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間,在同事辦公桌翻看《小學語文教師》,一篇《“152”整本書閱讀教學實驗》的文章一下吸引了我,連忙借閱,因為上課不得不放下,放學路上一邊走還忍不住看幾眼。
文章的作者高子陽老師是江蘇省特級教師。從2004年開始閱讀實踐活動,已經(jīng)堅持十年了。十年時間讀過的圖畫書、橋梁書、純文字的童書260余本。
于是,他提出“152整本書閱讀教學”即“要我愛兒童整本書閱讀”。看的我激動不已。
“152”中的“1”指第一學段(一二年級)的學生,輕松讀完1000本世界經(jīng)典圖畫書(就是繪本);“5”指第二學段(三四年級)的學生,輕松讀完500本世界優(yōu)秀橋梁書(圖文比列1:1,字數(shù)在1500-15000之間的童書);“2”指第三學段(五六年級)的學生,輕松讀完200本100-200頁左右的純文字世界經(jīng)典圖書。
到這樣一串數(shù)字,令人驚訝。三個學段加起來就是1700本啊,這是什么概念?
作者給我們進行了計算。課標規(guī)定九年讀400萬字,實在太少了!按照一本書10萬字算,九年讀40本書,每年讀書約4.5萬字。那么每天呢?作者用算式進行形象地說明,400萬字的閱讀量,每天只讀1218個字,相當于讀一本雜志一頁多一點。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看似驚人400萬字,其實每天只要四五分鐘就行了。
而4000萬字的閱讀量,作者說需要每天有固定的閱讀時間作保證。學校25分鐘,回家再讀25分鐘,依然輕松完成。
看到這些,我更加堅定了信心。目前,我進行的讀書活動,讀書時間與高老師提出的讀書時間如此相似。每天下午上課前20分為全班讀書時間;另外要求學生在家高聲讀書20分鐘。
高老師還列舉從報刊中收集的一些數(shù)據(jù),來說明讀書數(shù)量。猶太人人均每年讀64本。芬蘭人均每年60本,并年年孩子增加。俄羅斯人人均每年讀55本。美國從克林頓總統(tǒng)開始執(zhí)行人均每年讀50本書的計劃。亞洲日本人最多,人均每年40本;韓國人均每年25本。近十年,我國人均1.6本(2002年)、2本(2005年)、4本(2008年)、6.6本(2011年)、4.39本(2013年)。看到這一連串的數(shù)字,高老師提出讀4000萬字,迫在眉睫。
至于讀書的好處,作者也列舉了大量的理論作依據(jù)和古今中外的事例。
因此,作為小學語文老師,應結合國情,地情、校情、班情,帶領孩子閱讀。首先,找“米”下鍋,讓孩子有書讀。我校各班都建立了“圖書角”,都有一定的藏書量。學生有書可讀。其次,想方設法把引上閱讀之旅。老師要向學生推薦好看、好玩的圖書給學生讀。第三,確實落實閱讀時間。這一點最難,需要老師、家長、社會各方的重視,形成合力,方可達成。
[再談讀書 教師隨筆]相關文章:
1.教師讀書故事隨筆
2.中學教師讀書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