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上冊語文《望岳》教案設計

    時間:2025-07-24 14:56:10 賽賽 望岳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初二上冊語文《望岳》教案設計(通用12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初二上冊語文《望岳》教案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初二上冊語文《望岳》教案設計(通用12篇)

      初二上冊語文《望岳》教案設計 1

      一、教學目的

      1、背誦這首詩;理解詩的意境。

      2、誦讀能力;聯想,想象能力。

      3、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4、重點目標:背誦此詩。

      5、目標難點:理解詩的意境。

      二、教學過程

      (一)知識鏈接⑤⑥⑦⑧⑨⑩

      填出下列相應的山名:

      東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華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二)一讀全詩,了解詩體

      1、律詩:①四聯(首聯、頷聯、頸聯、尾聯;頷聯、頸聯必須對仗);②押韻;③韻腳;

      2、節奏:音節劃分0000

      (三)二讀全詩,讀準字音。

      (四)三讀全詩,掌握字義。

      岱(泰山)宗(首,大)齊魯(泰山北為齊,泰山南為魯)

      造化(天地自然)陰陽(山之北為陰,山之南為陽)

      蕩胸(心頭滌蕩,胸襟為之開闊)

      會當(應當,一定要)夫(虛詞,無實義)青(指泰山之色,青翠蒼郁)

      鐘(聚集)入(收入眼里,看到)眥(眼眶)

      凌(登臨,登上)覽(俯視)曾(通“層”)

      (五)四讀全詩,了解詩句含義

      1、解題

      詩題叫《望岳》,可見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詩沒有一個“望”字,卻句句寫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別,有遠有近,有虛有實。

      2、詩句理解

      ①首聯:首句遠望,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樣)上,試比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語氣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則驚奇、贊嘆之情更明朗,也更強烈。)

      以夸張手法,極寫“齊魯青未了”的氣勢,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蒼郁,綿延不絕。

      泰山北為齊,泰山南為魯。“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脈綿延深遠,青翠蒼郁,從齊到魯看不到盡頭。這一句是遠望,狀寫泰山臥齊魯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偉宏闊的氣勢。寫出自己的體會,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的高。

      ②頷聯:是近望,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曉”的景象寫泰山高聳云端、萬仞摩天的高偉雄俊。

      各用一個字分別概括詩人眼中泰山的特點?(“神”或“秀”,“高”。這兩句詩突出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③頸聯:是細望,是想像之辭。詩人由遠望、近望進而想到泰山氣象萬千,云氣層生,一定會震蕩人們的心胸。使之豁然開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會更加敏銳,連一掠而過的歸鳥也收入眼底。這兩句寫主觀感受,反襯出泰山的雄偉壯麗及其感人力量。

      ④尾聯:由“望岳”想到了將來的“登岳”。寫有望岳而引起的'決心。因泰山之雄偉而引出一覽無余而后快的心緒,抒發了詩人昂揚向上,積極進取的博大胸懷。

      最后一句表達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表達了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之雄心,顯示出他堅忍不拔的性格和遠大的政治抱負。

      (六)理解性默寫:

      1、總括泰山的全貌,突出它的雄偉高大的山勢的句子是:

      2、描寫近望泰山神奇秀麗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地句子是:

      3、表現詩人欣賞泰山而入神的句子是:

      4、充分表現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成為千古名句的句子是:

      小結:這首詩層次清晰,形象鮮明,寫景抒情,交相輝映,通篇寫望而不著一個望字,含蓄蘊藉又自然開朗。始終在研詞煉句方面頗見功夫。

      (七)背誦默寫

      初二上冊語文《望岳》教案設計 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自學生字詞,能有感情的朗讀古詩。

      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在自主合作中理解詩意,升華情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泰山雄偉神奇的景象,體會 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

      教學重點:

      體會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

      教學難點:

      由詩句感悟作者情感。

      教學過程:

      同學們,你知道我們祖國的“五岳”名山嗎五岳之首是那座名山今天,就讓我們跟隨唐代大詩人杜甫一起去領略泰山的風姿。

      (一)朗讀詩歌。

      1、觀看多媒體課件,邊聽邊在文中劃出節奏,不認識的字要標音。

      2、自由讀文,讀出古詩的韻律。

      3、點名讀文,師生點評。(教師適機指導朗讀,大體上每句詩的前兩個字讀緩,第三個字重讀,后兩個字上揚。)

      (二)借助注釋和工具書,小組研讀,理解詩意。

      1、重點理解“夫”的作用,夫在這里是虛詞,表示感情強烈。并讓學生對比朗讀,“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語氣上有什么不同

      2、自由匯報對詩的理解,師生共同參與。

      3、整理詩意。(五岳之首的泰山是怎樣的景象呢她的峰巒在齊魯大地綿延,青翠的山色無窮無盡望不到邊際。大自然把一切神奇秀麗都匯聚在這里,山南山北雖在同一時刻,但一邊明亮如清晨;一邊卻陰暗似黃昏。看著山間升騰的層層云霧,真是令人胸懷蕩然。極力張大眼睛把飛鳥歸山的景象映入眼簾。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頂峰,俯瞰群山!)

