了_____的光芒,這時的陽光下的房頂化作了____,每一片瓦都成了雀躍的____;然后,太陽又向下溜了一截,顏色開始泛出____,如____一般,紅色又變深了,成了小姑娘臉上的____;一會兒,出現在楊樹中的____太陽,漸漸變紅了,像一只熟透了的____;天色越來越暗,太陽卻越發的紅,宛然一團____。

      3、找出描寫夕照“迷人”的語句體會體會。

      重點體會:

      (1)“柔柔的光瀉下來,給磚瓦房鍍上一層華麗的金黃;房頂頓時化作一汪晶瑩的湖水,每一片瓦都跳躍著紅潤的光,變得波光粼粼一般了。”這里用“晶瑩的湖水”比喻在金色陽光照耀下,整個房頂的景象,每一片瓦都是呈凹陷的拱形整齊地鋪在房頂上,鍍上了陽光起起伏伏的就像光在“跳躍”,整個房頂就像“波光粼粼”的“湖面”了。這句話描述的畫面是靜態的,但瓦上的光波起伏就有了動感,作者用了“跳躍”一詞,更使得畫面生動活潑。

      (2)“這會兒,太陽的臉上開始泛出微紅;輕輕的,如紗一般。”這里“輕輕的”和“如紗一般”都是寫太陽泛出的紅色很淡,和“微紅”的“微”相照應。

      (3)“光帶著收獲的喜悅從‘石榴’里溢了出來,映著鉆天楊矯健的身影,在天際形成一幅絕妙的工筆畫。”“收獲的喜悅”是對著前一句的“熟透”的石榴來說的;又圓又紅的太陽掛在楊樹杈上,柔和的光照得鉆天楊筆直高聳的樹干和枝枝杈杈顯得格外清晰,形狀、色彩、明暗的搭配就像一幅“絕妙的工筆畫”,這幅在天盡頭形成的畫面能引起人無限的遐想。

      (4)“天空的黑色漸漸漫了過來,幾乎要把太陽包住了。太陽則變得越發的紅,宛然一團燃燒的烈火將黑暗照亮。我呆呆地望著這如火的夕陽,油然而生出一種感慨,一種激動。”這幾句話描繪出天色越來越暗,而太陽卻更紅了這樣一種特定的自然景象。

      4、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重點是抓住描寫夕照的比喻句、擬人句和最后兩節。)

      5、詞語積累。讀一讀自己喜歡的詞語。

    語文教案 篇3

      【教學目的】

      1、培養學生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理清文章思路,是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好方法。有益于學生在閱讀文章時逐漸養成自覺思維的習慣,理清思路,就是理清文章的脈絡,亦就是一般所說的語脈。

      2、培養學生學會概括文章的要點。概括要點包括:文章內容的概括,對文章主旨的把握和領會等。

      3、學習、領會寓情于景、借助自然景物抒寫對世事人生感悟的能力。《冬天之美》清麗流暢、委婉親切,詩情畫意中透示出高尚的人生志趣。

      【難點和重點】

      1、如何理清思路,是學習這兩篇散文的難點之一。

      葉圣陶先生就很重視“思路教學”。他認為,“一番話一篇文章,思路從什么地方出發,怎樣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達到這條路的終點,都要踏踏實實摸清楚”。只有迅速、準確地摸清文章的思路,才能駕馭整篇文章,進而迅速準確地概括文章的要點、領會文章的主旨。一般說來,不同的文體,具有不同的思路特征。所以,從文體這個角度切入,有助干更好地理清文章的思路。兩篇課文,都是寓情于景的散文,作者心境的變化,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空間的變化不斷變化并逐步升華。《冬天之美》作者的心境則是由厭惡虛榮到向往樸實、自然、和諧的田園生活,感到其中所包含的生命的樂趣。

      2、概括要點。

      在理清思路的基礎上,概括要點就具備了必要的前提和條件。理清思路是過程,概括要點就是結果。概括要點分為兩個主要內容:①對文章內容的概括。②對文章主旨的把握。《冬天之美》兩個自然段,重心在第2段。寫鄉村冬天之美。

      文章的主旨:《冬天之美》向往樸實、和諧、自然的田園生活,從中感受到真正的人生樂趣。

      【教學過程】(教師指導學生自學)

      一、整體感知。

      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快速閱讀,對文章的基本內容有一個大致的把握。

      問題設計:

      ①從課文中找出反映作者感情變化的語句。

      ②整理出作者的感情線索。

      二、概括要點。

      通過解決問題①啟發學生整理出文章的思路,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三、在完成l、2的基礎上,處理本篇課文的難點:把握主旨。

      這兩篇課文都體現了散文寓情于景的特點。作者的寫作主旨,有的是通過景物的色調來暗示的,有的是通過感情的宣泄直抒胸臆的,有的是由議論抒情句直接告訴讀者的,而有的.則需要對閱讀材料進行一番歸納概括乃至提煉。

