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詩歌鑒賞答題技巧

    時間:2024-07-04 06:10:28 詩歌 我要投稿
    • 相關(guān)推薦

    初中詩歌鑒賞答題技巧推薦

      馬上就要中考了,對語文學(xué)習(xí)來說,現(xiàn)在再想為語文好好打基礎(chǔ),肯定來不及,但是,我們還是可以掌握一些答題的技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中詩歌鑒賞答題技巧,希望大家喜歡。

    初中詩歌鑒賞答題技巧推薦

      作為比較抽象的詩歌鑒賞題目,我們應(yīng)該盡可能去找到一些方法性的東西,至少要掌握一些答題思路和技巧,有了這些,才會自己去分析、去理解、去鑒賞。

      一、托物言志型.詠史型鑒賞題要答出“表層”及“深層”兩方面。

      表面上看,是對某物及某個歷史人物的感嘆,而實際上往往表達(dá)自身的某種情感。在回答這類問題時,既要答出表層意思,也要答出深層意思。

      示例:

      題榴花

      五月榴花照眼明,

      枝間時見于初成。

      可憐此地?zé)o車馬,

      顛倒蒼苔落絳英。

      后兩句表達(dá)怎樣的感情?

      【解析】從表層(榴花)及深層(自身)組織答案。

      答案:表達(dá)了作者對美麗的榴花無人觀賞的慨嘆,并借此抒發(fā)自己懷才不遇的無限感嘆。

      二、煉字型的鑒賞題要答三步。

      常見到這樣的問題:“這一聯(lián)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么字?為什么?”或者:“某字歷來為人所稱道,你認(rèn)為它好在哪里?”對這類題,作答時,不要孤立地只讀該字,要放在句中,并結(jié)合全詩的意境來分析。具體說,要答三步:(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2)展開聯(lián)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點出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dá)了怎樣的感情。

      示例:

      南浦別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別,

      西風(fēng)裊裊秋。

      一看腸一斷,

      好去莫回頭;

      前人認(rèn)為,“看”字看似平常,實際上非常傳神,它能真切描繪出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這種看法嗎?為什么?

      【解析】按三個步驟組織答案。

      答案:同意。看,在詩中指回望(此步驟一)。離人孤獨地走了,還頻頻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腸寸斷。此字讓我們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淚眼朦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此步驟二)。只一“看”字,就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了離別的酸楚(此步驟三)。

      三、意境類鑒賞題要答三步。

      問題:“這首詩歌營造了一個怎樣的意境氛圍?表達(dá)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或者問:“這首詩歌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dá)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有時也這樣問:“這首詩歌描寫了什么樣的景物?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情懷?”

      解答這類問題時,要從三個部分作答,即描摹詩歌圖景——概括意境特點——剖析作者思想。

      第一部分,考生應(yīng)該用自己的語言把詩歌所營造的意境描摹出來。這里有兩個要點:一是用自己的語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個景物都寫到,但要寫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語言力求優(yōu)美。

      第二部分,考生在描摹出圖景后,用一句簡練的話語概括這些景物所營造的情境和氛圍,或幽靜、或蕭瑟、或生機勃勃、或孤清冷寂。

      第三部分,根據(jù)這首詩歌情境氛圍的特點再來談詩人的思想感情。

      考生在解答此類問題時常見的失誤有三點:一是描摹景物時采用直譯的方法,變描摹為翻譯。二是考生往往著重于“思與境諧、情景相融”的正襯模式,而忽略了一些詩歌通過景物來反襯思想感情,造成成思想理解的錯誤。在這種情況下,應(yīng)多從詩人的生平、抱負(fù)或標(biāo)題注釋等來思考,避免出錯。三是硬套某些術(shù)語,不結(jié)合詩句本身的內(nèi)容分析。

      示例:

      山居秋瞑

      王維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作者在這首詩中營造了怎樣的一種意境?這種意境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理想?

