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教學設計

    時間:2023-06-28 05:41:04 劉禹錫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望洞庭》教學設計(通用8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教學設計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望洞庭》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望洞庭》教學設計(通用8篇)

      《望洞庭》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能憑借課文插圖或通過理解古詩大意;課外吟誦劉禹錫的其它古詩。

      3:感悟古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對洞庭湖的喜愛和贊美之情,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重點

      想像這首詩描繪的優美景象,感受詩人筆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潔和精美絕倫。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理解詞語“兩相和”、“白銀盤”和“青螺”,感悟詩境,體會詩人對洞庭湖的喜愛與贊美之情。

      教學準備:

      1、資料搜集:作者劉禹錫的生平、君山的傳說

      2、電化教具:投影片、課文錄音磁帶

      3、實物準備:白盤子、青螺

      教學過程:

      (一)整體讀,感知美。

      1、導入: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勝收。今天這節課,我們將追隨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足跡,到湖南岳陽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2、指名說了解的劉禹錫和洞庭湖。

      (劉禹錫,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字夢得。洛陽人。劉禹錫工詩能文,兼擅書法。所著有《劉賓客集》。洞庭湖,我國第二大淡水湖,綿延八百里,煙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3、播放朗讀錄音,學生邊看插圖邊聽讀,整體感知美。

      4、自己練讀,達到正確、流利。

      5、同位互查讀,力爭人人過關。

      (注:介紹劉禹錫生平和洞庭湖考察學生課前搜集信息的能力,激發學生讀詩的欲望。正所謂“不積跬步,何以至千里”,熟讀古詩,人人過關,是下步教學的良好開端。)

      (二)理解讀,洞察美。

      1、導入:學習古詩,意在讀出它的韻味,它的意境,讀好古詩要做哪些準備工作呢?

      2、學生各抒己見。

      3、學生讀詩,先說說能夠理解的詞語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組內研討。

      (3)全班交流。

      (相:相互和:和諧鏡:銅鏡,比喻洞庭湖水面

      鏡未磨:未被磨拭過的銅鏡遙望:遠望)

      重點研討“鏡未磨”: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經磨拭的銅鏡呢?

      引導學生想象:作者觀察時恰逢晚間,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經磨拭過的銅鏡應該就是一種模糊的感覺。

      4、憑借課文插圖,敘說古詩大意。

      (1)指導學生觀察課文插圖,發揮想象,大膽述說古詩意思。

      (2)小組內練說,讓平時不愛發言的同學先說,其余同學做好補充。

      (3)指名到臺前看投影上的插圖解說。

      重點指導理解“白銀盤里一青螺”:

      教師演示:一個大白盤子里放著一顆青螺。

      讓學生談看到的感受。

      質疑:詩中的“白銀盤”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

      再與課文插圖對照,洞察藝術之美。[

      (古詩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與明月的清光交相輝映,顯得十分寧靜、和諧;湖上無風,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經磨拭的銅鏡一樣。在皓月銀輝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渾然一體,遠望如同銀盤里放了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十分惹人喜愛。)

      5、練讀,讀出詩的韻味,感受詩的意境。

      (1)自由練讀,想象畫面。

      (2)同位賽讀,欣賞插圖。

      (3)展示評讀,美化詩境。

      6、背誦古詩,水到渠成。

      (注:詩中有畫,讀詩要想象重現詩中的畫面;畫中有詩,讀詩要欣賞詩中精妙語言對畫面的描述。如詩如畫,品詩賞畫,古詩詞文字精簡,給讀者留下了非常廣闊的想象空間。通過啟發學生想象,填補了詩句的含蓄和跳躍,豐富了詩句的語言和畫面。學生邊讀詩,邊想象,如臨其境,如聞其聲。)

      (三)對比讀,深化美。

      1、投影映示:

      望洞庭

      潭面鏡未磨,潭面無風鏡未磨,

      湖光秋月和。湖光秋月兩相和。

      洞庭山水色,遙望洞庭山水色,

      盤里一青螺。白銀盤里一青螺。

      2、對比讀,比較內容的不同之處,說說原詩的精妙之處。

      3、自由理解的基礎上,同位交流。

      4、指名匯報。(正因無風,湖面才會如此寧靜、和諧;正因作者在遠望洞庭的山山水水,君山才顯得小巧玲瓏;之所以是“白銀盤”,正因是在皓月銀輝下。)

      5、再讀原詩,深化美。

      (注:詩可言志,亦可傳情。古詩是語言的濃縮,而往往濃縮就是精華。作為中國獨有的寶貴文化遺產,讓學生意識到古詩語言的精煉與美妙,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古詩內容的理解,還可以引發學生對祖國古代文化的熱愛。)

      (四)延伸讀,升華美。

      1、投影映示:

      題君 山題君山

      煙波不動影沉沉,曾于方外見麻姑,

      碧色全無翠色深。聞說君山自古無。

      疑是水仙梳洗處,元是昆侖山頂石,

      一螺青黛鏡中心。海風吹落洞庭湖。

      2、自由練讀后,指名讀。

      3、師:自古君山的來歷便充滿神奇色彩,眾說紛紜,流傳著許多美麗的傳說。

      4、指名講述課前搜集的有關君山的傳說。

      4、再讀兩首《題君山》,洞庭湖與君山的神奇之美在腦中升華。

      (注:詩中有詩,詩外有詩,以詩帶詩,以詩比詩,把相關的.詩詞優化組合,既加深對原有教材的理解感悟,又豐富拓展學習內容,讓學生悟出了學習古詩要運用對比的方法。美麗的傳說自然勾起學生的幻想,演繹精彩的朗讀。這是教學內容的延伸,亦是學生情感升華的階梯。)

