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記》教案

    時間:2025-06-15 10:16:29 醉翁亭記 我要投稿

    《醉翁亭記》教案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醉翁亭記》教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醉翁亭記》教案

    《醉翁亭記》教案1

      一、知識與技能:

      1、掌握重點文言知識、重點句的默寫、翻譯和理解。

      2、識記文學常識、理解文章主題。

      3、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過程與方法:

      1深入體會作者寬闊的胸襟和憂國憂民、與民同樂的政治抱負;

      2、能夠拓展遷移,比較、聯系實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學習兩位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與“與民同樂”的進步的政治主張,完善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

      復習重難點:

      1、掌握重點文言知識。

      2、培養學生對重點文言語句的理解賞析能力。

      3、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學習過程:

      一、引入本課學習。

      二、復習內容

      知識點梳理:(讓學生小組討論完成,不會的問題提出來、師生共同解決)

      (一)通假字:

      (二)古今異義:

      (三)一詞多義:

      (四)詞類活用:

      (五)根據課文內容回答

      讀《岳陽樓記》回答

      1、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而“重修岳陽樓”,這說明了什么?

      2、首段交待了什么內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4、第二段中,“覽物之情,得無異乎?”這句在全文結構上起什么作用?

      5、寫遷客騷人“悲”、“喜”的句子分別是什么?

      6、表現作者關心國家大事的句子是什么?(表現進亦憂,退亦憂的句子是什么?)

      7、“進”“退”分別照應什么?

      8、突出表達作者曠達胸襟的句子答:

      9、突出表達作者偉大的政治抱負的句子(與現在“吃苦在前,享樂在后”的精神相似的句子。)

      10、“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11、第五段的.議論作用是什么?

      讀《醉翁亭記》回答

      12、領起全文的句子是:

      13、寫山間早晨、傍晚景色的句子是:

      14、寫四時之景的句子是:

      15、第三段寫游瑯琊山的情形,一共寫了四個場面:

      16、表現本文主旨的句子是:

      17、作者到底在“樂”些什么?

      (六)、名句背誦:

      1、表現作者的遠大抱負:

      2、表現作者的曠達胸襟:

      3、洞庭湖月夜美景:

      4、從空間角度描寫岳陽樓雄偉景象的句子:

      5、從時間角度描寫岳陽樓景象的句子:

      6、遷客騷人因物而喜的句子:

      7、遷客騷人因己而悲的句子:

      二、合作探究

      《岳陽樓記》與《醉翁亭記》兩文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三、拓展延伸

      1、兩篇散文語言優美,尤其是對偶句充分體現了漢語言的美感。請以“歐陽修與百姓同樂”命為上聯,聯系《岳陽樓記》一文,擬一個下聯。

      2、依據文章內容,請對出下聯。

      四、課堂小結

      五、作業布置

      《狀元之星》61頁第6題73頁第3題

    《醉翁亭記》教案2

      教學目標

      1.理解作者“與民同樂”的思想。

      2.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手法。

      3.引導學生正確對待挫折和不幸,擁有豁達的胸懷

      教學重難點

      1.重點:疏通文意,理清結構思路,把握文章中心。

      2.難點:理解本文景物描寫的方式和作用,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二課時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背誦、作業情況。

      二、賞析課文

      景美(一)美點尋蹤

      這是一篇令人陶醉的美文,景美,情美。文中有哪些寫景的語句?請概括一下這些優美的畫面。

      山水相映之美——先寫山再寫泉最后寫亭,由遠而近,有面到點,逐層展開。

      朝暮變化之美——用“出、開、歸、暝”這些動詞表現山間景象晦明變化。

      四季變幻之美——展現各季節怎樣的景象?(指名生讀出文中的句子)這里有個成語是什么?(水落石出)指名學生造句。

      明確:寫山水之美是寫亭的'清幽環境,為解釋亭名引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從而定下了寫景抒情的基調。寫朝暮、四時不同景色,為襯托“樂亦無窮”。表達了寄情山水,熱愛祖國河山之情。可見太守心情是快樂的,這是有景生情,情景交融的手法。

      情美(二)樂點尋蹤

      請找出文中含“樂”字的句子,并思考作者寫了哪幾種樂?

      看誰找得快,找得準,找得多。

      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宴酣之樂,非絲非竹,--------

      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

      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

      明確:這里有五種樂

      1、山水之樂——得之心

      2、宴酣之樂——醉也是樂,與民同樂

      3、禽鳥之樂——游人離

      4、游人之樂——生活安定富足

      5、太守之樂——自我陶醉

      三、探究活動

      1、“太守之樂”樂什么?太守看到其樂融融的景象,滁州治理得好,人民過上安定的生活,這是太守的政績。同時體現了他與民同樂的情懷。

      2、這是無憂無慮的樂嗎?明確:本文是作者被貶到滁州寫的,政治上遭受沉重打擊,所以樂中含悲,但作者未消沉頹唐,這是他的曠達情懷。我們要學習這種精神,不讓不良情緒影響我們的學習和工作。正如范仲淹所說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醉與樂的關系如何?《鴻門宴》中有個類似意思的俗語叫什么?(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3、貫穿全文的主線是什么?用一字概括。(樂)

      四、課堂練習:

      1、《鴻門宴》中有個俗語叫“項莊舞劍,意在沛公”,與這文章中哪一句意思相同?

      明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2、請以“當我們面對挫折和不幸時---------”開頭,作一番即興演講。

      五、總結全文

      這篇游記通過對醉翁亭秀麗風光的描寫和對游人之樂的敘述,表達了作者對美好山川的熱愛和與民同樂的情懷。

      六、板書設計

      二十一、醉翁亭記

      歐陽修

      山水相映之美

      朝暮變化之美

      景美

      四季變幻之美

      山水之樂

      宴酣之樂

      情美 禽鳥之樂

      游人之樂

      太守之樂

    《醉翁亭記》教案3

      教學目標:

      1.掌握文中的實詞,了解文中“也”、“于”、“之”、“而”等虛詞的用法。

      2.理解本文寫景抒情的特點。掌握全文的脈絡并理解寫景敘事和抒情相結合的寫法。

      3.理解文中所表現的作者的曠達情懷和美好理想。認識歐陽修“與民同樂”思想的進步性和局限性。

      4.感受作者對美好自然風光和人物歡樂場景的描繪,體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寫法。

      5.抓住“樂”字,基本理解課文內容。

      6.理解本文景物描寫的方式和作用。

      7.體會“醉”與“樂”之關系,理解“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

      2課時。

      上節課我們學習的是北宋文學家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上次介紹作者時,提到了另外一位大文學家歐陽修。今天我們來學習歐陽修的一篇歷代傳誦、膾炙人口的作品《醉翁亭記》。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史學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古文運動的領袖,宋代散文家之首席。

      他四歲喪父,家境貧困,母親用荻稈畫地教他識字讀書。后來他考取進土,在朝廷做官,位居參知政事(副宰相),歐陽修在歷史上以獎掖后進著稱。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詢、蘇軾、蘇轍、曾鞏,還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門下,得到過他的栽培。

      歐陽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平易曉暢,委婉多姿,自成風格,在北宋以至后來的文壇上產生過很大的影響。

      歐陽修還是著名的史學家。“二十四史”中有兩部是他編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書》。

      歐陽修稱得上是位飽學之土。他一生對我國的文學、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范仲淹倡導改革當時弊政,受到權臣誣陷排擠。因為歐陽修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罷官,歐陽修不顧個人利害,憤然上書斥責有關的權臣,他因此也遭到貶謫。《醉翁亭記》就是他被貶到滁州(今安徽滁縣)當太守時寫的。寫于作者被貶為滁州太守第三年(1046年),他當時只有三十九歲,卻自稱為“蒼顏白發”的“醉翁”,這有點自嘲的意味。

      滁州地處江淮之間,交通不便,民風淳樸。

      1.教師播放媒體資源中的課文范讀,之后訂正字音,然后學生齊讀課文。

      2.翻譯課文,教師講解重點字、詞、句。

      3.文章結構:

      (1)層次:

      第一段:寫醉翁亭的自然環境和命名緣由。

      第二段:寫山間朝暮和四季的景色。

      第三段:寫滁人、賓客、太守游山的情形。

      第四段:寫宴罷歸去并點出作者名姓。

      (2)線索:

      滁州——瑯琊山——泉水——亭——人——醉翁(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

      早晨傍晚的景色——四季景色(樂)

      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百姓安居樂業,與民同樂,)(沉醉)

      1.完成書后習題一。

      2.背誦課文。

      1.第一自然段:

      (1)滁州的地理特點?

      明確:

      “環滁皆山也。”

      (2)西南諸峰的特點?

      明確:“林壑尤美”。

      (3)瑯琊山的特點?

      明確:“蔚然而深秀”。

      (4)亭的位置?

