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我所欲也教案

    時間:2024-06-22 07:52:24 魚我所欲也 我要投稿

    【精品】魚我所欲也教案(通用10篇)

      作為一名教師,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案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魚我所欲也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精品】魚我所欲也教案(通用10篇)

      魚我所欲也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文常用的實詞、虛詞,擴充文言詞匯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張,領會文章的思想內涵。

      3、品味《孟子》散文的語言特色。

      4、把握古人運用具體事例、正反對比或比喻說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觀點。

      教學重點:

      1、理解文意,理清論證思路,背誦課文。

      2、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內涵,辨析失其本心與舍生取義的關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生與死、利與義的問題歷來為世人關注,那么幾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這些問題的呢?今天,我們學習《魚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現了孟子什么樣的道德主張。

      二、資料助讀

      孟子性善論的要點:

      1、善是人的本性。

      2、人有四種本心:同情心、羞恥心、恭敬心、是非心。

      3、人性變壞,是由于受外物的影響,不是本性的表現。

      4、本性也需要養。

      三、理解課文

      1、教師范讀,學生注意讀音、停頓。

      重點字音與停頓:

      (1)不為茍得也(wéi)

      (2)為宮室之美為之(wèi wéi)

      (3)如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wù)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5)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

      (6)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7)是/亦不可以已乎

      2、學生默讀課文,參考注釋,理解文意,有不懂之處勾畫出來,準備質疑。

      3、質疑解疑,疏通文意

      重點詞句: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辯通辨,辨別。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得通德,恩惠,這里是感激之意。與通歟,語氣詞。

      鄉為身死而不受:鄉通向,從前。

      (2)辨析加點詞語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這種;是亦不可以已平:這種做法。

      鄉為身死而不受:寧愿;今為宮室之美而為之:為了;接受。

      故不為茍得也:得到;所識窮乏者得我與(感激)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通歟;呼爾而與之:給予。

      (3)翻譯下列句子。

      ①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

      ②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③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

      ④此之謂失其本心。

      四、概括本文主旨

      人在進行選擇時,應以義為重;人應保持自己的本心。

      五、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理解文中的重點詞句。

      3、自讀理清本文的論證思路,畫出全文結構提綱。

      第二課時

      教學步驟:

      一、抽查課文背誦與理解。

      二、整體感知

      1、本文的論點是什么?怎樣提出來的?為什么不直接提出來?

      論點是: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這個論點是由魚和熊掌的比喻引出來的。先設比喻而后提出論點,這是因為魚與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邏輯。由此及彼,由淺入深,引出生與義的論題來,自然,明曉。

      2、文中運用了那些修辭手法?

      文中的比喻、對比、排比的修辭方法,加強了說理的邏輯性。

      比喻:舍魚而取熊掌是一個巧妙而貼切的比喻,它恰當地說明了在人們所喜愛的兩件事物不能同時兼得的情況下,就必須擇優而取。一簞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說明飲食對饑餓者雖然重要,但不合乎禮義也寧死不食,從而證明了義重于生,突出了主題。

      對比:生和義比。義比生更可貴;死與不義比,不義比死更可惡。又用假設方式與事實作對比,贊揚了舍生取義的人。最后用不食嗟來之食與不辯禮義而受萬鐘作對比,贊揚了舍生取義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貪圖榮華富貴而不顧禮義廉恥的權貴們,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層深入分析,又能增強文章的氣勢和論辯力量。

      3、此之謂失其本心中本心具體指什么?這與舍生取義有何聯系?

      本心具體指羞惡之心,義產生于羞惡之心,有羞惡之心,才會按義的原則行事,才有可能在關鍵時刻舍生取義。

      4、本文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①用比喻論證法提出論點。文章一開頭,就提出魚和熊掌都是好吃的東西,但如果兩樣不能同時得到,那就舍魚而取熊掌。接著,提出生和義兩樣都很貴重,

      ②用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顯出兩類不同的人,有的能保持本心,有的則失去本心。

      5、我們該如何評價《魚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內容?

      義的價值高于生命,人應該有舍身取義的精神,這一觀點在戰國時代有積極作用,對后世知識分子的精神修養也有極好的影響。如蘇武、岳飛、鄧世昌、朱自清、聞一多。但孟子舍生取義的觀點的根據是唯心主義的性善論,他的說理僅止于是否喪失本心,有明顯的局限性。

      三、課堂小結

      孟子以自己的行為實踐著自己的人生主張,孱弱的身軀擔負著民族的大義。面對散發著孟子生命氣息的文字,我們的心中唯有崇敬。舍生取義,這是怎樣的崇高與豁達,這是怎樣的氣魄與壯志;這是男兒舍身報國的壯志雄心,這是中華兒女報效母親的赤膽忠心。

      四、布置作業

      1、請以義與利為話題寫一篇文章,500字左右。

      2、預習《<莊子>故事兩則》。

      魚我所欲也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積累文言字詞,品味語言情致。

      過程與方法:訓練語言思維,強化朗讀背誦。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現代人生。

      【教學重點】

      對語句及中心的理解。

      【教學難點】

      對論證方法的理解。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方法】

      1.誦讀法2.質疑法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解題

      孟子(約前372一前289),名軻,鄒(今山東鄒縣)人。受業于孔子之孫孔假的門人,是孔子之后戰國中期儒家學派最有權威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說惠王,不能用;乃見齊宣王,為客卿。宣王對他很客氣,可是也始終不用。于是孟子歸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門人萬章、公孫丑等記其言行,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義”,是孔子思想的發展。其散文氣勢充沛,感情強烈,富于鼓動性;善于運用譬喻來陳說事理,辯論是非,既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又增強了說服力。《魚我所欲也》一文就較好地體現了這些特點。