      (五)多樣作業,表現美。

      1、寫一寫:想象這首詩所描繪的景色,寫下來。

      2、畫一畫:把這首詩描繪的景色用多彩的畫筆表現出來。

      3、找一找:收集劉禹錫的其它詩作,與同學交流。

      (注: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學生的興趣是有差異的。傳統的單一的作業難以迎合所有學生的口胃,給學生一個選擇的機會,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學生多元智能發展。)

      教學反思:

      《望洞庭》是詩人在看到洞庭湖的美景時有感而發。詩人描寫真實,生動、具體,把湖光和月亮渾然一體的和諧、寧靜比作鏡子,把君山比作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銀盤。學生通過學詩看課件圖片,體會詩人所描寫的意境,學起來很有興趣。我在教學這首古詩時就打破了傳統的逐字逐詞逐句牽引,而后串詩意的串講式的教學模式,充分還給學生獨立思考、發揮想象的空間。因此,在上課時,我緊緊圍繞以學定教的原則設計教學環節,從學生已知入手,探討未知。強調學生的積極參與和全程參與。在教學中,適時地安排自學環節,鼓勵學生利用工具書查解字詞,給學生創建自讀自悟的機會。在交流自學成果的過程中,變單純的“師教生”為“生生互學”“生生互補”,變僵硬的教師灌輸為學生間的自我啟迪,從而充分地讓學生自主學習,自悟,自得。教學效果不錯。

      《望洞庭》教學設計 篇2

      【教材分析】

      《望洞庭》中詩人以輕快的筆觸,勾勒出一幅風景優美的洞庭湖秋夜圖。

      明月當空的夜晚,詩人經過洞庭湖,記下所見的景象,故名為“望洞庭”。全詩的大意是:湖光秋月互相輝映,顯得那么和諧,平靜的潭水,如一面沒經過打磨的迷蒙的銅鏡,那月下洞庭湖里蒼翠的君山,從遠處看,就好像在白銀盤里盛放著一枚青螺。

      【學情分析】

      《望洞庭》這首詩選擇了月夜遙望的角度,通過豐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將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繪得惟妙惟肖,躍然紙上。詩人筆下的月夜洞庭山水儼然變成了一件精美絕倫的工藝珍品,給人以莫大的藝術享受。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詩詞,對學習古詩詞也有了一定的方法。教學的程序可按照運用插圖和教師的導語帶入詩的意境---理解詞句、想像畫面---吟誦詩詞、體驗詩情的步驟進行。另外中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注意課堂上要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歸還給學生,通過教師有效地促進和支持性教學行為,幫助學生突破教學重難點,組織學生在輕松、自由的課堂環境中快樂的學習。

      【教學目標】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古詩;

      能解釋詩句中帶點詞和詩句的意思,并能寫出本課《望洞庭》一詩所描繪的景色。

      理解這首詩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重難點】

      理解古詩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

      【教學安排】

      一課時

      【教學準備】

      洞庭湖風光的多媒體課件、配套朗讀音頻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詩句接龍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來玩一個“詩句接龍”的小游戲,老師說詩的上半句,看誰能最快說出詩的下半句。(“明石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飛流直下三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大家回答得真棒!那同學們有沒有發現小游戲中這些詩句有哪些特點呢?

      生:山水詩

      2.揭題釋題

      詩人游歷了名山、名水之后,詩興大發,為了留住眼中的美景,于是寫下了這些山水詩,今天我們就跟隨唐代大詩人劉禹錫去看看他眼中的山水之美吧。請同學們跟老師一起書寫課題。(板書:望洞庭,師指導書寫“庭”,齊讀詩題)

      3.了解詩人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其詩以律、絕為主,樂府小章尤為著名。有“詩豪”之稱。

      主要作品:《陋室銘》《浪淘沙》《石頭城》等。

      4.介紹洞庭湖

      師:通過題目有誰知道這首詩寫的是哪里的景呢?

      生:洞庭湖

      師:那洞庭湖在哪呢?

      生:湖南省

      師:那你們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由書上的注釋知道的。

      師:孩子們真是善于搜尋有用的信息,真棒!

      師出示PPT尋找湖南省,并介紹洞庭湖。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岳陽市附近,是我國第二大淡水湖。)

      師:現在我們就一起來欣賞一下洞庭湖的美景吧!(PPT展示洞庭湖圖片。)同學們你們看到了哪些景象?

      生:晚霞、湖水、山、鳥……

      師:那你們能用一些詞形容一下你看的景物嗎?

      生:波光粼粼、夢幻迷人、金光閃閃、清澈見底、月色朦朧……

      師送一組詞,出示PPT水天一色、湖中有山、水平如鏡、朦朦朧朧、水鳥翱翔

      二、初讀古詩

      1.自由讀詩

      師: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劉禹錫的這首《望洞庭》。首先請大家自由讀讀全詩,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檢查字音

      ⑴指名讀,其他同學認真聽,你覺得他的字音讀準了嗎?

      ⑵指名評價,再讀,師評價,齊讀。

      3.讀出節奏

      ⑴我們讀詩不僅要讀準字音,讀通詩句,還要讀出詩的節奏,下面請看黑板,請大家自由練讀,邊讀邊試著畫畫小斜線吧。指生讀。

      ⑵有一個人,她很厲害,很會讀詩,同學們想去見識一下她的本領嗎?請大家仔細傾聽。出示朗讀音頻。同學們有信心比她讀得好嗎?先自由地練習一下吧!指生讀,評價。齊讀。

      三、理解詩意

      1.自讀自悟

      師: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學習古詩的方式,同桌之間互相交流詩句的意思,把不理解的詞語畫上問號。(聯系插圖;串聯詞意;發揮想象;反復讀詩)

      2.交流反饋

      看著大家剛剛激烈的討論,肯定有不少收獲,那么誰來說說你對詩句的理解?請同學們按詩句的順序,可以先讀出詩句,然后說說這句詩是什么意思?

