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別康橋》教案

    時間:2024-11-06 17:49:11 進利 再別康橋 我要投稿

    有關《再別康橋》教案(通用11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再別康橋》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有關《再別康橋》教案(通用11篇)

      《再別康橋》教案 1

      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感知《再別康橋》的詩意美(建筑美、音樂美、繪畫美),體會本詩章法整齊、韻律優美的藝術特點并學習這種寫法。

      2、思想教育目標:志摩感情方式與個人的體驗在其詩歌中的融合。

      3、能力培養目標:學會新詩的欣賞方法,通過教師的指導朗讀學會欣賞詩歌的音樂美。通過教師的分析賞析,學會從詩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賞析詩歌。

      4、當堂背誦全詩。

      教學重點:

      新詩的鑒賞(從詩歌的意象和形式入手賞析)。

      教學難點:

      詩的欣賞方法。

      教學方法:

      誦讀欣賞。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具使用:

      投影儀、錄音機。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一、導入新課(2`)

      課前兩分鐘播放音樂《回家》營造氣氛教師通過對古代作品中“離別”的詩句的講述,導入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古人云: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無奈,又有“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邁,還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那么現代人是如何理解離別的呢?那么我們現在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文人學者的心。徐志摩,他就這樣悄悄地來,又這樣悄悄地走了。詩人志摩是怎樣一個人呢?讓我們和志摩一起《再別康橋》,走進詩人內心。學生逐漸沉浸于音樂聲中,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來。

      學生明確:“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是詩人徐志摩的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詩題是《再別康橋》學生質疑:詩人志摩是怎樣一個人呢?和老師一起《再別康橋》,走進詩人內心。

      二、講授新課

      (一)徐志摩及寫作背景(投影)。(5`)

      教學環節

      通過投影,引導學生了解徐志摩及寫作背景。教師板書:康橋:即“劍橋”1928年11月6日,《再別康橋》。

      教師活動

      學生明確:

      1、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云中鶴、南湖、詩哲。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于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2、康橋:即“劍橋”(Cambridge),英國著名的學術、文化中心,風景勝地。

      學生活動

      (二)朗讀全詩(8`)

      抽查學生,教師正音;再播放黃磊朗讀的《再別康橋》,老師指導朗讀。注意詩歌的節奏及飽含的深情。

      學生朗讀。讀準字音、節奏讀出詩中飽含的深情。

      (三)整體鑒賞《再別康橋》。

      (從詩歌的意象和形式入手賞析這首詩歌)(22`)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從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詩歌教學環節。

      提示:自古寫離別詩之作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還記得有哪些詩詞?

      啟發: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和徐志摩的這首詩一下,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么不一樣呢?

      提問:

      1、本文在意象的選擇上獨具特色,請同學們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別是哪些?

      2、學生討論這些意象的選擇有什么作用?[板書:離別的對象特別]繼續啟發:大家讀過柳永《雨霖鈴》這首詞嗎?“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這種離別的氣氛帶給我們的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自古以來,離別總是免不了一種沉重愁緒,但徐志摩的這首詩呢?大家讀了有沒有這種沉重之感?(板書:營造的氣氛輕松)再啟發:設想一下,如果是你們要遠行,面對父母親友,你們眼中所看到會是什么樣的情景呢?這些物象給我們一種什么樣的感覺?(板書:意象的選擇新穎)講授:《再別康橋》在形式上具有三美:建筑美、音樂美、繪畫美提示:

      1、形式:四行一節錯落排列字數相近回環呼應——建筑美。

      2、語言:節奏感旋律美彈跳性——音樂美

      3、意境:金柳新娘招搖彩虹似的夢——繪畫美教師活動

      明確: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昌齡的“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李白的“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王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李商隱的“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柳永的“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明確: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是“西天的云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自然景物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著詩人的感情,這種有著詩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詩歌的意象。詩人如何選擇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是重點賞析的部分。

      明確: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

      明確:詩人告別康橋時,避開送行的人,周圍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等平常物象,而選取云彩等自然景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造出一種清新感。如果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陽中的新娘,這樣就把無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動,溫潤可人。柳樹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夕陽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層嫵媚的金黃色。那金色的枝條隨風輕輕搖擺,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麗的新娘。這波光里的艷影,在水中蕩漾,也在詩人的心頭蕩漾。景中見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選擇也如此。綠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搖,仿佛在向詩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歸來,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所以詩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輝斑斕里放歌”。詩人的快樂通過恰當的意象選擇達到了頂點。這正是本詩意象選擇的獨具特色之處。

      明確:沉重(就是詞中所說的“多情自古傷離別”)這首詩只著色繪景而不摹聲,以“輕輕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種寂然無聲的寂靜環境,排除了離別中因傷別而產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的成分。

      明確:照一般情況設想,詩人告別康橋時,當有送行的人,詩人的眼中也會看到高樓大廈、車水馬龍,耳中也會聽到機械的轟鳴。但這一切,詩人都沒有攝入鏡頭,寫入詩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是“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物。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營造出的是一種清新之感。

      明確:建筑美、音樂美、繪畫美的分析

      明確:建筑美,是節的勻稱和句的整齊。首句連用三個"輕輕的",使我們仿佛感受到詩人踮著足尖,象一股清風一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蕩去;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云彩。"最后一節以三個"悄悄的"與首闕回環對應。瀟灑地來,又瀟灑地走。揮一揮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須贅言。既然在康橋涅槃過一次,又何必帶走一片云彩呢?——首尾回環呼應、結構嚴謹,給人以整體之美。

      明確:是對詩歌的音節而言,朗朗上口,錯落有致,都是音樂美的表現。如詩歌的第一節,便三次用了“輕輕的”,這個形容詞,顯得節奏輕快、旋律柔和,帶著細微的彈跳性,仿佛是詩人用腳尖著地走路的聲音;詩的第2節在音樂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滿弓奏出的歡樂的曲子;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象漣漪般蕩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面,郊寒島瘦"的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

