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的詩歌:翡冷翠的一夜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看到過許多經典的詩歌吧,詩歌具有精煉、集中,節奏鮮明,富有韻律的特點。你知道什么樣的詩歌才經典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徐志摩的詩歌:翡冷翠的一夜,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翡冷翠的一夜
你真的走了,明天?那我,那我,……
你也不用管,遲早有那一天;
你愿意記著我,就記著我,
要不然趁早忘了這世界上
有我,省得想起時空著惱,
只當是一個夢,一個幻想;
只當是前天我們見的殘紅,
怯憐憐的在風前抖擻,一瓣,
兩瓣,落地,叫人踩,變泥……
唉,叫人踩,變泥——變了泥倒干凈,
這半死不活的才叫是受罪,
看著寒傖,累贅,叫人白眼——
天呀!你何苦來,你何苦來……
我可忘不了你,那一天你來,
就比如黑暗的前途見了光彩,
你是我的先生,我愛,我的恩人,
你教給我什么是生命,什么是愛,
你驚醒我的昏迷,償還我的天真。
沒有你我哪知道天是高,草是青?
你摸摸我的心,它這下跳得多快;
再摸我的臉,燒得多焦,虧這夜黑
看不見;愛,我氣都喘不過來了,
別親我了;我受不住這烈火似的活,
這陣子我的靈魂就象是火磚上的
熟鐵,在愛的槌子下,砸,砸,火花
四散的飛灑……我暈了,抱著我,
愛,就讓我在這兒清靜的園內,
閉著眼,死在你的胸前,多美!
頭頂白楊樹上的風聲,沙沙的,
算是我的喪歌,這一陣清風,
橄欖林里吹來的,帶著石榴花香,
就帶了我的靈魂走,還有那螢火,
多情的殷勤的螢火,有他們照路,
我到了那三環洞的橋上再停步,
聽你在這兒抱著我半暖的身體,
悲聲的叫我,親我,搖我,咂我,……
我就微笑的再跟著清風走,
隨他領著我,天堂,地獄,哪兒都成,
反正丟了這可厭的人生,實現這死
在愛里,這愛中心的死,不強如
五百次的投生?……自私,我知道,
可我也管不著……你伴著我死?
什么,不成雙就不是完全的“愛死”,
要飛升也得兩對翅膀兒打伙,
進了天堂還不一樣的要照顧,
我少不了你,你也不能沒有我;
要是地獄,我單身去你更不放心,
你說地獄不定比這世界文明
(雖則我不信,)象我這嬌嫩的花朵,
難保不再遭風暴,不叫雨打,
那時候我喊你,你也聽不分明,——
那不是求解脫反投進了泥坑,
倒叫冷眼的鬼串通了冷心的人,
笑我的命運,笑你懦怯的粗心?
這話也有理,那叫我怎么辦呢?
活著難,太難就死也不得自由,
我又不愿你為我犧牲你的前程……
唉!你說還是活著等,等那一天!
有那一天嗎?——你在,就是我的信心;
可是天亮你就得走,你真的忍心
丟了我走?我又不能留你,這是命;
但這花,沒陽光曬,沒甘露浸,
不死也不免瓣尖兒焦萎,多可憐!
