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教案

    時間:2024-08-23 22:34:50 桃花源記 我要投稿

    【精品】桃花源記教案4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教案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記教案4篇,歡迎大家分享。

    【精品】桃花源記教案4篇

    桃花源記教案 篇1

      教案是教師為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根據教學大綱和教科書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以課時或課題為單位,對教學內容、教學步驟、教學方法等進行的具體設計和安排的一種實用性教學文書。桃花源記課文的教案介紹,我們來看看。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第1.準確、流利地朗讀、背誦、翻譯課文。

      第2.了解有關陶淵明的文學常識。

      第3.掌握相關的文言實詞和虛詞及古今異義現象。

      第4.理清文章的敘事線索,理解課文內容。

      第5.學習文章曲折回環,思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

      過程與方法

      第1.在誦讀的基礎上,落實字詞,疏通文章,熟知課文內容。

      第2.通過討論、辨證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會。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

      第1.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

      第2.使學生理解本文記敘的順序、詳略,體會本文優美、精煉的語言。

      第3.理解作者筆下的社會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欣賞圖片)班級同學們,當你們看到這樣的美景時,腦海中會想到哪個成語嗎?(引出“世外桃源”這個成語)“世外桃源”這個成語是晉朝陶淵明在古代作品《桃花源記》中所描述的一個與世隔絕的,不遭戰禍的安樂而美好的地方。現在我們一起跟著漁人到這個世外桃源去看看。

      音樂古代作品《天仙配》------(曲終)歌曲描繪的是一副環境優美、夫妻怡然自樂、男耕女織的社會生活美景。這種美景過去有嗎?不會,這只是幻想中美好的世界。誰能用一個成語來比喻?——“世外桃源”。是的,這個成語出自陶淵明的古代作品《桃花源記》,現在我們一起跟陶先生走進世外桃源吧。

      有位英國文學家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時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班級同學們往往也有這種體驗:當你遇事不順時,當你心煩意亂、郁悶低沉時,你會去想一些開心的東西。生活在東晉的著名詩人陶淵明,他的生活充滿坎坷磨難,但他卻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古代作品《桃花源記》就表達了他對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2.陶淵明,東晉著名詩人,字元亮,名潛,世稱靖節先生,因其宅邊曾有五棵柳樹,又自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陶淵明出身于沒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當時社會動亂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過小官,由于不滿官場的丑惡,棄官回鄉,這時他四十一歲,從此過著“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

      陶淵明長于詩文辭賦,有古代作品《陶淵明集》傳世,主要散文有古代作品《歸去來兮辭(并序)》古代作品《桃花源記》古代作品《五柳先生傳》等。他所作的詩文,內容多描寫農村生活,表現了優美的自然風光,抒發他熱愛田園生活、樂于和農民來往和不愿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樂天知命、消極適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當時華而不實的文風,明朗清新,質樸自然,善于抓住客觀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幾筆傳神的表現它的形象,簡潔含蓄而富有韻味,對后代作家有較大的影響。

      3.本文大約寫于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淵明約57歲。他既拒絕過東晉政權的征召,又復拒絕同劉裕的宋政權合作,而以古代作品《桃花源詩并記》寄托了自己的社會理想。“詩”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詠了“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這樣一個人人安居樂業的理想社會;“記”相當于詩的序,記敘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見聞,富于小說色彩。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農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選作課文的,就是這篇有新奇情節、有優美環境、有人物、有對話的古代作品《桃花源記》。

      二、檢查預習

      晉太元中(jìn) 緣溪行(yuán) 便舍船(shě) 豁然開朗(huò) 屋舍儼然(shè)(yǎn)

      阡陌(qiān mò) 黃發垂髫(tiáo) 便要還家(yāo ) 遂與外人間隔(suì)(jiàn)

      及郡(jùn)下,詣(yì)太守 劉子驥(jì)

      三、初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

      1.范讀課文,清楚、流暢。清楚:句讀分明,節奏合理,語速適中 流暢:語句流利,音韻鏗鏘

      停頓分明,不讀破句子。如:“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2.成語:世外桃源 落英繽紛 豁然開朗 雞犬相聞

