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桃花源記》古今異義

    時間:2024-08-06 05:22:34 兆波 陶淵明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陶淵明《桃花源記》古今異義

      《桃花源記》是東晉文學家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詩》的序言,選自《陶淵明集》。此文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系起來,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時的現實生活不滿。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陶淵明《桃花源記》古今異義,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陶淵明《桃花源記》古今異義

      《桃花源記》

      朝代:魏晉

      作者:陶淵明

      原文: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間隔一作:隔絕)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古今異義

      窮(古義:窮盡;今義:貧窮)

      從來(古義:從哪里來;今義:向來)

      無論(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今義:多為連詞,表示條件不同而結果不變,不管)

      妻子(古義:妻子和兒女;今義:成年男子的配偶)

      絕境(古義:與外界隔絕的地方;今義:沒有出路的地方)

      水源(古義:溪水發源的地方;今義:指人們飲用的水的來源)

      鮮美(古義:鮮艷美麗;今義:指食物新鮮美味)

      芳(古義:花;今義:氣味芬芳)

      交通(古義:交錯相通;今義: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

      不足(古義:不值得;今義:不夠)

      間隔(古義:間離隔絕; 今義:空間或時間上的隔絕)

      儼然(古義:整齊的樣子;今義:形容很像)

      緣(古義:沿著;今義:緣故,緣分)

      津(古義:渡口,路,探訪。文中指訪求、探求的意思。今義:唾液)

      外人(古義: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義:指沒有血緣關系的人)

      如此(古義:像這樣;今義:這樣)

      仿佛(古義:隱隱約約,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樣子;今義:似乎,好像)

      開朗(古義:土地開闊;今義:樂觀,暢快多形容性格)

      扶(古義:沿、順著;今義:攙扶,用手按著或把持著)

      志(古義:做標記;今義:志氣,志向)

      延(古義:邀請;今義:延伸,延長)

      悉(古義:全,都;今義:熟悉)

      咸(古義:全,都;今義:一種味道)

      既(古義:已經;今義:關系連詞,既然)

      尋(古義:隨即,不久;今義:尋找)

      向(古義:以前的,舊的;今義:方向,對……)

      果(古義:實現;今義:果實,結果)

      要(古義:邀請;今義:表示意愿)

      一詞多義

      出:

      (1)不復出焉:出去。

      (2)皆出酒食:拿出。

      尋:

      (1)尋向所志:動詞,尋找。

      (2)尋病終:副詞“不久”。

      舍:

      (1)便舍(shě)船:離開。

      (2)屋舍(shè)儼然:名詞,房屋,客舍。

      中:

      (1)中無雜樹:“中間”。

      (2)晉太元中:“年間”。

      (3)其中往來種作:“里面”。

      志:

      (1)處處志之:名詞活用為動詞,“做標志”。

      (2)尋向所志:志,獨字譯為做標記。與所連用,譯為:所做的標記。

      之:

      (1)忘路之遠近:助詞,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可譯為“的”。

      (2)聞之,欣然規往:代詞,“這件事”。

      (3)處處志之:語氣助詞,不譯。

      (4)漁人甚異之:代詞,“這種景況”。

      (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這。

      (6)具答之:代詞,代指桃花源人。

      為:

      (1)武陵人捕魚為(wéi)業:動詞,作為。

      (2)不足為(wèi)外人道也:介詞,對,向。

      (3)此人一一為(wéi)具言所聞:讀wéi,介詞,對、向。

      遂:

      (1)遂與外人間隔:“于是”。

      (2)遂迷:“終于”。

      (3)后遂無問津者:“就”。

      得:

      (1)便得一山:得到,引申為看見。

      (2)得其船:得到,引申為找到。

      聞:

      (1)雞犬相聞:聽見。

      (2)聞有此人:聽說。

      多詞一義

      (1)緣溪行、便扶向路:沿著,順著

      (2)便要(yāo)還家、延至其家:要通“邀”,邀請。

      (3)悉如外人、咸來問訊、皆嘆惋、并怡然自樂:都

      (4)此中人語(yù)云、不足為外人道也:說

      (5)便扶向路、遂與外人間隔:于是,就

      詞類活用

      盡(林盡水源):形容詞用作動詞,消失。

      異(漁人甚異之):形容詞用為動詞的意動用法,對……感到詫異。

      前(復前行):方位名詞作狀語,向前。

      窮(欲窮其林):形容詞用作動詞,(窮盡,走到盡頭。)

      焉(不復出焉):兼詞,“于之”,即“從這里”。

      志(處處志之):名詞作動詞,做標記。

      果(未果):名詞作動詞,實現。

      語(此中人語(yu第四聲)云):名詞作動詞,告訴

      黃發(黃發垂髫):借代手法,代指所有的老人

      垂髫(黃發垂髫):借代手法,代指所有小孩

      通假字

      要:通“邀”,邀請(不屬于150實詞范圍內)

