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別康橋說課稿

    時間:2025-04-06 09:23:11 再別康橋 我要投稿

    精選再別康橋說課稿四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再別康橋說課稿4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精選再別康橋說課稿四篇

    再別康橋說課稿 篇1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魯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第一單元山水神韻第三課《再別康橋》,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設計思路這四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再別康橋》是“新月派”代表詩人徐志摩的代表作,描繪了一幅幅流動的畫面,構成了一處處美妙的意境,細致入微地將詩人對康橋的愛戀,對往昔生活的憧憬,對眼前的無可奈何的離愁,表現得真摯、濃郁、雋永。這是中國現代詩歌史上非常著名的一首詩,此篇教材無論在本單元還是整個高中語文教材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教學目標

      這節課,我所面對的是高一學生。從人的認知規律看,他們已經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我準備只花一個課時的時間來教學這首詩。但高一的學生對新詩這種新的文學樣式接觸不多,因此,對現代詩歌的理解和把握可能會有些困難。針對上述學生情況,結合新詩的特點,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能力目標

      (1)學生能夠從音樂美、建筑美和繪畫美這三個方面分析詩歌的“美”。

      (2)學生學會從詩歌的意象及形式兩方面入手賞析詩歌。

      2.過程與方法目標

      課前學生能夠收集作者、作品的相關資料,課上反復朗讀《再別康橋》,讓學生能夠體會到詩歌意境和詩人心境。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認識徐志摩真摯熱烈的浪漫主義個性,了解作者對母校劍橋大學的一片深情和無限崇敬

      (三)重點難點

      1.重點:《再別康橋》的音樂美、建筑美和繪畫美以及詩人獨具特色的.意向選擇。

      2.難點:從詩人獨具特色的意向選擇來感知“三美”。

      “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是“新月派”代表詩人聞一多先生在他的論文《詩的格律》中所強調的。音樂美強調音節,繪畫美講求辭藻,建筑美則要求節和句的勻稱,這是“新月派”創作的理念,因此“三美”的感知是本課的重點之一。同時,中國古代離別詩不勝枚舉,徐志摩作為一名留洋英國的學者,他對中國傳統離別詩歌意象的繼承和對外國詩歌意象、的借鑒必有其獨到之處,因此,這也是重點之一。但是如何從詩歌的意象來感知一個詩派的創作理念,即如何從形象思維轉換到抽象思維,這對于高一學生而言有一定的難度,需要教者詳細分析和引導。

      二、教法學法

      1.教法:采用“研究體驗式”創新教學法。這其實也是教給學生一種學習方法,使他們學會自己主動探索知識并發現規律。因此我將具體采用以下教學方法:朗讀法、情境教學法、討論法、比較法、視聽結合法。

      2.學法:主要是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在課前找有關本課的相關資料,課堂上則要積極參與討論,課后根據老師布置的課外作業進行鞏固和遷移。

      三、教學過程

      (一)準備階段

      我主要的準備工作是備好課,做好PPT課件,找到電視劇《人間四月天》中黃磊扮演的徐志摩在作別康橋時的朗誦片段,同時找到《再別康橋》的英文版朗誦和原文,并盡可能多的掌握有關徐志摩的創作情況和本詩的創作背景及與之相關的材料。在課前兩天布置學生預習該課,讓他們能主動地去查找作者、作品的相關資料。

      (二)課堂教學過程

      1.導入課文

      先設置三個問題:詩歌的感情基調怎么樣?從詩歌的開始到結束,這種感情有否發生變化?如果有,是怎么變化的?播放黃磊朗誦的視聽結合的《再別康橋》,讓學生視、聽、觸三覺結合,初步體會詩歌的“三美”和意境之美。

      2.作者簡介

      聽完學生的回答,老師加以引導,對作者徐志摩的經歷、思想和創作情況以及本詩的寫作背景進行補充式介紹(因為課前已讓學生自己去查找相關資料)。在這里特別要強調“康橋情結”,這樣同學們能夠對詩歌的創作背景等有一種宏觀上的了解,便于接下來詩歌的整體賞析。