      (三)深入品讀。

      1、有感情的誦讀全詩。

      詩的第一句什么意思(五岳之首的泰山是怎樣的景象呢)作者又是怎樣回答這一疑問的呢從中你能體會到作者筆下的泰山有何特點

      2、詩雖以《望岳》為題,但文中卻無一個望字,但又處處不離望,請同學們再讀此詩,感受作者都是從哪些角度去望泰山的(前兩句遠看,三四句近看,五六句細看。)

      3、正因為作者看到了如此美景,才有了怎樣的愿望呢(引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從這一句中你能體會到詩人怎樣的`胸懷

      (四)再讀悟情。

      這首詩是詩人科舉落榜后游歷齊、趙時,見到了泰山,寫下了這首詩,在詩中你能看出任何科舉落榜的消極情緒嗎整首詩又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呢(詩人熱情贊美了泰山的神奇秀麗,流露出了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尤其是最后兩句,表現了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魄。)

      你還能聯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詩句(王之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五)知識延伸。

      泰山自古一來就被文人墨客所青睞,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贊泰山。(課件出示泰山圖片)學生結合課下收集的內容匯報描寫泰山的語句。其他人可以有選擇的記錄。

      (六)小結作業。

      杜甫雖一生坎坷,但卻能憂國憂民。這首詩就抒發了他遠大的理想和抱負。課下請同學繼續收集杜甫的詩句,感受“詩圣”的情懷。

      初二上冊語文《望岳》教案設計 3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生平及寫作背景知識。

      2、朗讀詩歌,了解大意,領略泰山雄偉壯麗的景色。

      3、體會詩句所表現的情感,感悟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4、學會賞析名句,領悟詩歌的哲理。

      【重點、難點】

      體會詩句所表現的情感,感悟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賞析名句,領悟哲理。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文學常識:

      1、關于作者:

      《望岳》的作者是唐代詩人杜甫,字,子美;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他有“詩圣”之稱。他的詩被譽為“史詩”他是我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齊名,世稱“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別”,這是一首詠東岳泰山的詩。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2、了解“五岳”:東岳泰山,位于山東泰安市。西岳華山,位于陜西華陰縣。南岳衡山,位于湖南長沙以南的衡山縣。北岳恒山,位于山西渾源縣。中岳嵩山,位于河南登封縣。(東西南北中泰華衡恒嵩)

      三、朗讀詩歌

      初讀詩歌,強調字音,把握節奏,明確體裁。

      (1)學生自己默讀詩歌,教師則強調一些字的讀音,如“岱”、“夫”、“了”、“眥”等。

      (2)學生劃分詩歌停頓的節奏,同桌互讀,指名讀,教師總結、評價,最后,再集體朗讀詩歌。

      四、感知探究

      1、再讀詩歌,理解詩句含義。(學生借助課下注釋逐句理解,小組內同學間互相交流,掌握詩句的含義。)

      完成后,教師再點名檢查、集體點撥自學情況。學生集體復述句義,再讀詩歌。

      2、細讀詩歌,哪些詩句是寫景?前六句詩句具體描寫了泰山景色的什么特點?

      3、全詩以“望”字貫穿全詩,詩中句句都是寫“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虛有實。那么每句分別

      五、背景介紹

      六、品情感,賞名句

      1、談談你對“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句話的理解。

      (溫馨提示:賞析名句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1、分析內容2、抒發情感3、蘊含哲理4、運用修辭5、煉字角度)

      1)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舉目四望所有的山都是那么的矮小。表達了作者希望登上山頂,俯視群山的`意愿。

      2)表現了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豪邁氣概。

      七、拓展延伸

      1、總括泰山的全貌,突出它的雄偉高大的山勢的句子是:

      2、描寫近望泰山神奇秀麗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地句子是:

      3、詩人細望泰山而時間之久,表現對祖國河山的熱愛的詩句是(表現詩人欣賞泰山而入神的句子):

      4、充分表現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成為千古名句的句子是(明全詩主旨并表達作者遠大的理想和抱負(有人生哲理)的詩句是:

      5、包含一切有所作為的人都應具有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哲理的詩句是:

      附:板書設計

      望岳

      杜甫

      寫景:巍峨高大神奇秀麗

      抒情:凌云壯志遠大抱負

      初二上冊語文《望岳》教案設計 4

      一、教學目的:

      1、泰山雄偉神奇的景色。

      2、感悟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3、探究文學作品風格與作家個人遭遇之間的關系。

      二、教學重點:

      1、領略泰山雄偉神奇的景色

      2、感悟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三、教學難點:

      理解詩中哲理和意境;

      四、教學對象:

      八年級學生

      五、教學課時:

