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集序》教案

    時間:2024-11-05 05:49:37 蘭亭集序 我要投稿

    【實用】《蘭亭集序》教案3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案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蘭亭集序》教案3篇,歡迎大家分享。

    【實用】《蘭亭集序》教案3篇

    《蘭亭集序》教案 篇1

      1.了解蘭亭宴集的起因、經過,認識作者感情由樂轉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嘆中暗含的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駢散并行而以散為主的特色。

      3.背誦全文,掌握“修、期、致、臨、次”等詞的多義性。

      教學重點

      1.了解由這次集會而引起的人生無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脈絡。

      2.背誦全文。

      教學難點

      1.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2.對文中多義詞具體義項的確定,如“一”在“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數量詞)“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整個)“固知一死生為虛誕”(把……看作一樣),“所以興懷,其致一也”(一樣、相同)等四個句子中的意義。

      教具準備

      投影儀

      投影膠片

      《蘭亭集序》摹本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了解王羲之及其作品。放錄音范讀,領會句法上駢散并行,以散為主的特征,朗讀課文,結合注釋,把握文意,了解本文作為宴游詩的特征。

      教學步驟:

      一、導語

      初中階段我們學過不少寫景狀物的詩作,想必王安石的《書湖陰先生壁》大家還記得吧,師生一起誦讀:

      茅檐長掃凈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撻送青來。

      詩人描寫景物時,畢其形傳其神,一水多情地呵護著綠田,兩山像從遠處奔騰而來,來不及敲門便捧上一片青翠。

      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文章,也摹景狀物,但手法卻別具一格,言簡而神具,這就是王羲之以書中神品稱著于世的《蘭亭集序》

      二、作者簡介

      選一學生讀注解。

      教師略作補充:魏晉時期在中國抒發藝術的發展史上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王羲之書寫的《樂毅論》《黃庭堅》等楷書作品稱“書之圣”,行草《蘭亭集序》被后世書法家譽為“行書第一”。

      出示王羲之《蘭亭集序》摹本,正如前人對他的評價“飄如游云,矯如驚龍”“天機流布,挺然秀出”。

      三、放錄音、正音

      學生聽錄音一遍。

      教師強調一些字的讀音。

      投影:

      多音字:會稽(kuàijī)

      感慨系之(xì)

      曾不知老之將至(zēng)

      通假字:趣舍萬殊(通“趨”)

      古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通“猶”)

      四、朗讀課文,體會本文句法駢散并行,以散為主的特征。

      五、品讀課文,結合注釋,熟悉文意,并思考:本文和一般的書序有什么不同,找出與《蘭亭集》有關的語句。

      明確:一般的書序介紹成書的經過、出版意旨、編次體例或作者情況等,也可包括對作家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問題的研究闡發。

      作為書序,本文介紹了作詩緣由(因修禊而“群賢畢至”)、作詩情形(“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成書經過(“列序時人,錄其所述”)、本書意義(“后之覽者,亦將有敢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動談到生死觀,善于借題發揮,論及人生的意義。這便是《蘭亭集序》與一般書序的不同之處。

      六、布置作業

      熟讀全文,把握各段大意,完成思考練習一。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采用誦讀教學法,以指導學生誦讀為主。包括兩部分內容:①對課文內容作簡單的分析,以期盡快形成背誦思路。②語氣揭示。難點突破,引導學生理解本文貌似消極悲觀實則積極的人生感慨,歸納總結一詞多義。

      教學步驟:

      一、學生齊讀全文,檢查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況

      二、分析理解,指導誦讀

      1.選一學生朗讀第一自然段,要求學生體會作者狀物寫景言簡意賅、妙趣天成的特點,感受作者快樂的心境。

      要求學生摘錄寫景句,明確: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朗讀語調提示:“永和九年……修禊事也”以中速讀。下文有關集會的文句應以清新明快的語調讀出,特別重讀“樂”,以體現作者快樂的心境。

      理解背誦思路:記敘了集會的時間、地點、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嶺”引出四周環境及場面的鋪敘,最后由“是日地”領起描寫游人的心境,抒發集會的心情。

      學生嘗試背誦。

      2.齊讀第二自然段,要求學生體會作者心境的變遷。

      朗讀語調提示:作者以從容沉穩的氣勢稍一收攏,便轉到全文的主旨上來,探索人生哲理,發表對人生憂樂和生死問題的看法,故應以和緩低沉的語調讀出。重讀的詞語有“死生亦大矣”中的“大”,“豈不痛哉!”以“