你不能忘我,愛,除了在你的心里,
我再沒有命;是,我聽你的話,我等,
等鐵樹兒開花我也得耐心等;
愛,你永遠是我頭頂的一顆明星:
要是不幸死了,我就變一個螢火,
在這園里,挨著草根,暗沉沉的飛,
黃昏飛到半夜,半夜飛到天明,
只愿天空不生云,我望得見天
天上那顆不變的大星,那是你,
但愿你為我多放光明,隔著夜,
隔著天,通著戀愛的靈犀一點……
六月十一日,一九二五年翡冷翠山中
情感和思想
意象
但不管怎樣,愛人的即將離別在她心里投下了沉重的陰影,對“殘紅”這一意象的聯想,反映了她的精神負擔和心理壓力,她對愛人走后自己將獨自面對現實處境而感到焦慮和害怕。她隨即把苦楚的因由轉嫁給愛人:“天呀!你何苦來,你何苦來……”愛情讓人幸福,愛情也會讓人苦惱,特別是相愛的人不為社會所理解、不為親朋好友所支持時,更會有苦惱的感受。女子責怪愛人帶給她愛情的苦惱。
詩人或藝術家總是盡量隱蔽情感和思想,不讓它們站出來“直接”說話,而是讓它們隱寓在詩人為其創造的種種意象和設置的層層矛盾中,拐彎抹角、迂回曲折地“間接”表現出來。在《翡冷翠的一夜》這首詩里,讀者將看到詩人是怎樣“間接地”而不是“直接地”表現抒情主人公——一弱女子(泛指在愛情中扮演陰性角色的一方)錯綜復雜、變幻不定的情感思緒的。
抒情主人公
詩一開始就切入抒情主人公的心理活動:“你真的走了,明天?那我,那我,……”愛人的行期應該是早已決定了的,對這本沒有什么可疑問的,但這女子心里并不愿意愛人離她而去,也不相信愛人真的忍心離她而去。這樣,外在的既定事實同女子的內心愿望形成“錯位”,產生了對不是猝然而至的行期卻感到突然的心理反應。“那我,那我,……”這是一句未說完的話,它的意思應是“你走了,那我怎么辦?”但如果這樣說,就缺乏一種詩意,也欠缺含蓄,不能揭示這一弱女子復雜的心理活動。這里用重復和省略號,很好地傳達出女子喃喃自語、一時不知如何是好的心理狀態。“你愿意記著我,就記著我,/要不然趁早忘了這世界上,有我”這是因留不住愛人而說的“賭氣”話,女子心里仍在嗔怪愛人,她明知愛人是不可能忘記她的,卻偏這么說,言外之意自然是要愛人記住她。
徐志摩,這位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熠熠生輝的人物,于1897年1月15日誕生在浙江海寧 。本名章垿,字槱森,小字又申,還曾用過仙鶴、南湖、海谷、黃狗等諸多筆名。他不僅是新月詩派的杰出代表人物,更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著名詩人、散文家,以及景星學社成員和新月社主要組織者之一 。
1. 求學之路:徐志摩自幼便展現出非凡的聰慧,3歲時,父親徐申如就為他聘請了塾師,開啟啟蒙教育。1900年,他進入家塾,深受塾師孫蔭軒贊賞 。7年后,入硤石鎮開智學堂,成績斐然,被稱作“神童”,1909年順利畢業 。1910年,經沈鈞儒介紹,他入讀杭州第一中學,與郁達夫成為同班同學 。在這期間,1913年至1914年,他在杭州第一中學校刊《友聲》發表《論小說與社會之關系》《鐳錠與地球之歷史》等文言文作品 。1915年,徐志摩從杭州第一中學畢業后,考入上海滬江大學 。同年,在父母的安排下,他與張幼儀成婚 。1916年秋,他轉入天津北洋大學法科預科 。1917年,北洋大學法科并入北京大學,徐志摩以旁聽生身份進入北京大學法學院,學習政治學、法語與日語 。1918年,經張幼儀二哥張君勱介紹,他拜梁啟超為師,徐申如為此出資1000銀圓作為拜師禮 。此后,1919年8月14日,徐志摩前往美國克拉克大學,成為歷史系的一員 。