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很多人說:什么是意境的閱讀答案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中,我們最熟悉的就是閱讀答案了,借助閱讀答案我們可以檢查自己的得與失,分析原因及時總結。什么樣的閱讀答案才能有效幫助到我們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很多人說:什么是意境的閱讀答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很多人說:什么是意境的閱讀答案 1
很多人說: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其實這種解釋應該是從近代開始的。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釋就是情景交融。但是在中國傳統美學中,情景交融所規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中國傳統美學認為藝術的本體就是意象,任何藝術作品都要創造意象,都應該情景交融,而意境則不是任何藝術作品都具有的。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規定性之外,還有自己的特殊規定性,意境的內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那么意境的特殊規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劉禹錫有句話:“境生于象外。”“境”是對于在時間和空間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這種象外之“境”才能體現作為宇宙的本體和生命的“道”。
從審美活動的角度看,所謂“意境”,就是超越具體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場景,進入無限的時間和空間,從而對整個人生、歷史、宇宙獲得一種哲理性的感受和領悟。西方古代藝術家,他們給自己提出的任務是要再現一個具體的物象,所以他們,比如古希臘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體刻畫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而中國藝術家不是局限于刻畫單個的人體或物體,把這個有限的對象刻畫得很逼真、很完美。相反,他們追求一種“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中國園林藝術在審美上的最大特點也是有意境。中國古典園林中的樓、臺、亭、閣,它們的審美價值主要不在于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蘭亭集序》所說,在于可使人“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
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有意味的世界。陶淵明有兩句詩說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藝術就是要去尋找、發現、體驗生活中的這種意味。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藝術作品在這一點的區別,就在于它不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個具體事物或具體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體的事物和事件,從一個角度揭示了整個人生的意味。所以,不是任何藝術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藝術作品都有深遠的意境。清代王夫之就比較過杜甫的詩和王維的詩。他認為杜甫詩的特點是“即物深致,無細不章”,有人寫詩就是怕寫不逼真,杜甫則太逼真了。二王維詩則能取之象外,所以他說杜甫是“工”,王維是“妙”。
中國藝術的這種意境,它給人的美感,實際上包含了一種人生感、歷史感。康德曾經說過,有一種美的東西,人們接觸到它的時候,往往感到一種惆悵。意境就是如此,這是一種最高的美感。當然這不等于說西方藝術沒有意境,西方藝術中也有這樣的作品,例如俄羅斯民歌《伏爾加船夫曲》,它不僅唱出了俄羅斯民族的苦難,而且唱出了人類共同的苦難,所以它引起了全世界聽眾的共鳴。 (摘編自葉朗《說意境》)
1.下列關于“意境”和“意象”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把“意境”的內涵解釋為“情景交融”,應該是從近代開始人們就把“意境”和“意象”混為一談了。
B.中國傳統美學認為藝術的本體就是意象,所有藝術作品都要情景交融,創造意象,因而并不是任何藝術作品都能夠具有意境的。
C.所謂“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意味著有意境的藝術作品跟有意象的藝術作品比較起來,在數量上總是處于劣勢。
D.“道”是宇宙的本體和生命。意象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有十分有限,而意境是對有限的意象的突破,所以意境能夠體現“道”。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西方古代藝術家的旨趣是要在作品中重現世界上的具體物象,所以古希臘雕塑家認為把人體刻畫得極其逼真、十分漂亮才是美。