      一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同學們,即將到來的十一假期,大家有什么安排呢?讓同學自由回答,把話題引向“旅行”。說起旅行,我們國家的名勝古跡可是數不勝數。單說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當屬“五岳”最有名,正如“五岳歸來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誰的名氣最大呢?明確:泰山

      2、介紹“泰山”,同時展示課件。

      “泰山”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譽,又稱東岳,中國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泰山位于山東省中部,自然景觀雄偉高大,有數千年精神文化的滲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觀的烘托,著名風景名勝有天柱峰、日觀峰、百丈崖、仙人橋、五大夫松、望人松、龍潭飛瀑、云橋飛瀑、三潭飛瀑等。泰山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名錄。數千年來,先后有十二位皇帝來泰山封禪。

      3、今天我們就一起來領略一下杜甫筆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講授新課:

      分兩步:先通過解題使學生達到整體感知;后逐句詮釋。

      整體感知:

      1、朗讀,強調字音、字形。

      2、解題:詩題叫《望岳》,可見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詩中句句都是寫“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遠有近,有虛有實。

      逐句詮釋:(此詩雖是八句四聯,中間兩聯還是對仗,但它不是律詩而是古體詩,它不講究平仄,故不可使用“頷聯”“頸聯”等名稱)

      1、“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開篇以設問起句,表現詩人雖未得親歷其境,但久慕其名。接著解釋“岱宗”一詞,再問:“夫”是個虛詞,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樣)上,試比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語氣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則驚奇、贊嘆之情更明明,也更強烈。)接句自問自答,“齊魯”是春秋的兩個諸侯國,泰山北為齊,泰山南為魯。“青”,指泰山之色,請問,這表現了泰山的什么特點?明確:青翠。“未了”,形容泰山山脈綿延深遠,從齊到魯看不到盡頭。這又表現了泰山的什么特點?明確:綿延不絕。整句話是摹寫泰山山脈臥于齊魯大地,那這就應該是遠望所見。

      2、“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這兩句中的“造化”,指天地自然。“鐘神秀”,天地間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鐘”,聚集的意思。大家覺得這應該是虛寫還是實寫呢?明確:虛寫。表面上寫造物主獨鐘泰山,賦予之神秀之氣,而實際上抒發了詩人對泰山的賞慕有加。“陰陽”是指山的南、北兩面,這句話就是說:“山南山北,雖在同一時間,但一邊明亮如清晨,一邊卻陰暗如黃昏。”大家覺得這句話哪個字用得最好?為什么呢?明確:“割”字,突出南陽北陰之景色,泰山巍峨高大的形象躍然紙上。第四句應為實寫,極盡夸張之能事,寫泰山山勢之高峻。這一聯運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那么綜合起來,這句表現了什么樣子的泰山呢?明確:神奇秀麗、高大。比較首句,詩人關注的焦點已經從整個泰山山脈發展到泰山的山南、山北。這么看來這句應是從那個角度進行“望”呢?明確:近望。

      3、總結:這兩聯可以概括為:泰山的整體形象。

      4、過渡:這是我們這個節課的教學重點之一:領略泰山雄偉神奇的景色。當然,學習一首詩,重點還在于理解詩中的“情”,所以我們接下來看到詩的第三句以及第四句。

      5、后兩句為本詩的第二層,也寫了泰山景物,但著力表現的是詩人的感受。

      “蕩胸生層云,決眥人歸鳥。”這兩句是想像之辭。這兩句詩亦景亦情,情由景生,這里的景是指?明確:層云、歸鳥。詩人由遠望、近望進而想到泰山氣象萬千,云氣層生,一定會震蕩人們的心胸。使之豁然開朗,這表達了怎樣的心情?明確:心情激蕩。接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會更加敏銳,連一掠而過的歸鳥也收入眼底。這說明站在泰山上,視線如何呢?明確:眼界空闊。這一句是抓住了層云和歸鳥這兩個景物細節來抒情,所以這一聯應為“細望所見”。

      6、接著詩人順理成章地寫出了他心底的愿望:“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請大家結合注釋理解這一聯的意思。明確:有朝一日,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絕頂,把周圍矮小的群山們,一覽無遺!那么是站在一個什么樣的角度,可以一覽群山呢?明確:俯視。接著是本課重點:結合寫作背景,啟發學生理解這一句的深層含義。讓學生各抒己見。(參考答案:因泰山之雄偉而引出一覽無余而后快的心緒,抒發了詩人昂揚向上,積極進取的博大胸懷。)

      7、總結:這兩聯可以概括為:詩人的感受

      8、結合整首詩,進一步感悟詩人情感:討論問題一、年輕的詩人科舉不第后游歷齊趙,見到了泰山,寫下了這首詩,在詩中你能看出任何科舉敗后消極頹廢情緒嗎?那整首詩給你的感受是什么?學生自由發言。(參考答案:詩人熱情贊美了泰山的神奇秀麗,流露出了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尤其是最后兩句,直抒胸臆,表現了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魄,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

      討論問題二、杜甫一生極為坎坷,特別是在安史之亂發生以后,他四方飄泊,居無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為家,他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寫于這動蕩不安的生活之中。讀過這首詩后,你對杜甫有怎樣的認識能找到他取得如此偉大成就的原因么?