      怡然自樂 黃發垂髫 無人問津 不足為外人道

      3.通假字世外桃源 落英繽紛 豁然開朗 雞犬相聞 怡然自樂 黃發垂髫 無人問津

      要:通“邀”,邀請。

      4.古今異義詞:

      鮮美 古義:鮮艷美麗 交通 古義:交錯相通

      今義:(味道)新鮮 今義:指運輸事業

      妻子 古義:妻子和兒女 無論 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

      今義:專指男子的配偶 今義:連詞,不管

      絕境 古義: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不足 古義:不值得

      今義:沒有出路的境地 今義:不充足,不滿

      如此 古義:像這樣

      今義:這樣

      4.一詞多義

      舍:舍棄 乃:于是,就 具:都

      房子 竟然 詳細地

      志:作標記 遂:終于 尋:尋找

      所作的標記 于是,就 隨即,不久

      5.同義詞

      具、悉、咸、皆:都 云、道:說 乃、遂:于是

      緣、扶:沿著

      6.課文翻譯

      7.請用一句話概括文章的內容。

      文中描繪了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人人安居樂業,彼此和睦相處的理想社會。

      四、熟讀課文,質疑探究

      線索--漁人行蹤。

      第一節:寫漁人捕魚時偶然發現桃花林的經過。(故事的開端)

      1.漁人怎樣發現桃花源的?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人。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2.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景物描寫有何作用?

      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為寫漁人進入桃花源渲染神秘氣氛,也為寫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鋪墊。)

      3.如此奇異幽雅的環境,假如你來到這里,你會有何感想?你又有何推斷呢?

      感想:A、有山有水,人杰地靈。 B、心情舒暢、愉快、愜意。

      C、自己完全置身于另一個世界之中。有一種雖處山外,卻身在世外之感。

      推斷:A、有人。B、那么,這里的人的生活又如何呢?

      第二節:寫漁人進入桃花林,看到桃花源中寧靜安樂的生活環境。

      1.漁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樣的圖景?(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源的生活環境的?)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2.這里的人生活得好嗎? 何以見得? (描寫桃花源人人和平勞動、幸福生活的語句)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3.你能用一句詩句來概括漁人進入桃花源過程的感受嗎?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討論:如此之美的環境,在現實生活中能否找到嗎?

      對 比

      只有父子之分 有君臣之別,貴賤之分

      只有和平勞動無兵火征戰 為私利而荼毒生靈、魚肉百姓

      自勞自食、和睦相處 你爭我奪、爾虞我詐

      不能(作者希望的理想境界,是“烏托邦”式的幻想。)

      第三節:寫桃花源中淳樸的社會風尚。

      1.桃花源的人見到漁人有何反應?說明什么?

      “大驚”寫出對陌生人到來的驚異。顯示出桃花源與外界隔絕久遠。這與下文“自云....無論魏晉”相呼應。“設酒殺雞作食”,“咸來問訊”表現了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民風純樸。

      2.文中怎樣描寫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樣的社會風氣?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現了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民風純樸,真誠淳樸的社會風尚。

      3.桃花源人為什么來到這個地方?

      桃花源人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禍亂,帶領妻子兒女及鄉鄰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

      4.探討:漁人—一為具言所聞,桃源人為什么“皆嘆惋”?

      漁人“一 一為具言所聞”應說的是秦末以來戰亂的`歷史,桃源人聽后,為世上的動亂、黑暗而嘆惋,也為世上老百姓過著的痛苦生活而嘆惋。

      提示:A、陶淵明所處的時代怎樣的時代?(魏晉時期,戰亂年代。所以桃花源中的人為桃源外邊世界的動亂、社會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嘆惋。)

      B、從這里我們可知:作者虛構的這個寧靜安樂的環境、美好的風俗、淳樸的人情,是為了寄托作者的那種追求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社會的理想。

      C、我們還可以進一步的探討:陶淵明“不為五斗米而折腰”的人生哲學和隱居田園而過著清貧生活的思想境界。(注:由“此中人”是那些淳樸百姓的化影,他們嘆息漁人的生活不如鄉村的美好生活。從而可以推斷陶淵明隱居田園的原因。)

      5.為什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是因為他們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這個地方,擾亂、破壞他們和平安寧的生活。也為下文再尋桃源不得埋下伏筆。

      第二部分(2-3)寫漁人進入訪問、桃花源的經過。(故事的發展)

      第四節:寫漁人再尋桃花源,終不可得。(結局和尾聲)

      1.漁人離開是時為何要作記號,而且還帶人來尋找呢?