      3.整體鑒賞

      (1)朗誦全詩。

      ①讓學生體會全詩意境鮮明、富有流動的畫面美。

      ②讓學生在吟誦中體會這首詩章法整齊、韻律優美的藝術特點。

      (2)鑒賞《再別康橋》。

      ①宏觀上明確:全詩以離別康橋時感情起伏為線索,抒發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從每一詩節入手,我帶著學生一起分析詩歌每一節的內容大意。

      ②微觀上,從詩歌的意象入手:在幻燈片上列舉中國古代離別詩的意象,讓同學們了解意象的疊印才使得詩歌充滿美感,然后由我分節朗誦詩歌,讓學生找出每一詩節的意象。

      分組討論:這些意象的選擇有什么作用?

      ③從詩歌的形式入手:介紹‘‘三美”。介紹‘‘新月派”這個詩派,重點是把聞一多先生的“三美”理論進行分析。我認為在“三美”中,繪畫美最難,因此我重點分析本詩的繪畫美,而其余二美則由學生自己分析回答,我只加以引導和總結。

      4.小結本文

      5.布置作業。(知識拓展)

      (1)閱讀徐志摩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

      (2)運用三美理論賞析聞一多《死水》,300字左右。

      培養學生知識遷移能力和進行拓展閱讀能力。

      6.再次播放黃磊朗誦的《再別康橋》,在朗誦中再次體會并結束這一課。

      四、設計思路

      這節課的設計思路首先考慮到的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然后結合教師的介人授課風格和學生的知識結構及年齡特點來展開。在取得良好的課堂氛圍的同時,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讓同學們在輕松的課堂氣氛中學到知識并發展能力。

      板書設計

      詩歌三美:音樂美――音節(押韻)

      建筑美――勻稱(句式)

      繪畫美――辭藻(意象)

    再別康橋說課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課堂是《再別康橋》,下面我將從以下六個方面來對本文的設計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這篇課文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一單元的第二課(詩兩首其一),選自《徐志摩全集》。從單元導語來看,本單元主要是對現代新詩進行學習,關于如何來鑒賞詩歌,單元導語也給了我們清晰的建議,即“鑒賞詩歌應在反復朗誦的基礎上,著重分析意象,同時品味語言”,發揮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示意圖表示)

      我就是在這樣宏觀的框架下來建構本單元的學習內容。同時,我們每一課著重講框架中的一至兩個知識點((《沁園春長沙》意象、知人論世;《雨巷》意象、音樂美;《再別康橋》、意象、情感、“三美”),使得每課之間在教學目標上相互聯系、互為補充,從而更系統地完成本單元的整理教學目標--“把握新詩的藝術特征、掌握鑒賞新詩的一般方法、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讓學生嘗試寫寫現代詩”。

      二、【說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掌握重點字詞(7個);

      ②對“新月派”代表詩人徐志摩(“愛、自由、美”的信仰追求)做一定的了解;

      ③了解本詩的創作背景;

      ④學會分析每節的主要意象“云彩、金柳、青荇、清潭、夢、夏蟲、云彩”和詩人想借之表達的情感;

      ⑤理解現代新詩“三美”的美學主張,并學會分析本詩是如何實踐這一主張的。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有感情的分層次誦讀,讓學生感受體驗詩的意境和形象;

      ②采用多媒體教學(精選劍橋大學的圖片),幫助學生感受康河之美、理解詩人的康河情結;

      ③圍繞本詩,進行拓展閱讀,包括《我所知道的康橋》、《偶然》、《你是人間四月天》,引導學生課下從書刊(互聯網)搜集有關材料;

      3、情感態度價值觀:

      ①使學生在經典詩文的學習中,得到精神陶冶和審美愉悅

      ②使學生了解“詩意的棲居”不僅僅是一句高雅的口號,更是值得我們為之付諸實踐的道理。

      教學重點:①重點字詞的積累;

      ②把握“三美”的詩歌理論;

