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小學生寫錯別字的原因
及糾錯方法
陜西勉縣楊家山中學小學部:戚繼祥
一、原因
1、學生原因
(1)注意力不集中
小學生的有意注意時間十分有限,事先沒有預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無意注意。讓他們將注意力長時間地集中在無趣的寫字練習上是很難的。還有一些學生做作業時有意無意地比速度,寫完作業又不檢查,當然也會寫出許多錯別字。 (2)、記憶因素
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的實驗結果遺忘曲線表明:人在識記后,遺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但是與遺忘做斗爭的最好的方法是經常去復習。一些學生學會生字后從不進行復習,這造成了學生寫錯別字。
(3)、感知因素
心理學告訴我們,兒童知覺的一個重要特征是觀察事物籠統不精確,辨別能力和空間方位知覺能力都較差。他們往往只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現象,看不出事物的聯系及特征。當然這種現象也是一種自然心理成長現象。因此,學生在識字和寫字時,常常對相似、相近的字產生感知失真,產生的直接結果就是寫錯別字。如以下幾種常見的情況: 1.字形相似,如“灸--炙、 “戍--戌”;2、局部不同,像“床--麻”、“盲--肓”; 3.字的筆畫相同位置不同,如“未--末”“土-- 士”、“田--由”4.字的結構相同,位置不同, 像“陪--部”等。
2、漢字本身的原因 (1) 結構復雜。漢字結構差別大,僅《新華字典》就收集了8000多個漢字,不同的結構成分約有1000個筆畫之多。還有每個字形體差異小,多一筆,少一筆,長一點,短一點,就成為不同的字或不成為字。 (2)同音字多。在普通話中,有1000多個單音節同音字。如果不計聲調,漢字僅有418音節,每個音節平均有同音異形常用字733個,存在一字多音(調)、一音多字的現象。例如,“紀念--紀年”,“業績--業跡”等,都是因為音義相同或相近造成的。
3、教師原因 識字教學是寫字教學的基礎,小學生沒有全面掌握字的音、形、義是他們寫錯別字的根源。這就要求教師在識字教學中必須根據字的特點和構字規律把字的音、形、義緊密結合起來。但是,日常教學中,有些教師往往是重視句、段、篇的教學,而忽視識字教學,這也是導致學生寫錯別字的一大原因。 4、社會用字的原因 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商家為了標新立異,在街頭 、報刊 、影視上,會故意使用一些錯、別字。有的甚至是錯誤百出,一句話正確的沒幾個,而很多都是常用字詞。比如蚊香廣告上的“默默無蚊”;摩托車的“騎樂無窮”;美容店的“我型我塑”等等。小學生具有很強的模仿能力,這勢必會給小學生造成不良的影響,使他們無所適從,從而產生錯別字。 二、糾正錯字的方法
1、編順口溜
教師可根據字形特點,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和學生的心理特點,運用奇特的想象把音、形、義結合起來編成順口溜。順口溜識字法幽默風趣、瑯瑯上口的特殊魅力深受小學生喜愛。激起他們學習和識字的濃厚興趣。
如:美----羊字沒尾巴,大字在底下。金-----一個人,他姓王,口袋裝著兩塊糖。匹-------三面有墻一面空,有個幼兒在當中。溪--一條小溪流呀流,三點水,爪字頭,彎彎曲曲碰石頭,流到大海不回頭。園--一元錢,買了票,進了公園進花園。這里把花一元錢的“元”與公園和花園聯系起來,“園”就不會與“圓”相混了。又如:大王和小王, 今天來彈琴-----琴。不僅強調了上邊兩個“王”字的寫法稍有不同, 而且還突出了“琴”的下邊是“今”字。這樣一來, 很少再有學生把“琴”下邊的“今”寫成“令”了。再如“己、已、巳”“戌、戍、戊、戎、戒”學生總是難以區分,筆者將它們編成順口溜:“封了一半已,堵了整個巳,不封不堵是自己。”“橫戌點戍戊中空,一人警戊戒就念戎,兩人戒,那才成。”這樣的順口溜朗朗上口,學生記得又快又好。
3、自己糾錯
以前在學生作業中發現錯別字時,我總是圈出來加以改正,但還是出錯,收效甚微。于是,我不再幫學生改錯,只是在出現錯別字的字行末尾打上一個標記,提示這里出現了錯別字,要求他們自己找出并加以改正。這樣做,促使學生參與了改錯別字的整個過程,培養了他們尋找錯別字的意識。時間一長,學生具備了發現錯別字的能力,在檢查作業時,便能夠自己找出作業中的錯別字,為不寫或少寫錯別字打下了基礎。