      【解析】按三步組織答案。

      答案:山雨初霽,萬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凈,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蓮,是空山秋天恬靜幽美的景象(此第一步)。作者通過塑造這樣一種幽靜深寂的意境,反映了詩人對安靜淳樸生活的向往和對污濁官場的厭惡(此第二步)。詩中以物芳而明志潔,以人和而望政通。泉水、青松、碧蓮,可以說是詩人高尚情操的寫照,也是對詩人理想境界的烘托(此第三步)。

      四,語言鑒賞題要答三步

      常有這樣的問題:“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或者讓考生分析該詩的語言風(fēng)格或語言藝術(shù)。這種題型不是要求揣摩個別字詞運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詩表現(xiàn)出來的語言風(fēng)格。能用來答題的詞一般有:清新自然、樸實無華、華美絢麗、明白曉暢、多用口語、委婉含蓄、雄渾豪放、筆調(diào)婉約、簡練生動……

      這類題要分三步來答:(1)用一兩個詞準(zhǔn)確點明語言特色。(2)用詩中有關(guān)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3)指出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示例:

      春怨

      打起黃鶯兒,

      莫教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

      不得到遼西。

      請分析此詩的語言特色。

      【解析】按上述三步組織答案。

      答案:此詩語言特點是清新自然,口語化(此第一步)。“黃鶯兒”是兒化音,顯出女子的純真嬌憨。“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用質(zhì)樸的語言表明了打黃鶯是因為它驚擾了自己得見丈夫的美夢(此第二步)。這樣非常自然地表現(xiàn)了女子對丈夫的思念之情(此第三步)。

      五.關(guān)健字詞賞析題要答兩步。

      有這樣的問題:“某詞是全詩關(guān)鍵,為什么?”針對這類題,首先要有這樣的認(rèn)識,即:古詩非常講究構(gòu)思,往往一個字或一個詞就構(gòu)成全詩的線索、全詩的感情基調(diào)、全詩的思想,抓住這個詞來命題往往能以小見大,測出考生對全詩的把握程度。

      具體而言,要從以下幾步來回答:(1)該詞對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從該詞在詩中結(jié)構(gòu)上所起的作用考慮。示例: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

      散入春風(fēng)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wù)哿?/p>

      何人不起故園情?

      “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guān)鍵,“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關(guān)鍵”之說?為什么?

      【解析】從主旨與結(jié)構(gòu)兩方面作答。

      答案:“折柳”的寓意是“惜別懷遠(yuǎn)”,而詩歌的主旨正是思鄉(xiāng)之情(此第一步)。這種思鄉(xiāng)之情是從聽到“折柳”曲的笛聲引起的(此第二步)。可見,“折柳”是全詩的關(guān)鍵。

      六、表現(xiàn)手法類鑒賞題要答三步。

      常常見到這樣的題目:“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瑰技巧(或藝術(shù)手法,或表現(xiàn)手法),詩人是怎樣抒發(fā)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或者直接問:“該詩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要準(zhǔn)確解答這類題,必須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現(xiàn)手法。

      示例:

      早行

      陳與義

      露侵駝褐曉寒輕,

      星斗闌干分外明。

      寂寞小橋和夢過,

      睹田深處草蟲鳴。

      注:“駝褐”指獸毛制成的衣服。

      此詩主要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有何效果?

      【解柿】按“什么手法”、“如何運用”、“效果如何”三步組織答案。

      答案:主要用了反襯手法(此第一步)。天未放亮,星斗縱橫,分外明亮,反襯夜色之暗;“草蟲嗚”反襯出環(huán)境的寂靜(此第二步)。兩處反襯都突出了詩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獨寂寞(此第三步)。

      高考詩歌鑒賞答題技巧:

      詩歌鑒賞易混手法的區(qū)別

      表現(xiàn)手法是理解詩歌的一把鑰匙,但有幾種手法很相似,容易混用。為了能更準(zhǔn)確地理解并掌握這幾種手法,下面對它們進行簡單的區(qū)別。

      對比和反襯

      這兩種手法雖然都同時出現(xiàn)正反兩個方面,但區(qū)別還是比較明顯的。反襯只突出一個方面(正),另一個方面(反)只是作為陪襯。如王籍的《入若耶溪》:“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詩中盡管同時出現(xiàn)“噪”“鳴”和“靜”“幽”,但作者主要表現(xiàn)的是“林靜”和“山幽”,寫“蟬噪”和“鳥鳴”的目的只是為了陪襯,因為蟬和鳥的聲音聽得越清楚,山林就越幽靜。對比則不同,正反兩個方面都是作者所要表達(dá)的。如梅堯臣的《陶者》:“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全詩句句對比,作者既要表達(dá)陶者的勞而不獲,又要表達(dá)剝削者的不勞而獲;既有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又有對剝削者的憎惡。兩相對照,鮮明而強烈。