      明確:“臨于泉上”。

      (5)“來飲于此”中“此”指?

      明確:醉翁亭。

      (6)自號醉翁的原因?

      明確:“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

      (7)劃分層次:

      第一層:亭的自然環境。(……醉翁亭也。)

      第二層:亭的得名,醉翁二字的深意。(……寓之酒也。)

      (8)描寫角度:

      視覺角度:俯——仰

      空間角度:遠——近;大——小;整體——局部——個體

      (9)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間的變幻的手法,移步換景,由遠及近,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幅山水特寫,可歸納為:群山環繞圖→瑯琊秀色圖→釀泉流水圖→溪亭展翅圖。

      (10)小結:總寫醉翁亭秀麗的自然環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2.第二自然段:

      (1)本段描寫朝暮、四時之景,采用什么方式?

      明確:本段描寫山;司朝暮之景,采用先分別描寫,后總收說明的方式。分寫,從早到晚,“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瞑”;總收,“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描寫四時之景,也采用這種方式。分寫,由春到冬,“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總收,“山間之四時也”。

      (2)朝暮景色的特點?

      明確:“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

      (3)春夏秋冬景色?

      明確:“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

      (4)作者在寫朝暮圖及四時景時各抓住了什么特點?

      明確:寫朝暮圖就是一天時間的縱面展開,寫四季景則是橫向鋪排。寫早晚景色變化,抓住“明”“晦”的特點,用“日出”“云歸”寫出“林開”“巖暝”的變化景象,成為對比鮮明的兩幅畫面。寫四時景抓住了山間獨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寫出了迥然有異的四幅圖景。

      (5)“樂亦無窮”的原因?

      明確:“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

      (6)小結:分別描寫山間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3.第三自然段:

      (1)為什么在寫“太守宴”前要先寫“滁人游”?這個內容與上段有何聯系?

      明確:為了寫“太守宴”創設一個歡樂的氛圍,并蘊含著作者與民同樂的旨趣。上段寫太守觀賞四時不同之景“而樂亦無窮”,寫了太守之樂的一因。這段寫太守見到滁人游山賞景,來來往往,歡歌笑語,眼前是一幅百姓歡悅和樂的圖景,而此乃太守之樂的另一因。

      (2)描寫“宴酣之樂”的句子?

      明確:“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

      (3)描寫太守形象的句子?

      明確:“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

      (4)我們如何來理解太守的醉呢?

      明確:太守是太高興了。因為能與老百姓一起同樂。以醉寫出他的快樂。但這樂不是無憂無慮的樂,是樂中含悲。因為他當時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內心世界很復雜,只好借酒澆愁。

      (5)劃分層次:

      a.滁人游山之樂(……游也。)

      b.眾賓宴飲之樂(……歡也。)

      c.太守宴醉之樂(……醉也。)

      (6)小結:描寫太守與滁人游山宴飲之樂。

      4.第四自然段:

      (1)描寫傍晚情景的句子?

      明確:“夕陽在山,人影散亂”

      (2)寫醉與樂統一,點明主旨的句子?

      明確:“醉能同其樂”

      (3)理解本段襯托手法的運用:禽鳥之樂——游人之樂——太守之樂。

      (4)找出文中一議論語句,說說這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義?

      明確:“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分析了不同層次的樂,鳥樂是本能享受山水之樂。賓客的樂是隨從太守而樂,境界不高。只有樂其樂——與民同樂才是最高層次的樂。進而點明太守不僅樂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與民同樂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負,“卒章顯志”這是古人常用的一種寫作手法。

      (5)小結:寫酒宴散,眾人歸的情景。

    《醉翁亭記》教案4

      一、學習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培養文言語感能力。

      2.掌握文中的實詞及“也”“于(乎)”“之”“而”等虛詞的意義及用法;積累文言知識。

      3.理清文章脈絡,學習寫景、敘事、抒情相結合的`寫法;感受文章意境美。

      4.了解作者生平及其文學成就;學習作者身處逆境仍積極有為的人生態度。

      二、教學過程

      1.由小組匯報預習情況,展示交流預習成果;提出預習中遇到的問題,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并加以明確。可根據預習反饋情況,適當修訂學習目標。

      2.采用多種方式誦讀課文,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

      3.在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解決詞句疑難的基礎上疏通文意。可按照讀—譯—講的步驟進行,小組內難以解決的問題,可提交班內集體解決,教師可適當給予提示。

      4.復述課文,注意把握文章重點。學生評價。

      5. 合作探究

      ⑴亭名是怎樣得來的?太守為什么自號曰“醉翁”?

      ⑵第一、二段中,作者為我們描繪了哪幾幅圖畫?再讀寫景文字,體會太守“山水之樂”。

      ⑶第三段寫游宴,描繪了哪幾幅畫面,試為每幅畫面擬個標題;朗讀并體會太守之“樂其樂”。

      ⑷文中怎樣寫滁州百姓之樂?

      ⑸為什么在寫“太守宴”前要先寫“滁人游”?

      ⑹探究太守醉的原因。

      ⑺作者被貶滁州知州而自號“醉翁”。細讀文章,說說作者寫作本文的真實意圖是什么?

      6.精講點撥:

      小組提交前面環節中遇到的疑難,教師精講點撥,注意歸納、總結,以升華提高。

      三、總結

    《醉翁亭記》教案5

      一、教學內容:《醉翁亭記》第四自然段

      二、課時:10分鐘

      三、教學目標

      1、分析比較,掌握段中關鍵字詞句

      2、分析課文,領會作者與民同樂的情懷

      四、教學重點

      以“樂”為中心,理解文中幾種不同的樂

      五、教學課型:講讀課

      六、教法學法:問題研究,對話互動,朗讀,找關鍵詞句,比較歸納等等。

      七、教具:實物(用白紙展示課文內容以及相同字在不同句子中的比較)

      八、教學流程

      1、導入

      同學們好,在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醉翁亭記》的前三自然段。在上新課之前,先請一位同學來概括一下上次課的主要內容。(明確:兩種“樂”,一是“山水之樂”,一是“宴酣之樂”)

      好,現在我們開始進入新課的學習。今天我們的任務是學習文中第四自然段也就是文中最后一部分。首先,由學生朗讀這段文字,其他同學在聽的時候,思考兩個問題。

      問題一:找出不懂字詞句

      問題二:找出其他三種“樂”

      2、學生朗讀,余者思考

      3、學生提問,師生共同解答

      (預設問題及答案)

      ① 已而:不久,后來,表示在某事之后的意思。是古文中一個比較固定的短語。

      ② 陰翳(yi):形容枝葉茂密成陰。翳,遮蓋。

      ③ 鳴聲上下:指鳥到處鳴叫。

      ④ 去:離去。

      ⑤ 謂:是。

      ⑥ 廬陵:廬陵郡,就是吉州。今安西吉安市。

      ⑦ 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

      第一個樂是“以……為樂”的意思,第二個樂是“樂趣”的意思;“其”有兩種理解,一是指“太守”,二是指“游人”,即“不知太守樂他所樂的事情”或“不知道太守把他們的快樂當做自己的快樂”(此即太守與民同樂的思想)

      4、比較詞語

      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以……為樂

      山水之樂:樂趣

      人知從太守游而樂:快樂

      太守歸而賓客從也:回去

      云歸而巖穴暝:聚攏

      微斯人,吾誰與歸:歸向 《岳陽樓記》

      九、作業布置

      熟讀課文,背誦課文精彩的段落。

      十、板書設計

      太守

      ↓

      山水 ↘ ↙ 游人

      宴酣 ↗ ↖ 禽鳥

      十一、教學后記

      學習文言文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理解文意,把握作者的創作動機及感情基調。這堂課中,我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在一定程度上由學生自己解決問題,同時,讓他們在以后的學習中懂得歸納總結,聯系貫穿,我認為這一點是。但從另一方面來說,老師“我”由于自身知識能力的有限,沒能夠提供更廣泛的'學習內容及更深廣的啟發,這一點是不足的,在以后的教學中,應該用多點時間做好這方面的工作。此外,作為一個經驗較少的老師來說,在怎樣控制課堂,怎樣更好地與學生交流方面,我認為我還有許多需要學習和改進的地方。

    《醉翁亭記》教案6

      《醉翁亭記》是一篇美文,應注重語言的品味與誦讀,積累文言詞句。同時教師應引導學生掌握賞析方法。

      本設計以醉字為切入點,以太守醉、我們醉為突破口,帶動全文,品析文章的思想內容與寫作特色,最后進行歸納、遷移。并將學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讀能力的培養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之中。

      教學目標:

      1.品味文美、情美,背讀課文。

      2.理解融情入景、卒章顯志的手法。

      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感受作者對醉翁亭周圍美好的自然風光和人物歡樂場景的描繪,體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寫法。

      難點:體會醉與樂之關系,理解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

      課時安排:(1)《醉翁亭記》的第二課時。

      (2)課型:賞析課。

      教學步驟:

      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一篇千古傳誦的名文,古往今來,多少人們對此文百讀不厭,津津樂道,感慨萬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們為何而醉?本文有何獨特的魅力?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篇美文吧

      板書課題、作者。(醉翁亭記,歐陽修)問:亭名由何而來?太守為何取號為醉翁?