B.中國古代藝術和西方古代藝術不同,中國藝術家要突破有限的對象,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意境中,抒發他們一種哲理性的感受和領悟。
C.陶淵明的兩句詩“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表明他已經認識到身處有意味的世界,并且正處在辨析、體驗這種意味之中。
D.俄羅斯民歌《伏爾加船夫曲》之所以能夠引起全世界聽眾的共鳴,是因為它唱出了人們對于社會和人生的深刻體驗和感受。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中國園林的審美價值,在于讓人通過它們感受到更大空間的美,所以游覽者往往能夠產生一種對于整個人生或歷史的感受和領悟。
B.從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藝術作品有區別這一點來看,生活中的具體事務與具體事件往往有兩種意味,而其中涉及整個人生的意味才是最美的。
C.王夫之說杜甫是“工”王維是“妙”,他顯然是根據中國傳統美學來評價杜甫和王維的,如果讓西方藝術家來評判,結論可能恰恰相反。
D.康德所說的“一種惆悵”,表明他作為西方人也感覺到了一種與意象有很大不同的“美的東西”。這種東西其實就是中國人所說的“意境”。
參考答案:
1.B (解析:原文說“任何藝術作品都要創造意象,都應該情景交融”,因而“所有藝術作品都要情景交融”錯,還強加因果)
2.A (解析:西方古代藝術家給自己提出的任務是要再現一個具體的物象。)
3.C (解析:“如果讓西方藝術家來評判,結論可能恰恰相反”文中無據,可參考D項。)
很多人說:什么是意境的閱讀答案 2
材料一
意境是我國古典文論獨創的一個概念。它是華夏抒情文學審美理想的集中體現。文學意境論早在劉勰《文心雕龍》和鐘嶸的《詩品》中已見端端倪,盛唐之后開始全面形成。相傳王昌齡作的《詩格》中,甚至直接使用了“意境”這個概念。但他當時的意思,只是詩境三境中的一境:
詩有三境。一曰物境:欲為山水詩,則張泉石云峰之境,極麗絕秀者,神之于心,處身于境,視境于心,瑩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娛樂愁怨,皆張于意而處于身,然后馳思,深得共情。三曰意境:亦張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則得其真矣。
這段話從詩歌創作的角度,分析了意境創造的三個層次。認為要寫好“物境”,必須心身入境對泉石云峰那種“極麗絕秀”的神韻有了透徹了解之后,才能逼真地表現出來;描寫“情境”需要作者設身處地地體驗人生的娛樂愁怒,有了這種情懷,才能馳騁想象,把握情感,深刻地把它表現出來;對于“境”,作家必須發自肺腑,得自心源,這樣的意境才能真切感人。他還探討了意景的關系提出“詩一向言意,則不清及無味;一向言景,亦無味;事須景與意相始好”。這些都是前無古人的深刻見解。王昌齡之后,詩僧皎然又把意境的研究推進了一步,提出了諸如“緣境不盡曰情”、“文外之旨”“取境”等重要命題,全面發展了意境論。中唐以后。劉禹錫提出了“境生于象外”的觀點,晚唐司空圖對此加以生發,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和“韻外之致”“味外之旨”等觀點,進一步擴大了意境研究的領域。至此意境論的基本內容和理論構架已經確立。總的來說,它有兩大因素、一個空間,即情寫景兩大因素和審美想象的空間。這就是所謂“境”。
此后,意境論逐漸成了我國詩學、畫論、書論的中心范疇,歷代都有學者文人對它作補充、發揮,清末王國維是意境論的`集大成者。可是,由于意境概念歷經了千余年的沿革變化,更由于南宋以后意境與境界概念的混用,其內容更為豐富復雜。有人統計它幾乎有四大類十種以上的涵義和界說,意境成了一個無所不包的綜合性概念:理論發展的教訓告訴我們,當一個概念被引申得無所不包時,也就失去了理論意義。所以,我們主張以意境創立時的基本意義為準,來界定意境概念的內涵,讓意境作為一個表意單純的概念進入現代文藝學,而把此外的諸多含意,讓給更為寬泛的概念“境界”去承擔,從而區分“意境”與“境界”的不同。
(摘編自《文學理論教程:意境的形成與界定》)
材料二:
情景交融是意境創造的表現特征。王國維說:“文學中有二元質焉:曰景,曰情。”意境創造就是把二者結合起來的藝術。由于它直接關系著意境的生成,所以古人在這方面研究得十分深透。南宋范晞文在《對床夜語》中說:“情景相融而莫分也。”清人王夫之論述得更為精要。他說:“情景雖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樂之觸,榮悴之迎,互藏其宅。”又說:“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于詩者,妙合無垠。巧者則有情中景,景中情。”他們揭示了情景交融的兩種主要表現方式。如果把居于二者之中的也算作一類,那么,我們就有了三種情景交融的不同類型:
第一是景中藏情式。在這一類意境創造中,作家藏情于景,一切都通過逼真的畫面來表達,雖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往更顯得情深意濃。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全是對客觀景物的具體描寫,字面上一點也沒有透露出對友人的態度。但通過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佇江邊若有所失的詩人形象,我們能夠感受到作者對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戀之情。