      具:通“俱”,完全、詳盡

      古漢語句式

      1)判斷句

      例: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也”表判斷。句意:南陽劉子驥是高尚的名士。)

      2)省略句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是“(村人)見漁人,乃大驚,問(漁人)所從來。(漁人)具答之。(村人)便要(漁人)還家,設酒殺雞作食”的省略。句意:(村人)看見了漁人,都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人)詳細地回答(村人),于是邀請他到自己家里去,擺了酒,殺了雞準備食物款待他。)

      省主語:

      例一: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是“〈小口〉仿佛若有光”的省略。句意:山上有一個小洞口,〈小口里面〉隱隱約約好像有些光亮。)

      例二:便舍船,從口入。(是“〈漁人〉便舍船,從口入”的省略。句意:〈漁人〉就舍棄船,從洞口進去。)

      本文省略主語有多處,如:“(小口)初極狹,才通人。”“(武陵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其中,(人們)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村中人)見漁人,乃大驚,問(漁人)所從來。(漁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漁人)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招待漁人)。”“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村中人)皆嘆惋。”翻譯時一并補出。

      省賓語:

      例一:問所從來(是“問之所從來”的省略。“之”代“漁人”。句意:問〈漁人〉從哪里來。)

      省介詞:

      例二:林盡水源(是"林盡于水源"的省略.)

      9.四個“然”

      ①豁然開朗(豁然):開闊的樣子

      ②屋舍儼然(儼然):整齊的樣子

      ③怡然自樂(怡然):愉快的樣子

      ④欣然向往(欣然):高興的樣子

      3)出自本文的詞語:(今義)

      世外桃源:指環境幽靜或安逸的地方。

      豁然開朗:比喻突然領悟了一個道理。

      怡然自樂:形容高興而滿足。

      與世隔絕:不與人來往,或已以局外人的身份看待事物。

      無人問津:比喻沒有人來探問、嘗試或購買。

      相關練習

      原文回答

      1.漁人是怎么發現桃花林的?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

      2.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風景優美)

      3.漁人是如何進入桃花源的?

      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曲折、隱蔽、幽深)

      4.漁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樣的圖景?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環境優美寧靜、生活安樂幸福)

      5.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對待這位不速之客的?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民風淳樸、熱情好客)

      6.漁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桃源人為什么“皆嘆惋”?

      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動亂,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過上安定和平的生活。

      7.漁人是如何離開桃花源的?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暗示這個地方不存在。 增強故事曲折和傳奇色彩。

      探究思考

      1.課文以什么為線索?怎樣劃分結構?

      明確:課文以武陵漁人的行蹤為線索,按照發現桃林,進入桃源,出而復尋的時間順序。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寫漁人發現桃林的經過。(開端)

      第二部分(2至3段)寫漁人進入桃花源的見聞。這是全文的重點部分,作者正是借此寄托社會理想。

      第2段寫桃花源中寧靜安樂的生活環境。

      第3段寫桃花源中淳樸的社會風尚。

      第三部分(4至5段)故事的結局和尾聲。

      2.作者為什么開頭結尾寫得簡略,中間寫得詳細?

      明確:文章的詳略安排都是由文章所表達的中心來決定的。本文的作者主要是通過桃花源的生活情狀來表現他的社會理想。反映廣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的愿望。所以中間部分要詳寫。開頭和結尾只跟故事的傳奇性質有關,所以寫得簡單。

      3.在桃花源中,作者寄托了怎樣的社會理想?

      作者筆下的桃花源,虛構了這樣一種理想社會:這里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這里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

      我們應當怎樣看待這樣的理想?

      這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反對剝削壓迫、反對戰爭的愿望,也是對當時社會現實的批判。但他又帶有一定的復古傾向,在階級社會中只能是一種空想,是不可能實現的。

      課文小結:

      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把發現桃源的經過,在桃源的所見所聞所歷,離開桃源后再尋桃源的情形,都貫串起來了。故事曲折回環。它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愿。

      /作者筆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現在哪里?

      ①因為桃花源的景色動人美麗,給生活增添了一份快樂。

      ②因為人們的生活有條理,自在生活的快樂。

      ③人們熱情好客的純樸之美。

    【陶淵明《桃花源記》古今異義】相關文章:

    《桃花源記》里詞的古今異義04-16

    《桃花源記》里詞的古今異義02-03

    木蘭詩的古今異義02-28

    桃花源記古今異義整理文言文07-15

    《木蘭詩》古今異義詞04-20

    必修一離騷古今異義05-20

    河中石獸的古今異義04-20

    《蘭亭集序》古今異義04-17

    河中石獸中的古今異義04-20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日本乱妇AⅤ在线观看 | 色综合久久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在线观看精品国内 | 香蕉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综合网在线观看免费 | 日本在线一区亚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