      《冬天之美》可以利用該文的主旨句進行歸納概括。“我從來熱愛鄉村的冬天”,“大家親切地聚集一堂,甚至時間似乎也聽從我們使喚。由于人們能夠沉靜下來思索,精神生活變得異常豐富”。即是點明全篇主旨的語句。

      附錄:

      《世間最美的墳墓》練習題

      1、第一自然段共有八句,每句都已給了標號。下面是對該段思路的分析和圖解,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全段先敘述參觀過程(順敘),再交代墓地的經過(轉入插敘),共分兩層:(a)(b)(c)(d)→(e)(f)(g)(h)

      B.全段先總述,再介紹墳墓,然后從樹的來歷入手,引出托爾斯泰的愿望,共分三層:(a)→(b)(c)→(d)(e)(f)(g)(h)

      C.全段先說明墳墓將永遠對后代產生巨大影響(將來),再介紹墳墓的現狀(現在),又追述選擇墓地的經過(過去),共分三層:

      D.全段以說明托爾斯泰埋骨樹下的愿望為最終目標,由大到小,層層遞進,共分五層:(a)→(b)→(c)→(d)(e)(f)(g)→(h)

      2、“就像偶爾被發現的流浪漢、不為人知的士兵那樣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的意思是(2分)

      A.(他的一生)曾像流浪漢一樣遭遇坎坷,曾像士兵一樣戰斗。

      B.(他)終于與流浪漢、士兵那樣的社會底層民眾融為一體。

      C.(他)就像倒斃的流浪漢、無名的陣亡士兵一樣在世上消失。

      D.(他的聲名)像流浪漢、士兵等勞苦大眾那樣被社會吞噬。

      3、“風兒……和暖的陽光……冬天,白雪……”這段景物描寫在全文中起什么樣的作用?下面分析不當的一項是(3分)

      A.在不容大聲說話的地方,描寫自然景物的動態,反襯出墓地的寧靜。

      B.象征偉人將與大自然一樣永世長存,更顯示了他人格的崇高。

      C.由于沒有奢華裝飾,描寫自然景物更顯示墳墓的樸素。

      D.在莊嚴肅穆的氛圍中,活潑的景物可增添一點生氣和溫暖的情調。

      4、作者用拿破侖、歌德、莎士比亞的墳墓來進行比較,這樣寫起到什么作用?下面分析不當的一項是(3分)

      A.可以顯示出三人與托爾斯泰思想品格的差異,從而表明托爾斯泰才真正偉大。

      B.從墳墓的迥然不同的風格,可以反襯出托爾斯泰墓的逼人的樸素。

      C.三個人都聞名世界,只有偉人與偉人相比較,才能使人體會到這幽暗小土丘的“宏偉”。

      D.前文雖提到托爾斯泰墓與其他偉人墓不同,但較籠統,以這三人的墓為例,讀者才能得到具體而深刻的印象。

      5、作者說托爾斯泰墓“劇烈震撼每一個人內心深藏著的感情”,從文中找出兩個具體描寫參觀者這種崇敬之情的句子,把它們分別寫在下面的橫線上。(2分)

      ①

      ②

      6、如果要簡述托爾斯泰墓的環境和形狀,下面的語句中哪四項是必不可少的?(3分)

      A.完全按照托爾斯泰的愿望

      B.這個小小的、隆起的長方形

      C.就在自己莊園的某塊地上

      D.沒有十字架、沒有墓碑,沒有墓志銘,連托爾斯泰這個名字也沒有

      E.遠離塵囂、孤零零地躺在林蔭里

      F.埋骨于那些親手栽種的樹木之下

      G.世間最美的、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墳墓

      H.風兒低吟,甚至全無人聲

      I.圍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柵欄是不關閉的

      7、作者用哪兩個字來形容托爾斯泰墓的基本特征?(2分)

      答:

      8、作者為什么說“特殊的日子”?(2分)

      答:。

      練習答案:

      1、B(3分)2、C(2分)3、B(3分)4、A(3分)

      5、(2分)

      ①這里,逼人的樸素禁錮住任何一種觀賞的閑情,并且不容許你大聲說話。

      ②成百上千到他安息地來的人中間沒有一個有勇氣,哪怕僅僅從這幽暗的土丘上摘一朵花留作紀念。

      答對一句得1分,句子不完整不給分,摘錄時中間用省略號刪節也算對。

      6、BDEI(3分)答對兩個得1分,三個得2分,全對得3分

      7、(2分)樸素

      8、(2分)托爾斯泰誕生一百周年(由寫作日期可知)

    語文教案 篇4

      《父親的菜園》這是一篇第七冊選讀課文,記敘了父親在一片荒涼的山坡上開墾一塊土地,使它成為“我家”菜園的事,表現了父親勤勞、堅毅的品質,體現出作者對父親、對土地深厚的感情。