      ”調讀出慨嘆語氣,重讀“痛”。

      理清背誦思路:由蘭亭集會聯想到現今人們的相處往來,即便為人處世方法各異,靜躁不同,但從中提示了人生憂患的來源。首先來自生命本體永不滿足的內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來自外在世界的流轉不定,難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第三來自個體生命的短暫有限,即“修短隨化,終期于盡”。最后以“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作結。

      學生背誦第二自然段。

      3.選學生朗讀第三自然段。

      理清背誦思路:由讀古人“興感”之作時的體驗“若合一契“說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轉入對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寫,批判當前士大夫“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現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虛幻的執著努力,隨之又發出“后之視今,亦由今視昔,悲乎”的慨嘆,可見作者對人生敏銳、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對人生特別的熱愛和執著,接著作者交代了《蘭亭集》的成因“后之覽者,亦將有敢于斯文”,總結全文。

      朗讀指導:“固知/一/死生/為/荒誕,齊/彭殤/為/妄作。”讀出節拍,讀出批判語氣,“后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悲乎!”緩緩吐出,重音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緩低沉的語調讀出。

      集體齊讀課文第三自然段,背誦。

      4.學生齊讀課文三遍,背誦。

      三、探究性閱讀訓練

      思考:課文對老之將至,人生無常慨嘆不已,情調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積極情緒又無不蘊含其中,你是如何看待這一問題的?

      學生分組討論。

      明確:本文第一自然段作者對這次宴集環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攝其神韻,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這些斗看出作者快樂的心情和對自然美的熱愛之情。

      第二自然段,雖然作者對時光飛逝,人生短暫大發感慨,但字里行間暗含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正因為作者對人生憂患有清新的認識,才可揚長避短,在有限人生中進行無限的價值創造。

      第三自然段,作者在盡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嘆人生無常的同時,批判了莊周“一死生”“齊彭殤”的虛無主義,當然應該看作是積極的。

      四、小結

      魏晉時期通常被認為是我國歷史上人的自覺和文的自覺的時代。魏晉人對自身和外在于人的客觀世界都有深廣精微的體認和探求,這使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充溢著濃郁的人生意識和宇宙情調。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記下了與會者的千古風流。時至今日捧讀,仍惻然動人。

      五、詞語解難

      課后思考練習第三題中有5個實詞,歸納其一詞多義,力求在動態的語境中辨析詞義。

      學生逐一明確。

      教師歸納總結。

      資料顯示(投影或多媒體)

      ①修

      例句

      出處

      釋義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

      《岳陽樓記》

      修建、修造

      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

      《過秦論》

      治理、整治

      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答司馬諫議書》

      修訂、修改

      鄒忌修八尺有余

      《鄒忌諷齊王納諫》

      高

      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蘭亭集序》

      長

      ②期

      例句

      出處

      釋義

      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史記·陳涉世家》

      期限

      今夜半,方期我決斗某所

      《大鐵椎傳》

      約定時限

      上不順天,下不惠民,征斂無期,求索無厭

      《呂氏春秋》

      限度

      良馬期乎千里,不期乎驥驁

      《察今》

      期望、企求

      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

      《戰國策》

      (jī)滿、周,一周年

      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蘭亭集序》

      至、及

      ③致

      例句

      出處

      釋義

      皖師欲結歡于寧南,致敬亭于幕府

      《柳敬亭傳》

      送、送達

      一篇之中,三致意焉

      《屈原賈生列傳》

      表示、表達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勸學》

      到達

      家貧,無以致書以觀

      《送東陽馬生序》

      獲得、得到

      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過秦論》

      招致、引來

      女行無偏斜,何意致不厚

      《孔雀東南飛》

      致使、使得

      專心致志

      成語

      極、盡

      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蘭亭集序》

      情趣、情致

      ④臨

      例句

      出處

      釋義

      把酒臨風,其喜氣洋洋者矣

      《岳陽樓記》

      面對、迎

      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

      《蘭亭集序》

      面對、引申閱讀

      居高臨下

      成語

      從高處往低處看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師表》

      將要

      ⑤次

      例句

      出處

      釋義

      1.賢能不待次而舉

      《荀子·王制》

      等次

      2.陳勝吳廣皆次而行

      《陳涉世家》

      按次序

      3.凡用兵之法……全軍位上,破軍次之

      《孫子兵法》

      在排列上次一等

      4.師退,次于召陵

      《左傳·僖公》

      臨時駐扎

      5.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夜篝火

      《陳涉世家》

      行軍途中的駐地

      6.列座其次

      《蘭亭集序》

      旁邊

      六、布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寫一段話,把“崇山峻嶺”“清流激湍”“游目騁懷”“情隨事遷”五個詞用進去,描寫恰當,內容要合理,不少于400字。

      [板書設計

      ]

      寫景狀物

      記會

      暢敘幽情

      欣于所遇,及其既倦

      蘭亭集序

      慨嘆

      向之所欲,已為陳跡

      死生亦大矣

      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昔人興感,若合一契

      明意

      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后之覽者

      延伸閱讀:將王羲之《蘭亭詩》和《蘭亭集序》對讀,《蘭亭集序》中的自然之景和詩中的自然之景詩如何對應的,這些自然之景是純粹客觀的自然之物嗎?

