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別康橋》原文全文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再別康橋》原文全文
《再別康橋》是一首優美的抒情詩,宛如一曲優雅動聽的輕音樂。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再別康橋》原文全文,一起來看一下吧!
《再別康橋》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艷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淀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
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云彩。
寫作背景
《再別康橋》是我國現代詩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康橋,即英國的劍橋大學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詩人曾游學于此。康橋時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1928年秋,徐志摩再次到英國訪問,舊地重游,勃發了詩興,將自己的生活體驗化作縷縷情思,融匯在所抒寫的康橋美麗的景色里,也馳騁在詩人的想象之中。《再別康橋》是一首優美的抒情詩,宛如一曲優雅動聽的輕音樂。詩中那鮮明的意境、流動的畫面無不給人以美的享受。
詩作賞析——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再別康橋》最初發表于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號上,后收入詩集《猛虎集》。是詩人重游康橋之后,在歸國途中寫下的一首絕版之作。
詩人一開頭用三個輕輕的,寫作別母校的離別情緒,給人一種寧靜的氛圍,同時也把自己對康橋的纏綿之情淋漓盡致的表現了出來。在詩人的心中康橋已經被理想化、詩化了,詩人對那里的一草一木,無不包含著深情厚意。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榆蔭下的清泉,星光斑斕的夜色,沉默的夏蟲,無一不被理想化、詩化、人格化。康河邊那婀娜多姿的翠柳被夕陽染成燦爛的金色,宛如戴著紅蓋頭的美麗動人的新娘,夕陽又把她的艷影投入微波蕩漾的康河。詩人完全沉醉在這如詩如畫的黃昏美景中,他神思恍惚,心兒似乎又成了康河的水波,那新娘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詩人對康橋是那么癡迷,以至于當他看到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時,頓生羨慕之情。他竟甘心做一條水草,渴望如那水草一般永遠生活在康河柔波的愛撫中,榆蔭下那一潭清泉也被夕陽點染的絢麗迷人,仿佛是那七色的彩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淀著彩虹似的夢。
詩人在康河留連忘返,夜色降臨還不忍離去,他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深處漫溯,在星輝斑斕的康橋夜色中泛舟尋夢,這里最宜放歌的時候,但詩人已無心放歌,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一切都在不言中,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這樣自然而然的引出了最后一節那種“悄悄的”心情。詩人帶著幾分眷戀,幾分惆悵,在沉默中悄然離去。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是中國傳統詩歌的理想境界,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詩學審美觀念此時完全呈現在讀者的眼前。《再別康橋》就是一幅美麗的無形畫,詩的每一節都可以稱得上是一幅迷人的圖畫,如詩的第二節,康河邊被夕陽染成婀娜多姿的垂柳加上波光粼粼的色彩艷影,就構成了一幅康河晚景圖。
另外,全詩的結構韻律的獨特創新,也讓我們窺見了詩人的絕妙藝術風格。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到三個節拍,節奏非常鮮明;每節二四行押韻,而且每節都自然換韻,讀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整齊中富于變化,使全詩充滿了錯落有致的美感!