      3.古今對比讀

      師:剛才幾位同學描述得可真美,來,我們一起將這美麗的景色吟誦出來。出示PPT

      古文 今文

      女生:湖光秋月兩相和 男生:洞庭湖的水光和秋月相互映襯

      潭面無風鏡未磨 湖面風平浪靜,如同一面沒經過打磨的銅鏡。

      遙望洞庭山水翠

      白銀盤里一青螺遠遠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綠,恰似白銀盤里托著一只小小的青螺。

      四、感悟詩境

      師:整首詩以精煉的.語句向我們展示了洞庭湖的美景,那么劉禹錫在《望洞庭》這首詩到底寫了哪些景物,請同學們輕聲讀全詩,邊讀邊圈畫出詩中描寫的景物。他又由此想到了什么呢?(學生上黑板畫)

      1.湖光秋月兩相和

      師:誰來讀讀第一句。 生:讀

      師:詩人是在什么時候欣賞的洞庭湖美景的呢? 生:秋天的夜晚

      師:你是從哪知道的? 生:從“秋月”一詞。

      師:詩人看到了什么? 生:湖光、秋月

      (板書:湖月)

      師:那是怎樣的湖光?怎樣的秋月呢?生:水平如鏡的湖面,銀色朦朧的秋月。

      出示圖片:請你用四字詞語概括一下你眼中的美景。(風平浪靜,水天一色……)

      師:是哪個字把這種水天一色玉宇無塵的和諧之美表現出來的?生:和(板書:和)

      師:來,我們一起讀出這寧靜和諧之美。(齊讀)

      2.潭面無風鏡未磨

      師:在這湖光秋月寧靜和諧的氛圍中,詩人靜靜地凝望著洞庭湖波光粼粼的湖面,他想到了什么呢?他是怎樣寫的?

      生:沒有打磨過的銅鏡。

      師:是什么讓詩人聯想到是沒有打磨過的銅鏡?

      生:水平如鏡的湖面。

      師:把湖面比作鏡子似乎沒有什么奇特之處,同學們在作文中也常常這樣描述,可是作者卻別出心裁的比作沒有打磨過的銅鏡,為什么要強調沒打磨過的呢?

      師:我們先來看看這幅圖,白天,陽光照在湖面上,給人什么樣的感覺?(金光閃閃、清澈見底……)此時,天上的白云,岸邊的樹木倒影是不是看得清清楚楚。

      師:再想想,夜晚,月光沒有陽光那么亮,灑在湖面上給人什么樣的感覺呢?(湖面看起來朦朦朧朧、迷迷蒙蒙。)

      師:這看起來朦朦朧朧的湖面能像一面鏡子一樣平滑嗎?

      師:那這是一面什么樣的銅鏡呢?(未經打磨的銅鏡)

      師: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古代未經打磨的銅鏡是什么樣子吧。(出示銅鏡圖片)沒有打磨過的銅鏡給人一種怎樣的感覺?(模糊,朦朧)

      夜晚,湖面迷迷蒙蒙,看不清,就像沒有打磨過的銅鏡一樣。詩人劉禹錫對景物的觀察是多么的細致啊,我們也要像他一樣,在生活中做一個善于觀察的人。(板書:觀察)

      來,我們一起感受感受洞庭湖的朦朧美吧。(齊讀)

      3.遙望洞庭山水翠

      師:在這朦朧的月色中,詩人眺望遠處,還看見了什么景色呢?誰能把它讀出來?(生讀)在這句詩中詩人著重寫了什么景物?(生答)(板書:山水)

      師:這里的山水有什么特點?你能用詩中的哪個字眼來概括出來?(翠)

      師:在皎潔的銀輝之下,山愈顯青翠,水愈顯清澈,山水相互映襯,渾然一體,這也是一種和諧之美。誰能用自己的朗讀表現山水之美?(指名一列讀)

      4.白銀盤里一青螺

      師:作者看到這樣的山水又聯想到了什么呢?(生答)

      師:你覺得這句詩妙在哪?(生答:……比作……)

      師:這是多么精妙絕倫的比喻啊,詩人為什么要這樣比喻呢?

      (詩人看到月光灑在湖面上,湖面波光粼粼,想到了……)

      (詩人的視線又從廣闊的湖面集中到君山這一點,君山在這湖中就好像…)

      師: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那是怎樣一幅美景吧。(出示圖片)

      師:詩人的想象力可真豐富啊!我們在寫作時也要像詩人一樣放飛想象的翅膀。(板書:想象)

      師:詩人想象豐富,比喻恰當,寫下這句詩,你感受到詩人對洞庭湖懷有一種怎樣的感情呢?(喜愛、贊美、對大自然的喜愛)

      5.創設情境讀

      師:一只晶瑩剔透的銀盤里放了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十分惹人喜愛。

      生:白銀盤里一青螺。

      師:詩人筆下的洞庭山水變成了精妙絕倫的工藝品,給人莫大的藝術享受,詩人可真浪漫啊!

