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時間:2024-05-17 11:53:02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我要投稿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五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5篇,歡迎大家分享。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五篇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篇1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釋]

      1.九月九日:指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

      2.憶:想念。

      3.山東:指華山以東作者家鄉蒲州。

      4.異鄉:他鄉、外鄉。

      5.為異客:作他鄉的客人。

      6.逢:遇。

      7.倍:格外。

      8.登高:古有重陽節登高的'風俗。

      9.茱萸(zhūyú):一種香草。古時重陽節人們插戴茱萸,據說可以避邪。

      [簡析]

      詩寫游子思鄉懷親。詩人一開頭便緊急切題,寫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凄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加。接著詩一躍而寫遠在家鄉的兄弟,按照重陽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詩意反復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節倍思親”千百年來,成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動多少游子離人之心。

      [作者簡介]

      王維(701-761),字摩詰,蒲州(今山西永濟縣)人。通音樂,工書畫。唐代著名詩人。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理解《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詩意。

      3、重點學習生字“插、遍、遙、異”等。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詩意。

      2、體會詩中的思鄉情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大家知道今天是什么特殊的日子嗎?(是重陽節)重陽節是農歷的什么時候?(農歷九月九日)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首唐代詩人王維在重陽節這一天寫的一首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生齊讀課題兩遍。

      二、解題。

      1、下面我們來介紹一下詩人王維:

      王維(701—761),唐代著名詩人,畫家,這首詩是王維十七歲時因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親人而作。王維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濟縣),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稱“憶山東兄弟”。寫這首詩時他正在長安謀取功名。

      2、九月九日:指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

      師:重陽節又是什么節?(生:老人節)

      3、憶:想念,思念。

      4、山東是指的什么地方?(古時候指華山以東的地區,并非專指今天的山東省。在這里專指華山以東,作者家鄉蒲州。)

      過渡語:在了解了詩的題目后,我相信大家現在一定很想讀讀這首古詩吧?!現在就請大家自由朗讀古詩。

      三、初讀課文,了解詩的大意。(自由讀)

      1、自由讀。

      2、指名讀。

      3、正音。

      4、討論:讀了這首古詩,你讀懂了什么?(不做匯報)

      過渡語:我們現在一起來品讀古詩,看看你的理解都正確嗎?

      四、讀懂全詩。(下面我們來學習這首古詩)

      1、第一句:獨在異鄉為客

      獨:孤身一人;獨自一人。

      異鄉:他鄉、外鄉。就是家鄉以外的地方。

      為異客:作他鄉的客人。

      詩意:我獨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舉目無親,做外鄉的客人。

      2、第二句:每逢佳節倍思親

      每:每當。

      逢:遇到。倍:格外;加倍、更加。

      倍:加倍,更加。

      思:同“憶”,思念,想念。

      “佳節”指的是什么節日?中國傳統的重要的團圓節日。

      詩意:每當遇到節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親人。

      3、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遙知:在遙遠的地方猜想。

      為什么要登高?(古時候有這樣一種習俗,就是每年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這天,人們都要登高避疾。)

      茱萸(zhū yú):一種有濃烈香氣的植物(一種香草)古時候每年的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這天,人們都喜歡插戴茱萸,據說這樣可以避邪、消災。

      詩意:我在遙遠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陽節兄弟們一定都登上了高處。他們都插戴著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遺憾的是單單缺少我一個人。

      4、齊讀《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加深理解全詩的意思。理解詩句的意思。(小組討論)

      師:請同學們想一想《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的前面2句和后面2句各寫了什么?

      前兩句:寫身處他鄉異地的詩人,每逢佳節就更加思念親人。

      后兩句:寫作者想象兄弟們重陽節登高的情景。

      思考:

      1、誰能來說說詩的哪兩句最能表達出詩人的'思念之情?

      (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2、說說"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意思。為什么他每逢佳節倍思親?

      (生:1、每當遇到節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親人。

      2、因為他獨自一個人在外地,人地生疏,舉目無親,感到寂寞、孤單。)

      練習:你如果有親人在外地打工,你能用一句話說說你對他的思念嗎?

