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佛菩薩與一切蠢動含靈同此大涅盤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
壇經者,人人皆知出于曹溪,而不知曹溪出于人人自性。人人皆知經為文字,而不知文字直指人心。心外無法,法外無心。
眾生著相外求,求之轉失,使佛覓佛,將心捉心,窮劫盡形終不能得。
舉心動念,即乖法體,即為著相,無始以來,無著相佛。修六度萬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無始以來,無次第佛。但悟一心,更無少法可得,此即真佛。
善惡莫思量,當處便出三界。
菩提無是處,佛亦不得菩提,眾生亦不失菩提。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求,一切眾生即菩提相。
菩提無所得,你今但發(fā)無所得心,決定不得一法,即菩提心。
你今聞發(fā)菩提心,將謂一個心學取佛法,唯擬做佛。任你三祗劫修,亦只得個報化佛,與你本源真性佛,有何交涉。
即心是佛,身心俱無,是名大道。
大道本來平等,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心性不異,即性即心,心不異性,名之為祖。
是身如電,年年不住。
心之與性,迷即別,悟即不別。
百種多知,不如無求最為第一。
諸學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總不用學,但學無求無著。
無求即心不生,無著即心不滅,不生不滅即是佛也。
去的觀念。
了解永恒真理的人,就不會為任何的生離si別而哀傷悲泣,因為生離si別是必然的。
不必與小人結冤仇,小人自有其冤家對頭;不必向君子諂媚,君子不會礙于個人情分而給你什么恩惠。
平常心是道。(《傳燈錄》釋義:平常心沒有造作,沒有是非,沒有取舍,沒有斷常,也沒有凡盛,是道之所在。)
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與佛何殊別。(《五燈會元》釋:只要明白身心一切皆空,這樣的人與佛有什么不同呢?能徹悟自性便成佛。)
應該怎樣,就表現(xiàn)怎樣的心,既不矯揉造作,又不虛偽處世,完全是一種真實自我的流露,在這種真我里心自然解脫自在了。
求教者問藥山禪師:怎樣才能不被外境迷惑?藥山:任由外境來去,有什么關系?求教者:不會。藥山:什么外境使你迷惑?
日休禪師:人該活在進步中。徒弟:何謂進步?日休回答: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好,天天好一點,就是進步。
快馬一鞭,快人一言。(《景德傳燈錄》釋:駿馬只要抽上一鞭,就能遠行千里;有悟性的人只要對他說一個字便可豁然貫通。)
禪師同弟子外出,見一犬嫌騾子拉車慢,在旁吠叫,被騾子一腳踢開。禪師:不要自以為是,做超越自己范圍的事,會招人厭。
:去除雜念,心靜如水,人的天性便會出現(xiàn)。不求得心的平靜,卻一味追尋人的天性,那就像撥開波浪而去撈水中的月亮一樣。
黎明的到來不是因為鐘鼓的鳴響,月亮的輝照不是為了照亮路徑。大自然有自己運行的規(guī)律,處處皆是佛法。
禪師把鹽撒入水杯,水咸得發(fā)苦,更多的鹽撒入湖,湖水仍純凈甜美。曰:痛苦是鹽,容器決定咸淡,你愿做一杯水還是一片湖?
佛經是佛的言論,禪是佛的心性,二者宗旨是一致的,如果執(zhí)著于文字,尋言逐句,不知道自心便是佛性,終究不能悟道。
野狗常來寺院馱供品,有次誤將雞血石當雞蛋一口吞下,片刻就肚疼起來。禪師:不能憑直覺認識事物,否則會陷入困境。
鏡明而影像千差,心凈而神通萬應。(《景德傳燈錄》釋:鏡子明澈,映出影像千姿百態(tài);心地澄清,成就眾生的法力就千變萬化。)
欲杜絕*佞之徒的跋扈,須為其留條去路,若其無逃遁之處,便如堵塞鼠穴,老鼠無去路會將所有重要器物咬碎,災害更大。
享受的若不是自己應得的福分,所得的收獲又是無緣無故的,那么多是有人故意設下的陷阱,此時若眼光短淺就會落入圈套。
荊棘叢中下足易,明月簾下轉身難.
人生原本就是一出木偶戲,只要自己掌握牽動木偶的線,卷放自如,不受他人左右,就算能跳出這個游戲場了
人只有空去內心的不潔,以愛心擁抱世界,世界才會擁抱他;人只有以慈悲心對待萬物,減少生命內耗,才能健康發(fā)展。
巨浪滔天,坐船的不怕,船外人倒怕得很;席間有人罵,席上人不在意,席外人卻咋舌。故君子身陷市,心也要超然事外。
慈愛是積抵子,亦是積福根苗,試看哪有不慈愛的圣賢;容忍是無量福德,亦是無量福田,試看哪有不容忍的君子。
如過蠱毒之鄉(xiāng),水也不得沾著一滴。(《五燈會元》。釋:要保持心的清凈須嚴格約束自己,好比途經蠱毒之地,一滴水也不沾。)
佛:世間何為最珍貴?弟子:已失去和未得到。佛不語。經數(shù)載,滄桑巨變。佛再問之,答曰:世間最珍貴的莫過于正擁有!
一教授向禪師問禪,禪師將茶水注入其杯,溢出后繼續(xù)。教授:漫出來了。南隱:你不先把你的杯子空掉,我如何對你說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