      明確:是太守用自己的別號給它命名。太守即歐陽修,號醉翁,其特點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僅僅是酒醉嗎?

      出示兩個問題:1.太守為什么而醉?

      2.我們為什么而醉?

      問題一:太守為什么而醉?領悟其思想內容。

      (一)依據自己預習時讀書的'感受,大家談談太守為什么而醉。

      學生自由發言,師總結概括:為景而醉,為人而醉,為情而醉。板書:

      (二)那課文中那些句子描繪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時之景?

      (1)指名朗讀描繪的句子,想象畫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變萬化,作者描繪了幾幅畫面?寫景的順序怎樣?指名學生回答。

      (3)教師小結: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間的變幻的手法,移步換景,由遠及近,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幅山水特寫,可歸納為:群山環繞圖→瑯琊秀色圖→釀泉流水圖→溪亭展翅圖。

      第二段,利用時間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點,描繪了對比鮮明的晦明變化圖及四季風光圖:野芳發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陰暑氣逼人,風霜高潔秋高氣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醉翁亭記》教案7

      一教師提示自讀要點和自讀方法。

      1.這是一篇優美的抒情散文。以思想感情——一個“樂”字貫穿全文。自讀這篇課文,要抓住“樂”這條主線,體會課文是如何圍繞它層層展開記敘的脈絡:山水樂——四時樂——宴酣樂——禽鳥樂——太守樂。抓住了作者感情發展的脈絡,也就能順利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

      2.本文采用了敘事與寫景抒情相結合的寫法。要弄清文章中哪些是敘事,哪些是寫景抒情,三者是怎樣緊密結合起來的,從而領會本文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要結合時代背景和作者個人被貶的經歷,體會本文抒發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復雜感情。

      3.本文語言有很大的特色。駢散相間,多為散句,但也間有駢句,特別是使用21個“也”字作句尾,韻味濃郁;巧妙地用了25個“而”字使文章流暢優美,從容婉轉。本文還有一些千古傳誦的名句,如“環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等等。這些名句要熟記、牢記,并理解其蘊涵。本文除語言特色外,情致滿篇而構成了散文詩。

      4.自讀這篇文章,首先要根據“自讀要點”和課文前的“自讀提示”,結合注釋仔細疏通文字,把握課文大意,通過討論,解決疑難。在這基礎上完成課本的“練習”和本.教案設計的“自學作業”。自學過程中還要善于把新舊知識聯系起來,做到“溫故知新”。還可以把本文與《登泰山記》比較,找出其異同。最后,就文章的重點問題請教師講析。在整個自學過程中,要反復朗讀,直至背誦全文。

      二自讀作業。

      1.這篇文章的脈絡十分清楚。試根據你的理解在下邊的橫線處填上適當的話。(已附答案,下同)

      (1)開頭部分介紹了醉翁亭,包括兩個銜接得十分自然的層次:前一層介紹亭的環境;后一層介紹亭名由來。

      (2)中間部分描寫醉翁亭的景色,也可分兩層:第1層寫山間朝暮、四季不同景色,先用“若夫”一詞領起,后接“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第2層寫人游瑯琊山之樂,先用“至于”一詞表示這一層的內容跟前一層是平列,然后依次寫了滁人游、太守宴、眾賓飲和太守醉四項內容。

      (3)結尾部分也分兩層,第1層寫游人去,禽鳥樂;第2層寫太守樂其樂——與民同樂。這兩層中間用“然而”一詞表示語意的轉換。

      2.課文里連用21個“也”字作句尾。這些“也”,表示了不同的語氣和作用。請把下面的判斷句中的“也”的不同表達作用填在相應括號中。

      A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

      B 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

      C 環滁皆山也。

      D 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E 而樂亦無窮也。

      啤 …故自號曰醉翁也。

      恰÷陵歐陽修也。

      ①表示判斷的語氣:(A、G)

      ②表示解釋的.語氣:(B、F)

      ③表示肯定的語氣:(C、D)

      ④表示結住一層意思:(E)

      3.翻譯下面的句子。

      (1)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譯文:山勢回環,路也跟著彎轉,看到一座四角上翹像張開的鳥翅似的亭子高踞在泉水上邊,這就是醉翁亭了。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水山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譯文: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麗的水山之間。欣賞山水的樂趣,內心領會到了,然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

      (3)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譯文: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樂。酒醒后(又)能用文章來表達這種快樂的,就是太守。

      4.歐陽修在描寫滁州四周的山時起初用了40個字,把東南西北四方都寫了,但最后改成:“環滁皆山也”5個字。對于這5個字,有下面幾種議論,選出不確切的一項。

      A這5個字高度凝練,高度簡潔,是錘煉字句的典范。

      掄5個字省卻許多文字,而意未嘗不盡。

      謎5個字雖則簡潔,但意猶未盡。

      惱5個字言簡意賅,鳥瞰全景,描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

      答(茫

      5.如何理解“太守之樂其樂”?選出分析恰當的幾項。

      A“太守之樂其樂”是點睛之筆。作者在這里含蓄地抒發了自己復雜的感情,既包含娛情山水排遣郁悶的歡樂,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績——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B“太守之樂其樂”是襯托前面的“山林之樂”和“人之樂”的。

      謾疤守之樂其樂”是作者“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摹疤守之樂其樂”是作者被貶滁州后一種苦悶抑郁的扭曲反映,作者是以樂寫哀。

      答(A、C)

      三討論重點內容。

      1.貫穿全文的主線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圍繞它層層展開記敘的?明確:全文圍繞“樂”這一主線展開:

      (2)作者在寫朝暮圖及四時景時各抓住了什么特點?

      明確:寫朝暮圖就是一天時間的縱面展開,寫四季景則是橫向鋪排。寫早晚景色變化,抓住“明”“晦”的特點,用“日出”“云歸”寫出“林開”“巖暝”的變化景象,成為對比鮮明的兩幅畫面。寫四時景抓住了山間獨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寫出了迥然有異的四幅圖景。

      3.為什么在寫“太守宴”前要先寫“滁人游”?

      明確:為了寫“太守宴”創設一個歡樂的氛圍,并蘊含著作者與民同樂的旨趣。

      4.本文的記敘、寫景、抒情是如何相結合的?

      明確:以抒情貫穿于記敘寫景之中。第1段寫亭之概況,第二層寫朝暮圖、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與民同樂”為主線貫穿起來。景中處處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5.為什么可以把本文看作是一篇優美的散文詩?

      明確:這是由本文的內容和語言特色決定的,詳見本文“自讀要點”第3點。

      四課后練習。

      背誦全文。

      (選自黃岳洲主編:《新編中學語文.教案》)

    《醉翁亭記》教案8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掌握、積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詞語,背誦全文。

      2、能力目標:理解本文景物描寫的方式和作用。

      3、情感目標:理解作者“與民同樂”的思想。

      教學重點及其教學難點

      1、教學重點:掌握、積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詞語,背誦全文。

      2、教學難點:理解本文景物描寫的方式和作用。

      教學手段及其教學方法

      1、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2、教學方法:朗讀法、討論法為主,適當輔以講授

      課前準備:查閱資料,熟讀課文

      教學課時:3課時

      第一課時(14-1-55)

      教學內容及其過程

      一、導入新課:

      歐陽修被貶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悶,他經常去滁州西南的瑯琊山飲酒抒懷,并與山寺內的住持智仙和尚結為莫逆之交。智仙為方便好友游訪,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歐陽修休息、飲酒。歐陽修用自己的別號“醉翁”為這座亭子命名。后來,便寫了《醉翁亭記》。

      本文是慶歷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貶為滁州太守時寫的。文章極其生動地描寫了醉翁亭的秀麗環境和變化多姿的'自然風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與民同樂的圖畫,抒發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娛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復雜感情。

      二、讀課文:

      1、聽讀,要求:聽清字音,必要時在書上注漢語拼音。

      2、正音:

      滁( )壑( )琊( )潺( )釀( )輒( )霏( )

      暝( )洌( )蔌( )弈( )翳( )觥( )僂( )

      3、學生互讀課文,一人讀一人聽,糾正讀音錯誤;各讀一遍。

      4、指定一位學生朗讀,集體糾正讀音。

      三、疏通全文大意:

      1、合作學習:二人合作,參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

      2、集體解決第1自然段的重點字詞: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草木茂盛的樣子。深秀,幽深秀麗。

      《醉翁亭記》復習資料

      一、重點字詞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滁ch州壑h瑯琊lng y潺chn暝mng傴僂yǔ lǚ山肴yo野蔌s