全詩以離別康橋時感情起伏為線索,抒發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詩人以"輕輕的""走""來""招手""作別云彩"起筆,接著用虛實相間的手法,描繪了一幅幅流動的畫面,構成了一處處美妙的意境,細致入微地將詩人對康橋的愛戀,對往昔生活的憧憬,對眼前的無可奈何的離愁,表現得真摯、濃郁、雋永。詩人避開了一般別離詩的告別對象。這首詩告別的卻不是人,是"西邊的云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天空轉移,跳出了"執手相看淚眼"或寒暄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
詩人為離別創造了一種特殊的氣氛。一般離別,或執手叮嚀,或牽手頓足,其中總帶點"傷離別"的味道。而這首詩只著色繪景而不摹聲,以"輕輕""悄悄""沉默"造成一種寂然無聲的寂靜環境,排除了離別中因"傷別"而產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的成分。
詩中的意象獨具特色。照一般情況設想,詩人告別康橋時,當有送行的人,詩人的眼中也會看到高樓大廈、車水馬龍,耳中也會聽到機械的轟鳴。但這一切,詩人都沒有攝入鏡頭,寫入詩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創造出一種清新優美的意境。
這首詩像一首蕭邦的小夜曲。四行一節,每一節詩行的排列兩兩錯落有致,每句的字數基本上是六七字(間有八字句),于參差變化中見整齊;每節押韻,逐節換韻,追求音節的波動和旋律感。此外,"悄悄""輕輕"等疊字的反復運用,增強了詩歌輕盈的節奏。詩的尾節與首節句式相似,遙相呼應,給人一種夢幻般的感覺。七節詩,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詩人使用了色彩較為絢麗的詞語,給人帶來視覺上美的享受,如向西天的云彩輕輕招手作別,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搖的水草,榆樹下的長滿浮藻的青潭等等。而且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蕩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面都變成了動態的畫面,給人以立體感。
詩人聞一多20年代曾提倡現代詩歌的"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筑的美",《再別康橋》一詩,可以說是"三美"具備,堪稱徐志摩詩作中的絕唱。
《再別康橋》中的意象
《再別康橋》感情真摯,意境豐富。通過分析意境,揣摩感情,就可以領悟到作品的深厚內涵,體會到作者對康橋淋漓盡致的眷戀之情。
抒情詩歌中,情和景一般是不可分離的。這情和景相結合的心理畫面,就是意象。它是抒情詩歌的第一位構成要素,是抒情詩歌的根基。對抒情詩歌的分析,也應當從分析作品的意境入手。徐志摩的重要代表作品《再別康橋》,感情真摯,意境豐富,生動鮮明,令人回味無窮。如果嘗試著從這部作品中作者獨具匠心塑造出的那些獨特的意境出發,曲徑探微,抽絲剝繭,就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細膩感情,更準確地把握作品的深邃內涵。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按常理,應該是先“來”,然后才會“走”;作者為什么卻先說“走”,后才說“來”?為什么不說“正如我輕輕的來,輕輕的我走了”?我理解,首先,作品題目是“再別”,抒情的立足點是“別”,所以把“走”句放在了首位,起強調和引領的作用;同時,作者“走”時的感情,經過了重返母校的回味和醞釀,比“來”時更深沉、更復雜、更醇厚,所以更強調走。從語法上講,“正如”一詞,表明后一句是狀語,是前一句的附屬部分,是為前句做補充、修飾和比較的。 怎樣理解“輕輕”?無論是“來”還是“走”,都不愿打破康橋寧靜溫馨的氣氛,都期望稍稍壓抑自己激動的心跳,不愿讓沖動的感情干擾領略康橋的心境。
“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作別”,即是告別。但是,用“揮手”或“擺手”,不是更準確嗎?招手,是召喚的動作,而不是分別的體態。“招手”,哪里是告別,分明是召喚,在召喚康橋,在召喚康橋永遠陪伴自己,永遠印入自己的身心;永遠陪伴自己,陪伴自己走遍海角天涯。既是告別康橋,為何不是向康橋招手,而是向“西天的云彩”招手?“西天的云彩”,自然應該是康橋的象征。可為什么這樣比喻?夕陽西下,晚霞絢麗,色彩斑斕,五光十色。這迷人的意境,實指當年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和自己此時此刻變幻搖曳的心情。為何用“西天”,而不用西方或西邊?