      ③對本詩“意象-情感”進行分析;

      教學難點:①對“三美”詩歌理論的理解。

      三、【說教法】

      本堂課主要采用了興趣導入法、講解法、點撥法進行教學

      四、【說學法】

      通過分層次朗讀、課堂討論、重點識記的方法來指導學生學習本詩

      五、【說教學設計】

      (一)導入設計:

      學生三分鐘演講來導入新課:

      1、上周假期作業是現代詩創作,劉媛媛同學提前在同學們的作品中選擇了一首她最喜歡的現代詩(王真的'《陌上花開》)來進行點評和分享。

      2、這首學生自己寫的原創小詩,其中也運用到了“三美”的美學主張,為我們《再別康橋》的學習也起了一定的鋪墊作用,營造了一種詩意的氛圍。

      3、同齡人始終是同齡人最好的榜樣。讓學生來幫助老師導入新課,一方面可以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培養學生的分享意識。

      (二)分層次朗讀設計:

      1、齊讀:清除閱讀障礙,領略詩歌原味。

      ①勾畫重點字詞

      ②標出節數、韻腳

      2、抽讀:每個學生讀一小節,給更多學生展示的平臺。

      ①自選一個角度(意象、意境、情感、語言、形式),談談你對這首詩歌的初步理解或第一印象。

      3、范讀:聽名家配樂朗誦,感受本詩的畫面美。

      ①請學生閉上眼睛,用心聆聽,跟隨優美的音樂和詩意的語言去想象徐志摩筆下如詩如畫的康河美景。并談談哪一幅畫面給你的印象最深,為什么?

      老師跟隨學生所描述的畫面,共同討論每一節詩的精彩之處。學生未提到的詩節,老師稍作補充。這樣的設計,是為了突出學生在課堂之上的主體地位,讓他們能夠在本堂課盡量發揮自己的想象,從而主動地走進徐志摩筆下的康橋的世界。

      老師要明確的每一節的重點,引導學生對以下問題進行思考:

      第一節:實寫自身悄悄到來和離別康橋時的情思。

      1、三個“輕輕的”連用,有何表達效果?

      ①情感:為全詩奠定了輕柔纏綿的感情基調,寫出了作者不忍心打破康橋的寧靜。

      ②節奏:疊詞的連用,使本詩的節奏更加舒緩、音韻更加和諧,讀起來朗朗上口。

      輕柔、飄逸、自由、絢爛

      (西天------------云彩)

      輕輕作別

      (淡淡的離愁、深深的情思)

      第二節:寫岸邊柳樹倒映康河的情景。

      1、“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暗喻】*拓展比喻的分類和表達效果

      柔媚、美麗、嬌羞

      (金柳------------新娘)

      心頭蕩漾

      (迷戀、摯愛)

      第三節:寫康河的水草

      1、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擬人】

      表達效果:

      ①賦予青荇以人的神態,形象地寫出了青荇對詩人的熱烈的歡迎

      ②“招搖”一詞也寫出了青荇在康河中那自由自在的狀態,表達了詩人對自由和美的追求。

      自由自在

      (康河-----------青荇)

      游游招搖、甘心

      (自由追求、依戀之情)

      第四節:寫榆陰下的清潭

      “那榆陰下的一潭,不是泉,是天上虹”【暗喻】

      空間變化:下--上--下

      動靜結合:靜--動--靜

      虛實結合:清泉 vs 虹/夢

      絢爛、靜美

      清潭----------虹/夢

      揉碎、沉淀

      (眷戀、幸福、沉浸其中)

      第五節:詩人流連忘返、泛舟放歌的情景。

      1、這一節畫面感極強,像電影里的鏡頭一般

      2、“尋夢”

      康橋之夢?

      求學之夢?

      愛情之夢?

      借此補充本詩的寫作背景、詩人“愛、自由、美”的信仰和追求

      斑斕、絢爛、美好

      長篙----------尋夢

      漫溯、滿載、放歌

      (情感的高潮)

      第六節:詩人由幻想回到了現實。

      1、讓學生感受詩人情感的起伏變化(轉喜為悲),思考:為什么此時“我不能放歌”?