      弈y觥gōng陰翳y

      2.解釋下面加點的詞。

      (1)環滁皆山也環:環繞。 (2)翼然臨于泉上臨:靠近。

      (3)太守自謂謂:命名。 (4)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5)云歸而巖穴暝暝:昏暗。 (6)佳木秀而繁陰秀:開花,這里指滋長的意思。

      (7)山肴野蔌蔌:菜蔬。 (8)非絲非竹絲:弦樂器。

      (9)樹林陰翳翳:遮蓋。 (10)太守謂誰謂:為,是。

      3.寫出出自本文的成語(至少三個),并解釋其現在的意思。

      醉翁之意不在酒: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別的方面。

      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頭就顯露出來,比喻真相大白。

      風霜高潔:天氣高爽,霜色潔白。往來不絕:來來往往,絡繹不絕。

      前呼后應:前面的人呼喚,后面的人應答。觥籌交錯:形容許多人相聚飲酒的熱鬧場面。

      二、重點句子背記知識清單

      1.原文填空。

      (1)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

      (2)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

      (4)本文借醉翁亭來抒情,道出了千古名句,這句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5)描寫山間四季的景色的句子是: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

      (6)文中將“醉”與“樂”統一起來,點明主旨的句子是醉能同其樂。

      2.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

      它西南方向的山巒,樹林和山谷尤其優美,遠遠看去樹木茂盛,又幽深又秀麗的,是瑯琊山。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

      (3)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欣賞山水的樂趣,領會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4)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

      宴會喝酒的樂趣,不在于音樂,投壺投中了,下棋的下贏了,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起來坐下大聲喧嘩,是眾位賓客快樂的樣子。

      (5)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游人知道跟著太守游玩的樂趣,卻不知道太守以他們的快樂為快樂啊。

      (6)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了能夠同大家——起歡樂,醒來能夠用文章記述這樂事的人,是太守啊。

      三、段背記知識清單

      默寫課文中描寫山間朝暮和四季景色的一段文字。

      若夫日出而林霏出,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沽,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醉翁亭記》練習合集

      一、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環滁(   )瑯琊(   )輒(  )傴僂(  )(  )

      山肴(   )野蔌(   )射者中( )觥籌( )

      頹然(   )林壑(   )

      二、一詞多義

      臨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    )秀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

      臨溪而魚(         )佳木秀而繁陰(       )

      三、解釋加點的字詞

      環滁皆山也( )云歸而巖穴瞑( )

      晦明變化者( )野芳發而幽香( )

      雜然而陳者( )弈者勝( )

      日出而林霏開(   )( )

    《醉翁亭記》教案9

      《醉翁亭記》是一篇美文,應注重語言的品味與誦讀,積累文言詞句。同時教師應引導學生掌握賞析方法。

      本設計以“醉”字為切入點,以“太守醉”、“我們醉”為突破口,帶動全文,品析文章的思想內容與寫作特色,最后進行歸納、遷移。并將學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讀能力的培養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之中。

      教學目標:

      1.品味文美、情美,背讀課文。

      2.理解融情入景、“卒章顯志”的手法。

      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感受作者對醉翁亭周圍美好的自然風光和人物歡樂場景的描繪,體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寫法。

      難點:體會“醉”與“樂”之關系,理解“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

      課時安排:(1)《醉翁亭記》的第二課時。

      (2)課型:賞析課。

      教學步驟:

      一、問題的提出

      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一篇千古傳誦的名文,古往今來,多少人們對此文百讀不厭,津津樂道,感慨萬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們為何而醉?本文有何獨特的魅力?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篇美文吧

      板書課題、作者。(醉翁亭記,歐陽修)問:亭名由何而來?太守為何取號為醉翁?

      明確:是太守用自己的別號給它命名。太守即歐陽修,號醉翁,其特點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僅僅是酒醉嗎?

      出示兩個問題:1.太守為什么而醉?

      2.我們為什么而醉?

      二、引導學生探究問題一:太守為什么而醉?領悟其思想內容。

      (一)依據自己預習時讀書的感受,大家談談太守為什么而醉。

      學生自由發言,

      師總結概括:為景而醉,為人而醉,為情而醉。板書:

      (二)那課文中那些句子描繪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時之景?

      (1)指名朗讀描繪的句子,想象畫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變萬化,作者描繪了幾幅畫面?寫景的順序怎樣?指名學生回答。

      (3)教師小結: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間的變幻的手法,移步換景,由遠及近,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幅山水特寫,可歸納為:

      群山環繞圖 → 瑯琊秀色圖 → 釀泉流水圖 → 溪亭展翅圖。

      第二段,利用時間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點,描繪了對比鮮明的晦明變化圖及四季風光圖:“野芳發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陰”暑氣逼人,“風霜高潔”秋高氣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作者寫山山水水,花草樹木,都蘊涵著作者深深的情懷,因而作者感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這句話把景與情直接聯系了起來。

      (4)再讀寫景文字,讀出欣喜、熱愛之情。

      三、領略文中的人歡。

      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來欣賞。那么,課文又是如何描寫人們歡樂的場面呢?

      (1)指名朗讀第三小節,思考:人們的歡樂體現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嗎?太守見到這些,有著怎樣的神態?

      (2)四人小組討論明確:滁人游,前呼后應,扶老攜幼,自由自在,熱鬧非凡;太守宴,溪深魚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應有盡有;眾賓歡,投壺下棋,觥籌交錯,說說笑笑,無拘無束。

      作為太守,見此其樂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3)那么,我們如何來理解太守的醉呢?學生討論。師總結:太守是太高興了。為何高興呢,因為能與老百姓一起同樂。這是以醉寫出他的快樂呀。板書。(以醉 寫樂) 找出帶樂的句子,思考作者以醉寫樂, 但這樂真的是無憂無慮的樂嗎?明確:也不是的'。是樂中含悲呀,為何?因為他當時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內心世界很復雜,只好借酒澆愁呀。所以,他樂中也含悲呀

      (4)學生齊讀第三小節,讀出歡樂的氣氛。

      四、那什么樣的樂才是作者所向往的?齊讀第四段。

      找出文中一議論語句,說說這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義

      明確:“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分析了不同層次的樂,鳥樂是本能享受山水之樂。賓客的樂是隨從太守而樂,境界不高。只有樂其樂--與民同樂才是最高層次的樂。進而點明太守不僅樂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與名同樂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負,“卒章顯志”這是古人常用的一種寫作手法。

      五、引導學生探究問題二:我們為何而醉?賞析其寫作特色。

      歐陽修為這里的景、人、情而醉,寫出了如此優美的一篇散文。而我們誦讀此文,是否也能感到一份濃濃的醉意呢?那么,我們為何而醉?

      1.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或句子自由朗讀,要用心去體會。思考:這些句子或段落為何能讓我們陶醉?

      2.學生四人一小組討論。

      3.師歸納

      (1)描寫形象、精練,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無論繪景還是寫人,都只有寥寥數字,著墨不多,但能抓住特征,生動傳神。記敘、描寫、抒情、議論相結合。板書。

      (2)句式靈活,對散結合。有的單句成對,有的雙句成對,有的三句成對,它們工整貼切,形式和諧,節奏明快,易誦易記。加之對散穿插,富有變化,搖曳多姿。板書

      (3)韻律獨特,回環往復。全文共用了21個“也”字和24個“而”,產生別具一格的藝術魅力,使行文顯得瀟灑自如,增強了語調的節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氣氛,也使作者怡然自樂的情致得以盡情的抒發。總之,此文文美、情也美。板書

      五、反思閱讀方法:通過本課學習,你認為應如何欣賞一篇散文佳作?

      學生自由發言后,明確:

      1、誦讀感悟內容2、探究思想背景3、賞析行文特色

      六、遷移練習:根據下列情境,用《醉翁亭記》中的語句填空。

      1、美國在聯合國大唱人權高調,真是“ ”意在干涉別國內政。(醉翁之意不在酒)

      2、這個案情十分復雜,撲朔迷離,但偵察人員決心全力以赴,非把它查個 不可。(水落石出)

      七、學生讀背課文,要求動情、動容,以醉翁的身份去感受那一份濃濃的醉意與樂趣。

      板書設計:

      醉 翁 亭 記

      歐 陽 修

      醉景:山水、朝暮、四時

      以醉寫樂

      太守醉 醉人:滁人游,眾賓歡

      樂中含悲

      醉情:與民同樂

      醉

      形象精練,融情入景

      文美

      我們醉 句式靈活,對散結合

      情美

      韻律獨特,回環往復

    《醉翁亭記》教案10

      【教學目標】

      1.理解文章從“醉”和“樂”中所抒發的政治理想。

      2.理解文中景物描寫的方式和作用。

      3.掌握基礎的文言詞語。

      4.背誦課文,默寫重要句子。

      【教學重點】

      掌握實詞解釋與重要句子翻譯;領會課文內容;體驗作者心情。

      【教學難點】

      領會“與民同樂”的內涵。

      【教學過程】

      一、圖片導入

      多媒體顯示:歐陽修圖片

      知道他是誰嗎?(歐陽修)誰為大家介紹一下歐陽修?