      生:白銀盤里一青螺。

      師:精妙的比喻讓人感受到詩人壯闊不凡的氣度,真不愧被稱為“詩豪”。

      生:白銀盤里一青螺。

      考一考

      看到

      聯想

      比喻

      五小組合作

      1.小朗誦家:請大家將《望洞庭》讀給同學聽聽;

      2.小小作家:想象《望洞庭》所描繪的景色,用幾句話寫出來;

      3.小小畫家:在你的畫紙上畫一畫《望洞庭》所描繪的景色;

      4.小小書法家:請將《望洞庭》整齊地書寫在你的方格紙上。

      六、交流展示

      小組上講臺展示自己的成果。

      七、布置作頁

      師:同學們,我們今天學習了劉禹錫的《望洞庭》,詩人把美麗的洞庭湖描繪出來,讓我們得到了美的享受,還有許許多多有名的詩人都慕名而去,寫下了不少經典名篇,請同學們下去搜集一些下節課我們再一起分享交流。

      八:教學板書:

      望洞庭

      唐 劉禹錫

      湖 月 和

      觀察

      山 水 翠

      想像

      九、教學反思:

      《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所寫的一首山水詩,在詩中,作者以輕快的筆觸,勾勒出一幅優美的洞庭湖的秋月圖。詩歌短小,卻感情深刻。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反復引導學生朗讀,讀的過程中要求讀準字音,注意停頓。接著指名幾位學生朗讀,然后再齊聲朗讀。聽完老師的泛讀之后,讓學生再讀詩。在理解詩意的這一環節我放手讓學生聯系自己以前學過的古詩方法同桌交流,并進行了古今對比讀。在感悟詩境這一塊我采取的逐句分析,并重點解釋了鏡為磨的含義,并引導學生掌握詩人整首詩最精妙的地方在于比喻句的應用。最后安排的小組合作展示孩子的喜歡的方面。把空間時間留給孩子。

      當然,在這堂課中,我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在課堂上,點撥引導的太細,應再多留一些時間讓學生自讀自悟。而且由于時間關系,小組合作中有的孩子還沒能夠完成自己的作品。處理的太過匆忙。以后還得多多向其他老師學習,爭取一次比一次進步。

      《望洞庭》教學設計 篇3

      學習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理解古詩的意思。

      2、反復誦讀古詩,于品詞析句、想象意境中熟讀成誦。

      3、感受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潔和精美絕倫,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激發對洞庭湖的喜愛和贊美之情,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重難點:

      重點:感情朗讀古詩,理解古詩的意思;感受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潔和精美絕倫,體會詩人對洞庭湖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難點:對“兩相和”、“鏡未磨” “白銀盤里一青螺”景象的感悟。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師板書“洞庭湖”:你們領略過它的美景嗎?

      2、讓我們來游覽一番(播放課件)。相機請去過的`同學做小導游簡略介紹。

      3、多媒體出示洞庭湖的畫面。欣賞“月夜圖”時,請學生嘗試用詞語形容所看到的景象,如:水平如鏡、波光粼粼、月光如水、皓月當空、月明星稀、風清月朗……

      二、學習古詩

      (一)知作者

      1、板書:劉禹錫、望。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詩人(指板書)來到了洞庭湖附近,眺望了月夜下的洞庭湖美景,于是詩興大發,寫下了這首千古傳頌的佳作——《望洞庭》。

      2、關于劉禹錫,你們了解多少?(劉禹錫:字夢得,唐代文學家、哲學家。與白居易并稱“劉白”。代表作:《烏衣巷》、《陋室銘》。)

      (二)明詩意

      師:現在,讓我們一起走進劉禹錫所吟誦的景象中去。

      1、要求學生自讀全詩: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指名匯報讀,正音。

      3、小組競賽形式朗讀古詩,指導評價。

      4、引導學生回憶理解詩句內容的方法(查字典、看注釋、看插圖、讀資料等)。

      5、自主選用以上方法在小組內說說詩句的基本意思。

      6、全班交流詩的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與明月的清光交相輝映,顯得十分寧靜、和諧;湖上無風,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經磨拭的銅鏡一樣。在皓月銀輝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渾然一體,遠望如同銀盤里放了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十分惹人喜愛。

      7、重點把握:“兩相和”——〉湖光與秋月之“和諧”。這是水月澄潔的寧靜氛圍,呈現出一派和諧之美。“鏡未磨”——〉把“潭面”比作“沒有打磨的銅鏡”,有些模糊,有些迷蒙。為什么?(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闊湖面,漣漪輕起,波光粼粼)湖面浩闊,如月下銅鏡鋪在大地。漣漪輕起,粼粼細波,好一派迷蒙之美。“銀盤青螺”——自然之美。月夜遙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顆青螺綴放在白銀盤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絕倫的工藝珍品,讓人愛不忍釋,好一處秀美柔和之景。

      (三)悟詩情

      1、播放背景古樂,學生自由練讀,想象畫面,讀出韻味,感受意境。

      2、讀著詩句,你眼前浮現了怎樣的畫面?