      課文通過對父親言行的具體描寫,表現父親的優秀品質是本文表達上的一個特點。引導學生從描寫父親開墾菜園言行的詞句中體會父親勤勞、堅毅的品質,感受父親對勞動、對土地的愛是是教學重點。體會父親在荒坡上開墾菜園的艱辛,對城市或平原地區的學生來說是教學上的難點。

      學習這篇課文的目的.是加強學生對記事寫人這一類文章的感悟,進一步學習從內容中體會思想,從父親堅忍不拔的品質中受到教育,培養熱愛土地和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結合我對教材的理解以及文本的價值取向,按知識、能力、情感三方面的目標,我確定本課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通讀課文,最大限度地促成每個層面的學生,都能將課文讀正確,讀通順。

      2、學習從課文內容體會思想的方法,引導學生抓住文中描寫父親言行的句子,結合上下文進行理解,從中體會父親在開墾菜園的過程中付出的艱辛勞動,感受父親身上表現出來的那種堅毅、自信、勤勞的品格,知道要想獲取成功必須勇于克服困難,堅持努力奮斗的道理。

      3、在讀悟結合、豐富言語實踐活動中,發展歷練學生語言,在讀中提升情感,喚起對父親的崇敬。

      教法學法:

      為了達成上述的教學目標,本課選擇的基本教法是“著眼課題、以讀為本、讀中感悟、導讀解疑、語思統一”的導學式教學法。在操作過程中采用“讀、疑、思、劃”等教學手段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培養學生質疑課題,著眼課題理解課文內容的思維習慣,培養學生朗讀能力,培養語感。

      教學理念:

      本設計把著力點放在培養學生自主閱讀能力上,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閱讀活動中,去理解和感悟“父親”的精神。按照“質疑課題、梳理問題——自主探究、感悟交流——深化文本、體會精神”的過程組織學習,把朗讀課文、交流感受整合在思考與解決問題中,發展學生語言和思維。

      教學流程:

      一、親情導入,質疑課題

      1. 同學們見過菜地嗎?菜地:院子里的小塊平地可以開墾成,田里的又大又平,分成一畦一畦的。可是有一位極其普通的農民,為家人在山坡上開出了一塊菜園(板書課題:父親的菜園)讀題。

      2、學生課件觀看父親在山坡上開辟的菜園,再讀課題,質疑。

      [設計意圖]

      用親切自然的語言,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有水到渠成之妙。推測課題,設置懸念,能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由課題這個文眼作為這節課的教學切入點。

      二、讀通課文 ,整體感知

      ①自由輕聲讀課文,注意生字讀音,遇到難讀的句子反復多讀幾遍,練習讀正確,讀流利。(請教學習工具或老師)(疑難字詞課件屏幕呈示)

      ②在父親開墾菜園的過程中,哪些地方最讓你感動,把這樣的語段畫出來,多讀幾遍。 ③想一想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

      ④反饋朗讀劃出的句子,注意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

      ⑤交流: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

      三、品讀課文,探究原因(探究為什么叫“父親的菜園”)

      1、細讀課文,思考為什么叫“父親的菜園”,要求:圈畫批注。

      2、討論感悟重點詞句,感受父親的勤勞、堅忍不拔、對土地的熱愛,帶著感受朗讀課文。 重點研讀:

      (1) “父親堅毅地說:?我們去開荒!?”(勤勞)

      (2)“每天天還沒亮,父親就扛著鋤頭、箢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著一擔柴草回家來。”(勤勞、吃苦)

      (3) “父親沒有氣餒……蓋住了那可怖的巖石。”(堅忍不拔)

      (4)當我問能否長出豌豆,父親“信心十足地說:?當然能!?”(對土地的信賴)

      (5) “父親說:?我們不能光顧眼前,也真難為了這片荒地,它是拼了命才養出這一片豌豆來的。就這樣榨干它,以后就別想吃瓜吃菜了。這一季豌豆就用來肥土吧”(對土地的保護、熱愛)

      (6)拾糞肥田。“有時候我在山坡上放牛,尿憋急了,父親也要我跑到菜地里去撒。”(為了肥土、對土地的熱愛)

      為什么叫“父親的菜園”?可歸納說:

      ①父親付出了艱辛的勞動,在山坡上開出了一塊作為菜園的基地。

      ②當暴雨沖走泥土后,父親一筐筐挑土,靠自己的雙手“創造”了一塊新菜園。

      ③為了育肥土地,把自己的勞動成果──豌豆翻進土里,精心侍候,使土地變得肥沃,讓全家人擁有了一個四季常青的菜園。

      [設計意圖]此環節引導學生抓住問題來閱讀思考和感悟,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把學生相對分散的思維集中起來,準確地把握文章內容,體會情感。