      五、朗讀指導

      1、劃分節奏

      2、部分重點詞語重讀

      六、朗讀、背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齊讀、個人背、男女生背、師生背、全班背。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七、指導書寫

      幾個容易錯的字:“插、遙、異、遍”等

      八、小組討論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以敘述的口氣,把這首詩編成故事,講給同學聽。

      (詩人王維因為要在長安謀取功名,不得不與自己的故土和親人告別,作客他鄉。遠在外地的他,時常想起家鄉的朋友和親人。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又到了,王維想:家鄉的親人、兄弟們一定在插滿茱萸的高山上祝愿我在外鄉一帆風順吧!遺憾的是,我無法與親人、兄弟們一起度過這美好的時光。)

      師:這首古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首詩表達了身居外地的詩人,適逢重陽佳節,更加思念家鄉、懷念親人的思想感情)

      師:在我們學過的古詩中,你們還學過哪些思念家鄉、懷念親人的古詩?請你來背一背(生:李白的“靜夜思”)

      練習:

      如果你沒有親人在外工作,就把自己當作王維的弟弟妹妹,想想你重陽登高了,會對身處外地的王維哥哥說些什么話,來表達對他的思念之情呢?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指導描紅“佳”、“倍”。

      3、能憑借具體的語言材料,初步了解《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詩句大意。

      4、了解文包詩的題材特點,以及大致閱讀方法。

      教學重難點:

      使學生正確區分多音字,了解《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詩句大意。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1、同學們,時間已經進入12月了,我們很快就要迎接好幾個節日的到來,圣誕節、元旦還有春節。同學們喜歡過節嗎?為什么呢?(學生自由回答)看來大家在過節時都是開開心心的,節日如此美好,難怪被人們稱為“佳節”呢。(板書:佳節),指導書寫“佳”。 不過,唐朝有位詩人在節日這天,卻道出了這樣的感嘆:每逢佳節倍思親。誰來讀一讀?指導正音。

      2、這句話出自——(出示詩)指導朗讀

      3、你能讀懂這句話嗎?(“倍”是什么意思?“逢”是什么意思?)指導感情朗讀。

      二、了解文包詩,通過讀文,理解詩句意思

      1、你是怎么知道的?王維看著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了。

      (1)你從哪些詞句感受到重陽節是一個美好的節日的?(指名讀)

      (2)“扶老攜幼”是什么意思?你們有過全家人扶老攜幼外出的時候嗎?當時你的心情怎樣?

      (3)“興高采烈”能換個詞嗎?(興致勃勃欣喜若狂歡天喜地喜笑顏開)

      (4)是呀,這重陽佳節的大街上可真熱鬧呀,誰能通過朗讀把咱們也帶到熱鬧的大街上去?指名讀,齊讀。

      2、大街上這么熱鬧,王維應該開心才對,他為什么會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呢?獨在異鄉為異客

      (1)指名讀句,這句詩是什么意思呢?你從哪里知道的?

      2)前兩句都能從文章中找到意思,后兩句,能不能找到呢?課文哪里說了他們的`意思?

      3)發現有沒有課文和詩句的關系啊?簡單介紹文包詩以及閱讀方法

      3、出示:15歲那年,他就離開家鄉,來到京城長安,不覺已經兩年了。

      (2)異鄉指的是——?(板書:異)

      (師作簡介,將詩題中的“山東”與現在的山東省加以區分,王維的家鄉在蒲州,在華山以東,所以詩題稱“憶山東兄弟”。)

      (3)體會:“獨”。(板書:獨)獨僅僅是指獨自一人嗎?

      你考試得了100分,最想告訴誰?受了委屈呢?作為孩子,我們的喜怒哀樂最想的就是和爸爸媽媽分享,王維離開家時,也才15歲,還是個孩子呢,小小年紀,獨自一人在異地求學,兩年沒有見到親人了,他是多么的——孤獨啊!誰再來讀一讀詩句,想象自己就是王維,孤孤單單一個人,在異鄉做客。(指導讀)

      (再出示第二段)體會:”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又到了”的“又”。 別人歡歡喜喜,而此時的王維獨自一人身在他鄉,他當然就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板書:倍)

      4、他會想些什么呢?王維主要思念了哪些親人?又想起了哪些事?自由讀讀課文第三自然段,同桌交流交流。

      ▲王維想,以前在家鄉時,每逢重陽節,總要和兄弟們頭插茱萸,手挽著手去城外登高遠眺。大家歡聚在一起,是多么讓人高興啊!

      (1)指名讀句談體會

      (2)同學們,讓我們也來插插茱萸、挽上手、登高遠眺,感受王維和兄弟登高的喜悅吧。齊讀。

      (3)他“思親”思的僅僅是兄弟嗎?也許,他還會思念——

      他思念的其實是他所有的親人,和他的家鄉啊!

      快樂的時光總是令人難以忘懷。然而如今,王維只身一人身處長安,他在山的這頭,而家鄉和親人卻在山的那頭,那么遙遠的。這就是——天各一方,不能相會。

      ▲如今我們卻天各一方,不能相會……此時此刻,兄弟們一定也在登高聚會,西望長安,思念著我呢。

      (1)王維想到了過去和兄弟登高的歡樂,想到了現在獨自一人的孤獨,內心是百感交集。這里的省略號就像一聲長長的嘆息,唉——從這聲長長的嘆息中,你們品出了什么?