      二、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對照注釋掃除語音障礙。

      2.請兩名學生朗讀課文的兩個小節,讀后請其他學生指出讀錯的字詞。

      3.教師運用投影將本課中的生字、詞打出,全班齊讀(或指名讀)。

      4.齊讀全文。

      5.學生自讀課文,參考注釋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處(字、句)可以勾劃出來,準備進行質疑;有特別欣賞的語句也請勾劃下來,準備進行交流。

      6.請兩三名學生說說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不要求字字落實)。

      三、分步品味

      1.質疑及交流。

      前面我們說過,《孟子》的文章特點是氣勢充沛,感情強烈,富于鼓動性,有很強的.感染力和說服力。通過剛才的整體感知,同學們一定有所感受。那么這篇文章所要論證的中心論點是什么呢?

      參考答案: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2.齊讀課文。

      3.讀后讓學生進行自由質疑或說說文中有哪些出彩的句子。

      4.教師提問:文中兩次提到“心”,在第一節中說:“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在文章最后又說:“此之謂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請依據原文回答。

      參考答案:“本心”就是能夠做到“舍生取義”的心,“是心”就是“這樣的心”,其義與“本心”相同。

      四、小結

      在人生面臨抉擇時,應當具備怎樣的價值標準?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應當摒棄自私自利之心,將正義、道義放在首位。

      第二課時

      一、復習所學內容

      1.抽查朗讀情況。

      2.用媒體出示字詞,檢查對字詞的理解。或者由學生相互出題,考查對字詞及語句的理解情況。

      二、朗讀訓練,體會文意

      1.分組朗讀文中的排比句和對偶句,欣賞整齊而又有變化的甸式美;嘗試刪除某個句子,而后再讀,體會文章論說的氣勢;進行演講式背誦,感受其表達效果。

      2.跳讀課文,找出為論證中心論點,作者使用了哪些不同的論證方法,并思考本文作者的寫作意圖。

      明確:①論證方法:道理論證(第一節)、舉例論證(第二節)。②作者的寫作意圖:贊頌在面臨人生的抉擇時,將正義放在首位,而摒棄利己私心的做法。

      3.齊讀全文。

      三、課堂練習

      1.速讀課文第二節,說說本節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論證在面臨人生的抉擇時應將正義放在首位的。

      2.對比閱讀以下幾則材料,聯系課文說說它們各自表現出了怎樣的價值取向。 材料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 材料二: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匈牙利裴多菲) 材料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材料四: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后來人。(夏明翰)

      四、延伸思考

      思考、討論:在幾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魚和熊掌不可得兼”的問題和應當“舍生取義”的觀點,那么在我們現代社會,面對愈來愈多的誘惑,面對人生的各種考驗,我們應當做出怎樣的選擇呢?

      (解說: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思考,對學生進行價值觀的教育。)

      五、課后延伸

      1.背誦課文。

      2.在課外查閱有關孟子、《孟子》的資料“嗟來之食”的故事以及吳晗《談骨氣》。

      魚我所欲也教案 篇3

      教學目的:

      1. 積累文言詞語

      2.準確、明白的翻譯文句

      3.學習本文比喻恰當,對比鮮明, 說理透辟的論證方法

      4.認識孟子“舍生取義”思想的進步性及其現實意義。

      教學重點、難點:

      1.對語句及中心的理解。

      2.對論證方法的理解。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內容及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作者作品簡介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人,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稱。他生活在兼并戰爭激烈的戰國中期,政治上主張“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學基礎上,提出了系統的“仁政”學說,主張行“仁政”以統一天下,曾游說梁、齊等諸侯國君,均不見用。退而與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書立說。其言論和行動的記載,保留在《孟子》一書中。此書不僅是儒家的重要學術著作,也是我國古代極富特色的散文專集。其文氣勢充沛,感情洋溢,邏輯嚴密;既滔滔雄辯,又從容不迫;尤長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與語言,說明復雜的道理。對后世散文家韓愈、柳宗元、蘇軾等影響很大。

      2、題解

      孟子主張人性是善的,他認為人生而具有側隱之心、羞惡之心、禮讓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這些“善心”喪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備“仁義禮智”。本文就是從這種理論出發,闡明了義重于生,義重于利和不義可恥的道理。提出“舍生取義”的主張。孟子認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義更重要,就會做出各種不義的事情來。他對比了兩種生死觀,贊揚了那些重義輕生、舍生取義的人。斥責了那些茍且偷生。見利忘義的人。告誡人們要辨別義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本文行文流暢,論證嚴密;引譬設喻,生動形象;排比鋪陳,氣勢恢弘。體現了《孟子》一書的文筆特點。

      二、正課

      1.朗讀課文。注意不讀錯音,讀好句子的節奏和重音,要讀得流暢,朗朗上口,讀出語言氣勢和感情。

      2.請學生翻譯第一段,注意以下字詞的解釋。

      [所欲] “所”動詞,相當于名次,意為“喜愛的東西”。

      [得兼] 同時得到

      【有甚于】比……更重要

      【茍得]茍且得到,這里是“茍且偷生”的意思。

      【惡】wu4,厭惡,與“欲”相反。

      【患】禍患,災難。

      【使】假如,假使。下文“使”義同。【何不用也】有什么不可以使用的呢?