他僅用三學期就修滿學分提前畢業,還因成績優異獲一等榮譽獎 。同年9月,他又前往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僅用一年便拿下經濟學碩士學位 。就在博士學位近在咫尺時,受接觸的思想和思潮影響,他毅然放棄深造,奔赴英國劍橋大學,一心追隨羅素 。但因羅素被校方辭退,未能如愿,轉而在倫敦大學政治經濟學院跟隨拉斯基教授學習,以獲取博士學位 。1921年春,在狄更生的推薦下,他以特別生身份進入劍橋大學王家學院,也正是在此期間,他對文學產生濃厚興趣,開啟新詩創作之路 。
2. 工作經歷:1922年,徐志摩開始頻繁發表詩文,并積極翻譯外國著名作家作品,還在清華文學社和文友會上發表英文演講 。同年3月,他與張幼儀正式離婚 。1923年3月,徐志摩作為主要組織者,成立新月社,社名取自泰戈爾詩集《新月集》,社址位于北京西交民巷西頭松樹胡同七號 。1924年4月,泰戈爾訪華期間,無論是在北京講學社的演講,還是在上海與印度詩人的集會,亦或是在南京的演講以及在北京的六次演講,徐志摩均擔任翻譯 。5月8日,在北京學界為泰戈爾舉辦的64歲祝壽會上,他與林徽因共同出演泰戈爾短劇《契玦臘》 。1924年秋,徐志摩擔任北京大學教授,次年3月離職 。1925年12月13日,他成為北京新創辦的《現代評論》周刊主要撰稿人,也正是在此期間,他在北京結識了陸小曼 。1926年4月,徐志摩出任《晨報副刊》主編,不過實際選稿工作由聞一多負責 。同年9月,他辭去該職務,移居上海 。1927年春,他與胡適等人創辦新月書店,并擔任書店總編輯 。與此同時,還涉足商業,創辦“云裳服裝公司” 。12月27日,他創辦《新月》月刊并擔任主編 。這一時期,他還在上海光華大學、東吳大學法學院、上海大夏大學擔任教授 。1926年10月3日,徐志摩與陸小曼完婚 。1928年11月6日,他創作出經典詩歌《再別康橋》 。1929年,應舒新城邀請,他擔任上海中華書局編輯 。1930年,他辭去東吳大學、大夏大學和中華書局職務,8月轉任南京中央大學教授 。1931年,他辭去南京中央大學職務 。1月20日,他創立《詩刊》并擔任主編 。2月,應胡適邀請,前往北京大學擔任英文系教授,同時兼任北京女子大學教授 。
3. 飛機失事: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受好友林徽因邀請,打算從南京乘坐“濟南號”郵政飛機前往北京參加其報告會 。為節省費用,他選擇了這趟免費航班 。然而,在靠近濟南時,飛機突遇大霧,最終與山脈相撞墜毀,徐志摩不幸遇難,年僅35歲 。噩耗傳來,其父親悲痛萬分,認定陸小曼的過度揮霍是導致兒子慘劇的原因,遂與陸小曼斷絕來往 。后來在海寧舉行的徐志摩追悼會,徐申如也拒絕讓陸小曼參加 。
4. 創作風格
詩歌風格:作為前期新月派的核心人物,徐志摩的詩歌風格與新月派理論緊密相連 。新月派提倡新詩格律化,主張理性節制情感,將主觀感情客觀化,聞一多提出的詩歌“三美理論”(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影響深遠 。徐志摩個性活潑靈動、瀟灑空靈,造就其詩歌飛動飄逸的獨特風格 。如在《雪花的快樂》中,雪花似有生命,朝著“清幽的住處”飛去,直至融入愛人的心胸,象征著詩人對愛、自由與美的執著追求 。在《滬杭車中》,他巧妙地將火車行駛聲與窗外景色轉化為強烈節奏感的聲響,使聽覺與視覺相互交融,時間與空間完美貫通,激發讀者的哲理思考 。在《誰知道》里,通過單個意象的交錯轉換,塑造出一位在人生旅途艱難跋涉的夜行者形象 。