      這里社會生活平靜,人們安居樂業,民風淳樸,熱情好客,沒有戰爭,沒有剝削,人與人之間友好和睦。真是理想的社會,漁人也想讓大家都能過上這樣的好生活。

      2.漁人離開桃花源,“便扶向路”,又“處處志之”,而后來“尋向所志”,卻“不復得路”。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使人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虛構的境界。同時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

      3.最后兩段與前又哪句話相呼應?

      與“不足為外人道也”一句相呼應。

      文章主題

      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把發現桃源的經過,在桃源的所見所聞所歷,離開桃源后再尋桃源的情形,都貫串起來了。故事曲折回環。它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愿。

      為什么說桃花源是當時的理想社會?我們今天應當怎么評價?

      明確:作者虛構的世外桃源,是與作者所處的現實社會相對照的。這里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這里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確實是當時乃至整個封建社會人民理想的世界。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愿望,但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的,因而它只是一種空想。

    桃花源記教案 篇2

      教學目的

      1.朗讀、背誦文育課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

      重點:

      (1)朗讀、背誦文言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理解文章的敘事線索。

      難點: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環,懸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豁然(huo)嚴然(yau)阡陌(qian mo)詣(yi)

      2.熟讀課文,參考課文注釋,試翻譯課文。

      二、導入

      1.作者簡介:

      陶淵明生于東晉末朝,出身于沒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當時社會動亂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過小官,由于不滿官場的丑惡,棄官回鄉,這時他四十一歲,從此過著“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憂憤、饑寒、勞累、贏疾一起折磨著他,六十三歲去世。后稱靖節先生。

      他所作的詩文,內容多描寫農村生活,表現了優美的自然風光,抒發他熱愛田園生活、樂于與農民來往與不愿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

      感情;但是也包含了樂天知命、消極適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當時華而不實的文風,明朗清新,質樸自然,善于抓住客觀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幾筆傳神的表現它的形象,簡潔含蓄而富有韻味,對后代作家有較大的影響。

      本文寫作年代大約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時陶淵明已經五十七歲了。他拒絕同劉格的來政權合作,不滿黑暗的政治現實,同時由于他與農民接近,理解他們追求理想社會的愿望,所以寫了這篇記和詩。

      2導語:

      同學們學過“世外桃源”這個成語嗎?它是晉朝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所描述的一個與世隔絕的,不遭戰禍的安樂而美好的地方。現在我們一起跟著漁人到這個世外桃源去看看。

      三、課文分析

      1.朗讀課文。(或聽老師范讀,聽課文錄音后齊讀課文)

      2.請同學們試翻譯課文。(每生翻譯一句)

      3.掌握課文注釋的詞語。(補充注釋如下)

      為業:靠……謀生。緣:沿。夾岸:夾著溪流兩岸。雜:別的。

      鮮美:鮮艷美麗。異:詫異。窮:窮盡。舍:舍棄,放棄。豁然:開通、敞亮的樣子。開朗:開闊明亮。平曠:平坦開闊。屬:類。

      悉:全。信然自樂:喜悅,心滿意足。所從來:從哪兒來。咸:都。

      問訊:打聽消息。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兒女。邑人:同鄉人。

      不復出焉:不再從這里出去。焉:于之,從這里。間隔:斷絕了往來。皆:都。嘆惋:感嘆,惋惜。延:請。語告:告訴(他)說。

      不足:不值得。既:已經。志:做記號。詣:拜見,臥…·怯。如此:像這樣。遣:派。欣然:高興地。

      四、小結

      1.古今詞義。

      鮮美

      古義:鮮艷美麗 芳草鮮美

      今義:(味道)新鮮

      交通

      古義:交錯相通 阡陌交通

      今義:交通運輸

      妻子

      古義:妻子兒女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今義: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絕境