      明確:繪畫美,是指詩的語言多選用有色彩的詞語。八節詩,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給人視覺上美的享受。畫面表現之一是,詩人使用了色彩較為絢麗的詞語,創造了一系列鮮明生動的意境,披著夕照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樹蔭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兩個暗喻用得頗為精到:"夕陽中的新娘","彩虹似的夢"。畫面美表現之二是,詩人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蕩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面變成了動態的畫面,給人以立體感。

      三、歸納總結(3`)

      教師小結:

      明確:

      1、感知《再別康橋》的詩意美(建筑美、音樂美、繪畫美),體會本詩章法整齊、韻律優美的藝術特點并學習這種寫法。

      2、了解志摩感情方式與個人的體驗在其詩歌中的融合。

      3、學會新詩的欣賞方法,學會欣賞詩歌的音樂美,學會從詩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賞析詩歌。

      四、布置作業。(其中課堂作業5`)

      板書設計:

      1、誦課文(繼續播放音樂,學生邊聽邊背)。(5`)

      2、試和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比較賞析。寫一篇賞析文,不少于五百字。再別康橋徐志摩志摩其人及寫作背景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

      1、離別的對象特別

      2、營造的氣氛輕松

      3、意象的選擇新穎從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詩歌

      1、形式:建筑美

      2、語言:音樂美

      3、意境:繪畫美(客觀物象)+(主觀情意)=意象

      《再別康橋》教案 2

      一、教學重點。

      1、學生通過學習能夠大致了解該詩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

      2、學生通過對具體字句的感悟能夠把握作者感情的變化。

      3、學生通過對文章情感的把握能夠有感情的朗讀這篇詩歌。

      二、教學難點。

      1、對于“繪畫美”的感悟。

      2、對于文章情感的把握。

      三、教學工具。

      多媒體。

      四、教學方法。

      對比鑒賞法、擴寫法、美讀法、分組討論法

      五、教學時間。

      一課時。

      六、教學步驟。

      (一)導語。

      1、以古曲《陽關三疊》入境,與大家一起背誦古詩《送元二使安西》。

      2、這是一首關于什么的詩篇呢?(離別)

      3、這是古人的離別,那么我們今天再來學習一首現代的離別詩歌《再別康橋》,看一看這種離別又是一種怎樣的離別。

      (二)正文。

      1、整體感知。

      一起朗讀這首詩歌,感知這首詩歌寫得怎樣?(好、美或者舉詩歌中的一些具體景物作答)

      2、對比鑒賞(通過對比進一步感知本詩的意境美)

      通過對比得出:“金柳”、“新娘”、“艷影”給人創造了一種唯美的意境,好像讓人看見了一幅新娘對著鏡子搖曳身姿的動態畫面一樣,而“柳樹”、“姑娘”、“影子”通過對比就顯得枯燥無味。

      “娘”和“漾”押韻,讓人讀起來朗朗上口。而“娘”和“徊”則沒有這樣的效果。

      3、思考。

      在第二段中,讓作者心境蕩漾地究竟是什么樣的場景?

      4、鑒賞。

      根據上面的詩歌第二段的鑒賞方式,分組討論:3、4、5、6段中通過作者的精心描寫,你可以看到什么場景,請你把這種場景描述出來。

      (把組分好,然后每小組一小段)(總結參考——同學回答完了之后進行總結)

      第三段:康河沁人心脾的河水中,青荇自由自在的在軟泥中歡快的'招手。

      第四段:夢像彩虹一樣五彩斑斕,每一片康河的浮藻間都沉浸著有待發現的自由的夢。

      第五段:撐一支長篙,駕一葉扁舟,我在康河的柔波中泛舟尋夢,那滿天的星光倒映在康河的水波中,水天一色。小舟在星光中搖擺穿行。此情此景,只有用歌聲才能表達我的心情。

      第六段:夢依舊,人以非。我還能撐一支長篙去尋找自由的夢嗎?今晚的沉默將伴著我悄悄地離開。離開這自由的康橋,離開這自由的夢。

      現在大家已經把文本的意境表達出來了。作者給大家描繪了一個讓人向往的康河世界。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既然大家已經把詩中的畫描述出來了,那么你能給每幅畫取一個美麗的名字嗎?

      5、詩圖。

      6、思考。

      作者在描寫這些讓人憧憬的景觀時,他的情感是不是一成不變的呢?請在詩歌的每一段中找出最能體現作者情感變化的字或詞。

      難舍難分(有一種不愿打破寧靜的依依不舍之情)

      歡喜(看到康橋有如此的美景作者滿心歡喜)

      眷戀(招搖的水草是自由的象征是我想要的)

      迷戀(很多夢想藏在浮藻間他們都是我的夢)

      沉醉(撐著長篙尋著夢我快樂無比我要放歌)

      失落(回顧現實青春不再夢不再只能離別吧)

      難舍難分(失去了夢讓我的心隱隱作痛還是走吧)

      7、寫作背景(加深學生對作者情感的了解)。

      1922年歸國后,徐志摩在現實的中國為了生活苦苦掙扎。1928年當他第三次歐游,第二次游歷英國劍橋時,站在曾經夢想飛翔的康橋上,眼前不禁想起了早已不在的自由歡樂。作者感慨萬千,后來在歸國途中寫下了這首感懷的離別詩篇。

      8、朗誦。

      首先:老師范讀

      其次:學生互讀(在朗讀時要加強情感的投入)

      再次:播放黃磊朗讀的《再別康橋》(通過對比讓學生有所感)

      9、總結。

      繪畫美——云彩、金柳、青荇、水草、星輝、夏蟲。音樂美——節奏輕快,韻律柔和,抑揚頓挫,朗朗上口。建筑美——四行一節,錯落排列,字數相近,回環呼應。

      10、探討。

      作者離別的僅僅就是自己的母校劍橋大學嗎?他離別的還有什么呢?