      因為悄悄是別離的笙簫,詩人從美夢中醒來,回到清冷的現實,離別之傷襲上心來,哪還有心情放聲高歌。

      2、夏蟲也為我沉默【擬人】

      悄悄的別離

      夏蟲----------沉默

      沉默的康橋

      (回到現實、轉喜為悲)

      第七節:呼應開頭,最后點題。

      結合課后習題,解決第三題兩個重要的知識點:

      1、徐志摩的這首經典之作到底美在哪里?結合中國現代新詩“三美”的美學主張對其進行鑒賞:

      ①音樂美(語言)節奏、韻律

      節奏感( 疊字) 韻律美 (押韻)

      ②建筑美(形式)節的勻稱、句的均齊

      全詩七節、四行一節、每行字數相近、

      錯落排列、回環呼應

      ③繪畫美(意象、意境)

      “云彩 金柳 夕陽 青荇 清潭...... ”

      意象:色彩豐富、視覺美感;意境優美

      2、回環往復的結構形式及其表達效果:

      ①強化了真摯的情感:第一節和最后一節,語意相似,結構相同,個別字詞稍作改動,都表達了詩人與母校告別的依依不舍與纏綿悱惻的情感,一種揮之不去的惆悵傷感的情緒始終繞在心頭。

      ②創造了深邃的意境:詩人融情于景,他的情懷不是直白顯露的,而是熱烈而有分寸的;詩人淡淡起頭,又淡淡結尾,輕輕的到來又悄悄的離去,然而字字句句中又無不蘊藏著詩人對康橋的濃濃情思和依依不舍。這種淡淡的詩味和濃濃的情思,也給讀者留下了更多想象和回味的空間。

      總結:請學生來為我們總結一下本詩的大致內容和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

      這是一首抒情意味極濃的詩,首節三個“輕輕的”寫出了詩人對康橋難以割舍的感情,為全詩奠定了一個輕柔纏綿的基調;中間四節描繪了康橋迷人的風光,滲透了詩人無限的情思,第六節是一個過渡,詩人由幻想回到現實;最后一節只將第一節稍做改動,進一步深化了離別的心緒。

      課內拓展:《我所知道的康橋》節選、《偶然》、胡適《悼志摩》、林徽因《你是人間四月天》

    再別康橋說課稿 篇3

      今天我說課的篇目是現代詩人徐志摩的一篇膾炙人口的詩歌——《再別康橋》。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五個方面向各位老師展示我的教學設計。

      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特點

      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審美創造力是語文學科的任務。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一單元為詩歌,收錄了中國現當代的優秀詩篇。是高中階段文學鑒賞的開始。《再別康橋》出自人教版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必修)第一冊第一單元排在本單元的第二課,是鑒賞學習現代詩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鑒賞其他現代新詩的基礎。學生可以借此體會、比較、鑒別不同題裁、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詩詞,這又契合了新課改特別關注學生多方位情感體驗,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對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

      2.學習目標和重點,難點的確立

      高中語文新課標對詩歌閱讀的要求是:加強誦讀涵泳,在誦讀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學習從意境和意象、語言技巧等方面對作品進行賞析,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

      自古以來,離別總免不了沉重的愁緒,我從中國詩詞中找了幾個寫黯然銷魂的離別的詩句,拿來與《再別康橋》比較一下:(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柳永《雨霖鈴》)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通過比較是學生深入體會到《再別康橋》是一場深情的`離別,卻透露出輕快的情調,學生可以準確把握這首詩有幾分無奈,又有幾分灑脫的基調。

      6.遷移應用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新月詩派是新詩史上極為重視形式美的一個流派。通過學習《再別康橋》,可以從中體會到新詩的“三美”,即繪畫美、音樂美和建筑美,也使學生對詩詞格律的認識有了更多的了解。為了拓展學生的藝術靈感,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再用多媒體展示徐志摩的另外兩首詩《偶然》和《沙揚娜拉》,感受新詩的特點和“三美”,并留課下作業:根據對《再別康橋》三美的分析,試分析這兩首詩中的“三美”。