      多媒體顯示: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北宋文學家,史學家,24歲考取進士,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唐宋八大家之首。

      多媒體顯示:醉翁亭圖片

      知道這個亭子的名子嗎?(醉翁亭)醉翁亭與歐陽修之間有什么關系嗎?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去探尋答案!

      二、范讀感知

      活動一:我是小導游

      1.聽讀課文,要求:邊聽邊提煉出醉翁亭的地理和人文信息。

      活動:你來做導游,把醉翁亭介紹給游客。

      注:此環節在于引導學生通過聽讀全文,提煉醉翁亭的位置、造型、建造者、命名者、命名的原因、周圍的環境、當年的歷史等有效信息,既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又使學生對課文有了大致的了解。

      聽了這幾位同學的講解,相信大家一定對醉翁亭有了初步的印象,那就讓我們帶著這些印象和了解把這篇文章齊讀一遍。

      多媒體顯示:

      2.齊讀課文,要求:

      ①讀準字音

      ②以導游的身份,讀出對風景名勝醉翁亭的欣賞和贊美。

      注:此環節的目的在于組織學生落實字音,并初步感受醉翁亭的自然美和人文美。

      三、朗讀探究

      剛才同學們朗朗的讀書聲,讓我想起了許多古文鑒賞家對《醉翁亭記》的評價,他們說:《醉翁亭記》讀起來,朗朗上口,錯落有致,極富音韻美。你們認為本文的音韻美表現在什么地方?

      活動二:走進錄音棚

      1.自讀課文,思考:本文的音韻美表現在什么地方?

      答案明確:

      ①“.......者......也”判斷句式的運用,整齊而富有節奏。

      ②21個也字,24個而字,回環往復,韻律獨特。

      ③駢散結合,富有變化,搖曳多姿。

      ④有許多千古傳誦的名句,膾炙人口。

      注:學生談出2-3點即可,教師可以用多媒體補入、補齊。

      同學們,僅僅知道《醉翁亭記》的音韻美還不行,我們還要能夠讀出《醉翁亭記》的音韻美!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錄音棚錄下自己朗朗的讀書聲。

      多媒體顯示:

      2.感情朗讀,要求:選擇自己喜歡的語段,可以是判斷句式;可以是駢散句;可以是也字句、而字句;也可以是千古名句......

      活動:大聲朗讀,讀出節奏,讀出變化,讀出韻味,讀出感情,錄下自己朗朗的讀書聲。

      注:此處是學生的`朗讀表演,旨在通過反復誦讀體會本文的音韻美,并隨機給學生講解字、詞、句的含義。在學生朗讀的過程中,教師應給予恰當的點拔和指導,引導學生體會本文的語言特點,積累文言字詞。

      多媒體顯示:3.師生共讀,要求:搖頭晃腦,拖出長腔,仿效古人,

      讀出古韻美。

      注:此處應成為整堂課的朗讀高潮,師生情感達到共鳴。

      四、研讀品

      不知同學們注意了沒有,本文除用了21個也字,24個而字,還有一個字,出現了10次之多,是哪個字?(樂)

      活動三:尋找快樂源

      1.四人小組合作學習,找出文中包含樂字的句子,并給出翻譯。

      答案明確:

      ①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山水之樂

      ②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山水之樂

      ③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觀也。——宴酣之樂

      ④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禽鳥之樂。

      ⑤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太守之樂。

      在該節語文課中,學生急于讀課文,都自行讀下去了,教師也就順其自然,這一點非常好,要根據課堂的變化,及時調整。

    《醉翁亭記》教案11

      【教學內容】

      夢游醉翁亭。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2、注重對景物的細致描寫。

      3、寫作訓練。

      【重難點】

      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及寫作。

      【教具】

      投影儀、圖片、錄音機、磁帶、送話器。

      【教學程序】

      北宋時期,曾有一位著名的文學家在今宜昌擔任過縣令,你知道他是誰嗎?指名學生回答:歐陽修。

      板書并介紹: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史學家。

      慶歷六年也即公元1046年,歐陽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主張,被貶到今安徽省滁縣做了一名遷客,那時期,他游覽了風景秀美的醉翁亭,并寫下了膾炙人口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記》,板書:醉翁亭。

      斗轉星移,幾千年后,現在的醉翁亭還健在嗎?它的面容又如何呢?

      今天,我們終于同夢幻旅游公司聯系好了,在公司導游先生和導游小姐的帶領下,一同去欣賞醉翁亭的美麗風光。在以上板書醉翁亭前加夢游二字,構成本文的教學主題:夢游醉翁亭。

      1、播放伴音:火車進站的聲音,由弱到強。

      2、指名一學生當導游并拿著送話器解說:各位旅客請注意,開往安徽方向的_______次列車到站了,請去滁州醉翁亭風景區的旅客,帶好自己的行禮,檢票下車。(重復一遍)

      3、指名另一名女同學當導游小姐,在各位旅客下火車后去醉翁亭的車上,接待旅客:

      各位旅客大家好,歡迎大家乘座我們夢幻旅游公司的大巴,再過幾分鐘,我們就要到醉翁亭風景區了,我們已經為大家做好了游覽前的各項準備工作,為了不耽誤大家的時間,我們直接在導游小姐的帶領下去領略醉翁亭的風光。我們公司全體人員將熱情為您提供周到地服務。如果您在旅途中有什么困難,請隨時與我們聯系,聯系電話是:______謝謝您的合作!

      4、教師簡單旁白,然后由另外幾名導游按課文內容依次進行景點介紹。

      5、景點之一:醉翁亭景點介紹。導游在介紹此景點時可讓學生都把眼睛閉上,體現夢游。隨著導游細致入微地講解(學生可在原文的基礎上,對其景色進行細致描繪),進而完成對課文第一自然段的理解。

      6、景點之二:醉翁亭早晚及一年四季景色介紹。亦可讓學生閉上眼睛。

      7、景點之三:醉翁亭風俗人情介紹。導游在介紹此景點時,可讓有特長的'學生進行特長展示:山歌對唱,滁人游情境模擬,眾賓歡情境模擬,太守宴特色菜介紹在此讓學生充分表現自我,在眾多學生參與之下完成對課文的學習。

      醉翁亭的景色怎么樣?我們非常感謝夢幻旅游公司的導游為我們介紹了如此優美的景觀,以及他們精彩的講解。

      現在,我們來總結一下這節課所學的主要內容。如果要你把今天參觀的內容寫出來,你準備怎么寫?

      路線:車站──環滁──瑯琊山──釀泉──醉翁亭

      風景:朝暮之景──四時之景

      風俗: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

      延伸運用

      運用本課所學,向大家介紹一處旅游景點。要求能寫出景點的特色來。

      【板書設計】

      夢游醉翁亭

      歐陽修

      目標:

      1、充分發揮想象能力。

      2、注重景物的細致描繪。

      3、寫作訓練。

      路線:車站──環滁──瑯琊山──釀泉──醉翁亭

      夢幻之旅:風景:朝暮之景──四時之景

      風俗: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

      練習:景點介紹

    《醉翁亭記》教案12

      教學目標:

      1.理解作者“與民同樂”的思想。

      2.理解本文景物描寫的方式和作用。

      3.積累文言詞匯,背誦全文。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理解文章內容和主題。

      2積累文言詞匯。

      教學難點:

      理解本文景物描寫的方式和作用。

      教學準備:

      1.準備課文的朗讀錄音帶。

      2.將本課知識點制作成課堂使用的幻燈片。

      3.學生準備漢語詞典、文言文詞典等工具書。設計思路

      課時安排:

      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歐陽修被貶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悶,他經常去滁州西南的瑯琊山飲酒抒懷,并與山寺內的住持智仙和尚結為莫逆之交。智仙為方便好友游訪,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歐陽修休息、飲酒。歐陽修用自己的別號“醉翁”為這座亭子命名。后來,便寫了《醉翁亭記》。

      本文是慶歷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貶為滁州太守時寫的。文章極其生動地描寫了醉翁亭的秀麗環境和變化多姿的自然風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與民同樂的圖畫,抒發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娛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復雜感情。

      二、讀課文

      1.聽讀。

      (播放課文朗讀錄音。)

      要求:聽清字音,必要時在書上注漢語拼音。

      2.正音。

      (幻燈出示下列字詞,請學生讀準字音。)

      滁( )壑( )琊( )潺( )釀( )

      僧( )輒( )霏( )暝( )洌( )

      蔌( )弈( )翳( )射( )觥( )

