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圣陶先生曾說過:“語言的訓練,最重要的是訓練語感,培養語感能力。”進行語感訓練,要讓學生直接參與感知語言的實踐,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語感能力是一種語言修養,是經過長期的語言訓練逐步培養的一種帶有濃厚經驗色彩的比較直覺,循序地感悟語言文字的能力。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敏銳感染力,是小學語文朗讀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的情感和文章的情感同步前進,達到共鳴。因此要讓學生把作者的認識轉化成自己的認識,把作者的感情轉化成自己的感情,必須設法使學生的心態化入言語角色,進入文中人物的感情氛圍中。
一、形象感受,培養語感
朗讀不止是見字讀音的直覺活動,更是朗讀者在理智和情感的作用下,將視覺訴諸聽覺,將文字轉換成聲情并茂的言語過程。如果能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所創設的特定情境中,那么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受必定真切深刻。如《狼和小羊》一文,講的是在小溪邊,狼為了吃小羊先后找了三個借口,小羊據理力爭,駁倒了狼,但是狼還是兇惡地吃掉了小羊。教學中,讓學生邊朗讀課文邊想象當時小溪邊的情景,然后抓住狼和小羊的兩次對話,把它們的鮮明的個性讀出來:狼的聲音粗一點,霸道一點,讓人感受狼的兇殘;小羊的聲音柔一點,弱一點,讓人覺得小羊的溫馴,從而產生同情、憐憫小羊的思想感情。朗讀訓練要努力使課文中的藝術形象在兒童的心中活起來,心中有了形象,朗讀時才能再現文中的情景。朗讀不僅要眼看口讀,還要耳聽腦想,努力再現課文所表達的情境。這樣,學生朗讀的過程也就是語感生成的過程。
二、比較朗讀,培養語感
比較朗讀法,是指課文中一些精妙的語句作適當的調整,然后引導學生將調整后的語句與原型進行比較朗讀。教師不作多講,只讓學生在朗讀中意會,在比較中感受,通過比較朗讀,訓練和培養學生語感。如《小鷹學飛》一課中有“小鷹只好鼓起勁,跟著老鷹拼命往上飛”這樣一句,可將句中的“鼓起勁”“拼命”去掉,改成“小鷹只好跟著老鷹向上飛”。再朗讀品位,語感敏銳的學生便回從“鼓起勁”“拼命”兩個詞語中感悟到小鷹刻苦好學、積極進取的精神品質。又如《狼和小羊》一課,將“我怎么可能會把您喝的水弄臟呢?您在上游,我在下游,水是不會倒流的 呀!”改成“我是不可能把您喝的水弄臟的。您在上游,我在下游,水是不會倒流的。”雖然它們表達的感情意思一樣,但通過朗讀比較,學生便逐漸悟出它們表達的感情不一樣。“有比較才有鑒別。”通過比較,學生可以很容易揣摩出課文中語言文字運用的精當,從而培養對語言文字 敏銳感受。
三、抓住關鍵,培養語感
在朗讀教學中,我們還要抓住關鍵性的詞句,引導學生品評分析,幫助學生把握語言的感覺。如在《荷花》一課的朗讀教學中,我突出強調“冒”、“有的……有的”等詞語反復品讀,在學生的腦海里不僅出現荷花的動態美,而且也能體會荷花的那種千姿百態、潔白無暇、清麗脫俗。另外,還要指導好對話,對話朗讀是學生最感興趣的角色朗讀,抓住學生愛讀、愛表現的這一心理,鼓勵學生反復讀,在角色體驗中朗讀,從語言中揣摩當時人物的心理活動,內心感受,根據自己的思維,找出重點詞句來朗讀,學生不僅有濃厚的“讀”的興趣,而且讀得繪聲繪色。如在《兩只小獅子》的對話朗讀中,我重點抓住“慢吞吞”、“憑著”等詞語,指導學生讀好那種炫耀、高傲、自信不疑的語氣,體會到懶獅子想依靠父母生活的錯誤想法。通過讀讓學生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豐富了語言庫存,陶冶情操,訓練了語感。
四、多樣朗讀,培養語感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實際上是讓學生用自己的口說作者的話,學作者的語言,學作者的譴詞造句,學作者的神氣、音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通過大量的朗讀,引導學生對文章的重點部分進行多種形式的朗讀,掌握文章的語氣、節奏、句式、格調,揣摩其中蘊藏的情趣和意旨,充分感知課文準確的用詞、生動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境等,學生對課文中準確優美的詞語,生動鮮明的語感,奇特嚴謹的結構,都能留下一定的印象。如:教學《黃山奇石》一課時,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反復讀課文,特別是通過一些重點語句的朗讀,使學生感受到黃山石頭的多而奇,讀著讀著,對黃山的喜愛之情,就自然而然地用語氣表達出來了。“書讀百遍,其意自見。”感情朗讀不僅是體會課文思想感情的有效方法,也有助于學生情感的調動。如:在讀了課文中描寫春天的句子后,給學生播放春天的畫面,引導學生在美妙的音樂中再讀課文。這樣,使學生在讀中體會文字的內容,培養了學生的語感,使學生受到了美的熏陶、情感的熏陶。
語感雖然是一種語言的直覺能力,但訓練語感卻是一個非常直覺的過程。在閱讀教中,通過朗讀進行語感訓練,讓學生掌握朗讀的技巧,朗讀的方法,指導有感情地讀,把握語感的特征,發展學生的語言。
[多種形式閱讀培養學生語感]相關文章:
2.
7.教師節祝福語感謝老師的話
10.母親過生日祝福語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