      說板書設計

      一篇優美的板書設計有“微型教案”之稱,一篇好的板書設計能體現本節課的教學思路,教學重點、難點,也易于學生學習。這節課我采用圖示式的板書設計,兼以簡潔的文字說明,體現課文內容,并利于學生背誦理解。根據求實、求精、求新、求美的原則,我設計了如下板書:(客觀物象)+(主觀情意)=意象 金柳 云彩。

    再別康橋說課稿 篇4

    各位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要說的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高中語文教材第一冊第一單元第二篇課文《中國現代詩三首》的第一首詩歌《再別康橋》的教學設計及其分析。下面我將主要從三個方面來闡述。

      一、說教學目標,重點、難點的確立及依據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對詩歌閱讀的要求是:加強誦讀涵泳,在誦讀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學習從意境和意象、語言技巧等方面對作品進行賞析,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

      《再別康橋》一文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因為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詩學主張,因而他的詩歌具有語言清新、音韻和諧、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的特點。《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這種風格特點。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時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帶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根據新課程標準及教參的要求,結合本文的特點,我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1、引導學生感受康橋柔美秀麗的風光,體味作者對康橋的深深依戀之情。

      2、引導學生體味詩中的意象美。

      3、當堂背誦全詩。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當我們向學生傳授新知識的時候,自然要考慮到學生在學習本課時的實際情況,從而有針對性地確定學習的重點、難點及教學對策。剛進入高一的學生,閱讀的現代詩歌并不多,加上詩歌本身比較抽象難懂,學生可能會產生畏難心理,對課文不感興趣,讀不下去,或者雖能讀下去,卻只是蜻蜓點水,走馬觀花而已,難以抓住重點,深入體會詩歌的情感。針對學生的原有基礎,現有困難及學生的心理狀態,我確立本文重點、難點如下:

      教學重點:詩情的領悟。

      教學難點:意象的把握與體味。

      二、說教學方法和手段。

      如何突破重點、難點,有效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呢?我決定從學情出發,采取如下辦法:

      第一,以誦讀為主。詩歌是情感的藝術,讓學生在誦讀中從語言層面理解詩歌的內容,用心體會詩歌的情感,可以增強學生的自我體驗。此外,詩歌的語言是獨物的、精練的、優美的,誦讀有助于品味詩歌的語言美。因此,誦讀是不可缺少的教學方法。課堂上,學生的自讀、教師的范讀;個別學生的試讀,全體學生的齊讀、齊背將穿插在教學的各個環節。

      第二,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課堂上力求通過課件的.介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多媒體將課文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增強學生對詩歌的主體感悟。

      第三,亮點探究法(好詞、好句品味)讓學生朗讀、品味,不做整篇的分析,教師抓住詩中的亮點、關鍵字句進行推敲、點評。

      三、說教學過程的設計

      首先我談談我是如何導入課文的。因為每個詩人都是獨特的,每首詩都有它產生的社會根源及個性特點。因而對詩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適當的介紹,可以幫助學生走進詩人的內心,深入理解詩歌的情感。我借用課件展示徐志摩的簡要情況導入新課(以圖片加文字的形式出示)

      課件展示:

      1919年徐志摩的照片(簡介其曲折的愛情經歷)

      1924年泰戈爾訪華留影

      康橋風光、劍橋大學風貌(配上劍橋的優美圖片,讓學生從視覺上對課文有一定的感知,幫助理解詩人的“康橋情結”)

      第二步:詩意朗讀,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先讓學生自由朗讀,再欣賞配樂朗誦《再別康橋》,能讓學生從中找出差距。然后教師范讀,并進行誦讀指導。(注意音節、重音、基調)