      教師可把《蘭亭詩》打印分發給學生。

      《蘭亭詩》其一

      仰視碧天際,俯瞰淥水濱。

      寂闃無涯觀,寓目理自陳。

      大哉造化工,萬殊莫不均。

      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

      詩中的“仰視碧天際”對應《序》中“仰觀宇宙之大”“天朗氣清”。

      詩中“俯瞰淥水濱”對應《序》中“俯查品類之盛”“清流激湍”。

      詩中“無涯觀”“萬殊”“群籟”對應《序》中“崇領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惠風暖日”。

      這些景物并非客觀存在之景,而是貫注了詩人心性的情致化景物,從詩中最后一句來看,宇宙萬物雖有差別,但它們給作者的感受都是嶄新的、可愛的。

    《蘭亭集序》教案 篇2

      一、教學目的

      ㈠ 知識目標

      1.背誦全文,掌握“修、期、致、臨、次”等詞的多義性。

      2.領會本文的思想內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變化,正確評價作者的生死觀。

      ㈡ 能力目標

      學習本文情景交融、敘議結合的協作手法,感受幽遠的文思,清新的辭采。

      ㈢ 德育目標

      了解蘭亭宴集的起因、經過,認識作者感情由樂轉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嘆中暗含的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二、教學重難點

      ㈠教學重點

      1.了解由這次集會而引起的人生無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脈絡。

      2.了解書序體裁的特色,學習本文在寫景方面的特點。

      3.背誦全文。

      ㈡教學難點

      1.啟發學生聯系時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關生死的人生態度。認識作者深沉感嘆 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2.對文中多義詞具體義項的確定,如“一”在“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數量詞)“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整個)“固知一死生為虛誕”(把……看作一樣),“所以興懷,其致一也”(一樣、相同)等四個句子中的意義。

      三、教學時數:2課時。

      四、教學內容與步驟

      ㈠ 導入

      浙江的紹興蘭渚山是美麗的地方。當年越王勾踐曾經在這里種過蘭花。盡管蘭花多且 香,但過了季節,很難尋覓。不過由于有了王羲之的“修禊”儀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修禊日,這是古代的一朝風俗,到水邊洗濯、嬉戲、并舉祈、消災的儀式。),東晉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謝安、孫綽等41人就在此集會,他們曲水流觴,引酒賦詩,各抒懷抱,最后有王羲之作序總述其事。王羲之不但文章寫的好,又善書法,有書圣之稱,于是蘭亭,(蘭渚之亭)流芳萬古,大大超過了蘭草的清香,。就讓我們共同欣賞吧。

      (展示王羲之的書法作品——《蘭亭序帖卷》,我們從這精美的書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國書法藝術的美,也讀出我們中國象形文字的古雅與優美。)

      ㈡ 朗讀

      配樂朗讀(教師范讀)

      要求:注意文章語氣、節奏、字音。

      學生齊讀。(教師訂正)

      (1)朗讀語調提示:“永和九年……修模事也”以中速讀。下文有關集會的文句應以清新明快的語調讀出,特別重讀“樂”,以體現作者快樂的心境。

      (2)朗讀指導:··固知/一/死生/為/荒誕,齊/彭殤/為/妄作。”讀出節拍,讀出批判語氣,··后之視今,亦由分之現昔,悲乎/緩緩吐出,重音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緩低沉的語調讀出。

      ㈢ 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了解序的題材特點

      明確:

      序是一種文體,一般寫在書或文集的前面,有的近似論說文,有的近似記敘文,有的則如說明文,還有的寫法上同散文筆調,這一類的多是為詩歌唱和的集子而作。《蘭亭集序》就是這樣的一篇文章。

      2、本文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以及變化?

      明確:

      由樂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終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我們就以此感情的變化為線索,走進蘭亭,走近王羲之的感情世界。

      3、分小組討論,給文章劃分段落部分,概括要點。

      明確:第一部分:敘宴集盛況

      第二部分:發人生感慨

      第三部分:明作序要旨

      ㈣ 賞析課文

      1、以課文的第一部分為主,看作者在表達自己的心境時從哪幾個方面寫的?