      學生自由發言。

      五、布置作業:背誦這首詩,完成課后練習。

      初二上冊語文《望岳》教案設計 5

      【教學目標】:

      掌握重點字詞的含義;

      領略泰山雄偉神奇的景色;

      理解并學習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教學重點】:

      a、重點字詞的含義;

      b、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教學難點】:

      名句蘊含的人生哲理。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方法】:

      朗讀法、討論法

      【教學準備】:

      ppt

      【教學程序】:

      一、導入新課

      (幻燈1)

      詩歌,是一種文學體裁,通過語言,除了表達文字的意義外,也表達情感與美感。詩歌是觀照詩人情感的一面鏡子。詩配上音樂則稱為歌。

      詩歌作為中國文學領域的一顆璀璨的名珠,好多詩人的形象也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看下面這句話是對哪個詩人的評價?

      二、作者并背景介紹

      1.說說你印象中的杜甫

      師補充要點(幻燈3)

      我們今天就來欣賞下唐朝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筆下的泰山是怎樣的一番景象。

      (板書課題,并釋題)

      “泰山” 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譽,又稱東岳

      2.《望岳》寫于唐開元盛世時期,詩人二十四五歲,正值青年時期。

      三、初步朗讀

      1、聽范讀,要求聽準字音,把握節奏。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句式特點為“二二一”或“二一二”)

      2、自由讀、指名讀、全體學生齊讀。

      四、整體感知(分組討論)

      1.結合注釋,了解詩歌內容。

      2.快速搶答,字詞解釋。

      3、釋句。

      五、深入研讀

      師:詩題叫《望岳》,杜甫實際上望到了哪些景象(幻燈7想一想)

      2、這首詩描寫了泰山怎樣的特點?從哪些詩句可以看出來?

      3、詩題為《望岳》,但全詩沒有一個“望”字,而句句寫向岳而望,而且角度不同,試對此作具體分析。

      4、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指導概括并板書: 首聯: 遠望 綿延不絕、樹木蒼翠 頷聯: 近望 神奇秀麗、巍峨高大 頸聯: 細望 云涌云翻、鳥兒歸巢 尾聯: 不畏艱難 俯視一切

      六、名句賞析

      有人說詩歌是要“品”的,就跟茶一樣。你不細細的品,是品不出它的.味道的,你要一個字一個字的慢慢的品,才能品出他的味道。

      例如這兩個字:(幻燈8品一品)

      1、“陰陽割昏曉”中的“割”一直被后人推崇,為什么?

      2、賞析“造化鐘神秀”中“鐘”字的妙用。

      七、中考鏈接

      我們學生學習古詩除了可以陶冶情操外,還要能直面最后的中考,下面看看有關這首詩的中考賞析題。

      (幻燈9)

      八、背誦競賽。

      九、教師小結。

      十、作業:

      初二上冊語文《望岳》教案設計 6

      學習目標:

      1、在了解杜甫及相關文學常識的基礎上通過反復誦讀體悟詩歌內容,領略泰山雄偉神奇的景色。

      2、理解“鐘、割”的妙處和名句蘊含的`人生哲理。

      3、理解青年杜甫的豪情,鼓勵學生樹立遠大的志向和抱負。

      學習重點:

      理解名句蘊含的人生哲理。

      學習難點:

      理解青年杜甫的豪情。

      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民間疾苦,筆底波瀾;世上創痍,詩中圣哲。”草堂留后世,詩圣著千秋。”

      同學們,這些對聯中指的人物是誰呢對,是杜甫 。

      杜甫在25歲的時候,他父親杜閑在山東任司馬,他曾借省親之機去山東各處游歷,這首詩就是那個時期寫的。我們讀杜甫“安史之亂”后的詩作,往往會覺得他是個沉郁寡歡的老人;可是,讀這一首感覺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氣都將使你感奮不已。

      二、了解作者和文體常識:

      1.介紹作者:

      杜甫[公元712-770] 字 子美,詩中自稱少陵野老,后人稱他杜少陵。自唐以來,他的詩歌即被公認為“詩史”,詩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詩宗,被尊稱為“詩圣”。

      2.介紹古體詩。

      古體詩,多數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用韻比較自由,可以一韻到底,也可以換韻。從句式方面看,古詩五字為二二一式或二一二式。《望岳》是一首五言古詩,句式有“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三、朗讀詩歌

      1、學生齊讀《望岳》。

      2、老師指導、范讀,要求聽準字音,把握五言古詩的誦讀節奏。

      3、全體學生自讀、齊讀。

      四、了解詩的內容

      1、學生參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詩句,理解詩意。

      2、全班交流問題及解答。(學生說說詩句的含義。)