      四、深讀課文,體會精神(深入體會課文內容所要表達的思想)

      1、思考、交流:你呢?(收獲的是一種人生精神:堅毅、勤勞、不畏艱辛、堅忍不拔、熱愛土地、熱愛勞動)你此時心里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一個人,無論做什么事情只要肯付出辛苦,遇到困難、挫折不氣餒,永遠保持自信,什么事情都能做成。)

      2、有感情地齊讀課文中描寫父親言行,體現不畏艱辛、堅忍不拔的句子。(課件呈示)

      3、帶著對父親的敬佩之情再讀課題。

    語文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 讀通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 讀懂課文:借助注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讀出自己的感悟,用自己

      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 讀好課文: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真摯友情;

      4、 背誦課文: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激發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教學重點】理解詞句的意思,讀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真摯友情,體會文言文所表達出的音樂藝術的魅力。

      【教學難點】體會伯牙為紀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絕弦的情感。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課前談話:

      1、我們來做一個文字游戲,老師說一個詞語“皚皚白雪”,你們根據這個詞語的結構來繼續說像這樣的詞語。(AABC)

      2、出示課件1:皎皎明月、徐徐清風、裊裊炊煙、瀟瀟春雨、萋萋芳草、······

      3、 這些詞語都是描寫什么的?(美麗的景物) 平時如果我們多加積累這些詞語,對我們的寫作一定有很大的幫助。

      課文導入

      1、同學們,你們喜歡音樂嗎?

      2、音樂的魅力就在于那些美妙的音符,能給我們帶來無盡的享受。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和音樂有關的文章。因為音樂,使兩個陌生人成為摯友,結下了深厚的感情。是什么樣的音樂這般神奇呢?請欣賞古箏曲《高山流水》。出示課件2:播放《高山流水》

      3、悠揚的古箏曲仿佛把我們帶入了時光隧道,我們仿佛來到了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我們在高山流水間,尋著琴聲,見到了這首曲子的演奏者,楚國琴師俞伯牙。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俞伯牙和他的朋友鐘子期的故事。板書課題:伯牙絕弦。出示課件3:25、《伯牙絕弦》

      二、 熟讀課文

      1、這是一篇文言文,同學們先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課文,讀不通的地方,可以反復讀幾遍。指導讀音。同學們讀得都非常好,但是有些地方還有所欠缺。同學們還記得我們在五年級時學的一篇文言文《楊氏之子》嗎?還記得那篇課文是怎樣讀的嗎?老師起頭,學生接。讀《楊氏之子》。出示課件4:《楊氏之子》的朗讀節奏。

      2、現在誰來試著用這樣的方法讀一讀課文?他讀得怎么樣?學生自由讀課文。

      a) 現在我們一起來配合音樂讀課文。出示課件:《伯牙絕弦》的朗讀節奏。

      解題。出示課件伯牙絕弦》是什么意思?

      三、 品讀感悟

      1、同學們讀得很好,老師想說,善哉,善哉是什么意思呢?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有些句子在讀的'過程中我們已經理解了,但可能還會有不準確的地方,老師現在就教大家一種理解文言文的方法——替換法。也就是根據課文下面的注釋,吧課文中的生字詞替換成易懂的詞語。例如課文注釋

      2:“鼓”理解為“彈”,那么第一個句子我們就理解為伯牙善彈琴。

      2、現在請同學們根據老師教的方法理解課文,可以分組學習,也可以同桌間相互討論。老師巡視指導。

      a) 看看我們學習的成果怎么樣,現在我來問問同學們。

      b) 單句提問,學生回答。

      c) 現在我來看看哪組同學理解得最準確,說得。誰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d) 這則故事雖然很短,只有77字,但卻是流傳了兩千多年的經典文章。他給我們提供了交朋友的標準,究竟文章的魅力何在,讓我們來細細品讀。

      e) 出示課件11:反復朗讀,思考問題。文章哪些地方可以體現鐘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f) 出示課件12、13,通過這幾個句子,我們對伯牙善彈琴,鐘子期善聽琴有了更深的了解,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鐘子期的贊嘆和俞伯牙的欣喜,更體會到純真友誼的基礎是——理解。難怪伯牙會

      說: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

      g) 出示課件14: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翻譯句子,伯牙所念,可能不只是高山流水,還會有什么呢?

      h) 出示課件15,換位體驗。如果你是子期,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過伯牙的琴聲,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贊嘆?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聲還會表現哪些動人的情景?你會怎么贊嘆?

      i) 學寫古文,伯牙可能會彈到明月。你能仿照課文把句子補充完整嗎?注意幫助學生找到更合理的表達。如:皎皎明月、徐徐清風。

      j) 知音相遇,真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情,讓我們以喜悅的心情在讀讀這些句子。

      四、 能力訓練

      1、 我們真為伯牙找到知音而高興,然而世事難料,相聚的日子總是短暫,故事的結局是悲慘的。

      2、 出示課件16:伯牙是一個技藝高超的音樂家,生活中應該不缺少別人的贊美,但他因為鐘子期的死而“絕弦”了,你怎樣看待他的舉動?結合課文內容說說你的理解

      3、 出示課件17:伯牙絕的僅僅是弦嗎?他在斷絕琴弦的同時也斷絕了什么?