      第三步:整體感知詩歌離而不傷、別而不愁的格調。在讓學生誦讀的基礎上談朗讀體會。自古以來,離別總免不了沉重的愁緒,《再別康橋》是一場深情的離別,卻透露出輕快的情調。為了便于學生準確把握這首詩有幾分無奈,又有幾分灑脫的基調,我從中國詩詞中找了幾個寫黯然銷魂的離別的詩句,拿來與《再別康橋》比較一下:

      課件展示:

      此地別燕丹,壯士怒沖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駱賓王《于易水送人一絕》)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李商隱《無題》)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柳永《雨霖鈴》)

      第四步:把握與體味詩歌的意象美。先講意境和意象的含義(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然后引導學生感受詩中的意象美。讓學生自讀,思考:詩中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分小組討論交流))。

      課件展示:

      (客觀物象)+(主觀情意)=意象

      云彩……

      金柳……

      青荇……

      潭水……

      長篙……

      星輝……

      …………

      再讓學生分析這些意象分別融入了詩人的哪些情感,進而體會詩人對康橋永久的戀情。

      第五步: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動的畫面美。為了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進入詩歌夢幻般的氛圍,首先我精心挑選了一系列與詩歌每一小節意境相配的優美圖片,讓學生根據詩意選畫面。再找個別學生朗讀自已最喜歡的一節詩歌,結合圖片畫面,說出喜歡的理由,讓學生深入體會每一節的畫面美。老師抓住詩中的亮點,關鍵詞(動作性很強的詞、融入強烈情感的詞)進行適當的點撥,借此指導學生鑒賞詩歌的方法。

      課件展示:

      色彩明麗

      繪畫美

      立體、動態

      第六步:結合畫面,以圖引文,引導學生進行齊背。

      第七步:遷移應用。為了拓展學生的藝術靈感,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我布置作業題:試和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比較賞析。

      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里有蜜甜的憂愁——

      提示:可從離別對象,詩歌意象,詩歌表現手法、情感等方面比較鑒賞。

      我的說課結束了,因水平有限,有許多不當之處,敬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謝謝!

      。

      《再別康橋》說課稿

      浙江省武義第一中學馮紅玉時間:20xx.5.16

      各位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要說的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高中語文教材第一冊第一單元第二篇課文《中國現代詩三首》的第一首詩歌《再別康橋》的教學設計及其分析。下面我將主要從三個方面來闡述。

      一、說教學目標,重點、難點的確立及依據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對詩歌閱讀的要求是:加強誦讀涵泳,在誦讀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學習從意境和意象、語言技巧等方面對作品進行賞析,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

      《再別康橋》一文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因為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詩學主張,因而他的詩歌具有語言清新、音韻和諧、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的特點。《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這種風格特點。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時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帶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根據新課程標準及教參的要求,結合本文的特點,我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1、引導學生感受康橋柔美秀麗的風光,體味作者對康橋的深深依戀之情。

      2、引導學生體味詩中的意象美。

      3、當堂背誦全詩。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當我們向學生傳授新知識的時候,自然要考慮到學生在學習本課時的實際情況,從而有針對性地確定學習的重點、難點及教學對策。剛進入高一的學生,閱讀的現代詩歌并不多,加上詩歌本身比較抽象難懂,學生可能會產生畏難心理,對課文不感興趣,讀不下去,或者雖能讀下去,卻只是蜻蜓點水,走馬觀花而已,難以抓住重點,深入體會詩歌的情感。針對學生的原有基礎,現有困難及學生的心理狀態,我確立本文重點、難點如下:

      教學重點:詩情的領悟。

      教學難點:意象的把握與體味。

      二、說教學方法和手段。

      如何突破重點、難點,有效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呢?我決定從學情出發,采取如下辦法:

      第一,以誦讀為主。詩歌是情感的藝術,讓學生在誦讀中從語言層面理解詩歌的內容,用心體會詩歌的情感,可以增強學生的自我體驗。此外,詩歌的語言是獨物的、精練的、優美的,誦讀有助于品味詩歌的語言美。因此,誦讀是不可缺少的教學方法。課堂上,學生的自讀、教師的范讀;個別學生的試讀,全體學生的齊讀、齊背將穿插在教學的各個環節。