      【由是】按照這種方法。

      【是故】因此,由此可見。

      【非獨】不僅僅。

      【勿喪】不喪失(其本心)

      3.齊讀全段。

      4.請學生概括本段大意,即分析引論部分,說出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明確:第一段論證了人皆有羞惡之心,應該并且能夠做到“舍生取義”。

      5.提問:文章開頭寫“魚”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魚和熊掌兩樣東西的價值不同,魚低賤而熊掌珍貴。二者不能同時得到,必然舍棄魚而選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義的價值也不同.正義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必須舍棄生命選取正義。這里運用了類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義”的中心論點。

      6.提問:“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討論并歸納:這里的“所欲”應指正義的事業,如為人民謀解放,為了四化建設,為了別人的安危等。

      7.提問:“所惡有甚于死者”“所惡”可以指哪些事情?

      討論并歸納:此題無固定答案。這里的“所惡”應指不正義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變革命,貪 污受 賄,lan用職權,殺人放火等。

      8.提問:“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

      討論并歸納: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險等。

      9.提問:“非獨賢者有是心“是心”指什么?

      討論并歸納:指側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等這些善心。

      10.分析本段是如何展開論證的?

      本段首先由設喻引出論點“舍生而取義者也”,接著運用嚴密的的的邏輯推理展開分析論證。這個推理過程分兩步,第一步是通過對喜愛的東西和厭惡的東西的分析闡明了為了“義”(有甚于生者)可以“舍生”(不為茍得),即使死掉(患有所不避),也不做無“義”的事。第二步是假設推理,設想如果人們所喜愛的沒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如果人們說厭惡的沒有比死亡得厲害的,那么只要保全生命,躲避死亡,就什么事都能干出來。通過正反兩方面的推理分析,得出了“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有甚于死者”的結論。最后進一步指出,“義”不只是少數賢者具備,而是人人皆具備,所不同的只是賢者“求之”,所以“能勿喪耳”,而愚者“舍之”,所以就不再具備了。

      第二課時

      一.請學生研讀第二自然段,注意以下的重點詞語。

      【簞】古代盛飯用的圓竹器。

      【豆】古代盛飯或其他食品的器皿。

      【羹】煮或蒸成的汁狀、糊狀、凍狀的食品。

      【呼爾而與之】沒有禮貌地呼喝著給他(吃人 爾,助詞。

      【蹴爾】用腳踐踏著。

      【不屑】因輕視而不肯接受,不愿意接受。

      【萬鐘】鐘:古代的一種計量器名。六斛(hú)四斗為一鐘。萬鐘:指

      很厚的俸祿。

      【何加】 (有)什么益處。

      【奉】奉侍。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所識窮乏者:所認識的貧窮的人。得,通

      “德”,恩惠,這里是感激的意思,動詞。與:通“欽”,語氣詞。

      【鄉為身死而不】鄉,通“向”,以前。為,為(之)全句:從前為了

      “禮義”寧死也不接受。

      【今為宮室之美為之】第一個“為”,Wei4,介詞。第二個“為”,wei2,動

      詞,這里是接受的意思。

      【是亦不可以已乎】是,此,這。已,停止,放棄。

      【本心】天性,天良

      二、齊讀第二段。

      三.研讀本段、分析以下問題:

      1.提問:我們學過(談骨氣)文中有一個論據,說是古代有一個窮人不接受不敬的施舍,最后餓死。這個論據與課文第2段用的是同一個典故。請用最簡練的.一句話概括這個典故。

      討論并歸納:貧者不受嗟來之食。

      2.提問:(談骨氣)中引用孟子的一段來解釋骨氣的含義:“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那么“萬鐘則……”這句話應指前面的哪一句?

      討論并歸納:富貴不能淫。高官厚祿誘惑不了。

      3.提問:為什么高官厚祿誘惑不了?試舉例說明。

      討論并歸納:因為高官厚祿與禮義的價值不同,如果不符合禮義的高官厚祿則不能接受。比如說,叛變革命,到國民黨去當大官,真正的共產黨是寧死不為的。再比如說,出賣國家機密得到很多錢,愛國志土是寧死不為的。再比如說貪污受賄得了很多錢,正直的干部是寧死不為的。

      4.提問:文中說得了“萬鐘”是為了什么?

      討論并歸納:為了“宮室之美”,為了“妻妾之奉”,為了“所識窮乏者得我”。

      5.提問:作者認為這種作法如何?

      討論并歸納:作者認為“此之謂失其本心”應當“可以止”。

      6.提問:作者列舉了兩種不同的人生觀,贊揚了什么樣的人,斥責了什么樣的人?

      討論并歸納:贊揚了那些重義輕生、舍生取義的人,斥責了那些茍且偷生、見利忘義的人。

      7.提問:課文中運用了許多兩兩相對的句子,它們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試找出兩個這樣的句子,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討論并歸納: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

      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第(1)句意思相反,第(2)句意思相近。這些句式使行文流暢,論證

      嚴密,語氣連貫,氣勢恢弘。

      8.提問:第3段運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好處?