    語文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掌握吟誦詞的技巧與方法。

      2、指導學生結合詞的背景來閱讀理解詞的內容。

      3、鼓勵學生從語言的角度品析詞的意境。

      4、體會詞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思想。

      【教學設計】

      一、激趣導入

      學生背詞導入。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學生簡介,教師補充五位詞人創作的不同風格和詞作的背景。

      三、學生吟誦,教師引導

      1、學生自由讀五首詞,相互討論節奏與語氣,教師點撥。

      過盡千帆/皆不是

      將軍白發/征夫淚

      八百里/分/麾政炙,五十弦/翻/塞外聲

      2、聽錄音跟讀,感受詩詞的朗讀節奏。

      3、展示教學課件、聽教師范讀、學生邊欣賞邊思考詞所描繪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學生體驗,教師點撥

      讓學生談談詞所描繪的情境與景物,感情作者的思想情感,教師對詞中與體驗相關的重要部分作啟發式點撥。

      如《望江南》中的“獨”、“腸斷”寫出憂愁失望。

      五、品味語言

      讓學生品析名句、關鍵詞

      如《望江南》中的“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的頻洲”;

      《漁家傲》中的“異”、“淚”;

      《江城子》中的“親射虎,看孫郎”、“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等典故的含義;

      《武陵春》中的“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破陣子》中的“醉”、“夢”。

      六、聯想感悟

      根據五首詩所描寫的'景物發揮自己的想像,搜索記憶中與此相關的詩詞名句,聯想方法點撥:

      1、此詩聯想到彼詩。

      2、由詞的內容聯想到實際生活,聯想到人生社會。

      如:過盡千帆皆不是→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長煙落日孤城閉→長河落日圓,大漠孤煙直;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七、質疑反思

      1、為什么在下詞中運用典故?

      2、為什么有的詞有題目,有的卻只有詞牌名?

      八、根據理解再讀五首詞

      九、背誦鞏固

      板書設計

      讀詞方法:

      誦讀→理解→品味→聯想→反思→誦讀

    語文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 觀察插圖,理解圖意,引起合理想象,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

      2、 訓練學生組織語言,嘗試表達所想所感,習作內容具體,句子通順。

      3、 感受并學會情感表達的方法,受到樂于助人,無私奉獻的常情教育。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仔細看圖,發揮想象,嘗試習作。

      教學難點:

      理解圖意,進行合理的細節聯想與想象。

      教學準備:

      課前布置學生收集相關事跡、投影儀。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愛,是人類最美好的情感,愛,使人間充滿溫暖。”同學們,我們學習的第六組課文就是用愛曾經深深地打動過我們的心,現在我們再來感受一次,好嗎?

      1.品賞感人句子。(略)

      2.小結過渡:這些事情有之所以深深地打動我們的心(板書:打動人心),是作者用的語言( )(板書:語言生動),是作者把事情的經過寫得( )(板書:經過具體),是作者寫下了自己的( )(板書:內心感受),同學們,我們也用這種方法來寫一個動人的故事給別人看,有沒有信心?

      二、授新:

      1.打開課本第117頁,自學習作要求,師出示掛圖:《勝似親人》

      2出示習作方法:⑴從題入手,緊扣字眼;⑵從圖入手,細微不漏;⑶發揮想像,合情合理。

      3小組討論。

      4.反饋情況。

      ⑴勝似親人,字眼是:勝似(超過,勝過。),意思比親人還親。

      ⑵仔細看圖,理解圖意

      A、指導看圖。

      (你從圖上看到了什么?)

      B、生交流看到內容。

      (按從人到物的順序引導學生說具體)

      C、猜測圖中人物關系。

      在小組內說說她們可能是什么關系?

      (可引導學生注意人物的`服飾,她們也許是鄰居,也許是……)

      D、 理解圖意,用幾句話說說圖上的情景

      (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態、動作、語言)

      E、欣賞片斷:

      (片段1)小姑娘晾好衣服了,老奶奶走過來,一把把她緊緊地摟在懷里,感激地說:“孩子,謝謝你,謝謝你!”小姑娘不好意思地低下頭。

      (片段2):小姑娘晾好衣服了,濕漉漉的雙手在圍裙上擦了擦。這時,老奶奶扶著墻壁顫巍巍地從里屋走了出來,望著架子上的衣服,眼角有些濕潤了。她抬起手,用袖口擦了擦眼角,一把將小姑娘摟在懷里,臉上的皺紋舒展開來,像一朵盛開的菊花。她枯瘦的手輕輕地撫摸著姑娘油亮的秀發,又愛撫地拍拍,滿是皺紋的臉緊緊地貼著姑娘白嫩、紅潤的臉蛋。小姑娘不好意思地低下頭,嘴巴抿著,雙手不自在地絞著圍裙。老奶奶一個勁地說:“孩子,總是讓你忙著,奶奶真過意不去!謝謝你,謝謝你!”小姑娘的兩頰飛起了紅云,洋溢著快樂的笑意。