      第二,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課堂上力求通過課件的介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多媒體將課文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增強學生對詩歌的主體感悟。

      第三,亮點探究法(好詞、好句品味)讓學生朗讀、品味,不做整篇的分析,教師抓住詩中的亮點、關鍵字句進行推敲、點評。

      三、說教學過程的設計

      首先我談談我是如何導入課文的。因為每個詩人都是獨特的,每首詩都有它產生的社會根源及個性特點。因而對詩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適當的介紹,可以幫助學生走進詩人的內心,深入理解詩歌的情感。我借用課件展示徐志摩的簡要情況導入新課(以圖片加文字的形式出示)

      課件展示:

      1919年徐志摩的照片(簡介其曲折的愛情經歷)

      1924年泰戈爾訪華留影

      康橋風光、劍橋大學風貌(配上劍橋的優美圖片,讓學生從視覺上對課文有一定的感知,幫助理解詩人的“康橋情結”)

      第二步:詩意朗讀,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先讓學生自由朗讀,再欣賞配樂朗誦《再別康橋》,能讓學生從中找出差距。然后教師范讀,并進行誦讀指導。(注意音節、重音、基調)

      第三步:整體感知詩歌離而不傷、別而不愁的格調。在讓學生誦讀的基礎上談朗讀體會。自古以來,離別總免不了沉重的愁緒,《再別康橋》是一場深情的離別,卻透露出輕快的情調。為了便于學生準確把握這首詩有幾分無奈,又有幾分灑脫的基調,我從中國詩詞中找了幾個寫黯然銷魂的離別的詩句,拿來與《再別康橋》比較一下:

      課件展示:

      此地別燕丹,壯士怒沖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駱賓王《于易水送人一絕》)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李商隱《無題》)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柳永《雨霖鈴》)

      第四步:把握與體味詩歌的意象美。先講意境和意象的含義(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然后引導學生感受詩中的意象美。讓學生自讀,思考:詩中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分小組討論交流))。

      課件展示:

      (客觀物象)+(主觀情意)=意象

      云彩……

      金柳……

      青荇……

      潭水……

      長篙……

      星輝……

      …………

      再讓學生分析這些意象分別融入了詩人的哪些情感,進而體會詩人對康橋永久的戀情。

      第五步: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動的畫面美。為了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進入詩歌夢幻般的氛圍,首先我精心挑選了一系列與詩歌每一小節意境相配的優美圖片,讓學生根據詩意選畫面。再找個別學生朗讀自已最喜歡的一節詩歌,結合圖片畫面,說出喜歡的理由,讓學生深入體會每一節的畫面美。老師抓住詩中的亮點,關鍵詞(動作性很強的詞、融入強烈情感的詞)進行適當的點撥,借此指導學生鑒賞詩歌的方法。

      課件展示:

      色彩明麗

      繪畫美

      立體、動態

      第六步:結合畫面,以圖引文,引導學生進行齊背。

      第七步:遷移應用。為了拓展學生的藝術靈感,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我布置作業題:試和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比較賞析。

      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里有蜜甜的憂愁——

      提示:可從離別對象,詩歌意象,詩歌表現手法、情感等方面比較鑒賞。

      我的說課結束了,因水平有限,有許多不當之處,敬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謝謝!

    【再別康橋說課稿】相關文章:

    再別康橋說課稿10-09

    《再別康橋》說課稿08-01

    再別康橋說課稿08-09

    《再別康橋》的說課稿09-23

    《再別康橋》說課稿07-28

    《再別康橋》 說課稿07-19

    再別康橋說課稿02-07

    再別康橋說課稿08-10

    再別康橋說課稿06-11

    再別康橋 說課稿10-01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欧美一级高清在线观看 | 伊人久久精品久久亚洲一区 | 日本歪歪大片在线观看网站 | 午夜在线视频国产五月天 | 日本欧美麻豆精品 | 中文字幕在线亚洲日韩6页手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