4、不準使用涂改液、橡皮擦
我要求學生在做作業時,寫錯的地方不準用涂改液、橡皮擦,只能在錯別字處劃一短橫線,打上一個小“X”。這是因為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很容易為新導、醒目的刺激所吸引。寫了錯別字后,使用涂改液或橡皮擦了,就無法發揮孩子潛在的思維能力。這個字,雖然他們知道寫錯了,但錯在哪里以及怎么會錯的,卻往往因使用涂改液或橡皮擦抹去了差錯,而無所顧及,以致這一印記很快在腦海中消失,沒能留下絲毫教訓。而采用這一種做法,讓學生在自己粗心大意所致的錯處,打上一小“X”,會引起他們的重視與警惕,從而減少錯別字的復現率。
5、形聲字糾錯法
漢字絕大部分是形聲字,形聲字是由形符和聲符兩部分構成的,形符表義,聲符表音。而形旁、聲旁大都是原來就有的單字。如果孩子懂得漢字的構字規律,老師把形聲字的有關規律知識教給他們,別字就會大大減少。 如,“木”和“禾”易混,教師就可以這樣指導學生:凡與樹木有關的字都用“木”字旁,如“樹”“枝”“根”等;凡與莊稼有關的字都用“禾”字旁,如“稻”“穗”“秧”等。
又如,“衤”和“礻”易混,教師就可以這樣指導:“衤”是“衣”的變形,因此“被”“衫”“補”等字都用“衤”,而“礻”與占卜、祭祀等有關,因此“神”“祝”“禮”等字都用“礻”。 再如 “急躁”的“躁”和“干燥”的“燥”字的區別:“躁”是足字旁,當人脾氣急躁時常要頓足跳腳的,而“燥”則是火字旁,火烤了當然要干燥。
又如,對一些字的偏旁,如果能說出其標義,理解其釋義,錯誤就會減少,例如:“冫”與“氵”常常混淆,我們要講清楚,凡用“兩點水”(冫)作偏旁的字,大都同冰有關系,如“凍、冷、凜、冽、凝”等,而用“三點水”(氵)作偏旁的字,大多同水有關系,如“江、河、湖、海、洪”等。
從中悟出形聲字的規律:形聲字好識記,音形義有聯系,聲旁幫著讀字音,形旁幫著辨字意。
6、變字練習法 (1)變字練習。 A.添一筆變字:“大--太”“休--體”…… B.減一筆變字:“玉--王”“吏--史”…… C.改一筆變字:“壓--莊”“玉--主”……
( 2) 區別字形組詞:
貪( ) 貧( );奉( ) 奏( )。
( 3) 加偏旁后再組詞:
良---(糧) (糧食) (娘) (姑娘) 包---( ) ( ) ( ) ( )
舀---( ) ( ) ( ) ( )
( 4) 選字填空:
在再---正( ) ( ) 見 歷 厲---嚴( ) ( )史
7、講清一些偏旁做漢字部件時的變形。
漢字由于簡化,許多偏旁已經認不出它的原來的樣子,所以由于不知其形旁或聲旁,總是寫成錯別字。
如"羨慕"的"慕"、"恭敬"的 "恭", 學生常把下面寫成了“小”字。其實,這是“心”作部首時的變形。因為這兩個字都與心理活動有關,與“小”無關。
又如: "衤"旁"與"礻"旁,只有一點之差,最易讓學生寫錯。可是"衤"是“衣”作部首時的變形,如:“衫、被、裸、初、袖、補、袍、裙、褂”等字, 都與衣服有關,。而"礻"旁是“示”作部首時的變形,“示”是一個會意字,表示一個三條腿的桌子上放著供品,如:“神、祝、社、福、禍、祈、祥”等字都與祭祀有關。
如“罒”與“四”,學生常把“羅”字上邊寫成了“四”。其實,“罒”是“網”字作部首時的變形,與羅網有關,如:羈、罰。
如學生常把“練”字的右邊寫成了"東”。其實,它是“柬”作聲符時的變形,如:煉。
8、注意上下字偏旁的相互影響.
有些偏旁的形體本來各不相同, 可是由於它們所組成的字經常連用, 結果受上面(或下面)的偏旁的影響而寫錯了.如有人把"編輯"誤寫成"編緝", 把"姿態"誤寫成"恣態"、把"跋涉" 誤寫成"跋踄"等.要防止這種偏旁類化的錯誤, 一定要注意上下字偏旁的不同.
9、連詞成句法
學生寫別字的具體表現是在具體的語境中不能正確運用,說明他們對字義理解不夠,缺乏練習運用。
如:如“蘭藍,完耍、在再”等,是極難糾正的。因此我便把字組詞,詞寫句:藍天下,我們種下一棵蘭花。”“寫完了作業再玩耍。” “老師說,今后不能再在教室里玩籃球”。讓學生在抄寫時不是抄寫生字,而是抄寫詞語、句子。通過結合語言環境來理解這些字,通過比較與學過的同音字區別開來,以后學生就不會用錯了。
如: 坐、座-----請你坐在一排一號座上。已、以------這一周以來,他已經遲到了三次。含、舍----她含笑走進了宿舍。
[淺析小學生寫錯別字的原因(人教版六年級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3.
9.
10.小學生人教版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