      討論并歸納:運用排比句式。加強了語言的氣勢。

      四、小結

      本文闡明了義重于生,義重于利和不義可恥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義”的中心論點。他對比了兩種人生觀,贊揚了那些重義輕生、舍生取義的人,斥責了那些茍且偷生、見利忘義的人。告誡人們不辨禮義而貪求富貴的行為是不可取的。

      魚我所欲也教案 篇4

      一、教學目的、要求:

      1、了解孟子舍生取義的道德主張;

      2、了解本文運用比喻和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

      3、重點積累欲舍甚惡患等實詞的意義和用法,對文中的其他實詞和虛詞進行一般的學習和復習。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是本文所運用的比喻論證、正反對比論證、邏輯推

      理論證等方法。

      2、難點是第一段的邏輯推理論證過程。

      三、教學設想:

      1、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分層推進的教學法,明確各層級的要求(具體見教學過程);注重體現新大綱對文言文的要求,讓學生在課堂上誦讀全文,力求做到能當堂完成背誦要求。

      2、針對文中的難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入作者的推理中,逐層分析,逐步理解其內涵。在教學過程中,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設計幻燈片,將要點提示給學生,讓學生有直觀印象,便于今后的復習記憶。

      3、本文用一課時完成。

      四、教學過程:

      《魚我所欲也》屬于文言說理文,文章的`重點和難點是論證方法的運用,在教學過程中要加以落實。教學內容可分為以下幾個步驟完成:

      (一)導入新課

      由學生所熟悉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入手,回顧其中名句,溫故而知新,而后導入本文的學習,了解孟子關于舍生取義的道德主張。

      (二)注重文言誦讀,指導全班同學齊讀課文,而后教師針對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出現的錯誤進行正音。如:患(huān)、惡(wù)、簞(dān)、羹(gēng)、蹴(cù)。

      (三)提煉中心論點(要求全體學生掌握此要點)

      提問:本文的中心論點是怎樣提出來的?這樣提出有什么好處?(學生分組討論,而后解答)

      明確:文章開頭第一句以魚和熊掌設喻,得出舍魚而取熊掌的結論,這里其實是以魚和熊掌比喻生和義。第二句緊接著引出中心論點舍生而取義者也。 用比喻導出中心論點,使舍生取義的道理明白易懂。

      (四)分析論證方法(要求中高層學生掌握并能加以運用)

      提問:在論述中心論點時,本文采用了哪些論證方法?(讓全班同學閱讀思考,而后由中高層級的學生踴躍回答)

      明確:這篇文章在論述過程中運用了比喻論證、邏輯推理論證、舉例論證、正反對比論證等方法。(其中邏輯推理論證法是難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引導中高層級的學生熟悉并掌握這一論證方法。)

      (五)小結本課時內容

      1、 回顧本課時要點,提醒全體學生記住孟子的舍生取義的道德主張,以及掌握本文中所運用的論證方法。

      2、面向中高層學生,要求這些學生仔細體味作者的論證思路,從中受到啟發,學以致用,聯系生活實際,結合影片《生死決擇》,寫一篇500字的小論文。

      (六)落實背誦

      1、根據新大綱的要求,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要求:中高層學生做到當堂完成本文背誦;低層學生做到當今能完成本文的背誦。

      2、課堂上可以全班齊背或個別抽查的形式來落實背誦情況。

      (七)布置課后作業

      1、結合課后練習之四,落實本課文實詞的意義和用法;補充舍惡患,要求中高層級的學生對它們的意義和用法進行整理落實,以備檢查。

      2、 預習《莊暴見孟子》,了解孟子關于仁政的政治主張。

      板書設計

      所欲有甚于生則不茍得生

      魚與熊掌--舍魚取熊掌 舍生 (即義)

      生與義--舍生而取義 取義 所惡有甚于死則不避患 舍生取義

      (即不義) 是人的本

      (設喻引出中心論點) (假設邏輯推理) 心(正面

      一簞食,一豆羹 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 論述)

      (得之則生,弗得則死) 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

      (舉例論證)

      (向) (今) 為宮室之美受之 見利忘義

      萬鐘:為身死而不受 不辨禮義 為妻妾之奉受之 是喪失人

      而受之 為所識窮乏者得我受之 的本心

      (對比論證) (反面論述)

      魚我所欲也教案 篇5

      學習目標:

      1、熟練掌握本文的詞、句翻譯。

      2、掌握本文的論點、論證方法等有關內容。

      學習方法:

      小組合作、教師點撥

      學習過程:

      導入復習:

      同學們今天我們共同來復習一下《魚我所欲也》,復習前先讓同學們看一下近幾年中考題涉及到的本課內容,通過這些中考試題你感覺學習本課我們應該掌握哪些內容?

      中考導航

      (一)金華市xx年

      1、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

      (1)故患有所不避也

      (2)賢者也勿喪耳

      2、把下面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也。

      3、文中以“舍魚而取熊掌”這一生活常理為喻有什么作用?

      4、古往今來,有許多“舍生取義”的志士仁人,請你舉出一例,并簡要說說他的事跡。

      (二)xx年安徽省

      1、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文聽意思。

      (1)故不為茍得也 茍: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如使:______________

      2、翻譯下列句子

      (1)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請摘錄文中能體現主旨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我發現

      同學們,通過這兩個中考試題,你感覺復習本課我們應掌握哪些內容?