他善于借客觀事物抒發內心深處的情感,情感與事物的契合自然而不做作 。像《黃鸝》中,用“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熱情”的黃鸝鳥,《為要尋一個明星》里“拐腿”的瞎馬等,都生動地傳達出他的情感 。在《沙揚娜拉》中,“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細膩地描繪出女性的嬌羞和東方的溫柔 。在《她睡著了》中,以“星光下一朵斜欹的白蓮”“香爐里裊起一縷碧螺煙”“澗泉幽抑了喧響的琴弦”等比喻構建意象,生動展現“她”的睡態 。而且,他詩中的意象并非靜止,而是動態且富有流動性 。徐志摩還是“三美理論”的堅定推崇者與實踐者 。在《雪花的快樂》里,詩句字數相近,符合建筑美;采用兩字成句的方式,節奏舒緩,末字押韻,韻律與情感走向一致,給人輕盈律動又不失活潑之感 。《再別康橋》中,前四句與后四句句式相仿,語言清新流暢,疊音詞的運用增強了詩歌的韻律節奏,盡顯音樂美 。
散文風格:“散文詩化”是徐志摩散文最為突出的風格之一 。具體表現為詩歌“三美理論”在散文創作中的運用以及情感的跳躍 。在《想飛》中,他生動刻畫云雀形象,用樸素貼切的比喻,將內心豐富情感轉化為富有詩意的文字,抒發對自由的強烈渴望和無處排解的苦悶 。在《我所知道的康橋》里,描寫康橋美景時運用歐化長句,抒發感悟時則多用短句,通過長短句的交叉互換、反復、排比等手法,增強了散文的節奏感與音樂感,讓讀者在音樂與繪畫之美中體悟作者情感 。長短句的靈活運用與修辭手法的巧妙搭配,共同營造出散文起伏有致的韻律美 。情感真摯且濃烈也是其散文的一大特點 。《想飛》中,用氣勢磅礴的文字表達超越自我的強烈渴望 。他的作品兼顧感性與理性,如《丑西湖》通過對比描寫,展現商業化改造帶來的負面影響和失落感,既寄托了深摯情感,又蘊含對當代社會問題的深刻反思 。在《泰戈爾》一文中,運用押韻營造低沉哀傷氛圍,表達對泰戈爾離去的不舍與敬意,極易引發讀者共鳴 。此外,徐志摩還熱衷于在散文中堆疊意象 。在他看來,意象具有工具性,通過多重意象疊加營造瑰麗多彩的意境,從而有效傳達思想 。在《想飛》中,夜鷹、云雀、翅膀等意象,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他對“飛”的渴望與理想 。在《我所知道的康橋》里,運用移步換景手法,描繪康橋美景,借助熠熠星光、波光閃耀、遼遠鐘聲和潺潺流水等元素,創造出奇特的感受和極致的視聽之美,表達對精神家園的深切懷念與執著追尋 。楊振寧曾贊賞徐志摩“跑野馬”的散文比詩更出色,這里的“野馬風氣”指的正是他散文自由灑脫的風格 。
5. 代表作品:徐志摩的代表作品眾多,如《再別康橋》《翡冷翠的一夜》等 。他的作品在遵循詩歌“三美理論”的基礎上,進行了獨特創新 。通過變換章法、句式,既保留詩歌形式的美感,又不受過多束縛,體式靈活多樣,為新詩發展注入新活力 。同時,他提出“移植十四行體并使之中國化”的重大課題,有力推動了新詩的建設進程 。
【徐志摩的詩歌:翡冷翠的一夜】相關文章:
徐志摩《翡冷翠的一夜》詩歌10-11
徐志摩詩歌《翡冷翠的一夜》08-04
徐志摩《翡冷翠的一夜》02-18
徐志摩翡冷翠07-04
徐志摩散文《翡冷翠的一夜》08-05
徐志摩《翡冷翠的一夜》賞析09-25
翡冷翠山居閑話 徐志摩09-07
徐志摩《翡冷翠的夜》賞析11-15
徐志摩《翡冷翠山居閑話》賞析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