      古義:與世隔絕的地方 來此絕境

      今義:沒有出路的地方

      無論

      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 無論魏晉

      今義;不管(連詞)

      如此

      古義:像這樣 說如此

      今義:這樣

      緣

      古義:沿 緣溪行

      今義:緣故,緣分

      五、作業

      第二課時

      一、導人

      上節課我們已疏通了文章意思,這節課我們一起分析文章的內容。

      二、課文分析

      1.朗讀課文,試背誦課文。

      2.給課文分段,歸納段意。

      按漁人行蹤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節)寫漁人捕魚時偶然發現桃花林的經過。

      第二部分(第2~3節)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辭去的經過。

      第三部分(從第4節到完)寫漁人離開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訪桃源未果的情形。

      3提問:漁人怎么發現桃花源的?

      討論并歸納: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人。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4.提問: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討論并歸納: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5.提問: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源的生活環境的?

      討論并歸納:土地平曠,屋舍產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呼陌交通,雞犬相聞。

      6.提問: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的?

      討論并歸納: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提問:桃源人見漁人為什么“乃大驚”?

      討論并歸納:寫出桃源人對陌生人的驚異,顯示桃源與世隔絕的久遠。

      8.提問:漁人—一為具言所聞,桃源人為什么“皆嘆惋”?

      討論并歸納: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動亂,黑暗而嘆惋,為桃源外的人沒有過上安定與平的生活而嘆惋。

      9.提問: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不希望外人來打擾這里的生活。也為下文再尋桃源不得埋下伏筆。

      10提問:漁人出桃源時,“處處志之”,為什么再往時,“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討論并歸納: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使人覺得桃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虛構的。

      11.提問:為什么說桃花源是當時的`理想社會?我們今天應當怎么評價?

      討論并歸納:作者虛構的世外桃源,是與作者所處的現實社會相對照的。這里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這里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社會平等,與平安寧,確實是當時乃至整個封建社會人民理想的世界。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愿望,但是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的,因而它只是一種空想。

      三、小結

      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把發現桃源的經過,在桃源的所見所聞所歷,離開桃源后再尋桃源的情形,都貫串起來了。故事曲折回環。它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四、板書設計

      發現桃花源: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景色優美)

      進入桃花源

      所見:土地平曠、屋舍嚴然、良田美地、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環境良好)

      怡然自樂(生活安定)

      所聞:避秦時亂,來此絕境(與世隔絕之久)

      所歷: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民風淳樸)

      離開桃花源

      導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無

      問津者

      似有而無的

      理想社會

      五、作業

      1.課后練習。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第二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桃花源記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陶淵明是我國東晉時期杰出的詩人,他的詩已成為我國古典文庫中的寶貴遺產,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記》和《桃花源詩》(《桃花源記》乃《桃花源詩》的序文),已經成為我國人民雅俗共賞的精彩作品。 《桃花源記》是一篇故事性很強的藝術作品,表達了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追求。

      作者虛構這個故事是有寄托的。他生活在東晉末期戰亂頻繁的環境里,長期隱居農村,對農村的現實有更深的了解,對人民的愿望更有了切身體會,于是構想出他心中的理想社會――世外桃源。

      讀這篇名作,要引導學生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激發他們對美好事物努力追求的愿望。

      教學中運用視聽及多媒體技術,采用誦讀、討論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激情增趣,領會情感,理解課文。

      學情分析:

      教學這篇名作,要引導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弄懂課文大意,然后在反復誦讀中領會它豐富的內涵和精美的語言,并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

      但大賽組委文件通知說參與課堂學習的是九年級的學生,這篇文章已經學過,且學生的綜合素質很高,鑒于此,我把教學目標定位為欣賞桃源之美,感悟桃源價值,體會陶淵明的思想境界及對后世的影響。