      3、你體會到詩人怎樣的心情?請讀出這種感受。

      三、背誦全詩

      1、自由組合練習誦讀。

      2、指名背誦。

      四、拓展延伸

      1、同學們,描寫洞庭湖的詩還有許多,如孟浩然的“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杜甫的“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這些詩句的特點是把洞庭湖寫得氣勢雄偉、境界壯闊。劉禹錫本詩卻不同,重在表現洞庭湖的柔和秀美。現在,給大家見識兩首同題詩(課件出示),我們來對比誦讀一番。

      題君山 題君山

      (雍 陶 ) (方 干 )

      煙波不動影沉沉,碧色全無翠色深。 曾于方外見麻姑,聞說君山自古無。

      疑是水仙梳洗處,一螺青黛鏡中心。 元是昆侖山頂石,海風吹落洞庭湖。

      2、洞庭景象美不勝收,古往今來,歌頌者無數。回家后,請感興趣的同學收集一下描寫洞庭湖的詩歌和文章,我們找個機會再來交流。

      五、布置作業

      1、收集描寫洞庭湖的詩歌和文章。

      2、默寫《望洞庭》,可配畫。

      《望洞庭》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應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

      教學內容:蘇教版第七冊語文教材第11課《古詩兩首》之《望洞庭》。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文。流利地背誦詩文。

      2、學會本詩中的生字,掌握多音字“磨”。

      3、理解詩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重點:

      1、在理解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詩文。

      2、理解詩意。

      教學難點:

      1、感悟詩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準備:

      1、老師課前查閱有關洞庭湖的有關資料。

      2、一段優美、動聽的音樂。

      3、制作剪貼畫。(藍天、湖水、秋月、倒影、青螺、船只、樓亭)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洞庭湖在我國湖北省岳陽市,號稱八百里洞庭。這里水面寬闊,煙波浩淼,水天相接。白天,陽光灑滿湖面,金光閃爍。湖面上漁人撒網捕魚,漁歌飄蕩;夜晚,圓月高懸,湖面寧靜,引人遐想。著名詩人劉禹錫寫下了著名的《望洞庭》一詩,贊美了這月光下的湖光山色。現在我們共同來欣賞這首古詩,好嗎?[一段優美的導語,加上老師生情的描述,深深吸引了學生,激發了學生求知的強烈欲望。]

      二、欣賞詩文,交流感受。

      1、放一段優美、動聽的音樂,老師范讀。學生閉眼欣賞,聆聽。

      2、學生各自交流聽后的感覺。[優美的詩句,動聽的.旋律,不知不覺中把學生帶入了詩的境界。學生有了初步的感受,為進一步理解詩意做了很好的鋪墊。]

      3、老師相信大家通過學習,也一定能讀得很好。[簡單的話語,倍增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三、輕讀詩文,自學字詞。

      1、學生各自輕讀詩文。要求要讀準字音,讀順詩句。

      2、布置學習任務:自學生字詞,注意讀準字音、認清字形、運用工具或聯系詩文弄懂字意。二類生字要多讀讀。看誰讀得快。

      3、學生自學。

      4、學生匯報。請學生上臺當小老師,寫寫、讀讀、說說值得注意的地方。[一改老師講,學生聽的被動學習狀態,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提高了學生識字、寫字的積極性。]

      5、對于他的講解,你有什么意見?[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四、理解詩句,拼貼圖畫。

      1、指名讀詩文。老師、學生加以評點。

      2、再次默讀,想想詩中描繪了哪些景物,用筆畫出來。

      3、老師拿出單獨的景物圖片,請同學上臺拼一拼,貼一貼,注意它們應在什么位置。并且說說為什么這樣貼。[將月夜洞庭美景躍然紙上,惟妙惟肖。]

      4、貼完后,學生加以評點。指出帖得不對的地方;在進一步讀讀詩文;進行分析,改正。[讓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主動發現、團結合作的重要途徑。]

      五、整體賞圖,精讀感悟。

      1、分小組討論:你在這幅圖畫中,看到了什么?學生看圖對畫面進行描繪。力求把話說完整,說生動。[有機地將詩句、圖畫聯系起來,走入詩畫意境。教學形式活潑,訓練了學生的說話能力。]

      2、老師加以點撥、評點。

      3、大家在一起互相議一議,該怎樣讀?想怎樣讀就怎樣讀。老師見機指導[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合適自己的學習方式。]

      4、派代表范讀。并說一說你為什么要這樣讀?有什么感覺?[學生聯想豐富,生趣盎然。詩中美好的意境就活動在學生腦海中,從而深深感到古詩魅力。]

      5、學生評點。[培養學生感受、評價能力。]

      6、同學們,詩人在秋天的夜晚看到這美景,被深深地吸引了,便詩興大法,寫下了《望洞庭》。乘著興致,小小詩人們,讓我們一起來吟誦一番吧!(配樂朗讀)

      六、積累內化,遷移練習。

      1、背誦古詩。

      2、和學過的古詩比較一下,說說此首古詩和別的古詩描寫有什么不同?[拓展思維空間,增加積累,加深體驗與感悟。]

      教學隨筆:

      老師創設良好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望洞庭》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意,體會詩人在詩中表達的感情。

      2、運用古詩的學習策略指導學生自得自悟,培養自學能力。

      3、能有感情地朗讀古詩,練習背誦。

      【教學過程】

      一、復習《獨坐敬庭寺》

      1、背誦。

      2、這首詩描寫了秋夜月光下的美景,有山、有水,充滿了詩情畫意,表達了詩人秋夜思戀友人、故鄉的深情。

      二、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第二首古詩──《望洞庭》

      1、詩歌的作者是唐朝的劉禹錫。

      2、理解:

      望:遙看

      洞庭:洞庭湖

      3、交流有關洞庭湖的資料。

      4、師小結:

      八百里洞庭,湖中有山,湖外有湖,煙波浩淼,碧波萬傾,水天相接,氣象萬千,號稱天下第一水,有神仙洞湖的`美譽。自古以來,它以湖光山色引人,使得許多文人墨客為之傾倒,留下了無數名篇佳句。

      5、今天我們要學的《望洞庭》就是唐代詩人劉禹錫途經洞庭湖時留下的詩句。

      (板書:由題入手,了解背景)

      三、輕讀詩文,讀準字音,讀通讀順

      (板書:借助拼音,讀通讀順)

      四、理解字義

      1、和:和諧

      2、山水色:這里泛指君山一片碧綠。

      3、看圖理解(青螺、銀盤)。

      (理解時要求學生加以想象)

      五、連起來說說詩句的意思

      1、學生說。

      (板書:理解字意,串講詩意(想象))

      2、師小結:

      是啊!詩人筆下的月夜洞庭山水成了一件精美絕倫的工藝品。你們體會到詩人當時的什么情感?