      知識梳理

      (1)熟練掌握文言實詞、虛詞的含義和用法。

      (2)正確翻譯文章中的重點語句

      (3)正確把握本文的論點和論證方法等內容。

      一、背誦課文

      具體要求

      :請同學利用5分鐘的時間,背誦課文,注意以下重點句。

      (1)生,____________,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請同學們準確默寫以上三個句子。

      檢查方式:同桌互改。

      二、重點詞

      具體要求

      :請同學用10分鐘的時間,根據課下小注熟練背誦以下重點詞

      一段:欲 得 舍 茍 患 避 如使 由是 生 是故 非獨 賢者 勿喪

      二段:豆 呼爾 蹴 爾 不屑

      三段:萬鐘 何加 得 向 是 已 本心

      溫馨提示

      :請同學們注意區分“茍”和“生”的翻譯,同時注意不同顏色的筆標注的重點詞。

      檢查方式:(1)同桌互檢 (2)快速反應

      三、重點句

      1、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

      3、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4、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5、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

      6、所識窮乏者得我?

      7、是亦不可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8、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四、內容分析

      具體要求:

      請同學們在翻譯的.過程中注意譯出重點詞,同時注意評議的表述。

      檢查方式:

      (1)組長檢查;

      (2)同桌一題。

      1、《魚所欲也》選自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名______字______,________家________家,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僅次于___________,后世常以“______________”并稱。(寫)

      2、本文的論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語__________________。

      相關鏈接:

      論點應該是明確的判斷,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它出現的位置一般在標題,開頭、結尾。

      3、本文用了怎樣的論證方法,證明論點的,請舉例說明。

      相關鏈接

      常見的論證方法: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作用:舉例論證:列舉了____________事例,證明______________增強文章的說服力。

      道理論證:引用_______________的言論,證明____________具有權威性,論證有________力。

      對比論證:證明________________正確錯誤分明,是非曲直明確,給人印象鮮明深刻。

      比喻論證:通過形象的比喻來證明_______________把道理講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4、

      (1)舉出能證明選文觀點的兩個具體事例;

      (2)舉出能證明選文觀點的相關言論。

      魚我所欲也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積累文言文常用的實詞、虛詞,擴充文言詞匯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張,領會文章的思想內涵。

      2、能力目標:

      ⑴強化朗讀訓練、品味《孟子》散文的語言特色。

      ⑵掌握古人運用具體事例、正反對比或比喻說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觀點。

      3、情感目標:

      引導同學正確選擇,摒棄一己之私利,將正義、道義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的人。

      【教學重點】

      1、理解文意,理清論證思路,背誦課文。

      2、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內涵,辨析“失其本心”與“舍生取義”的關系,掌握本文的主旨。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這是文言文教學最實用的教法,可采取多種形式的讀,如墨讀、齊讀、跳讀、精讀、美讀等。讓同學在反復的誦讀中感受語言,體會文意,進行文化熏陶。

      2、質疑法:

      引導同學在學習過程中就自身不懂的地方提問,或對文章觀點提出自身的見解,或就淪證過程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大膽質疑。鼓勵同學自主質疑,有利于發展同學良好的思維品質,增強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3、鑒賞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多媒體顯示: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匈牙利裴多菲)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后來人。(夏明翰)

      這幾句話表示了作者怎樣的價值取向?(同學回答:生為尊嚴,生為自由,生為名聲,生為正義。)今天,我們學習《魚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示了孟子什么樣的道德主張。

      二、背景介紹

      作者和其思想主張,由同學自身發言,教師總結。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對照注釋,掃除語音障礙。

      2、請兩名同學朗讀,其余同學評點。

      可以從讀音準確、節奏分明、重音清晰、流暢自然等方面評價。

      3、教師點評:

      多媒體顯示:字音:

      1、不為茍得也(wéi)

      2、為宮室之美為之(wèiwéi)

      3、如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wù)

      停頓和重音: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

      3、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4、放錄音。

      5、同學齊讀課文。

      6、同學白讀課,參考注釋,理解文意,有不懂之處勾畫出來,準備質疑。

      四、質疑解疑,疏通文意

      1、你問我答:

      同學提出翻譯中的疑難問題、請其他同學幫助解答,自由回答。對同學不能解答的問題,教師酌情給予點撥。

      2、教師檢查同學自學情況:

      多媒體顯示: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故患有所不辟也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所識窮乏得我與 鄉為身死而不受

      2、辨析加點詞語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平

      鄉為身死而不受

      今為宮室之美而為之

      呼爾而與之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所欲有甚于生者

      萬鐘于我何加焉

      3、翻譯下列句子:

      ⑴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

      ⑵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⑶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

      ⑷此之謂失其本心。

      選若干名同學回答:

      參考答案: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辟”通“避”,躲避。

      “辯”通“辨”,區分。

      “得”通“德”,恩惠,這里是感激之意。

      “與”通“歟”,語氣詞。

      “鄉”通“向”,從前。

      2、辨析加點詞語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是:這種;這種做法。

      為:寧愿;為了;接受。

      而:表修飾,不譯;表轉折,卻。

      于:比;對。

      3、翻譯下列句子:

      ⑴采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采用;采用某種方法就能夠躲避災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⑵輕蔑地呵叱著給他人吃,過路的饑民也不肯接受;用腳踢著(或踩過)給他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⑶(可是有的人)見了“萬鐘”的優厚俸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這樣.優厚的俸祿對我有什么好處呢?