      在此基礎上拓展延伸,激發他們對美好事物努力追求的愿望。

      教學目標:

      1、準確、流利地朗讀,理解課文。

      2、欣賞桃源之美,感悟桃源的價值。

      3、體會陶淵明的思想境界及對后世的影響。

      教學重難點:

      1、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和作用,理解副詞的作用。

      2、感悟“桃源”的價值,體會陶淵明的思想境界及對后世的影響。

      教學準備: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意大利作家卡爾維諾說:經典作品那些你經常聽人家說“我正在重讀……”而不是“我在讀……”的'書。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就是一篇這樣的經典之作。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重讀它,希望能在熟悉的字里行間里發現新的風景。

      1、視聽朗誦

      2、齊聲誦讀。

      (屏顯)朗讀要求:

      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

      ——朱熹

      3、解題:

      (1)再讀課題,從課題中讀出了哪些信息?

      A、點撥:桃花換成菊花,可否?

      (屏顯)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詩經 桃夭》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崔護《題都城南莊》

      桃花:美麗、美好的象征。

      B、解說“源”《說文解字》:源,水源,泉水的本原。

      造字本義:從巖隙涌出的山泉,為河川之始。

      總結對“桃花源”新的理解。

      二、走進桃源,探尋桃源美景(自由朗讀課文,圈點勾畫出表現桃源之美的句子。)

      (一)領略桃花林的自然美

      1、作者描寫桃花林用了哪些詞語?各描寫了什么?

      夾岸數百步(溪) 中無雜樹(樹) 芳草鮮美 (草) 落英繽紛(花)

      (屏顯) 夸父誕宏志,乃與日競走。

      俱至虞淵下,似若無勝負。

      神力既殊妙,傾河焉足有?

      余跡寄鄧林,功竟在身后。

      ——陶淵明《讀山海經》其九

      (二)體會桃花源的生活美

      1、令人向往的桃花源是個什么樣子?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2、這里寫的也是環境美,與寫桃花林的一段相比,這里的美突出的是什么?

      (寧靜、富足、美好)

      3、這里除了環境美,還讓我們感到什么美?

      (人性美)

      品味: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重點賞析其中的副詞。

      4、桃花源的美我們概括出了各種美,這些美是不是桃花源最吸引人的地方呢?我們中國大山名川具有這些美的地方也不少,為什么桃花源讓人魂牽夢繞讓人向往呢?

      生思考,回答。

      師小結:中國古代戰爭連連,人們確實無法過太平日子,所以安居樂業,沒有戰亂的社會才是人們最想得到了,在戰亂的年代,桃花源的寧靜,便是歷代人們所向往的。

      三、走進桃源,感悟桃源價值

      天涯何處無桃花?唯有此處享盛名。所以,唐代王維、韓愈、劉禹錫把桃花源視為人間仙境,宋代的王安石、蘇東坡把桃花源看作避亂的圣地,近代梁啟超把桃花源看作“東方世界的‘烏托邦’”。

      1、、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留給后人無盡的遐想,可是這個桃花源到底有沒有呢?

      生討論,回答。

      2、悠悠千古事,留予后人說。其實,亦真亦幻可能就是桃花源的魅力所在,但陶淵明卻在文章的最后留下6個字:后遂無問津者。該如何理解呢?

      生思考,回答。

      小結:這是陶淵明說的最悲哀的一句話。一個美麗的理想,不管實現起來如何艱難,但只要還有人在努力追尋,就存在實現的希望。但如果連做這種嘗試的人都沒有了,那么人類就真的沒有希望了。

      在深深的嘆惋中,陶淵明遠去了,但是他追尋的身影,深深地留在我們的心里。

      (屏顯):仕:大濟蒼生

      “憶我少壯時……猛志逸四海。”

      隱:歸居田園

      “不為五斗米折腰”

      “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夢:

      “愿言躡清風,高舉尋吾契。”

      (屏顯)在古今詩人之中,能夠直接面對人生的苦難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個解決辦法的只有陶淵明。

