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在寫作之前,教師應根據所任班級學生的具體情況,(如:社會環境、家庭環境、個體情況……),由于學生習作基礎、生活經驗、材料積累的差異,對同一作文題理解不同,教師應如導游一樣,將學生一步步導入佳境。學生的生活是豐富的,天真的,無邪的,處處充滿新奇,他們的所見所聞豐富而多彩,如何在作文教學中多角度、多解式、多渠道的引發和培養小學生的創新能力,不斷提高他們認知事物的水平和文字的表達能力,促進個性發展和創新思維,老師應該想辦法喚起他們對已有生活經歷和體驗的回憶,從中選擇與題目有關的材料加以指導,最后寫下來。
寫前指導重啟發。我認為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啟發。
1、幫助弄清題意,正確理解題目中關鍵性的詞語。例如:《寫一件你周圍發生的事》這里要理解的是“事”的概念。事,按《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事情,即人類生活中的一切活動和所遇到的一切社會現象。那么,諸如參觀、訪問、游覽都算在內了。但按題目本意理解,卻似乎是狹義的事,是發生在“你”周圍的某種生活“現象”。所謂在“你周圍”,就是你目睹耳聞或親身經歷的。這種事例如:班上有個失去母愛的同學,大家與他共同慶祝生日,送上集體的溫暖;或者發生在家里、村里的各種使你印象深刻的事;或熟人、朋友、同學要遷居,轉學,大家舍不得,互相祝福,相送。其實作文是最個性化的,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的感受也是不一樣的,其選擇的習作內容自然也不一樣,應在理解題目時多努力創設各種情景,提供各種機會,打開學生的思路,滿足個性的發展和興趣的需要。
2、幫助選擇事例,找出熟悉的,有把握寫而又有意義的材料。可以先讓學生試講,從學生的試講中,了解學生所熟悉的有哪些事,讓學生有話想說,有感想發,有情想抒。我帶孩子們到山里觀看大自然的森林,觀看大山是怎樣的一種氣勢,讓學生邊走邊看邊說,讓孩子們的思想閘門打開了,從眼前的景和物,想到田野、小河、草、木、蟲、魚、鳥、獸,從中看出他們對這些事物的認知水平,還能大體看出譴詞造句是否恰如其分,文從字順,布局謀篇是否符合表達需要,及時予以指導。
3、多讓學生幫助學生,老師只起引導、點撥釋疑解難的作用,不搞“包辦”。小學生有一個特征:都想頑強地表現自己。在作文指導課中,我努力做到“少說教,多教說”。學生提問題,多讓同學代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一般的問題,如果讓學生講更有意義,更有新鮮感,更富有鼓動性。如果學生答得不理想,老師也不急于講。而把問題提出來,讓大家思考,進一步引導學生獨立解決。只有在難度較大的情況下,才由教師講解。促使學生多方面多層次多角度地發掘同學之問的習作優點,學生憑借學生自己的感覺而進行的是一種“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的心理交換過程。教師起示范輔助作用,全班果真人人用心,受益匪淺。
4、在課堂指導時,注意解決一兩個問題,這是示范性的指導,注意幫助學生歸納出一兩個問題,幫助學生時應留給學生問難的時間。例如:學生問“我想寫xx行不行?”教師必須考慮學生所想寫但又拿不定主意的事是否合題意要求,先由學生回答,老師扶助他們自己解決,最后由教師總結答復。有的學生會說“我沒東西寫”。對此,老師必須啟發幫助他發現、尋找材料。這就要看我們老師怎樣去引導和點撥了,啟發時應把空間、時間打開一些(前幾年、最近、兒時、白天、晚上、上課時、下課時、遠足、做客時等);事件廣闊些(團結互助的、尊老愛幼的、保護環境的等);有關人想寬一些(父母親友、同學鄰居等)。有的學生說“我不知道怎么寫”。這時教師可提示題意中的要求,或引導學生學習某篇課文的寫法,學習課文的語言表達與篇章結構方法等。多些彈性,多些遷移,對習作的內容、寫法、字數不作硬性的規定,讓學生按行文所需,長短自取。
在農村小學教育中,就作文教學而言,有著山區環境的局限性,因此,“師傅引入門,修行在自身”。要讓學生多動筆。學生的作文能力要靠他們在寫作實踐中不斷地努力、發現、總結和提高。因此,如果只采用單一的教法,是不能適應農村小學的作文教學的。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不斷探索適合于農村小學作文教學的方法。通過日常作文教學中不斷研究和改革。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來教學,根據農村孩子的作文水平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性,設身處地地揣摩孩子們的心理特點和思想實際。教學實踐中把握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讓孩子們有章可循,更易接受教師所傳授的知識和寫作技能,更有益于孩子們把要想說的話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
[談作文教學的寫前指導(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9.小學作文教學隨筆
10.小作文教學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