      五、再次朗誦,研討品析

      初二上冊語文《望岳》教案設計 7

      教學重點:

      體會詩人借物抒發的不同情感,學會意象—意境—詩情的鑒賞方法。

      教學難點:

      熟練掌握詩歌賞析四步法,學會通過此方法鑒賞詩歌。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教師活動預設學生行為設計意圖

      一、引入新課,介紹基本常識。多媒體展示詩歌賞析四步法:明背景、抓意象、析意境、賞手法。介紹杜甫基本情況,并引述詩的四時期,講解本詩寫作背景。做好筆記,課堂上應掌握基本的文學常識。讓學生對如何賞析詩歌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并對作者的生平等基本情況進行掌握。

      二、明詞義。講解重點字詞及詩歌的結構。對通假字、“陰、陽”二字等重點字詞進行講解,如“夫”的讀音。同時通過首聯、頷聯、頸聯、尾聯這四部分分析詩歌結構,從中體會詩歌藝術特色。對重點字詞做好筆記,按照老師的教授步驟,對每一句詩的藝術特色進行賞析。掌握詩歌中重點字詞,有助于學生更好理解詩歌內涵,同時對每一句詩進行深刻的分析。

      三、抓意象。通過字詞的含義教學生如何領會詩歌的意象。如:“青未了”、“鐘”、“割”、“生”等字,讓學生明白作者為什么這樣寫,這樣用字。欣賞多媒體泰山的畫面,在結合字詞的講解,讓學生抓住詩歌的意象,解答學生的疑問。字畫結合,有助于學生形象的理解這些字詞用的精妙之處。

      四、析意境多媒體繼續播放泰山的畫面,并播放朗讀錄音,讓學生進入畫面中,老師結合第三部分的講解,深刻分析詩歌的意境,點明本詩歌的思想感情。學生會感覺到熱血沸騰,對祖國河山的'熱愛,懷揣遠大抱負,這時可以運用“隨機點撥,因文入理”的方法讓學生學會賞析詩歌。通過運用“隨機點撥,因文入理”的方法。讓學生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并激發學生熱愛祖國河山和遠大抱負的愿想。

      板書設計

      遠望設問由遠襯高雄偉高大

      (虛)

      近望擬人險峻神秀

      (實)

      望岳

      細望對偶反襯神奇力量

      (實)

      愿望想象抒發抱負

      (虛)

      評價原則:

      1、及時性,對學生的積極表現給于及時鼓勵;

      2、以鼓勵為主,多給于正面鼓勵;

      3、評價要公平、公正。

      通過上述兩張評價方案,學生可以從老師、小組長等處得到外界的評價,也可以對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一個自我評價,這樣有助于學生有針對性的改進自己的學習方法,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

      初二上冊語文《望岳》教案設計 8

      教學目標:

      a、領略泰山雄偉神奇的景色;

      b、感悟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教學重點:

      a、泰山雄偉神奇的景色

      b、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教學難點:

      a、詩中哲理的理解;

      基礎知識:

      a、作者生平;

      b、泰山的有關知識;

      c、字音、字形;

      教學方法:

      朗讀法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我們國家山河秀麗,景色優美,名勝古跡數不勝數。單說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誰最有名呢?那當然是“五岳”,因為有語云:“五岳歸來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誰的名氣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歸來不看岳”呀。今天我們就一起來領略一下杜甫筆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講授新課:

      1、板書課題,指名簡介作者。

      我們學過很多杜甫的詩篇,下面我首先請一位同學將杜甫介紹一下。師板書:字,子美;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人稱詩圣;其詩被喻為“詩史”;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齊名,世稱“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別”(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2、范讀課文,強調字音、字形。

      這首詩有一些字的注音和字形,同學們要注意一下。如:岱宗、夫如何、決眥;同學們一起讀兩遍。

      3、初讀課文,了解詩句大意。

      下面同學們自讀課文,借助文中的注釋理解詩句的含義。閱讀后同學之間可以相互提問詞句的含義。然后老師將點名抽查掌握情況。

      4、精讀課文,體會詩句所表現的情感。

      下面同學們將課文一起朗讀一遍。缺乏感情。第一、二兩句,我們應該用什么感情來讀呢?為什么?討論一下,再試著讀讀。

      同學們再一起將這首詩朗讀一遍。首聯遠望泰山,表現了作者驚嘆之情;那么頷聯、頸聯、尾聯又分別從哪些角度來描寫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別表現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呢?討論一下,然后我請同學來讀。詩人由遠望到近望,由細望到想象將來登岳遠望之景,全詩以“望”字貫穿全詩,“望”字成了全詩的線索。在望岳的過程中表現了作者驚嘆、贊美、陶醉、豪邁之情。

      5、品讀課文,理解景色的特點,感悟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好,讀得很好,比開始有很大的'進步。同學們想一想,作者為什么產生如此的情感呢?他驚嘆什么,又贊美什么?為什么這么說?