      明確:

      時間:永和九年暮春之初

      風景:崇山峻嶺 茂林修竹 清流急湍 天氣氣清 惠風和暢

      人物:群賢少長 列坐其次 一觴一詠 暢敘幽情

      感受:信可樂也

      寫法:寫景抒情敘議結合

      作者用簡潔雅凈、鏗鏗有致的語言,寫出了宴集之地優美的自然風光。崇山峻嶺,氣勢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靜謐;清澈溪流,潔凈明朗;湍急的流水,飛花濺玉,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機盎然。于是詩興大發,他們紛紛臨流賦詩。雖無絲竹管弦之興,然而可以暢敘幽情,各抒懷抱。我們仿佛看到了這些雅士間儒雅的風度和詩意人生,這種美好的聚會自此以后成為千古美談。作者發出由衷的感嘆,信可樂也。這實在是人生的極致。這種樂是對蘭亭美景的陶醉,是來自于蘭亭集會的暢快。

      2、學生嘗試背誦第一段。

      理清背誦思路:記敘了集會的時間、地點、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嶺”引出四周環境及場面的鋪敘,最后由“是日地”領起描寫游人的心境,抒發集會的心情。

      要求:學生體會作者狀物寫景言簡意賅、妙趣天成的特點,感受作者快樂的心境。請學生摘錄寫景句。

      3、學習第二段,了解作者的心境的變遷。

      明確:

      王處的時代是政治極為嚴酷、社會極劇動蕩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許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殘酷的權力斗爭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務是保全性命。因此,他們有一人談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內,有的人歸隱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寫道:雖趣舒殊,靜噪不同,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他們陶醉于一時的快樂,追求暫時的滿足。可就一時的滿足和陶醉中,歲月流逝,青春已經不再,而功業無成,作者自然發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這樣永無止境地追求滿足而又不斷地厭倦,既充滿了快樂也充滿了無盡的煩惱,怎能不感慨萬分。

      向之所欣,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往昔的盛會已化為歷歷在目的往事,過去曾有的歡樂,已如流水向東而去,這真勝景不常,勝筵難再,這怎能不讓人黯然神傷。死生之大,豈不痛哉?

      人的壽命的長短,要聽憑造化,無論壽命的`長短,其結果是殊途同歸,終期于盡,人總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無法抗拒時間的無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強大而無法抗拒,因而個體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無法回避對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對死亡的觀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4、朗讀并分析第三自然段。

      理清背誦思路:

      由讀古人興感之作時的體驗“若合一契”說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轉入對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寫,批判當前士大夫“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現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虛幻的執著努力,隨之又發出“后之視今,亦由今視昔,悲乎"的慨嘆。可見作者對人生敏銳、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對人生特別的熱愛和執著,接著作者交代了《蘭亭集》的成因“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總結全文。作者的悲,與他的人生觀有著密切的關系,從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看佛教、道教徒總是把生死看得很虛無、很超脫,他們一生死生,齊彭殤,可我們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軀,要珍惜生命,士大夫當兼濟天下,去實現自己的抱負。可這種生活觀在我(王羲之)看來是何等的虛偽可笑。正因為我對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覽昔者興感之由”,我悲古人,因為我對生命的體驗和古人對生命的體驗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觀今,亦由今之視昔,后人讀我的文章,猶如我讀古人的文章一樣,作者詢問古今,發出悲嘆。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而是對個體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的,更加深刻感慨。

      人類社會從古至今邁進了多少年,人類文明的發展也是今非昔比,但無論世界怎么變化,人類對生命本質(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體驗卻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這種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動了我們。

      5、集體齊讀課文第三自然段,背誦。

      6、學生齊讀課文三遍,背誦。

      小結:

      我認為王羲之的人生觀不消極,悲嘆并不等于悲觀,歷史上悲嘆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創造價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詩中寫道人生幾何,對酒當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這并不妨礙他成為亂世英雄,正是因為他們對人生充滿了執著,對歲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嘆。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極其表,執著其里”,王羲之在書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對抗人生虛無的最執著的努力。

      (1)文章作者之真偽

      觀點一:作者不是王羲之。清人李文田首先提出這一觀點,并闡述了幾點理由。郭沫若也贊同此說,并就“夫人之相與”之增段補充論據,然后進一步考證說,《蘭亭序》是王羲之七代孫、陳代永興寺僧人智永所為。

      觀點二:作者就是王羲之。高二適引用證據反駁郭沫若的觀點,章士釗也引用資料來證明《蘭亭集序》的作者就是王羲之。

      (2)書法作者之真偽

      觀點一:作者不是王羲之。南宋姜夔率先質疑,李文田則從書體上否定定武本《蘭亭》為王羲之筆跡,郭沫若更是斬釘截鐵地斷定是假的,并進一步推斷,“這個墨跡本應該就是智永所寫的稿本”。

