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歌的規范答題技巧

    時間:2024-11-29 12:50:15 詩詞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古代詩歌的規范答題技巧

      考試不僅僅是智商還是情商的考驗,掌握好的答題技巧可以事半功倍,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古代詩歌的規范答題技巧,希望對你有幫助。

    古代詩歌的規范答題技巧

      (一)答題的要求

      1.符合題目的要求

      解答古代詩歌鑒賞題,一定要符合題目的要求。就2003年全國高考古詩鑒賞題,有一考生這樣作答:

      我認為“咽”和“冷”,用擬人化的手法,生動地描寫出了泉水從石頭上流過的聲音,給人一種清幽恬靜的感覺,同時表達了詩人對路過香積寺所領悟到的這股自然美景的喜悅的心情。

      解題的要求是:“這首詩第三聯兩句詩的‘詩眼’分別是哪一個字?為什么?請結合全詩簡要賞。”但是,此答案只分了“咽”,將“冷”置于不顧,又沒有結合全詩的意境分其妙處。這一解答就不符合題目的要求。

      2.符合詩歌鑒賞的要求

      詩歌鑒賞雖說是開放型試題,但也要求符合詩歌鑒賞的要求。請看下面的答案:

      答案一:分別是“危”和“青”字。“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說明了香積寺的偏僻,無人知,快沒人繼承這所寺廟,突出了“危”字。而“薄暮空潭曲,安禪制屠龍”體現了“青”字,在此環境下,來制“毒龍”,突出了“青”字。

      此答案與文本不符。詩眼錯,分錯,無意境。

      答案二:分別是“咽”和“冷”。作者經過香積寺寫了所看到的一派景象,尤其突出第三聯中的描寫景物的凄慘、陰涼,從中寫出了當時一種對世俗欲念的不滿情緒,突出世態陰涼、冷漠與無情。

      分欠準確,意境不準確。

      答案三:分別是“咽”和“冷”。本詩寫出了詩人經過香積寺的所見、所聞、所感,“泉聲咽危石”,一個“咽”字,突出了香積寺的靜,泉聲動聽;“月色冷青松”,“冷”字用得精妙,顯得青松的蒼勁、挺拔,從而更突出寺的冷峻。

      無意境,分欠準確。

      答案四:第三聯上下兩句的詩眼分別是“咽”和“冷”。作為山水田園詩派,其特點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而本詩則向世人描繪一幅幽靜恬然過香積寺的游景,全詩突出一個靜字,而咽冷將泉聲月色動靜結合,同時照應前后聯。

      詩歌鑒賞,應結合原詩的語言,不能架空分。此答案沒有結合原詩語言進行具體分

      答案五:分別是“咽”和“冷”。作者借景抒情,通過咽和冷字,深深地表達了自己內心的悲涼心境,作者厭惡世俗的雜,渴望一種清凈、安寧的生活。

      沒有詩眼的分,只有分的結果,沒有分的過程。

      (二)答題的角度

      1.題目開口面小的,按規定的角度切入。

      請看下題:

      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后回答問題。(2002年高考題)

      春夜洛城聞笛 李 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前人在評論這首詩時曾說,“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詩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為什么?

      此題的開口面很小,只要從“折柳”切入作答即可。請看所給的參考答案:

      “折柳”這首曲子寓惜別懷遠之意。本詩抒寫了思鄉之情,而這種思鄉之情是從聽到“折柳”曲的笛聲引起的,可見“折柳”是全詩的關鍵。

      2.題目開口面大,可自選角度切入。

      請看下題:

      閱讀下文,試從一個角度切人,對這首詞寫一段鑒賞性的文字。 (2002年上海試題)

      虞美人•聽雨 蔣 捷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解答此題,不要面面俱到,圍繞一點寫即可。例如從內容、形象、線索、語言風格等等方面均可。

      參考答案:

      ①從謀篇行文的角度看,這首詞是從舊日之我寫到今日之我,在時間上為順敘;但它的寫作觸發點卻是從今日之我想到舊日之我,在時間上是逆推上去的。詞中居主要地位的應當是今我,而非舊我。因此,詞中的三幅畫,是緊密相連的,當我們讀到第三幅畫時,只會感到一個白發蒼蒼的老人獨自在僧廬下傾聽著夜雨。這樣一個極其單調的畫面,正表現出畫中人處境的極端孤寂和心境的極端蕭索。他在嘗遍悲歡離合的滋味,又經歷江山易主的巨大變故后,不但埋葬了少年的歡樂,也埋葬了壯年的愁恨,一切皆空,萬念俱灰,此時此地再聽到點點滴滴的雨聲,雖然感到雨聲的無情,而自己卻已木然,無動于衷了。詞的結尾,以“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這樣兩句無可奈何的話,總結了他“聽雨”的一生。