      烘托和渲染

      兩種手法經(jīng)常混用,其實二者并不是一回事。烘托是一種側(cè)面描寫,即為了突出主要方面,作者從次要方面下筆,加以修飾和陪襯。烘托又稱烘云托月,為了突出月亮的美,而從云寫起;或為了表現(xiàn)紅花的美,反復(fù)地刻畫綠葉。所以烘托的“托”略帶“襯托”的意思。如《陌上桑》:“行者見羅敷,下?lián)埙陧殹I倌暌娏_敷,脫帽著梢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作者對行者、少年、耕者、鋤者種種描寫,就是從側(cè)面來烘托羅敷的美。渲染則是為了營造某種氣氛或創(chuàng)設(shè)一種意境,而對景物或聲音進行描寫。如柳永《雨霖鈴》:“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作者開頭寫寒蟬凄慘悲切的叫聲,目的是為下文的離別渲染一種凄涼、傷感的氣氛。

      伏筆和鋪墊

      這兩種手法也經(jīng)常混為一談。伏筆是為下文行文所作的準(zhǔn)備,有時和照應(yīng)結(jié)合起來使用。有些詩歌開頭的寫景或敘事就是為下文抒情或議論埋下的伏筆。如杜牧的《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詩歌開頭寫停泊的地方靠近酒家,就是為下文聽商女唱《后庭花》埋下的伏筆。鋪墊則是為了突出主要描述對象,先作層層鋪寫,如同英語語法中的原級(good)比較級(better)和最高級(best)一樣。作者先描述其他事物作為原級,然后與主要描述對象進行比較,來突出主要描述對象的“更”或“最”字 。 如張可久《中呂紅繡鞋天臺瀑布寺》:“絕頂峰攢雪劍。懸崖水掛冰簾,倚樹哀猿弄云間。血華啼杜宇,陰洞吼飛廉。比人心山未險。”為了表現(xiàn)人心的險惡,作者先從雪峰、冰瀑、哀猿、啼鵑、吼風(fēng)五個方面來寫天臺山的險,把天臺山寫得險惡無比。然而和人心相比,天臺山還根本不算險,人心該有多么險惡就可想而知了。寫天臺山的險就是為寫人心險惡而作的鋪墊。

      象征和托物言志

      這兩種手法都是以物寫人,都是通過賦予意象某種人格化特征,來寄托作者的某種情感。但二者又不是一回事。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盡管只出現(xiàn)了喻體,但實際上是“指桑罵槐”。如曾鞏的《詠柳》:“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fēng)勢便狂。”作者借尚未變黃就借助風(fēng)勢在空中狂舞的柳條,象征那些根基未穩(wěn),因倚仗權(quán)貴而一時得勢便猖狂不已的小人,表達(dá)對他們的極端鄙視和厭惡。托物言志(廣義的托物言志應(yīng)該包括象征,這里所說的是狹義的托物言志)是作者通過對物象描寫和刻畫(托物)來表達(dá)自己的某種志向(言志)。如李忱的《瀑布聯(lián)句》:“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作者以不貪戀溪澗而沖奔大海的瀑布表達(dá)自己“棄燕雀之小志,慕鴻鵠之高翔” 的豪情壯懷。

      用典和借古諷今

      這兩種手法沒有嚴(yán)格的界限。用典是從材料(典故)角度說的,借古諷今是從寫作目的角度說的。用典是借用古人古事或化用前人詞句,目的是委婉抒發(fā)作者某種情感。如辛棄疾《摸魚兒》:“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作者借用西漢陳皇后的典故,表達(dá)自己抗金主張無人訴說、無人理解的苦悶。借古諷今是通過對古跡古事的詠嘆,諷諫當(dāng)朝統(tǒng)治者。一些懷古詩和政治抒情詩中多采用這種手法。如王安石的《桂枝香》:“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作者詠嘆六朝的滅亡,就是為了勸諫北宋統(tǒng)治者要接受教訓(xùn),不要再驕奢淫逸,荒蕪朝政了

    【初中詩歌鑒賞答題技巧】相關(guān)文章:

    詩歌的鑒賞答題與技巧08-03

    詩歌鑒賞答題技巧07-01

    高考詩歌鑒賞答題技巧09-05

    高三詩歌鑒賞答題技巧05-20

    古代詩歌鑒賞快速規(guī)范答題技巧10-02

    詩歌鑒賞答題模板10-20

    初中語文詩詞鑒賞答題技巧06-05

    詩詞鑒賞答題技巧07-08

    古詩鑒賞答題技巧08-16

    詩歌鑒賞中的鑒賞技巧07-17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色 | 一级似看大片中文字母 | 自拍一区综合图区 | 伊人久久精品亚洲午夜 | 日韩在线精品一二三区 | 亚洲欧美成αⅴ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