      F、學生試寫片段并講評。

      ⑶、外聯想,豐富內容

      A、指導圖前想象。(根據剛剛所猜想的人物關系,想一想在這幅圖之前,可能發生過什么事體現她們“勝似親人”?請你把她們之間可能發生過的事情簡單的寫在紙上。)

      B、四人小組交流。

      C、全班交流。

      D、指導圖后想象。師:在這之后,她們以后的生活將會是什么樣子的呢?你能大膽、合理地猜測一下嗎?(指名說)

      三、范文欣賞。(略)

      四、總結:同學們,我們用上生動的語言,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說清楚,再寫下你的內心感受,這個故事一定可以打動閱讀你文章的人,現在有沒有信心寫好它。

      情境過渡:當然,在你的生活中,也許看到聽到或者親身經歷比這更感人的事,你可以選選擇寫這些事情。有一位很有愛心的攝影師,拍下許多感人的畫面,現在,我們一起來欣賞。‘

      (三)拓展

      圖片欣賞,激發寫作熱情。

      (四)課后作業:

      1、以《勝似親人》為題,寫漢族姑娘和苗族奶奶之間的故事。

      2、自擬題目,寫你親眼所見,親耳所聽,或是親身經歷的感人事跡。

    語文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激發學生觀察動物的興趣。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

      3、會寫14個生字,會認7個生字。

      教學重、難點:

      抓住山雀說的話,聯系上下文,讀懂“我”猜想的依據。

      課時劃分: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檢查預習,鞏固本課生字新詞的識記。

      2、質疑導讀,學習課文1—3自然段。

      教學過程:

      一、預習檢查,識字學詞,初讀課文。

      1、出示生詞。

      (1)、指名認讀,評議。

      (2)、齊讀詞語。

      (3)、從詞中抽出生字,認讀,開火車擴詞。

      (4)、學生自由介紹記識方法。

      (5)、教師重點講解“雀、肯”。

      2、學生自主分段讀課文。

      3、集體評議,糾錯正音。

      4、同桌合作,正確、流利地朗讀全文。

      二、質疑導讀,學習課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1、你們見過山雀嗎?他們是什么樣的?

      學生自由發言,介紹、交流。

      文中哪個地方為我們介紹了山雀的樣子?請用橫線畫出來。

      指名反饋,讀句子。

      觀察圖,感受山雀外形的小巧玲瓏。

      學生有感情齊讀句子。

      2、“我”是怎么發現兩只灰雀的?

      學生默讀課文1——3自然段。

      指名反饋,評議、補充。

      學生齊讀課文第一、二自然段及第三自然段的.第1、2句。

      3、這兩只灰雀在干什么呢?他們干得怎么樣?

      指名反饋,介紹、交流。

      理解“起勁”的意思。

      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它們干得起勁?

      引導體會山雀找蟲子時的專注、賣力,練習有感情地朗讀以上語句。

      3、看到山雀如此起勁地鑿樹干找蟲子,“我”是怎么做的?結果出現什么情況?

      學生輕聲讀第三自然段后半段內容。

      指名發言。

      理解詞語:一動不動、紋絲不動、像死了似的。

      議一議:山雀真的死了嗎?它為什么裝死?從中你體會到什么?

      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三自然段。

      二、總結課堂,鼓勵閱讀。

      1、學習課文第1——3自然段,你對山雀有了哪些認識?

      2、學生自由發言。

      3、教師總結:小巧玲瓏的山雀太惹人喜愛,它們憑借自己的勞動找蟲子吃來填飽肚子。當它們遇到危險無法逃離時,就裝死來蒙騙對方,以求逃過一劫,真是聰明到家了。

      4、鼓勵閱讀。

      三、布置作業。

      書寫生字新詞。

      繼續閱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繼續學習課文,讀懂山雀的對話,弄清“我”的猜想的根據。]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激發學生對山雀的喜愛,對小動物的喜愛之情。

      4、仿照課文,進行觀察、仿寫。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猜字游戲。

      2、指名反饋:你對山雀有了哪些認識與了解。

      3、學生齊讀課文第一、二、三段。

      二、抓住山雀的語言,弄清“我”的猜想。

      1、學生自由讀第4——17自然段,要求用“——”畫出自由的山雀說的話,用曲線畫出拘禁中的山雀說的話。

      2、指名反饋,讀一讀找出的語句。

      3、集體評議,糾正補充。

      4、全班合作分角色朗讀課文第4——17自然段。

      5、引導體會:你從山雀說的話中感受到什么?