“西天”一詞在中國不僅表示方位,而是帶有濃厚佛教色彩的專有名詞,在佛教凈土中象征著極神圣、極高尚的境界,是讓人的精神和靈魂依的歸宿,是人人都向往的極樂世界,是天堂的代名詞。而在作者的眼中和心中,康橋就是最令人向往的高尚神圣的極樂世界。康橋,就像西天一樣,是作者一生的精神和靈魂依的歸宿。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康橋校園廣闊,花繁葉盛,樹林成蔭,作者為何偏偏鐘情柳樹? 此時,作者心中,一定是悠揚著一曲《折楊柳》,只是分不出誰是主人誰是客,辨不清康橋和作者誰更傷別離。而飄逸的纖細柳枝,又多像新娘靈動的長發。嫩綠的柳色,在絢爛的夕照下,染成了金黃。這輝煌的色彩,昭示著作者在康橋豐富的生活和珍貴的收獲。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靈性,喚醒了久蟄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人們總是用“母校”一詞,來表達對校園生活的美好回憶、對學生時代的深沉留戀以及對師長的深情厚誼。而作者卻獨樹一幟,把校園比作“新娘”,與“母校“相比,更多了一份特別的戀情;康橋,就是那位風姿飄逸、動人心弦的新娘;作者就是那情愫滿懷、深情脈脈的新婚丈夫。“艷影”不僅指柳樹在水中的倒影,還象征新娘的倩影。作者兀立河邊,獨依艷柳,垂首追思。潺潺河水一去不返,作者在康橋彌足珍貴的校園生活,也像這一維的河水一去不返了。作者低垂著頭,不是在低頭欣賞水中艷柳的倒影,而是在深味母校的美麗,在回憶過去美好的校園生活。康河的汩汩流水,映射著夕陽的多彩光輝,星星點點,色彩斑斕,如夢如幻,亦真亦假,當年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仿佛歷歷涌現在眼前,永遠銘刻在作者的心中,激蕩著作者的人生。
“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涓涓的細流,浸潤著柔軟的河泥。脈脈的濃情,也同樣浸潤著作者對康橋柔情萬種的內心。柔軟的河泥,象征的是作者對康橋細膩溫柔的款款深情。那隨波招搖的青荇,擺動著搖曳的身形,揮動著纖細的長臂,仿佛是向作者招手,和作者依依惜別,更像是在挽留,在召喚。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青荇本無情,而是作者自有情;不是青荇重情義,而是作者傷別離;不是青荇挽留,而是作者舍不得離開。青荇,普普通通,而又生機勃勃。它象征著作者對康橋那滿腔平凡而又熱忱的赤子之情。“油油”的青荇,青得發亮,青得燦爛,簡直青得逼人的眼。那象征的就是作者內心燃燒著的撲面而來的熾熱情懷。多想作一條輕柔的水草,這樣就能永遠生活在康河多情的水波中,就能永遠生活在康橋瑰麗的夕照下。
“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淀著彩虹似的夢。”清澈見底、晶瑩透明的幽幽潭水,在作者眼中卻成了五彩繽紛、絢爛瑰麗的彩虹。一潭清水,怎么會成為天上的虹呢?清泉和彩虹這兩個意象,從形象上看并沒有相似之處。然而,從作者內心感情來看,二者卻有著密切的聯系。清澈的潭水,象征作者當年在劍橋的校園生活。看起來清純,甚至可能有些單調,就如一潭深水,波瀾不驚,水波不興。但是,只有作者,才會深刻理解其中的深沉厚重和豐富多彩。單調平凡的求學生活,給作者帶來豐厚的收獲,蘊含著五彩斑斕的、像雨后彩虹般絢爛多姿的內容和意義。沉淀,是指落在了最深處。“彩虹似的夢”,象征作者回憶中的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這夢幻般美好的回憶,永遠銘記在作者的心中,落在作者精神的最深處,落在作者感情的最深處,沉淀在作者靈魂的最深處。揉碎,字面意義是指揉捏至細碎。這里是指回憶起當年的求學生活。康橋生活的點點滴滴,每一個細節作者都沒有忘記;康橋生活的點點滴滴,作者都在品味,都在咀嚼。這些寶貴的回憶,一步步清晰起來,一件件連貫起來,仿佛隨著水波的起伏,隨著浮藻的蕩漾,逐漸又展現在作者的眼前。不是水波在起伏,不是浮藻在蕩漾,那簡直就是作者內心在蕩漾,感情在起伏,使作者激動起來了。是啊,重回康橋,再臨母校,面對依舊多情的康河,面對依舊嫵媚的垂柳,作者就像新婚的丈夫,環視著久別的故居,端詳著久別的新娘,心潮該是多么的激蕩。 “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尋夢?”是疑問句,設問句,還是反問句?疑問是有問有答,設問是自問自答,反問是無疑而問,毋需回答,看來應該是反問句。從感情的角度來看,作者沉湎于回憶往事,陶醉于尋覓昨日,恍惚于今昔的界限。眼前是現實中熟悉的艷柳、浮藻和璀璨波光,腦海中是逝去的青春、往事和逝水流年,恍如回到從前而無法自拔,無法返回到現在,仿佛就成了“沉醉不知歸路”。這是在夢中,還是在醒中?我是過去的我,還是現在的我?自我反問一句,用來驚醒自己――醒來!過去的已永遠過去了!那彌足珍貴的康橋生活一去不復返了!“溯”,本指逆流而上;“漫”,隨意安閑之意,體現輕松自在。