      3、贊美之情。

      4、練讀,感情讀。

      (板書:體會詩情,感情頌讀)

      六、背誦

      1、短短28個字,運用了三個比喻句,將一幅山水畫展現在我們的眼前,讓我們領略到了詩歌的魅力。

      2、讓我們試著把它背誦出來。

      (板書:背誦、默寫)

      七、小結古詩學法

      1、由題入手,了解背景。

      2、借助拼音,讀通讀順。

      3、理解字意,串講詩意(想象)。

      4、體會詩情,感情誦讀。

      5、背誦、默寫。

      八、我們用這種方法學習了兩首古詩

      1、齊讀。

      2、說說這兩首詩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秋月、有山有水、景美)

      3、有什么不同之處:

      小結:

      同是寫秋天月夜美景,但李白是借景抒情,而劉禹錫是贊美之情。感情不一樣,意境也不一樣。

      凄涼、凄美、依依不舍

      月色柔和,景色柔美、

      4、這就是詩,因此需要我們去研讀、去體會。

      九、作業

      默寫兩首詩

      十、家庭作業

      回家寫出第二首詩的意思

      《望洞庭》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習本課的生字,認識一個多音字。

      3、能理解詩句中重點詞和詩句的意思。并能寫出《望洞庭》一詩的景色。

      4、理解這兩首古詩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重難點】

      理解這首詩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1、背誦古詩。同學們已經讀過不少古詩,現在老師想請大家來背一背自己最喜歡的古詩。

      (教師相機評價)

      2、剛才大家背了很多古詩。它們只是中國浩瀚詩海中的一滴水,其中很多古詩都是詩人漫游登臨寫下的見聞感受,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李白的《望廬山瀑布》等等都是這樣的情況下寫成的.。一千年前的一個秋天,有位詩人經過洞庭湖,洞庭的美景令他詩興大發,寫下了一首千古傳誦的詩歌佳作。這就是我們今天要一起來學習的《望洞庭》,這位詩人就是唐代的著名的詩人劉禹錫。

      3、簡單介紹作者:

      劉禹錫,唐代著名的文學家,詩人。代表作《竹枝詞》、《陋室銘》。

      二、初讀感知

      1、學生自讀全詩。要求是: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教師提問:

      你掌握了那些字詞的正確讀音?你會怎樣提醒別人注意這些讀音?

      2、學習一下生字詞:

      正音:和 hè hé huó huò 潭、君是前鼻音。

      磨是多音字,螺是邊音。

      3、再讀一讀,結合課文中的插圖,理解一下詩句:

      看看你讀懂了哪些詩句?可以幫助別人。還有哪些詩句是你不懂得,需要別人幫助的。

      4、說一說,你覺得詩中哪些句子寫的很美。你讀了有怎樣的感受和體驗:

      ⑴ 湖光秋色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注意:

      ① 和的意思是指和諧。

      ② 后一句是一個比喻句,讓學生了解到未磨之鏡,很模糊。而磨過的鏡子很光亮,從而體會到洞庭湖的湖面朦朧的意境美。

      ⑵ 白銀盤里一青螺:

      讓學生想象一下常見的大白盤子里放一個青螺。結合一下文中的“白銀盤”是指的什么?“青螺”有指的什么?之后讓大家想一想,青翠玲瓏的君山,和清澈的湖水渾然一體。那是一種怎樣的感覺?怎樣的美麗?

      三、通過我們剛剛的學習,了解到詩中的意境很清新,很安靜

      我們來好好讀一讀,看看怎樣能把它讀好。(注意重音、停頓)中間可以指導學生,正因為作者對于洞庭山水的熱愛,所以筆下的洞庭是那么美麗。

      四、通過學習,相信同學對于洞庭山水一定好奇,出示洞庭山水的圖片資料。讓學生感受一下現實中的洞庭山水

      五、這樣的美景,吸引著許多文人墨客,寫下了許多描寫洞庭的詩文名篇。

      1、出示:

      杜甫《登岳陽樓》和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2、讓大家讀一讀,背一背。

      【布置作業】

      一、解釋加橫線的詞,并寫出詩句的意思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1、詩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句中詩人把_______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認真背誦詩歌,仔細觀察插圖,展開豐富的想象,把〈望洞庭〉這首詩描繪的景色寫下來

      《望洞庭》教學設計 篇7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識不寫。

      3、能解釋詩句中帶點詞和詩句的意思,并能寫出本課題《望洞庭》一詩所描繪的景色。

      4、理解這首詩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重難點

      品讀詩句,體會意境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揭題

      1、談話

      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山河秀麗,風景如畫。今天,想帶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領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誰知道洞庭湖的?

      2、師生共同介紹洞庭湖。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陽市附近,是我國第二大淡水湖。

      八百里洞庭,煙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諸多名勝。

      著名詩人范仲淹來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經典之句

      3、觀察課文插圖: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師:你能用上一些詞來形容看到的景物嗎?