      因景而生情,這是客觀因素;有沒有作者的主觀因素在里面呢?當時詩人二十幾歲,這也是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詩中哪兩句最能體現?這兩句詩中還蘊含了一番哲理,即:只要不怕困難,敢于攀登高峰,就能俯視萬物。

      齊讀。聯系自己的社會生活實際,談談感受。古今中外名人,有很多表達雄心壯志和遠大的抱負的名言名句。哪個同學能說兩句。小學時我們學過一首詩《登鸛雀樓》,哪個同學將它背一下?其中有兩句詩和我們今天學的這首詩的最后兩句,意境相似。哪兩句?“

      同學們一起將這首詩再朗讀一遍,領略詩中美景,感悟詩人的豪情。

      這首詩寫得很美,下面我請同學來談一談自己學了這首的感受。按照“我最欣賞詩中這一句 ,是因為 。”格式說一說。

      說得都不錯,課后將這首感情背誦。課前,我讓同學們找一關于泰山的資料,有沒有找到?下面我請同學拿出來讀一讀。老師這里也準備了一些材料。下面我請一位同學來讀一下。

      三、總結課文:

      1、小結:很好,通過這節課我們學到了哪些東西,我請同學來總結一下。好,下課。

      2、布置作業:當堂檢測。

      初二上冊語文《望岳》教案設計 9

      教學構想:

      一、激趣

      以“走近五岳”“走近泰山”“走近杜甫”為題,在介紹某作家及其寫作的時代背景的同時,解說本詩的含義,從而提高辨析和想象能力。

      二、品讀

      按照“聽——讀——品——評”的模式讓學生在情境中反復誦讀,品味語言,把握感情,激發想象。

      三、領悟

      這里的領悟是帶領學生悟讀詩質。著重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作用,訓練學生理解古詩能力,培養合作探究精神。從重點字詞到整首詩意的理解以及詩文的寫作技法賞析等都讓學生在“自助、互動”中訓練,在交流中質疑研討,并在討論的基礎上做出結論,教師只起“適時點撥,相機誘導”的作用。

      四、立志

      “詩言志”是歷代詩人的'共識,“志”不僅反映在詩人的言談中,更體現在他們的詩作里,作何一首詩歌,或對某事物表示一種態度,或抒發一種情感,或揭示某種哲理;無不表現為人之“志”,教學古詩,就要讓學生從學習過程中深刻體會詩的本質所在。本首詩,引導學生熱愛祖國河山,了解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樹立“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壯志。

      教學模式:

      查——釋——品——探——悟 五步教學法

      教學流程:

      導入設計:

      走進五岳

      我們的祖國歷史悠久、山河秀麗、美不勝收,名勝古跡、文化遺產數不勝數。所謂“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單就名山大川來說,就有“五岳歸來不看山”之說。大家都喜歡旅游登山嗎?到過泰山嗎?那么我們就通過視頻來神游一下泰山

      視頻文件欣賞

      大家看了之后,對泰山有什么感覺?

      想象一下,你如果站在泰山腳下,會是什么樣的心情?

      一、查——資料查詢識詩人

      (課前布置學生從圖書館、網絡、資料查詢所要學習的古詩的作者生平事跡、主要作品、寫作背景、社會環境、文化常識,然后整理到自己的資料本上)

      初二上冊語文《望岳》教案設計 10

      教學目標:

      1.能借助拼音讀通古詩,知道作者。

      2.能初步理解古詩所表達的意思。

      3.能背誦古詩。

      教學準備:

      錄音,幻燈片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學習《營州歌》

      1.出示古詩,聽錄音

      2.簡介作者高適

      3.小組學習

      (1) 讀通全詩

      (2) 理解詩意

      4.大組交流

      (1)指名朗讀

      (2)理解詩意:

      營州少年從小就習慣了茫茫的原野和叢林,曠闊的原野孕育了他們粗曠豪邁的性情。在城外的郊野上,時時可以見到他們穿著毛茸茸的狐皮袍子,騎在駿馬上奔馳獵射的矯健身影。這種崇尚通武的精神真讓人嘆服。聽說,他們個個好酒量,千鐘萬杯也修想灌醉他們,而且,十歲的孩子,就都會騎馬奔馳了。這可真叫我們中原人感到驚奇,甚至不可思議了。

      5、朗讀,試背

      二、 學習《望岳》

      1.聽錄音

      2.自由朗讀,理解意思

      3.詩意:

      號稱五岳之首的泰山究竟是什么樣的'?告訴你,在整個齊魯大地,你都可以看到他清脆的山影,雄偉綿延的山勢。正是由于大自然的偏愛,才使泰山集中了神奇秀麗的景色。日光照射下的山峰拔地參天,使山北和山南像黑夜和白天那么分明。望著層層繚繞的云氣,不禁使我胸懷激蕩。我睜大眼睛,久久地望著這迷人的景色,甚至連黃昏時歸巢的鳥兒也盡入眼簾。啊,總有一天,我要登上泰山最高的山頂,去領略那眼底的群山變得低矮、渺小師的雄偉景象。

