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市集美區杏濱中心小學 林亞玲
關鍵詞:課外閱讀 語文學習
學生習作水平常常成為提高語文成績的瓶頸,培養學生的習作能力也常常成為我們語文教師的一份苦惱。我從四年級接手這個班級時,發現學生語文水平參差不齊,習作水平普遍不高,有些學生基礎題完成得挺不錯的,有的還能得滿分,可是閱讀分析題以及作文分數很低;有些學生能言善道,可是寫起文章來卻覺得捉襟見肘。原來很多學生幾乎不看課外書,看的書也大多局限于一些漫畫類,看電視成了他們課余生活的重頭戲。進入高年級閱讀和習作的分值比重很大,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語文學習成績肯定大幅下降,那么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勢必急轉直下。怎么辦呢?我一時陷入了沉思。于是,我決定狠抓學生課外閱讀以促進學生語文學習的發展。經過一段時間的檢驗,我覺得自己的一些做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就自己平時的一些做法做個總結:
一、騰出一節課,師生督促,培養閱讀的積極性。
很多學生響應學校訂報刊的號召,手頭擁有《小學生周報》、《快樂語文》等豐富多彩的優秀課外讀物。訂報時積極,拿到報刊時就沒那么積極了,有的瀏覽一下,有的只看其中的漫畫,有的甚至連看都沒看就往抽屜里塞……多好的學習資源竟成了“垃圾”,這可是糟蹋父母的血汗錢啊!這怎么行!我發現跟學生講再多的道理都收效甚微,于是我宣布每周的星期五下午第三節做為課外閱讀課。學生一聽都挺高興的,或許是新鮮吧。
第一次課外閱讀課,我發現好多學生拿出訂的報刊專檢漫畫看,還有不少學生帶來了整本的漫畫書。我想這怎么行?騰出一節課作為課外閱讀,根本目的是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養成閱讀習慣,然后延續到課外,成為真正的課外閱讀。于是,我臨時馬上規定“這節課外閱讀課只能看文章,不能看漫畫”,我看到有些學生很失望,硬著頭皮看起了文章,漸漸地我可以感覺到越來越多的學生嘗到了閱讀文章的滋味,臉上浮現了愉悅的神色。有的學生實在靜不下心來看書,我就用各種方式給予幫助。如有一個學生還不會默讀,就請他把椅子搬到門口坐在我旁邊。我說:“請你小聲讀文章給老師聽,好嗎?”于是他一篇接一篇地讀,“嗯,讀得挺好!” 我說,“如果你還不會默讀,就這么小聲讀。” 他得到了鼓勵,十分高興。
每周都有一節的課外閱讀課,訂的報刊已不能滿足。于是,我提倡學生到學校圖書室借書,也可以把自已的書拿來和同學交流。一天,我看到了一個學生在看《莎士比亞文集》,十分高興,于是當眾表揚她“真了不起,才四年級就能看大部頭的書了”。因為,當時很多學生還只局限于看優秀作文或童話故事。同學們聽了,齊刷刷地投去贊賞的目光,只見她臉上洋溢著自豪,從此不少學生也開始借閱名著。隨著閱讀的面擴大、閱讀的量增加,學生從中嘗到的樂趣越來越多,得到的好處也越來越多,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就真的被調動起來了。
二、提供一個平臺,典型引路,形成閱讀的激勵性。
抓學生的課外閱讀,不能停留于閱讀積累,還得重視產出,重點就是學生讀了之后要能促進寫的提高,只有讀寫之間相輔相成,才能發揮閱讀的作用,達到促進語文學習的目的。
因此,我每周末都安排一次練筆,每個月至少兩次當堂習作的訓練和交流。然后,盡量從中發現進步的典型給予表揚,發掘優秀的習作給予展示,,讓每個學生都能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我在這些典范中總結出一條成功的共性,那就是--不斷地閱讀積累,不斷地練筆。
我一直提倡“機會屬于有準備的人”,平時的教育教學活動中也非常重視讓每個學生感受到他和別人一樣擁有平等的機會,只要他能付出比別人多的努力,就能在班級脫穎而出。比如跟學生說要想在關鍵的時候寫出一篇好文章,平時就要多閱讀積累(當然除了閱讀積累還得多練筆等)。每次有征文比賽的機會,我都會讓每個學生平等參與,從中挑選可塑之材,而且盡量保證其中有原來習作較差的學生,然后師生一起反復修改,使他們習作的成功成為班級學生的典范,激勵每個學生堅持閱讀。比如,四年級的時候,我們班在第八屆“海峽冰心杯”征文比賽中獲獎的兩名學生就不是班級原來最會寫文章的,五年級又有更多的學生在第二屆“杏壇杯”、第九屆“小作家杯”征文比賽中獲獎,他們的成功讓很多同學相信“機會屬于有準備的人”,激勵他們不斷閱讀,不斷練筆。
這對有些學生來說也許難以奏效,因為要讓自己的文章獲獎、發表不是那么容易的事。那么,考試也是檢驗習作水平的一個平臺。有一次,一個四年級經常考六、七十分,甚至不及格的學生,在五年級的期中考試中考出了90分的好成績,大家十分驚訝。我請她向大家傳授經驗,她說了很多,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多閱讀課外書,堅持朗讀優秀作文。她這次考試作文取得了35分,原來她的作文常常在20分左右,有時還低于15分所以導致語文成績不及格。多閱讀就能在考試時取得優秀成績,這對每個學生的激勵作用是十分明顯的。因此,我們班許多學生都和優秀課外讀物結成了好朋友,語文學習成績也芝麻開花--節節高。
三、規定一個量,家校配合,保證閱讀的持續性。
課堂時間畢竟是有限的,而且很難保證長期能騰出課來作為課外閱讀。再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自身”,既然是課外閱讀,它的根肯定要立足于課外。但是再豐富多彩的圖書也比不上電視那么吸引人。為了讓閱讀早點見成效,形成主動閱讀的習慣,就得先有激勵機制。于是,我規定每人每天在家至少要朗讀一篇優秀作文。具體做法是:準備一個記錄本,記錄朗讀的日期、文章的題目、家長簽名。不定期的在班級展示交流,以表揚先進,督促落后的學生。有的學生為了超過其他同學,每天不止朗讀一篇,家長看到孩子變了,能主動的學習讀書了,十分高興。老師、同學看到他(她)讀的文章又多又好也給予贊賞。于是,老師、家長、同學的贊賞給了他們堅持閱讀的動力。現在,有很多學生覺得閱讀不再是一種痛苦,而是一種樂趣。隨著年齡的增長、閱讀的深入,學生自主閱讀習慣的形成,記錄本上“家長簽名”就可有可無了。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抓好學生的課外閱讀,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成績,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精神境界。因此,讓閱讀成為學生的一項喜好是我在語文教學工作中追求的一個目標。
[讓閱讀成為學生的一項喜好--抓課外閱讀,促進語文學習的發展(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看戲課外閱讀答案
2.雨的課外閱讀答案
3.項鏈課外閱讀答案
4.為學閱讀問題設計
5.往事課外閱讀答案
7.課外閱讀活動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