      (2)看,王維的兄弟們真的插上了茱萸,正登高西望呢。假如你是王維的兄弟,此時此刻,他們會說些什么呢?

      四、指導寫字。

      1、出示生字,指導書寫“獨”、“憶”。

      2、學生描紅。

      板書:

      扶老攜幼 興高采烈

      佳節 倍 思親

      異 獨

      教后反思:

      本課是一篇“文包詩”,而且是學生初次接觸到“文包詩”這種體裁的課文,課文中生字比較簡單,學生也已經有了預習的習慣。所以我在本課設計時,嘗試使用隨文識字的方法,生字教學以檢查為主,留出時間讓學生通過老師幫一幫、扶一扶,明白“文包詩”的體裁特點,以及閱讀方法,這樣以后遇到“文包詩”體裁文章時,學生就掌握來了一定的學習方法。愿望是美好的,不過由于推翻了已經定稿的教案,時間緊迫下,新的教案思考并不完善,在實施時,出現了一些問題。

      1、隨文識字并沒有完全落實到位。有些段落的生字忘記了強調。

      2、作為了解“文包詩”體裁特點的一種手段,對詩句的理解應該點到為止,我挖掘過深,一方面失去了本意,二來也使得耗時過長,使得后面的寫字任務沒有了時間完成。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篇4

      教學目的:

      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背誦古詩。

      2.理解《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詩句意思。

      3.體會詩人對家鄉親人的思戀之情。

      教學重難點:

      理解《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詩句意思。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出示古詩。

      1.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唐代詩人王維寫的一首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出示古詩。

      2.下面我們來介紹一下詩人王維。王維是唐代著名的詩人,他的家住在華山以東的地方,所以詩中稱之為山東。并不是指今天的山東省。這一點請大家注意。寫這首詩的時候,王維只有十七歲,當時他一個人離開家鄉在長安讀書,求取功名。

      二、解題:

      1.下面我們來學習這首詩。首先請同學們想一想這首詩的題目《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什么意思?

      01.、學生讀題,思考問題,然后指明回答問題。

      02、教師指導:

      九月九日指的就是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

      憶:思念,想念。

      山東:華山以東,指詩人的家鄉。

      兄弟:哥哥和弟弟,在詩中指家鄉的親人。

      03、那么這首詩的題目是什么意思呢?

      指名回答問題。

      04、教師強調:

      詩人寫這首詩的時候獨自一人在長安讀書,求取功名,恰逢重陽節,詩人無比思念家鄉的親人,就寫下了這首詩。

      2、請大家自讀這首詩,注意詩中的生字,在查字表中找到生字的讀音,并寫到課文里來。

      3、教師出示生字卡,指導學生認讀生字。

      4、教師范讀古詩,學生齊讀古詩。

      三、理解詩句意思,體會情感。

      1、齊讀詩的第一行。

      01.解釋詞語:

      獨:獨自一人。

      異鄉:他鄉,故鄉以外的地方。在詩中指的就是長安。

      為異客:做他鄉的客人。

      02、思考這一行詩的意思。并指名回答。

      03、教師指導:

      我獨自一人在外地,舉目無親,做外鄉的客人。

      2、齊讀詩的第二行。

      01、解釋詞語意思:

      每:每逢。

      每逢:每次遇到。

      佳節:

      節日。詩中指重陽節。

      倍:加倍,更加。

      思:思念,想念。

      親:家鄉的`親人。

      02、思考這一行詩的意思。并指名回答。

      03、教師指導:

      每當遇到節日我就加倍的思念家鄉的親人。

      04、詩人為什么每逢遇到節日就加倍的思念親人?請用詩中的一句詩來回答。然后再用自己的話來回答。

      05、教師小結詩的前兩行:

      06、齊讀詩的前兩行。

      3、齊讀詩的第三、四行。

      01、解釋詞語;

      遙知:在遙遠的地方猜想。

      登高:登上高處。古時候有一種習俗,就是在重陽節這天,人們都要登高。

      遍插:都插上了。

      茱萸:一種有香味的草。古時候有這樣一種習俗,就是在重陽節這天大家在頭上插上茱萸,登上高處,據說可以避邪,肖災。

      02、詩中說遍插茱萸少一人,請大家想一想,到底少了哪一個人呢?并指名回答。

      03、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理解,結合詞語的解釋,想想這兩行詩的意思。同坐間討論。

      04、指名回答。

      05、教師指導:

      我在遙遠的地方猜想,家里的親人們一定都頭插茱萸登上了高處,可是單單少了我一個人。

      06、教師小結詩的后兩行:

      07、齊讀詩的后兩行。

      4、教師總結全詩意思:

      這首詩可以分兩層意思來理解,詩的前兩行寫詩人身在外地,每逢遇到節日就更加思念親人。詩的后兩行寫詩人在遙遠的外地想像家鄉的親人重陽節登高的情景。

      5、齊讀全詩。

      6、請大家結合詩句意思想一想詩人在寫這首詩的時候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情?或者說詩人寫這首詩要表達什么樣的情感?