      4.對照詩意,朗讀理解,嘗試背誦

      5.積累:你還學過哪些杜甫的詩

      三、 布置作業:背誦古詩

      初二上冊語文《望岳》教案設計 11

      學習目標:

      1、了解杜甫生平及詩歌背景

      2、學會詩歌鑒賞的方法

      3、感受并學習青年杜甫的豪情。學習重點:學會詩歌鑒賞的方法

      學習難點:

      賞析詩中名句蘊含的人生哲理學習方法:朗讀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準備:

      PPT

      教學程序: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在上課之前,老師有兩個問題想讓同學們幫忙解答,第一個問題:有這樣一個人,他的筆下流淌的多是對黑暗社會的揭露和對黎民百姓的同情。一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他被人稱為“詩圣”,詩被稱為“詩史”。這人是誰?第二個問題,有這樣一座山,鬼斧神工,集萬千寵愛于一身,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為之傾倒。就連孔夫子都為之發出感嘆“登泰山而小天下”。這是什么山?看來老師小瞧同學們了

      2、欣賞泰山景色并描繪泰山

      師:那么,同學們,當詩人中的詩人與大山中的大山相遇時會上演怎樣的傳奇呢?希望通過今天的學習,能夠解答這樣一個疑問:當杜甫遇到泰山。好,現在我們就一起來品讀唐朝詩人杜甫及其名作《望岳》 【活動一】作者簡介(由學生介紹、教師總結)PPT展示

      1.杜甫,唐代詩人,字,子美;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他有“詩圣”之稱,他的詩被譽為“詩史”。他是我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詩仙”李白齊名,世稱“李杜”。 2.時代背景簡述。

      二、走入課程

      閱讀思路:讀--品---悟

      (一)、讀:美、高昂、氣勢

      1、聽范讀,要求聽準字音,把握節奏。

      2、請學生讀,指點朗讀語氣。再齊讀。

      二、品:詩聯品析(合作探究) (一)、品題目師:怎樣理解題目

      生:望即看之意。岳:山高謂之岳,這里特指泰山。就是看泰山。

      師:現在我們要隨著杜甫的目光去看泰山,那我們應抓住哪一個字呢? “望” (二)、品詩意(合作探究)問:請選擇一句詩進行解讀要求:我們組選擇詩,根據方法:

      (一),解說注釋

      (二)、描述詩聯

      (三)品析字句并說出作者望到了哪些景象?

      小結:“岱宗”兩句:青翠蒼郁,延綿不絕----驚嘆----遠望

      “造化”兩句:神奇秀麗,巍峨高大----贊美----近望

      “蕩胸”兩句:云涌云翻,鳥兒歸巢----陶醉----細望

      “會當”兩句:志向高大,縱覽群山----豪邁

      2.全詩以“望”字貫穿,詩中句句都是寫“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虛有實,那么每句分別是從“望”的哪些角度來描寫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別表現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呢?

      (明確:詩人由遠望到近望,由細望到想象將來登岳府望之景,在望岳的過程中表現了作者驚嘆、贊美、陶醉、豪邁之情。)

      3.從這首詩,你感受到了一座怎樣的泰山?(廣、高、美)

      師小結:我們隨著杜甫一步步的觀望而下,我們縱覽了五岳之首泰山的美景。作者除詩題中有有一個“望”字之外,詩中卻不見一個“望”字,而我們卻能感受到所望之景,這就是作者的獨具匠心。來,我們踏著杜甫的足跡一起再一次朗讀詩歌,重走望岳之路。

      (三)悟:有感而發

      1、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望到一個什么樣的杜甫?

      附:豪情勃發,壯志凌云,樂觀向上,滿懷建功立業,意氣風發,信心滿懷。

      小結:青年的杜甫生活在唐代社會發展到最富庶的時期,他家境優越,詩才橫溢,此時的他芳齡24歲,因此意氣風發,信心滿懷,渴望著建功立業。這首詩正代表杜甫青年時期光芒四射、積極進取的人生。

      2、請你想象登上最高峰“一覽眾山小”的景象和感受,并把它寫下來

      師:同學們,杜甫筆下的泰山確實美,堪稱仙境。但我們要知道,但凡一位偉大的詩人,絕不僅僅是就山寫山,就水寫水,這山水的背后定有深刻的含義。作者在最后一句中表達的是凌云壯志,人生抱負,那么討論:這句話中給予你什么人生啟示?