      ⑷這就叫作喪失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惡廉恥之心。

      五、朗讀訓練,體會語言特色,初背課文

      1、同學齊讀課文中的排比句和對偶句,欣賞整齊而又有變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韻美。

      2、同學背誦成組的排比句、對偶句。

      3、教師出示背誦練習。協助同學背誦。

      多媒體顯示: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 ,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是故  。

      呼爾而與之 , ; , 。

      鄉為身死而不受, ; ,今為妻妾之奉為之; , 。

      是亦不可以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4、同學齊背課文。

      六、安排作業

      1、背誦課文。

      2、理清本文的論證思路,畫出全文結構提綱。

      魚我所欲也教案 篇7

      【設計思路】

      《魚我所欲也》是一篇邏輯嚴密、氣勢飽滿的議論文。關于課文的論點尚有爭議,有人認為是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也有人認為是保持本心的重要性。不管學生贊同哪種觀點,都應該讓學生了解本文圍繞觀點行文嚴密的特點,同時也讓學生體會本文運用排比增強感染力的特點。

      【教學目標】

      1、理解全文的論證邏輯。

      2、體會排比所形成的論證氣勢。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如果說孔子的仁是指一種內在修養,那么孟子的義就是指人所應遵循的道德規范。孔子對仁學有一種堅定的信念,即使為此獻出生命也在所不惜。而當義與生命在人生的天平上等待裁決時,孟子也會毫不猶豫地舍生取義。為什么孟子把義看得比生命還重要呢?當生與義不可同時擁有時,怎樣才能做到舍生取義呢?現在讓我們從孟子的《魚我所欲也》中尋找答案。

      2、整體把握:

      課文提出了舍生而取義這一中心觀點,作者是怎樣論證的.呢?在第一段中,孟子通過列舉一組生活常識,深入淺出地告訴人們:在面臨抉擇的時候,人們總會選擇那些更加重要更有價值的事物。這可以看做全文的大前提。由此推演出一個十分具有說服力的結論:人們如果能夠把義看得高于生,就一定能夠做到舍生取義。如何做到這一點呢?二、三兩段中,孟子從事例和道理上說明了保持本心是舍生取義的前提條件。

      3、重點難點突破:

      進一步理解全文的內在邏輯:

      ⑴有的人舍生取義,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所以不做茍且偷生的事,有災禍也不躲避。這是從正面講為什么要舍生取義。假如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人之所惡莫甚于死,那么就會相反,凡是可以求生的手段,哪一樣都可以采用,凡是可以躲避禍患的事,哪一樁都可以干。這樣正反對比就顯示出義的重要。

      作者強調有人把義看得比生命還重要是因為沒有喪失本心,這個本心在孟子看來就是指人善的天性,它包括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以上是道理論證。

      ⑵二、三節是事例論證,兩種事例形成一種對比。雖然是一簞食,一豆羹,但很重要,決定著生死,但有人卻不受。而萬鐘雖多,只是為了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不重要,但有人卻接受了。前者重義,后者不辨禮義,根本原因是一個保持了本心,而另一個喪失了本心。由此可見本心的重要,有了本心,人們就會重義,社會才能安定。

      四、拓展延伸

      1、小組交流搜集到的關于舍生取義的詩句、名言或故事。每小組推薦一個代表在全班交流。

      2、在網上收集資料,了解孟子所講的禮義與仁的區別。

      魚我所欲也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魚我所欲也》選自《孟子·告子上》,是一篇論述道德標準和政治節操的說理散文。孟子以嚴肅的態度,莊重的語言,闡述了一個重要的主張:義重于生,當義和生不能兩全時,應該舍生取義。一個正直的人,有道德修養的人,應該為義而生,為義而死,必要時要“舍生取義”,而不能“見利忘義”。不辨禮儀而貪求富貴的行為是不足取的。

      學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經典的傳統課文,相對于初中階段的其他古文,它在文字上有些難度,又是以議論為主,初中生學習起來可能興趣不大。但教師對學生的自學能力要有充分的自信,允許他們提問,提倡進行探究性學習。其次,在文言文的教學中一定要重視誦讀,采取不同的形式,如默讀、齊讀、跳讀、研讀、自由讀、指名讀……讓學生在反復的誦讀過程中感受語言,體會文意,進行文化的熏陶。

      學習任務

      1. 理解孟子所闡述的'“義”的含義,懂得生命的價值與意義,正確對待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抉擇,把握人生,慎重選擇。

      2. 學習經典論說文在論證結構和方法的獨到之處。

      3. 感受孟子文章語言自然流暢,節奏鮮明的特點,多朗讀,多背誦。

      學習方法

      1. 采用“誦讀—積累—感悟”的學習方法完成學習任務。

      2. 在教師的指導下,查閱資料,為文章觀點找論據,準確理解文章的內容。

      3. 善于聯系當代,聯系個人生活實際,拓展探究,更好地借鑒古人的思想精華。

      學習過程

      一、課前準備

      1. 要求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基本疏通課文大意,找出疑難之處,留待課堂解決。

      2. 默讀課文,基本斷句準確。

      3. 教師推薦網站,了解孟子。

      學生根據教師推薦網站,或自行搜索,全面了解孟子,分組查找以下內容,并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介紹:孟子簡介、孟子人生、孟子思想、孟子學說、孟子故居、孟子故事、孟子名言、出自《孟子》的成語。

      二、激趣導入

      檢查學生預習情況,引出課文內容,激發學習興趣,打消畏難情緒。

      1. 由一二位同學講一則跟孟子有關的小故事,如“孟母三遷”“孟母對織”。

      2. 歸納至今為人們所樂于運用的孟子名言。如: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盡信書不如無書。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 《孟子》還留下了很多有生命力的成語,搶答說出哪些熟悉的成語是出自《孟子》的。例:專心致志、與人為善、舍己為人、明察秋毫、緣木求魚、揠苗助長、五十步笑百步等。

      4. 課文涉及的孟子的名言是哪一句,蘊含的成語是什么?