      觀點二:作者就是王羲之。高二適等人著文反駁,認為郭沫若以兩塊剛出土的石碑而斷定東晉只有隸書一種字體,是“孤證不立,偏難概全”。

      詳情請看《語文學習》20xx年第8期陸精康先生的《〈蘭亭序〉疑案錄》。

      2.《晉書·王羲之傳》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王曠之子,王敦、王導之侄,東晉初太興四年生,太元四年卒,年五十八歲,少有美譽,朝廷公卿皆愛其才器,頻召為侍中、吏部尚書,皆不就,復授護國將軍,又推遷不拜。揚州刺史殷浩遺書,勸使應命,乃拜護軍。又苦求宣城郡,不許,以為右軍將軍,會稽內史。羲之素好服食養性,不樂在京師,初度浙江,便有終老之志。會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那里,謝安未仕時也住那里。孫綽、李充、許詢、支遁等,皆以文義冠世,并筑室東土,與羲之同好。嘗與同志宴集于會稽山陰之蘭亭,羲之特撰此序,以申其志。

      (引自《漢魏六朝散文選》,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8年版)

      3.《古文觀止》評《蘭亭集序》

      清人吳楚材、吳調侯選注的《古文觀止》如此評《蘭亭集序》:通篇著眼在“死生”二字。只為當時士大夫務清談,鮮實效,一死生而齊彭殤,無經濟大略,故觸景興懷,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曠達人,故雖蒼涼感嘆之中,自有無窮逸趣。

    《蘭亭集序》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學習作者敢于沖破時俗,否定當時流行的莊子“一死生,齊彭殤”觀點。

      2.體味本文敘議結合、直抒胸臆的特色。

      3.積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實詞。

      《學習重點》

      仔細揣摩本文景與情的關系。

      《教學過程》

      (-)研讀步驟

      步驟一:課前預習。

      1.查字典,解決生、難字的讀音,能順利誦讀;

      2.查注釋,疏通文意,掌握課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詞語;

      3.了解與課文相關的背景資料。

      步驟二:課文分析。

      1.體味文章以情御景的寫作風格;

      2.體味本文回環曲折地抒發感情的特點。

      (二)問題探究

      1.作者寫蘭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與作者的情有何關系?

      文章寫蘭亭景色突出“淡雅”的特征,三月的江南,山間水渚之間,綠樹成映,鮮花吐艷,但在作者筆下,所有濃艷之物皆不見蹤影,唯山、水、林、竹、天、風而已。看山,言其“崇”“峻”而舍其青翠;繪竹,言其“修”而舍其綠;寫水,言其“清”而舍其碧;敘氣候,亦“天朗氣清,惠風和暢”而已。一切盡顯淡雅,而這景物正是作者淡雅心境的客觀反照。東晉之時,玄學盛行,名士們對山水的欣賞,不僅“目寓”,而且“神游”,到自然中去,并認真觀察思考,不只是怡情養性,還可以“明理”和“悟道”。

      2.文中“信可樂也”句“樂”的具體內容是什么?

      從字面上看來,“樂”的'具體內容一是同道相逢,二是環境幽雅,三是氣候宜人;但更深層次的“樂”在于作者在此情此景中對大自然的一種領悟,“觀宇宙之大”,“察品類之盛”,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使自然界的一切均等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賜,置身于自然中,往往使人物我兩忘達到“道”的最高境界。

      3.第二自然段中“豈不痛哉”是緣何而痛?

      第二自然在前面極寫宴集之樂后引出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慨。蘭亭宴集,自然快樂,但終有期限,聚會難而短,分離易而長。由此想到了人生。人生一世,各有所好,有的“晤言一室之內”,有的“放浪形骸之外”,或靜或動,“暫得。

    【《蘭亭集序》教案】相關文章:

    蘭亭集序教案10-03

    蘭亭集序的教案10-09

    蘭亭集序教案08-09

    《蘭亭集序》教案07-20

    蘭亭集序教案10-31

    《蘭亭集序》教案06-21

    《蘭亭集序》精選教案09-28

    《蘭亭集序》教案07-29

    《蘭亭集序》教案【熱門】10-03

    《蘭亭集序》優秀教案08-15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亚洲综合国产在不卡在线亚洲 | 欧美性爱在线播放首页 | 日韩一级香蕉片在线观看 | 一本大道香蕉中文在线精品 | 亚洲成a人v影院一区 | 亚洲一级亚洲一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