      ——葉嘉瑩

      (屏顯):世亂如傾,政亂如粥,心亂如麻。陶淵明的貢獻是于亂世、亂政、亂象之中在人的心靈深處開發出了一塊恬靜的心田。

      ——梁衡《心中的桃花源》

      (屏顯)陶淵明生活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返,但他筆下的桃源社會卻具有永恒的文化魅力。后世的人們雖然沒有了陶淵明當時的痛苦、迷惘與無奈,但人們所面臨的種種壓力并未消減,甚至還與日俱增、與時俱進。生活在飛速發展的時代,快節奏的生活常常讓我們迷失了自我。面對著紛紛擾擾的塵世,我們依然有著不滿、痛苦與無奈。我們需要一個駐足休憩的精神家園。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契合了人性中對自由和美好的向往與追求,它帶給我們永遠的美麗與感動。

      ——李迎春教授評價《桃花源記》

      教師寄語:(屏顯)你與其去找桃花源,不如在你的身邊、在你的腳下,去培養桃花源。把事情做好,就是一個真正的桃花源。

      ——蔣勛《美,看不見的競爭力》

      作業:推薦閱讀《桃花源詩》

      桃花源詩

      贏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黃,綺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跡浸復湮,來徑遂蕪廢。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桑竹垂余蔭,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制。童孺縱行歌,斑白歡游詣。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雖無紀歷志,四時自成歲。怡然有余樂,于何勞智慧?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借問游方士,焉測塵囂外?愿言躡輕風,高舉尋吾契。

      四、作業布置

      1、背誦課文。

      2、完成練習冊課內部分。

    桃花源記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語,品味語言情致。

      2、理解作者理想,思考現代人生。

      3、訓練語言思維,強化朗讀背誦。

      教學重點

      品味語言,感受桃源勝境,理解作者表達的社會理想。

      教學方法

      1、自主探究式學習。

      2、導練結合,充分體現“練為主線”,培養思維和創新能力。

      3、誦讀法。

      教學時數: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展示目標

      “記”是古代一種文體,本文原是《桃花源詩并序》中的“序”,“世外桃源”這個成語就出自本文。

      二、整體感知

      1、學生自讀,結合注釋,理解課文大致內容,對學習中的疑問作出標記。

      2、聽課文范讀,注意字音、斷句,理清課文思路,文章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寫了哪些情節?

      3、你能用最簡潔的詞語概括桃花源在你心目中的整體印象嗎?

      (美、樂、奇)

      (解說:這一環節的設計從課文的整體入手,在導語的鋪墊和撩撥之下,學生帶著興趣進入課文,體現自主精神,教師可利用課件進行檢測,如字音、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幫助學生在自讀中理解大意,掃除障礙;通過范讀,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對桃源作出初步評價。)

      三、分步品味

      (一)想象桃源之“美”

      1、找出描寫桃源外部環境美和內部環境美的句子,朗讀并背誦。

      2、桃源風景真是美不勝收,你頭腦中浮現了怎樣的畫面?你能選一個景點用下面的句式描繪一下嗎?

      句式:這里的------美,你看(聽)------

      3、教師點拔,發現描述者對詞句理解不正確的地方予以指正,對有創造性的予以肯定,注意以下字詞:鮮美、開朗、交流。

      4、小結:聽了大家的描繪,我眼前仿佛出現了一幅幅美麗的畫面,桃源是美麗的,它美在資源豐富,美在風景秀麗,美在靜謐祥和,更美在民風淳樸。

      (解說:這一環節的設計著眼于想象力、表達力和培養、訓練。入情入境,展開豐富的想象,繪聲繪色,進行創造性的描繪,并在課文內容的串聯下,點撥字詞。這樣既激發了學生深入探究課文的興趣,又訓練了學生的思維和創造能力。)

      (二)理解桃源之“樂”

      1、桃源是美麗的,也是充滿歡樂的,那么“樂”表現在什么地方?

      2、自讀2、3段,以其中一類人的身份和口吻說說,那些人為什么樂?