      1、曾經想要實現的文學上的夢。

      2、兩年的康橋生活讓他和林徽因有了不解之緣,文章里的第二段中隱含有林徽因的出現讓作者心境蕩漾的意思。

      板書:繪畫美、音樂美、建筑美。

      12、作業。

      (1)有感情的朗讀和背誦《再別康橋》。

      (2)對《再別康橋》進行擴寫。

      《再別康橋》教案 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品味詩歌語言,把握詩歌獨特意象和意境。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反復地朗誦,掌握現代詩歌的誦讀技巧,初步學習鑒賞現代詩歌的方法。

      3.情感與價值觀目標:品味詩歌中音樂美、建筑美和繪畫美,體會作者對康橋的眷戀之情

      教學重點

      訓練學生誦讀詩歌的能力,賞析詩歌的藝術特點。

      教學難點:

      賞析意象和意境,體會作者的思想感。

      教學方法

      講授法、任務驅動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過程:

      一、創情境導入。

      引入毛澤東的《蝶戀花答李淑一》詩詞導入。

      蝶戀花·答李淑一

      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飏直上重霄九。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廣袖,萬里長空且為忠魂舞。忽報人間曾伏虎,淚飛頓作傾盆雨。

      二、檢查預習

      1.字詞

      2.學生交流了解的徐志摩有關知識。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寧人,現代詩人、散文家。“新月社”主要成員之一。注重意境創造和音韻和諧。1918—1922年先后在美、英留學,旅英期間開始寫作新詩。代表詩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代表詩作《再別康橋》、《偶然》、《云游》等。

      新格律詩有個很大的特點就是“三美”——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音樂美是指在韻律方面給人的美;繪畫美是指描寫的內容方面給人的美;建筑美是指外觀整齊,給人建筑的美感。

      三、聽《再別康橋》錄音朗誦,讀出詩歌的音樂之美

      1.點名朗讀要求字正腔調圓、節奏感強、有感情

      2.師生齊讀

      四、分組朗讀、討論、講析,感知詩歌的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

      (一)、體會音樂美

      1、分組朗讀,討論:我們讀這首詩,感覺很美,為什么有這樣的感覺?

      2、這首詩在節奏上有什么特點。請同學們看看第一節和最后一節。這兩節有什么特點?

      3、我們讀古詩,古詩講求韻律,那么這詩那么這首詩壓韻了沒有?(有)請同學討論找出韻腳?

      4、老師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講解:

      這首詩讀來讓我們感到:舒緩、輕柔、低沉

      第一節和最后一節在語意上相似,結構上也相似,讀起來節奏也相同。這種方法叫做“回環往復”,在詩經中就叫做“復沓”。我們在《雨巷》中就接觸過的。這樣使得詩歌前后呼應,結構圓合,也增添了詩歌的節奏感。(板書:回環往復)

      韻腳為: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

      每一小的節2、4句壓韻,節節換韻。詩人追求的是詩歌韻律跳動的美感。(板書:韻律和諧)

      詩歌節奏鮮明,韻律和諧。讀起來瑯瑯上口,悅耳動聽,充分體現了詩歌的音樂美。

      (二)體會建筑美。

      1、同學們看這首詩一共有幾節?(7)

      2、每一節有幾行?(顯得很勻稱)(板書:節的勻稱)

      3、每一行的字數是不是都一樣的?(不一樣。每一行的字數基本為六、七個字,間或有八個字,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于參差變化中見整齊,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每一節都兩兩錯落有致,更加突顯節的勻稱。)(板書:句的整齊)

      (三)體會建筑美和詩人的感情

      1、分組討論學生自讀、全班齊讀詩的基礎上體會這首詩表達的感情。

      愁緒、眷戀、惜別、依戀

      2、康橋,有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徐志摩?找出詩人表達感情的意象。

      云彩、金柳、青荇、青草、星輝、夏蟲等

      3、齊讀、賞析第二節。

      (1)那么在詩人的眼里,“柳”是什么柳?其“影”又是什么影?柳是“金柳”,影是“艷影”。我們經常說“花紅柳綠”,在作者筆下,河畔的柳樹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因在夕陽中。夕陽照射下柳樹變成了金色的。用暗喻把柳樹比做新娘,新娘的美也就是柳樹的美,新娘是少女最美麗的時候,既寫出夕陽下泛著金光的柳樹的'美麗美好,而新郎對新娘的愛也就是作者對康橋的愛,也表達了對康橋自然之美的喜愛之情。

      (2)如果不是“金柳”,而是蒼松翠柏,那么還能不能說是“新娘”,為什么?

      ——不能。因為“金柳”才有新娘的那種柔美,而蒼松翠柏是陽剛之美。

      (3)為什么不說朝陽中的新娘?

      ——夕陽中的新娘是帶著憂愁的,和離別的氣氛吻合,而朝陽中4的新娘太朝氣蓬勃了,情調不合。

      夕陽中的新娘帶著憂愁?新娘?憂愁?

      不是新娘帶著憂愁,是離別……反正我覺得夕陽中的新娘好。

      朝陽中的新娘是帶有力量的,噴薄而出的,夕陽中的新娘是溫柔的,而且夕陽映紅了她的臉龐,她的臉上飛上了紅暈,是羞澀的。

      (4)為什么要選擇柳樹而不是其他的樹?難道是康橋邊只有柳樹?

      ——不是。柳這種植物是特別的,讀一讀它的名字:柳——留。柳在中國的傳統中的意思等于留。中國古代就有折柳贈別的習俗,在送別詩中柳是常見的意象。比如“客舍輕輕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而且柳樹下垂的枝條,風一吹就像在揮手告別。原來不僅是徐志摩不想離開,河畔的金柳也不愿他離開。

      (5)金柳的艷影明明是在波光里蕩漾,詩人為什么說“在我的心頭蕩漾”?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情感?

      ——“在我的心頭蕩漾”,無非是說康橋已經在詩人的心里扎下了根,難以忘懷,表達了詩人對康橋喜愛之情。

      4、齊讀、品析第三節,根據以下思考題,討論作者借助“青荇”表達感情的?

      (1)“青荇在水底招搖”用了什么手法?從哪個詞語可以看出來?