      “魚我所欲也……舍生而取義者也”“舍生取義”。

      三、整體感知

      1. 教師和學生一起以不同的方式默讀、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清句讀,讀出節奏。在誦讀的過程中疏通字句,梳理層次,加深理解,引發質疑。在梳理過程中對重點實詞如:“欲”“得兼”“莫”“由是”“與”“蹴”“萬鐘”要特別關注。對文中出現的五個通假字進行歸納整理。找出課文中出現的對稱句和排比句,感受文章語言特點。背誦也以這些句子為基礎,先背誦對稱句,再連句成段,連段成篇。

      2. 教師以若干問題帶動對課文的整體感知。

      ①孟子在文中的主要觀點是什么?

      ②文中哪句話可以概括全篇的大意?

      魚我所欲也教案 篇9

      【學習重點】

      1、體會文章的中心論點。

      2、論證方法。

      3、體會語言特點。

      【課時安排】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

      孟子(約公元前372至289)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今山東鄒縣)人,他曾受業于孔子的孫子子思的門人,推崇并繼承了孔子的學說,是繼孔子之后儒家學派的一位大師。世稱亞圣。作品有《孟子》七篇。他長于說理,善用比喻,縱橫捭闔,妙趣橫生,在中國散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今天我們要學習他的《魚我所欲也》就體現了他的'寫作風格和特點。

      二、學生朗讀課文

      三、注意有關字詞

      1、故患有所不辟也。通避

      2、萬鐘不辯禮儀而受之。通辨

      3、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通德,恩惠、感激的意思。

      4、鄉為身死而不受。通向,從前之意。

      四、筆譯這篇課文

      五、對艱難字詞句進行解釋

      第二課時

      一、學生齊讀課文

      二、學生散讀課文

      三、點名學生翻譯課文,對不妥之處詳加解釋

      四、學生散讀課文爭取成誦

      第三課時

      1、本文是一篇議論性文章,它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舍生取義

      2、作者是怎么樣提出中心論點的?

      文章用魚和熊掌等比喻提出中心論點的。

      3、作者是如何論證的?

      文章用魚和熊掌等比喻提出中心論點,由有甚于生,有甚于死引出不為茍得不避禍患來,這是從正面論述;由莫甚于生莫甚于死引出何不為也這是從正面論述。結論是世上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有比死亡更讓人討厭的東西(義和不義)。后又從反面論證見利忘義是喪失人的本心。

      4、寫作特色:

      ⑴ 善用比喻。

      ① 運用魚和熊掌的比喻引出中心論點

      ② 用行不吃呼爾,乞不受蹴爾比喻守義不辱。運用比喻使講述的道理明白易懂,深入淺出。

      ⑵ 運用對比。魚與熊掌生與死義與不義向與今等通篇對比鮮明,使中心論點舍生取義鮮明突出。既然能為義而舍生,那么在接受比生命更輕的高官厚祿,甚至是一簞食,一豆羹的時候要辯解是不是合乎禮義。

      ⑶ 孟子的禮義是封建君臣之禮,封建君臣之義,應批判地繼承,現在的禮義已經賦予了新的含義。如陳毅取義成仁今日事。

      ⑷ 論證方法:比喻論證、對比論證、舉例論證。

      5、結構圖示:

      熊掌 生 所欲不茍得有甚于生義

      ╱正面→→

      舍 魚 死 雖惡所不避有甚于死不義

      生

      取

      義

      ╲反面: 向(為身死而不受)

      受不義之萬鐘無益

      今(為宮室、妻妾、窮乏者)更不可

      魚我所欲也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理解孟子提倡的“舍生取義”的內涵,以及在現實社會中的意義。

      2、積累文言詞語;欣賞《孟子》散文的語言特色。

      3、理解孟子所闡述的“義”的含義,懂得生命的價值與意義,正確對待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抉擇,把握人生,慎重選擇。

      4、感受孟子文章語言自然流暢,節奏鮮明的特點,強化朗讀背誦,積累文言詞語;善于聯系當代,聯系個人生活實際,拓展探究,更好地借鑒古人的思想精華。

      教學重點:

      目標3.

      教學難點:

      目標4.