      附:不怕困難,勇攀高峰,不但望得遠,而且可以雄視一切,包舉天下。它鼓勵人們樹雄心立壯志,不怕困難,堅持到底就一定能獲得更大勝利。

      師小結:說得好,道出了“我不輕狂枉少年”的激越。老師也希望大家能牢記這種精神,當遇到困難時能為自己吟上一句“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

      三、課堂總結

      師:泰山,杜甫,望岳,同為獨尊。面對神圣的事物,我們要學會崇敬。請學生齊聲背誦《望岳》。為了加強感情,把最后一句處理成重復。

      四、布置作業

      續寫我們沒有完成的命題:當杜甫遇到泰山。

      初二上冊語文《望岳》教案設計 12

      教學目標:

      1、了解有關作者杜甫的文學常識;正確朗讀全詩,理解詩句的含義。

      2、朗讀、背誦全詩,學習詩人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課型:

      新授課。

      課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古代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學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僅語

      言雋美,而且意境深遠;它們有的充滿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來廣為傳誦,成了流傳千古的名篇。

      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望“是遠遠地看,“岳”是指高大的山,本文指泰山。

      2、杜甫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現存詩1400首,這些詩真實、深刻地反

      映了唐王朝由盛及衰這一轉折過程中的種種社會現象,展現出廣闊的生活畫面, 成為唐代社會的歷史,歷來被稱為“詩 史”。代表作:《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春

      望》《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及“三吏”“三別”。

      3、杜甫20—35歲時曾遍游中國的大江南北。《望岳》這組詩就是在他24 歲時寫成的。這組詩共三首,分東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華山)。書

      上這首詩即東岳泰山,是現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間洋溢著青壯年杜 甫那種蓬勃的朝氣。

      4、教師范讀、領讀、自由讀全詩。

      三、細讀品味:

      1、“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開篇以設問起句,寫意中遙想,久慕其名,而未得親歷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稱為 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樣呢?“夫”,在這里無實在意義。接句自問自答,以夸張手法,極寫“齊魯青未了”的氣勢,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蒼都,綿延不絕。

      “齊魯”,春秋時兩諸侯國,后用為該地域的簡稱。泰山北為齊,泰山南為魯。

      “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脈綿延深遠,青翠蒼都,從齊到魯看不到盡頭。這一句

      是遠望,摹寫泰山臥齊魯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偉宏闊的氣勢。

      2、“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曉”的景象寫泰山

      高聳云端、萬仞摩天的高偉雄俊。這里是近望,贊嘆大自然把天地間的神奇秀美

      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兩大部分:陽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這奇偉壯觀的景象真是鬼設神施,造化所鐘。“造化”,指

      天地自然。“鐘神秀”,天地間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鐘”,聚集的意思。

      3、“蕩胸生層云,決眥人歸鳥。”這兩句是想像之辭。詩人由遠望、近望進而

      想到泰山氣象萬千,云氣層生,一定會震蕩人們的心胸。使之豁然開朗;站在泰

      山之上,眼光也會更加敏銳,連一掠而過的歸鳥也收入眼底。這兩句寫主觀感受,反襯出泰山的雄偉壯麗及其感人力量。“蕩胸”,心頭滌蕩,胸襟為之開豁。“蕩

      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層云疊起,沖擊滌蕩著心胸,胸襟為之開豁。“決眥”,眼睛睜大,眼角欲裂,形容極力張大眼睛。“眥”,眼框。“入”,收入眼里,看到。

      4、“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結尾兩句寫有望岳而引起的決心。因泰山之

      雄偉而引出一覽無余而后快的心緒,抒發了詩人昂揚向上,積極進取的博大胸懷。

      “會當”,應當,一定要。“凌”,登臨,登上。“絕頂”,最高峰。“覽”,俯視的

      意思。這兩句既寫了泰山的巍峨高聳,也表達了詩人的壯志和毅力,能開闊讀者

      的眼界和心胸。

      四、教師小結:

      這首詩層次清晰,形象鮮明,寫景抒情,交相輝映,通篇寫望而不著一個望

      字,含蓄蘊藉又自然開朗。始終在研詞煉句方面頗見功夫。

      詩人從不同角度描繪了泰山的高大雄奇,以泰山和詩人的志向作對比,以山

      之雄偉反襯詩人志向之遠大,表現了一種高瞻遠矚的氣魄,體現了詩人青年時代

      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五、布置作業: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七、板書設計: 望岳

      遠望之色,連綿不絕;近望之勢,巍峨高大;

      細望之景,氣象萬千;極望之景,放眼四望。

      ————泰山高大雄奇,作者志向高遠。

    【初二上冊語文《望岳》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初二語文《望岳》教案設計08-05

    望岳的語文教案設計11-11

    初二語文望岳教案08-09

    《望岳》的教案設計10-22

    《望岳》教案設計07-27

    初中語文《望岳》教案設計08-27

    望岳初二語文教案12-03

    望岳優秀教案設計08-24

    《望岳》教學教案設計09-24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日本道二区免费 | 亚洲精品不卡久久久久久 | 亚洲中文字幕一区精品 | 日本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亚洲欧美日韩日本国产三 | 特级婬片国产高清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