      6、學生練習有感情地分角色直接讀兩只山雀說的話。

      7、教師質疑,引導弄清作者猜想的根據,體會作者觀察的細致以及山雀的聰明、機智、團結互助。

      (1)山雀真的會說話嗎?課文中出現的這些山雀的語言是哪兒來的?

      (2)聯系上下文,看看文中我是根據什么猜出山雀的對話的。

      (3)指名反饋,抓住山雀第一次說的話做具體地示范性的指導體會。

      8、學生有感情地齊讀課文第4——17自然段。

      三、總結課堂,拓展仿寫。

      1、小小的山雀有著高尚的心靈和美好的品質,它們勤勞、聰明、機智、團結、互助、友愛。而文中的我更是通過耐心到觀察,加上自己豐富的想象力,讓小山雀都成了能夠說話,能夠溝通的可愛的小精靈。

      2、拓展仿寫。

      不止小山雀,其實許多動物都是通過叫聲以及動作來代表語言,向同伴或人類表達它們的想法。觀察自己喜歡的小動物,根據它們的叫聲動作,猜一猜它們在想什么,會說什么?把自己的猜想寫下來。

    語文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引導學生通過自學,運用已掌握的識字方法自主識字,會認5個生字,1個多音字,會寫4個生字,查閱字典、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自主積累詞語。

      3.體會這首詩所包含的思想感情。通過學習課文,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與難點:

      通過有感情朗讀,逐層次理解重點字詞,關鍵句子,體會詩歌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唐代李商隱曾經有一首詩描寫了雨后初晴的景象,也留下了千古傳誦的美好詩句:“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現代著名詩人戴望舒也寫了一首這樣的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在天晴了的時候》。

      2.讀課題,請學生談自己的初步感受。

      二、初讀課文

      1.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畫出生詞和不理解的詞、句。

      2.檢查自讀情況。

      (1)出示生詞,朗讀,識記。要求:讀準字音,記清字形。

      (2)提出不理解的生字、詞,作上記號。

      (3)指名朗讀,糾正。要求讀通順。

      3.了解課文的內容提示:從詩的結構來入手。

      (1)小組討論。(2)相互交流。

      三、再讀課文

      4.默讀全詩,想想課文哪些詩句寫出了雨過天晴時的景物,邊讀邊畫出重點詞句。

      5.朗讀全詩,體味詩句之美。

      四、作業

      1.用鋼筆描紅,臨寫生字。

      2.朗讀課文。

      3.抄寫詞語。

      第二課時

      一、復習

      1.聽寫詞語。

      2.朗讀全詩,說說文中描寫了哪些雨過天晴的景物?(教師板書)

      小路

      小草

      小白菊

      鳳蝶……

      二、交待目標

      這首詩描畫了一幅清新的雨過天晴圖,讓我們繼續欣賞這幅圖,來品味詩中的語言,感受詩中的美景,記住這首詩。

      三、品味詩句、練習背誦

      (一)引導學生品讀詩句。

      1.指名讀描寫小路的詩句。

      2.為什么小路會是涼爽又溫柔?學生討論匯報交流。

      3.引導學生想象畫面。

      4.背誦詩句。

      5.小結學法:

      (1)朗讀詩句,理解詞語。

      (2)展開想象,再現畫面。

      (3)聯系積累,豐富畫面。

      (4)有感情地朗讀,練習背誦。

      (二)自學課文再交流討論。

      你喜歡哪句詩,說說為什么喜歡?(在討論中引導學生結合重點的詞句來說)進一步體會詩句的美好,想象畫面練習背誦。

      (三)你還看到了哪些雨后的'景象?說一說。

      四、朗讀、背誦全詩

      五、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課文。

      2.模仿這首詩的寫法,把你觀察到的雨過天晴的景象寫出來。

      《在天晴了的時候》作者簡介

      戴望舒(1905—1950),生于浙江杭州。是中國現代著名的詩人。1923年,考入上海大學文學系。1929年4月,第一本詩集《我的記憶》出版,其中《雨巷》成為傳誦一時的名作,他因此被稱為“雨巷詩人”。早期詩歌多抒寫個人的孤寂心情,感傷氣息較重,受西方象征派的影響,意象朦朧、含蓄。后期詩歌表現了熱愛祖國、憎恨侵略者的強烈情感和對未來的熱烈向往,詩風顯得明朗、深摯。


    語文教案 篇10

      【教材分析】

      《我的叔叔于勒》是初三年級的一篇講讀課文,是外國文學作品中的名家名篇。從整個初中語文教材小說應完成的教學目標看,要教會學生體會通過塑造人物形象、敘述故事情節、描寫環境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本單元,本課教材應完成的教學任務主要是:通過分析人物形象,學習其中對比手法的運用,體會作者的態度感情,認識資本主義社會里幾乎沒有人間親情、友情,只有金錢的現實。使學生更加熱愛我們的社會主義國家,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品質。