      7、教師小結:

      表達了詩人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

      四、朗讀、背誦古詩,加強理解。

      1.男生齊讀古詩。

      2.女生齊讀古詩。

      3.全班齊讀古詩。

      4.思考問題

      01.說說這首詩中的哪兩行最能表達是人的思念之情?

      02.用自己的話把這首詩用故事的形式講給同學們聽。

      5.背誦這首詩。指名背誦。

      6、學生自讀古詩。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篇5

      教學目的:

      1. 認識“促、憶、異、”等7個生字。會寫“促、深、憶”等10個字。

      2.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詩中地真情實感。背誦課文。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1課時:學習《夜書所見》

      (一)導入新課:

      1、簡介作者

      2、解題:從古詩的題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如:可以知道是.寫作者在晚上的所見所聞。

      (二)初知詩意

      1、自主學習,放聲朗讀古詩,借助拼音讀準字音,把這首古詩讀通、讀準確。

      2、同桌互讀。要求學生把這首詩讀給同著聽,互相評議,相互指正。

      3、指名讀古詩,正音。

      (三)合作學習

      1、小組合作,借助注釋、結合圖意,說說自己讀懂了什么?劃出小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

      2、全班交流,理解詩意

      (1)小組匯報讀懂的地方。

      教師相機引導學生互相補充詩意,把想象的畫面說具體、說生動。

      (2)交流不懂的.地方。

      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的心情。

      3. 誦讀全詩

      自由讀——賽讀——評讀——齊讀

      4、練習背誦

      (四)指導寫字“促、深”。

      第2課時:學習《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教學過程:

      一、揭題

      今天我們學習一首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詩人王維。王維很有才華,他的詩被人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首詩是詩人十七歲時離開家鄉,遠在京城長安寫的。

      二、初讀

      1、我們先把詩讀正確、連貫。

      2、教師范讀自由讀指名讀。

      3、請再讀題目,想一想,哪個字寫出了詩人離開親人的心境?(憶)

      圍繞“憶”字,你能提問,啟發大家思考嗎?(根據學生質疑,板書)

      (簡單的疑問根據詩題釋疑,重點為:“九月九日”:重陽節,古人有在重陽節這天插著茱萸,登高飲酒風俗;“山東”:指華山以東王維的家鄉蒲州,與今天常說的山東不同。)

      三、精讀理解

      1、四人一組思考、討論黑板上的問題。

      2、全班交流。

      教師相機引導。

      如:第一句詩。

      ①“憶”是什么意思?請同學們看看一二兩行,找找哪個字就是憶的意思?

      ②詩人會怎樣思念親人呢?(“倍思親”。“倍”:加倍)什么時候“倍思親”?(“每逢佳節”,“逢”:遇到。)可見詩人平時怎樣?

      ③詩人為什么會平時思親,“每逢佳節倍思親”呢?

      從而理解“獨在異鄉為異客”

      ④朗讀指導:“是啊,詩人所處的環境是陌生的,看見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獨、寂寞呢?讓我們讀出詩人寂寞的,極度思念親人的感受。(指名讀→評:突出獨、異、倍→范讀→指名讀、評議)

      如:第二句詩

      ①詩人極度思念親人,想到兄弟們干什么?(生齊讀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詞?(標出字:遙、遍,說字義)再說句意。(板書:登高)

      ②詩人在家時,總和兄弟們一起登高,可見獨自在外,多么遺憾啊。他知道家鄉的兄弟們此時此刻也一定在思念著詩人呢。現在,就請你們做詩人的弟弟妹妹,說說家鄉的兄弟們會怎么想,怎么說?

      3、朗讀指導,并背誦。

      ①自由練讀

      ②配樂范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③練習背誦。(師生接龍背→指名背)

      四、拓展

      1.今天就是中秋節,我們寄宿在學校,不能回家,就讓我們說一說對他們的思念吧!

      學生暢所欲言。

      2、寫字指導

      重點寫“異、遙、插”字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相關文章: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10-03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04-12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教案05-30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06-01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04-17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08-20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優秀教案09-30

    【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10-11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原文10-14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賞析03-11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五月婷 | 亚洲综合在线精品 | 亚洲国产va午夜在线电影 | 亚洲日韩在线观看你懂的 | 亚洲午夜一本在线 | 伊人久久男人的天堂 |