      教學方法:

      朗讀、研討。

      課型:

      新授課。

      課時數: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生命是可貴的,但生命的價值與意義決不僅僅停留于“活著”。當面臨生死抉擇時,該怎樣做出自己的決定?文中孟子關于“義”的論說,對今人仍不無啟迪。

      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人。他受業于孔子的孫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繼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稱為“亞圣”。孟子生于戰國諸侯混戰最激烈的時期,他提出“民貴君輕”、對人民作一定的讓步、反對掠奪性戰爭等主張。為此,他到各國去游說諸侯,反對“霸道”,提倡以“仁”“義”為中心的“仁政”、“王道”。他繼承和發揚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夠在諸侯中選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由于他的這些主張與當時激烈混戰的社會狀況不符,所以均未被統治者所采納。孟子退而與弟子著書,遂成《孟子》。

      2、《孟子》是先秦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內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學說、政治活動、哲學思想和個性修養。《孟子》與《論語》同是語錄體散文,但與《論語》相比,它篇幅較長,內容也更具體,描繪也更細致。《孟子》比喻準確形象,語言犀利酣暢,感情洋溢飽滿,說理深刻透徹。

      3、性善說:孟子的哲學思想屬于主觀唯心主義,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性善論”,認為人生來就有善良的本性。他說:“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還說:“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給與)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的人性說中有合理的成分,他特別強調后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以及自我修養的作用。認為“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要求人們反躬自求,“養浩然之氣”,做到“舍生取義”,“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學習生字:

      一簞食(dān) 一豆羹(gēng) 蹴爾(cù) 鄉為身死(xiàng wéi)

      所惡(wù) 得我與(yú) 今為宮室之美為之(wèi wéi)

      5、教師范讀,學生自由讀課文。

      三、默讀課文,理清條理:

      第一部分:(從開頭至“賢者能勿喪耳”),由設喻引出“舍生取義”的論點,并說明“義”的美德就是人所固有的。舍生取義是人的“本心”。(比喻論證、對比論證、道理論證)

      第一層:(從開頭至“舍生而取義者也”),以魚與熊掌不可得兼而取熊掌為喻,引出生與義不可得兼則“舍生取義”的論點。

      第二層:(從“生亦我所欲”至“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對自己的論點“舍生取義”是人的“本心”的進一步論證。先正面再反面分析闡發自己的觀點。

      第三層:(本段最后一句),作者得出結論:其實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賢者才能做到“舍生取義”是因為賢者能夠保持“本心”而已。

      第二部分:(從“一簞食”至結尾),“舍生取義就是喪失“本心”,人應該保有本心。 ” 不能“見利忘義”,否則就是失掉了人所固有的“羞惡之心”。(舉例論證、對比論證,道理論證)

      第一層:(從“一簞食”至“乞人不屑也”),從正面舉例論證不能見 利忘義。“一簞食”、“一豆羹”關系到人的生死,但若用無禮的方式施舍,就是路人、乞丐也不接受。這一事例充分證明,最普通的人也有羞惡之心,寧愿餓死而不失義。

      第二層:(從“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至“是亦不可以已乎”),從反面舉例論證不能見利忘義。首先指出一些顯貴的人“不辨禮義”就接受優厚俸祿。緊接著以一個反問句,說明他們接受的原因是利欲熏心,為私利所蔽。然后用三個排比今昔對比,批判他們重利輕義、見利忘義的行為。“是亦不可以已乎”是一句反問,更增加了批判的力量。

      第三層:(最后一句),與第一部分結束相呼應,人應該保有本心。 “本心”就是人原來固有的“羞惡之心”,也就是“義”、“善”的本性。

      四、教師小結:

      本文是一篇論述道德標準和政治節操的說理散文。作者以嚴肅的態度,莊重的言語,闡述生死與“義”的關系,指出義的價值高于生命。一個正直的人,有道德修養的人,應當為義而生,為義而死,在必要時要“舍生取義”,而不能“見利忘義”。不辨禮義而貪求富貴的行為是不足取的。

      五、布置作業: 研討與練習一。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照應:指的是行文時說過的話,在后面適當的地方重提,予以強調,或補充發揮的手法。照應有下列幾種:

      1、扣題照應,即在文中對文章的題目作出交代。

      2、首尾照應。即在篇末對其開頭進行照應。

      3、前后反復照應。即在幾個相應的段落中前后各自照應。

      4、與伏筆照應。前文留有伏筆,后文進行照應。

      5、既與題目相照應,又與開頭或前文相照應。

      6、人物的照應。前文寫某一情節、擱筆轉寫他事,后文進行照應。

      7、情節照應,前文某一情節、擱筆轉寫他事,后文進行照應。

      8、論點的照應。前文提出論點、層層論述,最后通過歸納對前面的論點進行照應。

      二、利用工具書,翻譯課文。

      三、古漢語知識:

      1、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通“避”,躲避。)

      (2)、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通“辨”,辨別。)

      (3)、所謂識窮者得我與(“得”通“德”,即恩德。這里是感激的意思。“與”通“歟”,語氣詞。)

      (4)、鄉為身死而不受(通“向”,從前。)

      2、古今異義:

      (1)、一豆羮(古義: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今義:現常為豆類名稱。)

      (2)、是亦不可以已乎(古義:這。今義:常用作判斷詞。)

      3、一詞多義:

      (1)、與:讀yú,句末語氣詞,表示反問。例句:所識窮乏者得我與;給。例句: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

    【魚我所欲也教案】相關文章:

    《魚我所欲也》教案07-15

    魚我所欲也教案10-01

    魚我所欲也的教案07-07

    魚我所欲也03-21

    《魚我所欲也》課堂教案08-12

    孟子《魚我所欲也》教案06-28

    魚我所欲也優質教案07-15

    魚我所欲也翻譯教案05-13

    魚我所欲也優秀教案10-29

    魚我所欲也的課件08-04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日本免费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 亚洲精品福利午夜高清 | 伊人久久综合网亚洲 | 婷婷六月亚洲中文字幕 | 午夜网站在线进。 | 在线看片免费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