      【教學目標】

      1、理解小說表現的主題思想。

      2、體會人物語言的個性化,進一步學習運用對比手法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

      3、你讀這小說后,你從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教學重難點】

      1、重點:

      ⑴ 理解作者從多方面刻畫人物形象,以展現人物內心世界的方法;運用對比手法成功刻畫人物性格。

      ⑵ 層次分析(第一課時)。

      2、難點:

      ⑴ 懸念的鋪排,構思的巧妙。

      ⑵ 菲利普夫婦對于勒的稱呼是如何變化的?(第一課時)

      【教學方法】

      點、線、面教學和啟發式:

      在語文教學中,把握好的切入點,以點畫出一條或兩條反映課文內容或主題的亮線,圍繞其主線深入分析全篇課文,這樣便于激發學生興趣,便于教學有序生動,也容易達到教學目的.。

      《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學可以這樣設計:先找出切入課文的點──課文對于勒稱呼的詞語,然后畫線──為什么會有如此不同的稱呼,畫出一條小說構思的情節線;這其間菲利普夫婦對于勒的態度在如何變化?畫出一條人物情感變化線。再以線及全篇──小說是從人物的哪些語言、動作、表情等揭示人物的態度變化的,這樣便于深刻理解小說隱含的主題思想。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前段時間,大街小巷流行著一首《流浪歌》,大家想聽嗎?(生答想,放歌曲)歌聽完了,可一個愁苦、孤獨的浪子形象卻留在了我們的腦海中,讓我們不由得產生憐憫之情,是啊!家是溫馨的港灣,流浪的心多么渴望這個港灣的慰藉啊!可有這樣一個浪子,在外流浪多年,當家人遇到他時,不但不接受他,反而還罵他,什么原因呢?大家想不想了解這個故事?(生答想)這個故事說它遠,它發生在遙遠的19世紀的歐洲,說它近,它就在我們眼前,請大家打開課本92頁,這個故事的名子叫《我的叔叔于勒》。

      二、作者介紹

      莫泊桑(1850~1893)是法國19世紀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出身于法國諾曼底的一個沒落貴族家庭。中學畢業后,普發戰爭爆發了,他應征入伍,兩年的兵營生活使他認識了戰爭的殘酷,祖國的危難啟發了他的愛國思想。戰爭結束后,他到了巴黎,先后在海軍部和教育部任小職員,同時開始了文學創作。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創作,轟動了法國文壇。以后離職從事專門文學創作。10年間他寫了解情況300多個短篇和6個長篇,其中許多作品流傳久遠,尤其是短篇小說,使他成為一代短篇小說巨匠。長篇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有《菲菲小姐》、《項鏈》、《我的叔叔于勒》等。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的諷刺和揭露了資本主義的罪惡,尤其是在資產階級思想腐蝕下的人們精神的墮落。

      三、課文分析

      1、(教師)請同學們掃讀課文,把課文中對于勒稱呼的詞語找出來。

      同學們掃讀課文,勾畫圈點,找出課文前后對于勒稱呼的詞語是:

      壞蛋、流氓、無賴;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小子、家伙、老流氓、賊、流氓。

      2、學生們分組討論發言:小說前前后后為什么會有這么多對于勒不同的稱呼?

      教師指名回答后小結。因為于勒當初花了菲利普夫婦的錢──于勒到美洲賺了錢,不僅愿意還他們錢,而且還可以多給他們錢──破產又失去了錢,又可能要回來花他們的錢。

      3、(教師)在上面這一過程中,菲利普夫婦對于勒的態度又是如何變化的。

      學生讀書討論,教師引導小結:恐怖──希望──恐怖、仇恨。

      四、層次分析

      第一部分:(1~4)盼

      第二部分:(5~19)贊

      第三部分:(20~47)見

      第四部分:(48~49)躲

      五、布置作業

      1、菲利普夫婦一家為什么盼于勒?

      2、小說的結局是菲利普夫婦一家躲開日夜盼望的于勒,原因是什么?

      3、這篇小說揭示了什么主題思想?

    【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語文的教案09-04

    語文的教案11-16

    語文《語文園地一》教案03-19

    語文《語文園地六》教案08-05

    語文園地的語文教案08-08

    語文教案初中語文教案01-10

    精品語文教案范文語文優秀教案04-11

    語文《過秦論》教案01-28

    語文教案01-17

    語文的教案【熱門】01-15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亚洲中文字幕乱码少妇饥渴 | 一色屋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 一级夜理论片久久 | 中国一级特黄精品在线播放 | 亚洲美女天堂电影 | 午夜福利无遮挡h动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