      ②從線索的角度看,這首詞層次清楚,脈絡分明。詞的上片感懷已逝的歲月,下片是慨嘆目前的境況,它按時間順序,由少年寫到壯年,再寫到老年,寫了三個不同時期的不同環境、不同生活和不同心情,而以“聽雨”作為一條貫串始終的線索。

      ③從組材的角度看,作者非常高明。作者的一生是在戰亂年代中度過的。這首詞正是他的憂患余生的自述。其寫作的高妙之處在于:作者沒有用抽象的敘述來進行括,而是從自己漫長的一生和曲折的經歷中,截取了三幅富有暗示性和象征性的畫面,通過它們,形象地括了從少到老在環境、生活、心情各方面所發生的變化,其括本領是極其高明的。

      (三)答題的格式

      1.先觀點后理由

      解題時先表明觀點,再陳述理由。請看2004年高考浙江卷中的詩歌鑒賞題及其參考答案:

      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后回答問題。

      菩薩蠻 李白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關于這首詞表達的內容,有人認為是“游子思歸鄉”,有人認為是“思婦盼歸人”,也有人認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請簡要說明理由。

      參考答案:

      A.游子思歸鄉。【前為觀點,后為理由】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見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觸景生情,設想家人盼望自己歸去的情景;最后兩句游子感嘆旅途漫漫,歸鄉無期,更添愁苦。

      B.思婦盼歸人。上片寫思婦見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寫思婦佇立玉階,見鳥歸而懷念游子;最后兩句寫思婦設想游人歸途艱難,感嘆相逢無期。

      C.二者兼有。全詞以游子思歸鄉和思婦盼歸人相互渲染,傳達了“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的情思。

      2.先分后總式

      答題時,先分說后總說。例如,解答2003年全國高考詩歌鑒賞題,有一考生這樣作答:

      詩眼分別是“咽”和“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巖石的阻擋,發出低吟,仿佛嗚咽之聲,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的幽暗,似乎顯得陰冷,“咽”和“冷”二字繪聲繪色,【結合詩句,具體分兩字的妙處。先分說】精練傳神地顯示出山中幽靜孤寂的景象【結合全詩的意境分其妙處。再總說】。【此答案從用詞之妙分其效果】

      3.先總后分式

      答題時,先總說后分說。請看2004年高考福建卷中的詩歌鑒賞題及其參考答案:

      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無眠秋氣清,燭花頻剪欲三更。鋪床涼滿梧桐月,月在梧桐缺處明。

      此詩無一“情”字,而無處不含“情”。請從三、四句中找出最能體現詩人感情的一個字,并在對全詩整體感悟的基礎上,簡要分詩人在這兩句詩中是如何營造意境的。

      參考答案:

      “涼”。“涼”字既寫天涼,又寫心境的孤寂。【先總說】由床上之月寫到天上之月,過渡巧妙;愁情、涼床、月影和梧桐,共同營造出孤寂的意境。【后分說】

      4. 分點作答式

      答題時,分成幾點,列出答案。請看2004年高考福建卷中的詩歌鑒賞題及其參考答案:. 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聽蜀僧彈琴 李白

      蜀僧抱綠綺①,西下峨眉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響入霜鐘③。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

      注:① 綠綺:古代名琴。 ② 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③ 霜鐘:《山海經•中山經》載,豐山有九鐘,霜降而鳴。

      結合全詩談談你對第四聯“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的理解。

      參考答案:① 寫出了曲終時的景色。

      ② 寫出了作者沉醉于琴聲之中的狀態,側面描寫了琴聲的魅力。

    【古代詩歌的規范答題技巧】相關文章:

    古代詩歌鑒賞快速規范答題技巧10-02

    鑒賞古代詩歌的景物形象答題技巧11-05

    高考語文古代詩歌鑒賞答題技巧06-23

    關于高考古代詩歌鑒賞答題技巧09-10

    詩歌的鑒賞答題與技巧08-03

    詩歌鑒賞的答題技巧09-02

    詩歌鑒賞答題技巧07-01

    古代詩歌 鑒賞技巧07-26

    詩詞鑒賞快速規范答題技巧11-09

    詩歌鑒賞答題技巧集錦09-12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中文字幕久精品在线视频 | 中日韩中文字幕二区 | 五月丁香国产精品 | 日韩精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老妇女偷乱视频在线 |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永久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