第二是情中見景式。這種意境的創造方式,往往是直抒胸臆。有時不用寫景,但景卻歷歷如現。李白的《月下獨酌》《行路難》,陸游的《示兒》等名篇,都是通過這種方式創造了意境。
第三種是情景并茂式。這一類是以上兩種方式的綜合型,抒情與寫景在這里達到了渾然一體的程度。如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首詩歡暢明快,一氣流貫:先是詩人為收復薊北的消息激動得老淚縱橫,接著見老妻都消失了愁容,才覺自己激動過分而失態了。于是漫卷詩書歡喜若狂,實際上又失態了。但詩人于狂歡之中放歌縱酒,手舞足蹈,暢想回家的路線,渾然不知自己已像一個天真爛漫的兒童。詩中處處情態畢現,情景并茂,自然天成。
(摘編自《文學意境的特征之情景交融》)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與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作為我國古典文學審美理想集中體現的意境,首次出現于王昌齡的《詩格》。
B.王昌齡《詩格》中的詩境三層次實際上闡述了詩歌創作中情景交融的具體過程。
C.劉禹錫“境生于象外”與司空圖“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觀點一脈相承。
D.由于意境的意義范疇擴大,到清末王國維時,它幾乎已經失去了理論價值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材料一簡明清晰地追溯了意境的理論發展歷程,并重點與表意更為寬泛的“境界”相區分。
B.材料二采用并列式結構全文,作者先提出意境的特征情景交融。再分析三種具體類型。
C.兩則材料都多次采用引用論證,材料一以引用文論為主,材料二以引用古詩為主
D.材料一將古代文論放在今人的視野中加以審視,材料二為古代文學闡釋提供了具體的路徑。
3.下列選項,不屬于材料二“景中藏情”表現方式的是( )
A.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B.重湖疊巇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永《望海潮·東南形勝》
C.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錢起《省試湘靈鼓瑟》
D.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賀鑄《青玉案·凌波不過橫塘路》
4.結合兩則材料,給“意境”下一個定義。
5.下面是豐子愷先生的一幅小畫,源自清代詩人何錢《普和看梅云》“小幾呼朋三面坐,留將一面與梅花”,意境妙絕。請根據材料一、二,談談該畫的意境創造特點。
很多人說:什么是意境的閱讀答案 3
材料一(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8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意境說也是中國文藝理論的重要范疇,它的影響,它的生命力不下于文氣說。意境說最初只應用于詩歌,后來波及小說。廢名說過:“我寫小說同唐人寫絕句一樣。”所謂“唐人絕句”,就是不著重寫人物,寫故事,而著重寫意境,寫印象,寫感覺。物我同一,作者的主體意識很強。這就使傳統的小說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使小說和詩變得難解難分。這種小說被稱為“詩化小說”。這種小說的語言也就不能不發生變化。這種語言,可以稱之為詩化的小說語言——因為它畢竟和詩還不一樣。所謂詩化小說的語言,即不同于傳統小說的純散文的語言。這種語言,句與句之間的跨度較大,往往超越了邏輯,超越了合乎一般語法的句式(比如動賓結構)。比如:“老白粗茶淡飯,怡然自得。化紙之后,關門獨坐。門外長流水,日長如小年。”(《故人往事·收字紙的老人》)如果用邏輯嚴謹、合乎語法的散文寫,也是可以的,但不易產生如此恬淡的意境。
強調作者的主體意識,同時又充分信賴讀者的感受能力,愿意和讀者共同完成對某種生活的準確印象,有時作者只是羅列一些事物的表象,單擺浮擱,稍加組織,不置可否,由讀者自己去完成畫面,注入情感。“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這種超越理智,訴諸直覺的語言,已經被現代小說廣泛應用。如:“抗日戰爭時期,昆明小西門外。米市,菜市,肉市。柴馱子,炭馱子。馬糞。粗細瓷碗,砂鍋鐵鍋。燜雞米線,燒餌塊。金錢片腿,牛干巴。炒菜的油煙,炸辣子的嗆人的氣味。紅黃藍白黑,酸甜苦辣咸。”(《釣人的孩子》)這不是作者在語言上耍花招,因為生活就是這樣的。如果寫得文從理順,全都“成句”,就不忠實了。語言的一個標準是:訴諸直覺,忠于生活。
文言和白話的界限是不好分的。“一路秋山紅葉,老圃黃花,不覺到了濟南地界。”是文言,還是白話?只要我們說的是中國話,恐怕就擺脫不了一定的文言的句子。
中國語言還有一個世界各國語言沒有的格式,是對仗。對仗,就是思想上、形象上、色彩上的聯屬和對比。我們總得承認聯屬和對比是一項美學法則。這在中國語言里發揮到了極致。我們今天寫小說,兩句之間不必,也不可能在平仄、虛實上都搞得銖兩悉稱,但是對比關系不該排斥。比如:“羅漢堂外面,有兩棵很大的白果樹,有幾百年了。夏天,一地濃蔭。冬天,滿階黃葉。”如果不用對仗,怎樣能表達時序的變易,產生需要的意境呢?