逆流而上逆水而行,為何會輕松安閑,從字面上講,不好理解吧?其實,這里的“溯”,不是真的逆水行舟,而是作者對過去的回憶,在思想上從現實返回到往昔,在感情上從如今追溯到當年,是在人生經歷的長河里,從下游回溯到上游。對過去美好珍貴的求學生活的回憶,當然是輕松愉快的精神之旅, “漫”字,正可以用來體現情感上的安逸閑適。看來,這文字表面上的矛盾,在內在的感情線索中是一致的。“青草”的綠色,是平凡又生機勃勃的色彩,在這里象征作者對母校樸素而又強烈的感情。“更青處”是指作者內心對母校更強烈的感情。撫今憶昔,今昔連貫,更熾熱的情感自然從作者靈魂的深處,不由得噴薄而出。蒼穹寧靜,星漢燦爛,斑斕的星輝幻化成多彩的生活,營造出溫馨的氛圍,烘托出滿腔的喜悅和柔情。無形的星輝,卻被作者靈動的妙筆勾勒成了有形的滿船,這回憶,這氛圍,這情感,是多么的真切空靈!難怪人們情不自禁地要引吭放歌了。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一個“但”字,感情突轉陡變,使人的心不由得一悸。是啊,作者就要遠離康橋而去了,康橋的夜景就要離作者而去了。作者沉默了,歡叫的夏蟲也沉默了,整個康橋都沉默了。在這濃重、沉重乃至凝重的夜色中,唯有那喑啞嗚咽的笙簫之音,在沉寂的夜空中縈回。悠長的音符如絲如縷,劃過沉默的柳梢,掠過沉默的康河,繞過沉默的榆蔭,點過沉默的浮藻,彌散在康橋的星空,沉淀在作者的心底,銘刻在詩人的魂中。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不得不走了。詩歌第一節用的是“輕輕”,最后一節為什么換成了“悄悄”?輕輕,指腳步輕;悄悄,既指腳步輕,還指閉口緘言,它比輕輕更安靜,更沉重。那是因為,離別之際的心情肯定比重返之際的心情要沉重。作者只是揮了揮衣袖,為什么不揮手,就像首節中所做的那樣?詩人有意識地掩藏了“手”,就是為了和下一句中“不帶走一片云彩” 相互照應。什么都不要拿走啊,那就太自私了;什么都不會忘記啊,那就太薄情了。還是讓康橋的彩云永遠燦爛吧,永遠燦爛在作者的心中!
從根本上說,文學的欣賞活動,憑借語言這種無所不在的符號來進行,從符號再返回豐富的世界中來,這是一種再創造。詩歌的欣賞活動更是一種確切意義上的再創造。再創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動。欣賞活動可以認為是對于詩人想象活動的再經歷和再體驗。只要我們通過運用謝冕先生所倡導的“想、泡、猜”的方法,分析意境,揣摩感情,由表及里,由現象到本質,就可以領悟到作品的深厚內涵,體會到作者淋漓盡致的對康橋的眷戀之情。
《再別康橋》閱讀理解
閱讀《再別康橋》,完成8—10題。
再 別 康 橋 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陰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淀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蕭;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
8.選出下列鑒賞不恰當的一項是。 ( )
A.全詩四行一節,詩行排列兩兩錯落有致;每句字數基本為六、七字,于參差變化中見整齊,每節押一韻,呈現出明顯的旋律感。
B.“輕輕”“悄悄”等疊字的反復運用,增強了詩歌鏗鏘的節奏。
C.詩的第一節旋律上帶著細微的彈跳性,仿佛是詩人用腳尖著地走路的聲音。
D. 詩的第二節在音樂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滿弓奏歡樂的曲子;詩的尾節與首節句式相似,遙相呼應,給人一種夢幻般的感覺。
9.對這首詩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
A.全詩以離別康橋時感情起伏為線索,抒發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
B.第一節,連用三個“輕輕的”,實寫只身悄悄來到和離開康橋時的情景,同時表露了難分難舍的離情,并且以輕微跳躍的節奏,托出了緩步飄然而去的形象,給全詩定下抒情的基調。
C.第二節,寫出岸邊柳樹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詩人無限的眷戀和感傷
D.詩的第三節寫康河中的水草可愛的情態,而“甘心”二字又寫出了詩人對康橋永久的戀情。
10.對詩句內容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
A.第四節中“那榆陰下的一潭”指拜倫潭,那里榆陰蔽日,非常清涼。此時的詩人浮想聯翩,想到了過去在此讀書的美好情景。
B.詩人把潭水比作天上被揉碎了的彩虹,與浮在潭面上的水藻相雜,沉淀在潭水的深處,幽幽的,醇醇的,如夢一般。
C.第五節詩人面對美景又勾起了美好的回憶;當年自己曾“撐一支長篙”在河上泛舟;曾“在星輝斑斕里放歌”,何等的愉快!