      3、教師點撥,引導學生對桃源內社會生活的描寫,并調動歷史知識,得出桃源之樂的根本原因。

      4、學生小結:桃花源樂在民主平等,樂在和平安定,樂在豐衣足食,樂在民風淳樸。

      (解說:這一環節的設計在創設情境,讓學生感受桃源之樂,并結合古代社會的黑暗現實,理解桃源之樂的社會根由。力求突出“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特征,加深理解課文,進行思維訓練。)

      (三)評讀桃源之“奇”

      1、桃源的美麗歡樂令人神往,桃源的離奇神秘更是引人入勝。桃源廳在何處呢?

      2、評說桃源之“奇”,指導朗讀。

      評:桃林之奇

      山洞之奇

      人們之奇

      結局之奇

      讀:讀出驚奇語氣,讀出重音。

      3、小結:全文曲折回環,懸念迭起,虛虛實實,引人入勝。桃源似有而無,似真而幻。作者的描繪令人心馳神往。

      (解說:這一環節放手讓學生發現和評論,將思維訓練、語言訓練和朗讀訓練繁密結合。由評讀桃源之奇到探索詩人引人入勝的寫作技巧。)

      第二課時

      一、理解評價作者的理想

      1、作者生活在東晉末年,當時社會政治黑暗,戰亂頻繁,民不聊生。聯系當時的社會背景,說說課文表達了怎樣的社會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2、歸納:毛澤東《登廬山》中的一句詩:“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充分肯定了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追求,面對中華大地的千年世態變,怎能不豪情滿懷?如今祖國各地不是桃源,勝似桃源,如果陶淵明地下有知,不知欣喜為如何?

      (解說:本環節也是學習目標之一,主要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社會理想,也對學生進行理想主義的教育。)

      二、課堂練習

      (一)字詞

      1、注音:豁然儼然阡陌垂髫邑人詣太守驥

      2、解釋下面詞的'古義和今義:交通妻子絕境無論鮮美

      3、解釋多義詞:舍尋志為乃

      (二)閱讀后做題: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4、填補文中橫線上的語句。

      5、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土地平曠,屋舍儼然”的意思是(這里)土地平坦開闊,房屋都是一個樣式,很相象。

      B、第一段景物描寫的作用是渲染氣氛,為桃源的美好作烘托、鋪墊。

      C、“豁然開朗”一詞寫出了漁人進入桃源后的感受。

      D、第二段主要寫了桃源的美好環境和桃源人的幸福生活。

      6、“黃發垂髫”指,這里運用了的修辭方法。

      (三)閱讀后做題: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離,()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7、將“漁人”“村人”這兩個詞語,準確填入文中的括號內。

      8、用原文回答下面問題:桃源人“皆嘆惋”的原因是什么?

      9、翻譯“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三、拓展延伸

      1、欣賞:影視歌曲《神奇的九寨》。

      2、課外閱讀:《桃花源詩》(陶淵明)、《桃源行》(王維)、《桃源圖》(韓愈)、《桃源行》(王安石)、《桃花溪》(張旭)、《五柳先生傳》(陶淵明)

      (總說:本教案力求體現“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練為主線”的教學思想,結合課件,努力激發學生興趣,充分體現引導自學,體現了新課標精神。教學中以“美、樂、奇”為切口開始全文的學習,又緊扣“美、樂、奇”收束,課堂練習力求突出基礎知識的訓練和理解能力的培養。通過課后延伸,開闊視野,提高理解、鑒賞水平,了解陶淵明的藝術魅力對后世的影響。挺實用。)

    【桃花源記教案】相關文章:

    《桃花源記》教案07-25

    《桃花源記》教案05-17

    桃花源記 教案09-25

    桃花源記教案05-21

    桃花源記教案08-25

    桃花源記的教案07-26

    桃花源記教案10-17

    桃花源記經典教案08-18

    《桃花源記》教案08-16

    桃花源記的教案及板書09-08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五月丁香国产精品 | 自拍偷亚洲成在线观看 | 日本又色又爽视频 | 久久国产精品系列 | 亚洲人AV在线免费观看 | 婷婷丁香五月天欧美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