      僂( )朝( )而往

      3.學生試讀課文。

      朗讀課文。朗讀時要注意21個“也”語氣不盡相同。“也”大致表達了以下幾種語氣:

      (1)陳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環滁皆山也。瑯琊也。

      (2)肯定(用于介紹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謂也。

      (3)感嘆(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間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讀時,應通過上述語氣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讀到“也”字后面應有較長的停頓。

      朗讀時還要注意25個“而”字,讀時應分辨輕重。一般來說,凡表示轉折或遞進意味的都要重讀。如: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凡作為連接詞語的“而”和有調整音節作用的“而”,則可以輕讀。如:朝而往,暮而歸。

      此外,還要注意駢散結合的旬式,讀時節奏要富于變化,悅耳動聽。

      三、疏通全文大意

      1.合作學習。

      2疑難解析

      林壑尤美:壑,山谷。尤,尤其,特別。山行六七里:山行,沿山而行。

      名之者誰:名之者,給亭起名的人。飲少輒醉:輒,就。

      若夫,文言里承接上文而引出另一層意思時常用,近乎“要說那一…·”“像那……”

      歌于途:倒裝,在途中唱歌泉香而酒洌:互文,即泉洌而酒香。洌,水清。

      雜然而前陳者:雜然,錯雜。陳,擺放。已而夕陽在山:已而,過了一會兒,不久。

      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樂其樂,樂他所樂的事情,意思是自有他的樂趣。第一個“樂”字是動詞,第二個“樂”字是名詞。

      四、概括課文內容

      第一段:寫醉翁亭的自然環境和命名緣由。

      第二段:寫山間朝暮和四季的景色。

      第三段:寫滁人、賓客、太守游山的情形。

      第四段:寫宴罷歸去并點出作者名姓。

      五作業:熟讀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賞析課文,理解課文主旨

      一、導入

      《醉翁亭記》是歐陽醉翁亭修被貶為滁州太守后寫的一篇散文,在這里作者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內心抑郁和苦悶寄情于山水之間,消融于與民同樂之中。描繪出了一幅幅變化多姿、秀麗嫵媚的優美圖畫。

      二、逐段分析,探究鑒賞

      1、分析第一自然段:

      齊讀之后指導學生們思考:此段是概括寫了亭子的環境和亭子命名的由來,寫亭子的環境,作者是從哪里落筆,如何觀察按什么順序寫的?寫亭子的命名作者是如何一步一步結合抒情的?

      總結:是從遠山落筆,立足于滁州,先是定點觀察環視,然后把焦點對準西南諸峰,點出了望之蔚然而深秀的瑯琊。接著動點觀察,景隨步移,山行六七里,先聞水聲,后見泉水,最后峰回路轉,推出了泉上的醉翁亭,寫出了亭的環境,按照由遠而近的順序,寫完景過后層層設問,通過作亭者誰,名之者誰,引出了命名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抒發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感情。

      2、分析第二自然段:

      讓同學們結合課下注釋閱讀課文弄清文意,思考:作者寫了哪些風景?按照什么順序寫的?你的感受如何?

      總結:作者按照朝暮,四季的順序來寫。在作者的眼中,醉翁亭山間朝暮四時無一不美,清晨,日驅之霧,怡紅快綠頓現眼前,傍晚谷歸山各,讓人遐想神往。春天,野花香氣無處不散,夏季綠樹成蔭,微風習習。秋天天高氣爽,霜色潔白,冬日里嶙嶙的怪石令人感受到的是另一種詩情畫意,真是美不勝收,難怪作者抒發到"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3、分析第三自然段:

      "一切景語皆情語"在作者的眼里,他周圍的景物無一不美,這也說明了他的心情是十分快樂的,他的心情為什么這么好呢?我們看第三自然段共有四句話(一個也字一句),若每一句話為一幅圖時,我們可命名為:滁人游圖、太守宴圖、眾賓歡圖、太守醉圖。看課文分析:滁人游圖中共寫了哪幾種人?太守宴圖中有哪些佳肴?眾賓歡圖中,眾賓的形為和神態如何?太守醉圖中,太守的面目和神態怎樣?

      思考:為什么寫太守宴圖之前先寫滁人游?

      總結:這就應了我們剛剛學過的《岳陽樓記》中的后天下之樂而樂,太守周圍的人情事物無一不讓他愉悅動情,駝背彎腰的龍鐘老人,天真活潑的少年兒童,絡繹不絕的游人,一切都那么有生氣有色澤。在他所治理的滁州這一方水土,可謂政通人和,百姓安居樂業,快樂無比,太守自然也就樂得其醉了,他沉醉于這方山水之樂,也更沉醉與民同樂之中。

      4、分析第四段:

      在第四段中,作者用兩個相同的句式點出了四種樂即:山林之樂、禽鳥之樂、游人之樂、太守之樂。

      思考:這些樂中誰的樂的涵義最豐富?其樂的涵義有哪一些呢?

      “太守之樂其樂”是點睛之筆,作者在這里含蓄的抒發了自己的復雜感情,既包括娛情山水,排遣郁悶的歡樂(山水之樂)也有看到自己政績——政通人和的欣慰(游宴之樂)更有與民同樂的情懷。

      三、總結全文,深化主題

      本文通過對醉翁亭秀麗風光的描寫和對游人之樂的敘述,表達了作者對美好山川的熱愛和與民同樂的情懷,抒發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愁懷的復雜感情。寫景和抒情相結合,文字簡練而生動句式錯落有致。文中“山水之樂”不能看作是作者消沉墮落的表現。因為,本文描摹山水,抒寫游宴,看似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后的沉淪表現,實質上,作者筆下如此美妙的勝景,抒發的自得其樂的陶醉之情,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勝景、享樂折射出來的是作者治滁的政績,是積極從政的結果,是“與民同樂”的積極思想。

      四、板書設計

      引入……滁洲瑯琊釀泉醉翁亭作亭者命名者命名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

      寫景……朝暮四時之景樂亦無窮山水樂

      醉翁亭記寫人……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游宴樂

      歸來……禽鳥樂/人之樂/太守了(與民同樂)

      第三課時

      一、基礎知識

      1.填空。

      (1)本文作者是____代__ __家。字_ ___,自號__ __,又號__ __,著有《 》

      (2)本文是作者被貶為_ ___時所寫,它的姊妹篇是《》

      (3)文中描寫山間朝暮的`句子是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

      (4)文中描寫山間四時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奠定全文抒情墓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寫醉與樂統一,點明主旨的句子?_____________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

      (6)文中照應“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的句子是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7)美國在聯合國大唱人權高調,真是“___ ______”,意在干涉別國內政。(用《醉翁亭記》中的原句答。)

      (8)描寫滁洲城總的地理環境的句子是:“樂亦無窮”的原因

      2.寫出下列各句運用的修辭方法。

      (1)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 ( )

      (2)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 ‘” ( )

      (3)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 ( )

      (4)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 )

      3成語積累

      1、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頭就露出來。比喻真相大白。

      2、觥籌交錯——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

      3、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的興趣并不在于喝酒。形容人別有意圖,言在此而意在彼。

      4課文里連用21個“也”字作句尾。這些“也”,表示了不同的語氣和作用。請把下面的判斷句中的“也”的不同表達作用填在相應括號中。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

      B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

      C環滁皆山也。

      D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E而樂亦無窮也。

      F ……故自號曰醉翁也。

      G廬陵歐陽修也。

      ①表示判斷的語氣:()

      ②表示解釋的語氣:()

      ③表示肯定的語氣:()

      二、中考試題集錦

      2008大連市古詩文閱讀

      8.解釋文中加點的詞。(2分)

      (1)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臨:

      (2)宴酣之樂,非絲非竹之:

      9.分別寫出“窮”字的意思。(2分)

      (1)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窮:

      (2)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窮:

      10.太守為什么“醉”呢?請用自己的話概括。(2分)

      答案:8.(1)到、靠近(2)的(2分。每小題1分) 9.(1)窮盡、完結(2)貧窮(窮困) (2分。每小題1分)

      10.太守陶醉于四季山水景色之美;陶醉于太平盛世,政治清明。(為山水之景而醉,為

      滁人歡樂而醉,為宴會的豐盛而醉,為宴會中賓客的歡樂而醉)(2分)

      2008年河北省

      6.解釋下列句子中加著重號的詞。(3分)

      (1)環滁皆山也環:

      (2)醉翁之意不在酒意:

      (3)野芳發而幽香發:

      7.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3分)

      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

      譯文:

      8.選文第①段在總寫滁州山景后,由遠及近依次駕了“西南諸峰”、“ ”“ ”、“醉翁亭”等景物。(2分)

      9.概括選文第②段的內容。(2分)

      答:

      10.下面這段文字說明了什么? (3分)