D.第六節詩人由幻想回到現實。想到今晚要和康橋離別,情緒低落下來。往日歡愉的康橋,今晚也沉默了,一切的一切都為詩人的離去而沉默了。“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將詩人靜思默想的心境推向了極致。
答案:
8、B
9、C
10、C
再讀《再別康橋》的感受
老一輩的文學家中,早逝的徐志摩尤其受青年朋友的喜愛。特別是他的著名詩作《再別康橋》,使得他簡直就是浪漫的化身。但在我看來,《再別康橋》除了“那美麗動聽的音節和詩人飄逸,灑脫的翩翩風度”之外,一個“再”字或許更能讓我們有所了解。
在《再別康橋》之前,徐志摩曾寫過多篇關于康橋的詩作及散文。在1922年,他第一次離開康橋時曾寫下了長詩《康橋再會吧》,后又曾寫過《康橋西野暮色》,《康橋晚照即景》等詩,及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康橋給志摩的印象及影響都是很深刻的。他是要從羅素才到英國的,用他的話講是“想跟這位二十世紀的福祿泰爾認真念一點書去。”他的“書”沒念成,因為羅素叫康橋給除名了,但他卻留在了倫敦,后又到了康橋。徐志摩在康橋最初的日子應該說是有些寂寞的,同居幾間小屋的張幼儀業已成為他的前妻,而且他“他在康橋還只是個陌生人,誰都不認識。”在《我所知道的康橋》中,徐志摩曾這樣寫到“單獨是一個耐尋味的現象,我有時想它是任何發現的第一條件。”他發現了什么?他發現了康橋。他又曾這樣表述“說實話,我連我的本鄉都沒有什么了解,康橋,我要算是相當有交情的。”康橋對徐的印象如此之深,更何況又是一位在“單獨”時一起相處的朋友。這便難怪他不止一次的寫到
康橋,再一點,康橋對于他人生的成長的幫助也是巨大的。他一再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得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可見,康橋對他的影響是很大的,這便是他前幾次寫康橋的感情由來:對康橋的留戀,對往昔的懷念是主要的感情。
然而,《再別康橋》卻不是完全相同的背景或單純的感情。《再別康橋》是徐在1925年故地重游的歸國途中,于11月6日在輪船上寫成的,在徐志摩的書信卷上看到致陸小曼的信(1928年10月4日在船上寫)曾提到過要去印度的“為還幾年來的一個心愿,在老頭升天之前再見他(指泰戈爾)一次”,然后回滬。如若當時徐真的先去了印度,后回的國,則《再別康橋》應該是在從印度回上海的途中在輪船上所作。在這封信中,徐還曾寫到“乘眉,我想你極了,一離馬賽,就覺得歸心似箭,恨不能一腳就往回趕。”由于思念,他是非常想念陸,并急切地想回國的,那么他又怎么會寫出《再別康橋》這樣深情難抑,灑脫而又纏綿的佳作呢?其實也不是難以理解的,正是對康橋留戀,懷念和對眉的思念這些矛盾的心里,使得徐對康橋的“告別”深情又不至纏綿,留戀又不失灑脫。像是一滴若即若離瓊漿,想告別卻粘著你的心。于是,才會有“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他的這一次重游不似往昔那般地沉醉,留連,于是便有幾分輕松與灑脫。可是,畢竟如前面所講,康橋給徐的記憶是最深刻的。于是想要告別,往事就會如陳酒香氣回腸,激蕩心扉。徐便是如此,往日康橋的一幕幕情景再現眼前:金柳,青荇,潭水,三個意象表現了作者對康橋的眷戀。對這份眷戀的加重升華,應該說是從第五節“尋夢──”開始,而正是那潭水中“沉淀著彩虹似的夢”勾起了他對當年的舊夢,那些纏綿的“宿愿”和“理想”的記憶。景色依舊,人事全非,詩人想再尋舊歡,注定是不可能的事。于是“不能放歌”“只好沉默”。此時此刻“沉默”的不是“今晚的康橋”,是作者自己。詩人已完全陷入對往昔生活的甜蜜回憶之中。當作者醒來,再次明白他是在告別,使得詩的結尾便帶上幾分苦澀,悵惘和難言的情懷。于是,這最后的“揮袖”便帶了幾分無奈進去,詩人不愿帶走一片云彩,那云彩想來便是那些夢,詩人可能只是想把它永遠地珍藏在心中(也許包括那些和泰戈爾一起的日子)。