      (2)文中“青荇”,只是再普通不過的水草,而且還是在爛泥上,為什么徐志摩“甘心”做這樣的一條水草?

      (3)學生發言交流自己的理解后,老師明確:

      --------擬人,表達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愛。“招搖”的意思本來是故意張大聲勢,引人注意。“招搖撞騙”中的“招搖”就是這個意思。這里的意思應該是“招手搖擺”,仿佛在招手致意,寫出了水草對詩人的歡迎態度。顯得生動、形象。同學們可以想象下,這是怎樣一幅美景啊!

      ——在這里,軟泥讓人們聯想到泥的細膩與光滑,也很可愛,讓人有親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讓你直覺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現的那份安閑、自在、正是詩人心向往之的境界。正因為康河中的水草可以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地生活,所以詩人才甘心做康河中的一條水草。

      5、齊讀、品析第四節,根據以下思考題,討論作者借助“清潭”表達感情的?

      (1)第四節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2)這一潭泉水就是拜倫潭。為什么說是彩虹似的夢?

      (3)學生發言談自己的理解后,老師明確:

      ——就是把清泉比成虹。

      ——美好的夢容易破碎,而彩虹雖然美麗,卻也容易消逝。所以說是彩虹似的夢。康橋的生活、學習是徐志摩心底的一個夢,對康橋的眷戀就是對夢的眷戀。這樣美麗的夢當然要呵護,要靜靜地呵護,這樣的夢當然不愿醒,這樣的康橋當然不愿離開。

      6、總結本詩的繪畫美。

      上述三節詩,每一節都是一個可以畫得出來的畫面,比如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搖的水草,榆陰下的長滿浮藻的青潭。這些畫面具有意境鮮明、色彩絢麗的特點。很美。詩人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蕩漾”“招搖”“揉碎”“沉淀”,使每一幅畫面變成了動態的畫面,給人以立體感。更增添了畫面的美感。

      五、品味五、六節。

      1、請大家看到第五節和第六節。齊讀。這兩節的感情相同嗎?

      ——不同。第五節興奮歡快,第六節失意低落。(兩個詞:放歌/沉默)

      2、第五節作者情不自禁“在星輝斑斕里放歌。”在那一瞬間,他忘了自己要離開,他很愉悅。他似乎已經忘記了要離別康橋而去了完全忘情了。詩人對康橋迷戀的感情到了高潮。

      3、但是詩人放歌了嗎?(沒有。)你怎么看出來的?(但我不能放歌。)

      4、我為什么不能放歌呢?

      ——但是作者突然意識到今晚要和康橋離別。而且是悄悄的離去,他的那種無奈,依戀,使他不能放歌。不是誰阻止,而是他覺得不應該放歌,唯有嘆息,唯有悄悄地走。他生怕打擾驚醒了他心愛的康橋,只能悄悄欣賞,默默作別。因此這一節要讀得稍微緩慢深沉。

      5、怎么理解“悄悄是別離的笙蕭”一語?

      ——“笙蕭”是中國傳統的用以抒發感情的樂器之一。這一句把“悄悄”比作“別離的笙簫”,化靜為動,化虛為實,化無形為有形,化無聲為有聲,具有很好的審美效果。“沉默是今晚的康橋”一句也有類似的審美效果。

      6、大家再看到“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這一句,究竟是誰在沉默?這是什么表現手法?

      ——康橋和康橋的夏蟲都是無知無識的事物,不可能為他沉默,因此是詩人自己沉默了。這是一種側面烘托的手法。

      六、品味第一節和第七節的感情。

      1、回頭看第一節和最后一節。這兩節都是直接抒發詩人感情的。先看第一節。作者再來康橋有什么特點?什么輕?

      ——輕輕地——腳步輕。

      2、"輕輕的",寫了作者只身悄悄來到和離別康橋的情景,詩人以“輕輕的告別”突出了寧靜的基調。連用三個,達到了一種什么效果?

      ——唱三嘆。連用三個,突出地表現了自己對康河的愛和依依惜別的情感。使我們體會到詩人會康橋的感情之濃烈。即使"作別"一刻還要把這種寧靜之美藏于內心,不忍打破這種寧靜之美的惜愛之情得以展現。

      3、請男生齊讀第一節。再請女生齊讀最后一節。

      4、第一節里面,詩人寫到“作別西天的云彩”,最后一節卻說“不帶走一片云彩”,云彩明明是不能帶走的為什么徐志摩還要說不帶走呢?我們中國有很多人,因為喜歡某地,或者刻上“XXX,到此一游。”或者摘一把花,采幾束草帶回去留做紀念。可是詩人愛康橋,卻“不帶走一片云彩”,表現了什么?

      ——表現作者對康橋愛得深愛得真愛得純愛得善。突出作者的灑脫和飄逸。從作別到不帶走,一步一步產生一種離別的美。不像其他的離別詩那樣依依不舍,那樣的沉重。感情是輕快的。

      5、最后一節為什么又不說“輕輕的”而又變成“悄悄的”?

      ——避免重復

      那怎么不是其他的,如“靜靜的”“慢慢的”“默默的”?

      ——受上節影響,“悄悄~~今晚的康橋”而且都是疊字,產生種音韻美,承上節而來,讀起來一氣呵成,章法嚴謹。

      七、課堂內容小結,看《再別康橋》視頻,聽錄音,再次感受徐詩的“三美”。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詩歌《再別康橋》,在詩人筆下,康橋是有靈魂的,或者是有靈性的,作者通過描繪一些意象,景中含情,融情于景抒發了作者對康橋美景的無比眷戀之情。

      學習了本課,我們同學們要學會從詩歌的意象,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現代詩歌,這兩種鑒賞新詩的方法。

      八、作業。

      1.背誦《再別康橋》

      2.徐志摩是格律詩“三美”的實踐者,誰提出的“三美”主張。同學們可查閱相關資料。

      九、板書

      再別康橋

      作別

      金柳

      內容:作者“悄悄地”走青荇

      潭水景中含情,融情于景

      尋夢

      沉默

      告別

      音樂美回環往復韻律和諧

      形式:三美建筑美節的勻稱句的整齊

      繪畫美意境鮮明色彩絢麗

      《再別康橋》教案 4

      教學目的:

      1、了解作者簡歷及其創作風格;

      2、通過反復朗讀,體會詩歌的章法、節奏、韻律,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3、咀嚼詩歌語言,把握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美,領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感受詩意美和人情美,品味其藝術上的“三美”,即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

      教學難點:

      感受詩歌中涌動著的激情,把握詩歌的主題。

      教學方法:

      誦讀法、問答欣賞法、探究式學習法。

      教學過程 :

      一、導入新課:

      朱自清先生說過:現代詩人應當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有一位文學家也說過,在現代文學史上不能忘記的詩集有三部:一是胡適的《嘗試集》,一是郭沫若的《女神》,一是徐志摩的《志摩的詩》。就是現在,也有許多朋友喜歡徐志摩的詩,可見他的詩影響之大、之深、之遠。

      二、作者簡介:

      徐志摩,浙江海寧人,現代詩人、散文家。新月派的代表人物,筆名云中鶴。出身于富商家庭,父親因興辦實業,蜚聲浙江。1910年入杭州府中學堂,1915年進入北京大學學習。1918年按照其父的愿望赴美國留學學習銀行業(他父親希望他將來成為銀行家),1919年得知五·四運動爆發,激起心中的愛國熱情。1920年去英國劍橋留學,以一個特別生的資格,在這里度過了一年多的真正悠閑自由的日子。據他回憶,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風景秀麗的康河兩岸,他臥仰在有星星、黃花點綴的蔥綠草坪上,或看書、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時到碧波蕩漾的康河里劃船,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懷抱中。)1921年開始寫詩,深受19世紀浪漫主義詩人華茲華斯、拜倫、雪萊的影響。回國后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與胡適等人成立了新月社,為新詩代表人物。他是個個性主義者,信仰個性絕對自由的理想,并把對理想的追求看得高于一切,胡適在《追悼志摩》中說:“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里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簡言之,他的理想就是英國式的民主,英國式的政治。他崇拜大自然,主張人類接近自然,回歸自然,融合自然。他的不少詩語言清新,比喻貼切,風格輕柔明麗。

      1931年11月19日,他搭乘“濟南號”飛機從南京到北京,在距濟南50里的黨家莊,忽遇大霧,飛機觸山著火,不幸遇難,年僅36歲。真是“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他真的化作一片“云彩”離開了我們。

      這首《再別康橋》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來到康橋后的歸國途中寫下的切身感受。表現了他對個人自由天性的追求。因音節和諧,意境優美而備受讀者青睞。

      三、指導朗讀

      1、 學生誦讀,教師提示:這首詩象一首小夜曲。應讀出委婉細膩的感情。節奏要輕慢一點。 語氣要舒緩、輕柔、低沉(特別是:悄悄、輕輕、沉默)。

      2、 教師范讀,學生模仿。(或者播放范讀磁帶,學生模仿)

      3、 讓學生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感知詩歌的內容。

      1)問:你認為這首詩主要抒發了什么感情?

      明確: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

      2)問:詩人為什么一開始說“輕輕的我走了”而不說“我輕輕地走了”?他后面連用了兩個“輕輕的”都在“我”之后,就更符合語法規范。

      明確:調整語序的作用,主要是強調。連用三個“輕輕的”,突出了“寧靜”,給全詩定下抒情基調。表現了難舍難分依依惜別的深情,以及無奈與感傷。詩人不忍心驚動康橋呀。 同時襯出了詩人緩步飄然而去的形象。而且這樣一寫,音韻上感覺也好一些。

      四、分析鑒賞

      一)引導學生整體感受意象美

      1、問:大家對作者所描寫的康橋是什么印象?

      生:美麗。

      師:對,可以說是風光如畫呀。蘇軾在評價王維的詩時說:“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如今我們品味著徐志摩的這首《再別康橋》是不是可以稱得上“詩中有畫”?(板書:風光如畫)

      2、找尋意象:康橋的美麗是通過哪些景物寫出來的?(詩中的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什么要寫這些景物?。

      明確:云彩,金柳,青荇,清潭,長篙,星輝。

      這些自然景物都是柔美的。它們都已超越了本身的自然屬性,浸透了作者對康河的戀情。而融入了作者主觀情意的景象就是意象。

      (客觀物象) + (主觀情意)= 意象

      3、 提問:詩人告別時,哪些舉動可以體現出對康橋的深情?

      明確:招手、尋夢、放歌、沉默。

      二) 具體整體感受意象美。(有條件可以播放關于康橋的風光片)

      1、 第二節,寫了岸邊的柳樹。“金柳”是夕陽照射下的柳樹,它鍍上了一層嫵媚的金色。金色的柳條隨風搖擺,秀美婀娜,好像美艷的“新娘”,形象逼真的寫出了金柳的美好姿態,又傳達出詩人的無限歡喜和眷戀之情及濃烈的溫柔之愛。“艷影”在詩人“心頭”“蕩漾”,物我合一,情景交融。誰舍得離開美麗的新娘呢? 可見康橋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在中國人眼中,柳與離別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西安有個地方叫灞橋,是古代送別的地方,送別時人們往往都有折柳贈別習俗。真是傷心不過灞橋柳呀。 .

      2、 第三節,寫了康河的水草。青荇,是再普通不過的水草,為什么徐志摩卻愿意做這樣的一條水草?