      歐陽公記①成,遠近爭傳……凡商賈②來,亦多求其本,所遇關征③,以贈官,可以免稅。

      注:①[記]指《醉翁亨記》。 ②[商賈]商人。 ③[關征]查稅征稅。

      答:

      答案:6.(1)圍繞(環繞) (2)情趣(意趣、興趣) (3)開放(開)

      7.給它(亭子)起名(題名)的是誰?是太守用自己的別號(醉翁)稱它(命名)的。

      8.瑯琊(山)釀泉

      9.描寫山間的朝暮變化、四季不同景色以及出游的樂趣。

      10.《醉翁亭記》在當時備受人們的推崇,反映其藝術價值高、影響大。

    《醉翁亭記》教案13

      教學目標

      1.朗讀背誦,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言虛詞“而”“也”的用法。

      2.發揮想像,再現美文的意境,體會文章的意境美。

      3.抓住“文眼”,認識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悶的心情及“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

      教學重點

      1.正確理解文意,反復誦讀中體會文章的語言美、意境美。

      2.理解作者以“醉”寫“樂”的筆法。

      課前準備

      學生

      1.上網或到圖書館查找有關歐陽修的資料,對作者有所了解,并準備向同學介紹,與同學交流。

      2.利用工具書讀準、讀順課文;讀懂課文大意,記下疑難。

      教師

      1.課文錄音;找好與文中描寫景致一致的醉翁亭風光圖片,準備投影或制作成課件。

      2.制作幻燈片。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合作讀懂課文,熟練成誦;調動想像,感受自然美,再現文章意境美。

      教學設計

      導入課文

      大屏幕展示教學圖片“太守之樂”或醉翁亭自然風景畫面,由成語“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出作者歐陽修。

      學生介紹“我所知道的歐陽修”。

      教師可補充介紹歐陽修為何號“六一居士”,調動學生興趣。

      誦讀入境

      1.小組合作學習(幻燈出示學習要求)

      大聲自由誦讀,讀懂課文大意。

      利用工具書和文下注釋,結合語境理解詞義。

      小組解決同學們預習中的疑問,記錄下共同的疑難。

      2.班級學習交流

      提出小組的疑問,師生共同解決。

      3.自學效果檢查

      強調文言實詞和重點句的釋義落實。(幻燈顯示檢查內容)

      朗讀效果檢查。可指定一個小組朗讀,其余評價朗讀效果,教師加以點撥,指導朗讀。特別注意指導“也”“而”語氣,讀出它們的味道來。

      “也”“而”朗讀指導、示范:

      朗讀時要注意21個“也”語氣不盡相同。“也”大致表達了以下幾種語氣:

      a.陳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環滁皆山也。”“瑯琊也。”

      b.肯定(用于介紹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謂也。”

      c.感嘆(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間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讀時,應通過上述語氣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讀到“也”字后面應有較長的停頓。

      朗讀時還要注意25個“而”字,讀時應分辨輕重。

      一般來說,凡表示轉折或遞進意味的都要重讀。如:“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凡作為連接詞語的“而”和有調整音節作用的“而”,則可以輕讀。如:“朝而往,暮而歸。”

      此外,還要注意駢散結合的句式,讀時節奏要富于變化,悅耳動聽。

      放課文錄音帶,學生跟朗讀錄音揣摩體會練習朗讀。

      全班齊讀,感知課文。

      賞景入境

      《醉翁亭記》記山記水記游,山水美景醉了作者,千百年來,也醉了讀者。

      以下由教師引導多角度多方位地賞析文章的寫景美。

      1.教師用現代漢語抒情地朗讀改寫后的文中寫景句,學生將原文讀出來,強化對課文重點寫景句的記憶。

      2.欣賞美景,進入佳境。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品味文字,調動想像,想像山、水、亭的色、聲、形,想像醉翁亭的四季景色,想像滁人的游宴情景,合作繪醉翁亭美景,用散文化的語言進行說明,再現文中美景。 (可按段落為單位分配任務到各小組)

      各小組代表投影展示圖畫,并聯系課文寫景文字對構思加以說明,全體學生對照課文朗讀。

      布置作業

      誦讀課文,熟讀優美的寫景佳句。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抓住文眼“樂”字,理解作者的“醉”與“樂”,認識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悶的心情及“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

      深層感受文章寫景的意境美、作者的情懷美。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詩情畫意,秀麗多姿,《醉翁亭記》以它獨特綺麗的風光給了我們獨特的審美感受,它的一幅幅藝術畫面讓我們賞心悅目,這其中,浸潤著作者濃濃的情感。

      要求學生找出貫穿全文主線,表現作者情感的一個字(“樂”)

      引導學生回顧寫景畫面,根據課文內容,將寫景與作者“樂”的情感連綴起來

      板書:

      山水樂

      四時樂

      樂 游宴樂

      太守樂

      “一切景語皆情語”。課文的感情脈絡是一個“樂”字,它像一根彩線連綴起各幅畫面。

      圍繞“樂”字,學生討論,明確以下問題:

      1.文中寫出了誰“樂”?

      明確:太守樂,眾賓樂,滁人樂。

      2.太守、眾賓為何而“樂”?

      明確:太守的山水之樂、宴酣之樂。

      眾賓客:從太守游而樂。

      3.文中怎樣寫滁州百姓之樂?

      明確:“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

      享受“山水之樂”的不僅有太守及其賓客,還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縱情山水。

      4.你從滁州百姓之樂中間有沒有感受到太守之樂?如何理解太守的“樂其樂”?

      滁人歡樂情形全是從太守眼中看出的。“滁人游”有歌聲和呼應聲,有老人孩子,百姓興高采烈出游,可見生活安定富足,而這又跟太守勵精圖治有關。太守為此而樂,能與民同樂,這是他的'政治理想。

      板書:與民同樂

      感受作者情懷美

      討論:作者自號醉翁,以醉翁的形象出現在我們面前,如何看待他的醉?他的“醉”與“樂”之間有什么聯系?

      明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縱情林木,醉意山水,這是作者的真意。他的“醉”與“樂”是統一的,“醉”是表象,“樂”是實質,寫“醉”是為了寫“樂”。

      本文是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貶為滁州太守時寫的。被貶為滁州太守后,他仕途坎坷,有志難伸,心情郁悶,可是卻以寬厚仁愛之心“與民同樂”,他的志趣和情懷是美麗的,為后人所崇拜景仰。現在,在醉翁亭就有那么一副對聯寫道:“翁去八百年,醉鄉猶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可見他的情趣依然可以在后世找到知音。

      自由誦讀,感受作者情懷

      布置作業

      背誦全文

    《醉翁亭記》教案14

      教學設計:

      以“樂”字為切入點,帶動全文,品析文章的思想內容并體會文章的寫作特色。努力將學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讀能力的培養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之中。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理解本文景物描寫的方式和作用

      2、理解作者“寄情山水,與民同樂”的情懷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誦讀想象并借助多媒體引導學生感受作者所描繪的醉翁亭周圍美好的自然風光和人物歡樂的場景,體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寫法。

      2、通過點撥引導學生探究感悟作者的情懷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懂得并學會在遭遇挫折不幸時,應持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重點、難點:

      重點:

      1、感受作者對醉翁亭周圍美好的自然風光和人物歡樂場景的描繪,體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寫法。

      2、理解作者“寄情山水,與民同樂”的情懷

      難點:

      1、感受簡潔精練的文字所描繪的優美自然風光

      2、理解“醉”與“樂”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領略景美

      1、學生朗讀并概括課文描繪的幾幅畫面

      2、借助多媒體展示圖片,引導學生感受作者所描繪的醉翁亭周圍美好的自然風光

      3、引導學生體悟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懷

      4、引導學生體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寫法。

      5、學生朗讀,要求讀出作者的感情

      三、感受人歡

      1、學生朗讀并概括課文描繪的四個場面

      2、分析四個場面的特點,引導學生感受人物的歡樂之情

      3、引導學生體悟作者“與民同樂”的情懷

      四、歸納情懷

      1、納得出歐陽修“寄情山水,與民同樂”的情懷

      2、學生朗讀,以醉翁之心體醉翁之情

      3、拓展思考,

      引導學生懂得在遭遇挫折不幸時,應持積

      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五、解讀“醉翁”

      1、探究以下兩個問題:

      (1)、“醉翁”醉了嗎?

      (2)、“醉翁”老了嗎?

      2、引導學生理解“醉”與“樂”的關系

      3、引導學生體悟歐陽修豐富的內心世界

      六、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如有新的體會或感悟與同學交流

      2、積累文言字詞

      3、如果讓你擔任攝影師,拍攝介紹醉翁亭的短片,你準備采取什么順序、拍攝哪些景物、配上什么樣的解說詞呢?