這首詩的美,當然不只在詩人那份細膩的感情上,在藝術形式上,音樂的美和建筑的美皆融其中,這大約是好多人喜歡的原因吧。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感受康橋柔美秀麗的風光,體味作者對康橋深深依戀之情
2、指導學生學會鑒賞詩歌的方法,提高審美趣味
3、品味語言,感悟徐詩的獨特風格
二、教學重難點:
1、教會學生詩歌閱讀方法,
2、通過對意象、意境的具體分析來幫助學生解讀作品
三、教學設想:
以誦讀為主,以課件貫穿始終,集音樂、畫面、相片、朗誦等視聽手段為一體,充分感受詩歌的優美境界。
四、課時:
一課時
五、教學步驟:
一、導語(1-2分)
問學生世界名校有哪些,學生會說出哈佛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播放大學圖片。讓學生指出劍橋大學,引出徐志摩。
二、徐志摩個人資料(課件介紹)(5分)
三、欣賞配樂朗讀<再別康橋>,也可先讓學生讀,再用范讀,學生能找出差距(5-10)
四、引導學生感受美(15-20分)
欣賞朗讀后,讓學生指出本詩的情感美、意境美、語言美
1、鑒賞情感美
詩歌抒發的感情有:愛國、思鄉、親情、友情、愛情等,讓學生總結本詩的思想感情
明確: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或對康橋的戀之情等
本詩的感情脈絡
讓學生把七節詩分別用兩字概括:
作別――金柳――水草(青荇)――潭水――尋夢(放歌)――沉默――-告別
讓學生感受感情的波瀾:感情從惆悵到熱烈在第五節達到高潮,在第六節陡然低落,沉浸于寂然,只能帶著無限的悵惘離去。這種感情的變化正是基于對康橋不可遏制的愛,是柔情,還是激情,還是深清,是一種熱烈的柔情。
2、意境美
教師先講意境和意象的含義,意象是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讓學生找出本詩的意象: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榆蔭下的一潭、一支長篙、
讓學生分析這些意象作者融入人什么感情。
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對康河的永久的戀情。他甚至想永遠留在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全詩通過這些意象構筑了夢幻般的氛圍,如一首小夜曲,讓人如癡如醉。
3、語言美
讓學生選出美的語言加以分析,提高鑒賞能力。
五、總結徐志摩詩歌特點:
語言清新,韻律諧和,比喻新奇,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富于變化
六、背誦全詩(配樂)(8分)
七、課后作業
1、每人寫一首小詩,借景物抒發某種感情
2、選學徐的其它詩歌
【《再別康橋》原文全文】相關文章:
《再別康橋》原文全文06-07
再別康橋全文07-04
《再別康橋》全文10-30
再別康橋全文10-09
再別康橋全文解讀08-08
《再別康橋》全文解讀10-08
再別康橋全文及賞析01-23
再別康橋教案全文05-02
再別康橋全文鑒賞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