      明確:在這里,軟泥讓人們聯想到泥的細膩與光滑,很可愛,讓人有親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讓你直覺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搖一詞寫出了水草隨微波起伏的輕盈之態。在柔波里招搖的意象,是詩人對自己在康橋幸福生活的隱喻。并有向詩人打招呼,歡迎詩人之意。“甘心”兩字,表達了詩人對康河的永久戀情,愿意永遠流在康河,“生于斯,長于斯,死于斯”。

      本來很一般的景物為什么會在詩人的眼里變得如此美好?因為這些景物上寄予著作者對康橋的無限留戀。柳草本無情,有情的是詩人。

      3、 第四節,寫榆樹下的清潭。這里的潭即指拜倫潭,相傳拜倫曾在這里游玩。清泉倒映著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斕,多么富有詩情畫意!浮藻間好像沉淀著彩虹般的夢。融情入景,將人帶入了夢一般的意境中。

      4、 第五節,詩人迷戀的感情達到了高潮。在流連忘返的觀景過程中,詩人似乎已經忘了他即將要離別康橋。想象自己撐著一桿長篙泛舟到青草更青處去尋找那“彩虹”似的夢。到晚上歸來時,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詩人情不自禁的想要“放歌”,快樂的情緒達到頂點。

      5、 第六節,樂極生悲,詩人由幻想回到現實。想到今晚就要和康橋離別,不禁別情縷縷,離愁重重,情緒頓時低落下來。于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離別的傷感的笙蕭,在沉默中體味別離的惆悵。連夏蟲好像也體會到了離別之情,也為他保持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往日歡愉的康橋也無語了,一切都為詩人的離去歸于寂然,將詩人的離愁推到了極點。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無言勝過千萬語呀!

      怎樣理解“悄悄是別離的笙簫”?悄悄無聲,笙簫有聲,這是一對矛盾,但在作者這里卻達成了統一。詩人內心一定翻滾如大海,但是離別愁緒壓倒了一切,所以笙簫的離別曲只能在心中回蕩。

      6、 第七節,與開頭呼應。詩人是那樣不舍得離去。云彩本是不能帶走的,詩人卻用夸張的手法強調說“不帶走一片云彩”,加上兩個“悄悄”表露詩人不愿掠動心愛的康橋一片溫柔情意,不忍心讓康橋與我一同傷感。這一節不是對第一節的簡單重復,而是更加深情,更加眷戀。至此,將詩人對康橋“濃得化不開”的感情于“沉默”、“悄悄”、“輕輕”中表現了出來,同時排出了“傷離別”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之感。

      五、小結:

      此詩表達了一種微波輕煙似的離情別緒,引起了讀者的強烈共鳴,給人以審美享受。原因在于他以美妙的藝術形式表達了人類共有的一種感情:即對失去的美好事物,人們總是充滿懷念。

      六、再次誦讀,讀出感情。

      板書: 現實 依戀

      金柳

      再別康橋 秀美的景色 水草 借景抒情

      清潭

      星輝

      現實 依戀

      《再別康橋》教案 5

      一、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感受康橋柔美秀麗的風光,體味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之情;

      2、引導學生體味詩中的意象美;

      3、當堂背誦全詩。

      二、教學重難點

      1、詩情的領悟是難點與教學的重點;

      2、意象的把握與體味。

      三、教學設想

      以誦讀為主,以課件貫穿始終,集音樂、畫面、相片、朗誦等視聽手段為一體,充分感受詩歌的優美境界。

      四、課時: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 導語(1-2分)

      古人云: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無奈,又有“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邁,還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那么現代人是如何理解離別的呢?那么我們現在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

      (解釋:康橋=劍橋=Gambriage)

      然后問學生知道哪些世界名校,學生會說出哈佛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播放大學圖片。讓學生指出劍橋大學,引出對徐志摩的介紹。

      二、 徐志摩個人資料(課件介紹)(5分)

      (簡要情況-康橋情結),由此引出對《再別康橋》的示范朗誦。

      三、 欣賞配樂朗讀《再別康橋》,先讓學生讀,再用范讀,學生能找出差距(5分)

      四、 朗讀直至背誦全詩(配樂)(10分)

      五、 引導學生感受意象美(16分)

      先引導學生把握詩中的意象(提問詩中的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讓他們說出這是為什么——有詩人的情感融入;再讓學生分析這些意象分別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進而由教師總結出意象的含義——是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

      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對康河的永久的戀情。他甚至想永遠留在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全詩通過這些意象構筑了夢幻般的氛圍,如一首小夜曲,讓人如癡如醉。

      (配合板書……)

      六、 課后小結(1分)

      作詩本乎情景,孤不自成,兩不相背。……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合而為詩以數言而統萬形,元氣渾成,其浩無涯矣。

      ——(謝榛《四溟詩話》)

      七、 課后作業(1分)

      1、 每人寫一首小詩,借景物抒發某種感情;

      2、 選學徐的其它詩歌。

      《再別康橋》教案 6

      一、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感受康橋柔美秀麗的風光,體味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之情;

      2、引導學生體味詩中的意象美;

      3、當堂背誦全詩。

      二、教學重難點

      1、詩情的領悟是難點與教學的重點;

      2、意象的把握與體味。

      三、教學設想

      以誦讀為主,以課件貫穿始終,集音樂、畫面、相片、朗誦等視聽手段為一體,充分感受詩歌的優美境界。

      四、課時:

      一課時

      五、教學步驟

      一、 導語

      古人云: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無奈,又有“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邁,還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那么現代人是如何理解離別的呢?那么我們現在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

      (解釋:康橋=劍橋=Gambriage)

      然后問學生知道哪些世界名校,學生會說出哈佛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播放大學圖片。讓學生指出劍橋大學,引出對徐志摩的介紹。

      二、 徐志摩個人資料(課件介紹)

      (簡要情況—康橋情結),由此引出對《再別康橋》的`示范朗誦。

      三、 欣賞配樂朗讀<再別康橋>,先讓學生讀,再用范讀,學生能找出差距(5分)

      四、 朗讀直至背誦全詩(配樂)

      五、 引導學生感受意象美

      先引導學生把握詩中的意象(提問詩中的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讓他們說出這是為什么——有詩人的情感融入;再讓學生分析這些意象分別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進而由教師總結出意象的含義——是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

      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對康河的永久的戀情。他甚至想永遠留在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全詩通過這些意象構筑了夢幻般的氛圍,如一首小夜曲,讓人如癡如醉。(配合板書……)