      《醉翁亭記》學習要點

      本文作者寫作技巧很高,他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景物描寫巧妙而自然地結合在一起,無論是寫景還是記游,都使人感受到山間景色的優美和人們游宴的快樂,還使人感到它蘊含著作者官場失意的抑郁心情,和他愿意與民同樂的政治思想。這些內容的理解,是從對文章的字、詞、句、篇章的閱讀理解入手的,但不能僅憑簡單的表面文章去理解,而要聯系作者和作者所處的社會環境,從作者角度去設想、去挖掘。

      首先默讀課文全部注釋,掃清字詞障礙,再通讀一遍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一、字

      1、讀準字的音

      環滁( )瑯玡( )林壑( )輒醉( )

      穴暝( )傴僂( )酒冽( )山肴( )

      野蔌( )觥籌( )陰翳( )

      2、通假字

      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翼:名詞作狀語,像鳥張開翅膀一樣。

      二、解詞

      名之者誰名:命名。

      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樂:以……為樂。

      飲少輒醉輒:總是,就。

      太守謂誰謂:是

      學習本文

      1、學習第一段,這一段主要寫醉翁亭的什么?

      第一段主要描寫醉翁亭的位置環境,說明醉翁亭的命名緣由。醉翁亭建在滁州西南,樹木茂盛,深幽秀麗的瑯玡山間釀泉邊上;亭是山僧智仙修建的,亭名是自號“醉翁”、怡情山水的太守定的。

      2、第一段采用什么方式寫出醉翁亭的位置環境?

      第一段由遠而近,從面到點寫出醉翁亭的位置環境。先寫滁州四面環山,再寫西南諸峰中的瑯玡山,接著寫瑯玡山中的釀泉,最后寫建在釀泉邊上的醉翁亭。

      3、文章第二段描寫山間朝暮、四時之景,采用什么方式?

      本段描寫山間朝暮之景,采用先分別描寫,后總收說明的方式。分寫,從早到晚,“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總收,“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描寫四時之景,也采用這種方式。分寫,由春到冬,“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總收,“山間之四時也”。

      4、為什么在寫“太守宴”前要先寫“滁人游”?

      這樣是為寫“太守宴”創造一個歡樂的氛圍,并蘊含著作者與民同樂的旨趣。

      5、作者寫這篇文章的主旨究竟是什么?如何理解“太守之樂其樂”?

      作者自號“醉翁”。“醉”不只指“酒醉”,更指“陶醉”。實際上是借山水來排遣內心抑郁的心情。

      在寫“太守宴”之前先寫“滁人游”,是為了表現與民同樂的旨趣。作者被貶到滁州,由于自己的努力,滁州變得“政通人和,百廢具興”,滁州人寄情山水之中,作者自然感到欣慰。

      “太守樂其樂”乃是點睛之筆,作者在這里含蓄地抒發了自己復雜的情感,既包含娛情山水排遣郁悶的歡樂,也包含看到自己政績——政通人和的欣慰。

      6、本文是怎樣把記敘、寫景、抒情相結合的?

      以抒情貫穿于記敘寫景之中,第一段寫亭之概況,第二層寫朝暮圖、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與民同樂”為主線貫穿起來。景中處處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醉翁亭記》復習資料

      一、重點字詞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滁ch州壑h瑯琊lng y潺chn暝mng傴僂yǔ lǚ山肴yo野蔌s

      弈y觥gōng陰翳y

      2.解釋下面加點的'詞。

      (1)環滁皆山也環:環繞。 (2)翼然臨于泉上臨:靠近。

      (3)太守自謂謂:命名。 (4)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5)云歸而巖穴暝暝:昏暗。 (6)佳木秀而繁陰秀:開花,這里指滋長的意思。

      (7)山肴野蔌蔌:菜蔬。 (8)非絲非竹絲:弦樂器。

      (9)樹林陰翳翳:遮蓋。 (10)太守謂誰謂:為,是。

      3.寫出出自本文的成語(至少三個),并解釋其現在的意思。

      醉翁之意不在酒: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別的方面。

      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頭就顯露出來,比喻真相大白。

      風霜高潔:天氣高爽,霜色潔白。往來不絕:來來往往,絡繹不絕。

      前呼后應:前面的人呼喚,后面的人應答。觥籌交錯:形容許多人相聚飲酒的熱鬧場面。

      二、重點句子背記知識清單

      1.原文填空。

      (1)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

      (2)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

      (4)本文借醉翁亭來抒情,道出了千古名句,這句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5)描寫山間四季的景色的句子是: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

      (6)文中將“醉”與“樂”統一起來,點明主旨的句子是醉能同其樂。

      2.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

      它西南方向的山巒,樹林和山谷尤其優美,遠遠看去樹木茂盛,又幽深又秀麗的,是瑯琊山。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

      (3)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欣賞山水的樂趣,領會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4)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

      宴會喝酒的樂趣,不在于音樂,投壺投中了,下棋的下贏了,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起來坐下大聲喧嘩,是眾位賓客快樂的樣子。

      (5)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游人知道跟著太守游玩的樂趣,卻不知道太守以他們的快樂為快樂啊。

      (6)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了能夠同大家——起歡樂,醒來能夠用文章記述這樂事的人,是太守啊。

      三、段背記知識清單

      默寫課文中描寫山間朝暮和四季景色的一段文字。

      若夫日出而林霏出,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沽,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四、文學(文體)常識背記知識清單

      歐陽修,字永叔,自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宋朝的文學家。

    《醉翁亭記》教案15

      [教例簡述]

      課始,教師定向:這節課的任務是進一步理解課文寫法和內容,并背誦全文:方法是師生一起,從不同的角度歸納段意,明寫法,在此中穿插背誦訓練。

      教例實施:

      教師:大家能不能從描寫、記敘的角度梳理課文脈絡?在紙上寫一寫,試一試。

      (亭外山水風光——山中朝暮四時——亭下官民同樂——宴后太守醉歸)

      (點出亭——亭外景——亭中宴——離亭歸)

      大家剛才議論的第二種說法的每一層中都含有“亭”字,能不能都含有“樂”字呢?

      (總寫樂——山水之樂——宴酣之樂——醉歸之樂)

      (總寫山水之樂——賞景之樂——與民同樂——自知其樂)

      能不能都含有“醉”字呢?

      (醉翁之意在山水——醉于山間朝暮四時——醉于升平之樂——醉在內心深知的樂趣)

      有不能都含有“醉翁”、“樂”呢?

      (醉翁喜山水之樂——醉翁愛賞景之樂——醉翁樂與民同樂——醉翁自知醉翁之樂)

      咱們換個說法。能不能從記敘的'順序上突破一下?

      (空間順序——時間順序——事件順序—敘議結合順序)

      教師:我還從影視拍攝的角度賞析了課文,現在也讓你們欣賞一下。

      課文的脈絡是:

      一個大遠景鏡頭———組空鏡關——一個長鏡關——一個全景鏡頭

      (學生極有興趣地傾聽)

      教師:請你各自選出以一種說法,并根據它來協助自己背誦課文,用時6—10分鐘。(學生背誦)

      教師:下面我們研究每一段落的內部層次。把它們清理出來,指導背誦就更有依據。我先說第一段,你們分組介紹第二、三、四段。

      (一、山—水—亭—名—太守)

      (二、朝—暮—春—夏—秋—冬)

      (三、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

      (四、太守歸—游人去—禽鳥樂,從人樂,太守樂)

      教師:請大家根據以上線條再背誦課文,用時8分鐘。

      教師:下面再布置一個探索題,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試做:結合課后練習一以及我們對課文一、三兩段的分析,談談文中的照應。

      [評析]

      這是一節美妙的“線條”課。

      課中設計了那么多的興奮點:從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要求,讓同學們反復地梳理課文的脈絡。

      眾多的興奮點之中有著一事實上的邏輯聯系:從“亭”到“樂”到“醉”到“醉翁之樂”,重點突出而又能讓學生理解透徹。

      嚴密的邏輯性中又點綴有趣味性:教師空插進來的“大遠景”“特寫”、“空鏡頭”、“長鏡頭”、“全景鏡頭”、“蒙太奇”無疑地會使每個孩子全神貫注。

      邏輯性再現了教師清晰的思路,趣味性表現了教師的豐富知識,然而這節課中還突現出教師課堂教學設計的優良技藝——科學性。豐富的立體的多側面的分層次的理解訓練,在理解訓練中完成了背誦任務,都生動地表明了這一點。

    【《醉翁亭記》教案】相關文章:

    《醉翁亭記》 教案07-30

    《醉翁亭記》 教案12-06

    《醉翁亭記》教案05-15

    醉翁亭記教案10-11

    醉翁亭記教案10-25

    《醉翁亭記》經典教案11-22

    《醉翁亭記》教案09-30

    《醉翁亭記》的教案10-24

    《醉翁亭記》教案06-09

    醉翁亭記教案10-07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亚洲中文字幕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中文精品高清在线 | 亚洲性色在线精品视频 | 日本欧美日韩亚洲 | 久久精品国产二区 | 日韩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