      生:月明星稀、風清月朗、風月無邊、皓月當空……

      師:波光粼粼、銀光閃閃、水平如鏡、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朧朧、寧靜和諧

      4、引出課題

      師: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從古至今有無數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寫下了許多描寫洞庭的美詩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詩人劉禹錫來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這樣一幅美景,不禁詩興大發,寫下了一首千古傳頌的佳作。

      教師范讀課文

      二、精讀會意

      1、自讀全詩,明確要求。

      讀準字音,讀不準的生字看生字表,讀通詩句。

      2、檢查自學效果,正音:洞dònɡ、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讀,邊讀邊思考,你讀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詞,來說一說。

      (1)教學“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相:相互。和:和諧、協調。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時間是秋天的晚上。

      兩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顯得非常和諧。

      詩意: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兩者融合在一起,顯得非常和諧。

      (2)教學“潭面無風鏡未磨”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沒有。磨:磨拭。

      鏡未磨:指沒有磨拭過的銅鏡。

      詩意:湖上一點風也沒有,湖面朦朦朧朧,就像一面沒有磨拭過的.銅鏡。

      詩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把(潭面)比作(沒有磨拭過的銅鏡)。

      指導朗讀:誰能美美地把這兩句詩讀好?

      湖光/秋月/兩相和,

      潭面/無風/鏡未磨。

      (3)教學“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

      遙望:遠望。

      點題,可以看出詩人離洞庭湖有一段距離,所以詩的題目是《望洞庭》。

      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這句詩的意思是遠遠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顏色,就像“白銀盤里一青螺”。

      這句詩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把(洞庭湖)比作(白銀盤);把(君山)比作(青螺)。

      指導朗讀

      遙望/洞庭/山水色,

      白銀/盤里/一青螺。

      (4)指導朗讀

      這首詩意境很美,誰能美美地把它吟誦并背誦。

      (5)寫話

      秋天的一個夜晚,假如你來到洞庭湖邊,你看到什么美麗的景色?

      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邊,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個湖面像籠罩著一層薄紗。朦朧中,那君山就像一個放在白銀盤里的青螺,我被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三、總結:

      同學們,洞庭湖是我國的名勝,觀光旅游的人很多,你們將來有機會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陽市邊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陽樓,好好地領略一下祖國的錦繡風光。

      四、作業:

      1、用鋼筆描紅。

      2、想象《望洞庭》所描繪的景色,用幾句話寫下來

      《望洞庭》教學設計 篇8

      教材分析:

      《望洞庭》,四年級上冊第四課古詩二首其一,本單元的文化主題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望洞庭》是唐代詩人劉禹錫被貶途徑洞庭湖時,月夜遙望洞庭湖寫下的詩篇。第一句從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寫起,表現湖面的開闊廖遠。第二句用鏡子的比喻表現夜晚湖面的平靜,因為太陽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鏡子沒磨時光澤暗淡的樣子。第三句寫遠望湖中君山翠綠的色彩。第四句再用一個比喻,將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擱在白銀盤子里的青螺。全詩純然寫景,既有描寫的細致,又有比喻的生動,讀來饒有趣味。

      學情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對古詩的學習有了一些積累,本詩并無生僻之字,學生基本可以通過通過查閱字典等工具書理解詩的表面之意,在頭腦中模糊出現詩中之景。但這畫面如果用孩子自己的語言描繪出來,可能對他們難度稍大。因為學生的語言積累有限,與作者經歷及相隔年代遙遠,所以很難將詩人與詩聯系起來,將想象中的詩歌的意境表達出來,為本詩教學時的一個難點。

      教學目標:

      1、認識“螺”,掌握“庭,潭,鏡,磨,螺”5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通過查閱工具書了解相關資料,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歌的意境。

      4、感悟作者眼中洞庭湖那“和諧之美”,體會詩的靜態美,為下一首《望天門上》的動態美做好鋪墊。

      設計理念:

      學古詩注重積累,激發學生讀古詩的興趣,感受古詩語言的精煉,意境的優美。尊重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自主閱讀,促使每個學生在多重對話中自行建構文本意義,讓學生對課本獲得自我感悟和獨特體驗。

      課前交流: 背誦積累學習過的詩,(用相機照下原課文圖片,大屏出示,模糊古詩字跡,幫助回憶。)

      1、還記得我們學過的這些寫景的詩嗎?

      《江南》《春曉》《離離原上草》《游園不值》《春日》《詠柳》《春游湖》《泊船瓜洲》《絕句(杜甫)》《山行》《望廬山瀑布》

      2、課余時間你還積累過哪些寫景的詩呢,說出題目來大家一起背吧。

      如《登鸛雀樓》《鹿柴》《江畔獨步尋花》《飲湖上初晴后雨》《題西林壁》《小池》《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錢塘湖春行》等

      教學流程:

      一、欣賞詩中景

      (一)解題“望洞庭”,初讀求通順。

      生解題,師補充。讀古詩,要求讀通讀順。

      (二)討論詩意,初理詩脈。

      欣賞古詩與所配的插圖,通過查閱工具書,以學生匯報為主初步理解詩意,指導朗讀,讀出詩中的“寧靜”之美。

      1、讀了這首詩,你知道了些什么內容?從哪些句子或詞語知道的?

      2、還有哪些字詞不太理解?