      六、 課后小結

      作詩本乎情景,孤不自成,兩不相背。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合而為詩以數言而統萬形,元氣渾成,其浩無涯矣。

      ——(謝榛《四溟詩話》)

      七、 課后作業

      1、每人寫一首小詩,借景物抒發某種感情;

      2、 選學徐的其它詩歌。

      《再別康橋》教案 7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初步感受現代詩歌的語言特點。

      【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小組合作探討,掌握學習現代詩歌的方法,鍛煉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產生對文學的`熱愛之情。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感受現代詩歌的語言特點。

      【難點】

      體會文章深邃的寓意。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設置情境法。

      四、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設,激發興趣

      播放康橋的圖片,并順勢導入新課《再別康橋》。

      (二)知人論世,整體感知

      1.簡介作者以及寫作背景、

      2.教師配樂范讀全文,同學聽讀,初步感知文意。要求學生理解生字詞,體會語氣。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并指導學生如何斷句。

      4.感知本文的情感基調以及主要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三)深入研讀,體會情感

      學生按語文興趣小組分組討論PPT展示的問題串,10分鐘時間后,指名學生具體分析問題的答案。

      1.本文在景物描寫的選擇上獨具特色,請同學們找出本文的景物分別是哪些?

      2.為什么不說楊柳,綠柳而要說金柳?

      3.作者是怎樣描寫青荇?

      4.但在青草更青處,詩人想“在星輝斑斕里放歌”的狂態終未成就,那又是為什么呢?

      (四)拓展延伸,發散思維

      自古寫離別詩之作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還記得有哪些詩詞?

      (五)小結作業,鞏固提高

      1.師生共同總結。

      2.舉辦詩朗誦比賽。

      五、板書設計

      《再別康橋》教案 8

      語言運用與構建:

      1.學習有感情地誦讀詩歌。

      3.結合問題深入詩境。

      2.通過聽讀進入詩境。

      思維提升與發展:

      4.感受畫面領悟詩境。

      5.走出詩境引導寫作。

      文化傳承:

      感受學習現代格律詩的藝術魅力

      教學重點:

      結合問題深入詩境

      教學難點:

      3,5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康橋的靈性全在一條河上,康河,我敢說是全世界最秀麗的一條水。我正在看河之畔,看一回凝靜的橋影,數一數螺鈿的波紋,我依暖了石欄的青苔,青苔涼透了我的'心坎。難忘七月的黃昏,遠樹凝寂,像潑墨的山形,襯出輕柔的暝色。密稠稠,七分鵝黃,三分橘綠,那妙意只可去秋夢邊緣捕捉。我伺候河上的風光,這春來一天有一天的消息。我關心石上的臺痕,關心敗草里的花香,關心這水流的緩急,關心水草的滋長,關心天上的云霞,關心新來的鳥語。怯憐憐的小雪球是探春信的小使。這時候春光已經爛漫,在人間,更不虛殷勤問訊。——徐志摩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

      二.了解康橋及作者背景

      康橋即劍橋,以劍橋大學聞名于世。詩人曾在劍橋大學學習生活過。1928年,詩人第三次漫游歐洲,在一個明媚的夏日午后,詩人獨自悄悄來到康河,徜徉于昔日的校園,在那一木一花中尋覓當年的歡聲笑語和那灑落其間的青春年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他的詩情,于是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再別康橋》

      寫作背景:

      徐志摩,浙江海寧人。現代詩人散文家。早年留學歐美深受資產階級民主自由和個性解放思想的影響。1922年回國后,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1923年參與成立新月社,是新月詩派的代表詩人。1931年11月因飛機失事遇難。詩集有《志摩的詩》《菲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

      1921年春天,詩人在劍橋大學學習,因愛情生活的失意和痛苦,在孤獨中,他常來此觀看落日飛霞,在星空下聆聽水聲。1922年秋天,詩人離開劍橋時寫下了《康橋西野暮色》等,1925年游歷歐洲,去倫敦拜訪作家哈代而未能故地重游,但回國后寫下了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

      三.聽名家誦讀(課件播放)。

      四.播放ppt欣賞康河的美景

      五.抽查背誦情況,同時示范朗誦課文。

      六.結合問題,深入詩境:

      《再別康橋》教案 9

      教學目標:

      1、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學會新詩的鑒賞方法;

      3、學會朗讀

      教學重點:

      1、詩人情感的把握;

      2、學會朗讀

      教學方法:

      誦讀吟詠法,比較法,自我感悟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課堂教學設計

      一、導語:

      自古寫離別之作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還記得有哪些詩詞?

      如:駱賓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絕》:“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啟發: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和徐志摩的這首詩一下,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么不一樣呢?

      明確: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自然景物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這也是徐志摩這首詩的亮點。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文人學者的心。徐志摩,他就這樣悄悄地來,又這樣悄悄地走了。詩人志摩是怎樣一個人呢?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再別康橋》,走進詩人內心。

      二、朗誦《再別康橋》:

      1.先叫一名學生朗讀,點出生字生詞:

      河畔(pàn) 青荇(xìng) 長蒿(gāo) 漫溯(sù)

      笙簫(xiāo)載①zǎi一年半載②zài載歌載舞裝載登載 斑斕(瀾、闌)

      2.老師配樂朗讀

      3.學生自由讀

      4.全班齊讀

      三、介紹志摩其人及寫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作品有《志摩的詩》《猛虎集》《云游集》等。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于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過了一段美好的留學時光。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

      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涌上心頭。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四、教師分章節賞析詩歌。

      方式:學生自己找出最喜歡的一句或一節詩歌,賞析,老師點撥并進行朗讀指導。

      《再別康橋》教案 10

      教學目的:

      鑒賞課文的思想感情和藝術表達之美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 誦讀課文,講解節奏。

      二. 研討:

      1。作者再來康橋,再別康橋,來去都有什么特點?

      ——輕輕地、悄悄地

      2. 為什么要這樣?