(摘編自汪曾祺《小說語言的詩意》)
材料二:
文學的第一要素是語言。在具體創作中,怎樣讓文學語言鮮活靈動起來?首先,作家要承認文學語言本身有著獨立的`審美價值。汪曾祺說,語言是思想,語言是文化,語言更是一個生命體。既然是生命體,就要擁有與別人不一樣的感情和色彩。沈從文評判優秀文學語言的依據,就是要“浸透了作者的人格和感情”。同時,文學語言又不能像橘子皮那祥隨意剝離。它表面看是技巧和形式,但又超出了技巧和形式,是巧妙融合到整篇作品骨子里的。
其次,文學語言是作品氣脈、氣質和作家心力、品質等的綜合體現,可以看出作家在其中究竟用了多少心血和功夫。《紅樓夢》為何一直被奉為中國文學語言之集大成者?就是曹雪芹在十幾年時間里用超凡的才華傾心傾力打造的結果。文學語言比故事內容更有生活的黏著力,更容易先聲奪人。余華對文學語言的運用體會是,先在語言技巧和形式敘述上展現出“不一樣”,再回歸個體現實,使語感、樂感、視點甚至幻覺凸顯。閱讀他的作品時,可以察覺到余華運用語言的本真心智和力量。
美妙的文學語言不會憑空產生,作家要結合作品內容和語句反復琢磨、深入推敲,所以作家既要假以時間上的沉思,又要有氣脈、氣質和心力、心慧的巧妙運用。文學語言要求明凈耐品、活色生香,如果嘈雜喧囂了,氣韻和節奏就會敗壞。難怪阿來說:“語言不好,即使作品能紅極一時,也不會傳之久遠!”
再次,文學語言上的生動表達,并非高不可攀,反復修改是作家必備的基本功。一個對自己作品不修改、不訂正的作家,文學語言上的表達僅憑第一次出版就包打天下,總是令人惋惜的。文學語言要求作家對作品經時間沉淀后多次審視,使作品語言節奏、韻律和風格集中顯現,產生獨特的魅力。
(摘編自付秀宏《讓文學語言鮮活靈動起來》)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意境說作為中國重要的文藝理論,最初只應用于詩歌,后來又波及小說,它的影響力和生命力不亞于文氣說。
B. 傳統小說的純散文語言,句與句之間跨度較大,往往邏輯不夠嚴謹,也不合乎一般語法,比較注重營造意境。
C. 詩化小說語言既強調作者的主體意識,又充分信賴讀者的感受能力,作者愿意和讀者共同完成對某種生活的準確印象。
D. 美妙的文學語言,既需要作家長時間的沉思、反復琢磨推敲,又需要作家巧妙運用氣脈、氣質和心力、心慧。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詩化小說與傳統小說相比,創作觀念上發生了很大變化,小說的語言也隨之發生變化。
B. 汪曾祺和沈從文都認為文學語言本身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其中要融入作者個人的情感。
C. 《紅樓夢》之所以被奉為中國文學的一座高峰,是因為曹雪芹在十幾年時間里用超凡的才華傾心打造了語言。
D. 文學語言比故事內容更有生活的黏著力,更容易引起讀者的關注,講究語言的技巧和形式敘述非常必要。
3.下列選項,不能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二觀點的一項是( )
A.阿來《塵埃落定》中以一個“傻子”的視角來敘述距我們已經很遙遠的土司家族的興衰史,給讀者帶來了不一樣的閱讀體驗。
B.遲子建《煙火漫卷》里有這樣一句:“河面上星光蕩漾,就像一片爽朗的笑聲。”“笑聲”的描寫運用通感手法,鮮活生動。
C.賈平凹《暫坐》寫西京上空的霧霾時戲謔道:“喲,北京的霧霾也給咱飄些來了?!”“給咱”兩字體現出語言的個性化。
D.喬葉小說《最慢的是活著》寫小時候“我”不被祖母喜歡,反復修改得來“低凹的溫暖中就又有一種高凸的冷漠”這一句。
4.下列對材料一和材料二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材料一與材料二都談到了文學語言的問題,不過二者論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 材料一運用舉例、對比等論證方法,更鮮明地體現了詩化小說的語言特點,使論證更具體充分。
C. 材料二在提出問題后,采用并列式論證結構從三個方面闡述問題,思路清晰,結構嚴謹。
D. 材料二舉《紅樓夢》和余華的例子,來論證優秀的作品在語言運用上是與眾不同的。
5. 下面一段文字出自汪曾祺的小說《鑒賞家》,請結合材料一分析該語段語言詩化的特點。
立春前后,賣青蘿卜。“棒打蘿卜”,摔在地下就裂開了。杏子、桃子下來時賣雞蛋大的香白杏,白得像一團雪,只嘴兒以下有一根紅線的“一線紅”蜜桃。再下來是櫻桃,紅的像珊瑚,白的像瑪瑙。端午前后,枇杷。夏天賣瓜。七八月賣河鮮:鮮菱、雞頭、蓮蓬、花下藕。
【很多人說:什么是意境的閱讀答案】相關文章:
說意境閱讀答案11-11
《什么是意境》閱讀答案09-02
說意境閱讀及參考答案11-16
《意境》閱讀答案11-22
比較美學視野中的意境說閱讀附答案11-14
《意境》閱讀試題及答案08-16
馬說閱讀答案04-07
馬說閱讀答案07-11
說影壁閱讀答案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