      3、查找工具書,或根據課前查找的資料,解決學生質疑的問題。

      4、每解決一個小知識點,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讀詩句。

      (夜幕降臨,靜靜的天空升起一彎新月,月光傾瀉在湖面,輕紗似的,增添了洞庭湖的神秘。煙波浩渺的洞庭湖上沒有一絲風,水面平靜得似一面沒有磨過的鏡子。遠遠望去,君山碧綠如翡翠,山點綴著水,水環抱著山,君山的影子倒映在水中,就像是在白銀似的盤子里放進的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

      【設計意圖:調動學生主動探究詩文的興趣,吸引并引導學生通覽全詩,直面作品,自主讀書,探究閱讀,把與文本對話的權利還給學生。】

      (三)聚焦景色,豐富畫面。

      不同的人讀同一首詩,看同一處景感受也會不一樣,再讀讀詩,看看畫,說說自己看到的詩中的畫面,這是一副什么樣的畫面?從哪里看出來?(寧靜、美麗、和諧)

      1、抓住兩個比喻句,體會作者描寫之巧妙。

      潭面無風鏡未磨:可以理解成是水面無風 ,波平如鏡;也可以理解成是遠望湖中的景物,隱約不清,如同鏡面沒打磨時照物不清楚。

      白銀盤里一青螺:洞庭湖在月光下像個白銀盤,里面的君山像個青螺。

      2、圍繞字眼“和”感受畫面美。水色與月光融為一體,是一種柔和之美。青山倒映在水中,碧水掩映著青山,是一種融和之美。作者雖然被貶,可是依然樂觀豁達,作者的心與這景之間的平和之美。

      3、指導感情朗讀,讀出自己的體會,讀出自己的感悟。

      【設計意圖:一首詩就是一幅畫,通過想象畫面,豐富古詩內容,體會古詩的用字簡明卻意境深遠,抓住字眼,多角度解讀。】

      二、感悟詩中情

      一切景語皆情語,讓我們透過這首詩來了解一下作者。

      (一)用自己的話把你搜集到的有關作者的資料介紹給大家。

      1、作者的才學

      2、政治生活上的不得志

      3、屢遭打擊而始終不屈的意志(結合本詩感受作者雖然被貶卻依然滿眼美景,樂觀豁達,熱愛生活的平和心態。)

      (二)入情入境的想象詩人當時的情景,品味著讀出詩歌的意境美和語言美。試背誦。

      【設計意圖:透過古詩了解作者,站在作者的角度理解這首詩,還原作品,既品出本詩的寫作之美,又悟出作者為人之美,實現學生、文本、讀者的多角度對話。】

      三、欣賞多姿多彩的洞庭湖

      (一)推薦給學生拓展閱讀的古詩句,從多個角度感受洞庭之美。

      借助圖片課件,師生同讀詩句,教師簡介詩意或詞意,旨讓學生感受洞庭湖的`魅力,吸引了古今多少文人墨客。

      1、宋代文學家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說:“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寫出了洞庭湖的水勢浩大,雄偉壯闊。“前人之述備矣。”說明洞庭湖吸引過無數的文人墨客。

      2、煙波不動影沉沉,碧色全無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處,一螺青黛鏡中心。——《題君山》唐·雍陶

      (詩人從君山的倒影起筆。“煙波不動”寫湖面風平浪靜:“影”,是寫那倒映在水中的君山之影:“沉沉”,是寫山影的凝重。“碧色全無翠色深”,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凝視倒影,當然是只見翠山不見碧湖了。三、四句將湘君、湘夫人的神話傳說,融合在湖山景物的描繪中。 “一螺青黛鏡中間”,這水中倒影的君山,多么象鏡中女仙青色的螺髻。此詩寫出了洞庭湖的平靜與柔美,與我們今天學的《望洞庭》有異曲同工之處。)

      3、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孟浩然《臨洞庭贈張丞相》

      (八月的洞庭湖,水勢盛漲,幾與岸平;天容水色,渾然一體。那湖面上滾滾蒸騰的云氣,一片彌漫,籠罩著整體云夢巨澤;那浩渺無邊的波濤,洶涌澎湃,巍峨的岳陽城也震動了,這是何等的氣勢和力量。)

      4、洞庭湖上清秋月,月皎湖寬萬頃霜。——韓偓《洞庭玩月》

      5、白水連天暮,洪波帶日流。風高云夢夕,月滿洞庭秋。——李端《宿洞庭》

      (二)口語表達:我眼中的洞庭湖,課件配洞庭湖圖片循環放映。

      【設計意圖:每篇課文的學習都僅僅是一個原點,如何讓這個原點生發一個面積較大的圓,讓它成為學生閱讀經驗的有效區域,這就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對課文進行拓展,以詩中“洞庭湖之美”這一主題,為原點向外畫圓讓學生感受眾多詩人筆下多姿多彩的洞庭湖。以上環節就是基于此而設計的。】

      四、書寫洞庭湖

      1、每人發一張印有洞庭湖圖案的書簽或扇面,要求學生將古詩默寫在上面,寫之前先仔細的看看本課生字,歸類記憶“庭,磨”半包圍結構,撇要寫長。“潭,鏡,螺”都是左右結構,左窄右寬。

      2、寫之后利用投影全班欣賞,品評。

      【設計意圖:精美的卡片利于提高學生寫字的興趣。益于激發學生把字寫好的愿望。關注學生寫字的姿勢和習慣,重視書寫的正確,端正,整潔,這必須在每一節語文課中持久注意提醒、糾正,才會逐漸養成習慣。】

    【《望洞庭》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望洞庭古詩10-19

    劉禹錫《望洞庭》賞析08-22

    劉禹錫望洞庭介紹09-05

    望洞庭閱讀答案05-09

    孟浩然詩作《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教學設計03-31

    小學古詩望洞庭解析10-19

    關于《望洞庭》古詩解讀11-16

    《望岳》教學設計04-19

    《望岳》教學設計11-18

    《望岳》教學設計07-30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尤物国精品午夜福利视频 | 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麻豆 | 日本午夜视频黄 | 野外少妇被弄出喷水 | 亚洲97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人成77在线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