      ——對它愛得情深意摯,深情款款,如“慈母之于睡兒,緩抱軟吻”(再會吧,康橋!),深怕驚醒了它。

      3. 明明是“再別康橋”為何只說“作別西天的云彩“?

      ——借代指康橋美好的一切。

      4. 重回康橋,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他?

      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

      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柳蔭下的一潭清泉,是天上虹;

      是揉碎在浮藻間沉淀著彩虹似的夢。

      星輝斑斕,夏蟲鳴叫

      5. 常言“花紅柳綠”,在作者筆下,河畔的柳樹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因在夕陽中。把柳樹比做新娘,用暗喻把柳樹比做新娘,既寫出夕陽下泛著金光的'柳樹的美麗美好,也表達了對康橋自然之美的喜愛之情。

      文中還用暗喻的是哪一句?

      那柳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 沉淀著彩虹似的夢。

      6.“青荇在水底招搖“用了什么手法?

      ——擬人,表達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愛。

      7. 清泉一般是碧綠的,作者為何將它比做“天上的彩虹”?

      ——河身嫵媚不僅有榆樹清水,還有岸邊的綠樹紅花和在洗滌的腮紅頸白的少女。是—屏繡康河。

      8. 重回康橋,他觀金柳,賞青荇清泉,還做了什么?

      ——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到星輝斑斕時。

      9.此時情緒是興奮歡快還是失意低落?何以見得?

      ——情不自禁“在星輝斑斕里放歌。”

      10.怎么理解“悄悄是別離的悄悄是別離的笙蕭;一語?

      “笙蕭”是中國傳統的用以抒發感情的樂器之一,此時他生怕打擾驚醒了他心愛的康橋,只能悄悄欣賞,默默作別。

      1. 中國有這么一句古詩“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用在此處明顯不妥,你認為結合此詩的情感和意境,應該改做什么?

      ——“別有深情摯愛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12. 中國一般人,喜歡某地,愛刻上“XXX,到此一游。”或摘一把花,采幾束草帶回去留做紀念。可是詩人愛康橋,卻“不帶走一片云彩”,表現了什么?

      —對康橋愛得深愛得真愛得純愛得善。

      13.詩中還有一句最能表達詩人對康橋感情的是什么?

      ——在康橋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條水草!

      14. 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感情?怎樣理解?

      ——對康橋依依不舍,希望永遠與之相依相偎相生相伴永不分離的感情。

      《再別康橋》教案 11

      教學目標:

      1、簡要了解徐志摩、聞一多、穆旦等詩人的詩歌主張及其寫作背景。

      2、反復朗讀感受詩歌音樂美,體會詩中濃郁的思想感情。

      3、采用總體感知、揣摩詩句、擴展評價的欣賞方法,訓練學生感知和分析詩歌的能力。

      4、培養學生追求真、善、美的思想感情和良好的審美趣味。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感知和鑒賞《再別康橋》的詩情美和藝術美。

      2、分析并理解《死水》中意想的象征意義、反諷手法及其繪畫美。

      3、把握《贊美》的情感基調和思想內容。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迄今為止,我們已經學過了不止一篇送別詩作。古人云:黯然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豪邁,也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更有“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傷感,這些都是古人對于離別的理解,那么現代人是如何看待離別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板書:再別康橋)

      二、 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1、閱讀注釋① 回答問題:由康橋你想到了什么?

      [解釋]:康橋=劍橋,想到了英國的劍橋大學,牛津大學以及美國的哈佛大學等世界名校。

      2、作者徐志摩出身于富商家庭,筆名云中鶴。曾經在美國、英國留過學,回國后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與胡適等人成立了新月社,為新詩代表人物。用他本人的話說,在英國劍橋大學研究文學期間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這首《再別康橋》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來到康橋后的歸國途中寫下的切身感受。很可惜,詩人在他35歲時乘飛機從南京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死于泰山腳下。

      三、指導朗讀

      1、 學生自由朗讀(2分鐘)

      2、 指名朗讀

      3、 欣賞配樂詩朗誦

      4、 體會、找差距

      ①感情:可以感受到這首詩抒發了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感情,那么這種感情是濃還是淡呢?(濃)(板書:依依惜別的深情)

      ②全詩的高潮在第幾節?(第五節)因此全詩的感情是起伏跌宕的。

      ③句式:四行一節(整齊)

      ④節奏:每節押韻、節節換韻

      ⑤語氣:舒緩、輕柔、低沉(悄悄、輕輕、沉默)

      5、學生默讀、體會感情(2分鐘)

      6、指名朗讀,注意感情與節奏

      四、分析鑒賞——引導學生感受意象美

      1、[問]:讀了許多遍課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詩人依依惜別的深情外,對于作者所描寫的康橋有什么印象?

      ——(美麗),可以說是風光如畫。蘇軾在評價王維的詩時說:“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如今我們品味著徐志摩的這首《再別康橋》是不是可以稱得上“詩中有畫”。(板書:風光如畫)

      2、找尋意象:這康橋以及它周邊的秀麗都是通過描寫景物感受的。

      [問]:詩中的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什么?

      (云彩,金柳,艷影,青荇,潭水,長篙,星輝)

      這些事物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它們都已超越了它們的自然屬性,浸透了作者對康河的永久戀情。而是融入了作者主觀情意的意象。

      3、總結意象:這些景物不同于普通意義上的自然景物,都浸入了作者的感情,而超越了它們本身的自然屬性。這種“經詩人運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被稱之為意象。

    【《再別康橋》教案】相關文章:

    《再別康橋》的教案07-13

    再別康橋教案09-26

    《再別康橋》教案01-16

    《再別康橋》的教案07-03

    再別康橋教案10-09

    《再別康橋》教案09-21

    《再別康橋》 教案07-09

    再別康橋 教案09-11

    再別康橋的教案06-24

    《再別康橋》教案08-05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亚洲成在人电影天堂 | 日韩在线欧美精品一区二区 | 亚洲欧美乱综合图片区小说区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柚木 | 伊人精品影院一本到综合 | 亚洲全高清久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